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3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 第112期

公元2023年4月10日 夏曆癸卯閏二月二十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緬懷師恩,繼志述事文/編輯部
◼︎【奉元活動】〖毓老師逝世十二週年紀念會〗側記文/曾遠鵬
圖/秘書處
◼︎【夏學消息】關於在澳門設立國學會的初心文/鍾春暉
◼︎【奉元社快訊】〖用「心」品西遊——
揭秘膾炙人口的東方魔法世界〗社課
文/奉元社
◼︎【公告事項之一】2023春季課程-下半季課程預告文/秘書處
◼︎【公告事項之二】四月專題講座文/秘書處
◼︎【公告事項之三】四月行事曆文/秘書處
◼︎【公告事項之四】新書預告——《愛新覺羅毓鋆傳》文/許仁圖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編輯小語】緬懷師恩,繼志述事

文/編輯部

清明時節雨紛紛,氣候乍暖而還寒,奉元書院春季課程的已快進行到一半,週四與週六的下半季課程即將在五月開課,有興趣的學長姊與會員朋友們別忘了趕快來報名喔!(週四下半季週六晨下半季我要報名)本月中旬(4/16,週日下午二點),學會特別邀請陳學聖老師進行專題演講,講題〖從國內政壇競合談兩岸關係變化〗(講座簡介),本場演講將不開放直播與視訊,歡迎大家一起來現場聆聽!

本期文章的主題,都與傳承夏學的使命有關。毓老師生前講學時常強調,講夏學除了要「照著講」,更要能夠「接著講」,也就是接著老師的學問,薪火相傳、以心傳心,繼續往下講。北宋著名的理學家張載,世稱「橫渠先生」,曾有四句名言:

為生民立命,
為天地立心,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尤其是後兩句,就在強調要繼承先賢的學問,為天下國家做出貢獻,這也是古今所有讀書人的使命所在!

你知毓老師逝世十二週年紀念會的概況嗎?請看:

〖毓老師逝世十二週年紀念會〗側記

你知道毓老師的夏學傳承一花開五葉,如何在澳門開花結果嗎?請見:

關於在澳門設立國學會的初心

你知道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當中,主要人物角色都隱含著什麼樣的深意嗎?請閱讀:

〖用「心」品西遊——揭秘膾炙人口的東方魔法世界〗社課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奉元活動】〖毓老師逝世十二週年紀念會〗側記

文/曾遠鵬
圖/秘書處

二〇二三年三月十九日,下午二時至五時三十分,於奉元書院順利舉辦了〖毓老師逝世十二週年紀念會〗,當日現場及線上參與者約七十餘人。毓老師親炙弟子與後進共聚,一起緬懷師恩。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毓老師的高山景行永存奉元子弟心間。

▲二時整,司儀林明輝學長開場,說明紀念會流程與祭禮儀式。
▲主祭者馬康莊學長代替潘朝陽理事長獻上香、花、果、爵。
▲馬康莊學長率全體誦讀祭文、恭讀院訓與《易經・乾卦》及《易經・坤卦》彖辭經文。
▲馬康莊學長率領同門與後學向毓老師塑像行三鞠躬禮。

緊接著,由馬康莊學長代替潘朝陽理事長致詞,馬學長根據疫後副作用、美國銀行倒閉普遍現象、中俄元首聚會及外交形勢等外部或內部因素,說明現在是「中國百年未有之變局」,並認為奉元書院宜提早因應變局。

▲馬康莊學長預告,第四屆國際夏學研討會預計將於今年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舉行,屆時會再公告周知。

二時四十分,孫鐵剛學長在專題演講環節中,為大家分享昔日毓老師與自己的點點滴滴,其中包括在臺大與奉元書院的學思歷程,演講歷約一小時。孫學長回顧,他於民國五十年就讀臺大歷史系,大一下學期,天氣初回暖,因同系大三學長阮芝生老師引薦,從而認識毓老師,並被毓老師講課時的生命力所吸引。最後,孫學長與大家分享了他對「時運」、「天命」,及「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的看法與體悟。

▲孫鐵剛學長總結,毓老師對他的學業、事業與婚姻,皆有影響,他對毓老師的印象是一位特立獨行、不食周粟的高人。

接下來,是奉元出版社的新書發表環節,由白培霖學長介紹,上半年將會出版許晉溢學長整理的《毓老師講孟子》上課筆記,而下半年則會出一本介紹周官與周制的新書、林明進老師整理的《論語》、重整華夏待後生《第四輯》、《豳軒語》等出版規劃。

此外,白老師特別介紹這次出版的《毓老師講孟子》是二〇一六年版本的重刊,其中又增訂了一些內容,包括毓老師對時事的評按。許晉溢學長又對毓老師三個階段講《孟子》的「三大重點」的異同,進行了比較與討論。

▲白培霖學長期盼有越來越多的學長姐與我們分享上課筆記。

接著,是河洛出版社的新書發表。許仁圖學長表示,毓老師因曾身陷囹圄,又歷漂泊,所以說話雖真,然多有保留,致使我們對毓老師或許產生一些誤解。相關問題,將於許學長的新書《愛新覺羅毓鋆傳》中進行探討。其中,許學長當天特別與大家討論毓老師的姓名與家世等問題,又說明新書封面所採用的塑像照片的意義。

▲許仁圖學長一時興致盎然,分享近一小時,希望毓老師事跡傳之不絕。

然後是秘書處報告,由熊羿秘書長跟大家報告學會近期的行政相關事宜,凡三項:

一、日後可採用「捐贈扣除額單據電子化作業」的新設便利來贊助學會,以簡化報稅程序。
二、去年會員大會製作的奉元卷軸,有交年費者可向秘書處領取。
三、四月活動預告,有講座兩場,分別討論中國新局勢及兩岸關係。

▲熊羿秘書長報告秘書處行政事宜。學會的正常運作,要感謝所有學長姊的護持與支持!

接著,是臺大奉元社社長曾遠鵬學長的報告,凡四事。

一、江培華學長於今年四月二十一日至五月十二日,開辦《西遊記》社課四講。
二、社團指導老師閻鴻中老師榮休,與前社員茶聚歡送。
三、擬清明節假期到訪人祖羲皇廟,瞻仰毓老師。
四、鍾春暉老師率「澳門國學會」之成立。

▲臺大奉元社社長曾遠鵬學長深耕校園,期盼莘莘學子有機會認識毓老師,認識奉元書院。

最後一個環節,由馬康莊學長、黃德華學長、趙中偉學長、劉君祖學長、林義正學長、李濟捷學長、吳哲生學長,喻蓉蓉學長進行同門交流。

▲黃德華學長亦回應了孫鐵剛學長的演講內容,並補充說明了他跟孫鐵剛學長如何認識。接著,黃學長說,毓老師的美國弟子夏含夷,今年十二月將到中研院史語所演講,屆時奉元書院也會邀請他們演講。黃學長表示,我們應當拜讀他們的近期著作,以利當天學術討論。
▲趙中偉學長首先褒揚黃大炯學長所寫的祭文,辭藻典雅華美,意涵高遠深切。趙學長表示,終身學習、寫作,可渙發生命的大美,提高壽長的可能。接著,趙老師對許仁圖老師為毓老師寫傳記一事,表達了他的敬意。
▲劉君祖學長表示認同我們趕上百年難逢的時代,劉學長認為大事幾乎已定,惟十年至十五年方能定局,共勉大家一起努力養生,未來共修弟子列傳時,各人皆享嵩壽。
▲林義正學長表示,他已退休十二年,最近以詩自娛,今天與大家重聚,特別喜悅。
▲李濟捷學長表示,能得到毓老師的薰陶與指點是很幸福的,同時也是很大的責任。又補充,毓老師昔日常稱讚黃大炯老師有英雄之氣。李學長最後跟大家分享《論語・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一章,說明子貢思想層次甚高。
▲吳哲生學長回憶,當初跟孫鐵剛老師一起討論毓老師的講義,使他獲益良多,甚為感動。吳學長認同黃德華學長上述的安排與建議,希望能與早期洋博士學長有更深入地互動。
▲喻蓉蓉學姐表示,按照毓老師生前的理想,如同門中有困難的弟子應受照顧。毓老師曾想過購買一地皮,規劃成現代的長照機構。喻學姐也樂意奉獻其能力所及的力量,照顧有需要的同門,希望大家都能老有所安。

毓老師逝世十二週年紀念會在奉元子弟的相互勉勵下、並溫馨又莊嚴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全文完-


【夏學消息】關於在澳門設立國學會的初心

文/鍾春暉

我是 2001 年考上臺大歷史系,九月三日到臺大報到。次年經詹敬仁學長的介紹,到臺北奉元書院讀書的,一直到 2006 年暑假離臺為止。今年的我,42 歲了,不知怎地,腦海中總浮現陶公的詩:「先師遺訓,余豈云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記得 2006 年春,在醫院照顧毓老師的那段時光。有一次老師夜半醒來,猛地跟我說:「你回到澳門,帶幾個小孩,教他們讀書,讀《易經》。」我一直記在心中。

2013 年底,我把北大的博士課程修讀完畢,論文也粗具規模,便回到母校澳門培正中學,擔任剛落成的「中華文化館」的主管,負責在校內推廣中華文化的工作。

於是這些年來,我不自覺地會佇立在小城澳門,思考「全球化」、「教育」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在全球化無遠弗屆的背景下,關於傳統文化教育的議題,大家主要聚焦於「文化全球化」部分 。「地球村」、「全球化」的理想固然令人神往,畢竟也蘊含著某種令人擔憂的趨勢。文化全球化勢必讓不同的觀念意識相互滲透,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文化侵滲的現象。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在傳統文化領域面臨著文化全球化的衝擊。這種衝擊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單一民族國家的完整性與權力不斷下降,文化的傳統屏障無法續存;其次,全球性的大眾主流文化日益崛起,對傳統文化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再次,新型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打破了內在與外在傳統的界限,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被壓縮,傳統文化在新的格局中呈現空洞的狀態 。這種空洞是一種無力感,致使植根於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化生態系統逐漸被西方文化所解構,而屬於東方民族的精神和心靈被西方文化所殖民。

然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綿延至今,正是因為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倘若青少年一代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那麼,傳統文化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被慢慢消融,而我們將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正如湯一介先生所言:

一個民族失去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傳統,將是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思想文化的,更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文化走在其他民族的前面。

因此,從現代意義上而言,傳統文化教育尤為重要,必須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提供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促使中華民族永不停息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對本澳的教育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了系統的調整與更新。其中,2006 年頒佈實施的第 9/2006 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以及 2014 年頒佈的第 15/2014 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為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前者稱得上是澳門非高等教育領域的「基本法」,該法在教育「總目標」中強調,要「致力培養及促進受教育者愛國愛澳、厚德盡善、遵紀守法的品格」,尤其要「培養其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並「使其能以中華文化為主流,認識、尊重澳門文化的特色」。在澳門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上述規定充分體現了澳門特區政府對中華文化的重視,為開發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提供了依據。

然則,擺在前線中小學教師面前的難題是,如何在澳門現行的有關課程中傳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這些有關課程顯然包括「中文」、「歷史」、「地理」、「視覺藝術」、「音樂」、「公民教育」等,其中的重中之重,無疑是「中文」和「歷史」兩科。

自「廢科舉,興學堂」以來,中國學校的課程體系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傳統的蒙學、經學等課程被按照西方文化和學術體系劃分的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體育、音樂、美術等科目取代,這使得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仍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並不存在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散見於語文、品德與公民、歷史、地理以及藝術等法定科目之中。

自 20 世紀以來,傳統的經典教育逐漸失色,我們似乎與傳統漸行漸遠──不論是傳統的教育方式本身,抑或是傳統教育方式中對經典的珍視。在西式學校創辦以來的一百餘年,從學校模式、辦學方針、課本編排、教學方法、教材內容等,中國教育從形式到內容實際走的都是逐步西化的路子,而對中國數千年來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卻是採取了幾乎全面否定的態度。在今天回過頭來看,中小學生在現行學制下學到了各門學科的知識,卻在心理健康、出入孝悌、基本禮儀、生活百科、知書達理、學會感恩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形成嚴重的「跛腳」現狀。這些現象的出現,值得我們認真反思與總結。

另一方面,中小學傳承傳統文化的重擔則理所當然由語文科,尤其是古代漢語教育所承擔。儘管古代漢語在傳承中華文化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澳門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育體制,對於推廣古代漢語,尤其是要與學習傳統文化相結合方,卻有諸多掣肘。以中學階段為例,古代漢語的教學主要是放在中學中文科進行。但中文科受肘於其學科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限制,教師在講授文言文時,往往只能被限制於從語法、詞彙、文學賞析等角度進行,很難再進一步深入挖掘文本背後深層的歷史文化意義。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學高二年級有一篇《論仁論君子》,選自《論語》,教師一般會藉此文講解一下《論語》一書的體裁、內容等,也會就「仁」和「君子」的內涵作一分析和討論。但據我所知,絶大多數學生卻是一聽到《論語》就搖頭嘆氣,要從中找一位因為讀了這篇選文而喜歡上《論語》,喜歡上孔子,並願意進一步瞭解的學生根本就是鳳毛麟角!這原因出在哪裏?實在值得前線中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在現今學科分際、應試模試的體制下,傳統文化經典被肢解和割裂,生機頓失!變得枯燥乏味,學生不願讀,也是可以理解。

中學歷史科其實也是一門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科目。可是同樣受限於學科的分際和應試教育的模式,今天的中學歷史科已經很難與中文科結合,共同承擔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

這些困境並不宜孤立地看作是中學中文、歷史兩科的問題,更根本的原因,無疑是整個社會過度商業化和教育過度的專業化有關。在今天商業化大潮的席捲之下,一切知識和思想都用實用性和功利性來衡量,結果就是那些與實用無關或關係不太大的傳統學問,比如中文、歷史等傳統人文學科,逐漸被邊緣化,大多數學生的求知興趣被引向經濟學、商學、法學和新聞學等實用學科。

另一方面,說專業化是教育的另一弊端,當然不是否定專業化本身的重要性。但是,過度的專業化卻使得學生越來越陷入狹窄的專業知識訓練,喪失了理解現象和分析問題的整體視野。以中學為例,很多學校中文科和歷史科的老師在教學內容上幾乎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過度商業化和專業化這兩種傾向往往是連在一起,並且相互加強。在商業化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潮流影響下,傳統的人文學科必然遭到忽視。

商業化、功利化的潮流導致學生普遍對學習古代漢語與傳統文化的興趣不大;「專業化」則又導致不同科系的教師,難以互相配合教學。那麼,在這種難以扭轉的困局下,如何在中學教育中將「古代漢語」和「文化傳承」兩者結合,就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嚴峻挑戰。

臺灣的經驗值得參考。我在臺灣讀書時,常聽同學們說起他們中學時要讀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它是臺灣高中國文科課程教材之一,原為必修課程,共分六冊。一至三冊,選自《論語》;四、五冊選自《孟子》;第六冊則選錄〈大學〉與〈中庸〉。這套教材對臺灣推廣中華文化發揮重要作用,功莫大焉。它立足在儒家典籍《四書》之上,對我啟發尤大。

從剛剛做老師到現在,和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樣,我逐漸認識到,閱讀經典應該是克服上述商業化與專業化所帶來的教學困局的理想途徑之一。至於理由,不外乎有三點。首先,經典會告訴我們,這個世上並不是所有的知識和思想都具有實際和直接的功用,相反恰恰是那些關於宇宙人生的非功利知識和思想才是人類最高和永恆的追求。其次,經典本身就是現代各種專業知識的源頭,因此天然地具有一種超出具體專業之外的整體視野。閱讀經典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學科壁壘和專業界限,而且能夠將專業知識本身融會貫通,變成活生生的思想資源,並且使我們有能力思考宇宙人生和家國天下等至關重要的問題。無論如何,一個人只有學會理性的獨立思考,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由人。第三,閱讀經典讓學生可以更深入去認識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因為這些莊嚴的事物,不只是表面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去體驗、去感受,優游其間,從中發現中華文化可大可久的內涵,從而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安身立命的意義所在!

所以說,現在的教育界都在講「通識教育」,而經典閱讀或許不是通識教育的全部,但無疑是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

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高度重視中華文化的教育。乘此東風,鯤鵬展翅,澳門人亦逐漸培養起學習中華文化的積極意願。但是,澳門仍然存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問題。

首先,從文化的豐富內涵來看,中華文化有著深遠悠久的歷史,自成一個文化系統,充分發揮了人類最高的智能,係人類文明的瑰寶。雖然我們生活在中華文化的環境中,但數千年來先民篳路藍縷,創造傳承而形成的中華文化,富麗多采,加上歷代典籍繁多,一般人總難有一個完整的概念。而對中小學生來講,似乎缺乏一個合宜的認識中華文化的現代平臺。

第二,從澳門自身文化教育狀況來看,澳門中小學的中華文化教育,比較缺乏全盤計劃和根本精神,這直接影響到澳門培育深具國學底蘊的人才──以傳統文化來陶冶真切愛護國家民族,以及能真切為國家民族服務之人才。我們知道無論古今中外,文壇名流、英雄豪傑,大多飽讀詩書,但對他們起絕對影響作用的書籍,往往就是一兩部書。如司馬遷編《史記》,模仿借鑒《左傳》;歸有光之文風筆法,則從《史記》而來;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一生都在讀《論語》、勸人讀《論語》。

由此可見,國學典籍不在多讀,而在是否讀懂讀透,讀到內化為自家的東西,能夠在學習與生活實踐中運用,才算是學到了家。今天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提供的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識,無有統緒,泛博而不精。對症下藥,正需「一門深入,長期薰修」的功夫。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王安石論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這都是反復誦讀,深刻體味,勤學與思考結合的典型。

於是我們想,如果能夠在現行的澳門中小學教育體制之外,開設「民間書院」,每周定期舉辦一些國學經典研讀課程,引領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學生,讀一兩部經典,長年累月,只要有心,可以用一年,甚至幾年的時光,帶領學生閱讀諸如四書五經、《史記》、《資治通鑑》等。讓學生能夠深入反復地熟讀理解,則不僅能夠達到「緣一生靠此為作文骨子」的目的,而且能夠養成勤奮細心的讀書做事習慣,培植愛書愛家、熱愛傳統文化的品德,立學修身,滋蘭樹蕙,可一舉而數得。

職是之故,中華文化核心在國學,國學的傳承和弘揚在於人才培養,而人才培養在於教育,縱觀中國歷史,書院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人才培養和教育基地。

有見及此,我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乃決定成立一所集學會、書院於一體的講學場所,讓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在澳門扎根和展現。

一想到此,我興奮不已,覺得自己在做一件「豐功偉業」。痛快地就寫下這段〈澳門國學會宗旨〉:

聚書講學,宏振斯文,匡翼夫學校之不逮,有益於世道與人心。宋儒張載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凡願躬行傳承中華文化精神價值之人,無不以此為其崇高之志趣,與千里始足下之嚆矢。吾儕承繼文化薪傳,志在保存國粹,弘揚傳統,以淑人心。

最近,我們得到澳門儒商吳在權先生的慷慨解囊,捐資十萬澳門幣作為國學會的啟動資金,銘感在心。有了這筆資金,我們打算在小城開啟三門讀書會,分別由我主持的「《論語》讀書會」、張柏恩博士的「讀蘇會」(「蘇」,蘇東坡也)、陳子明老師的「《水滸傳》讀書會」。創業易,守成難,前路如何,不得知。但我們發願,為澳門的國學,添一盞燈。

此刻,腦際又思想起老師跟我說的:「你回到澳門,帶幾個小孩,教他們讀書,讀《易經》。」

老師,我們會努力的!


【奉元社快訊】〖用「心」品西遊——揭秘膾炙人口的東方魔法世界〗社課

文/奉元社

【講者簡介】

江培華,奉元再傳弟子,2014-2017 年間,曾於奉元書院學習《四書》、《詩經》、《文字析義》等課程,並於 2017 年分享《孫子兵法》社課。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碩士,現職正新輪胎工程師。

【社課介紹】

你知道《西遊記》其實是一部描寫個人「修行」的指南書嗎?

很多人都將《西遊記》視為講述妖魔鬼怪、魔法世界的奇幻小說,就在奇幻熱鬧的文字外衣下,《西遊記》其實隱含著更為深刻的哲學意境與象徵比喻。講者將為大家深入導讀,細細品味這部鉅著為何是關於個人「修行」的故事!

這次社課將會從悟空開始講起,述說悟空與我們的關係,解釋為什麼說《西遊記》是在講「修行」的故事。

你知道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背後有什麼含意嗎?

你知道故事主角群的師徒一行,悟空、八戒、悟淨、三藏、白馬,分別代表什麼嗎?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最後,我們再一起來看看取經路上到底都發生了什麼故事?他們最終又是怎麼得道的呢?

【時間】4/28、5/05、5/12 週五晚間七~九點

【地點】Zoom 視訊 與 YouTube 直播

【報名】https://forms.gle/qAQDpT3HV674GJ3j9

【相關連結】靈臺方寸品西遊—讀書心得分享


【公告事項之一】2023春季課程-下半季課程預告

文/秘書處

春季班的下半季課程即將於五月開課囉!請按👇下方圖案以了解完整課程資訊!

週   四:熊琬老師戲說聊齋——雖小道必有可觀

週六晨:嚴定暹老師回首成春——浴火鳳凰太史公司馬遷之生命重建

👆按圖片以瀏覽完整課程資訊
👆按圖片以瀏覽完整課程資訊

【公告事項之二】四月專題講座

文/秘書處

四月份奉元書院會舉辦兩場講座,請按👇下方圖案以了解完整講座資訊!

楊開煌老師大陸「兩會」對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意義

陳學聖老師從國內政壇競合談兩岸關係變化】(僅開放現場

👆按圖片以了解完整講座資訊
👆按圖片以了解完整講座資訊

【公告事項之三】四月行事曆

文/秘書處

👆行事曆會不定時更新,按圖片以閱覽最新版行事曆

【公告事項之四】新書預告——《愛新覺羅毓鋆傳》

文/許仁圖

編按:許仁圖學長表示,他曾三次恭述老師行誼,第一次寫了兩萬多字的〈江山萬里夢〉;老師薨逝後一年,再度完成了《長白又一村》。後來有緣得拜讀老師手澤一千二百紙,發現前面所述錯誤不少,也興起了再度改寫的想法。今已成書,書名為《愛新覺羅毓鋆傳》。由於老師生前尠言生平,世人難窺全豹,仁圖學長有心發潛德幽光,雖三易其稿,仍不免有所遺,尚望達人識者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共明亂世鴻儒貞吉志節。本書預計將於本月下旬出版,並將在學會寄售。詳情請洽學會秘書處。

內容摘錄:

民國百年一過,與老師有關的史實史事,以及親近人物容易成為過眼雲煙,淡出記憶,禮親王的家聲傳承,民國百年的腥風血雨,都會成為過去,藉著給老師立傳,留下一些憶往故事,老師大概會同意。

《論語.子張篇》子夏說:「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孟子加以闡述孔子是「有始有卒者」,為「聖之時者也」的「集大成」者。本書第一章故稱「始章」,末章故稱「卒章」,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

第一次試寫老師,只寫了兩萬多字的「江山萬里夢」(收在《廿四個晚上》),老師看了一遍,一定大失所望。老師薨後一年,完成了《長白又一村》,錯誤不少。讀了十多遍的老師一千二百紙手澤,有了些許勇氣恭述老師。

老師說:「不在早晚,在時至而不失之」;又說:「孔子六十八歲回魯,對時,時間正好,早幾年回魯,境界不夠,晚幾年回魯,就沒有時間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中華文化要重寫。」「晚年才了解熊夫子的感嘆,明白了要寫,但已老了。」個人因而過了七十三歲、孔子薨年,才開始恭述老師,希望提供後之來者一些能夠接著老師往下寫、往下講的參考。⋯⋯

昔時,人文素養與情操的追求,遭逢今日汹湧的科技文明摧折,步步退卻,老師百年闊步的人生若不廣為宣傳,恐將成為絕響。因而,老師的駐足、回眸,無一不是珍貴的生命樂章,我對老師身世背景的恭述,寧可失之繁,不願失之簡。

老師百年生命長流,不宣揚,不爭鳴,靜靜地流,但是只要深細靜聽,滴水流向湖海,流向長白山。那麼,讓我們聽聽百年密竹流水聲,為老師喝采!

摘錄自《愛新覺羅毓鋆傳・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