公元2025年7月7日 夏曆乙巳六月十三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死學問,活智慧
文/編輯部
節氣小暑,仲夏時節,暑假已經開始,奉元的夏季課程也即將開課囉!大家趕快來報名喔!(課程介紹)更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官方 Line 帳號,只要在對話框輸入關鍵字(比如:「課程」、「行事曆」、「電子報」或 想要查詢的課程名稱、講師姓名等等)就可以找到想要的資訊喔!(加奉元書院官方Line為好友請按我)歡迎多加利用!
本期文章都有與如何靈活運用傳統文化有關。毓老師曾說:
會用,都是新的。不會用,都是舊的。
書有古今,智慧則不分古今。讀古書的目的,在以古人的智慧來啟發今人的智慧。
學生時代,父母師長常常規勸我們「不要死讀書」,要懂得活用書中的智慧。其實,讀書還得先下死工夫,才能逐漸找到學以致用、通經致用的大智慧。書是死的,人是活的!
你知道在《論語》當中,「學」這個字有哪些涵義嗎?歡迎閱讀:
〈「學而時習之」:什麼是「學」?〉
你知道自然環境與人文文明會互相影響嗎?然兩者中誰才是主導呢?請參見:
〈孟子的自然環境觀與道德心性論的對照詮釋〉
你知道什麼是近代兩岸中國人共同的「中山基因」嗎?請參閱:
〈創新「中山基因」 邁向22世紀〉
你知道人工智能到底是絕佳輔具還是奇技淫巧呢?請見:
〈人工智能與傳統算術及思想〉
你知道年輕人要如何走入國學的世界呢?請看:
〈年輕人學中華文化的建議——以這些年我在奉元書院的日子為例〉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筆記絮語】「學而時習之」:什麼是「學」?
摘錄/无竟子
筆者按:筆記卷秩浩繁,絮語取精顯微,用享奉元讀者,以彰師説逺識。
******
一、知行合一謂之學
「學而時習之」,現在對於「學」的觀念,可不同了!「學」者,覺也、效也,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覺悟」的「覺」,屬於「知」,覺悟了。第二個意思,是效法的「效」,就是屬於「行」。簡單的說,你們光會讀書,如果不能做出來,那就不叫「學」了!「覺」,然後才能真知,知道就必得行,得「知」和「行」合一才叫做「學」!
什麼叫「學」?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因為什麼「學」是「知而必行」?舉個例子:
第一個,什麼是「知」?
子路有聞(知),未之能行,唯恐有(又)聞。(《論語.公冶長》)
「聞」者,知也。子路有「知」,在「未之能行」,還沒達到「知而必行」的時候,「唯恐又知」。因為知了,必得去做,才是真知!「知而必行」才能進步,才能從凡人到君子,到賢人,到聖人,到大人境界,才能脫離畜牲的境界!
第二個,什麼是「行」?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中國的學問是要實行的!「不遷怒,不貳過」是做出來的,就是「好學」;他沒說讀什麼書是「好學」,這是「行」。能「行」,必包含「知」了,「知而必行」才是實學!才是真知!所以,「如何講」並不重要,是要「如何去做」才重要!所以,「學」,必得能用世,是「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學」與「效」的本質區別
「學」就是「學」,朱熹只說「學」者「效」也。(朱熹注解:「學之為言效也。」)若說「學」者「效」也,例如小孩子學走路,就叫「學走」、「學步」,沒說「效走」、「效步」。古代講「邯鄲學步」,邯鄲是趙國的都城,趙國人走路走得很漂亮。有人就要到邯鄲去「學步」,但沒有說「邯鄲『效』步」。講東施是「效顰」,就說她是「效」,沒有說「東施『學』顰」。又如「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沒有說「效」,沒有說「不『效』禮,無以立」,「不『效』《詩》,無以言」。所以,「學」和「效」倒有多大距離?
「學」字是肯定的!就像小孩子學步,一點馬虎不得;一馬虎,走一步就跌倒了,後果不堪設想!「效」,「效顰」,就像演戲;不像,再來一遍。「學」,就不是這樣,若學不像,就有不堪設想的事,故曰:「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立」是以有「禮」而立;言《詩》,是講對社會疾苦的了解。由此來想,「學」和「效」有什麼不同?若以「效」當作「學」,這解釋並不恰當。
什麼叫「學」?就是一步一個腳坑,就是為了「學」,而不是為了「效」。「效」與「學」不同,「效」是仿效楊麗花;不像,就再來一遍!不行,再來一次。
所以,若講得再好,那也光是男盜女娼。如果你能「學」,那就能「立」!若今天你是來「學」的,來了,就得一步一個腳坑!
三、「學」與「因」的關係
你學什麼?學「故」、學「因」,「學而時習之」就是「因不失其親」,「親」就是「新」,中國思想就是個「新」字。「學」就是「因」,「不失其親(新)」就是「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所以,「因」是傳統,祖宗就是我們的「因」,是「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的「因」。我們有所「因」,所以才有源有本,就不失其新,亦可以為「宗」也。「新」就是「聖之時者也」,因為有「新」,所以雖百世可知其「新」(《論語.為政》)。
四、「學」的內容
「學而時習之」,要學什麼?第一,「學大」,「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學堯的「則大」、「則天」。一般人沒有「則天」的工夫、智慧,唯有堯有「則天」的工夫。雖然我們是後覺者,也得學堯,能夠「則天」、「學大」。「學大」,「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易經.乾卦.文言》)大德是「與天地合其德」;無私,就是「與日月合其明」,因為日月無私照;禮,就是「與四時合其序」;「學大」,成就了,與天地參矣,就「與鬼神合其吉凶」。我們要「學大」,把「學大」學成功了,有成績了,有結果了,所以「學大」就稱為「大學」。《大學》這本書,就是談如何學「大」。「大學」學成功了,就成其「大」了。
第二,進一步,是學什麼?「學文」。孔子講的「文王」,就是「文德之王」,最了不起的「王」。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文沒在茲」,所以「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天如果要喪這個「文」,後死的人也沒辦法了。天如果沒有要喪這個「文」,「文」就在我身上,匡人豈能傷害我?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以這四者教弟子。第一個就是「文」,「文」特別重要!
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文」很不容易!因為「學文」之前,有「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都做到了,「行有餘力」,才「學文」(《論語.學而》)。所以,「學文」不是指「學一般的文章」。
什麼是「文」?譬如孔子修《尚書》,以堯舜為首,贊美堯「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尚書.虞書.堯典》),「文」,所以稱讚堯的偉大!所以,「文」絕非當「文章」來講,「文」是什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學」,是要學「天」、學「文」。學「天」,就是「尊生」,在政治上是「仁民愛物」。
【奉元問學】孟子的自然環境觀與道德心性論的對照詮釋
文/潘朝陽
一
孟子重視自然環境生態對人文文明之影響,而人文文明與道德心性有其關聯,但孟子也申明道德心性本身的主體性和特立性。換言之,孟子承認自然環境生態對於人文文明具有客觀結構之決定性的支配和可能性的影響,但他也認為人文文明亦有其主動性,往往不受外在的、客觀的、架構的自然界之環境生態之支配和影響。前者影響了後者,人文文明亦對前者有所互動,但人具有心性主體能動性,這一點是孟子特別彰著的唯有人有的道德心性的先天義和獨特義。
二
《孟子‧告子‧第八》曰: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牛山是齊國首都臨淄城外的一座郊山,它本來的自然生態長滿茂密的森林茂草,可以知道亦必生存著多種繁昌的動物。然而,孟子在齊時其見到的實況之牛山,與齊國人見到的牛山之實況,並無差別,它乃是一座無森林、茂草分佈覆蓋的濯濯禿禿的荒山,當然豈會在其中生存著野生動物呢?何以這樣?孟子有所說明,那是因為臨淄城中的人民長久以來日日夜夜無時不刻地拿著斧頭刀子去山上濫肆砍伐草木,而且又驅趕牛羊到山上去啃食樹葉、茂草、果類、種子,於是本來是蒼翠茂密的牛山,就逐漸轉變為光禿禿而了無生意的岩石泥土之荒涼乾枯之一座死山。
孟子再又指明牛山的生態環境本來具有雨露水源滋養,其生態體系具備生生長養的能力。孟子的判斷表顯了他具有自然環境生態學的知識;他也發現了齊國人民不懂得珍惜天地生生之大德,無知而盡情肆意地揮霍糟蹋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系統,於此可見孟子也具有環境保育之意識和觀念。
再者,這章句是孟子在齊為客卿時之生活經驗,立乎儒家天地合德共有仁體之觀念,他不得已也就委婉地、隱曲地來指責齊國統治階級根本就不愛護珍惜國土環境,齊國庶民也跟隨貴族之惡習,對於生存所繫的自然環境常予輕賤而過份使用,再者又欠缺環境生態學之起碼之常識,根本漠視永續護育之重要性,所以牛山就一直被破毀,無法復其生生茂密的本色,因而現在之齊人或來到齊國的外人,見到光禿荒涼的牛山,竟還以為牛山的本質就是如此,但是牛山的本體其實是沛然旺然生生不已的生態結構之自然物
孟子觀察了牛山,乃提出其重要的生態觀,他說: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同上引文]
就自然環境而言,生態之機能若得以暢通而無人為的阻礙和破壞,它的贍養力是生生不竭的,在其中,萬物得以生長;相反的,如果環境生態之生生機能遭到阻礙破壞而不能充分顯達其生養之機能,則在其中的一切生命就必然消滅衰亡。孟子特別引了孔子說的「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一語來指明生態之生生機能是必須時時運作才有其功效,如果被丟棄,萬物生命必定梏喪敗亡。因此,自然環境生態之功,其關鍵是「培養」、是「操持」。
孟子又說: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矣。[《孟子‧告子‧第九》]
萬物生命有繁雜多元的類型,其中有甚能生存和繁殖的物種,亦能在艱困的自然環境中存活,甚至演衍其後代。但是孟子於此特別指出了萬物生命之存活和發展的「絕對條件」,那就是在極端狀態下,不可能發生以及延續生命物種,譬如火星、天王星、木星、月球。基於類似此種生態規律和條件,所以孟子才說「一日暴之而十日寒之」,如此則「易生之物未有能生者也」。同理,不能在沙漠中播種水稻小麥,只能在草原上遊牧、畜養;由此原則更推進一步,水稻田若不予充份或起碼的灌溉,就長不出稻禾,結不出稻穗,然則,豈有稻穀之產出?又譬如不能在山坡濫墾濫建,否則一定早晚發生土石流、山崩等環境劇變而造成巨災。
三
以上孟子關於自然環境生態之法則規律之這一番話語,是其觀點和思想的第一層論述,此章句之重心還有第二層,即順由「自然環境觀」之外衍性論述,轉而說出「道德心性論」的內在性論述,他在同一篇章中接著自然環境生態的牛山詮釋批判之後,孟子這樣敘述:
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牿亡之矣。牿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孟子‧告子‧第八》]
朱子注釋此段曰: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平旦之氣,謂未與物接之時,清明之氣也。好惡與人相近,言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幾希,不多也;梏(按朱子寫牿為梏),械也;反覆,展轉也。言人之良心雖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間,亦必有所生長,故平旦未與物接,其氣清明之際,良心猶必有發見者,但其發見至微,而旦晝所為之不善,又已隨而梏亡之,如山木既伐,猶有萌蘗,而牛羊又牧之也。晝之所為,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又不能勝其晝之所為,是以展轉相害。至於夜氣之生,日以寖薄,而不足以存其仁義之良心,則平旦之氣亦不能清,而所好惡遂與人遠矣。[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告子第八》]
朱子指出孟子所說的良心就是至善本心,亦即仁義之心,這是天予的人之本然心性,它就類似自然環境生態,本具生生不已之生養萬物之大德,人之良心一樣,其道德心性是生生至健的,在平旦之際,由夜晚不與外界外物接的時節而長養的其本來之清明良知是最透徹無瑕的,然而因為白晝時長,與外物外務外人相接,而若這些外在的存有性是不善的,則良心若無守一堅貞,就不免受到污染而就淪喪了自己的本然至善的道德心性,此就如同日日受到砍伐畜牧的牛山一樣,良心的道德本然,就如同牛山本來的森林茂草也就消蝕殆盡,就好像人天生本來就沒有道德心性似的。或許仍有些許的夜氣培養的良知,在平旦之際還存在於心上,可是到了大白天,在人際往來、事務相攻之情形下,又很快地磨蝕牿亡,久而久之,如同畜生禽獸一般,客觀地來看,就似乎根本沒有天生本然存有的至善良心良能,好像人生來就無有道德心性為其本質,就如同牛山自古以來就沒有生養森林茂草的自然環境生態力一樣,這哪裏是如此呢?如同牛山本具生生至健的生德,人心也是本具道德踐履的仁義。
因此,孟子對於道德心性之思想,認為它天生本有,但必須善養必須操存,此即他所說的:
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在自然環境領域言,是如此;在道德心性本質言,亦是如此,仁之生生的大義,於自然或於心性,其理一也。而特別是內在奧藏的良心本性,比外顯客體的自然環境又更加需要敬慎而養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按鄉者嚮也、向也)。」孟子點明了孔子所言的這個存有性,就是「心」;良心長養仁義治世,而惡心長養邪惡亂世,君子可不憂患乎?君子可不戒懼乎?
四
山的自然環境生態與人的道德心性本體,固然都須時時培養護育,使其生生之機莫可斷沒,但兩者是有基本差別的,前者是「客觀架構之物」,是天地宇宙的「物性」,而後者是「主體證悟之心」,是人之生命的「心性」;「物性」之天地宇宙有其生態,但其生生之「成功」並非「自覺而有」;「心性」之主體證悟亦有其生態,但其生生之「成德」乃必須啟動於人之良心的自覺自悟和自發自動。
寫於 臺北‧天何言齋 2025.6.22
【奉元交流之一】創新「中山基因」 邁向22世紀
文/吳哲生
編按:本文作者吳哲生老師為中華奉元學會理事、中華企業研究院董事暨執行長。本文為吳老師應北京四海孔子書院之邀,於五月下旬出席「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四海文化論壇」活動時發表的文章。本刊特別徵得吳老師同意轉載,以饗讀者。
******
我們華夏民族屹立寰宇五千年文化未曾斷絕,固然主客觀的因素很多,不絕如縷之際的仁人志士發揮大公大愛的情操,展現撥亂反正、遏惡揚善、除天下之患的精神,通天下之志為天下蒼生以美利利天下,厥為重中之重的關鍵。
中山先生為我們華夏民族免於滅亡,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發動革命,希望建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民主共和國。於今他辭世一世紀,中山先生為我們留下極其珍貴的「中山基因」(meme),「是集合古今中外的學說,順應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個結晶品。」仔細撫循這個「中山基因」,如同中山先生所自陳:
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蹟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
取歐美之民主以為模範,同時仍取數千年前舊有的中國文化而融之;發揚吾固有文化,並吸收世界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並駕於世界。
因此,這位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的中山先生,以他的生命及一生的志業典範為核心所形成的「中山基因」,對於我們華夏民族繼續邁向22世紀時有其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中山基因」最起碼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組成,對於 21 世紀的我們深具啟發,如能以之作為參考,我們華夏民族將有機會在未來全球,甚至是太空舞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1.革命的基因(revolutionary meme)
不斷創新,勇於突破,必要時開創新局,如盤皇另闢天
2.跨域整合的基因(cross-field integration meme)
兼容並蓄,取精用弘,融合多元領域的智慧於一爐
3.群龍天下的基因(acephalous meme)
各正性命,樂於合作,廣結善緣,勇於利他
4.心存大公的基因(selfless meme)
懲忿窒欲,大局為重,以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的胸懷行事
5.繼絕存亡,濟弱扶傾的基因(memetic meme)
裒多益寡,損上益下,促進傳承的生態系,降低社會亂度
6.與時俱進,日新又新的基因(creative evolution meme)
茍日新,日日新,精益求精,勇於開創新時代
7.完整系統的基因(holistic system meme)
涵容頂層設計,總體策略緊密連結,創造整體最大價值
8.永續亹亹,生生不息的基因(sustainable meme)
大明終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慎終而追遠
9.憂患豫立的基因(risk-governance meme)
履霜堅冰至,一葉知秋,慮遠豫防,見微知著
我們華夏民族從清末的泥淖中和平崛起,中山先生畢其一生希望改造中國,從選擇醫學到獻身醫國,心存大公而憂患豫立,在志業活動中向中西古今的智慧學習,視死如歸而勇於開創,精心整理《孫文學說》《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實業計畫》《五權憲法》等等,作為新中國的開創參考,是跨域整合,與時俱進,具備完整系統的智慧結晶。特別是主張各種族一律平等的群龍天下的智慧,發揮傳承自《春秋》我們華夏民族繼絕存亡,濟弱扶傾的宇宙公義,對邁向22世紀的我們啟發特別多。
未來的新時代是我們華夏民族「王(大)道生態系」與以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為主的「霸道生態系」之間的競爭,中山先生的「中山基因」恰可提供我們在創造巧實力(smart power)、妙實力(Prometheus power)的綜合性根基。
加上華夏民族所急起直追的硬實力、軟實力,成為一個在未來的新時代既能頂天立地,又能服務天下蒼生的民族指日可待。這個被稱為「超新星」(supernova)的新時代,集結了太空科技、網絡科技、新能源科技、量子科技、人腦科技、人類智慧科技、生態演化科技等等智慧,若能安上創新突破後的「中山基因」,將會開展出人類史上空前的新社會,彼此合作,相互學習,共同創造,共享最高的整體價值,體會無上的幸福及共好。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中山基因」的源頭可以上溯到華夏民族經典所匯聚的「元典範」(meme paradigm),從建立我們民族的「元」開始,經過內聖→實踐→外王的過程,與時俱進地創造「大元統」,促進了民族的生生不息,永續發展。這一過程可以如下的簡圖略表:

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謹略陳「中山基因」在我們華夏民族的未來發展中提供我們珍貴的智慧於萬一,敬請各方先進斧正。展望未來,地球人類是一個命運的共同體,太空宇宙的組成成員也是休戚以共。「中山基因」若能在未來時代的基因庫中散發更大的影響力,庶幾乎這個由宇宙、平行宇宙、超宇宙所在時空生態系,將可更和平、更生機蓬勃、更生生不息地演化。

【奉元交流之二】人工智能與傳統算術及思想
文/陳有志
編按:本文作者陳有志老師為中華奉元學會監事、台師大文學院秘書退休、中華鄭和學會監事、鵝湖月刊社社務委員。本文為陳老師應北京四海孔子書院之邀,於五月下旬出席「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四海文化論壇」活動時發表的文章。本刊特別徵得陳老師同意轉載,以饗讀者。
******
(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指的是將知識結構嵌入機器,使其具備自動思考、學習、判斷與問題處理能力的一種電腦化系統。2012 年,被視為人類正式邁入人工智能新紀元的一年。當年,在辛頓(Geoffrey Hinton)與其學生進一步運用輝達(NVIDIA)的 GPU 技術,在強大運算力下,完成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李飛飛與李開復主持的「ImageNet」計畫,確立了系統性的建構圖像資料的深度學習模型。
2022 年 11 月,基於大語言模型(LLM)技術的 ChatGPT 問世,代表生成式 AI 技術的突破。它能生成文字與圖像,迅速融入人類日常生活,標誌著 AI 技術全面滲透社會結構,帶來難以逆轉的變革。
透過 GPU 強化的學習演算,ImageNet 的卷積神經網路(CNN)可與大語言模型結合,產生層層遞進的模式擷取與語意生成能力。這項技術革新標誌著人類從蒸汽機革命以來,經歷電能、資訊化階段後,正邁入智能聯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人工智能在自動駕駛、醫療診斷、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智慧法律服務等領域迅猛發展,從天際飛行到深海探索,無所不包,且影響力早已超越大眾直觀的想像與認知範疇。
回顧個人電腦化的生活史,1968 年惠普公司的 Hewlett-Packard 9100A「個人電腦」,經過智能手機的使用,到近年崛起人工智能化的時代,也不過才短短三十多年。這是英國人圖靈(Alan Turing)的貢獻,他是現代電腦之父,也是人工智能之父。智能世代的出世,都出自圖靈的遠見及深邃的智識。
圖靈發明電腦,同時構想把電腦與機器組合一起,製造具有自動學習,又可獨立行動的智能機器。後者,是圖靈發表在一篇稱為「圖靈測試」的論文,是嵌入知識機器的先驅。這正是西方啟蒙時代現代性的核心轉向,從純粹理性主義邁向創新與實驗精神的實踐。這種將數學與物理整合的構想,早在十七世紀笛卡爾製作自動人偶與創立解析幾何時,即已顯現。笛卡爾將數學軌跡與機械運動結合,而圖靈則在邏輯運算層面擴展其應用,兩者皆展現出現代性對知識與計算的共同追求。
圖靈機的構想在數十年後,透過馬文·閔斯基(Marvin Minsky)的實驗應用得以實現。他藉由 Logo 程式語言操作信號控制,並模擬初階的類神經網絡,建立人工智能的初步認知系統。閔斯基設計的神經網絡結合電阻、電感、電容、電晶體等元件,在邏輯閘與反饋迴路的控制下,呈現出可辨識邏輯與計算功能的運作模式。
人工智能的核心,在於從大量數據中透過演算法進行深度學習與優化。這種演化模型來自對底層邏輯結構的反覆調整,並在多維向量空間中尋找最小損失函數的最佳解答。經由合成智能(synthetic Intelligence)機制,於非等值邏輯中篩選一致性參數,達成智能決策與控制功能。
人工神經網絡透過不斷微調權重與偏差,自動學習的能力日益強大,但其邏輯基礎仍可被概括理解。只要通過基本邏輯的理解,就可掌握人工智能通識化的知識。我們才能從各種⻆度,衡量當前的處境,理解生成式 AI 所引發的倫理與文化議題。
人工智能固然可促進社會結構的高度化發展,同時也引發分化與異化現象。如上世紀班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指出,工業化推動了報刊、電影、攝影等大眾文化的興盛,但也導致藝術本質的靈光消失。讓.鮑德里亞於《擬像與仿真》中所揭示的仿真文化,更進一步指出,當代社會充斥著與現實無關的符號影像,形成超真實的氛圍,滲透到全部生活,左右人類的判斷。
這正是資訊流動加劇下,文化商品化與消費主義交織所產生的實用主義邏輯。在這樣絢爛經濟的背景中,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與人工智能共構一種具備「有意識心靈」的智能關係。唯有透過美學與風格的再出發,才能在科技發展的洪流中,重拾人類主體的自主價值。
(二)
人工智能的數理結構與學習邏輯,其背後深植的思想脈絡,可追溯至萊布尼茲的數理邏輯與皮亞傑(Jean Piaget)的發展心理學。
十七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開創以數學研究人類思維邏輯的先河。他藉由符號分析還原數學結構,建構一套清晰且可推演的邏輯系統,稱為數理邏輯的符號推理體系。此體系將理性思維轉化為可運算的形式語言,成為現代電腦程式語言與人工智能邏輯架構的最早雛形。其中,一階邏輯(first-order logic)將原本的命題進一步原子化,使每一個符號皆可獨立成立為真,構成一個具備形式完備性的系統。
二十世紀初,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則從兒童心智發展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人類如何透過認知習得邏輯推理與計算能力。他指出,兒童在學習過程往往因「錯誤」而中斷,這促使心智不斷在同化與調適,調整原有圖式。這種不斷調節的過程,使學習者能將新知納入既有認知框架,並透過縮小差異來達成知識整合。
皮亞傑所稱的「圖式」,是心智用以理解與分類世界的內在結構。這縮小的智能圖式,被稱權重與偏差調整。當圖式不足以處理新情境時,會產生所謂「認知衝突」,進而引發學習者重組或擴展其圖式。這種動態調整過程,即是智能的生成邏輯。圖式既是感知與概念的結構模式,也是學習知識重組與推理協調的運作機制。
兒童從簡單的範疇化到複雜的圖式化過程,為人工智能的學習模型提供了理論基礎。語言模仿與語法生成的經驗積累,就是深度學習中多層結構的卷積神經網路(CNN)。在此架構中,權重與偏差的反覆調整,以達到損失函數最小化的目標,即對應於皮亞傑理論中的「調適」與「同化」。
人工神經網絡的數學模型,其背後哲學的意義,建立在西方理性主義笛卡爾的二元論哲學,以及斯賓諾莎與萊布尼茲所提出的平行論。這是把身體視為機器,頭腦視為靈魂與智能,人體就如同一個嵌入知識的身體。這也是類神經控制的機械程式,從早期的Logo語言,到現今廣泛使用的Python語言,皆以語言作為思想表達與邏輯運算的媒介,反映數學與機械的同構關係。
然而,數理邏輯亦非全然無瑕。近代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證明,指出在任何足夠強大的形式系統中,總存在無法在該系統內,無法完備證明命題的真假。參照系統的理想數理,存在一個無法證明真實命題的極限,任何運算的演示無法在系統內部,找到相等真實的語句。這是算術的形式,都是不完備的,不能證明自身的一致性。
所以,數理邏輯受到數學公理化的理想限制,數理計算的推理參照系,無法滿足真正世界的所有一切。任何參照(參數)行為屬於思維的有限運動,包括伽利略剛體物理的點,雖可用來計算自由落體的慣性運動,這也只是借助參照解釋運動現象。這是理性的極限。
揭示了形式邏輯的侷限性,即使是最嚴謹的數學系統,也無法自足證明自身的一致性。此一理論對人工智能而言具有深遠啟示,即便AI能進行高階推理與計算,其運作始終受限於特定的參照系統與語法規則,無法觸及所有現實世界的意義與真理。
圖靈機的發展延續了此種思考,數位計算告訴我們有些問題是不可計算。人工神經網絡雖可進行模式識別與參數優化,仍無法取代人類的自主意志與創造思維。美國人工智能哲學家約翰.豪格蘭德( John Haugeland )在《表徵屬》( Representational Genera ),進一步就不同表徵屬性的比較,解釋合成智能的終極意義。同樣的追問最根本的問題,如同日本社會哲學家岡本裕一朗,則是直接問人工智慧能理解哲學嗎?
約翰.豪格蘭德認為人工智能的深層學習,所運用的多層裂隙,處理不同層級之間的轉化。這是人工智能模仿皮亞傑「錯誤假設」智能化的來源。人工智能在容納與處理錯誤、偏差與例外的深層理解,只是一種類比參數,無法描述無限真實的場景。人工智能的深層學習,只能被固定在最終二分引數之下,就不同人類心智對應是無意識的表徵。
人類表徵的對象,是一種無意識中塗鴉或無意義聲音的「無」。無形無象才是深化世界,領悟世界的來源。表徵屬性的比較,若用現象學視域的理解,就是指人工智能不存在胡賽爾指出邏輯行為有一個意向性,或不存在梅洛龐蒂「感官/動作迴路」指出的世界性。人類身體內化的空間性,是一種心理動機產生出來的深度。這種動機如同心理的錯覺,都是非均質性的感知物。這是意向性引發出來的結果。
人工智能「表錯」表徵是不同人類「表錯」表徵。這是填補表徵裂隙的中介,人類領悟脈絡的視域是非均質的無限定變數,不同人工智能均質參數的類比模擬。這是豪格蘭德注意 AI 的表徵屬性限制。他是從現象學的出發,尤其是由海德格時間性的存在領悟。無意識的「無」,不是指欲望的目的,也不是意識的表象 ,而是「虛空」的「無」所施加表象與欲望之中的意向性。存在時間就是處在無意識為「無」之中的「在」。
因此,理解「錯誤假設」的不同屬性,才能看到人工智能倫理的真正目的。人工智能能取代標準化的重複工作,但不能取代人類的判斷及創造力,以及情感意向的選擇。這裡沒有反對人工智能,而是在理解不同表徵的使用,有著不同哲學的義意及限制,才能恰當反映完整世界的本義。
(三)
探索人工智能的表徵意義,亦可從中國傳統算術找到相應約翰.豪格蘭德的意思。
中國《九章算術》涵蓋九種演算方式,包括:方田的面積計算、粟米的比例與分配、衰分的應用算數、少廣的方程式、商功的工程計算、均輸平均數、盈不足的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聯立方程及勾股算數。這些運算已具現代基礎代數與幾何的雛形。
九種算式最後的勾股算數,本是幾何代數化,對應在整數與不可公度量的無理數,作為的天文算數。整數有一對一的數序及連續,乘冪面積和體積表示單位。勾股算數的無理數,沒有希臘獨立成為一個數學的問題,而是被組合到天文運行的自變數。
整數與無理數的組合,就以「方圓並濟」,來表示自然秩序及宇宙變化。這種複合數理的運用,深深影響了中國的哲學。
同在《周髀算經》勾股三元算數與《周易》三爻象數,「數」表示變化位值。三元算數「三四五」位數,正是「陽三陰四」的三爻象數。「三四五」最小公因數為「一」,數一平方為空間,複合條件 √2 為時間 ,這是古中國時空的表示式。
理解中國算術的起源,就在整數的解方程,作為數論及數理的推解,也就是在「三四五」的勾股三元數,定義出數「一」。這是數理規模化的世界,首先「三四」為直角兩邊關係,作為測天計日的步算式,表現在天文數理及曆算。同時,「三四」成為「陽三陰四」的二進制,一種以周期循環作為完備邏輯,最後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
傳統數理邏輯的起源,關鍵在《周髀》測天算術與《周易》術數哲理,存在一個複合邏輯規定出來的數理因素,所構成的自然哲學。勾股算式導入二進位的數理,蘊含的邏輯完備性,成為傳統數學與哲理,相互融合的起點。
《周易》二進制,引發萊布尼茲對進制位邏輯,重新認識記數法的興趣。在《論中國的自然哲學》,萊布尼茲提到《周易》與他早年提倡《論組合術》,有著數理分析的相同見解。他從《周易》陰陽交錯的推演,看到進位制的數列集合,產生序位數的周期映射,如何用來解釋自然變化的現象。
萊布尼茲數理邏輯,來自《周易》的影響。現代計算機電子元件,採用 0 和 1 的二進制的運算,以及 YES / NO 的二值邏輯,作為 IF 控制作業的判斷流程,都與《周易》二進制的運算概念相關。
進位制不只對邏輯的影響,至少另有三個特殊哲學的意義:( 1 )進位制只有周期運動,不存在無理數。( 2 )進位的空間化,含有展開的分化意義。( 3 )複合所在的重複關係,有一種潛在可能的概率條件。
所以,《論組合術》分析邏輯之外,我們也知道萊布尼茲另有一個充分理由,以綜合命題不同分析命題,指出另一個形上目的。這是萊布尼茲邏輯的世界認識,分成一種必然的分析命題,另一種或然的綜合命題。兩種命題用來指出時間現象與時間精神的一致,時間是最普遍的心理事實,總是與過去及未來有關,一面是因果,一面是概然。
機械因果的有著科學的目的,相對無限時間的生成,也有著歷史或形上的目的。理性的邏輯運用,不只有科學(數學)必然為可分析的部分,同時也存在另在形上為可能性的部分。這是一個自然現象的當前世界,同時也具有指向無限可能的未來世界。按照萊布尼茲哲學的用語,就是有個可共性為可分辨的同一性,及另一不可共性為不可分辨的同一性。兩者成為一組平行狀態,並存在時間的精神現象之中。
這是萊布尼茲的完整邏輯,表現在分析及綜合的兩種謂語,同構理性思辯的不同秩序。前者為必然的範疇判斷,後者為偶然的組合直觀。後者的數學構思,正與他的微分數及序列極限相關。
這種綜合命題中的複合概念,常見在中國傳統算術及思想之中。傳統一開始的世界觀,就表現在二元同構的架構,如「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或「陰陽相薄」,種種相因的複合關係。
尤其,《周髀》指「數之法,出於圓方。」指出數法為數論,這個數學命題作為可籌算萬物的真理性,就在「毀方破圓」的表示式,指出映射在平方表現的世界,必然合同在另一個周行運動中的變動。這是「方圓並濟」的意思,含在有理規則與無理變化的世界之中。這是《周髀》說的「萬物周事而圓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規矩設焉,或毀方而為圓,或破圓而為方。方中為圓者謂之圓方,圓中為方者謂之方圓也。」周事萬物為可籌計的算術,就在「毀方破圓」的非等量組合,成為「方圓並濟」的合同關係。
這也是《繫辭傳》說的:「爻者,言乎變者也。」「爻」具有應變數,在陰爻與陽爻的交互生成,賦予在組合的二進制算術,來表示流變的樣式。位數為小象,周期為大象,位數到周期的映射,就是現象的變化,也就是後來「氣」或「氣數」的最初形式。
萊布尼茲《論中國的自然哲學》經由教士翻譯《周易》的啟發。但他不知二進制起源與《周髀》「方圓並濟」的圓方法有關。但他同樣關心聖文森科圓形與正方比例關係的曲面切線,指方圓計量可在五次方程被表示出來。這裡正與《周髀》「毀方破圓」的求數,有相同在複合數理的原始概念。複合數理的遞歸,就是萊布尼茲推解微差分的起源。
所以,《周髀》指「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環矩的角距數與合矩的平方數的共構,本是一種天文數理的視運動。三元數轉化為「陽三陰四」,就成自然哲學的起源理論,指自然數及無理數並存,暗示宇宙現象同具有可知與不可知的部分。
這是傳統陰陽概念,指出「陽」為自然動力,隱藏著不可知的力量。這不就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指出常態為常道的世界外,另一個潛在為非常道的世界。非常道的世界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所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在時間消逝中感性現象的天地,時間另有一個變化中的時機,作為超感性部分的不變時間。這正是約翰.豪格蘭德的「無」,指出人工智能類神經,所缺乏的領域。人工智能只能是一種類比世界。人類除了能創造工具理性,還有一種哲學思想。
「無」是傳統中國的重要思想。本是老子「非常道」中的「有無相生」,也是王弼說「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這種自然自化的微成,就在「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的生成變化,總是隱微為明者,遠見於未萌,故說「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表現「大方無隅」的自然,如同《周髀》的「毀方破圓」,以數理表現為「環圓合方」的變動。兩者同在「質真若渝」,處在模糊或混沌,成為無定性的表徵之中。傳統「質真若渝」的世界,正在《周易.繫辭傳》指的「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作為複合相推,指出時間不是在時間的變化,而是事件產生的變化。
在西方後現代性解構概念的不確定性和矛盾,可以同在中國傳統性,看到多元差異的一致問題。人工智能的基本邏輯,能透過類比感應(如貝葉斯推斷)及線性迴歸,在強大的算力及龐大資料庫,產生收斂均值的優化,供給的深度學習的巧妙組合。這是人類高度工藝的非凡成就。
但計算機的算法理論與遞歸函數是同義,電子感應邏輯的構成,只建構在邏輯一致性結果。人工智能所以無法跨越不可辨識的領域,也是早在萊布尼茲數理邏輯與充分理由原理,早已預測的結果。
身處在人工智能的世代,就必須理解人工智能作為輔具的本意,輔具帶來生活進步,社會的繁榮,但不能被輔具異化人類的精神生活。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這不是出自智慧的問題,而是不當及過度的運用。物極必反的智慧,不是反智主義,而是不能把智慧淪為奇技巧智。與物為一,不為物迷。
傳統「幾於道」在「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還是有著啟發時代的意義。這是「負陰而抱陽」可以「復歸其明」,體現真正智能的「道沖」玄智。存在傳統數論,早在《周髀》方圓求數,就採用以重複差異,取代分析理論的不完備及不確定性。影響傳統思想附帶一種在虛而不妄,實而不固的恬惔無為,在「執大象」才一個「安平大」的數術道思。

【奉元交流之三】年輕人學中華文化的建議——以這些年我在奉元書院的日子為例
文/吳其諭
編按:本文作者吳其諭為中華奉元學會秘書。本文為吳秘書隨奉元書院於五月下旬出席「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四海文化論壇」活動時發表的文章。本刊特別徵得吳秘書同意轉載,以饗讀者。
******
各位師長好,我是吳其諭,目前任職於中華奉元學會擔任秘書已逾八年,年少時跟著父母看大陸電視劇,《大宅門》、《正陽門下》、《情滿四合院》等如數家珍,其中尤以《雍正王朝》為甚,直至今日還會不定時看電視臺在重播。奉元書院創辦人愛新覺羅毓鋆(人稱:毓老師)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有時覺得電視劇好像也適用此道理。
由於本人非本科系畢業學生,初聞奉元書院是在2015年2月時,從呂世浩老師的著作《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書中得知,而後開始接觸奉元書院,並開始報名嚴定暹老師的《易經》課程,之後於 2017 年 3 月時,因緣際會來奉元書院服務,沒想到一下子就過了八年的時光,也發現這八年,佔據我生命中的份量舉足輕重。
來奉元書院上課的學員以年長者居多,除了偶而有些臺灣大學學生來報名之外,我居然是整個書院最年輕的,平時除了處理一般的庶務工作之外,也要提供年長的學長學姐無微不至的服務,同時,如有事情向學長學姐請教時,他們也會傾囊相授、知無不言,有時候覺得奉元書院就像是個大家庭,與一般的公司行號截然不同。
奉元書院可以說是現代書院的獨苗、碩果僅存,仍舊按照毓老師成立奉元書院的宗旨:「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來開辦課程,每週固定開設五門課,週二、週三、週四的晚上,週六上午、下午,皆有開課,經、史、子、集,無所不包。我也在這樣的環境下,發現我跟同儕想法的距離越發越遠。
有一天與前公司同事聊天時,發現前同事十句中有九句都在討論前公司的八卦,一邊嫌棄前公司,一邊也顯現出自己的無能為力,責任不在己。突然間,我才發現我也曾經是那位一天到晚在八卦公司及同事的人,至於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討論公司八卦?我在猜想是來奉元書院之後!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書中曾記載一句話,「改變,從不自欺開始」,《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毓老師也說:「順著人性去做事,不必勉強就合乎道」(《毓老師講中庸第二部》),一旦你決定不自欺之後,很多事情就會自自然然的發生在你我身上。
要談到在我身上最大的改變,起源於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奉元書院常在假日舉辦活動,月演講、論壇、毓老師紀念會、會員大會諸如此類。由於秘書處需要負責活動側記,不能只有文字,需要圖文並茂,整篇文章才會有臨場感,一開始我是用手機拍照,後來發現手機還是有它的極限,沒有辦法達到我想要的感覺,於是開始嘗試自費購買相機,相機從一台變兩台,裝備是越買越多,總覺得自己還可以拍得更好,沒想到居然就這樣拍出興趣,而且越是鑽研、越花時間,仍舊不感疲憊,難道我自己有攝影天份?可是我三十多年來都不知道我有這天份?
毓老師常說:「若有所用,必有所試」,除了上位者要測試你合不合格之外,自己也需自行測試,探詢自己到底對什麼事情感興趣?有什麼事情自己做起來事半功倍,別人卻要花費比你還要多的時間?這能力就是你自己與身俱來的特殊能力,然後要花更多的時間讓石頭變鑽石,按《詩經.衛風》的說法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努力讓自己成為不可被取代的人,才有可能在未來的時代存活下去。
如今短視頻當道,普羅大眾早已無習慣看文章,更別說是大部頭的經典。尤其中國經典浩如煙海,毓老師常常建議年輕人如要從頭開始學中華文化,要從《四書》入手,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學完之後,要在好老師的帶領之下開始讀《易經》與《春秋》。在讀《易經》與《春秋》的同時,可選讀一本子書,《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按照毓老師上課筆記所講述,毓老師非常鼓勵學生多閱讀先秦時期經典,因為先秦時期的經典有保留中國未經更動過的思想,要學習古人是如何從頭到尾思考一件事情的始末。
中華文化的特色是慢熟,常常同一本書,年輕時看,跟三、五年後看,老了之後再看,會得到不同的領悟,原因是因為隨著年紀的成長,你的經歷跟閱歷變的更豐富了,因此才會有開頭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西方文化不同,西方常常舉辦閱讀比賽,強調一年之內看幾本書,以量作為直觀的數據展現。其實我覺得不討論文化差異的話,最重要的是看完一本書,理解了一個道理之後,你有沒有辦法能夠落實在你的生活上,有沒有辦法能夠舉一反三。假如看完書之後,你還是你,書還是書,那還不如不看!這也是毓老師常說的:「你會用,才表示你看懂了」。
共勉之。

【公告事項之一】2025夏季課程
文/秘書處
【公告事項之二】〔奉元講座〕文人畫的詩情、畫意與哲思
文/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