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8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 第52期

公元2018年4月7日 夏曆戊戌二月二十二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空言論道不如行事著明文/編輯部
◼︎【奉元活動】毓老師逝世七週年紀念會側記文/秘書處
◼︎【奉元鴻爪】想毓老師的書聲文/建中一叟
◼︎【奉元問學之一】太上忘情——天若有情天亦老文/嚴定暹
◼︎【奉元問學之二】
冬季班〖你不知道的老子思想〗課堂心得
文/廖鶴群
◼︎【奉元薪傳】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文/建中一叟
◼︎【公告事項】2018 易經及其讀法講座文/秘書處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編輯小語】空言論道不如行事著明

文/編輯部

時光飛逝,夏曆春節轉眼即過,時序正逢清明,是傳統習俗中民族掃墓的時節。在這個屬於慎終追遠的日子,中華奉元學會剛於 3 月 25 日舉行「毓老師逝世七週年紀念會」,會中除了祭拜   毓老師,也播放毓老師講課影片,更邀請了龍靜國學長進行專題演講。今年的紀念會也是第一次進行臉書與 YouTube 直播,讓無法現場出席的學長姊與學員們不僅可以遠端即時參與,也可以事後重溫。在講課影片中,  毓老師特別強調了春秋精神「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深切著明」,學問要用做的不是用說的。

本期特別徵得林明進老師的同意,刊登他於臉書上分享之〈想毓老師的書聲〉一文,文中緬懷讚嘆    毓老師做學問的精神與志業,用德行樹立起一種引領風騷五百年的風範,  毓老師用身體力行,驗證了春秋「深切著明」的精神。本期刊登嚴定暹老師於課程Line群組中分享的短文〈太上忘情——天若有情天亦老〉,文中從「容忍、忍耐、殘忍」三個層面來詮釋道家所謂的「忍」,並且強調道家是追求深切著明、講究實用的「治術」而不是空言論理的「學術」。本期也刊登廖鶴群學員撰寫的課程心得,此次為聆聽冬季班白培霖老師【你不知道的老子思想】的聽講心得,文中提到白老師引用張良、劉伯溫、范蠡、諸葛亮等四位歷史名相的故事,來印證老子的道家思想,正好暗合「不如見諸行事深切著明」的精神。本期更刊登了林明進老師新書《學生3——叫我最後一名》的自序序文〈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序文中說明此書乃是透過許多學生的小故事,在說故事的過程中林老師會提出許多睿智的剖析與見解,同樣是藉著實事來說理,恰恰亦符合了  毓老師所強調「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深切著明」的春秋精神。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返回目錄


【奉元活動】毓老師逝世七週年紀念會側記

文/秘書處

邁邁時運,暮暮良朝,時序遞嬗之快速,倏忽  毓老師辭世已七年之久。儘管泰山其頹,留下的是松柏後凋的轟轟回響;儘管哲人其萎,取而代之的是不可磨滅、不曾褪去的典範精神。今日,奉元子弟齊聚一堂,懷著慎終而追遠的精神,要向那遙遠的您──我們永遠的  毓老師,表達無法言詮的思念及敬重。

▲祭禮開始,劉君祖理事長(左二)與徐泓學長(左一)、張景興學長(右一)向先聖  孔子、先師  毓老師行三鞠躬禮。

奇逸人龍,帝冑天潢」是您留給後代莘莘學子追遠的輪廓,代表的是您如傳奇般的一生以及歷經蒼桑後綻放出的高山形象,字裡行間,彷彿您的身影重現眼前,一身藏青中式衣著,長鬍鬚,戴黑框眼鏡,冉冉推開課室的木門,而不再只是祭文中的文字形構。

▲理事長代表奉元全體向 毓老師獻上花果、酒爵,表達對 毓老師的思念及敬重。

祭禮完畢,眾弟子齊宣讀奉元院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朗朗的共鳴環繞於四壁之間,一如悠遠而典雅的君子之樂緩緩流瀉而出,回溯到您當年講課的情景、那禮樂繁盛的國度。「⋯⋯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那麼高大的山,難道會有崩塌的一天嗎?您一直是我們心中那座高遠而聳的長白山,您在,我們心安有依憑;然而,您一離開,奉元課室再也聽不到您宏亮有氣的諄諄教誨,頓時間如美麗的黃昏西下。然而,隨之而來的幽暗夜色卻不是絕然的死寂,抬頭仰望,那不可企及的星空與月色,我們立即了然於心,那指引我們的正是您遺留下的典範院訓,旭日東昇,舒爽的陽光廣照大地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

承此而來,劉君祖理事長敦促學員的一席話也在在呼應了院訓與 毓老師的教誨。戊戌之年,實乃危急存亡之秋。告誡著學員們大變革即將來臨,應變之法唯有「慎」。「慎思之」不僅僅是學問上的學思,更隱含著對時局的敏感、對處事的謹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乃亙古不變的道理。「時」更是  毓老師諄諄提面的觀念,與通權之法的應用,互為表裡,一體一用。

▲理事長期許學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應謹慎行於存亡之秋的當世。
▲徐泓學長正戮力與劉理事長籌備夏學研討會,並提出往後的研討會應以  毓老師的授課筆記為主軸,與各大學之研討會做一區別。

「用」也是 毓老師所強調實學的精神。

投影片上播映著2007年  毓老師上課的景況,「學了怎麼用!這可不是胡思亂想!」, 毓老師闡述著春秋大義在於「撥諸亂,反諸正」,是用的體現,也正是孔子的那一席話;「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學而優則仕,這是讀書人所共有的一份志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毓老師更舉了孔子受佛肸召,而欲往的故事,說明「焉能繫而不食?」、「焉能繫而不用?」

▲毓老師於授課影片中強調「君子以果行育德」的「行」與「德」的重要性。

然而,學了用是一回事,怎麼用又是另一門學問。 毓老師強調「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言外之意在勸戒學子行事應當謹慎,必須時時將《春秋》、《大易》的一字一義、一體一用之精神藏諸於心。「注意!為學若是不通,貽害萬萬年!」學而通,是一門功夫,也是一門必要的學問。我們常說「精通」,要精而後才能通。一部書,必須讀到精熟於心,才可通透;而做人亦同此理,「一生認真做一件事,就是一番事業!」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正是。而龍靜國學長或許深諳此理。

龍靜國學長以「三體」來歸結在夏學道路上的深刻感悟,即是「體驗」、「體會」、「體悟」。學思的積累最初由讀書以及上課的間接經驗而來,接著透過實際、實務上的印證,轉化成屬於自身的直接經驗。學長強調,重點在於「提高經驗的敏感程度」。經驗更包括人文方面的世事體驗,學長舉出《論語》與《菜根譚》這兩部書的差異,來說明世事經驗的重要性以及思想程度差異造就成思想境界的不同。接著,以人生經驗去了解、反證經義,是「體會」的功夫,也是「以經解經」的要旨。透過自我結論,來新知其義;透過自我意志,來踐行經義。 

龍靜國學長更提出了奉元學子們除了在部分重要經典,如王船山《老子衍》、《莊子通》、《讀通鑑論》,熊十力《原儒》、《乾坤衍》、《大易廣傳》上下功夫外,諸如《墨子》、《公孫龍子》、《管子》、《春秋繁露》等重要典籍也應該發揮奉元精神使夏學得以延續,畢竟,夏學即是大學,應有君子不器的包容廣度。日新又新,學長提出諸多學員應以努力的方向,殷殷企盼著奉元書院的明日發展。

▲龍靜國學長分享在夏學道路上的感悟,並期勉學長姐們能分享並整理當年聽課筆記,作為傳遞夏學之思想依據。

山滌餘靄,宇曖為霄,暮春時節,東郊的青山洗去了煙靄,天空兀自飄著白雲,春風吹拂著新綠,儘管繁華興盛與人去樓塌相輪轉的道理一一地在歷史上重演,而 毓老師的精神依舊如同黑暗中那微微黯黯的燭光,作為歷史漫漫長廊的見證者、接替者,指引著奉元的明日。雲天暗暗,涼風拂袖,當年曾點風乎舞雩的時節,沿路哼歌的悠情在現代看來,是讓人夢寐以求的恬靜和美的生活幽默。物色相召,人誰獲安,儘管  毓老師辭世多年,我們依舊相信在這生命力旺盛的和春時節, 毓老師將會陪伴著我們再次登上長白的另一個山巔,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返回目錄


【奉元鴻爪】想毓老師的書聲

文/建中一叟

編按:本文為奉元學會理事林明進老師於臉書上追念  毓老師的文章,寫於今年二月初(107.02.03)。文中林老師回憶起兩年前(105 年 2 月)前往瀋陽和北京講學之時,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思念起  毓老師講學的精神與志業,典型在夙昔,屹立而不搖,引領風騷同時冷靜深沉。字裡行間,處處充滿了對老師深摯的懷念。本期特別徵求林明進老師的同意,刊登此文,以饗讀者。

兩年前瀋陽零下 26 度,没有北京零下 18 度冷,全是北風颼颼之故。同樣是白雪皚皚,那呼呼而吹的北風竟如刀削,走在北京的風雪中,每邁一步,老臉就會長出新的滄桑。

室外凍物,人也如凝,屋内可暖和了,北方的冬天,家,特别的温暖。没有家的人,可泣;没有人的家,可哀。今年台北的冬天,霪雨浸冷,過兩天最低零上 6 度,南方没熱炕,屋子里其實比北方嚴寒。今年冬天很多東西要寫,原先的四書經典講課計劃就延後了。

回想兩年前的今天,我剛跨過花甲之年,老邁中仍有幾分英豪⋯⋯

北京瀋陽行 13 日甫結束,北京奉元書院師資培訓四天 20 小時的學庸課,是一種責任,毓老師如在目前,不敢造次。每一出語都渴望是毓師的一聲鏗鏘,每一字一義都戒慎有沒有契合毓師的震天價響。那元學第一村的根苗正待抽芽,我的滄桑夠不夠他們豪情萬丈地一喝穿透,承傳毓師於萬一,薪火夏學於不墜。我是一頭老羊,善盡我的呶呶之口,是最晚的臘歌,也是最長的咩鳴。

老師威儀如山的老照片,熙熙然複製在牆,如見其參於前也。我不覺輕晃初老的脊梁,想像老師高山蒼蒼流水湯湯的節奏,在古典的流淌中忽高忽低、乍長乍低。洪鐘之聲雖是看不到的彷彿,我以最清淺的高嘯,尋杏香的遺音。尋覓是薪傳的始業,清亮的遺音是離枝的秋葉,一聲巨響如雷盈耳,風起,四書五經的勁葉,正起飛中。遠遠傳來:「五百年後再看我!」於是,不朽的志業飛揚了,那是毓老師的偉岸自信,那更是毓老師的豪氣英華。

106 年漫漫歲月的人生步履,行行重行行的揮別了,緩緩復緩緩的停格了,他說:「我這一生只有對不起自己,就為了良心簡單的承諾。」是喔!自律是最苦的承擔;是喔!相思是最沉的召喚;是喔!師敎是最真的典範。毓老師的力量,就在行而知、知而行中磐磐石定。

建中一叟的本命年將盡,在清大牆邊雪夜如刀的北風中,烈烈向前,那是老邁遲遲的一身矍鑠。我還有六十年的崇敬,我還有六十年的追念,我還有六十年的傳遺。

北風是懸念的呼告,呼告心㡳的懸念。

隆冬是清靜的木鐸,木鐸心頭的清靜。

嚴雪是本色的崇高,崇高心淵的本色。

吾輩豈是蓬蒿人?

一片任真照丹心。

500年後看我的力量,全在他:

「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

500年後看我的力量,全在他:

「華文五洲首,夏化一統流。」

500年後看我的力量,全在他:

「知周萬物而道濟天下。」

500年後看我的力量,全在我們:

「率性盡心而已矣!」

「致知致中和之用了!」

返回目錄


【奉元問學之一】太上忘情——天若有情天亦老

文/嚴定暹

編按:本文為奉元同門嚴定暹老師於社群軟體Line上【走入易經的世界】課程群組中分享的短文。此文分析道家思想原非「學術」而是「治術」,目的在解決治理國家的現實問題,嚴老師於文中引用其師林耀曾教授的說法,從「容忍、忍耐、殘忍」三個層面來詮釋道家所謂的「忍」,同時歸結道家思想不離「效天法地、道法自然」的原則。文雖不長,然批郤導窾、詞淺理深,頗值得細細體會、反覆翫味。嚴老師曾於奉元學會講過「史記」、「詩詞」以及「孫子兵法」等課程,目前每週六上午在奉元學會開講【走入易經的世界】,歡迎大家一起來聆聽!(課程簡介請點此

大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史教授林耀曾老師,曾經詮釋老子的「忍」並非心性修養,而是道法自然,以天地為師,憑藉以打開思考格局。

「黃老思想」之被稱作「治術」,原非學術,乃是因為此一思考模式有助於解決問題,也就是《漢書・藝文志》(通常簡稱「漢志」)所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所以「道家」本就是王官失守之後,流落民間的「治道」思維——而「漢志」所指「道家」旨在「老子」,因為老子就是「王官」——周朝王室的守藏史。

依據林耀曾老師的說法,老子的「忍」有三個層面的思考,皆是「效天法地、道法自然」,以天地為師:

第一個是「容忍」:天無私覆、地無私載——陽光照好人也照壞人、大地承載好人也成載壞人,天地對於天地間的萬物一體看待、沒有分別心:如果老天討厭壞人、太陽不照壞人,一個人在陽光之下卻不被陽光所照,那就太好了,壞人馬上被認出來了!如果大地討厭壞人,壞人一踏上大地,地就裂開,壞人就被吞噬,那天地之間多清淨——所以,宇宙自然現象是沒有是非、黑白、對錯,天地沒有主觀的認知誰好、誰壞,吾人沒有比天地更偉大,吾人才智並不能高過天地,憑什麼主觀的去認定誰好、誰壞、誰善、誰惡,所以,道法自然的思考準則就是無須有個人主觀的價值觀,也就是莊子明白揭示的「泯除是非」!沒有個人主觀的是非、黑白、對錯,「容忍」豈是難事!自然不會有「忍字頭上一把刀」動心忍性的揪心了!

《易經・乾卦・文言傳》對「大人」的定義有一段描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就是揭示作大事的人務須打開思考的格局:以天地為心、效天法地,不得本位思考,這種「道法自然」的思考應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第二個「忍」是「忍耐」,這也不是心性的修煉,而是對宇宙現象的體察:因為萬事、萬物、萬境,都有它的滿足點,任何狀況到達滿足點即轉向反面(「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所謂「物極必反」!所以,任何狀況沒有到達滿足點之前不耗精神去處理,好整以暇等待那個事情到達滿足點;即便是惡,待惡貫滿盈,處理起來就摧枯拉朽,無庸費力——「以時間來解決問題」應該是中國文化中極深沉、極柔軟、也極殘忍的處置問題的手段,清代戲曲家孔尚任所作《桃花扇》有「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其實是連庶民都很熟稔的思維模式!而後世每稱西漢初盛行「黃老治術」,且看當時幾位將500年的動亂之世過渡到中國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的大宰相:蕭何、曹參、陳平不都在算呂后的時間應該有限,所以虛與委蛇,而不正面衝突以待時候到了自然可以有效處理。

將《史記》〈曹相國世家〉、〈陳丞相世家〉、〈呂后本紀〉的「太史公曰」合參,就可看出什麼叫「黃老之治」——蕭規曹隨、毫無更張,看似無作為,而呂后的黑手也因此沒有著力點,〈呂后本紀〉的「太史公曰」寫得最微妙:「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呂后被圍堵到「政不出房戶」,但是「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一副太平盛世的景觀——丞相不作為、呂后不能作怪,卻物阜民豐——這就是「黃老治術」;「黃老治術」的「無為」不是擺爛,是以天地為心、善用寰宇籌碼、掌握時序脈動,是以看似無為、卻無所不為——該作的事絕不會少作!〈陳丞相世家〉的「太史公曰」是這樣說的:「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及呂后時,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脫,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用謀」的前提是「器度」夠大,要多大?效天法地,以天地為心,才能「容」、能「忍」、能「耐得住」!

「忍」的第三個層面就是「殘忍」,所謂「殘忍」就是不用「情」!任何狀況該處理的時候絕對不可用「情」;否則徒增紛擾,因為「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情月常圓」!「春生秋殺」原是自然法則,「傷春悲秋」乃是於事無補、毫無意義之事!我們看陳平於剷除諸呂之時,下手之狠、之絕,與當年憑依在呂后身邊有若小貓咪般的陳平實若兩人!張良在輔佐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也有非常狠絕之處,這也應該是太史公會面對張良的畫像有「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這般的感慨!張良也是典型的道家人物!

「道家」之用「忍」亦不可單純以是非、善惡、對錯一端繩之,運用之妙乃存乎人,對小人濫施憐憫、往往自貽伊戚!對惡人妄施憐憫、反噬之果也是噬臍莫及!林教授當年開玩笑的說:「看到慈眉善目的人要從心裏敬、畏,『畏』什麼?『畏』那一派從容悠然下是否有深沉算計(當然不是每個人)?」且看那《水滸傳》中的「及時雨」宋江,雖然雨露均霑,絕不是聖誕老公公!

毓老師對我有最大的點化、提升!然而能承受毓老師的點化、提升全都紮根於我的大學教育,我不能不說當年師大國文系的大部分老師是對得起學生!

返回目錄


【奉元問學之二】冬季班〖你不知道的老子思想〗課堂心得

文/廖鶴群

編按:今年奉元書院的冬季【你不知道的老子思想——談張良、劉伯溫、范蠡、諸葛亮的處世哲學】課程,由白培霖老師講述老子思想,引用歷史人物的事蹟解說老子道家立身處世的思想,由於講課風格活潑生動,透過歷史故事解析哲理,深入淺出,頗受學員歡迎。本期特別邀請廖鶴群學員,撰寫心得,詳述聽講的所聞所得所思,分析老子思想的部分很有啟發性,發人深省。

前言

白培霖老師在本期奉元書院冬季課程開設的【你不知道的老子思想——談張良、劉伯溫、范蠡、諸葛亮的處世哲學】課程,以四位歷史名臣的生平事蹟為底本,引領同學從先賢的立身處世中,領悟《老子》書中的智慧。在勾畫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時,白老師除了引用《史記》、《通鑑》等傳統歷史文本,同時也徵引了許多子書乃至詩詞曲賦,既擴展了同學的眼界,也讓歷史人物的性格形象更加具體細緻;加以白老師口才辨給,談起歷史故事風趣橫生,且時不時在敘事中,透過自身的豐富閱歷掌故,以古譬今,以今喻古,點出了古今人性的共通不變之處,使同學彷彿得以與歷史人物同心共情,並嘗試將自己置於歷史時空的當下,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相信每個同學,都從這種讓自己站在不同的立場與角度理解並設法解決問題的思考之中,得出了有別於以往自我經驗的體悟。在每堂課點評、分析完歷史人物以後,白老師即帶入《老子》的文本,以先賢處世應變印證經典文句,大有「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之意。同學們課後的討論與反響也相當熱烈,足以互相發明。

《老子》是思想內涵極為豐富的一部經典,包含了宇宙觀、人生觀、政治觀乃至知識論、方法論。眾所周知,儘管一般形容老子思想的詞彙,多半不離清淨、自然、無為、虛明、寂靜、謙守、善下、柔弱、不爭等概念,乍看之下雖同似澹然寧靜,卻與佛家的「空」,或是西方哲學的「虛無」、「存在」有根本上的巨大差異。這些差異的其中之一,我以為即是《老子》隱藏在上述諸概念之後的核心精神,其實仍是積極進取的,蘊有循環往復,無窮且盎然的生機。「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三十七章)、「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正透露出了老子關懷社會現實,並非袖手旁觀天下事的精神。白老師本季課程以歷史上立下不朽事功的功勳名臣為引,便特別使我注意到了老子思想中這一既入世也出世,但絕非棄世的的智慧及價值。以下草述一點心得,祈請師長及學長姐不吝指正。

「以進為退」、「以退為進」與「進道若退」

(《老子》第四十一章)

歷史上,不乏許多「以進為退」的事蹟。最著名的莫如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王翦,在率領秦國六十萬兵馬出征伐楚的前夕,一而再、再而三的向秦王要索美田宅園,塑造自己貪求錢財的形象,以消除秦王對他大權在握的猜忌。賢如蕭何,也曾經聽從家客的勸說才恍然大悟,故意賤價強買百姓田宅,以撫平因黥布造反而有所疑慮的劉邦。又如宋朝開國功臣石守信、高懷德等人,在天下大勢底定後,即汲汲營營的聚斂田產、貨殖積財,而至太祖「杯酒釋兵權」時,隨即順勢稱病退權,就第散官。《宋史》認為,這無非是二人「自晦」而求自保的一種手段。

不過,儘管「以進為退」不失為明哲保身的一種方法,但我卻以為與《老子》所揭示的精神尚有一點距離。原因在於,這些歷史人物之所以選擇採取「以進為退」的手段,若非是面對一個多疑的主上,便是擔心自己功高震主,為求自保而不得不為,當中多少帶有一些不得已的無奈之感,未必是真正領會到《老子》當中「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的天道之循環不窮、平衡守中的真諦。至於與此相反的「以退為進」,在揚雄以此詞稱許顏淵之後,所謂「以退為進」之人,似乎多少都帶有一些欺世盜名的成分。譬如,東漢以「矯激」行為沽名釣譽、互相標榜的「假」名士,又好比假意隱居以求徵召入朝,留下「終南捷徑」典故的唐朝人盧藏用等等。如此作為,自然與《老子》的精神境界,全不相關。

偽裝隱逸以求進仕,固不必論;以假意銳進的姿態而求取退嬰的自保,雖然也是安身立命的一種智慧,但也確實未能得《老子》之深蘊。相較之下,「進道若退」,乃指在真正前進的道路上,或在求道的精進之路上,其姿態與趨勢,乍看之下往往是後退的。當中,或許也正有「為道日損」(《老子》第四十八章)之意。在出處進退的安排取捨上,我以為白老師在課程中特別提出的張良、范蠡等先賢,正可以援《老子》「進道若退」之句來形容。

歷史人物之中,一時立功立業,隨因貪、嗔、痴、傲而招致覆滅者,不可勝數;另一方面,全身而退固然不易,但勉力以赴、戰戰競競而得以保全身家者,卻也不在少數。因此,我以為在討論「明哲保身」時,如何可稱「明哲」暫且不論,對所欲保的「身」是如何看待的,則決定了此中境界的高低。按《老子》所言,「身」本是可貴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老子》第四十四章),便說明了相較名利等身外之物,象徵自己的「身」才是真正重要的,只可惜世人競逐名利,往往不惜伐害身體去馳逐名利,實無異於捨本逐末。可是,何以我們要貴重、愛惜此「身」呢?倘若千方百計護留此「身」,僅僅是為了保有昇平的榮華富貴,則「生生之厚」(《老子》第五十章)、「益生曰祥」(《老子》第五十五章),未必就真能安享天年。反之,若珍重此「身」,是為了完成更高的生命境界、更遠大的理想,則依老子看來,「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老子》第十三章),這樣的人,才是能夠託付天下重任的賢人。張良和范蠡急流勇退,身不居功,並非僅求退守自保,而是忘懷名利,得失不縈,輕輕捨去世俗所以為的功成名就,進一步的去追尋生命歸嚮中更高的精神價值與心靈境界。《老子》有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張良和范蠡的層次,正有如《老子》中「相反相成」的概念,因為珍重此身,不欲為榮辱所驚,反而得以入於無身無患之境。從此而觀,兩者的心性修為無疑是「進道」且進取的,充分把握住了真正自我生命的自由與能動性,只是在第三者看來,有如向後隱退而已。相較之下,石守信、高懷德等人,仍是困於榮辱之念,以致不得不處心積慮以求保全身家性命;蕭何所採取的行動,也屬於迫於情勢之下,有別於其平日所作所為的違心之舉。此「身」儘管一時得保,心靈仍是受制於現實中的層層桎梏,終究難以獲得真正的祥和寧靜。

知足知止、謙讓不爭只是重身、保身的基本,在此之上,尚有需進取的空間,正如「上善若水」固然謙柔不爭,但也不能忘了在不爭之前,還需「善利萬物」;乃至於企及「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第八章)的聖人境界。只是在《老子》的語境裡,聖人「處為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與儒家重名的「君子惡居下流」,進境取徑略有不同,但其終極目標——即是在小我上,使個人的心靈與精神獲得安頓甚至超越的提升;在大我上,調和社會大群間的關係,使天下百姓安樂——卻無二致。白老師說,道家人物,大部分均能自保其身無恙。其優者,更可以立大功,開一片新世界;我以為,這正與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精神有同工之妙。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學術確實共有一條一以貫之的精神脈絡,先秦諸子始終不忘的關懷,正是拯世利生的方法。這尤其值得我們念茲在茲、仔細思考。

返回目錄


【奉元薪傳】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

文/建中一叟

編按:本篇文章為奉元學會理事林明進老師於今年(2018)三月出版的新書《學生3——叫我最後一名》的自序,序中解釋「學生」兩字,乃在「學」習「生」命的智慧,並且引用《易經》當中「生生不息」的觀念,說明「學生」是一輩子的事情。本書為林明進老師「學生」系列的第三部,記載學校學生的許多小品故事,圍繞校園生活的相關主題,提出許多睿智的見解與分析。本刊特別徵求林老師的同意,刊登序文以饗讀者。林明進老師目前每週二晚上接在龍顏講堂講授【論語】課程,觀迎大家一起來聆聽!(課程簡介請點此

森林有很多種天然的圖案,精采紛呈:大樹有大樹的粗獷,大山要有樹才稱得上崇山峻嶺;小草有小草的溫柔,大山同樣要有草,風才吹得起詩情畫意。大樹和小草錯落交疊,大山才美得自然,美得神乎其技,美得無懈可擊。

只有大樹成就不了美麗的森林,只有小草剛強不起英偉的山嶽。

看大樹要看大樹的傲岸,可以當一棵大樹,就別只當一片葉子。

看小草要看小草的生氣,可以曼妙的舞動,就做最天縱的舞仙。

樹有樹的宇宙,草有草的天地。樹要努力的是活出樹的價值,草要搖擺的也是草的美麗人生。樹不必去跟草比高低,草也不必去和樹比短長。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都是如此。做個人哪!一旦掉入庸俗的大染缸,你就只有比名宅、比名車、比名牌、比名校、比名氣,比一切形形色色的面具,這是俗氣衍生的力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要朝志氣去昂首,不要向俗氣去低頭。每個人都可以像樹一樣,樹有樹的偉岸,所以能自信;每個人也可以像小草一樣,草有草的柔軟,所以能自在。學怎麼【生】,是自己的事情,這是志氣醞釀的奮鬥。

如果讓腦子乾淨一點,讓本心聖潔一點,讓慾望簡單一點,讓志氣強大一點,

讓人性昇華一點。好好【學生】,就能長出自然而然的智慧,做個人哪並不太難,堅持做自己,就能赤心如鐵。人要比甚麼呢?比價值、比尊嚴、比崇高、比正義、比道德、比智慧、比胸襟、比雅量、比視野、比人品、比敦厚、比合群、比犧牲、比奉獻、比高瞻遠矚、比光明磊落、比物我兩忘、比寧靜致遠、比澹泊明志……。學生的鑰匙,不就是從自覺到學習的過程嗎?在人性的汪洋中,不要光會讚嘆大海的浩瀚,誰的一口氣長,誰就先靠岸。人性這一口氣,足以氣吞真善美。學怎麼【生生不息】,是人性的功課。

從2014年1月《學生》誕生,創造不可思議的印刷量;2015年3月推出《學生2溫暖的手勢》,仍然佳評如潮,同樣看到驚人的叫座佳績。連著兩本《學生》叫座之後,開始思考到底有沒有叫好呢?如果只是一陣旋風,那只能算是僥倖,誰都知道很快就會船過水無痕了。可是,《學生1》、《學生2》兩本連著狂銷,贏得讀者的肯定,自忖應該不全是奇蹟的因素。2016年10月《笨作文》問世,仍然由麥田出版,竟然又掀起台灣作文書從沒有過的熱潮,前三本書分別在短短的半個月到一月之間,就瘋狂跨過萬本的門檻。於是,自信心來了,停產兩年的《學生》系列,大灶再度生火,2018年4月,灶紅了。

○○○○○○○○○○○○○○○○○○○○○○○○○

這是《學生》第三卷,大部分是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連著兩年在《幼獅文藝》〈青春點名簿〉專欄連載的學生故事為藍本,有的擴充篇幅,有的重新修潤,也有兩篇合併。經過半年的改定與增補,於焉粗成,雖然是第三波,故事的力道不減,情節的尾勁十足。大概只有野人獻曝的固陋,才敢這麼自得其樂,我終於相信老人真的會返老還童。

像球賽開場一樣,我自個兒來給《學生》第三卷,一一唱名:

【升旗】,現在稱作朝會。敘寫學校例行的芝麻小事,以深沉的思考,來探索看似尋常的場景,透過不同時空的對照,升旗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紀錄。究竟要從嚴肅的角度來看升旗的神聖性,還是以時代的變遷來研究他的興廢?在中學的操場上有很多種的心情。今年年初(2018‧0120)新竹高中取消升旗,這是跨出一大步,還是驚悚的顛覆呢?

【查堂】,和升旗一樣,有上課就會有查堂。查堂有查察的意涵,糾察的成分高;現在改說成巡堂,巡邏雖不似查察那麼嚴肅,總是在走廊穿梭。過去查堂的項目,實質上包括師生、教室的課堂秩序;現在的巡堂就必須標榜是校園安全巡邏,連學生都不太能提了。怎麼看校園的遊戲規則呢?

【兩攤學校日】,從父母不願同時出席學校日,發現家庭的缺憾。以一家老麵店為故事發展的核心,這裡曾是愛情溫暖的小站,也是母子取暖的秘密基地,

更是婆媳正面衝突之所。最後獨子獨孫的病故,夫妻會有復合的契機嗎?

【後母】,敘寫複雜而破碎的家庭,後母從尷尬的身分昇華到視如己出的情愫,是本篇最大的轉折。元配、舊小三、新小三之間的波瀾,有很劇烈的椎心之痛。後母概括承受,仍是人性至善至美的光輝。【媽媽不疼我】,則是以母女之間的微妙變化做基礎。母親對女兒的放心,有求必應,竟成為「媽媽不疼我」的控訴。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疼與不疼,千般難說,萬般難言,做父母真難。

【叫我最後一名】、【過不去的59】、【阿彬的英文夢】,都是記錄學生考試、學習的主題,有阿嬤的老淚、有學習的辛酸、有師生的衝突。故事有血淚、有希望、有突破、也有成功的追尋。【作弊的理由】,透過「為義氣作弊的第一名」和「為恐嚇作弊的第一名」,正義與懦弱的對照,反映了學習評量的扭曲與畸形。

【倒頭栽之土豆茶事件】,是師生之間的衝突事件。【霸凌】,同儕之間的矛盾與不適。霸凌與非霸凌之間,有笑不可遏的弔詭,也有啼笑皆非的嗟嘆。人生於世,很多時候需要有同理心,很多時候更需要有同情心。

【留校察看】,記一位行為偏差學生的成長歷程,好不容易撤銷留校察看的處分,最後仍然回到原點──留校察看。突破到蛻變,理解到難解,多少揪心在其中。【人蔘王】,敘寫一位僑生,在建中閃亮與黯淡的求學生涯,五味雜陳。最後人蔘王的力量不是靠人蔘的後天滋補,是來自於自己內在生存的能力。【蹲在樓梯口的大衛】,記錄一位特殊學生的心理世界,內心深處有不為人知的孺慕之思。

【我真的自己要買】,為職場需求而不斷說謊的校友,有他不得不的苦衷。與其說是師生的對壘,不如說是直者與枉者的對話。但是良心的覺醒,仍有可畏的力量。可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社會習染中,可以一夕瓦解,這真值得我們普世之人深思。

【藍與黑】,寫日校與夜校、補校的恩怨情仇,相生也相剋,這是私房的記憶,也是不可說的對峙與裂痕。【飛來的球禍】,中學男校的球災,一向頻仍,這些過往的活生生故事,有令人噴飯的,也有教人辛酸無奈的。

【給我一座墳】,由於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期待存在著強烈的反差,一位建中老學生以激烈的手段,堅持走自己的路。選我所愛,這個志氣高;以死相逼,這個策略不好。

【喪禮】,寫一位癌末的女人,為爭一口氣,為爭丈夫權的一段周折。外遇成仇,覆水難收,這是常態的撕裂。這麼一位能為大局著想又不失原則的母親,她願意打開窗子,見窗外的藍天、看頭上的白雲,做出人性的合理安頓。理智中有堅持,沮喪中有堅毅。容忍與不容忍,放下與不放下,是主人翁的糾結與冷靜。

【江家齊的週記】,寫一位因家庭失和而休學的學生,為了一張建中畢業證書而復學。家庭的變故,尤其是父親的囚獄生涯,牽動江家齊的學習人生。難以想像的人生角落,埋藏這樣的悲慘與幽怨,更教人不捨的是,江家齊對於漫長的失去,要付出這麼難熬的等待。

【老趙牛肉麵】,老趙是退休的老師,飽讀詩書,家學淵源。原來是夜補校教官,後來通過檢覈考試,轉任為國文教師。寫他的熱情,也寫他的孤獨。晚年滄桑,遊居澎湖,齎志以歿,教人不勝唏噓。

【阿母的腳】,寫阿母和我,以及她和父親的故事。在我小時候,母親有一雙快如閃電的健腳,追逐擒拿的日子,有好多好多的故事,裝滿我的童年。老年以後,阿母為了搶救中風的父親,從果園的盡頭又拖又拉半哩路,救了老父一命,但也從此傷了她的膝蓋。這一篇就是從母親膝蓋開刀說起的。

【白鷺鷥開講】,老曾祖父一生在他水田裡,鋤影、稻影、天影、白鷺鳥影,構成了他的一生。對我來講,他是人生哲學家,同時也是生命哲學家,白鷺鷥的故事,是他最常拿來啟迪與教誨的素材。我以「前山正無雲,飛去入遙碧」為題,作為老學推理小說家新書的序,就是擷取老曾祖父的教誨。

【建中這塊老招牌】,是本書壓卷之作。我以老老師的肺腑之言,以建中畢業三十年級同學會主題──「就是狂」──作為捕捉古早建中人的寫意。透過狂愛建中的宋崗、何國全等校友的義舉,期待紅樓新貴繼往開來,從紅樓老牌匾:「今日我以建中為榮」、「明日建中以我為榮」的箴言,殷殷叮嚀。勗勉紅樓新才子,人人都應扛起建中這塊老招牌。

○○○○○○○○○○○○○○○○○○○○○○○○○

「學生」這兩個字十分要緊,我們卻很少仔細去思考它的價值。

咱們老祖宗的學問,五經之王──《易經》一書的奧旨,就是從生命哲學,發展到人生哲學、政治哲學等等。【生】這個字,象徵草木出土而生,有生生不已之意,從甲骨文開始一直這麼解釋。《易經.繫辭下傳》第一章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小自於從一株小草生之屯難的思考,大致於天地生萬物的仁心,我們都要學。《易經.繫辭上傳》第五章說:「生生之謂易」,一言以蔽之,易經告訴我們的責任,是如何做好「生生不息」智慧與傳承。所以,我們要學【生】,這是做人的第一步;學【生生】是人類共同的使命。

【學】,是覺悟的功夫,自覺有所不足,所以要學習,學習就要有師長。

【學生】:學生到學校上學,第一個目的就是要學【生】,教師教學生第一項任務應該也是教學生如何學【生】。學生,簡單的說是學怎麼活?於人而言,還有更高的學習層次,就是要學習怎麼做個人?做人離不開人性的發揚與昇華。【學生】系列三本書,透過建中校園的學生故事,我們有一個小小的信念與期盼,希望閱讀本書的讀者,都能從人性的光明面讀到人性的溫暖。學生要站在【人性】的高度進行學習,發揮我們與生俱有的【天性】,這樣老祖宗的學生觀,就活活潑潑起來了。

學生,學生。學「生」,是我們一生為人的學「生」之路。我們一生都要學【生】,所以,我們一生都是學生。這是學生系列一本初衷的想法。

學「生」,要學「陌生」的知識;

學「生」,要學「生存」的能力。

學「生」,要學「生活」的趣味;

學「生」,要學「生命」的價值。

學「生」,要學「求生」的力量。

學「生」,要學「生生不息」的使命。

大樹有大樹的人生,小草也有小草的人生,它們都發揮【生】的本能,也竭盡了它們【生生】不息的香火傳承。同樣的,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這是每個人要走的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要走得有價值。對得起自己,就無忝所生,同時也就不枉此生了。我們就好好學【生】,快快樂樂學【生】吧!

林明進(建中一叟) 記於大塊齋

二○一八年四月一日

購書網址

博客來:https://goo.gl/6mpxdg

金石堂:https://goo.gl/WzuWfy

誠品:https://goo.gl/QwHaAp

城邦:https://goo.gl/vaFA3s

亦歡迎來奉元書院購書!

返回目錄


【公告事項】2018 易經及其讀法講座

文/秘書處

【講席】應天平 老師

【主題】易經及其讀法

【講座介紹】

《易經》歷經千年古今聖賢的淬鍊,仍吸引了不論是高科技、科學界人士及文人雅士的悉心鑽研,其中必有其千年不變的精華,值得現代人重新檢視,從中萃取智慧,以新觀點新做法融入當下的生活之中。值此中華民族大國崛起的歷史性時刻,我們對自身文化的優勢應該要有更深刻的認知與了解,才能充分發揚其長處!

《易經》的「易」,有三種意義,是「簡易」,是「不易」,也是「變易」,用一句話來說,《易經》就是「以簡易的形式來描述世間不易的變易法則,而尤其著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這個說法與當今尖端的管理學、心理學有許多交集,可以互相參照比較。

主講人應天平先生,臺灣大學數學系學士,美國賓州大學電腦工程碩士,精研《易經》近十年,頗有心得,利用自美返台的短暫期間,特地撥空作《易經》公益講座,機會難得,敬請把握!

本講座主題「易經及其讀法」。應先生精研《易經》近十年,曾辦過多次《易經》講座及讀書會,其講解《易經》着重於解析其文字及其象徵的意涵,並以相關的實用案例印證之。《易經》乃是以極精妙的文字及比喻性的描寫來深度敘述種種人生命題。本系列講座與「中華奉元學會」合作,與「易經與管理讀書會」的週次交錯,會深入解讀下列五卦:〖頤〗、〖大過〗、〖小過〗、〖賁〗、〖遯〗。這些都是之前已經講過的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 Youtube  youku 上找到視頻。(請搜索關鍵字「應天平」)

簡述五卦主旨:

〖頤〗(27):此卦卦象就是口,所以是講飲食之道?引申為謀生之道?

〖大過〗(28):陽為大,大過者,陽剛過也。比喻人內心的慾望太強大,這個情況之下應如何處置?壓抑?疏導?

〖小過〗(62):陰為小,小過者,陰柔過也。小過的卦象是只飛鳥,比喻在高位者也。本卦在講高位者的生存之道。

〖賁〗(22):賁者,文飾也。修飾外表到底有多重要???能夠解決多大的問題?

〖遯〗(33) :遯,像只小豬在跑路。而其卦畫也是陰陽壁壘分明,好似之間有道藩籬。本卦在講逃遯的種種狀態,包含離婚、避難、出世。

【簡介影片】https://youtu.be/El34js_MuyU

【時間】4/21 ~6/16,隔週六下午一點半至三點,共 5 

4/21 〖頤卦〗

5/5 〖大過卦〗

5/19 〖小過卦〗

6/2 〖賁卦〗

6/16 〖遯卦〗

【地點】奉元書院(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二七七號四樓 A側,臺電大樓正對面,距捷運臺電大樓站二號出口步行約 五分鐘)

【費用】免費入場,無需報名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