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1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第88期

公元2021年4月7日 夏曆辛丑二月二十六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十年紀念,繼往開來文/編輯部
◼︎【奉元見聞之一】
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
文/徐泓
◼︎【奉元見聞之二】紀念我的世伯愛新覺羅毓鋆先生文/金玲
◼︎【奉元活動之一】
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側記
文/陳瑋
◼︎【奉元活動之二】兩岸共迎羣龍天下——
參加毓老師辭世十週年紀念活動有感
文/吳哲生
◼︎【奉元活動之三】春秋大義與兩岸發展論壇側記文/錢威良
◼︎【奉元問學之一】孔子評論管仲以及孔子的政道文/潘朝陽
◼︎【奉元問學之二】《史記》禮樂曆律的殊異情同文/陳有志
◼︎【公告事項之一】龍德而隱——
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逝世十周年紀念展覽
文/出版社
◼︎【公告事項之二】
〔奉元講座〕汪榮祖老師:因毓老想到子老
文/秘書處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編輯小語】十年紀念,繼往開來

文/編輯部

今年(西元 2021,夏曆辛丑年)三月,是毓老師辭世滿十週年的特殊時刻,對於奉元同門來說意義非常,奉元學會與奉元出版公司先後盛大舉辦紀念活動,先是 3 月 20 日、21 日,奉元學會主辦「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友善連結:活動網頁),緊接著奉元出版公司與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及哲學系聯合舉辦「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逝世十周年紀念展覽」(展期資訊請見:活動網頁)。許多同門前輩,也紛紛撰文悼念毓老師,回顧毓師生平、經歷與傳播夏學的貢獻。可以說,這個三月是奉元人的三月。

本期電子報主題都集中在十週年紀念、回顧毓老師生平,因此原本在進行中的兩篇連載文章〈「明史十二講」第一講整理(四之四)〉與〈向大師致敬(二)——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都將順延至下一期(89)繼續刊登,敬請期待!

你知道毓老師生平重要事件與時間點有哪些嗎?請見:
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

你想知道毓老師生前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嗎?歡迎閱讀:
紀念我的世伯愛新覺羅毓鋆先生

你知道第三屆夏學研討會的精彩內容嗎?請見:
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側記

你知道毓老師的「元學」思想,對這個時代有何特殊意義嗎?請閱讀:
兩岸共迎羣龍天下——參加毓老師辭世十週年紀念活動有感

你知道毓老師所強調的春秋學,對於未來兩岸的發展有何啟示嗎?請見:
春秋大義與兩岸發展論壇側記

你知道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麼嗎?歡迎閱讀:
孔子評論管仲以及孔子的政道

你知道《史記》當中所記載的禮樂規範與曆法制度都需要很精密的技術方法嗎?請別錯過:
《史記》禮樂曆律的殊異情同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奉元見聞之一】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

文/徐泓

一、毓鋆老師仙逝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逝世十周年了。猶記民國一百年(2011)3 月 20 日早上,正準備去見老師,聆聽老師的指示:如何回應北京清華大學副校長陳吉寧教授(今北京市市長)的邀請,進行合作交流。不料,七點接到  老師義子張景興的睛天霹靂的電話:老師過世了。老師怎麼就走了,含著淚,倉皇奔赴臺大醫院去送  老師最後一程。

二、毓老師受清華大學邀請辦書院講華夏學術

兩個月前,1 月 26 日北京清華大學副校長陳吉寧率學校領導一行來拜見  老師,邀請  老師參加清華大學百周年校慶;因為  老師曾奉王國維太老師命到清華國學院聽課,有這層特殊關係,可使校慶生輝。陳校長並且請求  老師能在清華園創設書院,講授華夏學術,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老師很興奮,命泓安排會面事宜,泓乃借任教的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室,並安排會後參觀故宮博物院及晚宴。本來考慮老師已嵩齡 106 歲,會面一小時後就先行回家,但那天老師精神特別好,會談結束後堅持與大家一同參觀故宮博物院的展覽,並參加晚宴。從下午兩點出發至八點多晚宴結束,連續六個多小時的活動,老師全程參與。為的是掌握這一良好機會,開展復興曾被摧殘近百年的華夏學術文化於神州大地。

三、毓老師以安民慰蒼為念,在「滿洲國」暗中抗日,絕不作「漢奸」

老師是前清禮親王後裔,天潢貴胄,生於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初十(1906 年 10 月 27 日),譜名金成,御賜名毓鋆。亂世,經歷清帝退位,民國肇建,復辟、逼宮與盜陵之辱,「滿洲國」興亡,國民政府遷臺等倉皇播遷之苦。老師以安民慰蒼為念,自十三歲起即為「救亡圖強(或存),反帝除奸」而奮鬥,為護族人祖業,不得已身處日寇操控之「滿洲國」,暗中抗日,絕不作「漢奸」。毓老師說:「人家把你當傀儡,你就扡他當靠山,做你自已想做的事。」雖因此艱苦備嚐,卻能做了不少保中華生民血脈的事。抗戰勝利後,審判漢奸,老師也因此獲判無罪。某次於暗中破壞日本軍事行動時,為日本軍警追捕,緊急時逃入不相識的劉柱林先生院子內躲避,劉柱林見狀知道是抗日份子,不問緣由急忙脫下身上長袍及身份證助老師脫逃;老師終身感念救命恩德,以致在臺灣以劉柱林為名,以示不忘救命恩人。

四、毓老師退出政壇「龍德而(能)隱」投身教育來到臺東

毓老師三十而立之年,任職國務院,掌軍政警務。代表「滿洲國」參與國際事務,民國二十八年,赴德簽署《物質援助協定》,見過希特勒、墨索里尼,体驗國際政冶大場面。在新京陸軍軍官學校訓練軍官,訓練出韓國朴正熙總統、丁一權總理。在抗戰後期,乘日本走下坡之際,逐步把軍隊自立化;這枝訓練和裝備精良的部隊後來成為決是國共鬥爭勝負的主力之一。老師擅長軍事,曾率騎兵參加呼倫貝爾諾門罕之役,智取蘇俄軍,然腿受凍傷,影響終身。此役造日軍戰敗,放棄北進,改向南進,但維持滿蒙邊境和平。

老師雖曾叱吒風雲於一時,但說放下便放下。抗戰勝利後,「滿洲國」結束,老師即退出政壇,「不再涉入政冶」,「龍德而(能)隱」,另闢新天地,師法孔夫子,投身教育事業,以申其復興華夏學術文化之志,為整個中國謀幸福,真「長白又一村」也。民國三十六年(1947)來臺,隨後即赴偏鄉臺東興辦山地農校(省立臺東農業職業學校),擔任教導主任,教出楊傳廣等。其間並走訪各地搜集歷史資料,主編《臺東文獻》。為保留清代最後一任知州胡適父親胡傳(字鐵花)的歷史記憶,老師點校胡傳撰著的《臺東採訪修志冊》,改臺東火車站前路為鐵花路,立胡鐵花紀念碑。為學生能切身經驗熟悉民主政治,老師還領著農校學生協助辦理臺東第一次民選縣長選務。

五、毓老師傳道外國學人

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二十三日,韓戰反共義士來臺的「自由日」,蔣介石總統卻在這天以「沒事少離開臺北」,召老師回臺北,幽禁於陽明山,日記也遭繳沒,「自由日」變成「不自由日」。

脫離苦難後,受胡適之託,老師開始教外國學生讀古籍,先後教過魯道夫、魏斐德、簡慕善、席文、范力沛、吉德煒、班大為、孟旦、黃宗智、夏含夷、包弼德等著名美國學者和一些加拿大、英國、韓國、日本、越南學者如高麗大學朴元熇教授。民國五十九年,美國學者以魏斐德為首編印《無隱錄劉毓鋆榮譽紀念論文集》(Nothing Concealed : Essays in Honor of Liu Yu-yun),為老師賀壽。老師生平素不滿近代洋人之霸權作風,為何還肯教外國學人?老師認為:洋人霸權作風是「文化背景始然」,「明乎此,莫急於傳華夏文化於人類,促其知仁之為道在於愛人。斯易世之不二法門也。」

六、毓老師初收本地學生

老師先收洋人學生,為何不先收本國學生。可能因為國四十年代初,局勢嚴峻,文網縝密,為避免政治壓力吧!直到民國四十七年,老師才私下收少數幾個本國學生,謝深仁、黃大炯等,五十年代以後來才陸續有陳一川、阮芝生、孫鐵剛、徐泓等。當時,老師尚未開班授課,只是個別指點,如賜書黃大炯:「學不可緩,亦不可急,緩則怠而無功,急則進銳而退速。」此期間,老師多與佛教界來往,參與紀念金身不壞的慈航法師的慈航中學創校,參與星雲法師在宜蘭創建雷音寺。

七、毓老師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

民國五十六年,老師接受張其昀的邀請,到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教。講授《孔孟荀哲學》《易經哲學》《學庸哲學》《陸王哲學》,並擔任系主任,撰寫系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內聖外王。拳拳時中,終乎至善,始乎明德。時乘六龍,位位乾則,元毓休暢。乾仁合和,羣龍無首,大同天德。」系內實行導師制,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個別或分組指導學生,讀中華經、子寶典,並以身教言教傳授為人處世之道。老學生林義正、陳文昌、李濟捷等至今仍常津津樂道受教如沐春風之樂,今年適逢老師逝世十周年,乃倡議由中國文化大學與奉元書院弟子主辦《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紀念展覽》(民國 110 年 3 月 27 日 ~ 4 月 15 日。中國文化大學大夏館)建國南路與和平東路十字路口)

八、毓老師冒白色恐怖之險創辦天德黌舍

其後,老師又傳道於輔仁大學、政治大學與銘傳專校,並且突破白色恐怖私人講學之禁,創辦「天德黌舍」,廣招青年學子講授經、子、史書,願上天以好生之德護佑不絕如縷之華夏聖學。「天德」有好幾層意義,師云:

天德者,生生之謂也。天有「好生之德」(《書經.大禹謨》)。所以反對戰爭,主張「民胞物與」生生不息。

「天德,不可為首也。」(《乾卦:象曰》)所以反對法西斯,反對獨裁。

清朝始於努爾哈赤「天命」朝,結束於溥儀「康德」朝,首尾各取一字,為黌舍名,示結束政治的清朝,另闢文化的「長白又一村」。

民國六十年(1971),「遜國花甲」正月十六日開學於四維路居室,講《禮記・儒行》勉勵學子。不久遷成功新村僦居,開講《商君書》《論語》。民國六十二年,天德黌舍遷新店寶元路。六十五年,遷今辛亥路。六十七年,始自購住宅於溫州街,從此天德黌舍講習有定所。

九、毓老師改「天德黌舍」為「奉元書院」講學至壹百又肆歲

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氣象轉新,生生不息,又改「天德黌舍」為「奉元書院」:奉元書院院訓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宗旨是要透過認識「元」,來通天下之志,以「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奉」是敬以承之而勿失,「元」即「生生」。「人奉元以養物,王者當繼天奉元,以養成萬物」。「奉元」就是按照「元」來行事,「元者,善之長也」,就是「仁」,就是「愛」,「仁者愛人」,「君子體仁足以長人」。眾善奉行,來除天下之患,以贊天地之化育。奉元書院傳布夏學,彰顯奉元之宗旨,期能廣播讀書人的種子以救世。

黌舍與書院從週一到週五每天晚上開課,週一上《易經》,週二上《四書》,週三上《春秋》《春秋繁露》,週四上「詩、書、禮」,週五上「子書」,包含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孫子、管子等先秦諸子,並涉及《資治通鑑》及《人物志》。老師開塾講學不輟,民國七十六年,罹患胃癌,開刀割掉胃三分之二,治癒後,仍堅持講學,一直教到壹百有肆歲,至民國九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召集弟子上最後一堂課。老師講課聲如洪鐘,一講兩三小時不休息。老師逾半世紀的講學,桃李芳菲滿天下,遍及各大、中學,學術文化、政、醫、工商界,包括毛重義、江丙坤、溫世仁、黃大炯、謝深仁、陳一川、阮芝生、周容、陳惠安、張哲郎、張元、孫鐵剛、徐泓、王鎮華、王芝芝、辛意雲、蔣勳、賴聲羽、周義雄、王國慶、吳克、李毓善、王初慶、江美華、賀廣如、簡媜、張輝誠、黃藿、高懷民、魏元珪、林義正、陳文昌、李濟捷、黃忠天、劉君祖、周正成、何肇基、徐思淳、鄒稚華、曾頌惠、江振源、周明文、白培霖、吳榮彬、吳政潔、蕭明富、李華夏、劉義勝、賈秉坤、屠乃瑋、郭崇倫、許仁圖、潘朝陽、孫中興、趙之振、邱慈觀、尹建維、蔡明勳、江宜樺、李淑珍、廖學廣、黃德華、陳明德、陳明哲、馬康莊、林明進、孫長祥、郭鴻基、孫維新、孫春在、陳一村、吳宏達、林立、谷正、谷方、何丹曦、喻蓉蓉、邱澎生、黃世明、謝小芩、曾議漢、沙平頤、許晉溢、閻鴻中、李平、呂世浩、宋家復、李卓穎、李中翰、何信全、林文琪、賴秀珍、陳懿嫦、蔡坤佑、成仁、江妙津、傅維信、嚴定暹、蔡耀慶、吳孟謙、顏銓潁等及門弟子有數萬人之多。

十、毓老師終生為護佑滿族祖業更為復興華夏而奮鬥

滿族乘明朝衰亂入主中國,深知少數民族的統治不能只靠軍事力量,必得取得被統治者的支持,更要認同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大力承繼中華正統文化和典章制度。清朝統治者,一方面宣稱:「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把大清帝國打造成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及其完全領土的多元民族國家。一方面,要求滿人學習儒家為主的華夏文化,用儒家思想來教育滿人,達成「人同倫」大一統國家。因此,清朝皇室特別注重子弟的教育,從小就要求讀華夏經典古籍。毓老師六歲就入宮做溥儀伴讀,十三歲背完十三經,秉承太師母之命,習《易經》《公羊春秋》,以明「內聖外王」之精蘊。

毓老師認同滿族,不忘為護佑滿族族人及祖業而奮鬥。民國肇建,清朝結束許多靠皇糧為生的滿族同胞頓失依靠,生活無著落,毓老師曾設法召徠族人回東北老家墾田和經營生理。毓老師謹守滿族家規,恭奉太祖努爾哈赤,不忘祖業。兩岸三通之後,於民國八十年重返故鄉瀋陽、新賓,返臺後即捐款、籌款興修新賓(赫圖阿拉)祭拜清朝努爾哈赤之前列祖列宗的祖陵永陵,興建滿學研究院,分別於民國八十六年和九十二年完成,九十三年年申報永陵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功;完成老師終生肩負護佑滿族祖業重責大任的心願。老師多次率奉元弟子前往拜謁永陵,並敬獻石獅一對,獅身刻文:「禮烈裔孫金成偕臺北奉元諸生奉獻。一九九七年五月。」毓老師慎始慎終,唯一未完成的心願是為溥儀修陵。然而,此事在現代的時空環境是很困難,尤其溥儀生前已改造成功為「人民」,當然不可能為他興修陵寢。毓老師過世後,奉元弟子恭奉靈骨於長白山。滿族起於長白山天池,毓老師這位最後的清朝皇室回到起源地,完滿地結束清朝歷史。

毓老師認同滿族,但更認同大中華民族,服膺的是隆裕太后《清帝遜位詔書》所說:「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毓老師一生遭遇家國巨變,生於危亡的滿清皇家,遭清廷遜位於民國之變,再經滿洲國的亡國,三逢大陸的變色,最後被迫隻身隨國民黨來臺灣。顛沛流離,其痛苦非常人所能忍。毓老師痛定思痛,以國運變故之根本,除外力入侵外,主要來自內亂,中國人自己打自已;因此毓老師終身為維護中華一統,堅決反對分裂中國的臺獨態度,曾引來一些麻煩。臺獨分子到住所拋穢物,在牆塗抹;老師並不以為意,交代不許洗清牆上文字,以示小人雕虫技倆發生不了作用。

毓老師認為近代中國的衰落的深層原因在宗教與文化。為此,老師撰〈夷禍〉一文從洋教之弊與禍論之:

夷禍諸夷之害於國也,以基督之教士為之介,以吾之愚為之作倀。吾之民何以為此也﹖私也、利也。誘之以名,利之以貨,假之以天堂;然信有天堂鮮,重實利(惠)者眾,一墮圈套不知有國家民族,為求一時龐惠,不惜供一切之情報,被其趨(驅)使,不惜毀其祖主,棄其文化,儼然黃面夷人自居,辱典忘存,以夷變夏,莫此為甚﹗稍存半絲良知肯如此乎?尤可痛惡者,乃華民之為其牧者也。此輩多出昔者貧無告者,或地痞之家。前者因貧,後者欲借夷人之勢,以欺壓鄉善者也。先朝昧夷學、術、俗,一旦被迫開關,以惡夷之敗,反為懼夷之類,卒至唯夷是尊。故一時 教民橫行。國法不敢及於教民,故為惡者皆爭相入教,以為其為惡之護庇所,一時惡民橫行。實良隱痛而不肯其國俗宗風者,比比皆是。故痛斥教民曰「二鬼子」有以也。

其實老師所論雖限清末以至民國的洋教,但廣而言之,今日反華和助洋人反華人者不就是類似信洋教之「高級華人」。其遭洋人「誘之以名,利之以貨」,「不知有國家民族,為求一時龐惠,不惜供一切之情報,被其趨(驅)使,不惜毀其祖主,棄其文化,儼然黃面夷人自居,辱典忘存,以夷變夏」。此類寧為「二鬼子」之「高級華人」,兩岸三地與海外比比皆有,是中華一統,民族復興之大敵。

近代中國人為脫離衰落,五四以來,紛紛向外求解葯,或求西學或求洋教,買櫝還珠,且不加深究地與自己的華夏文化傳統決裂,喪失自家文化的主體。政治、社會與學術文化界的領導人,將中華五千年悠久文化,棄之如敝履,不能從中吸收智慧精華;而社會也因禮壞樂崩,人倫價值體系喪亂,無所適從。皮毛的西化,又不能仿效西方建立以法冶為基礎的民主自由和社會主義正義;是以廉恥盡喪、社會解組,政治動亂。為撥亂反正,消除民族復興大敵,毓老師提出根本大法,主張當今之世,拯世之真言,唯有「自牧」華夏聖學,「以夏學之奧質,尋拯世真文」。

十一、「以夏學之奧質,尋拯世真文」

毓師講學要旨在「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撥亂反正,復興華夏。何謂「夏學」,或謂中國經史子集的傳統學術,如此則與現代流行的「漢學」又有何異。老師講的「夏學」是有深義的。

「夏、中國之人也」,懂得禮義的人。

「內其國而外諸夏」,先把自己的國,變成文明有禮義的人;

「內諸夏而外夷狄」,經由「文」、「宣」,使外國也變成禮義之邦;最後,「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成「華夏」。

因此,夏學不是「尋章摘句的考證」,也不是依據現在流行的各式西方理論巧為附會。而是「舉實應正」,面對現實,結合古今。強調「活的學問」,讀書以增長智慧,以經世致用;要能活學活用,「不會用就不算真懂」。是以課堂之間,每舉古今人物為例,臧否其作為,析論其心態;乍看嘻笑怒罵,實則語重心長,深得發微之旨。蔣介石以降,歷任總統、廟堂政要,無有不挨「罵」者。「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戒嚴如是,解嚴如是,先師真乃無懼而有憂者也。

毓老師教我們讀《春秋》,要經史互證,以明大義。因此,要我們讀史書,尤重《資治通鑑》和《歷代通鑑輯覽》,不但要讀文本,理解史事,還要讀康熙和乾隆帝的批語。學院派讀史書總以帝王批語為「封建君主」維護皇權之糟粕而棄之,毓老師則教我們平心靜氣地讀,解讀帝王之所以為帝王的史識。毓老師又教我們讀王夫之的《讀通鑑論・敘論》,這短短四篇文章是中國傳統史學的精華,不但教人讀史要明白治亂事理,還強調其目的在「所以為力行求治之資也」,如果只是「覽往代之治而快然,覽往代之亂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則稱說其美;知其有以召亂而亂,則詬厲其惡」;但「言已終,卷已掩,好惡之情已竭,穨然若忘,臨事而仍用其故心」,則「聞見雖多,辨證雖詳」,如此讀史只是 「玩物喪志」。記得毓老師老是訓勉我們:讀了書,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但臨到事情來了,卻把書中學到的全忘了,仍然用「媽媽」給的天賦本領,沒讀書以前的「故心」;書白讀了!

讀書讀史是為了經世致用,是要為「今」所用,不是保守,不是復古;今人談國學,多以復古守舊落伍視之,其實孔子思想反之,其精義為「時」「中」。孔子說:「生乎今之世,反(返)古之道。如此者,烖(災)及其身也。」《論語》第一章,開章明義就說:「學而時習之。」這個「時」就是「與時偕行」的「時」,所以孟子稱贊「聖之時者也」。「學」不只是讀書,而是學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是「能」,學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適當時機,「能」精準地用上,那才是「時中」。這是夏學的奧質,是毓老師經常耳提面命我們的。

十二、龍德而隱——愛新覺羅毓鋆老師是最後的大儒

毓師终身信守龍德,主用事須「識時,偕時,及時,適時與知權」;故「信而好古,不失其新」。尤其「能潛,見躍,飛亢。乾乾自誠」。教誨學生「學大用中」,讀《易》以知「大明」,生生不息之義;讀《春秋》,經史互證,以明大義。 毓老師融通經史子集,「依經解經」,「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撥亂反正,復興華夏。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既有事功,又深通華夏學術文化,將夏學奧質傳諸於世,教學子為增長智慧而讀書,尋求真文以經世拯世。毓老師是當今的孔子,最後的一代大儒。

* 本文主要取材於劉義勝學長編撰《愛新覺羅毓鋆老師年表稿》(未出版)《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逝世十周年紀念展特刊》(臺南:奉元出版公司,2021.04),謹此誌謝。


【奉元見聞之二】紀念我的世伯愛新覺羅毓鋆先生

文/金玲

編按:本文作者金玲老師,北一女退休教師,本姓愛新覺羅氏,為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後裔,在因緣際會下與同族長輩、人稱「毓老師」的愛新覺羅毓鋆先生結識往來數十年,適逢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追憶生前與毓老師這位同族長輩的互動,以資緬懷紀念。文末附錄金老師今年(2021年,夏曆辛丑年)於奉元新春團拜致詞的文稿,以饗讀者。

民國七十年春,「中華民國滿族協會」在莫乃滇先生和廣樹誠先生奔走下成立了。擔任秘書長的廣先生向毓老師借來了汗王爺努爾哈赤的畫像,讓會員們在成立大會上有個禮敬的標的。

次年春,廣秘書長把商借畫像的工作交付給了我。這是我首次有機會面見久仰的 毓老師。毓老師垂問了家父和爺爺的名字。這時我 32 歲。

春節團拜後,我上老師家歸還畫像。老師說:上回你說你爺爺失蹤了,我給你講故事。在滿洲國的宮裏我跟在溥儀身邊,我向溥儀獻策,說在北京城裏我們族人很多窮得沒飯吃,而滿洲地廣人稀,不如派火車去把族人拉回滿洲來。我在京裏放出消息,說是某日在火車站放糧。那日在北京火車站裏擺上一遛案子,讓來領糧的都登記上家裏的人員,然後上車領糧。實則每節車廂裏都佈有持槍的兵,不讓人下車。火車直奔長春。在長春車站裏也排著案子,問每個人,是要耕地呢?還是要做生意?要務農的,就發給農具和種子,撥一塊地。要經商的,就發給些資金當本錢。我猜想你爺爺當年就是上了火車,回到了關外。

如今回想起來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毓老師曾經帶我去一家山西餐廳吃飯。曾經要我幫他醃一玻璃缸的糖醋蒜,但是不要擱糖。曾經請義子張先生開車,載我們去他在臺北南郊山上的房舍一遊。

還有一回,要我找一個專業的攝影師來家裏,給他收藏的字攝像。我那時在幼獅通訊社當編輯,就央請鄧編輯主任幫忙,出面請來聯合報的資深攝影記者,為幾幅康有為、梁啟超的字拍照。還有 毓老師命我打聽宣統的退位詔書去了哪兒了。我並沒有什麼社會資源可用,只能傻傻地上網蒐尋。許多年後,有人告訴我退位詔書現存在北京的第一檔案館裏。

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的七月,我攜我三個孩子陪同家父返北京探親。回到臺北後,我第一件事就是寫了一封信給毓老師,向他報告在京的所見所聞,建議他務必回老家看看。這時我 40 歲。

然後 我忙著自己的工作、轉業、孩子生大病、失婚。回想起來好像和毓老師完全脫鈎了許多年。妹妹與妹夫在出國留學前,都在毓老師門下受教。去國 13 年後,他們回臺定居。一切安頓好以後便想拜會毓老師。可是我找不著毓老師的電話號碼了,也沒記得他的住址。最後拜信友堂教會裏的姊妹之賜,給了我毓老師的電話號碼,我們仨才再聯絡上毓老師。

我和妹妹坐在毓老師的大辦公桌前,我問:「老師,您還記得我嗎?」他看我一眼,轉頭和妹妹聊了幾句,再轉而面向我:「哼,還記不記得你。你寫給我的信 還放在你的卷宗夾裏。」

在幾次的會面裏,毓老師誇了我兩回。一回是聽我透過世界展望會認養了一個蒙古國的小男孩兒,他點頭說:「這事兒 你做得對。」另一回是我說:「老師,十一點半多了,我得走了,因為我約了索大哥去大飯店,我請他吃飯。」毓老師說:「索家對清建過大功,這事兒 你做得對。」

毓老師說,他去了新賓整修文革時被紅衛兵破壞的永陵。當地人問他幾歲啦?「呦,您自個兒都這歲數了,還修陵啊?」毓老師不無得意地學著說。「永陵,和瀋陽的東陵、西陵,連上瀋陽故宮,一共四處包裹起來申遺,2004 年通過了聯合國的審查,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以後就由政府來維修,我們就不用操心了。我做完這事兒,算是對得起祖宗了。」

毓老師再度派工作給我,去遵化,找找看有沒有帶院子的農舍 可以租用。我到了北京,請表妹的兒子李賀開車載我去了一趟遵化,沒有找到可以租賃的農舍。回到臺北,我寫了一篇報告給毓老師。

再來,要我打聽打聽金承藝先生怎地都沒了消息?「每次他到臺灣都會來看我。為什麼好些年沒來看我?」我上網查金承藝三個字,讀了許多資料以後,終於看到一篇金承藝論文集的序言。序言的最後一段說金教授已於 1996 年亡故。毓老師要我查查看他的未亡人安在。我請北京的表姊幫忙,她有朋友在北大上班,打聽的結果是出版這論文集的並不是北大的人,應該是他收集了許多金教授在臺灣出版過的論文,但是並沒有取得版權。本來以為能透過出書的人瞭解金師母的住處,希望落了空。日後,傅維新族長告訴我,金承藝教授的夫人已經在夫亡後帶著子女移民美國。

毓老師交待我做的最後一件任務是邀約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系所的甘德辛教授來臺北見他。我請廣大哥定遠陪我去了嘉義一趟,結果甘教授坦白說明,他並沒有愛新覺羅家的血緣關係。

有一天毓老師要我包餃子給他吃,他說他想吃家鄉味兒。我擀皮兒、包了一大盤的餃子,開車送去。

毓老師問我家有沒有電梯,他「想回家」。我說再等幾天,我次子就要從荷蘭回來啦。我會請他背毓老師上三樓,沒問題的。結果就在兒子剛回到臺北的次日,毓老師撒手人寰。這是 10 年前的事,當時我 61 歲。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長我一輩。他的威儀讓人肅然,不敢不正襟危坐。他的一生備嘗艱辛。他的堅韌,讓知之者心疼。

 *  *  * * *

★附錄:辛丑年奉元新春團拜金玲老師致詞文字稿

日期:2021-02-21,夏曆辛丑年正月初十
(友善連結:金玲老師致詞影片

講述/金玲
整理/熊羿

毓老師長我一輩,我應該喊他世伯。我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後代,褚英的長子叫杜度,杜度的長子叫杜爾祜,我家就是這一系傳下來的。

我妹妹就讀臺大植物系時,認識了我後來的妹夫黃德華。因黃德華在毓老師門下,所以我妹妹從大一開始就跟著到了毓老師門下。我當時很羨慕妹妹,可以見到這麼有名望的家族長輩,但她不肯帶我去,因為我妹覺得我不學無術,如果帶我去見毓老師怕要出醜。

我 31 歲時,在立法委員廣祿先生的兒子廣樹誠與莫德惠的孫子莫乃滇兩人的奔走努力下,創立了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第一年新春團拜時,在中山堂租了一個廳,廣樹誠先生到毓老師那兒去借毓老師自己畫的努爾哈赤畫像,因為從滿人的立場覺得團拜時我們不能對著孫中山先生與國旗敬禮,我們要對著努爾哈赤敬禮。

到第二年,廣先生就跟我說:「你去跟毓老師借畫像,你們都是愛新覺羅氏。」我就到了毓老師家去借畫像,團拜完也是由我去歸還。我第一次去借時,跟毓老師聊天,無意間提到我爺爺有一天出門就失蹤了,再也沒回家,我爸是獨子,他瘋狂地到處找,都找不到,完全沒有消息,這是我爸內心最大的傷痛!毓老師就問:「你爸爸叫什麼名字?你爺爺叫什麼名字?」我當下不曉得他為什麼要問,等我去還畫像時他就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在所有的文獻都沒看到過。

毓老師說,在滿洲國時期,他曾跟溥儀建議,發一整列火車去北京城,把滿族同胞接到東北,因為很多滿人在北京沒法生存。過去,我們滿族是全民皆兵,所有的男性只要年滿 18 歲就是兵,因為我們人數少,所以有些漢人誤以為各地駐防旗人,都不用做事就可以領俸祿。那是因為不清楚背景。我們滿人入關後有一個皇帝定下規矩:滿人不准經商,只能當軍人。

那時期我爺爺因此沒了收入,家境一落千丈,只好把家裏所有的珠寶、朝服都典當賣光,最後還是活不下去,只好賣房子。我們家在北京西單那兒有四進,就賣了一進,隔十幾年後再賣一進。非常慘!等到滿洲國起來了,毓老師就跟溥儀說:「我們東北地那麼大,缺乏人來耕作,可是在北京城裏,我們的男同胞偷竊、乞討,女同胞從事特種行業。應該把這些同胞拉到東北,來我們祖先的土地上耕作。」因此發了一整列火車到北京城,並且用口語傳播,說某月某日到車站領賑糧,很多旗人都跑去。那時他們在火車站擺了很長的桌子,來領糧的人,就先登記姓名、住址,家裏還有誰都叫什麼名字,全都填完後就叫你上火車,而每節車廂裏都有軍人持槍不准你下車,因此一上去就下不來了。等一整列車都坐滿了,就往關外拉。

毓老師說,這種長列火車拉過兩趟,這火車拉到滿洲國首都長春,在長春的月臺也設了很多長桌,所有人都要覈實身份,然後問你是要務農還是經商?要務農,就給你鋤頭、種子等各種農具,再圈塊地給你耕種;要經商,就當場給一些本錢,去做小生意。

毓老師說:「你上次說你爺爺有一天出門就失蹤了,我現在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因為我猜想你爺爺上了我們的火車,拉到了東北,所以就沒再回家了。」那時我爸在美國,等到他回臺,我就立刻跟他說這件事。我爸聽罷,就立刻去找他的妹妹,我的小姑媽,講這件事,沒想到我的小姑媽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一件事了!我在日本留學時,有一天學校廣播,說:「中國留學生,姓金的同學,趕快到訓導處報到!」我姑媽趕去訓導處後,拿到一封指名給她的電報:「父病危,速回。」她一看落款,根本不認識,心想是不是搞錯了?小姑媽跟我爸說,全校七個中國留學生就她一個姓金,所以會不會真的是從長春發來的電報?因為他們上火車時都要登記全家人的名字。因為此事,我的小姑媽和我爸兩人都覺得心靈得到安慰。

後來,我妹跟妹夫去美留學,十多年後回來,想要去見毓老師,可是他們倆都沒留毓老師的電話,也忘了地址。就問我,可是我也十幾年沒聯絡。我妹夫黃德華說:「這任務交給妳,我倆實在太忙了,麻煩妳幫忙把地址找出來。」我當時真的跑到毓老師家附近晃來晃去,但怎麼找都找不到,同時到處打聽毓老師的電話,打聽了半天都沒有著落。後來是我女兒在教會裏面有一個姊妹,剛好認識毓老師,就給了我電話,我就趕快通知黃德華和我妹,我們三個都很快樂,打通電話後我們就一起去拜訪老師。

我們去拜訪毓老師,時間通常是早上九點到十點,毓老師很厲害,他不喝一口水,坐在地下室一張大桌子前就開講,我們都不講話,就是專心聽。他很討厭人家插嘴或者反駁或者亂問問題。有一天,他說:「我有一個老師活了一百二十歲,我也計畫要活一百二十歲。」其實,那時候毓老師都九十多歲了,然後他說:「我想做很多事,等到我老了,我還想要再做些事情。」然後我和我妹妹兩人不禁互相對視,我們都不敢笑。等到我們走出毓老師家門,我們倆你看我、我看你然後就開始忍不住笑,已經九十多歲的毓老師說他還沒老,說等到他老了他還要幹很多事,他還有很多宏圖要大展,這實在太有意思了!我覺得他變成我的楷模。

之後有一天,我接到電話,小哥說:「老師要跟妳說話,老師想吃餃子,請妳幫忙包餃子。」這是長輩的囑咐,我不敢怠慢,立刻就去買肉剁餡,自己擀皮兒再包好,然後我拿一個大竹板擺滿餃子。擺好後我就開車把餃子送到老師門口,按了門鈴,我說:「送餃子來了。」門一打開我就遞進去,裏面的人就接走,我想可能是張小哥的太太,然後我就回家了。結果後來我就被罵了:「妳怎麼不進來一起吃餃子?」我心想:「我怎麼知道您要我陪您吃餃子,我哪敢造次。」我自覺沒那個德行可以跟他一起吃飯。

最後是老師走前沒多少天,講到這兒我一定會哭出來。毓老師跟小哥說:「我想回家,我想回家。」我就覺得心裏很⋯⋯,小哥就說:「毓老師要我問妳家有沒有電梯?」我說:「沒有,我都爬樓梯。」他說:「老師爬不動樓梯了,那你妹妹家有電梯嗎?」我說:「有電梯。」結果,毓老師選來選去還是想到我家。我為什麼很難過?我沒上過毓老師的課,而你們各位都跟著他很久,都很有學養。我只不過因為血緣的關係,他就把我當成他最後希望回的家,他選定我,我覺得很光榮,也覺得很遺憾。

我家是三樓,可實際上有五層樓高,毓老師爬不動。那時毓老師還是想要來我家,我跟張小哥說:「我的二兒子有 185 公分,非常健壯,他正在荷蘭交換學生,我說等他回來,以他的體魄,背毓老師上樓,絕對沒問題。」而且毓老師那時已經很瘦了。我跟小哥說:「再等兩天,我家老二馬上回來了,等他回來我們立刻辦這事。」當時我馬上用 e-mail 通知兒子說:你有個使命,你回來要做這件事,他立即答應。結果等我兒子回到臺北的第二天,還沒來得及出門,我就接到電話,說毓老師過世了。我知道那天是毓老師早上上廁所的時候,一般張小哥會站在外面等,然後毓老師說:「好了。」張小哥再推門進去,幫他穿好衣服。那天小哥站在廁所外面等了很久沒動靜,他覺得不對了,就敲門進去,毓老師已經過世了,然後立刻叫了救護車送到臺大醫院,在送到醫院的同時我就接到黃德華的電話,說:「二姊,毓老師走了,妳趕快來!」我心裡一驚,說:「好,我馬上來!」就趕快換衣服開車出門,我老二也跟著我一起去。在半路時又接到電話說:「醫院說人已過世,需要移走,所以已經移往二殯,妳直接到二殯。」到了二殯時就看到徐泓老師、張小哥還有黃德華都在場。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徐老師。他們已經送老師進了冰庫,已行完禮準備離開,我剛好趕到,所以他們就麻煩工作人員重新把冰庫的抽屜拉開。然後毓老師靜靜地躺在裏面,頭朝外,我就和兒子一起行禮。後來辦喪禮,要做頭七、二七、三七、四七⋯⋯,都要念經。頭七、二七我沒去,三七是黃德華負責站在前面送行,然後黃德華打電話給我說:「二姊,妳才是愛新覺羅,我不是,怎麼會是我站在前面?妳趕快來。」所以四七、五七都是我在前面送行,然後前面還有三個出家人唸經,我不會唸經,我是從小跑教堂的人,只好跟著唸,然後還要一邊燒紙錢一邊唸,後面就不說了。這是我跟毓老師互動結緣的所有過程,關於毓老師我所知道的全部故事講完了,謝謝。


【奉元活動之一】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側記

文/陳瑋

編按:二○二一年三月二十及二十一日為期兩天的「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係由劉君祖理事長及潘朝陽老師(夏學籌備委員會召集人)規劃時久、破繭而出之作。此研討會規劃時間長達一年半,邀請國內外毓門弟子、學術菁英、社會賢達,共襄盛舉。編輯部特邀陳瑋學長撰寫研討會側記,以嚮讀者。

此次研討會共分為兩個主題演講、五個子題演講,邀請來賓依出場順序如下:

第一天主題演講:林義正、孫鐵剛

第一天第一場(公羊學與春秋學的歷史面向):王初慶、鄭卜五、馬康莊、陳有志

第一天第二場(公羊學與春秋學的現代性):陳明德、劉君祖、閻鴻中

第二天主題演講:徐泓、許仁圖

第二天第三場(公羊學、春秋學與其它學科之關係):黃世明、沙平頤、黃忠天

第二天第四場(毓老師的夏學):吳克、白培霖、顏銓潁

第二天第五場(毓老師的生平、足跡):許晉溢、陳文昌、李淑珍

▲由於今年適逢毓老師逝世十週年,中華奉元學會特地出版《愛新覺羅毓鋆先生札記選集》,以此來與邀請貴賓及報名來賓留念。(如欲購買請按我

紀念會開始,首先由中華奉元學會劉君祖理事長帶領與會學長,進行毓老師祭拜儀式並恭讀院訓。

▲劉君祖理事長代表與會學長,向毓老師獻上香、花、果、爵。
▲劉君祖理事長帶領現場學長恭讀祭文、院訓。 

【主席致詞】

劉理事長開場致詞時佈達為紀念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毓老師生前於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任教,中國文化大學於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十五日於大夏館舉行《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逝世十周年紀念展》,由徐泓老師及劉義勝學長共同統籌策劃。致詞中也提及疫情造成舊秩序瓦解新秩序形成,百年難遇之機生逢其時,我們學習到了什麼?面對全球環境生態的巨變,全世界的國家如何才能安然度過此?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且看其變化並觀微知著,定能立於不敗之地。

▲劉君祖理事長明示華夏文明之危機,為往聖繼絕學的腳步刻不容緩。

【春秋五始義述—林義正老師】

《春秋》五始義是讀通春秋一把很重要的入門之鑰,故欲了解孔子之志,必得了解《春秋》;舉例:《春秋》書桓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包含五始,《春秋》五始義的意涵包括天地之始(元年),歲之始(春),人道之始(王),政教之始(正月),一國之始(公即位),完整書寫此五始屬正例,但桓公是「繼弒君」者,屬非正例,依禮不言即位」,卻書「即位」,《春秋》「如其意」示篡而彰其惡,這其中就有了孔子對桓公其人貶之意。《春秋》思想以「撥亂反正」回復大同世的正道之局,回歸「正」也是回歸「元」,「王」非指文王,指「文德之王」,「文」:「經緯天地謂之」,【何休注】:云「法其生,不法其死」,要學活的文王,而非死去的那位文王,《易經.漸卦》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居賢德善俗」功夫不易,如何守其文王生前之德後世國君效法崇尚而不壞,這其中考驗者國君的處事智慧及賢臣群策群力一起共同來維護;「公即位」之公即「天下為公」之意,非專為一人之國,《春秋》借事明義,「經世致用」之學,唯有後學們善加揣摩思維經典,找出其中之精要,尋求拯世之真文為尚。

▲林義正老師勉勵有心向學之士,多加揣摩《易經》、《春秋》後,人生可獲得啟發,人生獲得啟發後,即可培養自己的「元」。

【介之推與晉文公|孫鐵鋼老師】

孫鐵鋼老師對晉文公給出一個評價:「是一位不可觸犯,巧於作偽,善於掩飾,忘恩負義的獨裁君主」而介之推:「是一位非常倔降的正人君子」。

介之推真的不言祿?以《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來看,介之推只是「不說,不要,不求祿」,心中卻不是真的不想,這符合孫鐵鋼老師評價介之推為一位非常倔降的正人君子,既然沒有我只是私底下抱怨,我也不去求。

晉文公封賞時應首推介之推為第一,而最終結局介之推與其母隱居而死,但晉文公最後草草了事的作法,看出介之推在晉文公眼中的分量,符合孫鐵鋼老師評價晉文公「是一位不可觸犯,巧於作偽,善於掩飾,忘恩負義的獨裁君主」。

就史實論孔子看事情的角度兩人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晉文公所做的『把綿上的田封給介之推,說:「用這來記載我的過失,來表揚好人。」』在後世的觀點來看才是真的不正,呼應《春秋》要做到「王正」的功夫真是不易。

▲孫鐵鋼老師評價晉文公「是一位不可觸犯,巧於作偽,善於掩飾,忘恩負義的獨裁君主」,此言不禁令人翫味。

【論「《春秋》學」的經義與史事|王初慶老師】

孔子作《春秋》有「託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的懷抱理想。

《左傳》中所傳《春秋》之經義中,其「發傳之體有三」:

一、《左傳》釋《春秋》依周公舊典《禮經》之「發凡正例」,其乃全書之通例,舉一以例眾也。

二、釋孔子之改舊典以成新義者之「新意變例」,其乃針對單一事件針貶之特例。

三、直言事件之歸旨趣向,而與新舊例無涉之「歸趣非例」。

《公羊》、《穀梁》兩傳,先由《左傳》先就隱、桓之出生發其端,後《公羊》、《穀梁》釋隱元年「不言即位」之義帶出其事,故《左傳》述明史事之「實然」,而《公羊》、《穀梁》則將史事推向孔子理想治術之所「應然」,《公羊》著眼於隱、桓事即位之宗法,《穀梁》則側重在隱之讓桓為「不正」,當然,在《公羊》、《穀梁》中有關注經義而忽略史事或所載之史料詳於《左傳》之例種種,《春秋三傳》間的史事與義例自古以來的確有頗多紛歧的見解,但對於我們研究《春秋》在《三傳》的史實內容與其義例脈絡的掌握,則應有客觀具體的思維去加以分析理解,就此才能更加貼近孔子《春秋》中所示之大義微言,進而能更加具體作為日後之行事判斷「正」、「不正」之準則為要。

▲王初慶老師先前於奉元書院開設課程「《春秋》及三傳概述」,恰逢此次研討會緊扣《春秋》主題,令現場觀眾獲益匪淺、大飽耳福。

【清代公羊學發展概論|鄭卜五老師】

了解《春秋》需從《三傳》入手,《公羊》之內外義「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遠近大小若一」,滿清屬於外來,入中國則中國之,也因如此就消弭了滿漢間相互對立的矛盾,公羊學研究者劉逢祿、宋翔鳳、凌曙⋯⋯等學者也都對公羊學提出了「三世」說之要義,所謂「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中山先生之「軍政、訓政、憲政」也受其「三世」義之影響,在此當時劉逢祿、宋翔鳳以公羊學來解釋《論語》,而凌曙、龔自珍、魏源引入五經及子籍,樹立清代常州公羊學派獨特的「經典釋義公羊化」,劉逢祿的學生凌曙、龔自珍、魏源,凌曙首以《公羊》釋禮學,龔、魏繼劉氏之後援引公羊議政事,清代時公羊學也改變了以往三傳間的糾葛,不管用《春秋公羊》思想去詮釋五經或拿《春秋公羊》思想來議政事,其目的就把《春秋》思想發而為用的層次,而不再只是單純的深究其微言大義或史實意涵,清代公羊學再次的復興可證明這門活的學問適用於當世,既然有這些前人們所留下寶貴的參考研究資料,我們要如何把這門學問拿來做為應世之鑰,非常值得深思篤行。

▲此次研討會特邀高雄師範大學鄭卜五老師擔任第一天第一場專題「公羊學與春秋學的歷史面向」的演講貴賓,替研討會增添不少風采。

【從《漢書五行志》看春秋三傳的重新定位|馬康莊老師】

《漢書.五行志》內容豐富,想要掌握得宜有其困難之處,劉向早先習《公羊》學,後奉漢宣帝詔改習《穀梁》,漢成帝時開始改以《尚書.洪範》五事解釋災異。

董仲舒認為《春秋》討論災異目的要「貴微重始」,讓君王省天譴對自身有所警惕,董仲舒以災異限制王權,《公羊》旨趣具批判性。劉向災異說架構從《春秋》學轉向〈洪範〉五事,目的要鞏固皇室帝魏和權力,有利於君王統治,屬於工具性旨趣。劉歆採用星象分野說災異,其論說旨趣傾向於實徵性的探究。

《春秋》三傳是《春秋》學所包含三種不同功能之呈現,前述之了解《春秋》災異可相互參照《漢書.五行志》獲得不同面向之理解,同理《三傳》究其內部相互依賴之理,就其應有之功能彰顯其各自之特色而不特執一傳之言,也不必將三傳強加會通而失其本意,如此較能符合《董仲舒.春秋繁露》引孔子所云「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之意。

▲馬康莊老師藉著擔任夏學研討會發表人的機會,出版新書《今古文之爭與公羊學復興》贈送給現場來賓,朋友講習,奉元行事。(如欲購買請洽奉元書院)

【試論《春秋公羊傳》時月日的三起四轉與三科王道的關係|陳有志老師】

何休《公羊解詁》隱括的條例以〈時月日〉最多,也最被詬病。劉逢祿《春秋公羊何氏釋例》解釋〈時月日〉在「聖人之文,天文也」,主張天文不只在星象度數籍推測日月蝕,更在整齊人事的秩序,此點就其「經緯天地」謂之「文」來論,〈時月日〉也隱含著如同災異說的相同性質,以事件的發生來對當權者做一警世。《春秋》之意自古學者都一直不斷的嘗試用很多種方式去理解其中孔子所要藉此書寄託之微言大義,也激發很多創建性有見地的新思維,探究其中回歸其本源「仁」及「元」上,一致百慮,同歸殊途,《春秋》好比無盡藏,啟發後世人類有無限探討的深意存在。

▲《易經.繫辭》:「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陳有志老師所思、所慮亦為千百年來有志之士所思慮。

【以一字一義體行經典之奧質:由實象至抽象的人文化成之道|陳明德老師】

毓太老師講授華夏經典秉持「依經解經」原則,不廢注疏,結合時事與實務之講學,以發學以致用。毓太老師不傳之秘是源於《春秋》之「一字一義」的傳統,透由此再去做經典內容的整體貫串。「一字一義」始於文字且超乎文字,由實象之物表抽象之事,再由抽象之事達思想之境,最終達到人文化成。例:「元」有始、創新、生生之意,「正」的發揮則為「止於一」釋之,故《春秋》中書「元」年而不書一年就有其巧妙之喻意,《易經.乾卦》卦辭:「元亨利貞」中「元」有創始、生生不息意,兩相合參即可明白孔子在《易》、《春秋》、《論語》⋯⋯等經典內之「變一為元」,「吾道一以貫之」其背後深刻之文字表達手法,而不淪於考據學之囿,以此方能對經典的文字有「引而伸之」感而通之的理解與掌握。

▲陳明德老師借用已故龍思明老師的文字學作切入,探討一字一義與實象至抽象的共通性,藉此向龍思明老師致敬。

【天塹與通途:二十一世紀的春秋學|劉君祖老師】

庚子年全世界的大災難新冠病毒肆虐,整體政治、經濟民生都受到空前未有的嚴重影響,染疫及死傷人數至今還未趨停止,全球化的今日,世上每日都有層出不窮的大事變化,未來數年的人類文明發展狀況會是何種情形不容我們所稍怠輕忽。

受此衝擊,我們如何從華夏經典中找尋應世的智慧,當前台、中、美關係日益,往後的幾年間會是怎樣的新局?《春秋》內之太平世用於當前的政局上,檢驗當權者施政作為的良窳,期俟後聖首出庶物百姓,於政治、經濟、文化轉天塹變通途,開創新局是為待。

▲劉君祖老師分享一闕壯詞:「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期盼其意境早日實現。

【《春秋》學的土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發微|閻鴻中老師】

《春秋》學流衍的最初記載,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序文中首先說「口受其傳指」的孔門微言之學,及「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的《左氏春秋》以此引發太史公一連串的論述,更指出諸子百家的著作都可見到《春秋》廣泛的影響。如此可說在經、史、子、集中都或多或少有《春秋》之意或微言貫注於其中,《春秋》學的土壤在其他經典中開支散葉,這也就《春秋》學之用,是故對於其他經典不應執著於內容了解的掌握及訓詁,更應該透由平日所累積的見聞去推敲思索「經」致用的樣貌,重新思考經學之意義,於此才能有另一番的見解及了悟。

▲閻鴻中老師表示應該透由平日所累積的見聞去推敲思索「經」致用的樣貌,重新思考經學之意義,於此才能有另一番的見解及了悟。

【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徐泓老師】

毓老師一生的行誼,持守著潛龍勿用的精神,而潛龍勿用非無事做,而是要做更多有利於國家民族之事,毓老師心中始終想著自己還能夠做什麼?此利他心的精神為世間人所少有,暗中抗日,不作「漢奸」的志節使人佩服,「藏道於民」且述而不作,有教無類也開啟了不同於大學教育的民間講學之風,講學方式融通經、史、子、集,依經解經,使經典中的道理整個活潑起來並以立身之行作實踐,是當今之世一代大儒,其風範永遠長存於同門及其後學的心中。

▲徐泓老師引用《易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以此來形容毓老師的精神,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了。

【元汁元味毓氏學|許仁圖老師】

許仁圖老師回憶毓老師於書院講學望之儼然,所說的學問為深造之學,是活的學問。有次許仁圖老師詢問毓老師為何不著書立說?毓老師回答「孔子也沒有寫書!」這句話對當時的許仁圖老師有很大的啟發,後學不才揣測此話,《易經.繫辭》:「不可為典要,惟便所適」,毓老師其述而不作之性,謙謙君子之德,自身不成一家之言使經典有更多後世人的發想,「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如著書立說有了自身的看法注入,後世人不察依循模式,反而限制思想,而後毓老師寫於月曆紙、年曆、桌曆⋯⋯等的心得發揮,其無意要發表,而是心中所思所想訴諸文字,奉元弟子們有心於此用心作整理並出版,毓老師謙謙君子之行及生前所教育的各界學生奮力整理其講學筆記,在天之靈定倍感欣慰。

▲許仁圖老師受毓老師啟發頗深,近年大病一場之後,認為是毓老師將其召回,因此發憤著書,孜孜不倦。(詳情請按我

【由春秋元經時義,省思當今人文社會的重要議題|黃世明老師】

黃世明老師從社會學的角度融通經學,本於《董仲舒.春秋繁露》及《何休解詁》,提出幾個面向闡述,開啟另一思為空間。

  1. 由正名與正位的義理,開展的社會結構與社會行動批判。
  1. 公羊春秋義理的政治社會學思想特質,及其建國君民的邏輯。
  1. 夷夏之辨的三世義開展,探討族群關係與治理要道。
  1. 春秋正人倫的觀省樞軸,對於現今產業倫理的省思。
  1. 《春秋繁露.十指》行事邏輯與組織治理的行動邏輯。
  1. 春秋所闡述的經權原則與適變用中,對於組織領導與見諸行事的啟發。
  1. 由「諸侯相聚而盟」,觀察團體勢力對待往來的競合關係。
  1. 災異的關懷理解,與當今世界邁向永續發展的對話。

「名正言順,名不正則事不成」,故「名」、「正」意涵通達,社會秩序就能和諧。《春秋》義理中談及政治社會學發展層面,改制及新制度建立的方針思維。《春秋》的大一統,族群關係的發展,對所見、所聞、所傳聞史事的記載有其針貶。《春秋》正人倫,就現世長官部署、手足⋯⋯等,相互間的關係,如何在上下間的關係達到互助互利,制度文化價值認同及凝聚整體向心力,最終達成組織獲利。以《春秋》解析觀點最終達「經世致用」之方。

▲黃世明老師所述,即為《易經.履卦》:「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領導者與被領導要學習如何「辨上下」,而後才能「安民志」。

【從《春秋繁露.十指》筆記一則略論毓老之《春秋》學|沙平頤學長】

毓老師的思想早期及晚期隨著時間及人生歷練的累積,我們唯有透由不斷對經典的認知及體悟,揣摩毓老師如何詮釋經典中的每句話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如此,方能體會大儒之用心深細,《春秋繁露.十指》中「承周文而反之質」也就是反本開新,《詩經·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承認周之文化,但不承認體制,整個體制上有其改革的必要,即承周文之弊而立新王之法,承周文而撥亂,反之質為反正,整部《春秋》就強調撥亂反正為其綱要,毓老師前後期筆記相合撤為宜。另毓老師於《春秋》中的領悟:一、成公意之微言。二、太平四世。三、「三世」中又各有「三世」,啟迪後學們更深入的探究《春秋》。

▲沙平頤學長表示,毓老師常說:「要如何才能慮深通敏?」,答案是:「用心深細,方能達到通敏的境界」。

【愛新覺羅毓鋆春秋學與易學的會通|黃忠天老師】

《大易》與《春秋》均以「元」為始,《易經.乾卦》:「元者善之長」,《公羊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不只期與國家國祚長久,接班領導人都能用善的治國方式來處理朝中事務,以期都能有好的領導著帶領國家進入一新的紀元,故《大易》與《春秋》始於「元」而終於「元」。兩經中也強調「時」的意涵,順時、應時,《大易》「順乎天而應乎人」天時、人時,《春秋》順人時而正,天時不雨不正或有天災人禍產生,每每在此二經中均有論及可相互旁通。《大易》與《春秋》於體用間相互並行,不走極端,萬事萬物按此和諧生存發展。

▲黃忠天老師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著作包含:《周易程傳註評》、《中庸釋疑》等,長年累月浸淫在夏學經典中。

【《管子》一書中「時」的概念|吳克老師】

「時」在《易經》、《春秋》甚至《管子》一書均有論及,其《管子》一書總共出現三百二十個「時」字,分別代表「時間」、「四時」、「天時」、「時節」、「風雨時」,其中這些「時」有幾個重點:

一、當國家領導人一舉一動及其施政策略方針需審時度勢,評估時機的洽當與否。

二、舉動合時還必須「知時」。

三、除了國家大政外,日常生活很多事都和「時」有關,尤其農業與入林採薪,更是必須按時而行。

管仲因對「時」的重視,處理事情應時而動,謹小慎微,選拔人才知人善任成就齊國霸業,均為管仲於「知人」與「適時」的最佳典範,供後世效法學習。

▲吳克老師運用《管子》一書中「時」的概念,舉出毓老師上課時曾提及:「時有四種:先時、治時、因時、違時,要能先時,才能強國」。

【毓老師夏學的「兩個方法,四條師說」|白培霖老師】

毓老師的講學分三個時期:

一、一開始受到諸多限制為「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時期。

二、在家中傳授學生傳統中華文化為「達德光宇宙,生命照自然」時期。

三、解嚴之後將「天德黌舍」改為「奉元書院」,講學從體起用為「以夏學奧旨(質),尋拯世真文」時期。

欲檢驗毓門夏學傳承為「兩個方法,四個主題」,兩個方法是「依經解經」和「一字一義」。四個主題是「元、一、小、大」,其中「依經解經」必須對各經典有所融會貫通,以經典來解釋經典;而「一字一義」對字的理解需透徹,不能用今日用法來強加在古人嘴中。

「元、一、小、大」,元者善之長。一者用之端。小者做事眼光放遠,步驟起於一小步。大者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等。

講學重在活用及對經典內容的熟稔與思想領悟,可否啟發自己也啟發聽眾,期毓門弟子往後講學,接著毓老師的棒子傳學。

▲白培霖老師期盼毓門弟子往後「接著講」,熊十力是第一棒,毓老師是第二棒,我們接著當第三棒。

【夫子文章可得而聞|顏銓穎學長】

顏銓穎學長整理《毓老師講春秋繁露》及《毓老師札記選集》兩書著實用心致深,《毓老師講春秋繁露》這本書也經由其上課與當時前輩學長所記添加注釋整理完成。《毓老師札記選集》整理更是大工程,有幸都已完成付梓問世。奉元之奉非宗教式的崇拜,而是啟發式的尊奉,元是自然生化的原動力。奉元即尊奉自然生化的原動力。研究《春秋》對於當世世局的變化,《春秋》義理具革命性通世致用之學,撥亂反正思想如何用於當今社會,此種種因顏銓穎學長整理毓老師生前所述之經典而有深刻的啟迪之功,自身之獲益匪淺,以其所學於對岸傳遞中華文化,造福更多的莘莘學子。

▲顏銓穎學長雖人在對岸,但仍事先預錄視頻,一同參與盛會。

【毓老師四書講義整理調整及其講學特色|許晉溢學長】

許晉溢學長為追求完善,於整理筆記再版時做了兩點調整:

一、整理講義上體例的變革:原先《大學》、《中庸》採取不同年度彙整方式,因彙整有時間錯置導致研究毓老師思想的妨礙,新版《大學》、《中庸》改以一年度為主,其他年度筆記至於每段經文講解後,並註明筆記日期。

二、使用報紙資料補充:毓老師講學以「實學」、「時學」為主,講課時援引當時所發生時事舉例說明,許晉溢學長於筆記記錄有別於以往,加入所查找毓老師所引報紙資料,使閱讀筆記內容明白曉暢毓老師所指,更能對經典及時事更加有所掌握。

許晉溢學長提到毓老師講學除「一字一義」、「依經解經」外還有兩點能掌握其核心思想:

一、「講錯」的地方:此為毓老師「盤皇另闢天」的特色。

二、對時事人物有其獨到深入見解與看法,此為人生閱歷豐富下所致。

▲許晉溢學長此次除了擔任發表人外,也出版新書《毓老師講孫子兵法》(共兩冊),功德無量。(如欲購買請按我

【一日為師,終身為師|陳文昌學長】

陳文昌學長有幸於當年讀研究所時與毓老師朝夕相處,對於老師行誼之所見所聞對其影響。

一、今聲玉振,學風日盛:毓老師於文大哲學系主任,師生讀書之風大盛,因用心致深的講學吸引學生效法所致。

二、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獨享孔顏之樂:毓老師引用甘地:「要把欲望降到零點以下」,自身安貧樂道清心寡欲,陳文昌學長深受其感。

三、靜坐開啟我生命的另一扇窗:毓老師教學生靜坐,陳文昌學長有感定力、頭腦及整體身、心、靈的大幅改變,且常生愉悅心。

四、見景生智,培養觀察力: 毓老師提醒學生對於所處環境的人、事、時、地、物均得觀察入微,見景生智,一遇到狀況培養智慧現前轉危為安的功夫。

五、「不知道哪一片雲有雨」的啟示:毓老師提醒學生:「滿天烏雲,不知哪一片雲有雨?」,生命充滿無限可能,時時抓住機會,不輕言放棄,成功就離你不遠。

以上幾點都是陳文昌學長與毓老師朝夕相處中所見,一代大儒風範及做事一絲不苟的處事智慧,值得我們效法學習。

▲陳文昌學長分享了當年往事,如今聽來雖時隔已久,但仍不禁佩服毓老師的風範。

【「劉老師」的臺東歲月|李淑珍老師】

毓老師於民國三十六年支身來臺,毛重義學長為卑南族首領家族,為毓老師臺東農校之得意門生之一。

毓老師來臺使用「劉柱林」化名落腳臺東,為了遠離政治中心的臺北,於臺東農校擔任教導主任一年,在校期間實施國語(中文)教學及學校制度正規畫。他認為,儘管各族進化程度有別,非民族優劣或先天不足,而是環境使然,毓老師仁愛之心在此彰顯表露無遺,總想為原住民做一些事,大環境的現實使這個願望無法實現,但在他六年的臺東歲月,傳遞夏學於原住民,使夏學與原住民文化連結開啟可貴的契機,毓老師為當今第一人。

▲李淑珍老師透過毛重義學長提供的資料,讓我們可以一窺毓老師在臺東生活的吉光片羽,此舉補足毓老師早年來臺生活足跡,留下了相當珍貴的資料。

【閉幕式|潘朝陽老師】

本次《春秋》學研討會承蒙馬康莊老師慷慨解囊捐獻三十萬元做為此次研討會基金,且在《春秋》學研討會前於奉元書院主持《春秋》學讀書會,此次研討會完後會再擇期於師範大學舉辦《春秋》學論壇,最後潘朝陽老師提議第四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為諸子學,待日後夏學籌備小組開會決議後再行公布相關事宜。

▲潘朝陽老師身為夏學籌備委員會召集人,推動第三屆夏學研討會功不可沒,既濟還接未濟,接著就讓我們一起來期待第四屆夏學研討會的到來。
▲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感恩、緬懷、愉悅的心情中畫下句點,也感謝與會的貴賓、來賓共襄盛舉。

-全文完-


【奉元活動之二】兩岸共迎羣龍天下——參加毓老師辭世十週年紀念活動有感

文/吳哲生

編按:本文作者為奉元學會理事吳哲生老師。今年三月,恰逢毓老師逝世十週年,意義非凡,奉元學會分別於三月七日舉辦「春秋大義與兩岸發展」論壇,於三月二十、二十一日舉辦「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奉元出版公司與中國文化大學於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十五日合辦「龍德而隱——毓師逝世十週年紀念特展」,地點都在中國文化大學大夏館,奉元同門共同紀念 毓老師辭世十週年。吳老師特別撰文投稿,紀錄心得感悟,以饗讀者。

大夏館很「毓師」

在文化大學的大夏館,自 2021 年 3 月 27 日起,舉辦【龍德而隱——毓師逝世十週年紀念特展】,扣連 2021 年 3 月 20-21 日所舉行的【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可以說自 3 月 20 日以來的大夏館,其實相當地「毓師」,醒目的「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輝映在大夏館的裡裡外外,令人振奮無已!感恩每一位學長!您們的每一份新血正豐富著我們的靈魂!

全球共同追求的重要選項

在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先生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先生,於農曆過年前開始對話以來,三月份美國新任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及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大陸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及外交部長王毅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Anchorage)會面,展開中美高層首次會談。會談中針鋒相對,但白宮方面指出,拜登明白美中關係將會處處競爭,但仍對在互利情況下合作有相當期望,合作,似已成為21世紀全球共同追求的重要選項。

一個嶄新的時代

自從西方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宗教革命等借助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縱橫全球以來,歐美國家以軍事優勢、科技優勢、經濟優勢、以及政治優勢等等,集中財富於少數人,並從親友及殖民網絡迅速連結各種資源,掌握了人類未來發展的籌碼及決策權。特別是川普與強生主導美國與英國以來,再碰上新冠肺炎肆虐,全世界快速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建立未來發展的新利基

海峽兩岸在這個新時代的形成過程中,由於因緣際會,都成為新的供應網絡中重要的新角色。在快速成長的分享經濟、無接觸經濟、以及智慧經濟的生態系統中,海峽兩岸掌握了基礎建設、民生物資生產、資通訊、半導體、大健康產業的各自關鍵優勢,在原本由美國執其牛耳的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等領域,找到突破與超越的可能性,建立了在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利基。

華夏民族的重要性扶搖直上

經過五百年的海權、空權爭霸的演化,已經沉寂許久的華夏民族在各個領域逐步又站上世界舞臺,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成員。特別在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2020 年新冠肺炎肆虐以後,美國領導權中落,一個新的世界領導結構重組,也讓華夏民族在各領域的重要性扶搖直上。雖然情勢仍然混沌不明,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已被人類普遍唾棄,但是有益於全人類的發展方向已經呼之欲出。

《春秋》的「王者典範」

華夏民族在這個歷史的新里程中倍受矚目,雖然兩岸各有不同的洶湧波濤阻礙彼此攜手合作,但是21世紀合作的「核融合效應」如滾雪球般地發展,自我封閉及剛愎自用的逆流越來越受到鄙視,霸權心態的機會成本日益升高,《春秋》所主張天下「大一統」的中心思想,「濟弱扶傾」、「道並行而不相悖」、「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廣結善緣」態度越來越受到歡迎。華夏民族在孔子《春秋》「微言大義」中似乎找到了全世界各社會都極嚮往的「王者典範」,可以做為其自我實現,同時能為全人類創造價值,貢獻大我社會,開創永續理想未來的指針願景—也就是「羣龍天下」(egalitarian society;acephalous society)。

「羣龍天下」的生態系統

「羣龍天下」是一個全人類各民族平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學習的一個生態系統。孔子在《春秋》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每一個民族都可以當家作主的典範,每一個民族可以獨立自主地選擇最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制度,決定自己的「頂層設計」與「發展模式」,並且自己訂定目標、願景,以及達成目標、願景的途徑及策略。「羣龍天下」的理念主張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每一個民族都可以發揮人性、特有的民族性、親生命性(bio-philia)、親社會性(pro-sociality),依據各民族自己的定位來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易經・乾卦》所說的「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打造最合乎自己理想的社會。

人類「太平世」社會的藍圖

孔子在《春秋》中孕育了一個「以春秋當新王」、循序演進到「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的理想社會,成為人類「太平世」社會的藍圖,可以提供全球各個社會在擘畫未來願景作為參考。這樣的理想社會可以跟《易經‧乾卦》「羣龍无首」的理想相互發明,為全人類各民族提供思考發展模式的參考。而在這個過程中,海峽兩岸各有分工,以實際一甲子及四十年社會發展的成果作為各個社會的借鏡,讓他們各取所宜,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自主運用,創新調整,以打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善用華夏經典的智慧

對於如何善用華夏經典的智慧,海峽兩岸各有心路歷程。大陸地區前有五四運動,後有文化大革命,最終從全盤拋棄走回審慎善用,成為再度民族復興重要的養分。寶島臺灣從倡議中華文化復興,保存了華夏文化的火種,繁榮了社會,成就了「臺灣經濟奇蹟」、「臺灣政治奇蹟」。最近部分有識之士倡議「新經濟奇蹟」,除了超過一甲子的科技底蘊、大健康產業的成形,外在的潮流、趨勢、鉅變,恰都提供了極其難得的機會,讓華夏經典的智慧找到了新時代的舞臺,為全人類各民族提供擘畫藍圖所需的智慧參考。

「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

毓老師「盤皇另闢天」的理想,從「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的綱領方針出發,提供了珍貴的指引,對於海峽兩岸的有志之士都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智慧。以數千年凝鍊的「夏學智慧」,為全球人類服務,迎接「超新星」(supernova)「羣龍天下」的太空新時代,是我們海峽兩岸共同的志業,更是全人類各民族重要的期待與希望。這樣的人類發展大勢,需要海峽兩岸的有志之士秉持「天下為公」的胸襟,發揮《春秋》「撥亂反正」、《易經》「遏惡揚善」的道德膽識,善用「張三世」與時俱進的策略,結合志同道合的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來化成天下,以致太平大同。

孔子的深心獨詣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俞序》中指出:「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物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後聖。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見王公」。接著又說:「孔子明得失,見成敗,疾時世之不仁,失王道之體,故緣人情,赦小過,《傳》又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所以孔子「假其位號以正人倫,因其成敗以明順逆,故其所善,則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惡,則亂國行之終以敗,故始言大惡殺君亡國,終言赦小過,是亦始於麤粗,終於精微,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孔子的深心獨詣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令人動容!

華夏龍脈雙玉山

寶島臺灣在華夏大地的龍脈大勢中十分奇特,若以崑崙主脈,崑崙古稱玉山,為軸,北龍入渤海、中龍入黃海、南龍入東海,恰都聚匯於寶島臺灣的中央山脈,代表高峰又稱玉山,也恰成三龍交匯之勢。加上寶島臺灣成為 20 世紀以來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之地,文化基因庫(meme pool)的多樣性與豐富度都是當今難得,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化櫥窗。經歷過殖民統治,從賢明獨裁走向自由民主,從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民生主義走向市場經濟等等,實實在在的社會發展成果不可謂不豐碩。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大陸地區經過文化大革命及其之前的經驗,在鄧小平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從經濟上汲取了市場經濟的成分,開展了各項建設,逐步走出自己的特色,或許跟「華夏崑崙典範」(Hwa Xia Kun Lun Paradigm)這淵源數千年的傳承,越來越有深刻的脈絡聯繫。特別是孫中山先生念茲在茲的「實業計畫」,尤其以鐵路建設為代表,大陸已經成為 21 世紀全世界的標竿,並已成為世界各國基礎建設合作的重要夥伴。

中山先生實踐「公天下」

孫中山先生 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總統府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宣誓就任;但是隨即在 1912 年 4 月 1 日,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辭職後不再過問政治,以實際行動實踐了《春秋》「天下為公」的理想。如今兩岸雖有政治世家及二代的存在,孔子在《春秋》主張「公天下」,在《禮記‧禮運》主張「天下為公」的理想,只要民智漸開,極有可能在 21 世紀穩定具體地實現,《易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的社會也可以落實。

兩岸有效合作大有可為

寶島臺灣的經濟與科技經過一甲子以上的努力,已奠定世界重鎮的地位。而神州大陸的經濟與科技經過近三十年的耕耘,已成為大國,正邁向強國。兩岸在經濟與科技的合作自 1988 年正式開放以來,已經超過一世代。透過企業的機制,兩岸在經濟與科技的人才、資金、智慧財產、市場等等的交流,已有初步的基礎。在頂層設計、經營模式、生態系統的自主性創新、行銷、投資、智慧財產布局、市場共同開發與共享等等方面,兩岸若能有效合作,在許多領域都有取得突破性發展的機會。加上如收購與合併、生態系統性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控股公司、產業控股集團、跨產業控股集團等等平臺的靈活性運用,兩岸在全球性舞臺上的發揮空間更是無可限量,即使如太空產業等獨特領域,也是大有可為。

超新星時代來臨

超新星在宇宙裡以及天文學家的研究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它在太空中灑下重元素的種子 影響星系的形成與演化,甚至可做為宇宙膨脹的標誌。依據天文學家的推測,最近的 2022 年將可迎來新的一顆超新星。超新星是宇宙間將恒星核聚變中生成的較重元素重新分佈的主要機制,不同元素的所有的分量對於一顆恒星的生命,圍繞它的行星的存在性,都有很大的影響。而海峽兩岸的合作,若能有效融合各自的特色專長,對人類的歷史將產生超新星一般巨大無比的力量。「超新星時代」的來臨,預示著一個由高度專業,同時又有寬闊胸襟,樂於與人為善的文化氛圍的形成,將為人類的歷史揭開新頁。

「利他」「謙讓」的傳奇

這一個新頁可以《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吳子使札來聘作為一個例子。《春秋公羊傳》進一步說明:「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何賢乎季子?讓國也」(也可說是利天下不言所利)。吳國本是泰伯所創,後為越國所滅。但是吳國因為前有泰伯後有季札,成為讓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泰伯與季札都讓國,季札對自己的姪子說:「爾弒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春秋公羊傳》讚賞季札說:「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超新星時代」的新頁中雖然還是有競爭,但是「利他」、「謙讓」的元素將會越來越重要,季札正是這樣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樂於與人為善的誠信君子

此外,季札是一個誠信的君子,也是樂於與人為善的。他知道徐國國君喜歡自己的配劍,在完成使命的歸國途中將自己的配劍掛在徐國國君墓旁的樹上,以謝知交。季札廣交天下賢士,曾出使魯、齊、鄭、衛、晉五國,為國家之間的相互通好作出重要的貢獻,大大提高了華夏的文化。遍訪列國期間,他解析禮樂之教,洞察天下大勢,預言秦國未來等等,往往語驚四座、一針見血。季札典範與泰伯典範相互輝映,同時也隱喻著未來優勢的「文化基因」(meme),對於 21 世紀的兩岸來說,能夠制勝於競爭與毀滅之上的,唯有自立自強後的「內諸夏而外夷狄」。在邁入「超新星」太空時代之際,「興滅國,繼絕世」的胸襟與態度,正是兩岸共同發展的優勢「文化基因」。

「妙實力」是「龍實力」

普羅米修斯與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創造了人類,普羅米修斯還為人類帶來火種與光明。而「妙實力」(Prometheus power)正是《易經》所說的「妙萬物而為言」的創造性整合(creative integration)能力,是華夏民族突出於其他民族的獨特能力。華夏民族以龍為圖騰,象徵「妙實力」的特質:悠久性、延續性、多樣性、普遍性、整合性,兩岸共同打造的「妙實力」也可說是「龍實力」(lyong power),是華夏民族送給人類最美的禮物。「龍實力」是華夏民族在「體天地之撰」、「類萬物之情」、「通神明之德」的努力之後,彙總出一個系統性的「通天下之志,通天下之故」,「斷天下之疑,除天下之患」,以「定天下之業,成天下之務」的能力,可以生生不息地「知周萬物,道濟天下」,「裁成天地之道,輔相萬物之宜」,並且「成天下之亹亹」,促進組織與社會的永續發展。

南狩之志結合西狩獲麟

君祖學長在詮釋《易經‧明夷卦》「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有十分精采的分享:「得其大首」表示革命成功、擒賊擒王。「仲尼志在《春秋》。」「南狩之志」在解民於倒懸,「乃大得」表示轉折艱難、成功不易。君祖學長進一步解析:春秋新王革命講三世義: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 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工作重點,革除積習舊敝,實非一蹴而就。明夷九三爻變,成復卦。出入無疾、七日來復,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正是南狩不可疾貞之象。《春秋》講「三世必復」「俟後聖」,只要最後能突破時代的黑暗,成功都不必在我!

復性成功 仁滿天下

君祖學長彙總連結地提示:而《春秋》最後一條:「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麟是仁獸,獲麟象徵復性成功、仁滿天下。南狩之志、西狩獲麟,經學宗旨,一以貫之。《易經‧離卦》離上九為上經最後一爻,當上卦離明巔峰,「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責任深重,和明夷九三旨趣相通。離卦上九爻辭有云:「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小象》云:「王用出征,以正邦也。」「王」即新王,「出征」即南狩,「折首」即得其大首,「正邦」即撥亂反正。折首之後並非取而代之、以暴易暴,而是天下為公,「見羣龍無首,吉」。

百姓獲麟現羣龍

海峽兩岸迭經磨難,但共享有「南狩之志」、「西狩獲麟」、「有嘉折首」的文化基因,面對豪強發揮明夷艱貞之心,勇於為民謀福「王用出征」,傳承文化基因「繼明照于四方」,為全人類服務之心「與天地合其德」。而西狩獲麟,非王公獲麟,而是百姓獲麟,隱喻著「羣龍天下」新時代的來臨,正是《易經・乾卦》所主張的「現羣龍,无首,吉」,「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以及《春秋繁露・俞序》「人人有士君子之行」,是全人類各社會的共同期待。

孔子却觀未來 豫解無窮

《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說明: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義以俟後聖,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何休解詁》進一步詮釋說: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時變,却觀未來,豫解無窮。知漢當繼大亂之後,故作撥亂之法以授之。人道浹,王道備,必止於麟者,欲見撥亂功成於麟,猶堯舜之隆,鳯皇來儀,故麟於周為異,春秋記以為瑞,明大平以瑞應為效也。對於兩岸合作以開創未來「羣龍天下」的理想社會,孔子似也早有深意期許。

以「元經雙璧」迎來「羣龍天下」

西狩獲麟為孔子「公天下」、「羣龍天下」理想實現的隱喻,這個境界也是兩岸合作共同實現的未來永續社會,可以為全人類帶來物質與精神整體的幸福。以「元經雙璧」的智慧迎來「羣龍天下」,《春秋》的大義微言與《易經》的鈎深致遠,共同圓滿了華夏民族「元經雙璧」的智慧。雖然擺在我們面前還有許多考驗及挑戰,相信在兩岸及全球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下,我們心中有藍圖,行事有策略,分別從天下的各個角落各個「羣龍領域」耕耘,大家各正性命,也能保合太和,相信終有迎來「羣龍天下」之日!這也可以說是 毓師「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理想落實的一部分!


【奉元活動之三】春秋大義與兩岸發展論壇側記

文/錢威良

編按:今年(2021)三月七日於奉元書院舉行「奉元論壇——春秋大義與兩岸發展」。蒞臨嘉賓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馬康莊教授、臺灣大學國發所李炳南教授、政大中文系熊琬教授、中國統盟王永副主席、嘉義大學應用史學系吳昆財教授以及中華奉元學會理事吳哲生學長參與引言及賜稿。此次特邀學員—錢威良撰寫論壇側記,以嚮讀者。

馬康莊老師:

春秋大義是社會政治理想的藍圖。孔子在《春秋》中,以魯國 242 年的歷史,對歷史事件進行褒貶、對政治人物進行批判,並揭示出政治理想藍圖。天不生仲尼,則萬古如長夜,謂《春秋》也。《春秋》大義好比兩岸之間的紅線,要是越界則會遭致弔名伐罪之舉。針對今日局勢,兩岸雙方更不能不讀《春秋》。此次奉元論壇馬老師藉著引經文中的事例,作為後生晚輩們借鏡省思的教材。

「成公三年,鄭伐許。」

鄭國雖然是諸夏的一份子,但是竟然背盟無信,聯合蠻夷之楚國,吃裏扒外,侵凌中國,《春秋》此處將鄭國貶為夷狄。此處言「信」的重要性。

僖公二年,虞師、晉師滅夏陽。公羊傳曰:『虞,微國也,曷為序乎大國之上?使虞首惡也。曷為使虞首惡?虞受賂,假滅國者道,以取亡焉。』

春秋時,晉國向虞國借路,以攻打虢國。滅虢之後,晉國在回師途中,亦滅虞國。「假滅國者道,以取亡焉。」收了別人好處,假他人之道,終遭自取滅亡。如南韓設立反薩德飛彈系統,遭到大國反制。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飛,過宋都。

象徵由於宋襄公自不量力,欲行霸道,將自敗之戒。「六鹢退飛」,是欲進反退之象。宋國德薄國小,卻妄想獨霸諸侯,與強大的楚國競爭,結果必受其害。

末尾,馬老師也強調「中國」乃「中道」之國。中道者,「生生之道」也,也就是「仁道」。不以「利」為最高價值,乃是人文道德的普世價值,才是中華文化的精要。

▲馬老師借事說理,帶領大家了解《春秋》。

李炳南老師:

李老師旨在關心兩岸發展之餘,呼籲學子也應對美國重新加以審視。此次論壇李老師以英國史學家霍布斯邦的文章為主軸介紹(編按:以下為重點提要)。在短暫的廿世紀裏,人類社會發生了幾個重大的轉變:

一、典範轉移——美國的崛起:一戰之後世界不再以歐洲為中心,轉而為美國所取代;但美國霸權可以視為『歐洲中心』在海外的延續。

二、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總體戰爭造就規模龐大的軍事產業之興起,這種新產業在戰後美蘇兩強權佔據重要地位,尤以美霸為最:

一戰、二戰之時,美國不但遠離主戰場,更是其盟國的兵工廠,經濟上美國躍升為世界龍頭。直得一提的是作者認為,即便二戰當時同盟國勝券在望,美國不想讓美軍繼續傷亡以及避免蘇聯佔去大部分功勞,故而在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

三、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自由主義式的民主政治大幅殞落。原因如下:

(一)民主政治必須藉由定期選舉、政局穩地鞏固其合法地位。

(二)選民需有相容性,而不是分化民眾。

(三)政府不能太多干涉治理。

(四)有福必須同享,否則難以有難同當。

五、二十世界國家現代化運動遍地開花:如孫中山三民主義、凱末爾民族解放運動、列寧十月革命。旨在西化東進,使自家文明於不墜。

六、冷戰時期,國際情勢兩極對立,既是資本與共產的對抗,亦是有神、無神的宗教戰爭。然而蘇聯瓦解的原因是低盪而非對抗。

七、政府計劃式經濟,如羅斯福新政為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聯姻作為最佳註腳。

(編按:在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當中,吳克老師推薦學員們可以閱讀萊波爾教授所著的《真理的史詩》,幫助大家更加認識美國的歷史。)

▲李老師認為美國的影響力對於兩岸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熊琬老師:

此次演講主題為「春秋大義與兩岸發展——兩岸發展的關鍵——中西文化之別」。主要藉由《春秋》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何謂專制、民主、民本?《春秋三傳》中提到的概念,「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據亂世為「內其國外其夏」;升平世為「內諸夏外夷狄」;太平世為「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是有系統性規畫時間進程的。而西方的民主選舉為四年一次。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西方屬「民族國家(nation-state)」,而中國屬「文明國家(civilisation-state)」,後者可由《春秋》大義一窺堂奧。西方建立在基督教文明、羅馬法治與哲學的基礎上;東方則是儒教文明、佛教文明。西方的平等體現在選舉中為「一人一票、票票等值」,但是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美國的貧富不均差異極大。東方所提倡的則是眾生平等、天下一家、名正言順等民本概念。西方人所說「天賦人權」是上帝賦予的權利。中國人的「天命之謂性」,人的天性、倫理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歧視。《荀子・王制》所說的「王奪之人,罷奪之與」。王道是以人民為念,而霸道是結合盟國奪敵國之權利。歷史上的例子,殖民是霸道;和平崛起是王道 。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會擇其善者而從之,借用西方的優點,但不完全同意西方的所有概念。民主的理論出發點是良善的,但是假設性大有問題(編按:完整的民主選舉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動物」上),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民粹,加之以有心人士炒作、利用權謀政治的影響,會使社會充斥著負面情緒以及族羣對立,是當今臺灣社會不可不慎思、明辨的地方。

▲熊老師自謙此次演講小題大作,帶領與會者了解民本思想。

王永老師:

此次演講主題為「從夷夏之辯的文化天下觀——看兩岸共享中國主權的可能」。現行國家的觀念來自「傳統歐陸的西伐利亞體系」,但是中國古代的天朝文化概念,是否也可以給我們後人作為一個啟發呢?以此為題,王老師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概念與啟發。

中國古代採取「一體多元」。「一體」代表一個中央王朝、「多元」代表有多個諸侯國 。也可以說像是一國多制的概念。跟西方聯邦共和國不太相近。而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更像是此概念。古代的亞洲次序由中國的天朝文化觀所決定,即依據各國接觸中華文化深淺決定與中央王朝的關係。最有名的就是朝貢制度(Tributary system of China),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帶來的事國際關係上次序的穩定與祥和。著名的例子就是唐朝與阿拉伯邊境長期的穩定,與之對照的是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後,歐洲人東來再到後面的殖民時代民族主義興起殺戮流血不斷,有著鮮明色彩的區別。朝貢制度於今現存的古蹟仍然可見,如雲南納西族木府土司的萬卷樓、蘇祿國王紀念的行館、以及琉球王國的遺產(編按:與北京貿易次數居冠)。

具體言之,老師提出三方面希望兩岸能夠共享主權的實際方法。

一、傳統文化的繼承人:習近平將中國文化復興作為國策。臺灣應該要跟進,不應畫地自限。

二、國際會議上,中國增加臺灣代表。

三、中國駐外交大使館可以外派臺灣外交官,名稱為中國臺灣館。

中華文化必要傳承,否則年輕學子將猶如失根的浮萍載浮載沉。

▲王老師提出實質的建議,希望兩岸可以共享主權。

吳昆財老師:

此次演講旨在介紹「以大歷史的角度,將春秋微言大意的精神,如何『化』成具體而微的行動」。吳老師的團隊與國際連線,從臺灣嘉義到英國倫敦,目標完成一百五十部歷史雙語教育短片,將中華文化發揚國際。常言道:「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大家認為司馬遷是史學鼻祖,其實孔子更早以前就是一代史學宗師,素聞「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但中華文化不僅止於史學,而是國學,文、史、哲的統稱。「義理、 考據、詞章,」更是研究國學的門徑之一。然而臺灣 108 課綱去中國化,企圖與中國脫鉤。與此同時 2019 年對岸高中歷史課本納入「大一統」的概念(編按:當時中國面臨香港分離主義的問題)。在此老師強調,「統一」是政治概念,「一統」是文化、思想上更高的層次,兩者並不相等。追求「一統」,不是為了特定政黨的利益,應該以下一代為優先,減少磨合的陣痛期(編按:這也是毓太老師勉勵後生晚輩「為謀當為子孫謀」的精神)。在此,老師分享兩個影片,每一部影片皆是有一精神要旨所在。正如臺灣現代化建設不是日本人,而是劉銘傳。鄭和下西洋(西元 1405 年)背後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王道思想。老師也坦言做影片真的不容易,正所謂「臺下十年功,臺上十分鐘」,一部影片片長三分鐘,製作時間卻要三個月。但是背後的價值與回饋是深遠且珍貴的。吳老師秉持「撥亂反正,救亡圖存」的大義精神,希冀「深入淺出,雅俗共享」的模式往下扎根、教育下一代,終能「蒙以養正」,而成聖功。

▲吳老師希望下一代的孩子們在聖賢經典、歷史的陽光雨露中發芽成長。

吳哲生老師:

此次演講主題為「兩岸共迎羣龍天下——春秋大義與兩岸發展之六」。21 世紀的人類發展大勢來到華夏民族再度甦醒,以數千年凝鍊的「夏學智慧」為全球人類服務,迎接「超新星」(supernova)「羣龍社會」的太空新時代。這樣的人類發展大勢需要海峽兩岸的有志之士秉持「天下為公」的胸襟,發揮《春秋》「撥亂反正」《易經》「遏惡揚善」的道德膽識。並善用「張三世」與時俱進的策略,結合志同道合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化成天下以致太平大同。核心觀念旨在「內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而後治外」據亂世的自立自強;「內諸夏而外夷狄」升平世的廣結善緣;「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為天下人服務的太平世,即是《禮運・大同》所提到的「天下為公」以及季札大讓於天下的精神,施展出妙實力(prometheus power)名揚四海,弘揚夏學精神。吳老師以《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比喻「君之始年也」正是兩岸開拓的超新星時代,力求撥亂反正、遏惡揚善而能現羣龍。此也呼應毓太老師所說,期許大家做一位經緯天地的「活文王」,達到「羣龍無首」、「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的境界。這也是為什麼奉元書院以《大易》、《春秋》奉為主經。以「元經雙璧」的智慧,即使面臨諸多困難與考驗,相信只要在兩岸及全球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下,心中有藍圖、行事有策略,分別從天下的各個角落、各個領域——「羣龍領域」耕耘,「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終有迎來「首出庶務,萬國咸寧」的「羣龍天下」之日。

▲吳老師呼籲各界有志之士齊心協力、共創未來,開展出羣龍無首的超新星時代。
▲會後劉君祖理事長、主辦人潘朝陽老師以及與會演講嘉賓合照留影。

—全文完—


【奉元問學之一】孔子評論管仲以及孔子的政道

文/潘朝陽

管仲在《論語》中,有兩重性質,孔子一方面譏評管仲「器小、奢侈、違禮」,一方面又「以仁」稱許管仲。《論語・八佾》: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朱文公說孔子譏管仲所謂「器小」,是說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故局量褊淺,規模卑狹,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於王道。管仲的官居甚奢華驕恣,有顯貴之「三歸臺」,家臣甚多,每員只管一事而無兼者。再者,管仲亦僭越封建制度之禮,齊君有屏風,管仲官邸亦有屏風;齊君宴會設有「反爵之坫」,管仲宴會亦設「反坫」。

孔子評責管仲小器的那個年歲之期,其思想應該仍肯定「周文」,以恢復周公禮樂制度為標準,所以,冀望中國政治能歸返「周天下-諸侯王-卿大夫-士-民」的封建秩序。孔子遺憾管仲可以佐齊桓公實現周公之制,但卻只成就霸業,霸業只是和平方式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已,換言之,管仲的事功只是成就齊桓公為霸主,在禮崩樂壞、周室衰微、周文疲弊的亂世中,以齊國的強力來維持華夏列國的相對平穩且非戰以及夷狄不敢侵華之局面而已,這種霸業只是以有限之力來維持暫時的諸夏之間的和平和暫時免於四夷之入侵。

依此批判,孔子嚴厲指斥管仲的違逆禮制。蓋因禮制一旦不遵,如此以往,上行下效,必至禮崩樂壞,國事必大亂。孔子之意是痛惜以管仲貢獻之大,地位之尊,若能親自敬重並實踐禮制,則貴族和庶民必能受其影響而風從。但是管仲顯然是不遵封建禮樂制度的,所以本質上既未能尊周天子,而亦不把齊國本身的公卿大夫的基本禮制放在心裏和言行中,故管仲齊桓死,齊遂大亂,禮制若無,僅賴人治絕對不能恆久,所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是也。《論語‧憲問》: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是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上一章和此章宜合為一處來看。子路、子貢皆拿管仲的歷史評斷來請教孔子,極可能是師徒們在某次課堂上的論學之記錄。而子路、子貢皆以「管仲不仁」的嚴格譏斥而有以請教孔子,可證時人必定多以管仲的不殉難於公子糾而死節,甚且反過去輔佐公子小白即齊桓公之情形為不忠,也就是不仁。

孔子對兩位高徒的回答,恰好與世論相反,他稱許管仲是仁人,是從管仲的政治成就而論,而非就管仲之私德而言。孔子的答言宜合看,就是「管仲輔佐齊桓公,不以兵車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即是齊桓公的霸業,它對內,是「內諸夏」,成就了華夏中國的和平狀態而無內部的戰爭,而對外如何?即因為能夠團結華夏,才能拒斥夷狄的入侵,保持了中國的華夏禮義之道,此即「外夷狄」。

孔子說「民到于今受其賜」,是指管仲的內諸夏之功,平息或減少了華夏的戰亂,庶民百姓因而多得和平日子以過活,以免戰火屠戮流離之災,而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則是指管仲外夷狄之功,維續了中國的華夏之禮樂文化。

依上所論,孔子對於管仲的論評有兩層次,在〈八佾〉篇的章句,孔子對管仲並無好評,而是嚴厲的譴責,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器小」,一是「奢侈」,一是「違禮」,這是從管仲此人的私德而作的負面批評,但有可惜和遺憾的意思,其意是說如果管仲大器、儉樸、知禮,那該有多好。孔子的主旨是認為管仲身為大政治家,據其地位和權力,實可實踐王道,亦即積極地正面地推尊重振周公的封建禮樂制度而恢復「周文」,但遺憾管仲缺少了個人的涵養、胸襟、眼界,惜乎只能成就短暫的霸業。但在〈憲問〉篇的章句,卻以仁來推崇肯定管仲,此處孔子的立足點不一樣,他是站在《春秋》的「內諸夏而外夷狄」的主張上,肯定了管仲佐齊桓的霸業的內外之功。從此,我們看見了孔子的達時通權的心靈和觀點之靈活性,就同一的人事物,須依其層次、方向而有不一樣的評斷。

此兩章的內容,孔子仍然認同「周文」的封建禮法,肯定在周天子和諸侯王的體制內,尊王攘夷之華夏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重要,這就是在「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升平世」理念之下對於管仲輔佐齊桓公之霸業的讚許。但晚年作《春秋》的孔子,也就是周遊列國十四年失望而返魯國的孔子,他已經將中國的政道理想完全寄託於「堯舜禪讓」的公天下制度,此即根據一套客觀體制而實行的「太平大同世」的「天下為公之政道」。


【奉元問學之二】《史記》禮樂曆律的殊異情同

文/陳有志

章學誠《文史通義》讚譽:

史遷絕學,《春秋》之後,一人而已。其範圍千古,牢籠百家者,惟創例發凡,卓見絕識,有以追古作者之原,自具《春秋》家學耳。

創例發凡」指的是太史公司馬遷以記傳為體例,所繼承《春秋》屬辭比事,成為一家之言。章學誠又說「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六經皆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跡,而非托於空言」及「王者跡息而《詩》亡,見《春秋》之用;《周官》法廢而《書》亡,見《春秋》之體也。」這是章學誠主張《春秋》隱義藏用在「《書》體《詩》用」的「六經皆史」說。若說太史公能以記傳的人言行事,包舉大端,委曲細事;立〈表〉繫年月;論〈書〉體道義,三者一體,因在禮樂曆律能述古繼天,追古三代,溯源百家的本源,為「承敝通變」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不正是最能表達章學誠的「六經皆史」嗎?

歷來人們只注意《史記》的記傳,而少去追究〈表〉、〈書〉與記傳應有的相儷相承的關係。如劉知幾也只說〈書〉是「顯隱必該,洪纖靡失」的國典朝章,那麼「包舉大端,委曲細事」記傳的人物,如何說出經緯世宙的根據?如何彝憲三代的道行?〈太史公自序〉指:「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如此,《史記》是以什麼綱維緊追《春秋》微言大義?如何,知損益,變改易,以振衰起敝?〈律書〉則說:

音始於宮,窮於角(律度);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數術);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曆象四時)。神生於無,形成於有,形然後數,形而成聲,故曰神使氣,氣就形。形理如類有可類。⋯⋯類而可班,類而可識。聖人知天地識之別,故從有以至未有,以得細若氣,微若聲。然聖人因神而存之,雖妙必效情,核其華道者明矣。⋯⋯唯欲存之,神之亦存。

這樣,《史記》禮樂通三代的史觀,不是在「神形數聲」為「細氣微聲」的效情,以律度、數術及曆象,與《書》《詩》相儷承文,追三代禮樂的心感情同,所以不同於董仲舒「《禮》《樂》為純養」的天人感應。太史公禮樂效情,詩言情律是根據〈樂記〉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并,名與功偕。

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因此,太史公「神形數聲」解說人物的事類比興,描述人事情言中指事的附理義徵,是最符合孟子說的:「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也同於《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史記》以事言理,形立成章在人物行跡及言說心意,都造端在人心所能知微,存憂患明綱紀,事理同於《中庸》知微的致中和之道。所以,太史公說: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此人皆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這種通道思來的史識,以情效知通變,也有如項羽的取而代之,高祖的當如此,晏子的尸哭成禮,樂毅的報燕王書,高漸離的矐目置筑,豫讓的魂魄不愧,張良的運籌帷幄,韓信的孰視袴下,郭解的其言必信,等等都是「事與時并,名與功偕」,可以知信貧諂富驕,昭明禮樂的合敬合愛。「神形數聲」是事時功名而知機,所以記傳以《書》體《詩》用為表裏,相儷在〈表〉、〈書〉以情同為比事屬辭,就是「六經皆史」,事近而喻遠,可「告諸往而知來者」,直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憂患意識。

《漢書》評太史公「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史記》承敝通變作為通史者,損益改易是該情體以通三代,禮樂律曆都是出於自然中情同感同的質文訓說,與《漢書》世代治理及制度的禮樂不同。太史公以「神形數聲」,主張就在「數」為數術是指言說聲息的心與律,創例發凡就在人物的心感與言說。由此,載明天理,衡論道義,確定在「數」為詩教。這種合敬合愛的心感聲息,也完全不同於漢儒,立義在易象作為數律的觀點。言形聲息的數術,聲律是聲發文生的詩樂,作為文明教化,是太史公追古作者,通變三代的原史,這正是孟子所說的:「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歐陽修說的「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而太史公的「成聲神存」,就是孟子所謂「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效情以純道存神,就在回到詩教的源頭,以史事史例神存圓備三代的道行,正也是荀子說的「隆禮義而殺詩書」,史事與詩樂教化為一體,史冊如事如詩,是心感體切,就像《春秋》的褒貶,都可舉輕包重,簡言旨達。

所以,悠謬太史公「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先黃老只在自然的天道,不必然如同黃老的玄務思澹。「神形數聲」的詩教,是「哀樂之情感,歌詠之聲發」,也未必是《莊子》〈在宥〉指的哀者毗於陰,孤沉以深往;樂者毗於陽,奔放而飄飛。「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哀陰樂陽,深往飄飛是自然情感的天人天聲,其中有著事時功名,可以正名實辨,可以道行志通。這種特有的歷史意識,所溯流「王者之跡」的禮樂,就如章學誠主「六藝並立」的《書》體《詩》用,其實只是荀子的「隆禮義而殺詩書」,並沒有完全明白《史記》以詩樂形數,溯源三代的教說。

因此,《史記》賅博詩教,所說殊異情同的數術,就是「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的「神形數聲」,數術是聲律的同合,不是兩漢經學推重五行曆律,所憑信卦氣七日周復的數術。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太史公「禮樂曆律」與《詩》的關聯?尤其,「禮樂」背後在「曆律」,事關牽涉「神形數聲」數術思想的意義,又是什麼?

自古中國以農立國,特別重視物候適應的周期反應,成了理解及解釋時間的根據,故有了納氣的陰陽合曆,以及之後「時年月」作為繫世的牒記方式。陰陽合曆所思考時間,被設想在一組對比在回歸周期,組合出來的數算規律。這是由一個可確定的回歸周期,來決定另一個複合在同餘關係,如同邏輯聯結的合取形式作為複合條件。就算術意義,這種因數組合不是列舉事實的細目計數,而是運用推因因數,作為轉移係數或擴散係數,由此抽象關係函數的推理形式,成就一種分析與推論推因的構成性邏輯。

《詩經》〈七月流火〉記載的物候月令,保留這個曆法及推因理性的特色,其中「昏火中」與「二之日」的描述,與冬至日置閏有關。根據〈七月流火〉可推測周人建子立年,是最早運用日晷投影,定出冬至及夏至兩個分點,由太陽回歸年與朔望月的最小週期差,來修正回歸交年,並精確推算一年 365.24 天日,12.38 個月次。這是說,周人才是真正建立了陰陽納氣的曆法,比起夏朝及殷商「大火偕日」曆法,如夏朝藉心宿二出現在東方,以立春建寅,殷商以十一月大火祭建丑,周人則以心宿二在「昏火中」定出夏至日。這是高明推算及進步推論,奠定起中國整個陰陽曆法的數理基礎。

〈七月流火〉保存日晷度月的曆算,有效推論的技術發現,側面可理解周人農業及其高度文明的發展,所以會取代了殷商,不是沒有道理。因數推因重要的意義,不只在陰陽曆法中的擴散係數,其中同餘概念另有一層聯結在收斂布列,可以把有限的序列區域轉為生成性的再現。如果說,周初已知複合算術,也不可能不知推因數串及後繼因數,是由隣近關係產生一種共存維度組合出來的結盟。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大胆假設,陰陽合曆與禮樂、周易之間,為何有著共同推因的數理關聯?它們一致表現在隣近關係,最初步的描述是在不對稱傳遞的相互組合原則,被包含在自反關係,形成出來的共有的維度及空間。自反關係就是數理的蘊涵,由不對稱傳遞的整合,共有的維度就在一個具有平方數作為中項,作為組合中持久連續的一致性邏輯。

其次,禮樂的詩與樂,為音律是具有更深入深刻的數理,不同平方中項的另一種重複收斂的差異整合,也是一種組合的組合,最能體現一種流動中時間,由或然組合產生出來的和諧樣式。泛音組合的音律,最初每一時刻都是由不同單位,相互整合到一個收斂的最小維度。其次,必須再接受並被推向另一次聯結運動的空間裡,進行再一次再組合。這樣被理解收斂整合,是由被感受推向第二次運動,所釋放出來的另一種收斂空間的秩序。推力整合的秩序,就是一種矢量曲率作為中項,由差異整合的和諧,是以意向整合作為時間運動的形象。簡單的說,這是一種橫向和諧的時間形象,是由瞬間垂直協和音色作為推因,另又成為後繼連續瞬間,變化成為橫向通奏的和諧旋律,作為再一次重複移位的因數。

體現在可理解音律音素及音律複曲的節奏變動,作為時間的符徵,垂直橫向的雙重運動,瞬間組成矢量的視見化空間。這個微知覺的變動,比起視覺符徵殘留或再現更複雜,也更能表現時間知覺的是真正差異的同合內涵。因此,在陰陽合曆的發現,不對稱傳遞數理也最能表達多元差異理解出言說語言的理性意義,也影響了周人理性自律的禮樂治理,可說明存在中國上古一種特殊政治結盟的治理形態,如《春秋》重朝聘會盟,《周易》具畢言辭在「和同於人」、「匪寇婚媾」,為結盟或婚嫁,不就是所謂「禮異樂同」為殊事合敬,異文合愛嗎?複合共性,指物體與物體可激發在無限持續的心感,是存在溝通及傳達所維持在相互一致的至誠狀態,最終成為中國思想的原理及起源。周人禮樂思想是最特殊而偉大的文化,表現在詩與樂的教化特徵,由聲律言說的詩教樂合,是理解情同同樂的大同思想。

〈樂記〉說:「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聲成文,謂之音」,《毛詩》推衍為:「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樂記〉指「情深而文明⋯⋯唯樂不可以為偽。」「聲成文」及「不可偽」的言說聲息,聲音為文明者,因共感共振在情感中的真與實。「變成方」與「聲成文」,鄭玄注為:「方猶文章」及「聲之清濁,雜比成文」,孔穎達就「聲成文」更發揮說「詩是樂之心,樂爲詩之聲,故詩樂同其功也。初作樂者,準詩而爲聲;聲既成形,須依聲而作詩,故後之作詩者,皆主應於樂文也。」其實都不如司馬遷「神形數聲」解釋的深入深刻。因為,「生變成方」,「方」已「成文」,不只是存在垂直時間中為清濁雜比的空間,而更指出生變是存在橫向,作為第二次再組合出來的類形中的類性,是一種再重合出來的生成空間,指出來的聲數是律動中的矢量方位及動向維度,是可辨識性的動態移位,這就是《史記》禮樂曆律為殊異情同的成文,是一種純粹時間變化中的自然概念。太史公與落下閎的太初曆,是繼承先秦以來的陰陽合曆,並真正理解孔子「行夏之時」是「時年月」為先識自然時間,才行人文教化為史觀的第一人,太史公一定比任何人,更能體會這個傳遞數理的問題及奧旨。

因此,《史記》以「禮樂曆律」中的「神形數聲」,解說的聲律數術就在相互複合為連續倒數的無限級數,有著最充分最充足表現在一個同合世界。收斂倒數以時間移位形象為「文」,這是太史公所以由曆律的重釋,在保存詩樂「生變成方」為微時間知覺的原初數術。「神形數聲」到「成聲神存」,不都是存在人物事件的言說中,成為時間及歷史中知微成聲的神存?歷史中說出的人文化成,不都存在「六經皆史」中為人物的一言一行?海德格指思與詩的言說,在找到退回虛無時間的靜默中,把握物象的意向本質,言說把物象賦予到世間世界,言說所追問是居守在形上的存在位置。但,中國書詩樂合的言說,不會是指存在形上的超越位置,而只是時間矢量的方位,由方位空間保存同有時間中共存共在,是自身的知覺如何聯繫自然動力的源頭,指出可感的天心天道是一個創生的世界,這是《史記》為通史原史中為通三代的原道,都是指心感中人的平等及人的創造,所能被實現被表現出來樂合共有的世界。言說雖都是現象意向,西方視為是存在居所,是個人的超越世界,而中國的言說,是與天地並生,是把現象推到意向結構,人是在社會的世界。

太史公「禮樂曆律」指聲律數術的情同思想,正此完全不同兩漢訓詁經學及曆律的結果。禮樂數術在宮、角、一、十的氣始復生,成數在三。明指「三」是同餘心感的同聲同氣,是同合的生成數,是「類而可班,類而可識」,為「妙必效情」中的「核華道明」,就是指由類性作為昌文華明的人文化成,不是兩漢五行與復氣七日循環,由計數為生成數位的象數文器。章學誠讚譽太史公是《春秋》之後唯一一人,或許太史公更可說是唯一追隨孔孟詩樂教學的第一人,也是最後一人,這點正是《漢書》不解太史公,謬詆為「先黃老,而後六經」。陰陽合曆及禮樂為推因的數術,指出的是在保存這個不可度量的悖論,雖可在陰陽合曆演化出來純粹化的二進位制,這也只是一種周期描述出來的理想狀態。由因數指出的冪律流動,是在內在知覺的情感動力,保留最小成分的不可度量悖論,才能真正體覺維持差異組合,這是詩樂教說極核心的重要概念。西漢三統曆以後的曆律,遵循劉歆以《左傳》記錄計算日蝕的週期日,來校訂太初曆的八十一分律法,方法是窮竭數理,由最小差值的接近法作為理想化的求數,追求是一種精確計數,在數理上的概念及思想的取向,已不是悖論,作為律數推論。太史公以「神形數聲」解說「生變成方」保住孔孟詩教。若此,「神形數聲」是追究「仁言不如仁聲」,綜合在「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夏學奧質,司馬遷也算是能說出真文的其中一人吧!


【公告事項之一】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逝世十周年紀念展覽

文/出版社

【時間】民國一一〇年三月廿七日~四月十五日,將於三月廿八日(夏曆歲次辛丑二月十六日)下午二時舉行開幕典禮,並於四月十一日下午二時舉行閉幕儀式(敬請留意:四月二~五日 清明連假期間,大夏館休館,展區暫停開放)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大夏館,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 231號。公車至「龍門國中」站下車。 捷運「科技大樓」站下車步行約 15分鐘,或「大安森林公園」站 5號出口步行約 10分鐘。

【主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與哲學系暨奉元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生於亂世,以安民慰蒼為念。身處日寇操控之「滿洲國」,暗中抗日,不作「漢奸」,用保中華生民血脈。光復後,以天潢貴冑之身,避難孤島臺灣,隱居以申己志,傳授華夏學術,有教無類。先至臺東,興辦山地農校,恢復胡傳鐵花先生遺愛事迹,協辦宝島首次民主選舉。因此遭難,重生之後,又為中國文化大學主持哲學系務,與學生朝夕相處,講授中華經、子寶典,並以身教言教傳授為人處世之道。其後又傳道於輔仁大學、政治大學與銘傳專校。突破白色恐怖私人講學之禁,創辦「天德黌舍」,講授經、子、史書,願上天以好生之德護佑不絕如縷之華夏聖學。解嚴後,氣象轉新,生生不息,又改「天德黌舍」為「奉元書院」,「元」即「生生」也。開塾講學逾半世紀,桃李芳菲滿天下。

毓師講學要旨在「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撥亂反正,復興華夏。課堂「舉實應正」,面對現實,結合古今。強調「活的學問」,讀書以增長智慧,以經世致用;要能活學活用,「不會用就不算真懂」。是以課堂之間,每舉古今人物為例,臧否其作為,析論其心態;乍看嘻笑怒罵,實則語重心長,深得發微之旨。蔣介石以降,歷任總統、廟堂政要,無有不挨「罵」者。「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戒嚴如是,解嚴如是,先師真乃無懼而有憂者也。

毓師终身信守龍德,主用事須「識時,偕時,及時,適時與知權」;故「信而好古,不失其新」。尤其「能潛,見躍,飛亢。乾乾自誠」。教誨學生「學大用中」,讀《易》以知「大明」,生生不息之義;讀《春秋》,經史互證,以明大義。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融通經史子集,「依經解經」,「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撥亂反正,復興華夏。有如孔子再世,真乃當今最後的大儒。

夏曆辛丑年二月十六日,值 先師十周年忌辰,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暨哲學系師生和早期校友,天德黌舍和奉元書院弟子,感念師恩浩蕩;興此紀念展覽之念。以 先師相關圖片與影像,感懷 先師事功與恩澤,以 先師親筆墨寶傳頌寶訓,俾弟子永遠遵奉。


【公告事項之二】〔奉元講座〕汪榮祖老師:因毓老想到子老

文/秘書處

【時間】2021-04-25(日)下午二至四時

【費用】歡迎贊助 無須報名

【地點】奉元書院(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277號 4 A側 羅斯福大廈)

【交通】距捷運臺電大樓站 2號出口步行約 5分鐘,臺電大樓正對面

【講師簡介】

汪榮祖教授,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 (1971)。曾獲美國維琴尼亞州社會科學院傑出學者榮譽 (1993)。歷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委員。專長中國近代思想史與中西史學史,已出版中英文學術專書 16 種,散文集 2 本,研究論文近 80 篇,著作曾獲收入全美研究圖書館聯合會之年度優異學術著作名單(List of 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s2001)。

【特別公告】

為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並維護講師與學員的健康安全,進場時工作人員會先量體溫,體溫正常佩戴口罩,方可進場聽課!若忘記攜帶,現場也備有一次性口罩(每片 5元)。感謝您的配合!

疫情未艾,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是否住在外縣市  想要自我提升,卻苦於工作、應酬的時間難以配合呢?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奉元書院臉書

➤➤奉元書院粉絲專頁

➤➤奉元書院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