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同門報導

秦始皇歷史抉擇 當代青年反思

記者/台北報導

秦始皇在生前勞民傷財興建陵墓,建造大規模兵馬俑,死後卻屍體已腐仍未能下葬。(CFP)
秦始皇在生前勞民傷財興建陵墓,建造大規模兵馬俑,死後卻屍體已腐仍未能下葬。(CFP)
呂世浩集結授課內容,推出新書《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皇冠出版提供)
呂世浩集結授課內容,推出新書《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皇冠出版提供)
台大學生在Ptt上譽為「4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的,竟是「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通識課程,授課的呂世浩既是台大歷史學博士,同時也是北大考古及博物館學博士,他認為歷史可說是活用古人智慧的當代求生寶典,集結授課內容的著作《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提供歷史勝利組的思辨模式。
打開《史記.秦始皇本紀》,呂世浩首先指出嬴政「姓趙氏」,即可看出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的歷史巨變,「在列國戰爭當中,最沒有用的就是血緣,你血緣高貴,別人也不會跪地求饒;相對來說,象徵地緣的『氏』比象徵血緣的『姓』更為重要。」時至今日,在巨變的時代,權貴仍是無用武之地。

秦始皇13歲即位,《戰國策》中記載,當時秦國從官員到拉車百姓都在問,政權會落入嫪毐或是呂不韋的手中,卻沒有人看好嬴政,然而秦始皇卻能在22歲親政後改變自己的命運,面對嫪毐作亂早有準備,一舉把嫪毐一黨「車裂以徇,滅其宗」,還順勢免了呂不韋的職,並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流放雍城。
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儘管史料顯示秦始皇對生母背叛的憤恨,但仍聽從齊人茅焦的話,親自到雍城接母親回咸陽。呂世浩分析「這正是成功的第一要件,就是無論何時何地,把理智擺在感情之上。」
嬴政縱然有聰明才智,也很勤政,卻仍使帝國走上快速滅亡之路,呂世浩分析,從他追求長生不老就一路錯到底,因侯生、盧生2位方士逃跑,秦始皇把在咸陽的方士們全抓起來審問,最後共抓了460多人全部坑殺,即史上的「坑儒」事件;因皇長子扶蘇對坑儒力諫而被發配北方邊境,也使得秦始皇臨終的璽書無法即時交給扶蘇,而被李斯、趙高、胡亥合謀篡改遺詔。
1個開創中國歷史基本格局的能人,最後他指定的繼承人不但不能繼承,還被害死,自己更是屍身腐臭了還不得下葬。
了解人性 成就大業
呂世浩指出,不論是嬴政或秦二世胡亥,即位時年紀都和今日的大學生相去無幾,他們的歷史抉擇,值得當代青年反思。讀歷史,除了運用古人智慧,更是培養不侷限於當代的「審時度勢」眼光;讀史可知「要改變世界,只能從改變人心開始。要成就大事業,也要了解人性。」
(以上報導出自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20001081-2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