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1~5期 2013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第一期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第一期
公元2013年12月1日 夏曆 癸巳年10月29日
■ 【奉元新語之一‧連載】《周易》時論與生命體證
文/魏元珪
■ 【奉元新語之二】基甸的中國經典 文/夏含夷
■ 【學會活動之一】中華奉元學會會員大會 文/蔡濟行
■ 【奉元講座之識人學】
文/編輯小組
■ 【人物聚焦‧孫鐵剛】奉元學會新址誕生記 文/馬學毅
■ 【奉元行腳之一】不老遊記 文/蔡明勳
■ 【奉元行腳之二】不老行記略 文/陳美錦
■ 【東北紀事‧連載】《遲到的重逢》 文/董華春
■ 【學會公告‧每月演講】
■ 【毓老師說】
■ 【邀稿通知】
■ 【更新啟示】
【奉元新語之一‧連載】《周易》時論與生命體證 文/魏元珪
圖一 魏元珪學長上課風采
【待續】
(作者為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圖二 魏元珪學長與聽眾互動談笑風生
【現場側寫】 文/編輯小組
  魏元珪學長已邁八旬之齡,是同門中年紀最長的一位學長。大學在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又念了神學、哲學、後來拿了文學博士,更在不同學校教書,最後在東海大學哲學系擔任系主任,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比較中心擔任教授。魏老師的夏學是由 毓老師啟蒙,西方哲學則是由方東美老師啟蒙,自學範圍很廣,除了中國學問對西方哲學也深入涉獵。   魏學長聲如洪鐘、精神爽朗,言行間充滿著篤定與自在,魏學長娓娓說道四十五年前很幸運向毓老師學習,再過幾個月就八十七歲了。魏學長不僅將本次演講的重點提綱挈領的指出,把「時」在《易經》中義理的定位有著清晰的邏輯分析。魏學長開場談到今天是同諸位討論《易經》的時間觀,孔子為聖之時者也,《中庸》與《易經》相表裡,因此要識時、明時、知時、用時。因此已清晰的邏輯幫助同學瞭解整部易經時在不同卦中所呈現的涵意,正所謂深入淺出,替聽眾敲開探索易經的第一道門。  在演講過程中,魏學長引經用典,談笑風生。他提到西方談論時間多半使用想像與推衍,雖然懷德海在時間觀上認為個體與個體相互攝受,並承認有永恆客體,對於易理頗能融入。但是《周易》中談到時,不是把「時間」當做一個發展的客觀歷程,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時,是一種生命的實踐。學習《易經》必須知時、知時義、知時用,方能理事無礙。 
  到了提問時間,多位學長與聽眾除了請問學長演講的內容,更進一步討論起觀念應用與實學的意義,現場彷彿開始辯經,一來一往,牽引著會場聽眾的思維,讓整場演講都活絡通暢了起來。其中包括聽眾詢問魏學長如何養生,學長答:「少吃補藥!生活要符合自然的節拍。」,接著,王鎮華學長也詢問同門中注重用,對於變的使用如何掌握。魏學長則回答:「我的體會是允執其中,奉元、萬物之元。六十四卦要在動態中駕馭人生,動態中要平安,貞下起元,在變化如何體驗,易同中庸相表裡,光注重『用』也不行。」林義正學長則是提到先時、治時、因時、違時,要再加一個後時。黃德華學長問到反古之道,林義正學長則說古之道不是一般理解的方式,不是時空的概念。魏學長則回覆荀子說忠孝,你不能不忠不孝,封建的制度在現在不能用,但是不能說不要忠孝。如同男女也須符合陰陽之道,這樣才符合生理,不違背人生的易理。反道則是天翻地覆的道,而今卻是否卦的時代,否卦的思想。有聽眾問 毓老師對他的影響,魏學長說君子懷刑,不是刑法的刑,而是典型。 毓老師則是典型,現在人不講究典型了。如東海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曾約農,只要看到他就肅然起敬,他身上自然有光流露出來,今天典範已失,教育部長只是教育事務部長。最後,大家共同來支持奉院學會,讓它成為一座燈塔,大家一起來作點燈的人。
圖三 魏元珪學長與書院諸學長、聽眾互動熱絡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之二】 基甸的中國經典 文/夏含夷
  幾個禮拜以前,剛到中國文化研究所以後,在網上遇到了一些專門討論翻譯的網站。在一個網站上,看了某一個人──現在不記得是誰,但是看起來是在中國文化界比較權威的人物──談了翻譯中國經典。他說他到國外去旅行的時候,注意到每一個旅館裡都擺設基甸聖經,還說他希望將來會有一天可以見到床邊的家具擺設中國經典。他不是做夢,想這些中國經典就應該是五經的原文(但是我自己覺得一個初步試驗是在中國國內的旅館裡先將中國經典擺設出來,按照道理這些經典當然應該是中文版)。不是這樣,他是想利用某種認可的英文翻譯,以便國際讀者閱讀就像基甸所利用英皇欽定本聖經。也許在當代中國,會有一個像英皇欽定那樣權威的機關能夠提供這樣的認可,但是很難想像這樣的機關會找到像英皇欽定那樣好的翻譯者。找到的話,恐怕也不會滿意。說到這一點我並不意味著聖經和中國經典有什麼不同的價值,無論是宗教抑或文學價值,也不是輕視現代中文翻譯者的本能。我就是想這樣的翻譯工程從開始的時候會遇到嚴重問題。  為了說明翻譯者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可以以中國經典第一句話為例,即《周易》乾卦的「元亨利貞」。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出一個能夠認可的翻譯實在很難。對這四個字最早的說明見於《左傳》襄公九年裡,也包括在《易傳》的《文言傳》裡,說明這四個字代表四個德行:「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這種理解在十九世紀蘇格蘭傳教人李雅格(James Legge, 1815–1897)的翻譯反映出來: “Khien (represents) what is great and originating, penetrating, advantageous, correct and firm”。然而,《周易》歷來不少註疏家以為經文用字習慣說明這四個字不應該是四個單獨的單詞,而應該讀作兩句話,即「元亨」和「利貞」。這個理解可見於西方第二個最權威的《易經》翻譯,即威爾翰(Richard Wilhelm, 1873–1930)的 “THE CREATIVE works sublime success, Furthering through perseverance”。這兩個非常不同的英文翻譯都有悠久的中國訓詁根據,都可以算是「對」的。然而,要找出一個能夠融合這兩個理解的翻譯恐怕很難,甚至不可能。不但如此,我們現在知道問題並不僅僅是要融合這兩個理解,現在已經有新的證據出來說明最好的理解可能和它們都不一樣。 
  當代學者經常說由於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考古發現,我們需要重新考慮中國古代文化史,甚至有不少人說我們要重寫中國古代史。重寫的對象也包括中國經典,特別是《周易》。譬如說,在二十世紀開頭發現的甲骨文促進了對《易經》一個新的理解,現在普遍稱作「新易學」。這個「新易學」也就是從「元亨利貞」開始提出新的解釋。幾乎每一個甲骨卜辭都載有「貞」字,意思與貞卜有一定的關係(由於本輯通訊的篇幅有限,所以無法於此做全面的解釋)。因為《周易》最早的文獻記載說明它原來是一個貞卜的手冊(其實,由於這個性質所以沒有被秦始皇焚燬),所以學者一見到甲骨文「貞」字的這個用法,很快也聯想到《周易》「元亨利貞」這個句子,以為「貞」應該有同樣的意思。不像《左傳》和《文言傳》的「事之幹也」(亦即李雅格的 “correct and firm”),也不像其他註疏家的「正也」(亦即威爾翰的 “perseverance” 的理解,「新易學」的學者提出「貞」應該與貞卜有關係(就像《說文解字》所謂「貞,卜問也」),即使有關這一理解不同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以為「利貞」的意思就是「有利的占斷」,然而也有學者以為意思是勸勉讀者去舉行貞卜(即利於貞卜的意思)。與甲骨文用法比較起來,前一個理解恐怕沒有掌握:在甲骨卜辭裡,「佔」和「貞」分得很清楚,反映貞卜過程的兩個不同的階段,「貞」絕不能讀作「佔」。並且,在《周易》裡,「利」字頻繁地出現,都沒有形容詞的用法(即「有利」的意思),幾乎全都是副詞(即「利於做某件事」的意思)。然而,《周易》經文如果是占卜手冊,也就是說做占卜以後所參考的結果,卦爻辭怎麼會勸勉讀者去再次占卜仍然是一個謎。
  
  如此,僅僅從「貞」字來說,要給中國經典第一句話的「元亨利貞」做出一個文化界某一權威機關可以認可的翻譯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這句話其他三個字也不一定沒有同樣的問題。譬如說,「亨」字也相當有意思。我在中國文化研究所做的公開演講就談了這個字含義的演變:「甲骨卜辭裡『鄉』字的特殊用法及其對中國古代貞卜的意義:兼論《易經》第一句」,於此就不多說。要翻譯中國經典,應該反映傳統的詮釋(但是,像我們上面見到那樣,傳統詮釋不一定都統一)抑或根據最先進的歷史語言證據?無論如何決定,一定會有讀者──包括那些在旅館裡晚上睡不著覺的讀者──感到很不滿意。也許一個辦法是給翻譯本做出詳細的註解,把所有的問題和都做出全面的解釋,但是如此那些旅館裡的讀者恐怕會把電燈關掉,立刻睡覺。

(原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通訊》2013.2)

圖四 「老外學長」夏含夷與同門分享研究心得。
【奉元學會演講】
天德黌舍學長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夏含夷十月廿七日於今奉元書院發表演講。講題:甲骨文「鄉」字特殊用法──兼論《周易》「元亨利貞」「亨」字意義夏含夷學長於1974年畢業於美國聖母大學後,來台三年,受學於 毓老師,專攻三玄。後入史丹佛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1985年受聘於芝加哥大學,講學至今。研究範圍為:中國上古文化史、古文字學、經學。初時對甲骨文有興趣,後來轉向銅器銘文,最近十年則作簡帛,特別是楚簡的文字研究。主要著作已有多種中文譯本出版,坊間可見《孔子之前:中國經典的創造研究》,《溫故知新錄:商周文化史管見》,《古史異觀》,《興與象:中國古代文化史論集》,《重寫中國古代文獻》,《劍橋中國古代史》等。
【演講摘要】
甲骨文中的「鄉」字有幾種用法,包括宴饗的饗、享祀的享、方向的向等,但偶爾還有驗詞的用法,也就是享受的享(饗、享、向等都是同源字,字根是「鄉」字)。周代傳世文獻中,也出現過當作禱告驗詞的鄉「鄉」字,意思是享受。 「鄉」是象形字,像兩人相對跪著,中間有一個飯碗,就是後來「饗」字的初文,原義是人相聚宴飲,引申義為祭祀,通「享」,又引申或假借為「向」(有針對之意)和「向」,這四個用法都泛見於卜辭。 《尚書‧顧命》中似有同樣用語:……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隮。太史秉書,由賓階隮,御王冊命。曰:「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荅揚文武之光訓。」王再拜,興。荅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叱。上宗曰:「饗。」…… 《顧命》是周成王去世前交代兒子康王怎麼當王,成王去世後,康王做了三次祭祀。上宗就是管理宗廟的官員,上宗曰饗,就是祖先答應了。 還有兩個用法「弜執呼歸克鄉王事」(《合集》27796)及「祖乙允鄉」(《合集》19851) 比較罕見。「克鄉王事」的「鄉」是趨向的「向」,意思是「禦事」。「祖乙允鄉」這四個字在那片牛骨上正反面都有,周圍沒有其他文字,「鄉」字又明顯大於另外三個字。甲骨卜辭的驗辭通常使用「允」字,所以這裡也可以視為驗辭,大意是曾經貞卜了給祖乙的享祭,結果祖乙享受了享祭。《周易》傳世本,「亨」和「享」都可以追尋到一個來源,即「亯」字。 在馬王堆帛書本裡,傳世本的「享」字寫作「芳」、「亨」字則寫作「亯」,在上博《周易》裡,傳世本的「享」字寫作「享」,而「亨」字則作「鄉」。‬‬‬‬

傳本隨卦‭ 元亨利貞
馬帛隨卦‭ 元亯利貞
上博隨卦 元鄉利貞
傳本隨卦上六 王用亨於西山
馬帛隨卦上六‭ 王用芳於西山
上博隨卦上六‭ 王用享於西山
出土的甲骨文最多的是商王武丁時代(有十萬片)。這片甲骨上的字比較怪,像小孩學寫字,應該是甲骨文第三期,廩辛康丁這個時代的甲骨文只有幾千片。看第三期甲骨的筮文,所有卜辭幾乎都有相同形式:干支(某一天要占卜)+貞卜人+貞卜的事項+鄉。如《合集》27456: 1: 壬子卜何貞翌癸丑其侑妣癸鄉 《合集》27456: 2: 癸巳卜何貞翌甲午登於父甲鄉最後都是「鄉」字,鄉是什麼意思?怎麼標點?前面要放頓號逗號還是句號?除了一起吃飯,應該還有一個意思是給祖先吃飯(饗)。還有兩個用法:鄉王事(罕見,略過)
祖乙允鄉,「允」是驗詞,指確實做到了,「鄉」應指祭祀的結果,祖先已同意所求。
但另外一些例子,何組卜辭裡經常把「鄉」字放在最後
《合集》27138:己酉卜何貞貞其牢又一牛 (似刻意隔開一點)
《合集》27321:丙午卜何貞三牢 三 鄉 (卜辭由右往左讀,但鄉字放最右邊,單獨的三是一個記錄,指第三個占卜的卜兆,鄉放在這裡可能是對句子作個判斷,一個結果,也就是驗辭)
墨子傳世本(未經漢代編輯的古老版本)也出現「鄉」字,《墨子‧耕柱》中「鄉」有一種用法很有趣: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鬼神孰與聖人明智?」子墨子曰:「鬼神之明智於聖人,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是使翁難雉乙卜於白若之龜,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以祭於昆吾之虛,上鄉!』乙又言兆之由曰:『饗矣!逢逢白雲,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於三國。』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數百歲矣。使聖人聚其良臣與其桀相而謀,豈能智數百歲之後哉?而鬼神智之。是故曰,鬼神之明智於聖人也,猶聰耳明目之與聾瞽也。」
夏後啟派蜚廉鑄九個鼎,鑄鼎前要先占卜,結果祖先說夏人可以有這些鼎,等夏失去天命後,鼎會傳給另一朝代,一共會有三代。所以鬼神早在夏代開始前即知會有夏商周三代,這比聖人厲害。祖先說鼎要有三腳,但是方形的…這四句都矛盾,很難解釋。「上鄉」這兩個字應該是古書上常見的卜筮命辭和一般禱告辭「尚饗」的初文。奉元最關心的元亨利貞是什麼意思?其實連唸法都不定。乾元亨利貞怎麼講?怎們斷句?是乾、元、亨、利、貞還是乾、元亨、利貞?西方人要翻譯《周易》,第一句話乾元亨利貞就譯不出來。
《左傳·襄公九年》穆姜薨於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穆姜坐牢時,占卜看會不會獲釋,得隨卦,表示有好結果,可以出獄。但穆姜認為這個卦與她無關。不只乾卦有元亨利貞,隨卦也有。穆姜說了那四句,即元亨利貞四德,四德俱全的人才可以得到這個占卜結果,所以最後死在幽禁地。又顧頡剛:貞,卜也。其弟子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元,大也;亨,即享;利貞,利佔也。但亨即享的內涵,高亨說的不對,不是子孫要舉行祭祀,而是祖先已經接受了祭祀。說利貞是利佔,也是搞混了,在甲骨卜辭裡,貞與佔是完全不同的字,貞是開始舉行貞卜時用的,等有了一個兆象,王再來佔,看了卜兆,就說出卜兆是什麼意思。把貞跟佔弄混是個基本錯誤。過去有人認為亨及享相通,其實用法並不同。只有《周易》有亨字,其他古書基本找不到亨字,當然字書(字典)裡有。《周易》一共出現四十六次亨字,其中四十次都在卦辭裡面,如乾卦隨卦。
【現場側寫】
夏含夷學長演講中提到幾個有趣的小故事,特別節錄出來分享給沒能親臨現場的同門好友。‧我過去在美國每一次發表文章,若是關於《周易》或《詩經》的,如果是用英文發表,我就不告訴老師,如果是用中文發表,我會給他。他每次都說好好,很客氣,不多說。我離開台灣以後的研究方向,比較傾向古文字學,考據學方面,老師說那是小學,不是他作的大學,我想應該跟他作的大學是相反的,矛盾的。‧二00五年,我來拜訪老師,當時已經有好幾年沒有來看老師。我到他家門口敲門,張哥說:「老師在,但是你要知道,老師現在年紀大,你最好…。」,我說沒關係,我只是要打個招呼而已,就待兩分鐘。然後老師下來了,一看說:「是你,小夏,你來了!坐坐!」結果談了兩個鐘頭。這兩個鐘頭在地下室,我們聊到什麼,他就急著找東西。我們談到上博的《周易》,他就站起來了,說我那邊有,就跑到那一頭拿了上博《周易》,上博的第三輯很大很重,他說:「我知道有這麼一個東西,但是這不是孔子的《周易》,這些都是浪費的,我一點也不相信。」我當時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我剛剛對上博《周易》做了一篇報告。老師說那不是孔子的《周易》,當然可以這麼說,但那是很古老的一個《周易》,是西元前四世紀,當然不是最可靠的,但我們也不知道最可靠的《周易》是什麼樣子。 
‧古人不會為了知道明天下不下雨而占卜,而是為了請問祖先答不答應明天他們想做的某件事情而占卜,如果祖先享受了我們的饗,就表示他們同意幫忙實現我們的要求。我覺得元亨的意思是,我們的要求已經得到初步的成功,已經得到祖先的認可。老師會不會享受我這個報告,我不敢說,但我覺得他會很奇怪,老外在談元亨利貞什麼意思,應該也會覺得很不錯。
 
‧老師當時有四十多個外國學生,我是最年輕的,才二十一、二歲,那時我對哲學很有興趣。我大學讀的是神學,因為我覺得哲學是一個層次,比哲學高一個層次是神學,所以我研究那個。我那時遇到一個中國女性,她帶著一個兩三歲的兒子,我們一直談話,到最後兒子耐不住了,說:「媽媽,媽媽,我們走吧,媽媽,哲學是什麼東西?」因為我們一直在說哲學哲學,結果媽媽說:「哲學…哲學…哲學就是沒有的東西。」我那時覺得這個回答不對,哲學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我年紀愈大,就愈覺得她的回答好,哲學就是它沒有的東西。所以我回到美國讀研究所,就開始研究甲骨文金文,最硬的文字,基本上就是走了小學的路子,就是考證學。現在覺得哲學玄之又玄,搞不清楚。
本期目錄
【學會活動之一】中華奉元學會會員大會 文/蔡濟行
  中華奉元學會102年 10月 20日下午於臺北文創舉行第三屆會員大會,會中由第一屆祕書長白培霖代表報告學會上期工作成果、財務報告;數位會員代表報告學會目前推動的重要事務。會中亦提出章程修改議案及下期的年度工作計畫及預算由會員大會通過確認執行,並舉行會員投票選出第二屆會員理監事代表(詳參奉元學會網站),同時播放毓老師上課錄影片段,讓會員重溫親炙恩師教誨的情景。
圖五 中華奉元學會於台北文創六樓舉行第三屆會員大會。
圖六 計百餘位會員出席大會,踴躍參與投票。
圖七 身著奉元書院T恤的工作人員協助會員報到領票等事宜。
圖八 現場接受捐款,並致贈學會相關出版品答謝。
圖九 出席會員投票選出第二屆理監事代表,現場氣氛熱烈。
圖十 會中播放毓老師上課錄影,會員凝神聆聽,有如回到書院聽講。
圖十一 計票完成後由監票馬康莊宣佈第二屆理監事當選人名單。
圖十二 孫鐵剛報告學會讀書會活動進度及暑期大陸參訪行程。
圖十三 王鎮華說明學會現址裝修過程並分享處事心得。
圖十四 董華春說明同門在大陸發展現況
圖十五 薛丹琦介紹學會電子報概況與會員楊仲仁所繪漫畫版毓老師,並廣邀會員投稿電子報。
圖十六 鄒依純介紹學會近期將舉辦之活動,呼籲會員廣為宣傳。
圖十七 台大奉元社長馬學毅報告社團運作現況。
圖十八 會員大會圓滿結束,工作人員列隊歡送會員離場。
圖十九 工作人員台大奉元社成員及奉元之友合影。
圖二十 會員大會後隨即召開第二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
圖二十一 由第二屆理監事投票選出理事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及常務監事。
本期目錄
【奉元講座之識人學】 文/編輯小組
【講師簡介】
  陳復思老師師承奉元書院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 研究中國傳統識人學數十年,陸續應邀於國際扶輪社、各大型金控機構、政府機關及各大專院校講演,深獲嘉評,為享譽海內外識人學及孫子兵法專家。
【講座簡介】
  運用科學方法,從人的外在特徵分析其內在的特質,以及處理自我與人際間的重大問題。
第一講:神骨講解 第二講:剛柔講解
第三講:容貌講解 第四講:情態講解
第五講:鬚眉講解 第六講:聲音講解
第七講:氣色講解 第八講:綜合研討
【講座時間地點】
時間: 2013/11/1~12/20 每週五晚間七點至九點
地點: 中華奉元學會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7號羅斯福大廈 四樓 A側 (台電大樓正對面 )
圖二十二 《識人學》課程學員報到
圖二十三 陳復思學長上課神采
圖二十四 陳復思學長仔細教導學員識人學之要義
本期目錄
【人物聚焦‧孫鐵剛】 奉元學會新址誕生記 文/馬學毅
  我受電子報編輯所託訪問孫鐵剛老師,瞭解奉元書院會址從無到有的過程,於是跟老師十一月七日相約咖啡館。  當天下午我到達目的地時,老師已經在裡面等候,一如所有的聚會,他總是比大家早到。甫一坐下,孫老師說:「最近天氣不穩定,得注意呀,尤其像你這種在外求學的遊子。」讓我這個澳門僑生在寒風中感受到了如家般溫暖。
 
 
  進入書院主題之前,我好奇地請問孫老師當年怎麼認識 毓老師的。孫老師說:「當時是阮芝生學長帶我過去的,當時他是大三的學長,我是大一的學弟。帶我過去的具體原因我已經忘了,大慨是我當時成績不錯,孺子可教吧!哈哈!」孫老師解釋,當時毓老師並未正式開始授課:「去 毓老師那裡是聽他老人家講學問和聊天,時間、日子也沒有固定,有空就過去。」當時的交通不如今天這麼便利,書院更不在毗鄰臺大的溫州街,孫老師還是不定期的到 毓老師處請教學習,直到開始工作為止。
  與毓老師長期交流之下也改變了孫老師的日後治學的方向:「我是東北人,原本打算研究遼金元史;不過就因為毓老師,改變了我對古代史的想法。我們那時候還年輕,當然不能窺見先秦諸子學問之堂奧,經毓老師一講,就漸漸瞭解了。」從初到毓老處受教到 毓老師仙逝,這段師生緣維持了五十多年。
  毓老師仙逝之後,學長們共同創立了學會,孫老師獲選為理事,此後孫老師心中就暗自打起了算盤:為了學會長遠計,學會需要有個家,延續奉元書院的精神與傳承。曾想過租下 毓老師的故居作為學會的會址,但有實際的困難,只能另覓地點。考慮到地緣及未來發展,孫老師認為會址的選擇方向很明確:「奉元書院會址必須座落於交通便捷的地方,這樣才方便不同地區的學員,只有交通便利,人皆可至,才能達到發揚夏學的目標。」
  孫老師的腹案裡書院會址最好在羅斯福路,於是當起業餘房仲,找到機會就看房子,但合適的空屋難尋,還一度跑到景美覓屋,後來決定在羅斯福路上挨家挨戶打聽。一天行經羅斯福大廈門口,看到一個信箱以塑膠紙封住,詢問管理員後得知是YMCA決定退租,於是留下聯絡電話。房東陶聲洋基金會的執行長隨即來電,並初步談妥租金。該屋大小合適,原為補習班,使用上接近書院未來的講學功能,地點不但方便,又靠近天德黌舍舊址,萬事具備,於是孫老師在理事會議中提出租房子的動議,並一一說服理事間不同的意見。孫老師強調:「學會要發展,不能沒有根據地,就算現在是數位時代,書院也不能建在雲端上。」經過理事會多次討論,學會於七月五日與屋主簽訂合約。
  但是真正的難題還沒有開始,租下房子之後,裝潢設計、發包施工、購置家具,還有整個修繕的經費,一切都是問號。孫老師原本提議由理事們合資辦理,周正成學長及吳榮彬學長慨然應允贊助裝修費用。經費有了著落,但是怎麼運用有限的經費達到最好的效果,對孫老師這樣的外行人又是個大難題。孫老師說:「真是萬事起頭難,開始時大家意見不同,很讓人頭痛,所幸很快形成共識,群策群力,一一克服困難。」李濟捷學長找包工、王鎮華學長負責設計、孫中興學長提議打掉隔間、劉義勝學長也幫忙出點子。其中王鎮華學長幾乎把書院看成自己的家,每一個角落,每一件家具都用足心思。重要的空調系統及落地窗也在王鎮華學長及其家人的大力協助下,以最實惠的價格找到最專業的服務。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這個場地從鮮亮活潑的兒童補習班,變成了素雅簡約的人文空間,毓老師的紀念室更是畫龍點睛,既是整個書院的中心,又是個輕巧安靜的旁觀角色。書院會址修繕過程中,孫老師印象最深刻的事也跟 毓老師有關:「我們一起把老師的塑像、畫、字和書院的牌匾請到書院現址,為什麼印象最深刻?因為真是困難。街道非常窄、不好進去,把物品搬到車上,又怕會摔壞;搬運過程中我看到牌匾快被蟲蛀爛,趕緊去買噴霧殺蟲劑。」(按:當日參與者有:孫鐵剛老師、孫中興老師、劉義勝學長、陳世強學長、筆者和奉元社黃彥程)當時大家卯足了勁,小心翼翼的把毓老師的遺物順利請到書院會址,搬運大功告城,大家鬆了一口氣,書院的精神就要在這裡傳遞綿延。
  書院會址於九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幕,隨即正式啟用。目前每週一、五晚上開課,供一般人士參與。對於書院會址現在的使用情況,孫老師顯然不夠滿意:「我希望書院可以擔任傳承夏學的角色,多開課,吸引各方人士來參加。我還有一個更大的想法,就是找一塊更大的地,興建毓老師生前未竟之志──華夏學苑。王鎮華學長說我在發白日夢,不過我覺得沒有目標,就沒有奮鬥的方向,要有目標,才能促使我們繼續努力下去。」
本期目錄
【奉元行腳之一】不老遊記 文/蔡明勳
  這是一趟現代人、文化人對生態、環境與人文變遷的省思,不只是我們就現代化與傳統部落的對比,也是將自身所習慣的文明與南島民族特別是泰雅族的生存與生活方式作一個初步的反省。
圖二十五 前往寒溪村得先經過一座大吊橋,橋下河床乾涸時可以走車。
  雖有幾位同門臨時被身邊的事情牽絆而無法成行,當日還是有將近二十位同門師兄姐懷著踏青的心情前往在文化復育上小有名氣的『不老部落』,這個部落的故事起源要從約三十年前一位在台北成長的漢人與一位泰雅族女子結婚開始建構起的,或許這是老天的巧妙安排,這位在台北從事景觀設計的潘先生在現代文明驅使下要為家庭與公司打拚而日夜奔波,除了面對客戶的現代資本主義思維外,每天的工作與酬祚之餘,似乎逐漸對生活與生存的感覺淡化了,所幸還有機會帶著家人與太太的娘家泰雅親人互動,有從中拾回一些生活的觸動,日久發現這其中存在著一道跨不過去的鴻溝,為何泰雅族的年輕人多數嚮往都市生活而下山幾年後又大批的回歸山林?難道是…………,諸多的疑問逐層累積,有一天這位潘先生開始思考現代文明帶給環境的衝擊以及所謂現代人的生存與生活跟存在大地間的一切生命到底是競爭、鬥爭關係還是上天預留的一種相輔相成的巧妙安排?
圖二十六 讓年輕族人回到山林,已生活實踐延續傳統。
  數年前終於做下決定,將這家為現代化家庭設計仿自然的庭園景觀公司送給同仁經營,自己則約同熟識的幾個泰雅族家庭回到宜蘭寒溪山上的一塊原住民保留地開始重建泰雅族人的生存與生活模式。  當然開始要面對自然、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掙扎,首先出現的是自己的生命與其他生命間的關係,因泰雅族是狩獵民族,他們對各種生存在山林中的鳥獸不是欣賞而已,而是有著上千年的記憶與認識,這些記憶都在一個年輕人經過成年祭的考驗而成為獵人的過程中初步完成,他們講起山豬、羌、猴子、山羊的點點滴滴,就跟在描述家人一樣深闢入理且鉅細靡遺,他們尊重大自然的繁衍節奏,看到懷孕的或者還在撫育下一代的動物絕不會下手,因此在春天的時候常常缺乏動物蛋白,於是想自己養些雞、鴨、羊,很自然的從宜蘭市區買回一些剛出生的雞、鴨,卻因幾番整批死亡的慘痛經驗而發現自己能回歸部落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原來市面上的雞、鴨、鵝、羊等禽畜已無法在天然環境中生存,這些品種只能吃市面上加了抗生素的飼料才能存活,當今人類不是也都要依賴諸多藥物維生嗎?從小孩剛出生就打疫苗開始,到以後的止痛藥、消炎藥、類固醇等化學品,大多數的現代人類已經不認識山林間到處都能取得的藥用與食用植物。不老部落已經有了第二代的接班,除了婦女負責小米、蔬果的有機耕種,男人負責打獵、伐木、種植香菇外,也細心的孵育了適應自然環境的牲畜,因此每一位去不老部落的人都會吃到近乎天然且產自鄰近部落的食材所烹煮的一餐,摸觸到純天然材料紡紗、植物染、純手工編織而成的織物,使用到自山林取材並以泰雅族線條製成的餐具、桌椅,當然更重要的還有與生存、部落生活息息相關等自然知識的傳遞。
圖二十七 不老部落自給自足,養的雞在田間覓食,體型小卻精壯結實。
  每一部落的年輕獵人都會先由老手帶領,讓他知道自己的狩獵範圍,或從樹木或從溪流、石頭等標記,知道這些沒有地圖的疆域在狩獵時是不能越界的。曾有一位獵人射了一隻山豬,結果這隻山豬負傷跑到其他部落的狩獵地界,這位獵人就不能越界追逐,當這隻山豬因失血過多而倒下後被其他部落的獵人發現,就會邀集長老來辨識山豬身上的箭屬於哪一部落,再一起將這山豬扛到原射箭獵人的部落,這發箭獵人的部落長老就會出面溝通,並當場分一些山豬肉給扛來山豬的獵人作為酬謝,這是他們維護疆域與部落互動的倫理。
圖二十八 泰雅族的手工編織品精緻繽紛,供不應求。
  有機會遇到泰雅族人,一定要請他介紹馬告、刺蔥、、羅氏鹽膚木、苧麻,前三種是他們食的調味品,麻類則是他們衣的主要材料,這些都是在大自然中與他們共生的品系,大家都會發現他們可以將許多書本讀不到的知識很生動而且風趣的道出,因為這些都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必要常識。  因生存環境與生活的需要而得在山林間進行大量而隱密的活動,所以他們的體力與耐力是都市人的數十倍,通過成年祭考驗的年輕人只需一把獵刀與掛在耳朵上的小竹筒,即可在深山野林中自在的過上好一段時日,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生存技能,除了認識各種動植物,還熟知土壤、天象的變化與維生方式。
圖二十九 木雕刻劃部落英雄,表彰美德,為下一代留下典範。
  雖然泰雅族沒有文字,但他們的語言與生活就是數千年來文化的累積,從他們如何對待大地的態度,即可瞭解他們是讓自己完全融入環境而非要改造環境來適應眼前的價值觀,所以他們極力的維護自己在「生活的減法」,在他們的環境中都是生存與生活的必須。現代人在慾望的驅使下常常要在住家中設置儲藏室,但原住民則視整個大自然都是他們的生養空間。為了不讓現代文明入侵,他們堅持信賴自己的傳統而不依賴現代文明。所以不老部落沒有他們族人帶領是進不去的,想去的人需要事先預約,去休閒、參觀還是去觀摩、學習,在心態上的區別會決定自己能看到、聽到或學到多少,最好能先做點功課,對泰雅族甚至南島民族的習慣與思維模式有些理解,然後整理些現代人的疑惑,每一趟進入傳統部落都會有豐盛的收穫。
圖三十 原始的不只是建築的形式,更是生存的哲學。
  不老部落是一個現代文明與傳統部落的中繼站,他們想建立一個讓現代人願意嘗試進入與探索的部落基地,所以他們籌建了既天然又具現代人嚮往的美學建築,他們期待納入可以互補的專長與專業,所以也邀請一些理念相近的藝術創作者進駐,讓這個部落的復育可以更加的永續,也希望更多人前往體驗文明的縱剖面。藉此期盼有更多奉元同門能一起來探索地球上僅存約百分之二還堅持過傳統生存與生活方式的原住民族,以更寬廣的視野體察他們為何不願被捲入現代化潮流?他們又如何保存自己的文明?與這些對大自然懷有崇高敬意的生命互動,會讓每天想著征服宇宙的我們能更深層的理解自己被所謂的文明與現代化偽裝了多少層,自己到底與大自然距離多遠?若有不相信者,請他進入山林居住幾週即見分曉。  目前在台灣除了北部的中海拔泰雅族,還有東部的高海拔布農族、南部的低海拔排灣族以及蘭嶼的海洋達悟族中有幾個部落願意跟外人分享他們的生存法則與生命觀,期待未來有機會跟更多同門一起壯遊浩瀚宇宙、還原生命的原義。
(圖片提供:陳美錦)
本期目錄
【奉元行腳之二】不老行記略 文/陳美錦
  不老部落之行是明勳學長為「奉元讀書會」安排的一次戶外活動,原係排在7月13日東北行的前幾天,因為颱風未能成行,故而推遲至8月始成行。因為東北行記憶猶在,自然會不自覺的將兩者作一比較。東北遼闊、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望之令人心曠神怡。遙想當年,師尊與師母馳騁在東北大地上,那種快意人生……我只能在想像中揣摩!
圖三十一 從城市到原鄉,是踏青更是洗滌。
  我臨行受電子報編輯所託,權充攝影師。事後編輯居然要我為文介紹,也只有遵命了。與東北行相較,不老行只能算是小品,但不失溫馨、可人!我們一行約20人,搭乘一部豪華的遊覽車,真是舒適無比。同行的有大小孫老師、龍老師、道明師弟一家,還有師妹國蘭、丹曦、寶貞、瓊雯、娜君夫婦……等人。
圖三十二 迎賓山豬肉口感獨特,少年導遊妙語如珠。
  不老部落位於宜蘭大同鄉寒溪村,是泰雅部落之一。「不老」,是泰雅語「閒逛」之意。它已成一觀光地區,應非山地原貌,但可看出他們很用心在經營,保留一些原有部落尊重大地、敬天敬祖的美德,有其特色。去時不必抱什麼心態,就去接近、體會原住民族他們想維持其生存方式,有別於都市的繁華、喧囂,極為難能可貴。因為在文明進化中,一些固有文化飽受摧殘,它的存在,就如同孔子「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有其遺意!師尊說過「他喜鄉村」,但天不從人願……到赫圖阿拉,我和以照師姐一群人清晨閒步在鄉間小路上,我們亦有此一感受……更加想念師尊……
圖三十三 小武士上台表演毫不怯場。
  不老部落的小米酒,因為沒有添加物,極為甘醇,可以一飲而盡。山上有許多雞、鴨、猴子……大有昔日台灣農村的風貌。小孩、織布女、老師傅……可以窺見以前「男耕女織」的社會遺蹟,他們設有男人房、女人房,即男女分工、自給自足的原始經濟風貌,男人獵山野豬充庖廚,工作之餘習雕刻,多數作品純真、構思巧奪天工,其中最引人駐目的為「小孩扶持長者」,代表部落敬老、扶老的美德,還有父子相承的配刀,代表「男子氣概」的傳承。女子則在從事農作、家事之餘,學習編織等技藝。
圖三十四 棚屋下用餐同樂,並共聆美妙雨聲。
  如果不是午後下起陣雨,我真想去草原奔跑,那兒有小驢、小羊兒……好一片青青草原!記得小時候,我到鄉下外婆家,趕著雞、追著鴨,真是歡樂無比,尤其當黃昏夕陽西下時,看倦鳥歸巢,農夫趕著牛回家,家家戶戶炊煙裊裊,美味飄香……而如今兒時記憶已難尋覓,只有空留惆悵!
圖三十五 經過餐飲美學的薰陶,原民美食更添風味。
  部落午餐真是「秀色可餐」。據說他們中有到澳洲學餐飲的,難怪這麼現代風,乾淨、衛生。美中不足的是,有與我們競食的蒼蠅。此時,風雨任飄盪,清風襲面來,野草芬芳,空氣清新,真是沁人心脾,暢懷、醉人!我喜看雨、聽雨聲……  小小刀長得眉清目秀,憨厚樸實,有如「天堂的孩子」,他的表演可圈可點,最難得的是沒有都市小孩的機心,一派純真可人!
 圖三十六 原住民回歸天地的自然生活
  明勳師兄對生態保育、食品安全極為用心,到東北時一路「品味素」,試著嚐出食物的原味。但結論是:沒有本味,對東北食物感到憂心。他引書院「撥亂反正,復奉元統」作為使命。他到不老部落三回,安排此一行程,應有他的用意吧!  來時無風也無雨,午後煙雨濛濛,回時大雨滂沱,此行可謂晴雨盡嚐。至於好玩與否,各人體會有別,難以一言而盡。箇中滋味如何,只有親自走一回了!
(圖片提供:陳美錦、周國蘭)
本期目錄
【東北紀事‧連載】《遲到的重逢》 文/董華春
7.久別重逢叩師門7月23日晨5:30,我去敲隔壁張哥的門。他看見我大驚:「怎麼起這麼早?」我苦笑:「你還不如讓我去滿族研究院呢,在這裡還是一樣睡不著,一點睡兩點就起來了。你怎麼樣?」他說:「我也睡不好,五點就起來了。也好,我們可以再聊一個小時。」6:30,陶姐和銓潁來了,我們四個人一起吃早餐。餐後,汽車在青山綠水之間環繞,駛入赫圖阿拉城。經過中華滿族風情園的巨大石頭屏壁後,向左轉彎慢行。車窗外,一片巨大湖水,遠方綠樹蓊鬱。張哥說:「爺爺的滿學研究院就在樹後那個小山上。以前這些樹沒長高的時候,在這裡就能看見,現在樹都長高了,房子被藏起來了,要到跟前才能看見。」6:50,我們下了車。高高的臺階盡頭,是一個大大院落,氣派的大門宛若宮殿,彩繪的廊簷正中是「滿學研究院」和「滿族博物館」幾個大字。這就是爺爺和我說了千萬次的地方嗎?他曾經給我看那麼多照片和資料,給我講述在這裡發生的他的生命故事以及他的夢想。那時候,我覺得這裡和我沒有任何關係,那畢竟是他的世界;這時候,我覺得這裡和我有太大關係,我的毓爺爺,終於跨越了臺灣海峽,回到這裡,安靜地睡著,等我來叩門。天堂的門,我不知道在哪裡;但這人間的門,我終於找到了。
我才踏上第一個臺階,張哥就在我耳邊說:「華春,我們來看爺爺了。你千萬不要太傷心,控制好情緒啊。」
他拉著我的手臂,陪著我一步一步走上臺階到大門口,又說,「先去看看那個石碑吧,講了爺爺。」
我站在碑前,讀這些文字:「故都赫城湖正東,祖肇堂雅氣恢弘。建州赤子懷故里,覺羅後裔眷鄉情。慎終追遠緬先祖,鑑往知來識前清。龍興之地話古今,毓老功德譽世銘。赫圖阿拉城文物管理所,二零零二年九月一日。」
 圖三十六 祖肇堂長廊
  文字裡的能量,一點一滴傳遞到我生命裡,讓我的心靈痛了起來。爺爺那麼熱乎乎的生命,怎麼可以變成冷冰冰的文字?  淚水,不知覺瀰漫了天地。身體,不知道應該向何處去。銓潁不知何時站到了我身後,輕聲說:「學姐要節哀。」我擦擦眼淚,對他們三個人說:「你們先進去吧,我想在門口待會兒。」張哥善解人意的說,「那你給這個大門好好拍幾張照吧。」他們進去後,張哥特意關上門,對我說:「要記得把門拍入照片會比較漂亮。」我一個人,站在門口拍照,有關爺爺的種種回憶塞滿了我的頭腦和心靈。這扇門後,就是和我分別了兩年多的毓爺爺,等著要見我,就如同他在臺灣的家裡等著見我一樣。從前,我每次到他家,就如同回自己家一樣快樂安然,心靈的歸宿感無法用語言和文字表述。這裡,也是他的家。我雖然初見此門,在夢中卻已經來過了千百回。我推開門走了進去,張哥竟然一直在門裡面等我。他說:「你看看爺爺多偉大,他一個人建了這麼好的院子和房子,你好好看看。」我擦擦眼淚點點頭,看著院子裡的廊殿飛簷和鮮花綠樹,一時恍然,彷彿見到爺爺。他穿著長袍,帶著小帽,拄著枴杖,從石階上緩緩向我走來。微微清風使得他的銀色長鬚飛揚起來,冉冉晨光使得他胸前念珠帶上慈悲光環,他目光裡是我熟悉的溫暖慈愛,他聲音裡是我熟悉的盼望歡喜:「你來啦,太好了,多陪我聊聊,我有事情和你交代。」我愣在院中,不知道應該如何應答。
我彷彿重回到爺爺的臺北家中,但也依稀記得,自己明明是從臺北,跨越了臺灣海峽,穿過了白山黑水,走遍了原野遼闊,流盡了清淚千行,才站在這裡,那麼,這裡,就已經不是臺北了。
在臺北之前呢?我的人和心靈輾轉在無窮盡的乾坤紅塵裡,在時間和空間裡苦熬了思念爺爺而不敢見面的兩年。
在兩年之前呢?是爺爺躺在棺木裡對我說「我回不去了」。
在那之前呢?是清華大學陳校長帶團赴臺北恭請爺爺回大陸講學傳道。
在那之前呢?是我奔波在華夏大地上為著爺爺的夢想和許多人談來談去。
在那之前呢?是我行走在不同國家文化裡終於找到了中華文化的根。
在那之前呢?是我第一次走到美國開始我的學業、工作和家庭生活並在其中得到心靈的自由。
在那之前呢?是我在中國權力場和生意場中看透了社會的浮躁和人性的迷霧。
在那之前呢?是我穿越中國社會最底層的黑暗愚昧卻堅定了對民主法治的追求。
在那之前呢?是我在少年時代因家貧失學而遠行至黃埔軍校求索歷史音容和政治真相。
在那之前呢?是我在童年時代經歷人間不公卻依然相信愛與文明。
在那之前呢?在中華文化浩劫之後幸運殘生的父母給一個新生嬰兒命名 「華春」。
我定定地看著爺爺,看到了他的過去和未來,也看到了我的過去和未來。
生命,在這一刻奉元復性,開啟了又一場心靈和心靈的對話。
 
8.三跪九叩問師安
我的思緒飄邈被張哥打斷了,他說:「走吧,爺爺在裡面。」
我們穿過兩進院落的正殿和側殿,到了第二進的殿門前。
我站在門口,靜靜聽著裡面傳來的誦經聲,心裡十分平靜溫暖。爺爺有著這樣的音樂和誦經聲陪伴,他應該睡得很安穩,我不要用悲痛打擾了他的清修。
張哥拉拉我的手:「華春進來吧,爺爺等你呢。」
我輕輕地走了進去,張哥輕輕地說:「爺爺,華春來看你了」。
我迎面看見,供桌正中間放著爺爺的照片,銀鬚飛揚,清瘦安詳,睿智靈慧,慈愛溫暖,又眼含一點焦慮憂傷。就是那一點我熟悉的焦慮憂傷,使得爺爺成了我心頭永遠的痛。
照片四周是清雅絢爛的鮮花。
供桌下面地板上有個黃色蒲團。
我想都沒想,直接跪到了蒲團上。
我的眼睛直直地看著爺爺,眼淚,像泉水一樣流了出來。
誦經聲那麼寧靜安詳,我怕哭聲打擾了爺爺,於是緊咬著嘴唇,想控制住眼淚。
可是,眼淚,怎麼也控制不住,一直流,一直流,一直流……
我心裡有個聲音輕輕地說:「爺爺,對不起,我來晚了。」
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
這三個字,在我耳畔不斷迴響。
我腦子裡,反覆閃動著公祭那天棺木裡的爺爺的臉龐。
那是我上一次和他見面,他當時彷彿只是睡著了。
這一次重逢,兩年多已經過去,爺爺變成了骨灰,睡在那麼窄小的空間裡。他冷不冷?他是不是和從前一樣在對我招手?他在笑著對我說什麼?
我努力想聽清楚爺爺的話,可是我的腦子一片混亂。爺爺家裡那個黃色空椅子和爺爺的遺容,這兩個影像時而重疊時而分離,來來回回,撐滿了我的記憶。
不知道過了多久,我聽見陶姐說:「你們看看她,進門就跪下了,哭兩聲就行了,別哭成這樣啊。」她過來拉我:「起來吧。」
我不起來,還是跪著,還是哭。
張哥說:「你就別拉她了,讓她哭吧。」
 圖三十七  書院同學祭拜 毓老師
  張哥走到我身邊,摸摸我的頭,輕聲說:「我知道你最想爺爺,你想哭就哭,但別太傷心,不然,爺爺會心疼你啊。起來,坐在椅子上和爺爺說說話,好不好?」我更多眼淚應聲而落,我和張哥說:「我想給爺爺磕個頭,行嗎?」他說:「當然行啊。」  我給爺爺行了三跪九叩大禮。最後一叩之後,我趴在那裡不起來。我的膝蓋跪在硬硬地板上,我的頭趴在軟軟蒲團上 ,我整個人匍匐在那裡,耳畔是安詳的誦經聲,眼前是疼愛我如親人的毓爺爺。我的眼淚一直流,我的靈魂,一點一點地從體內飛昇出來,漸漸奔到供桌前,和爺爺的靈魂,一起在藍天裡飛呀飛呀,卻總是追不上幾片浮雲,四周是春花爛漫,伴著百鳥啼鳴,還有溪水潺潺和暖陽無限。我心裡有說不出的舒泰和諧溫暖平靜,竟然漸漸舒服得想睡了。不知道過了多久,我感覺到走來走去的那三個人又回到了我身邊,陶姐大叫:「磕完頭就起來吧,怎麼還跪著?地板那麼涼,不能跪太久。」她又拉扯我的胳膊。我很無奈:「拜託讓我安靜一下可以嗎?我只是想陪爺爺待會兒。」張哥也過來勸我起身。我只好直起了上半身,但膝蓋還是不肯從地板上起來。張哥對銓潁說:「你給她點三支香,讓她給爺爺上香吧。」銓潁把點好的三炷香放到我手裡,我拿著,看看爺爺,眼淚再一次奔湧而下。為什麼要上香呢?死人才要活人的香。我明明昨晚在和爺爺聊天,我明明今晨再和他請教,我明明剛才還和他一起飛翔,在我心裡,他一直都活著,只是換了件隱身衣罷了,在我想找他的時候,我還是能把他找出來。是誰把世界分成了陰陽兩界?他們也許忘記了,在每個人心裡,還有更廣遠遼闊的天地,那裡,可以貫通陰陽。我看著這三支香,不停流淚,雙肩發抖,兩手哆嗦,膝蓋依然不肯起來。
張哥從我手中接過三支香,放入香爐中。我這才注意到,連張哥自己都還沒空上香,他們都在忙碌著,卻還要照顧我,我真是有些罪過了。
冉冉青煙在香爐中繚繞,爺爺的照片隱約呈現,讓我很難看清楚,卻又彷彿在不停召喚我到他面前。
我便把頭再次放回到蒲團上,身子再次匍匐跪倒,想重回到先前的仙境裡面。
張哥拍拍我的後背,在我耳邊說:「華春啊,你也磕過頭了,上過香了,爺爺很高興了。你要是還想哭啊,我陪你,咱倆去旁邊哭,好不好?等下工人們就來上供品了。咱們讓一讓?」
我點點頭,看看表,7:30了,我已經跪在爺爺面前哭了半個多小時了。
從進門開始,他們都在忙碌,我只顧著自己哭,什麼忙都沒幫上,不能再添亂了。
 
9.花果蓮燭伴師顏
張哥把我從蒲團上拉起來。我們兩人走到殿門前院子裡。
我坐在門口前石板上,靠著大殿前的紅色柱子,看著天空。
天空中有兩隻飛鳥,自由自在的飛過,翅膀掠過飛簷,簷上幾隻小獸在清晨的微風里昂首立著。他們身邊,青瓦上是一片茂密的茅草,在風中搖曳,因為無人打理顯得寂寞荒蕪。院子中幾個大盆裡種植著一些粉紅色花朵,繁亂蕪雜,缺乏修剪整理。兩側的房殿迴廊,柱子和窗櫺上的漆都已經剝落,有些地方還露出裡面舊木……
我的心絞痛起來,彷彿看見長袍銀鬚的爺爺在院子石板路上行走,邊走邊看,看到不滿意的地方,就停下來,拿枴杖指著說:「這裡該修了,那裡該建了,我不在,你們怎麼都不用點心呢?真是不成氣!讓我走得不安生……」
我的淚水再一次奔湧而落。建築也是有心有情的,需要人的愛與呵護。爺爺不在了,誰來讓這個院子重新燃起生命之火?
張哥蹲在我身邊,對我說:「我知道你難過,我前兩天剛回到這個院子時,也哭了一個上午。爺爺最後一次回到這裡是2000年,但建築2002年才完工,他沒能住上,所以他要在這裡住滿三年再安葬。爺爺現在住在這裡,應該很高興,我們也別太難過,想辦法幫爺爺把他想做的事情做完,好不好?」
我點頭說「好」,淚水更多了。
我靠著張哥的肩膀哭,好像他又成了爺爺,那熟悉溫暖的氣息讓我的心彷彿迷途知返的小鹿,終於回到了家。
張哥陪我哭了一陣,他們叫他到房間裡去佈置,他於是留下我一個人。
我把頭埋在膝蓋上,雙手把自己藏起來,靜靜流淚,默默沉思,忘記了全世界。
忽然,身邊有人說,「快起來吧,地板這麼涼,別坐出毛病來。你說你,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呢?要是哭能解決問題,咱們大家一起坐著哭就好了。」原來又是陶姐。她拉扯我的胳膊:「快起來吧,工人進進出出的,咱們坐到一邊去好不好?」
我站起身,才感覺到雙腿已經麻木。
看看表,已經8點了,我已經浪費了一個小時,光顧著哭了,過一陣大家就要來了,若看到我這麼失態地坐在門前哭,算怎麼一回事?
我請陶姐帶我去洗手間,她於是帶著我出了院門。
 圖三十八  書院同學於門口輪流排隊祭拜 毓老師
  走下臺階,她對我說:「我第一次認識毓老是在1997年,那時候他開始修建滿學研究院,他把這裡許多地方都走遍了才挑了這個位址。你看看這條河,多麼美麗。你看看這些遠山,多麼漂亮。毓老真會挑地方,這個院子是整個赫圖阿拉城最高的地點,天地靈秀彙集一處啊。可惜的是,他的藍圖只實現了一部分。你看看,就連這些停車場也都是毓老的。你看看,這個院子還很大,只蓋了三分之一而已,還有三分之二,怎麼辦?這個紅門是毓老特意留下的,說是這邊要蓋酒店、藏書樓、講經堂,以後可以讓弟子們每年都來這裡開會讀書,單獨留一個門不和那邊互相打擾。他有好多想法都沒有實現就走了,你得好好想想怎麼幫他做事情。不能只是哭,好不好?」  我心裡說「好」,淚水少了許多。有一股浩然氣流,在我身體裡,衝撞而出,直奔青山綠水的遠方而去。這裡,是爺爺的祖先龍興之處,是一個王朝三百年輝煌的起點,是中華民族一段跌宕激越的風雲際會之所,是天下大勢潮起潮落之後的清心洗欲之地。爺爺在這裡,已經與世界同化與日月合流了吧?從洗手間回來,我坐在爺爺房間門口左側的迴廊處,請陶姐先去忙,說我想一個人靜靜。我靠著柱子,看到對面兩個互成垂直的柱子上已經結了蜘蛛網,一隻大大的蜘蛛在上面爬著。難道它也是來尋找爺爺的影子?我的眼淚靜靜地流淌下來,一時之間覺得,地上所有的草木花樹都在和我一起掉眼淚,希望那個曾經在這裡徘徊指點建設的築夢老人能夠重新回來,把未完藍圖變成現實。許久之後,張哥走了過來,坐在我身邊,拍拍我肩膀,問:「好一點了嗎?不能再哭了,別哭壞了身體。」我點點頭,很是愧疚,他一直在忙碌,我一直在添亂,他的忙碌和我的愧疚又牽扯出我一股新的眼淚。他拿起一段樹枝,將柱子對面的蜘蛛網挑掉,對我說:「你看,都有蜘蛛網了,有多少事需要我們做啊。你別哭了,我們進去給爺爺點蠟燭好不好?已經8:20了,等一下大家就來了,真的不能再哭了,沒時間了。」是的,沒時間了。我本來要在這裡陪爺爺一整夜,可是,沒時間了。我希望能在這裡多陪爺爺一天,可是,沒時間了。爺爺自己,也沒時間了。
天地萬物之中, 最珍貴最稀缺的就是時間,我真的要加快腳步了。
我擦乾了淚,跟著張哥,一起走回到爺爺面前去。
一位戴著帽子的老人正在供桌那裡擺弄點心,看見我進來,一下拉著我的手說:「快來看,這是我給毓老做的點心,這都是他生前最愛吃的,那時候我也親手做給他吃,你好好看看啊。」
我第一次見這位老人,他何以如此親熱親近?也許是張哥提前和他介紹了我,他才能瞭解我那顆想瞭解爺爺過去每一分秒的急切心情。
張哥告訴我老人叫張壽昌,爺爺當初在這裡選位址也是張大爺陪著,爺爺在這裡停留的許多時光,張大爺都見證了。張大爺對我說:「你別哭了,以後要知道毓老的事情,你就問我。今天咱們就是要好好祭拜他,讓他知道這些學生們心裡有他、想他、敬他。好不好?」
我點點頭,按照他的指示做我該做的事情。
張哥點燃了兩個紅色的高柱蠟燭,又開始點紅色的蓮花蠟燭。我小心地用雙手托著蓮花,等他點燃,心裡默默說:「爺爺啊,你讓我的心裡開出了一朵蓮花,我們也要還你幾朵蓮花,你要記得保佑我們有更多智慧做好你想做的事情啊。」
供品果菜佈置齊全,鮮花綠葉亮麗鮮妍,美酒已經擺好,紅燭已經點燃。
燭光裡的爺爺,臉上有了肉色氣色,笑眯眯的彷彿在和我講話。我疑心他會馬上從照片裡走出來拉我的手。他是否思念這溫暖的人間?還是天堂的溫暖更甚人間?
我問張哥是否可以給爺爺拍照,他說可以。於是,他拉著我和陶姐和張大爺和爺爺拍了一張,他又和我兩個人手拉手拍了一張,銓潁一直都在忙著,我趕緊給他和張哥也拍了張合影,然後我給爺爺自己拍照,我很怕拍照聲音驚擾了他,拍了兩張就做罷。
他們又囑咐我整個流程和我該做的事情。他們讓我念祭文,祭文其實是我在爺爺兩週年時寫的一首詩。我很措手不及,祭文應該由張哥念才對,內容應該用張大爺寫的那個才對,可是他們都覺得我寫的祭文對爺爺一生做了總結,也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親切。我趕緊根據今天的現場修改了幾句,也去掉了幾句涉及我個人和爺爺的句子,又按照張大爺的囑咐增加了祭拜所必須的言辭。
這麼忙忙亂亂的準備著,我掉了一個半小時的眼淚漸漸乾了。
已經快九點了,張哥說到研究院門口外面迎接學生們,讓我留在這裡陪爺爺,並在屋門口迎接大家。
我對爺爺說,「大家來看你了,你高興嗎?」
我怕等一下人多了我再叩拜會失態掉淚,於是我再一次給爺爺行了三跪九叩之禮。
之後,我又給他三鞠躬,這才走到門口去迎接大家。
遠遠地,我看到大家從廊簷下逶迤而來,突然聽見有個聲音說:「你們來看我了?來得好啊。我現在有空了,你們常來啊,常來。」
我嚇了一跳,看看屋瓦上的綠草和庭院裡的紅花,感覺到空氣裡遊蕩著爺爺那顆飄逸灑脫的靈魂,笑嘻嘻的看著我們,慈愛溫暖,和從前一樣,只是多了一點頑皮,在和我們捉迷藏,讓我們看不到他。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每月演講】
【十二月演講題目: 道德困境中的歷史人物】
演講人 李卓穎,任職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時間: 十二月八日下午二時至四時
地點:中華奉元學會 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7號羅斯福大廈 四樓 A側 (台電大樓正對面 )
[演講人簡歷]
李卓穎學長於9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學系,後至新加坡研究。返台後,任教於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現任該所所長。研究興趣包括中國近世思想史丶明代水利史等。兩年前,以一篇探討十五世紀明代江南水利的論文,榮獲國際東亞科技 史學會所頒發的」竺可楨科學史獎」。
[演講簡介]
本演講嘗試探討歷史人物處於道德兩難時如何做決定,他們的決定如何被後世評價,以及這些決定與評價能為我們提供甚麼樣的思想資源,以理解自己和所處之時,並面對不能不遭逢的道德兩難困境。演講以談論玄武門之變起始,但談論的重點不只在唐太宗的處境,也在後世如何評論他的行動, 藉著思考司馬光丶范祖禹和朱熹的說法來探討道德判斷的幾種形態與理據。接著,將以申生的故事為例,檢視這些道德判斷的形態與理據如何解(不)開申生的道德困境。演講的第三部份,將藉由朱熹和王陽明的談法,思考在道德兩難中做出合宜決定的可能性究竟著落在何處。.
本期目錄
【毓老師說】
做任何事必得有一個本,本離開了,就不成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所以我們要守大本,即守中,中國人即是守中之人,「中國」二字深意在此。
-錄自《禮元錄‧述學篇第八》
本期目錄
【邀稿通知】
親愛的會員大家好:感謝大家長期對學會的支持,歡迎大家參與學會課程、演講與活動後都可以提供您們的心得或感想,在電子報上發表以饗同好。各位學長有夏學、孔學及中華文化相關的論述或文章,以及大陸或海外中華文化活動的報導與介紹,也請踴躍提供,豐富這片園地。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編輯室敬上
本期目錄
【更新啟事】
電子報創刊號【奉元新語之二】「奉元書院」自我介紹,文章更新修改為最新版,連結網址如下:https://fongyuan.org/?p=343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編輯室敬上
本期目錄
© Copyright 2013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