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0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第81期

公元2020年9月7日 夏曆庚子七月二十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不忘初衷文/編輯部
◼︎【奉元追思之一】
生命寫史、血寫詩 —— 王鎮華老師追思會側記
文/秘書處
◼︎【奉元追思之二】
純亦不已,乘願再來—— 痛悼毓門良朋,王鎮華老師
文/黃山
◼︎【奉元報導】〔石齋夜話〕林明進 一生學生文/邱傑
◼︎【奉元問學之一】讀賈誼《新書・過秦中》心得文/潘朝陽
◼︎【奉元問學之二】夏季班「社會學老莊」課程心得文/錢威良
◼︎【公告事項】2020秋季課程文/秘書處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編輯小語】不忘初衷

文/編輯部

時節已經進入夏曆七月,中元已過。奉元書院秋季課程將陸續開始上課(友善連結:秋季課程簡介),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課!為維護講師與學員們的健康,課程現場會進行量體溫、戴口罩的基本防疫措施,非常感謝大家的配合!

本期文章,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就是都在啟發我們去思考人事物背後的動機或理由。比如,我們生命的主體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應該以「真」待人甚至待己?我們到底為什麼去讀書呢?我們為什麼要寫這篇作文?治理國家的最終目標到底是什麼?是把人民當作敵人而去牟取政權的利益?還是把人民當作自己的子民去加以體恤照顧?莊子的「齊物論」為什麼會產生在戰國時代?莊子到底想透過「齊物論」表達什麼?對今天的社會有什麼樣的啟發?人生在世,我們常常會忘記自己到底為何而活,忘記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或意義是什麼。希望我們都隨時隨地都能夠清楚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不忘記做事的初衷!

你知道王鎮華老師追思會的概況嗎?你想看追思會的直播嗎?請參閱文章:
生命寫史、血寫詩——王鎮華老師追思會側記

你知道為什麼奉元同門都讚嘆王震華老師的「真」嗎?歡迎閱讀:
純亦不已,乘願再來——痛悼毓門良朋,王鎮華老師

你知道高中升學考試寫作文最重要的心理建設與基本觀念是什麼嗎?詳情請見:
〔石齋夜話〕林明進 一生學生

你知道秦朝雖然統一天下,但是為什麼不到二十年就覆滅嗎?請閱:
讀賈誼《新書・過秦中》心得

你知道莊子的「齊物論」對今天的社會可以有什麼啟發嗎?歡迎閱讀:
夏季班「社會學老莊」課程心得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奉元追思之一】生命寫史、血寫詩 —— 王鎮華老師追思會側記

文/秘書處

王鎮華老師追思會於 8 月 23 日在臺北書院舉辦,雖然前一天有第8號颱風「巴威」輕輕掃過台灣而下起陣雨,但追思會當天卻是豔陽高照,天氣絲毫不受到颱風外圍環流所影響,筆者相信這是老天爺眷顧,讓追思會能順利進行。 

▲王鎮華老師追思會場佈

追思會是下午 2 點開始,但自 1 點就陸陸續續有王鎮華老師的好朋友們前來會場,大家在報到時會領到一張小紙條,因為采元告訴我們,王鎮華老師常常覺得自己在求道的路上很孤獨,但采元認為大家學道後其實都有在身體力行,只是沒有說而已,所以希望大家在小紙條寫上王老師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一段話或事,用來紀念王鎮華老師的教誨。

▲前來參加追思會的朋友

追思會是由王鎮華老師的二女兒采元來開場,采元談到小時候與王鎮華老師的故事,回憶小時候住在一個二層樓的房子,采元常常很害怕晚上一個人在家,尤其是廁所又在一樓的最後面,王鎮華老師告訴她怕的時候,就大喊「我爸爸是王鎮華」,她有一次真的就喊出來,也因此變得不那麼害怕,在她心中,父親就代表著正氣,她覺得父親守護著她四十幾年。

采元也說父親對於醫療體制是有點反抗的,不是因為排斥西醫,而是認為一切都是被規劃好的,中間沒有人的自主,但是這樣在醫院是很困難的。在 3 月 28 日父親左腦的顳葉中風,這大大影響了父親整理稿件的能力,所以父親宣布拒絕一切的醫療,而這樣也代表著父親接受了不治療的後果,最後在 7 月 17 日晚上 7 點圓滿了人生旅程,采元說父親在生命最後走的非常瀟灑與平靜。

▲采元闡述自已與父親的回憶

接下來就播放江志康導演的《中道今來》影片,采元表示王鎮華老師非常重視「中道今來」,江導演面對家人的期待與顧慮還能完成影片的拍攝,實在很不容易,江導演在極大的壓力下,突然夢見王鎮華老師,王老師在夢裏提示道:「只要跟著走就會找到。」然後他們就來到一個長滿包子的大樹,並在河邊吃著包子大餐,夢醒來後江導演就有了拍攝的靈感並得出四個字「德心自來」。

▲〈中道今來〉影片

看完影片後,就由王鎮華老師的老朋友們致詞,首先是臺北書院林谷芳山長,林山長表示認識王鎮華老師三十多年,而自己最近在整理過去心得時,恰好翻到 1989 年民眾日報,當時因為感受到一種中國安頓社會的力量,在近代急速流失,所以有了三篇跟王老師的對談,題目就是叫「從生命底層出發」。另外林山長在高雄組織讀書會時,有一次要參訪鹿港古蹟,林山長就在想要請誰來導覽,就立刻想到王鎮華老師,因為他認為王老師在建築藝術的造詣是第一人,在講建築的時候是「一超直入如來地」,所以他認為王老師沒有往建築藝術方向發展實在可惜,但無論如何,在與王老師相遇的道路繼續走下去,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事。

▲臺北書院林谷芳山長

再來是與王鎮華老師淵源深厚的漢聲四君子的黃永松伯伯致詞,他認為王老師的書法如其人,既中正又瀟灑,王鎮華老師為我們留下的典範永遠存在心中,縱使文化工作非常困難,仍要繼續努力,譬如龍潭聖基亭,展現了對文字的尊敬,寫過字的紙不能亂丟,要拿到聖蹟亭化掉,聖蹟亭是非常值得保存的文化基地。另外黃永松伯伯也談到他正在整理漢聲五十年來的點點滴滴。

▲漢聲四君子黃永松

接下來是王鎮華老師幽默風趣的同學黃模春建築師,他表示王老師的眼神從年輕到最後都沒變,回憶當年西格瑪社團經費不足,卻還是邀請了很多知名的文化人來成大演講,有余光中、司馬中原等等,實在很不容易。雖然他們是建築系同學,但王鎮華老師從年輕就展現了自己對哲學思想的熱愛,也隱隱透出未來的路。(P.S. 黃模春建築師的幽默風趣無法用文字形容,建議直接看直播影片)

▲黃模春建築師

接下來是對西方哲學涉略甚深的郭肇立教授,他說他與王鎮華老師一個是黑一個是白,他是從西方的主體性觀點來與王鎮華老師探討哲學思想,往往一談就是一、兩個小時,所以得勉強撐到結束,並詢問台下是否有人與她有相同經驗。

▲郭肇立教授

接下來是我們奉元的蔡明勳學長。蔡學長表示在過去與王鎮華老師的互動當中,感受到王老師是「真的」,所以稱呼王老師為「師兄」,並以「鑒真」形容在跟師兄的互動中,會讓我們看見自己內在的「真」,王老師隨時在傳遞真的頻率,讓我們都想成為一個更真的人。

▲蔡明勳學長

接下來是王鎮華老師的得意門生丁亮教授,丁亮教授說王老師過世後,他並不會覺得太悲傷,因為主體還在,當下就在。他覺得王老師很認真,認真到有點天真。他表示王老師是一個會照顧學生並把機會讓給了自己的學生都不講的老師,熱情但是會罵人。他回憶道有一次他在德簡書院聽課,王鎮華老師在課堂中接到一通詐騙電話,王鎮華老師告訴詐騙的人:「不要這麼做,這是有業力的」,這個對丁亮教授來說印象深刻,因為王老師把詐騙集團當人看,而我們卻早就習慣冷漠對待詐騙電話,忘了對方也是人。

▲丁亮教授

最後一位致詞者是南京大學朱光亞教授,但因為疫情的關係不便來台,就請友人宣讀講稿,接下來就開放現場朋友致詞。奉元的黃大炯學長在致詞時朗讀了他悼念王鎮華老師的文章,大炯學長表示:「盼望王老師的學生們不要散去,盼望他們能繼續光大王老師的成就,完成王老師的夙願。也期待奉元同門的兄弟姐妹彼此更加珍惜。我們要多多學習鎮華兄至真至純、捨我其誰、無私奉獻的好風範。對毓門,對奉元學會珍惜再珍惜,護持再護持。」

▲黃大炯學長

追思會在此時接近尾聲,最後在王鎮華老師兩位女兒演唱李雙澤〈老鼓手〉、〈我們都是歌手〉的歌聲下圓滿結束,兩個多小時一眨眼就過去了,筆者非常感激能在 23 日下午,再次沐浴在王鎮華老師的教誨當中,彷彿在混亂地塵世中洗滌了我們的心靈。

▲王學梅、王采元

【友善聯結】

➤➤王鎮華老師追思會直播影片


【奉元追思之二】純亦不已,乘願再來—— 痛悼毓門良朋,王鎮華老師

文/黃山

疇昔徬徨時,曾聞大地一聲雷:聽說有一位建築系的青年教授,竟能一柱擎天,辭卸教職,在家中開了書院,承擔起民族教養的責任。在這個西潮洶湧,江河日下的大時代,是何等的氣象!何等的珍貴!何等的寂寞!

當時,還不認識鎮華兄,更不知道,這位鳳毛麟角的人物,竟然是毓門的師兄弟,一時只能做個心儀者,從他在紫籐廬的言談,得知他的人文素養戞戞獨造,並且很羨慕他不平凡的際遇——能與紀綱、余承堯這一類的高人結緣。

毓師辭世後,和鎮華兄稍有接觸,心中更肯定他高潔的人品和他無私的奉獻。更高興這位同門兄弟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這位名師,其實是一位稀有的人師。我曾在雞年托人送他一幅春聯:「人釣寒江雪,雞鳴天岸白」賀歲,以示欽佩和鼓勵。

我愛朋友,大學時代曾經與一兩位非凡的好友,在校園的草坪上席地而坐,徹夜長談,不知東方之既白,作一個愉快的聆聽者。垂老遇見鎮華,我自忖此人值得深談,更值得共事。但自己不能再像從前,只聽不說,打算在聚悟之前,先理清頭緒,再好好談談毓門的未來。在準備中,遽聞鎮華仙逝,悵然若失,人天兩隔,痛惜何極!

鎮華在奉元易經授課,曾無私奉獻一整年。有些聽課的同學覺得王老師所講的道理一時難懂,但總是立刻又被他那純潔出塵的風姿和至真至誠的精神所感動。

簡單的說,鎮華兄的一生,就是玩真的,不玩假的。其實鎮華兄的學問,並不難懂,他所表達的語言,都是他用「心」去「悟」出來的「境界語」。或許另加上一些從一顆藝術心靈自然流露的直覺感受。這一部分,可能就要等待知音者的會心一笑了。

儒門的聖學,從春秋到宋明,從宋明到民國,都來自人之所以為人的一顆真誠的「心」。當這顆心純然清澈,歸於怛惻真誠,自然就能湧出良知良能,呈現人與禽獸差異幾希的一點靈性之光,照見生命的真相。藉著這一點靈光,啟發了內在的「覺知」,就能不思而得,不慮而知,不證自明。而直接用直觀領悟到人類大生命的大軌跡、大智慧、大證悟。儒門由此覺知,去用心學習,去反省,去累積,不欺人,不自欺,從「定靜安慮得」,到「修齊治平」,從「一家之言」到「通古今之變,通天人之際」到「與天地共化育」。這就是一個傳統士君子永無止息的生命旅程。

毓老師有鑒於太多人沒有摸到毓門真學問的門路,生前再三告誡弟子:「學如不及,不誠無物。」儒門的真學問,必須用工夫換來。如果不能痛下工夫,不謙虛,不反省,不修持,不實踐,寫再多論文,而不能用大我的視野,去超越小我私心自用的小聰明,那麼,他長年辛苦所得的知識,只是混口飯吃而已。他的思辯、著述,還只是一隅之見,沒有通徹生命大道,那都是假學問,不是毓門的真學問。

關鍵就在能不能超越小我,變化氣質和胸襟,讓自己超拔而起,活在一個昇華的境界裡。一時聽不明白王老師在說些什麼,那可能只是真與不真,覺與不覺,修與不修的隔閡。在氣質變化、境界提昇之後,隨便幾句閒話,都變得耐人尋味,那就是鎮華。

盼望王老師的學生們不要散去,盼望他們能繼續光大王老師的成就,完成王老師的夙願。也期待奉元同門的兄弟姐妹彼此更加珍惜。我們要多多學習鎮華兄至真至純、捨我其誰、無私奉獻的好風範。對毓門,對奉元學會珍惜再珍惜,護持再護持。

相信鎮華會乘願再來,為了民族的前途,為了民族的教養,和我們一起奮鬥下去!

毓門後學一仝椎心敬悼 黃大炯沐手敬筆


【奉元報導】〔石齋夜話〕林明進 一生學生

文/邱傑

編按:本文轉載自去年(2019)五月七日人間福報的報導(原文連結),文中從側面介紹了中華奉元學會的講師林明進老師,以及他在兩岸中學教育上傳承中華文化的影響。林明進老師,為建國中學國文科名師,每年固定於春、秋兩季的每週二晚上在奉元書院開講「四書」系列課程,林老師不拿講酬、耕耘教育,目前講授的「論語」課程,分享跟隨 毓老師讀書的心得體會,廣受學員喜愛。林老師今年(2020)秋季將繼續在每週二晚間於龍顏講堂開設「論語」課程(友善連結:課程簡介),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課喔!

在臉書上自稱是一個「寄生講臺三十餘年的建中老教書匠」林明進,不但發揮才情以他的真誠真心教學,也努力書寫,四處演講。表面上傳的是學問,事實上傳的更是真心與愛。

林明進是宜蘭三星人,當他回到家鄉,走在鄉間小路,或許少有人認識,但他的學識深厚,尤其國學根基更是紮實無比,站在臺北或北京的講堂上,臺下聽眾往往坐無虛席,聽得如醉如痴!在這個崇尚高科技文明的時代,講《論語》等孔孟學說能講到這般叫座,算是難見奇葩了。

而今,他從建中退休下來,在大陸的講約更是應接不遐,彼岸年輕學子對傳統國學之熱衷,和臺灣近年的去古文、去文言現象相比,真是難以想像的懸殊差異。

作文到底怎麼救呢?面對數十年教學常見的這個老問題,林明進說他有一次看了全臺國中會考「寫作測驗」模擬考的上千份作品,發現寫得像樣的沒幾個,而這現象不但年年如此,還一年不如一年。阿基師苦學三年變總鋪師,各行各業頂多三年到三年四個月也都出師了,作文為什麼不能像各種技藝的傳承一樣,三年搞定?是作文特別難,還是我們的基礎作文教學出了問題?

他提出了問題所在:我們作文常在第一步就錯了,往往為修辭而修辭,為作文而作文,為創意而創意。最可怕的是,絕大多數的學生作文寫的都不是他真心想要寫的,因為受到標準答案化的「考試」影響。因而,他主張要從「真」開始、從「零」開始。

他苦心地撰寫一本名叫《笨作文》的書,希望把作文教學講給父母、祖父母和哥哥姐姐聽。家庭教育有作文的教學內涵,學校的國語文教育才會更正常、快速、有效,培養自然而然的寫作力就容易落實了。

林明進的作品大多連刷數十刷,本本暢銷,例如:最新的「學生」系列第三本《叫我最後一名》,出版十多天就已經十刷,成為博客來網路書店即時榜第一名。他寫學生系列,包括《學生》、《學生2─溫暖的手勢》與《學生3─叫我最後一名》,指的是學「生」,是一生為人的學「生」之路。

我們一生都要學「生」,所以一生都是學生。這是這一系列一本初衷的想法,沒想到一出版便叫好又叫座而欲罷不能。


【奉元問學之一】讀賈誼《新書・過秦中》心得

文/潘朝陽

賈誼〈過秦〉的所謂「過」,是論斷秦之所以暴起暴亡之罪過,也就是批判秦之所以速亡之根本原由、咎過。但賈誼卻也客觀地認為秦之一天下本來是正確而值得肯定的合乎時代大勢之作為,但後來的發展卻是秦王不能依仁德而治天下,故取敗亡。

關於秦在歷史中的正面性,賈誼有其肯定,他說:

秦滅周祀,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四海養。天下之士,斐然嚮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

戰國時期,天下人皆引頸期盼能夠降生聖王來統一天下、治理天下,如大旱之望雲霓,已經很久。周室早已名存實亡,而且類似尊王攘夷而代替周天子行號令於天下的春秋五霸早已不在,天下無一統之政久矣。因此,重新一統中國,包括孟子和荀子都有一樣的企盼,這本來就是儒家的信念,儒家要求從「據亂世」的戰國而提升到起碼有賢君良相治理諸侯國的「升平世」,最後建立一個「太平世」的「大一統」之天下秩序。法家亦同,也期望結束分崩離析的戰國局面而大統一中國,建立一套非周朝封建制度的新王朝,它與儒家不同之處,在於它棄仁義禮樂而只依嚴刑峻法進行內部統治,並以強勢的軍國主義來發動對外戰爭來進行並完成大統一的國家。

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秦一天下乃是承戰國的兵革烽起而黎民憔悴之時勢而來,全天下之黎民百姓在戰國時代的暴力和戰伐之殘殺摧殘的悲苦痛楚的生活中,早就如夏桀時期之黎民期待商湯之來解其倒懸,而盼望有一位聖王或霸主可以來解其痛楚亦已久矣。其時,儒家無短時之功,但法家卻有其即時之效,所以秦之滅諸國而一統天下,取周而代之,建立第一個以中央政府和地方郡縣統合之政制為結構的中華帝國,在其時乃是順應時代和人心的大勢所趨。至今,除了取消世襲皇帝之外,此種中央政府與地方郡縣的政制結構體,基本沒有改變。

但是,賈誼沒有或不知點出的一個大問題,乃是在於並非由一位聖君或霸主重新統一中國,而重建新的治理天下之政治制度和內容,亦即從封建制變為郡縣制,就能擔保中國長治久安,因為帝王依恃暴力而擁有統治天下之權柄,是一種不合理性的現實性,然而,在西漢那個時代,中國人豈能明悟《易乾卦》所言之「見天下群龍無首吉」的「公天下」之理?因此,賈誼僅能就秦之治理層面的殘暴現象而加以批判。其曰: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但卻也是第一個暴君,賈誼固然指明始皇種種罪惡,但最重要的則是「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所以殘民以逞的暴虐之政,就是秦始皇開創的。賈氏是以儒家仁政的觀點批判了以法家為政道的專制政治的不仁。但賈氏生在帝王專制的漢朝,所以他的基本觀點仍屬儒家的「小康世」之看法,即所謂「六君子之政」,要求君臣須是「聖君賢相」(「賢君良相」),他的論著均是寫給漢帝看的,期望漢帝宜以暴秦之速滅為殷鑒,莫行申、商、韓非、李斯的法家偏激之術以治國,若此,則國必亡,天下必大亂,而應該實行儒家的禮樂仁政。但賈誼的最高理想,則是文武周公形態的「聖君賢相」之政治,仍然是帝王以血統世襲之私天下制度。

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推此言之,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國際之間的外交和軍事鬥爭,注重謀略巧詐,但治國卻須有所權變調適,必須愛民護民而安危扶傾。總之,取天下和守天下之方法策略是不能一成不變的。然而,秦政滅六國而統一天下之後,卻居然拿對付敵人的謀略巧詐之術來對付人民,視人民如同敵人,此種不能變通改易的孤僻獨夫之作風,人民必視之為寇仇而奮起抗暴,故秦快速敗亡。

賈誼之論,豈只對秦有正確性,對於兩千年來的中國各朝的政治之仁與暴,均能得其效驗。

在〈過秦中〉一文中,賈誼先批判了始皇帝之過,認為始皇之無仁德而壞了國政,但他仍然認為政權之繼承者若能有正面之心性和行政,則國家依然可以持續存在。所以,賈氏藉著他對秦二世之假設性的建議表達了他的政治觀: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囂囂(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治也。嚮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

始皇殘暴不仁,引起山東人民和豪傑以及昔時諸侯貴族的武裝叛變和革命。如果秦二世明白對策而能在天下人皆甚艱辛困頓之際,能行仁義之政,任用忠賢之臣,公開並實際懺悔、糾正始皇之罪過,同時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功臣之後裔,使其等回心支持秦朝,並且同意他們建立諸侯國,而自己身為天子,更以禮來敬待天下人。

賈誼在這一段文章表達了他依然認同天子和諸侯的「封建制」。但是這只是一種儒生的理想罷了,因為胡亥和趙高正好是聖君賢臣的反面,同時,帝王之家如何可能培養優秀的有德有學有能的太子?何況二世的父親正是最壞心最變態的暴君。賈誼生在西漢初年,雖然儒生亦知「禪讓公天下」的孔子政治理想,但他可能只能以帝王宜為仁君的標準來要求或啟發當時的漢文帝,而不可能以公天下觀念來宣揚儒家最高政治理想境界。

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返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循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姦弭矣。

賈誼表面上是說秦二世應行儒家仁政,在治天下之道上宜以愛民為重,減嚴刑峻罰,令罪人有自省改過之機,且減輕沈重之賦稅,而將倉中的穀糧及庫中錢幣都散發給天下窮困之士,如此作為,萬民皆能安於守己的生活,不會作亂。總之,這一大段的思想,根本就是去掉法家之政而實踐儒家之政的意思。賈誼之所以會有此番議論,是由於漢初仍然以嚴酷之法待民,且又循黃老之術,國事毫無作為,故天下人一方面仍然苦於「法家型酷政」之迫害,一方面依然得不到剛健仁厚之政府的照顧。唯有建立儒家的經世濟民之政治,才能達到愛民之目標。賈誼此言,亦是講給漢文帝聽的,此即借古鑒今之深意也。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深刻,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卹。然後,姦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此一大段,賈誼只是再三指責秦二世暴政之內容,且指出由此而導致敗亡之路。陳涉(陳勝)之革命其實就是人民造反以求能夠活命而已,無關於湯武聖王之理想,亦不是六國貴族之復辟,只是很單純的一種現象,就是當殘暴嚴酷、不仁不義的暴政把人民摧殘迫害到無法生存時,人民會以木梃抗暴而反過來要除掉暴君惡吏的命。賈誼此言,實亦寫給漢朝帝王好好閱讀的,以免漢朝重蹈亡秦之覆轍。

今之世界有很多國家,各國政治制度不一,但有一個精神和原則卻是一樣的,就是仁政必興而暴政必亡。暴政有其程度之不同,依其情況,必由小傷至中傷而至大傷,甚而因此崩潰滅亡。當年毛澤東大搞「文革暴政」(1966-1977),陷中國於「據亂世」,差一點亡黨亡國,「文革」結束,鄧小平興起領導改革開放的新政,今之大陸已正式邁向「小康世」,相反,臺灣因有臺獨統治集團竊盜國柄,奸佞當道,政事日非,離敗亡之日已然不遠。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仁政與否之義大矣哉!

故先王者(按《史記》中無「者」)見終始之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於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在結論處,貢誼提出「先王」之智能照見國家的終始變化之樞機和關鍵,乃是為政者能夠明白警悟國家之存亡的理由。所謂「先王」,即「古聖王」,如堯舜禹湯文武,其實古聖王之睿見大智,乃是從孔子說出來而為儒家的仁政王道中的重要論述,是很簡要的道理,就是牧民之要只在安民;安民之道,只是除暴發仁,為政不可害民,必須愛民,如此而已。能安民,則國存,反之,則國亡。睽諸當代,大陸之政在愛民,臺灣之政在害民,而美國川普之政在殺民也。

賈誼之諫言,寫於兩千年前西漢之初,往後各朝代之興衰存亡,皆與其論,若合符節。今中華民國的政局之敗壞,沉淪至臺獨漢奸之明目張膽地竊國盜民,正是由國政失修而使君子潛隱小人囂張使然,此條亡國之路,正是賈誼〈過秦〉之文所警示者也。

寫於  臺北・天何言齋 2020.8.19


【奉元問學之二】夏季班「社會學老莊」課程心得

文/錢威良

編按:白老師利用三堂課的時間,帶領學員們領略《莊子・齊物論》。白老師上課簡潔明快,趣味橫生,一掃時人對古文枯燥無趣的看法。此次特邀學員錢威良撰寫課程心得,以嚮讀者。

首先,白老師點出時人常常作為比較的三部經典。《易經》講陰陽變化,《老子》講有跟無,《莊子》給白老師的感覺就像一座山林,裡面充滿了魚、蟲、鳥⋯⋯等自然現象。還記得前一篇白老師講《莊子・逍遙遊》,裡面講的是:人們不用去羨慕「大」跟「小」,引申如人們不要羨慕對方的財富大小、地位高低,不該讓其影響到我們的本心。齊物論講的是「彼」、「我」,「內」、「外」。《老子》講的是如何讓我們成功,《莊子》講的更像是要我們忘我,跟佛教有些類似。(筆者按:劉咸炘曰:「此篇初明萬物之自然,因明彼我之皆是,故曰齊物。後人多認為,破是非。雙遣兩忘,乃佛家所主。佛家主空,一切俱不要。道家主大,一切俱要。根本大異,豈可強同?」佛教的忘我是因為無有,道家的忘我是因為大、均,故能忘我。)

後人評價《莊子・齊物論》是「汪洋博大」、「徜恍迷離」。因此時人要讀此篇更應該要靜心讀、耐著性子讀,引白老師的一句話「整個人泡在裡面」。就像是爬山一樣,從登山口上去,看見「吾喪我」泯除對立是非,到「真宰」、「真我」講萬物的天性,再到三個「以明」、四個「因是」,最後到「天地並生,萬物一體」,並且佐以寓言故事講到「物化」,類似老子的概念。

為什麼要論「齊物」?就像是教室裡的時鐘,其上的秒針無時無刻不在走動,每一位同學回頭去看都會看到不同的位置、相異的狀態。每個人的眼光看自己、看別人都是不同的。就如郭象曰:「夫自是非彼,美己而惡人,物莫不皆然,故是非雖異而彼我均也。」大家都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對自然界都是「均等」的,以現代我們常說話的就是「平等」。《毓老師講莊子》裡面有更詳細的論述:「

「彼我均」而至「均彼我」。周官經之要義,在「均與聯」。「聯」者,羣德也。「均」者,平德也。大學一部重(在)一「平」字。先秦諸家之學在「齊平」。可知當時之背景矣!以羣力除獨佔,而求齊平也。

此等論述可以下面論述來交相呼應。子曰:「性相近,習相遠也。」(本該齊,因為習而相遠也。)孟子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因為情而不齊。儒家講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春秋》講「人無聲而貴者」,因為本身是齊。《莊子・齊物論》可以說是「大同」。諸子百家時代下的背景本無不同,是後人將其分而劃之的。人因為情(情慾)而不同,以禮約慾,所以孔子才說「克己復禮為仁」(引自《論語・顏淵》),故能在造次、顛沛必於是。老子則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引自《道德經・十九章》)講的是「絕」與「棄」,絕聖棄智,故不憂。

我們要如何「天地並生,萬物一體」呢?白老師提出一個很簡單的概念:「自它交換」。把自己帶如他人的心理狀態。正如聖經所言:「你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出自《馬可福音》12:31)而中國的中心思想「仁」。「仁者愛人」(筆者按:出自《論語・顏淵》的「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或是「仁者無敵」(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都是現代社會提倡的全球倫理,思想不分時代,所以毓老師以前提過古人的思想也很時髦。但我們常常犯了一個錯誤,跟電視裡的俊男美女作自他交換,想像自己是王子、公主,以自己的標準去校正別人,不論是男女朋友、夫妻相處之道都很常犯這個錯誤。(筆者按:以現在的網路術語就是「台男」、「台女」、「王子病」、「公主病」。)因為網路媒體的塑造加速人們脫離人與人面對面相處打交道的能力。白老師也指出我們很少跟路邊賣玉蘭花的人們作自他交換,但弱勢的族群更應該是我們作為一個公民所要重視的對象。

現代社會注重養身,吃什麼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但很少人重視到我們應該聽什麼、看什麼。這麼多資訊所見所聞,是否都真如我們所認知的一樣,還是只憑一己之見、憑自己生活經驗、或是像毓老師常常說道的概念:很多人不讀書,生活行為處事都是只從以前媽媽給的天賦而來。這時候我們要多加留意,就像易經說的:「閑邪存其誠。」(出自《易經.乾卦.九二》)把自己的心圍起來,注意有害身心健康的事物邪念,僅保留最真誠的部分,此為修養的功夫。

此外《莊子・齊物論》點出人們一輩子為了「名韁、利鎖、權牢、情關」,像是倉鼠一樣不斷在跑著那個輪子,卻不知所為何來。它也點出問題所在:選擇操之在己,可以選擇像佛教說的「正知」、「正見」,也可以繼續選擇追逐「名」與「利」。沒有絕對,只希望閱讀完《齊物論》可知道自己的意念為何。

▲白老師提醒我們不要像西方寓言故事裡面的龍,死守著城堡、公主或是財寶,卻什麼都用不到。

了解春秋戰國時代的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莊子為什麼會寫出《齊物論》,我們今人也以古人為借鏡,思考到底何為平等,不論是種族平等、性別平等還是階級平等。我們常常因為心中的「我執」、「觀念」而有一己之見,拿著自己的一己之見去跟別人爭是非、爭對錯,是沒有意義的。在千年以前有大智慧的聖人就告訴我們不用去強辯,因為「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再看看古今歷史事件,大至古代宗教戰爭,小至現代網路上的口水正反論戰,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人類沒有多大的長進。要不要改變,全在一念之間。故白老師也笑說:「有一位老師教學生沒有什麼特別難的方法,就是教同學每經過一扇門,不論是家門還是便利商店的門,就大喊一聲:『我有觀念!』」我們都在不經意間開啟自動導航(Autopilot),無意識地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殊不知我們都被自己的「心猿意馬」拐走了。更恐怖的是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大家說的都是對的,於是就去做了,事發之後,追問是誰幹的好事?那個「大家」,沒人敢承認。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網路霸凌事件層出不窮。

我們身為現代人,資訊取地容易,對於生活周遭各種社會上發生的事件都應值得好好省思,正如毓老師提倡的,多看看新聞、多寫寫社論、自己訴訟審理自己,「聖人以此洗心」(出自《易經・繫辭傳上》)。聖人也是從關心身邊人事物開始,正心才能齊家,齊家才能治國,治國才能平天下。也或許靜下心來閱讀《莊子・齊物論》之後,下次如果遇到不快的事情,請立即停止手邊的動作九十秒,再想想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意義。(筆者按:白老師笑說:「很多時候,生氣也就那個九十秒。剩下呢?只是自己氣自己而已,跟自己過意不去。」)正如十三世紀詩人魯米(Rumi)所言:「昨天的我很聰明,所以我想改變世界。今天的我充滿智慧,所以我正在改變自己。」(“Yesterday I was clever, so I wanted to change the world. Today I am wise, so I am changing myself.”)古今中外的典籍經得起時間的洗練陶冶,而您是否也在《莊子・齊物論》找到它的智慧呢?

課堂尾聲,白老師強烈建議大家多多閱讀經典,不論是一本書也好,甚至一篇文章也罷,這些能成為您在人生中的養分並且體會學習的樂趣,是再快樂不過的事情。而我們或許也能體會到孔子晚年自詡:「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引自《論語・述而》)這種快活的舒暢感吧!

▲此為課末全體學員與白老師的大合照,夏季課程圓滿結束。

—全文完—


【公告事項】2020秋季課程

文/秘書處

2020秋季課程已經出來囉!!

大家趕快來報名喔!

➤➤報名任意門

★秋季課程(請點藍字看介紹)

週二:林明進老師【論語】(龍顏講堂)

週三:黃世明老師【春秋繁露

週四:王初慶老師【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春秋》及三傳概述

週四:徐   泓老師【明史八講

週五:王芝芝老師【事件、記憶與身體——城市與西方文明的演變

週六上午:嚴定暹老師【走入易經的世界

週六下午:蔡耀慶老師【老實寫字

【特別公告】

為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並維護講師與學員的健康安全,進場時工作人員會先量體溫,體溫正常佩戴口罩,方可進場聽課!若忘記攜帶,現場也備有一次性口罩(每片 5 元)。感謝您的配合!

疫情稍緩,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是否住在外縣市  想要自我提升,卻苦於工作、應酬的時間難以配合呢?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