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緬懷毓老師

愛新覺羅毓鋆走完106歲人生 馬頒褒揚令

江偉碩/整理
中評社台北9日電(記者 李仲維)清朝皇族後裔愛新覺羅.毓鋆上個月20日在台北家中辭世,享年106歲。他在台灣64個年頭,過著低調的隱居生活,從不接受記者採訪,門生卻遍佈海內外。在10日舉行的公祭儀式上,馬英九將頒發褒揚令,感懷這位經學宗師對社會的貢獻。
愛新覺羅.毓鋆的一生頗為傳奇。他原是清朝皇族的後裔,出生於1906年,與宣統皇帝同年出生,宣統皇帝是他的叔叔,毓鋆是禮親王的後裔。1970年以前,認識的他人,還是以“王爺”來尊稱他,後來才稱他“毓老師”。
毓老早年在大陸曾有婚姻,太太和兒子都過世了,來台灣64年,毓老沒有再娶妻,與義子張景興同住在台灣大學附近,台北市羅斯福路巷弄裡,一棟看起來不顯眼的公寓。
忙著為毓老治喪的張景興接受中評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他17歲就進毓老家門了,是毓老最親近的人。
張景興說,毓老很懷念東北老家,6、7年前在毓老身體還硬朗的時候,他陪著毓老回到瀋陽新賓,這幾年毓老身體弱了,只能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和兩個孫子聊天。教導孫子為人處世道理,是毓老晚年最大的休閒了,不過張景興強調,毓老年輕的時候,可是很喜歡打籃球的。
張景興表示,毓老雖然年紀過百,但每天必定拿著放大鏡看報紙,而且還會做眉批,包括政治新聞、兩岸學術交流新聞、有關孔子思想的新聞,都是毓老關心的。毓老希望能在大陸設立一所孔子學院,可惜未能實現。    門生張輝誠8日在台灣《聯合報》撰文追悼老師的點點滴滴指出,1947年毓老被蔣介石軟禁到台灣,但五十年如一日,未曾再婚。他還透露,毓老上課時也時常提到師母,說:“這一百年都是狗打架,現在倒想寫《新浮生六記》,寫和老太婆認識經過,年輕時候剛到台灣倒不想,老了才想得越仔細。”接著又說師母是蒙古格格,自幼兩人訂婚,皇族婚姻自6歲就不讓見面,要結婚時已經亭亭玉立。
張輝誠文章說, 毓老13歲赴日本讀書。毓老在男校,師母在女校,日本人派一女祕書終日隨行,師母對毓老說:“乾脆納了吧?”毓老正色說:“胡扯什麼?”毓老回想這段往事,就說:“滿人習慣,王爺娶一個福晉(親王正室),可以再納三個側福晉,單禮親王府,三代不納妾。”又說:“日本人想升堂入室啊!”
另一位門生鐘友聯也撰文指出,毓老師年輕時,在“滿州國”過的是王公貴族的生活,來台後,完全放下身段,過的是與庶民無異的生活,終年就是一襲長袍,走路搭公車,與你我無異,生活節儉不浪費。
毓老師吃的也是很簡單,十五粒水餃,一碗酸辣湯;或是一籠小籠包,一碗蛋花湯,這是兩人一起晚餐的情形,物質的欲望很低,讓他深受影響。
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所長黃忠天指出,毓老師創設了“天德黌舍”(現改為“奉元書院”)從事私人講學的事業,並以傳承中國文化為他畢生最大的志業。
黃忠天認為,民間講學能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全因毓老的教育是從儒家思想入手,他特別重視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四書教學,所以在“黌舍”當 中,沒讀過四書就不算入門弟子,要等上過一年的四書班,才算在“黌舍”入了學籍,也才能選讀易經等其它課程。毓老格外注重儒家思想,他教育學生從外在道德的實踐,最終達到內在從心所欲不踰矩的仁義行最高境界
張景興對記者表示,毓老一生生活嚴謹,從來不接受記者採訪,這位皇族後裔早已經融入市井小民的社會,過著低調隱居的平淡生活。

【中央網路報】

在〈愛新覺羅毓鋆走完106歲人生 馬頒褒揚令〉中有 1 則留言

我曾經在溫州街受誨2年(1975~1977),當年老師身形優雅,聲如洪鐘,歷歷在目。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