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讀書會

【週日上午】中國義理與文化的經典和論著讀書會(每月一次)

【主持】潘朝陽老師

【費用】免費參加,無需報名

【時間】週日上午十點至十二點,每月一次

【地點】奉元書院(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277號 羅斯福大廈 4樓 A側)

【讀書會理念】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儒家君子會聚而講道論學,從孔孟時代就已如此,宋明儒家延續並發揚了此種會聚師友而學習講學輔仁的傳統,他們建書院、修宗祠,成立「文社」而定期或不定期在書院、宗祠、寺廟或廳堂中,就經典或文章而進行講論辯證。大儒宗師在世時,主要是大儒宗師為山長,以其為核心,由其開講,而弟子門人提出問題,山長給予解析,此答問集結整理,就是經典,如《論語》、《朱子語類》、《傳習錄》等。若大儒宗師既逝,則弟子門生在各地廣建書院、精舍、廳堂等場所,聚會後學,定期或不定期講論、詮釋、闡揚先師的道德智慧,譬如孔子之後的儒家演述孔子易學而為《易傳》(《十翼》),又譬如陽明子離世後,陽明後學,無論浙中學派、江右學派、泰州學派,都廣興書院和宗祠,隨處隨時講論陽明子之心學,故陽明致良知教自明中末葉後,成為中國四民社會最重要的心性修養和生命實踐的樞機。同時,陽明心學也東渡日本,與日本武士道結合,因而成為日本武士之武德的重要精神。

儒家書院講學論道,民國有兩大儒延續這個傳統,一是梁漱溟先生的勉仁書院,一是馬一浮先生的復性書院。以後者而言,馬先生透過書院山長講學之方式,留給後世《泰和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以及《爾雅臺答問》等具有經典層次和內容的重要著作。另有一位大宗師型的大儒熊十力先生,雖一生無書院,但卻以自宅廳堂為書院,在其中講論以儒為宗而旁通佛道和諸子之當代新儒家之常道慧命,通過此種傳統講學論道方式,熊先生給後儒留下了重要的帶有原創性的著作,如《新唯識論》、《讀經示要》、《十力語要》、《存齋隨筆》等。又,四九年之後,兩岸分治,熊先生最傑出弟子牟宗三先生避赤來臺,在臺灣師大建「人文講會」,類似書院,他為山長,主講中國義理並旁及西方大哲學理,後來由門生蔡仁厚教授等人集結整理而為《人文講習錄》,此番講學的精神和內容,亦是孔門傳承並由宋明儒家弘揚延續而在臺灣興盛的儒家書院型講會。

大儒離開之後,若有弟子門生發心立願,延續香火,在特定場所,創設機構,或闡述前儒先師之遺教,因而有相關系統性講課,或亦有集聚眾人,或就前儒先師的語錄、著作、講義等,加以演繹討論,或者就儒家以及中國三教、諸子學、正史乃至西方、世界重要論著等,加以研讀並進行討論。這即是會講形式的「讀書會」。

先師在臺北始創「天德黌舍」,繼而易名「奉元書院」,直追孔子民間講學傳道之傳統,剛健不已、諄諄教誨地講學六十年,教化弟子門生無數。先師辭世後,弟子門生有重大任務,一是整理、討論、確定先師講學論道而留下來的講義、話語,並加以正式出版,古儒許多垂世永恆的經典,就是這樣留傳而成為中國人文道德之文本典範的;一是弟子門生在書院中開講先師之學,特別是先師重視經世濟民的實學形態之儒學,而先師稱之為「夏學」,此是奉元門下弟子的「照著說」;一是弟子門生依據先師遺教遺訓而既呼應傳統亦呼應現代,同時,又立足華夏之道且又會通西方之哲的但以中國為本位的學術,這即是「接著講」。再者,則是宜有定期的會聚志士仁人的「讀書會」,用以臻及「有朋從四方來論學體道之喜樂」以及「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學習孔子之道的生命踐履。

(摘錄自 奉元電子報第57期 潘朝陽老師文章:〈設立「中國義理與文化的經典和論著」讀書會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