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6 專題講座

〔奉元講座〕賀廣如老師:談《詩三百》中的「哀而不傷」

【講席】賀廣如學長

【題目】談《詩三百》中的「哀而不傷」

【時間】2016/08/21 (日) 下午二至四時

【費用】免費入場 無需報名

【地點】奉元書院(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277號 羅斯福大廈 4樓 A側)

【交通】距捷運台電大樓站 2號出口步行約 5分鐘,台電大樓正對面

【個人簡介】

賀廣如學姊畢業於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榮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曾開設課程有論語、孟子、學庸導讀、老子、易經、詩經、國學導讀、古籍閱讀、詩經學專題、清代學術史專題等;研究領域為經學、明清學術史、中國思想史。就讀臺大中文系期間,曾在天德黌舍聽毓老師講授四書、易經、孫子兵法等課,受到諸多啟發,奠定日後研究傳統士人經世之學的基礎。目前關注的焦點則集中在傳統學術如何和佛、道二家交互影響,特別是在《易經》的領域中,儒、釋、道三者如何交融並點滴深入華人社會,成為傳統文化根深柢固的泉源。

【演講大綱】

孔子曾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首詩,而《詩經》,一直是孔子教學中極為重要的課程,因為此書用途寬廣,不僅可以興發感想,觀察草木鳥獸,還可以學習與人交往,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逆境時,能夠藉此適當抒發負面的情感。「興、觀、群、怨」中的「怨」,廣義地包含了憂傷、哀痛、憤怒、怨恨等情緒,這些情緒若不能以適宜的方式發洩,難免造成個人心理上的失衡;嚴重的,還可能衍生為社會問題。因此,《詩》「可以怨」,以及「如何怨」,便形成了極為重要的課題。

如果讀者仔細留意《詩經》中對於負面情緒的書寫,應該不難發現,《詩經》中的憂傷特別多。如果憂傷可以用斤兩具體量化,那麼《詩經》必然是一本極為沈重的書。有趣的是,詩中對於憂傷樣態的描寫,不但面向多元,而且層次豐富,倘若一一解析,便會發現其中的細膩與深刻,著實令人讚歎不已。

此次演講,將介紹《詩三百》中的萬般之憂,並以此檢視詩人如何可能「哀而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