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席】李淑珍 老師
【講師簡介】
李淑珍,1961年生於台南,台大歷史系、師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思想史、台灣文化史和當代儒學。求學時曾經歷文學、經學、史學三個階段的思想轉折:文學直視人生真實,經學安定人心憂疑,史學則體現生命的渺小與莊嚴,三者共同形塑日後的學術關懷。著有《東周喪葬禮制初探》及《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等書。
自1999年起任教於台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以史學從事生命教育。2008—2014年間因緣際會,得以近距離觀察台灣政治與文化的變化。2015年分別於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委員會、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擔任訪問學人。返台之後,持續關注人類安身立命之道,並思考儒學對當代世界的意義。
【課程介紹】
台灣文化具有多元混血的性格,又經歷多次政權轉移造成的斷層,使我們不容易掌握它的全貌。許多我們曾親歷的過去,如今已有恍如隔世之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歷史斷層?我們應如何接續上一代人的努力?又如何與下一代溝通⋯⋯這些問題,還有待大家一起來溫習、思索。
本課程為求聚焦,在概括性地勾勒清代及日治時期的輪廓之後,將集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的當代台灣(1945—2014)。約略以每十年為一單位,除了介紹政治經濟概況之外,我們將把討論重點放在思想文化上。換言之,在不同思潮影響之下,台灣知識份子對時代的關注、對文化的觀察、與社會的互動,將是我們的課程主軸。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史研究的議題,除了國族認同的衝突之外,還有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留意。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各個時代當時人的感受,而不把自己這個時代的主觀意志強加其上。希望這個課程幫助大家認識台灣文化的複雜性與多樣性,並了解台灣當前文化問題的根源及其未來可能走向。
【課程進度】
(1) 導論:加法與減法——「台灣文化」定義的摸索
(2)1895 年前的台灣:原住民與漢人移民社會
(3)1895-1945:日本殖民地近代化的意義及其侷限
(4)從二二八到1949:五十年隔閡下的文化衝突悲劇
(5)五◯年代 (a):國府遷台後的政經策略——經濟掛帥的威權體制
(6)五◯年代 (b) :新儒家、自由主義者的「中國」論述與民主追求——外省人對「五四經驗」的移植與再詮釋
(7)六◯年代 (a):文化沙漠裡的「經濟奇蹟」
(8)六◯年代 (b):在美國文化陰影下的「失落的一代」——現代主義、存在主義、「中西文化論戰」
(9)七◯年代 (a):「保釣」──民族主義與左翼運動
(10)七◯年代 (b) :「鄉土文學論戰」與台灣本土意識的崛起
(11)八◯年代 (a)︰政治社會反對運動的狂飆——從美麗島大審到解嚴
(12)八◯年代 (b)︰多元主義市民社會的發軔
(13)九◯年代 (a)︰民主化與本土化
(14)九◯年代 (b): 眾聲喧譁──學運世代、大眾文化、身體文化
(15)走進二十一世紀:太陽花世代的誕生
【時間】1/4 ~ 1/25,週四晚上七點至九點,共 4講
【地點】奉元書院(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二七七號四樓 A側,臺電大樓正對面,距捷運臺電大樓站二號出口步行約 五分鐘)
【用書】自編講義
【參考】
(1)王德威編,《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5。
(2)《台灣當代文化史隨堂資料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