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5 奉元學會出版品

毓老師講學庸

學庸封面

書名:《毓老師講學庸》

講述:愛新覺羅 毓鋆

記述:蔡宏恩

整理:許晉溢

出版:中華奉元學會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序文選摘】

夏學悠悠的古調                     林明進

《毓老師講學庸》,是毓老師化為文字的遺音,也是毓門最精粹的古調,古調雖自愛,我們還要琴之瑟之,傳之承之。讓夏學悠悠,以中道正道之光華天下。

毓老師給了我們一條江,我們即使成不了一彎溪,每個人也要給中華文化一滴水。

《大學》,學大;《中庸》,用中。這是毓老師從天德黌舍到奉元書院,常常提,時時說的話,學姐、學長、學妹、學弟,最耳熟能詳的聲音。老師講學,依經解經,每一句都有出處,每一個結論都有真味。以原汁原味的本色來印證中華文化的原貌,這是毓老師在臺講學六十年的真精神。

「夏學」,是內聖外王之學。字書上說,「夏」,中國之人也;「學」,是覺悟之意。夏學,華夏之學,是中華民族自覺覺人的學問。

孔老先生在論語上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第二),這是孔子自述為學修德的歷程與進境。

孔夫子說自己的志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志於學什麼?志於學夏學,志於學大學,學大人之學,學治國天下平之學。《禮記》有<大學篇>,大學者何?大學,學大,學天。憑什麼這麼說?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第八),「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大學的大唯天足以稱之,唯堯足以法之,所以奉元書院主張大學學大、大學學天。這是論語的證據。

中庸這樣讚美孔子:「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中庸第三十章)子思贊孔子之道如天地之化育萬物,天地之所以為「大」在此,孔子之道之所以為「大」也在此。這是中庸的證據。

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謂聖。」(孟子·盡心下篇)夏學的修為不在 內聖而已,自己達到「大」的境界,還要教化人人也要達到「大」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有容乃大。學大就是要成為大人,「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 明,與四時何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宇宙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 即是宇宙。天地有好生之德,聖人有愛物之能,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西銘語),是人的責任。人為萬物之靈, 萬物役於吾心,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仁民愛物,就是無差等的極致。

學生,覺生。「天地之大德曰生」(繫辭下傳第一章),「生」是地上草之始生,以草木始出土上 設喻,象徵自然造化之德。就人而言,學生,學「生」,學怎麼活,學怎麼做一個人,人,是天地之性(生)最貴者也。自覺身為人的責任,也要覺人尋繹人的價 值。從人生面看,學陌生的知識、學生存的能力、學求活的韌力、學生活的情味、學生命的價值、進而學生生不息的使命。

大學從生命哲學出發,推而發衍出人生哲學、政治哲學。明明德,即《周易‧乾卦彖傳》:「大哉 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的明 「大明終始」之德,從伏羲三畫卦發展到文王六畫卦,由始終到終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大學經一章),終而復始,生生不息,自然不盡之意繫焉。繫辭傳 云:「生生之謂易」(繫辭上傳第五章),大學的明終始之德不就具體而微的闡釋周易「生生」至美至善之德?

文言傳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元者,善之長也」(乾卦文言傳),生是自然變化之大德,元就是 生命最初的大能,最大最美的善,「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繫辭下傳第一章)。正,从一止。元是體之本,一是用之端。止於至善就是止於一、止於元,就是 正道。夫子在《周易文言傳》:「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的結語,更是明明白白揭櫫正道之要。

,為初大(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華 夏之學起於一,人皇伏羲「一畫開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一(元)產生作用,透過乾元坤元,生天生地,然後萬物負 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老祖宗生命哲學的起頭,是觀察萬化後而得的思維。孔夫子的「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篇、衛靈公篇)、孟子的「定於一」(孟子 梁惠王篇)、老子的「抱一」(老子第二十二章)、「得一」(老子第三十九章),莊子的「原于一」(莊子天下篇)等等,豈偶然哉!大學學大,止於一,止於 元,就是學至乎「正」而後已。說大學核心價值在正道,不亦可乎。道家從自然看生生,發明清靜無為;儒家從兩性太和之德創造仁愛學說,此皆源於「一」所自 出。大學止於至善之正,不正是春秋「大居正」、「大一統」的微旨?

我們再從夫子「五十而知天命」,進一步橫向連結,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第七),可以確知學易在知天命,是夫子自覺之見性,學易可以無損人之過,是夫子修德之悟心。

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從敬畏天的立場而言,上天所賦與我們的、我們所稟受於天的就是人 性,「命」當動詞用,上天所生之謂性;從對等面來看,天命就是人性,在天言命,在人講性,「命」當名詞用。天為一大宇宙,人為一小宇宙,天大地大人亦大, 天的一切全體大用,在人身上都有,「無量眾漚,都以大海水為本。」(熊十力先生語),大海水的全體大用,眾漚亦皆具體有之。

所以,王陽明的<尊經閣記>,闡釋尊經,他說:「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於人, 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天命、人性、身心,原本一也;在天之位曰命,在人之位曰性,在身之位曰心,只是位不同釋名不同,其 實三而一,本質是一樣的;命、性、心,原是一體,沒有什麼神祕感。毓老師云:「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之外,又提出「在己曰獨」,別有高悟。

中庸第二句:「率性之謂道」順性而為就是中道,中道就是盡性而為。從人性出發的作為就是中 道,所以入手處從自己開始,道也者既然不可以須臾離開人性,可以離開人性的作為自然就不是中道。合乎人性的中道是不假外求的,是足乎己而無待於外的,得之 於吾心,就有中道之理,就能生中道之用,就能發揮人性的光輝。「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篇),堯舜,「性之」而 已;「人皆可為堯舜」(孟子告子下篇),堯舜也是凡人日起有功的典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春秋繁露俞序篇),人人盡性就是學大而成其大;「用九:見 群龍无首,吉」(周易乾卦用九),人人內聖,人人正己,人人止於至善,這是理想的太平世界。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第二十二章)這是中道率性、世界太平、天下一 家,人人可以嚮往之路。

《大學》學大,自明其德以止於至善而後已;中庸用中,盡己盡人盡物之性,可以參天地之化育。 學大人要與天地合其生生之善,要與日月合其明明之明,要與四時合其終始不殆之誠,要與祖宗聖賢合其吉凶之德。中道之用要盡本然之性,發而中節,慎其獨具的 本心,不可背離吾心,不能悖違人性。大學在修「心」學大,中庸在盡「性」用中,大學中庸二書相表裡者以此。

大易首<乾>終<未濟>,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推演天道之常,示吾人學天為法;春秋藉魯隱公到魯哀公,以十二公之世襲、兄終弟及的亂制政體,褒貶人事之亂,欲後來者為戒。大學中庸隱約而彰化,含章而恢宏,莫非大易春秋之道也。

論語有一章記子貢慨嘆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第五);另一章記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罕第九)成為孔子罕言天命的說辭。我們來看看《中庸》第二十章:「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天命才能知人之性,知人之性才能 知吾身之心;反過來看,知吾心就知人性,蓋性相近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是子貢不可得而聞,大易、春秋垂教於今,昭昭然。「性與天道」可以合 看,不是「五十而知天命」嗎?性與仁也可以合言,仁者無私,仲尼尚公(尸子語),何必言利?

「子罕言利」,不是不言利,「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乾卦文言傳釋乾元),是言大利不言小利,言利天下蒼生不言個人一己之利,子夏不是說:「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言仁」,凡九十七處,子大言仁,焉有不言?「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關鍵應在「與」的解讀與認知,「與」者,稱許之意。稱許「命」、「性」「心」,天道有常,吾人才能「法天」、「盡性」、「明心」以學天覺人。政事紛擾,吾人才能體悟「守正」、「用中」、「安節」、「識時」以學大自覺。

《論語》,是夫子論道之語,也是結論之語。《中庸》與《大學》二書相表裡,是《大易》《春秋》的縮影,唯有旁通原始儒家經典,依經解經,用心深入,庶幾可以窺其全豹。僅以「吾十有志於學」與「五十而知天命」兩句為基調,說一說讀《毓老師講學庸》的心得。

餖飣之語,文繁意雜,只是陋見。《毓老師講學庸》是毓老師課堂講述,是繼第一部奉元叢書《毓 老師講中庸》後出轉精的力作,由同門學長蔡宏恩、許晉溢共同完成的課堂筆記,精闢周詳,椽筆逼真。抑揚頓挫,如聞其聲;唯妙唯肖,如見其人。親炙弟子,讀 之如木鐸流心;私淑友朋,味之心自嚮往之。

讀筆記,思其德,肩負「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大家起步走;追其音,想其人,油生「華文五洲首,夏化一統流」,一同向前看。吾師已矣,教徽永存

,同門弟子要以天德的仁心知周萬物;奧質夏學,繼天開運,同門弟子要以奉元的書香道濟天下。

從一九七五年進入師門,除服役外,一直樂在洋洋盈耳的杏聲中,從青少年到中老年,早就慣聽那 杏香盈室的鐸韻,那來自氣節滿胸的大音,聲如洪鐘,聲聲貫耳也聲聲洗心滌慮,聲聲叮嚀也聲聲啟蒙養正,聽慣了就印心了。這本書完全忠於毓老師的講課內容, 完全捕捉住毓老師縱論經典的神情樣貌,可以說完全貼近課堂現場,是巨細靡遺的講學實錄。老師的高見如天上來,老師的溫煦慈若晚陽。一章一節,清清楚楚如響 玉;一字一句,明明白白若珍珠。慕之者讀奉元書院筆記可以啟心,同門弟子再溫毓老師筆記可以療心。實在欽佩他們的用心深細,真不知兩位同門學兄是怎麼辦到 的?字字珠璣、句句瓊琚,如映水江月,如懸玉北辰,我們是怎麼也忘不了的………

毓老師講學庸、講孫子、講莊子、講大易、講春秋、講論語、講孟子……奉元門生,將會如原泉混混,繼天奉元,映帶中華文化的長河,奔騰於炎黃子孫的血液中。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