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1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第87期

公元2021年3月7日 夏曆辛丑年正月二十四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十年奉元,百年夏學文/編輯部
◼︎【奉元活動之一】
孝是人倫之元?——舜之大孝論壇心得
文/吳哲生
◼︎【奉元活動之二】(民國110年)辛丑年新春團拜側記文/陳瑋
◼︎【奉元薪傳】
追憶先師愛新覺羅毓鋆二三事——改正之義,奉元而起
文/馬康莊
◼︎【奉元問學之一】
「明史十二講」第一講整理(四之三)
講述/徐泓
整理/蔡正道
◼︎【奉元問學之二】
冬季班「走入易經的世界」課程心得
文/錢威良
◼︎【公告事項之一】2021春季課程文/秘書處
◼︎【公告事項之二】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文/秘書處
◼︎【公告事項之三】
龍德而隱——
最後的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逝世十周年紀念展
文/出版社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編輯小語】十年奉元,百年夏學

文/編輯部

每年三月,對於奉元同門來說都是一年一度紀念 毓老師辭世的時節,而今年三月, 毓老師離開我們就要滿十年了。奉元學會,將於這個三月舉辦「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友善連結:活動網頁),感謝各位學長姐、會員與學員的熱烈支持,活動報名已經額滿。本屆研討會,將會特別針對毓老師的春秋學為主題進行研討,同時更整理毓老師的夏學與生平事蹟,敬請期待!

毓老師辭世十年,十年來奉元弟子們各自發光發熱,整理、傳承跟隨老師所學,在各行各業發揚夏學,培養文化的種子,傳承奉元的心燈,不論是立德、立功或立言,皆不乏優秀的奉元同門。在立言上,不論是整理師說的「照著講」,甚至是發揮師說的「接著講」,都是成績斐然,如同禪門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毓老師的奉元法脈,早已遍布、紮根華夏大地。倏忽十年,哲人已杳,典型雖遠,然正如 毓老師曾說過的:「『文沒在茲』乃孔學真精神!」

你知道舜的「孝」跟一般人的「孝」有何不同嗎?請見:
孝是人倫之元?——舜之大孝論壇心得

你知道今年的新春團拜實況嗎?歡迎閱讀:
(民國110年)辛丑年新春團拜側記

你知道當年 毓老師上課講學的情況嗎?請見:
追憶先師愛新覺羅毓鋆先生二三事——改正之義,奉元而起

你知道清朝的皇帝是怎麼肯定明朝的開國皇帝嗎?請閱讀:
「明史十二講」第一講整理(四之三)

你知道中國人不講「死忠」嗎?你知道王翦是怎麼應對多疑的秦始皇嗎?請見:
冬季班「走入易經的世界」課程心得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奉元活動之一】孝是人倫之元?——舜之大孝論壇心得

文/吳哲生

編按:奉元書院於今年一月十七日舉行了「舜之大孝」論壇(友善連結:活動網頁論壇直播),由元亨書院與奉元書院聯合舉辦,當時現場討論熱烈,許多引言人的發表內容也頗有啟發性,學會理事吳哲生老師特別撰寫心得文一篇,分享當天參與論壇的心得與感受。

舜之大孝論壇

2021 年的 1 月,奉元書院與元亨書院共同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舜的大孝論壇】,探討「從舜的大孝論孝德與法律」,共同研討傳統倫理在現代民主社會中的意義,與會貴賓熱烈發言,引喻萬千,相當有意思。

人倫中的「元」?

從夏學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孝」這個字似乎可以說是人倫中的「元」,「孝」讓我們與父母、先祖的互動中,巧妙地體會到宇宙天下跟我們的關係。透過「孝」,我們可以發展出自己從小我到大我的連結網絡,也能夠將生命從遠古的過去延展到浩瀚的未來,讓我們的關照向量從至親的家庭擴及到生生不息的宇宙,成為我們類萬物之情的重要軸線。

華夏民族的瑰寶

我們人類是具有「親生命性」(biophilia)、「親社會性」(pro-sociality)獨特的存在(unique being),《易經・萃卦》透露了這個珍貴的脈絡,彖說: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我們能夠集合眾人之力,進一步完成個人能力所不及的目標,正是因為透過有效有序的人倫網絡,能夠「致孝享」、「聚以正」、「順天命」,依循自然普遍的法則讓我們成為宇宙天下的正能量,發揮良性的影響力。《禮記・大學》說:《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個有效有序的人倫網絡,正是華夏民族成為唯一一個屹立至今未曾斷絕的古文明的瑰寶。

精神系統的無限能量

「孝」除了是我們開展血緣生態的重要樞紐外,《禮記・中庸》進一步以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孝也具有精神系統的豐富內涵: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通變;化而裁之)者也。透過「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來展現大孝的精神,讓人間充滿理想的、美好的心念,傳諸久遠。這讓我們想起《易經・繫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乾一坤之謂元)繼(元)之者善也,成(元)之者性也。孝,正是這樣的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生命力,讓人性之善瀰漫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為人間帶來意義、價值與幸福。所以當我們看到孔子在《易經・離卦》的大象註解說: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就更能體會孝從血緣系統躍升到精神系統時,所迸放出來的無限能量!

「天民」繼天之志,述天之事

【舜的大孝論壇】中多位學長都提出極為精闢的見解,對於我們均有深刻的啟發。特別是作為「天民」的一分子,我們除了可以學習虞舜從做為父親的孝子,進一步發揮「友于兄弟」的悌道,再經過歷練「繼天之志」,「述天之事」,成為「上天的孝子」,建立一個「大孝的生態系統」,以孝作為人倫中的「元」,是可以實現自己的生命,同時也完善社會的生命,也為人間帶來幸福。

▲「元」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組成,在不同的系統中有不同的名字,「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在國曰民」,而在倫曰孝,形成一個「大孝元道」的生態系統。

自然而然的天下

21世紀的「大孝元道」讓我們擁有空前的自由,訴諸天地良心來選擇,來決定,來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天下。「大孝元道」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中,可以提供我們這些「天民」,「天之子」一個「大孝於天」的美好天下。因此,我們似乎也可以從《易經》以次的華夏經典中,開展出一個從無形精神的道落實到生活事業的寬廣天下,《易經・繫辭》架構出這樣的天下,如「形而上者謂之道」、「制而用之謂之法」、「推而行之謂之通」、「通變之謂事」、「化而裁之謂之變」、「形而下者謂之器」、「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利用出入,民咸用之」、「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百姓日用而不知」,大家在自然而然的天下中,怡然自得。

再建未來新社會的理想主心骨

為了打造「大孝元道」的生態系統,大陸的郭齊勇教授等也在《儒家倫理爭鳴集・序》、「也談子為父隱與孟子論舜」、「也談本相與角色」、「德治語境中的親親相隱」等文中再三肯定私恩與公義可以和諧共融,並且期盼以健康的心態,體認合乎人情人性的自家倫理資源的身長久遠的價值,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而范忠信教授也以「中西法律傳統中的親親相隱」、「容隱制的本質與利弊」、「親親尊尊與親屬相犯」等文中肯定人類親情的寬諒、照顧、維護,有助於民眾淳厚、社會和諧、百姓親法,可以達到長治久安,因此法律必須立於人情,不能悖逆眾情眾心,不能強人所難。【舜的大孝論壇】中多位學長也都與此相契,對於建構一個合乎人性、旁通類情的社會,我們充滿希望。特別是 毓老師主張「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正可以作為我們再建未來新社會的理想主心骨。

秉持最自然的方式作自己

「桃應難題」中的舜,從「瞽叟之子」盡一家人倫之子的孝,棄天下之位而讓鐵面無私的皋陶好做事,逃到荒涼的海濱,大家各得其所。且不論最後應是如何,大家都可以順著人性做事,這樣的社會讓每個人可以秉持最自然的方式作自己的選擇,即使再有遺憾,那也是最小的;更何況法律不外人情,對於殘缺之人法律自有斟酌。這樣的生態對於 21 世紀的我們來說,依然有很好的參考意義。朝陽學長也引述《孟子・離婁》:「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謂之大孝。

開創一個「群龍天下」

會中朝陽學長舉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來說明:孟子將性善與堯舜合而稱頌,表示人之政治文化的基礎和核心,必須是至善本性;道德倫理的實踐和彰顯,是政治的實施原則。朝陽學長強調:性善,是心之至善本體;堯舜是仁政王道的最高標準和理想,「以仁德而禪讓的公天下制」。在《公羊》,稱「太平世」;在《禮運》,稱「大同世」。「繼天之志」,「述天之事」最終的境界,可以開創一個「群龍天下」。

再次感謝徐泓學長、朝陽學長等等先進,在【舜的大孝論壇】中為大家注入打造未來社會極為重要的智慧,對於我們盡心的優化周遭的環境提供由內而外堅定的信心,續貂覆甕,以致謝忱於萬一。


【奉元活動之二】(民國110年)辛丑年新春團拜側記

文/陳瑋

二〇二一年二月十一日農曆正月初十為奉元書院新春團拜,當天非常多學長姐們出席蒞臨奉元書院,也為書院增添了些過年歡樂氣氛,大家見面互道恭喜平安,學會也準備了很多的糖果、餅乾等零食供所來的學長姐們自由取用,而書院也有給與會者每人一張抽獎號碼,做為最後抽獎之用。

團拜典禮開始時,諸位老師及學長姐們相繼於孔子像前及毓老師人像前行禮,以此一起緬懷孔老夫子及毓老師生前行誼,尊師重道的禮教是不可少的。

▲劉君祖理事長(左圖右)、徐泓老師(左圖左)帶領場老師及學長,一起向孔子像及毓老師人像行禮。

本次奉元書院新春團拜,秘書處還特別做了新的嘗試,邀請栗碧秋學姐現場演奏古琴,表演的曲目為《普庵咒》,《普庵咒》是一佛教咒語,於北宋徽宗時代臨濟宗的普庵禪師所創,如果對佛教經典有所涉獵的學長姐,必定知曉佛教咒語都是由印度藏文所傳,如心經最後的咒語,但《普庵咒》則為漢傳佛教中唯一由中國出家法師所創,《普庵咒》於明朝時期有人把它譜成樂譜形式《普庵咒》是由許多單音參差組合,構成一個自然的旋律,猶如天地人相互的交融,令人自然進入清淨空靈的境界,並能與普庵禪師有求必應的菩薩精神感應道交,念誦起來非常靈驗。此咒可「普安十方、驅除蟲蟻、蚊蚋不生、消災解厄、鎮煞安胎、驅邪除穢、逢凶化吉」;同時也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繁殖、萬事如意」這些吉祥的意思在內,《普庵咒》經由栗碧秋學姐透過古琴演奏的方式來做呈現,在場聽眾每每沉醉於餘音繞樑的古琴聲韻中,似或若有所思,閉起眼來靜靜的使身、心、靈合一,此次的嘗試真令人拍手叫好!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如果孔子還在世的話,也許會發出相同的感想吧!?

【劉君祖理事長】

劉理事長於新春團拜致詞時強調:庚子年與辛丑年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屬於配套的兩個年份,庚子年為上半場,辛丑年為下半場,這兩年對整個人類文明是百年難遇的衝擊,但不管未來情勢如何發展,也需要非常敬慎的來面對。此次疫情比先前發生過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二〇〇八年的金融風暴⋯⋯等事件都要嚴重,且後遺症很難料理,其嚴重影響程度也超過前兩次的世界大戰,也因前兩次的世界大戰的充分就業及充分死亡,把當時所面臨經濟大恐慌問題解決。此次庚子年上半場剛過完,辛丑年下半場也充滿著很多的變數,而且也不太可能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軍事對決用來解決問題已不可能,而雖然不會有大戰的爆發,但生處於目前的地球上全人類也應該時時存有憂患意識;另外庚子年與辛丑年以干支來計算,「庚」是第七天干,本來就有一個重大的變局,正合《易經》中所謂「七日來復」的意涵,且變的同時章法很重要,不是隨意的亂變,到了「辛」就有了一個全新的氣象顯現,我們常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更新」即是「庚辛」,如前些日子美國總統大選最後結果白宮易主,所有的政事以及人事佈局重新調整,這就是萬象更新,有了一番新的氣象但絕非把上一任總統所做的建設性施政一概推翻,而是要在前面的基礎上再做耕耘,把不好的政績想辦法做好,好的政績則延續甚至是在使其更加優化,務使老百姓民生經濟富足,國泰民安才是。

此次疫情的傷害,至目前為止約一億一千多萬的確診,死亡人數也超過兩百五十萬人,雖然沒有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多,但對於目前全世界的人也造成了此生以來所罕見非常大的衝擊,以今年的局勢來看,想往中國大陸甚至其他國家旅遊是完全不可能,但涉及到文教的推動,光使用視訊是無法達到效果,這部分還是需要面對面的接觸學習才有辦法。對於這部分在疫情的衝擊下,就只能暫時待在國內做文化的教育,這部分劉理事長預測明年都還未可以恢復正常做國際間旅遊的往來,估算從去年到今年以及明年全世界因為疫情就凍結了一千多天,可想見對經濟的衝擊或其他嚴重的程度無法預知,如新的行業新起、無法在此次疫情衝擊的行業紛紛歇業,民生經濟有大幅度的改變,凡此種種都是目前世上全人類之後必須面對的新的制度體制,此時也正好是整個新舊交替世代的見證。

毓老師生前於文化大學哲學系任教,此次文化大學為紀念毓老師逝世十周年,也與奉元書院取得聯繫於文化大學大夏館舉辦「毓老師生前行誼事蹟展」;另外北京大學要辦「京宴」,古時帝王師學者於帝都討論經典的實用層面發揮,解決老百姓生活經濟問題的經世致用之學,目前由顏銓穎學長在對岸代表奉元書院負責接洽統籌事宜,奉元書院目前初步規劃在二〇二一年上半年透由視訊方式和對岸共列主辦,目前我們都看到此次美國大選暴露出很多的弱點,這影響不可謂不大,這問題是站在人類文明上都要做深層的思考,也是要討論主題之一,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共同探討;另外美、中、臺問題也會在此討論範疇。

劉理事長最後勉勵大家一起秉持毓老師生前的文化傳承事業,大家薪盡火傳,共同為毓老師的志業做努力,往後不管時局如何巨變,我們都能完好無缺。

▲「守禮不違,繼志述事」,劉君祖理事長持續帶領大家往毓老師的志業邁進,絲毫不敢懈怠。

【秘書處會務報告】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日、二十一日,奉元書院將舉辦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地點假文化大學大夏館國際會議廳,相關報名事宜可洽奉元書院秘書處或線上報名(請按我),毓老師逝世於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日,此次研討會舉辦的日期恰逢十週年的日子,這機緣可說非常難得,相信這是毓老師冥冥之中的安排,此次研討會探討的幾個層面如下:

◆公羊學與春秋學的歷史面向。
◆公羊學與春秋學的現代性。
◆公羊學、春秋學與其它學科之關係。
◆毓老師的夏學。
◆毓老師的生平、足跡。

另外,此次研討會新書發表分別為許進溢學長整理的《毓老師講孫子》及林世奇老師所整理的《毓老師講易經》二書出版,希望透由此次研討會,在春秋學研究的有志學者及同門學長姐大家相互激勵,以期激盪出藏在春秋經中,更深博大的內容智慧。

▲熊羿秘書長進行秘書處會務報告。

【臺大奉元社社長曾遠鵬】

曾遠鵬社長原規劃於臺大杜鵑花節,向臺大校生介紹臺大奉元社,但因部桃疫情爆發,故臺大校方今年取消杜鵑花節,雖如此,奉元社於今年規劃的社課如下:

◆四、五月社課
   閻鴻中老師:詩經與春秋的史觀
◆五、六月社課
   熊羿秘書長:品三國——看古人的說故事技巧

奉元書院致力於毓老師講學,傳承經世致用的志業,臺大奉元社秉持此精神透由講座的方式,讓不管是哪個科系的在學學生們,一點一滴慢慢的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毓老師當初隻身來臺,也是點點滴滴慢慢灑下文化的種子,以致海內外學生數以萬計,相信臺大奉元社堅持不懈在文化上的努力,現今先不管收成只管耕耘,文化萬萬年不是口號,假以時日,奉元社在臺灣大學甚至其他所大學必定會發揮其影響力。

▲臺大奉元社此次特邀閻鴻中老師及熊羿秘書長舉辦社課,相關課程內容請關注臺大奉元社臉書(請按我)。

【同門情感交流–徐泓老師】

此次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舉辦紀念毓老師活動,目前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黃藿院長也是毓老師的學生,文化大學也在今年毓老師逝世十週年擴大舉辦紀念活動,其中有一個講中國儒學的研討會,另外,文化大學與奉元書院此次也一起合作辦一場展覽,展覽名為「龍德而隱最後的大儒—愛新覺羅毓鋆紀念展」,展覽地點位於文化大學大夏館,展覽時間為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十五日,毓老師生前常提起「潛龍勿用」(《易經・初九》),毓老師六十年就守著這一爻,毓老師生前心懷「救中國」大志,心心念念欲復興民族,但當時大家都一窩蜂學習西方,康有為太老師在「大同書」中甚至說:「白種人是最高級的,黃種人要變成白種人」,但完全學西方的結果是各留學生都把留學國家所學的那套搬過來,留學的執政者就使用留學國所學的那套,所以中國那時大亂,毓老師說:「我們要救國,學習洋人是不行的,因洋人的東西有他針對的時空,這個時空是和中國不一樣的」,所以,救中國必須針對自己的需要才能有效的做政治、經濟相關體制的發展,否則一昧崇洋,只會使自己走向死胡同,毓老師也強調欲恢復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復古,春秋之意為「一統」,易經之意為「生生不息」,而生生不息也要因應時空環境而改變,隨時發展,但「不可為點要,為變所適」,且變不是亂變,要有其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如果失去,變就無章法,整個核心體制就會亂掉,不是不變,而是先賢所述「本固邦寧」之意。

毓老師來臺隱居,但非隱居之後每天就無所事事,「隱」是把自己潛藏著,落實論語中孔子所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於此天天思思念念著如何傳遞夏學,使夏學在整個世界上發揚,所以,在學生群中不乏外國學生,目的也就是要把夏學傳揚,徐泓老師於七十歲時和毓老師說自己要退休,被毓老師當面指責是逢正好要做事之時,人生在世上,幾乎很少人會和毓老師一樣時時想著我能做什麼?不管年紀,只要活著必定要做一些有益於國家民族的事,真正落實讀書人經世致用的精神,毓老師一生不斷競競業業、終日乾乾,確實是值得我們後生省思,本次「龍德而隱最後的大儒—愛新覺羅毓鋆紀念展」,希望奉元書院全體同門及後學共襄盛舉,藉著此次的展覽,讓一代大儒毓鋆老師生前的事蹟行誼,讓更多學界前輩師長同學了解,以此緬懷效法。

▲徐泓老師宣布今年與中國文化大學合辦「龍德而隱最後的大儒—愛新覺羅毓鋆紀念展」,展期為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十五日,期盼大家共襄盛舉。

【同門情感交流–潘朝陽老師】

此次舉辦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易經》與《春秋公羊學》為毓老師講學一甲子多的核心,此次主體雖以《公羊學》為主,但也包含《春秋左傳》、《穀梁傳》,籌備此次大會的前置作業也已圓滿完成,在研討會前,奉元書院先於二〇二一年三月七日,下午二時至五時舉辦奉元論壇,論壇題目為「春秋大義與兩岸發展」,希望藉由此次論壇能使目前當今所關注兩岸發展問題,從《春秋》經典中找尋智慧及方向,以期落實經世致用之學的實踐。(論壇詳情請按我

潘老師表示,就目前情勢整體大中華來說,整個國家國運昌榮,但是身為住在臺灣的我們能為臺灣做什麼?就目前局勢美國新上任拜登總統、臺灣二〇二四年總統選舉、習近平主席如明年連任成功將為第三任國家主席,如果以五年為一時間點,國家領導人有可能易主,身為百姓的我們如何因應面對局勢的變動,在我們能力範圍內能做些什麼事?辛丑年開始,奉元弟子秉持毓老師的精神,潘朝陽老師提醒諸位學長姐能做的事,老實傳揚毓老師夏學學問,包含如下:

一、認真出版毓老師的著作,釐清毓太老師生前年譜事誼,最後集結出版毓鋆先生傳。
二、奉元講學,就請當初跟隨毓老師學習弟子於經典、歷史有所研究者繼續發揚傳遞夏學。
三、毓門弟子自身必須要有著述,就其當初所學消化吸收後往下延伸,把自己的見解及看法做一闡發,就春秋來論述,三傳就比之同門學長姐之著述,春秋經比之毓老師講學。

就以上三件事,潘老師指出就夏學傳遞發揚有非常大的功效於其中,在臺灣這塊領土不斷的孜孜不懈,發揚到全世界,最後潘老師做了一副對子送給在座與會者祝福:「辛丑春牛生生機,奉元君子震夏學」,期望夏學奧旨的傳遞發揚在每位奉元弟子們的講學開枝散葉,直至世界的每個角落。

▲潘朝陽老師做了一副對子送給在座與會者,「辛丑春牛生生機,奉元君子震夏學」,期盼每位奉元弟子們能開枝散葉,散發傳播奉元種子至世界的每個角落。

【同門情感交流–馬康莊老師】

此次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及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意義非常重大,毓老師在臺講學六十年,在這六十年中有兩件重要事蹟:

一、民國六十年創立奉元書院的前身天德黌舍。
二、戊戌百年的五月三十日,毓老師帶領諸生誓言要繼承華夏。

毓老師獨身來臺,自身面臨故國遺恨,以及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和去中國化,所以辦天德黌舍誓言要繼承華夏有其重要意義存在,毓老師終其一生時時想著我還能做什麼?不僅在臺灣,在遼寧蓋永陵,總共花費七億人民幣,我們說毓老師是會做事的人,且毓老師也是一位好的管理者,這麼大的工程他要在中間做很多的努力及克服所有問題,雖然出錢、出力的不是他,但是這幕後繁複的籌畫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從中協調,再再考驗一個人的處事能力,非一般平凡讀書人所能比擬,致用之學在他的身上表露無遺,永陵列入國家保護文物外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從這變我們看到一位長者遺愛在人間的最好典範。

當今國內情勢世局混亂,中美貿易戰、疫情風暴、香港動亂、中東戰雲密布,這需要有真知灼見或一個規範提出,來論定目前所發生的是非,世界發生這麼多的事端是百年難得的機遇,我們必須提出我們自己的見解使之變為話語權,天底下是非不分因為缺乏規範及章法,如春秋經所述制度面的設定,以此依循才可讓世界和平,毓老師的行誼也再再影響毓門子弟,透由其生前所教授,使的生處於目前社會如此快速的變動卻依然啟發弟子們的內心深處,知道如何因應,在這種種機緣下所產生的種種事件,正也不斷的淬鍊著我們。

馬老師今年出版一本非賣品的書籍,把他當時同毓老師學習春秋的精華要點都筆之於書中,一方面藉此告訴讀者當時毓門教訓如此鴻大,另一方面馬老師也藉此向毓太老師把他當初所學做一結果呈現,當前不管中國大陸乃至全世界都在反省疫情後,下一步該如何走?過去走的問題要如何解決?此次奉元書院舉辦夏學研討會,希望提供一些信息供有志之士大家一起來論學,拋磚引玉,以此作為一個導引,奉元書院有志成為一領航舵者,站在全世界發聲,讓大家都能看到,傳承思想文化,未來成果可期。

▲馬康莊老師特於此次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一本新書,內容為當年如何向毓老師學習春秋的精華要點,集結成書,盼能拋磚引玉,繼明照于四方。

【同門情感交流–白培霖老師】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十五日於文化大學大夏館展覽「龍德而隱最後的大儒—愛新覺羅毓鋆紀念展」,本次展覽分為毓老師生平及毓老師學術,毓老師在臺灣辦了臺灣第一場民主選舉,舉凡當時相片及資料都在展覽中呈現,毓老師在臺灣教書及學術思想整理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毓師剛開始教書時,因受非常多的壓力,所以當年毓師寫下:「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第二階段:創立天德黌舍時,毓師寫下:「生命壯自然,達德光宇宙」。

第三階段:解嚴後,毓師寫下:「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

以上為目前初分毓老師學術的三個階段,相信毓老師的很多資料事蹟,在諸位毓門弟子共同努力下,一步一步趨於完備,終將成為一文化寶藏的傳遞。

▲白培霖老師雖從事電子產業,但對推廣夏學仍抱持熱愛精神。

【同門情感交流–王芝芝老師】

王芝芝老師教書近五十年,專長為外國史,她分享毓老師對女性的要求就如《易經》所述乾主坤從,家要顧好,對父母盡孝,相夫教子,對丈夫不要要求太多,毓老師也認為丈夫也要對女性有所回饋,就是不可有外遇,且在外做事要有所為,身為女性為丈夫的後勤部隊,把孩子教育成功不讓先生操心,做到此為一賢德女性,中國的五倫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古云:「治天下,首正人倫。正人倫,首正夫婦;正夫婦,首重女德。」,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儒家的聖賢之道,也是從居家、做人的義理開始,而夫婦關係乃至女德實為重要。

▲王芝芝老師回憶起毓老師當年上課及課堂下生活的點點滴滴。

【同門情感交流–喻蓉蓉老師】

喻蓉蓉老師回憶毓老師當初希望身為女性如果能像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一樣能傳學,這樣就很好了,毓老師也說做媳婦一開始要進入廚房成為廚房裡的第二個女性,但喻蓉蓉老師的婆婆是很傳統的女性,故毓老師教喻老師開始要到廚房當婆婆的下手,但喻老師是唸書出身,對於廚房事情完全不通,喻老師的婆婆告訴她:「讀書人有三類: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又說你們讀了那麼多書,怎麼在廚房裡面都施展不開身手呢?這問題也的確充斥在當今的社會現象,在古時的教育體制和今日的教育體制是不同的,在孔子時代學習禮、樂、射、御、書、術,家中的打柴、燒飯⋯⋯等事相信在當時的學子都是基本功,但現在社會教育掛帥,升學考試壓力,除了讀書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再去做其他事,在做事能力上大幅降低,都市情形遠比鄉下來的嚴重,整個社會教育型態如此,故從喻老師婆婆口中就暗喻著「百無一用是書生」,但喻老師深深反省自己,之後從婆婆身上學到功夫,之前喻老師包粽子給毓老師吃的時候,毓老師覺得她做的粽子像稀飯一般,但自從和她婆婆認真學習後,不只包粽子,廚房事務都以得心應手,喻老師聽從毓老師教誨,步步踏實一步一腳印,使自己成為丈夫中的好妻子,婆婆中的好媳婦,這都要歸功於毓老師及自己不斷努力的成果。

▲喻蓉蓉老師預計將於今年週二春季班開課(開課地點為龍顏講堂),講授「歷史探謎」,歡迎有興趣的學員上網報名。(報名詳情請按我

【同門情感交流–金玲學長】

毓老師和金玲學長有親戚關係,金玲學長稱呼毓老師為世伯,金玲學長妹夫為黃德華學長,因為妹妹和妹夫都在毓老師門下學習,金玲學長也很期望能見到毓老師,但當時機緣不到,後透過廣樹誠學長的關係終於如願,之後時間久遠,黃德華學長及金玲學長的妹妹出國留學回國後想見毓老師,但是已把毓老師聯絡資料弄丟切忘了地址,之後黃德華學長就請金玲學長代為尋覓毓老師聯繫方式,後經由金玲學長女兒在教會的朋友幫忙,終於再次聯繫上毓老師,金玲學長述及毓老師有天找金玲學長及其妹妹到家中聊天作客,兩姐妹一大早進門聽毓老師開始講,當中毓老師計劃自己要效法虛雲法師活一百二十歲,當時毓太老師已一百零五歲,且心中一直規劃能做的事情,他說等到他老了,還要做⋯⋯,毓老師一點都不覺的自己年長,《易經‧文言》曰:「貞者,事之幹也;貞固足以幹事」,這活生生的經世致用之學,毓老師用他的一生,活出來給我們看,依此作為楷模典範;有次毓老師要去金玲學長家拜訪,但最後機緣不足,終無法如願而過世,此令人不勝唏噓,透過金玲學長的述說,又讓我們再次對毓老師生前的行誼更加的感念。

▲金玲學長。

【同門情感交流–李濟捷學長】(附「龍字提腎術」說明)

透過毓老師當初寫給李濟捷學長的一幅字畫,內容為《易經‧蒙卦》:「君子以果行育德」作為鼓勵,感念毓老師當初的師生情誼,李濟捷學長說毓老師的前半生是英雄豪傑,看過大風大浪,身處在動盪不堪的世局,而到了臺灣變成了聖賢君子的作風人格,其在經典上所下的功夫為「先時」之人,也唯有這種淬鍊才能讓毓老師碰到各種的世變中依然處之泰然,而不會被環境或事件所影響,李濟捷學長提到「性命雙修」的功夫,做的好就能應付未來的局,又提到「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差別,有為法適用我們的心及身去運作;無為法是我們本性流露,但要從有為才可到無為的境界,例如:六祖壇經神秀做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有為法;而六祖大師惠能所做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無為法;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這是有為法;心經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這是無為法,「依」是到了無為的境界,但是沒有前面的「行深」就無法到後面的「依」,中庸說:「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其中「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是有為法;「安而行之」則是無為法,但沒有從「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開始,就不可能到「安而行之」的境界;「學而知之,困而知之」是有為法,「困而知之」則是無為法,這些東西如能在內心發揮作用,必能應付時代的巨變,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是有為的境界;「依於仁,游於藝」是無為的境界,如何落實於心端看個人;孟子說:「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堯舜性之也」,而「性之也」就是無為法,本性全部顯現,而湯武及五霸還是屬於有為法,我們如何從頑石變成玉,端靠自身修為最後能被時代所用,造福社會;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也是從有為到無為的境界。

以下「龍字提腎術」為李濟捷學長所提供的龍字提腎術:

龍字提腎術為培元法之一,來自全真龍門派來靜大師傳著,也是我國內丹修士培元養氣的基本功法。對許多國術、外丹功、太極拳的行家而言,都是從此入門;以往龍門宗的門人、道士,在下手點關之前,幾乎都要經過打柴挑水作雜役的磨煉,在對「龍」字的認識與觀察教化中,可以分辨每位門人的心態和決心,以便作為教功方式的參酌,以使命功扎實,為築基之首要。

口訣:

陰蹻脈上氣濛濛,多少真元在此中;採入虛無煉成,蓬萊萬里路相通。

龍門第十代 長乙山人

提腎功提腎的要領非常簡單,首先是方位:早起朝東,睡前朝南,站與坐均可,即使在病床上的人也可隨意習煉,復健也可快些。

要領:

一、兩腳與肩同寬,膝蓋微屈,以神闕為軸,上身微微前傾約十五度,兩手掌心(勞宮穴)重疊於神闕穴上(男性左手在下,右手疊於左手背。女性則相反。)兩肘微向前,全身自然放鬆,眼觀鼻、鼻觀心,閉目調息至氣息平穩;起步後,專注陰蹻。

二、隨即深吸一口氣,心中默寫「龍」字的第一筆,同時要提腎(一般人稱為提罡一次),跟著鬆肛;接著寫第二筆字、提第二次腎同時進行。一直到寫完兩個「龍」字,共三十六次為止。行畢然後摩擦後腦(風府、啞門、天柱、風池等穴)兩手輪流,各擦三十六次,此時頭部一定會發熱。

這種簡易功法,一則可以培元,二則它是攝神的初步功法。這裡所指的「腎」,重點在陰蹻,也就是在肛門之前陰莖之後的部位,它包括了男性的睪丸、精道、陰莖、肛門等下部各部位;女性則是肛門、陰脣、陰道下部各部位。

注意事項:

一、煉功之前必須空腹。
二、煉功之前必須將大、小便排淨。
三、煉功場所必須空氣流通。
四、有大雷雨之時不要煉。
五、女性在生理期間不要煉。

我國古代對命門部位及功能的描述,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生命之根 「性上腺皮質」,提腎功原非僅指提腎上腺,而是包括生殖器官;由於它的作用與內分泌腎上腺素分不開,因而便能產生廣大的作用。因此,煉此功法可能使垂體前的內分泌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腎上腺內分泌物(可體松)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起來,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治療功能;此法是通過腦垂體的調節,來影響腎上腺素的分泌,從而產生促進全身的代謝作用,而對病痛亦有克服的作用,故常煉此功,不但可以「有病療病」,而且還可以收到「無病強身」之效果。

此套功法如能勤加練習,對自身有其莫大幫助,李濟捷學長在新的一年提供此功法給與會同門,實功德無量。

▲李濟捷學長分享在中國文化大學時從學毓老師的情景,時光飛逤,再回首已過半百。

【同門情感交流–陳世強學長】

毓老師身前囑咐陳世強學長協助到東北種人蔘,因當時喪父、喪母、喪妻之痛於一身,故離開師門,而之後回想自己對毓老師很抱歉,未能達成老師心願,心中很是遺憾,如果當時陳世強學長把話跟毓老師說明白清楚,老師會體諒他的處境,世隔多年,相信毓老師在天之靈一定會原諒自己的學生。

▲陳世強學長提到的人蔘一事,根據《毓老真精神》一書所述,當年毓老師嘆息說:「在東北,白參價格就像蘿蔔,可惜了」,此事也可見於其他學長文章。

【同門情感交流–吳哲生老師】

今日參加團拜對於毓老師生前行誼有更加深刻了解,也了解身為奉元弟子目前肩上及手邊能完成哪些事情,吳哲生老師在一九九九年也在企業界推廣經典及企業管理互證,使經典內的智慧融入企業管理,活學活用,由理論到實務經營,再把經典活化運用,使企業人透由經典智慧而達到經營最佳化。

▲吳哲生老師表示,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於南京東路中華企進會的會館有一場「談現代的企業管理和經典智慧的應證」,歡迎學長姐們能蒞臨指導,最後希望兩會能互相交流分享,把經典智慧活用在業界也是經世致用之學的傳遞及發揚。

【同門情感交流–吳克老師】

毓老師學識涵養豐富,吳克老師回憶當年向毓老師拜年時,毓老師當時提到站在中國的立場,中國的策略局勢的觀點做分析,但有些問題不是很明白毓老師當時所述也沒有詳問,這是較遺憾的,而面臨目前當前局勢,該如何做?如:人民幣挑戰美元的霸權、區域一體化的形成、全球化分裂,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推廣文化志業者能做的事為何?

▲吳克老師表示,文化志業扎根非一蹴可及,需要時間的沉澱慢慢做積累發酵,只要相信不放棄,終究會有成果,只怕半途而廢而前功盡棄。

抽獎活動】

本次抽獎承蒙蔡耀慶老師提字裱框字畫做為獎品,透過秘書處準備的賓果遊戲來決定中獎者,獎品分別為:

一、「日新其德」裱框字畫
二、「慎獨」裱框字畫
三、「牛運亨通」裱框字畫
四、「慮深通敏」裱框字畫
五、「同歸殊途,一致百慮」裱框字畫
六、毓老師全球限量搪瓷杯(大)
七、毓老師全球限量搪瓷杯(小)

此次抽獎活動,蔡耀慶老師抽到「同歸殊途,一致百慮」字畫,蔡老師也宣布今年春季班開課時將會在課堂上摸彩,老師也多準備兩件小品要贈與上課學員。(報名詳情請按我

今年團拜就在歡樂的抽獎活動中結束,而透過各位老師、學長姊們的口中所述也深深了解毓老師傳學志業的熱誠,一生中行誼為國家、為文化的努力,完全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的過人毅力,最後奉元書院祝福蒞臨新春團拜的各位學長姐,新春如意、金牛報喜、搶得先機、開工大吉、事業升級、萬事如意!

▲劉君祖理事長搖出中獎幸運兒。
▲由劉君祖理事長代表奉元書院致贈紀念品給中獎幸運兒。
▲此次新春團拜中獎者於毓老師像前合照紀念。

—全文完—


【奉元薪傳】追憶先師愛新覺羅毓鋆二三事——改正之義,奉元而起

文/馬康莊

編按:本文作者為奉元學會理事馬康莊老師。馬老師為紀念 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特於今年(2021)三月出版新書《今古文之爭與公羊學復興》,在書中分享當年跟隨 毓老師學習春秋的全部精華,毫無保留,傾囊相告。本刊特別徵得馬老師同意,轉載該書序文,以饗讀者!如欲請領本書,歡迎洽詢奉元書院的工作人員。

1979 年,我入「天德黌舍」從毓師學習,黌舍後改稱「奉元書院」,當時臺大的許多菁英,例如前後期的聯考狀元白培霖等人都在書院裏聽課,我們社會學系從孫中興學長以下也去了好些人。當時我一週在書院上六天課,週一到週五晚上加週日早上都在書院上課。白天在法學院,晚上在書院,忙得分身乏術。忙歸忙,精神卻是充實的。

在書院上課的物質條件是極其簡陋的,每個人坐一張小塑膠圓椅板凳,用一個圖板放在腿上墊著寫筆記,在溫州街昏暗的地下室裏密密麻麻擠了上百人聽課,每到晚上七點,一樓的木門吱呀一聲,老師準備下樓開講了,全體肅立無聲,老師坐定後會點頭擺擺手,「好,坐,坐!」要大家就座。當時物質條件雖極其簡陋,但同學們個個都聚精會神,盡情地吸收毓老師的知識以及寶貴的人生體驗教訓。從他豐富的歷練中講評經典的弦外之音,就在這個斗室之中,毓師一教就是一個甲子六十年。

毓師不僅是經師也是人師,記得有一回門口的電燈泡壞了,大家也不以為意,摸著黑繼續進入教室,誰知毓師上課時破口大罵,燈泡壞了也沒人在意,也不反映。罵到在座諸生都快要羞愧地無地自容,不敢抬頭,毓師才正色說道,我不是罵你們,是機會教育,要觀微知著,小問題不處理就會演變成大問題。毓師總是利用機會糾正同學的毛病,有一次我寫了一篇報告,心裏有點自得,哪曉得毓師閱後劈頭一句,「寫白話」。毓師之意,寫白話文才能讓更多的人理解內容,他的教訓在幾十年後,我都還謹記在心。我考取博士班也是趕緊先去稟告毓師,希望能聽到幾句褒獎的話,怎料到毓師竟嘆了一口氣說:「怎麼不出國唸呢?」心情頓時從雲端跌落地底。

2011 年正月大年初一早上九點鐘,去向毓師拜年,一進門就看到老師最得力的三個師兄弟已經隨侍在旁,老師話興不淺,從(北京)清華大學國學院來人要請他去講學,我心中暗想,老師已經 106 歲了,那不是漢武帝和魯申公安車蒲輪的故事嗎?又帶來太老師王國維、朱自清的遺澤墨寶餽贈,毓師睹物思人,心情不免激動起來,再講到 1927 年王國維先生自沉頤和園昆明湖的往事,當王靜安先生的遺體從湖中撈起後,毓師靜坐在遺體旁沉思良久,對一個當時年僅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自然造成很大的衝擊,也對學問的本質進行了影響深遠的反思。「靜安公學問好,人也好」,毓師不禁自言自語起來。雖然是大年初一,這時氣氛開始凝重起來,座中有泣下者,我不敢抬頭看毓師,唯恐看到他眼睛起霧迷濛的樣子。毓師一個月後歸道山而棄教,距生於大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享壽 106 歲。嗚呼!微夫子吾誰與歸?能將遺憾還諸天地,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毓師在上課時曾感嘆,很不想看到南唐李煜「最是倉皇辭廟日」,「小樓昨夜又東風」等句子,毓師是禮親王代善裔孫,《嘯亭雜錄》作者和碩親王昭璉的後代,昭璉因得罪嘉慶帝遭革爵,毓師曾說想要幫昭璉平反重新立傳。禮王府內因昭璉獲罪革爵改立麟趾,而有新舊王爺如《紅樓夢》中榮、寧二府故事,故毓師常說曹雪芹是在說他家的事。清社既屋,毓師作為宗室自無可迴避。毓師這一生委屈太多太大,十三歲時就離鄉背井到日本「東宮御學問所」,受院長東鄉平八郎督導,寄人籬下如質子,後生病而返。二戰後因為某種原因,毓師被蔣介石幽禁在臺灣,拋妻別子,孤家寡人,他在「關外遼東一局棋」中到底曾經扮演了什麼角色,往事並不如煙,松花江的水潺潺而流,將來歷史自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毓師雖然心存故國,但他能將此故國遺恨轉化為對民族文化的大愛,就此而論已可比擬明末大儒王船山「六經責我開生面」的事功。

2007 年一月蒙古共和國國父、第一任總統奧齊爾巴特來臺灣參加「全球新興民主論壇」並與毓師會面,後毓師召我到宅談蒙古之事。當天毓師談興很濃,從早上一直談到下午,還講到在遼寧撫順新賓赫圖阿拉修建永陵的事。赫圖阿拉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龍興之地,永陵於 1904 年毀於日俄戰爭的砲火,早已殘破不堪,毓師倡議修建完成後,永陵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 年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修建永陵的總工程經費共達七億人民幣,雖然是大陸官方出資修建,但毓師配合啟動修建工程也所費不貲,花了不少錢。「我要幫滿人建立一個精神堡壘」他說。毓師捨得花大錢在赫圖阿拉搞建設,溫州街自宅自七零年代末期起就沒有加以修繕,早已陳舊不堪,居住條件可說已低於平均水平。毓師為別人,花錢一擲千金。對自己,則是能省則省,他自奉儉約已到讓學生們都快看不下去的地步。毓師常引《中庸》的話揭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由於受毓師耳濡目染的薰陶,奉元書院門下服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門風,大都不會汲汲營營於追逐名利。

毓師於 1971 年創立奉元書院,來臺講學六十年,從學的學生人數過萬人,在各行各業中都有很優異的表現。毓師曾經說過全臺灣三一九個鄉鎮,都有我們書院的同學。晚年毓師曾笑稱,在課堂裏坐了十四個博士在聽講,話語中聽得出也有些許欣慰之意。其影響層面之廣,近代儒家人物恐不做第二人想。清代的龔自珍曾經賦詩形容他的老師劉逢祿啟蒙今文學之功,「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從君燒盡蟲魚學,甘作東京賣餅家」。奉元書院的門人對毓師大都會有同感。

除了作育英才,毓師在經學史上地位,代表了清季《公羊》學復興以來的重要轉折點。他在思想上的貢獻大略可分成以下三個部分,第一是他提倡夏學,要「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毓師引《中庸》認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孔子是聖之時者,是集大成者。在現今環境下,只要是中國學問,不論是今文或古文,也不論是漢學或宋學,只要其中具有可濟世的智慧,可智周萬物道濟天下,都應該是我們學習效法的對象。其次,毓師的學問以《大易》為體,據《春秋公羊學》為用。他私淑熊十力先生,強調《大易》與《春秋》會通,故揭櫫「奉元」。「元」是本源,是開始,《春秋》變一為元,強調正本清源,要慎始。「元」又是善,元者善之長,要止於至善。「元」又有生生不息之義,故「元」也是仁。《易經》乾卦,「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是用對因果的全盤了解,以適合的「時」與「位」來掌握天下事,是仁與智結合的表現。第三,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毓師繼承董仲舒和何休的遺緒,揭櫫「奉元」思想,「改正之義,奉元而起」,「王者常繼天奉元,養成萬物」。大明終始是生生之道,元就是仁,君子體仁足以長人。仁就是種子,種子又可孕育出新的種子,其中就蘊含了無限的可能性。因此如只就最狹隘的意義來看,奉元就是教育、啟蒙,蒙以養正,為國家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

面臨十年文革浩劫與臺灣分離主義「去中國化」逆流,1971 年毓師在臺灣創設奉元書院,講授儒家源流,提倡中華文化, 1998 年 5 月 30 日戊戌百年與諸生誓言繼成華夏。其意義在於延續儒家命脈,為實現民族復興,培育人才。

在變法維新的殿堂中,華表上的對聯刻劃出了《公羊》學復興的豐碑,也能說明毓師在臺灣奮鬥六十餘年的偉業。

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
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作者為玄奘大學廣電新聞學系副教授,1979 年入奉元書院學習)


【奉元問學之一】「明史十二講」第一講整理(四之三)

講述/徐泓
整理/蔡正道

編按:去年(2020)秋季班,很榮幸邀請到我們奉元學會的創會理事長徐泓老師主講【明史八講】課程(友善連結:第一講直播)。原本規劃秋季八講,後來再於冬季增加四講成為【明史十二講】。徐老師上課深入淺出、語氣詼諧,講解明朝歷史的發展脈絡非常生動、引人入勝,廣受學員好評。本刊特別徵求徐老師同意,將課程的第一講整理成文稿,以饗讀者。文稿總共一萬八千多字,因篇幅關係,將會分成四期刊登,本篇為第三期。

明朝的政治與社會環境 

對於明清,我們好長一段時間都是負面看法居多。明朝只有在清末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好一點,因為要「反清復明」,講點好話,但很快就沒有了。就說它是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君主又專制,宦官濫權,特務荼毒,熱衷黨政,貪污腐化,地方上的仕紳橫行鄉里欺壓人民,而且在政治的壓迫之下,士人的心情非常苦悶,因此就空談心性來逃避,甚至沉醉於奢糜淫逸。那一時代的人什麼都玩,什麼都寫成經書。有人寫鴿子經,鬥蟋蟀的、養花的,甚至還有嫖經,放在給一般人讀的《萬寶全書》裡面。清代的則沒有。清代與明代差很多,明代好像政治很黑暗,可事實上國家不管,不像清朝。清朝的皇帝各個英明能幹,什麼都管。清朝的大臣們有哪一個敢去批評皇帝?清朝的皇帝讀的書又多,又勤勞,又能幹,你說什麼,他都會。雍正皇帝小楷寫得多漂亮?可是他很兇。明朝皇帝大而化之。

因此,明朝一方面來講,一方面說政治上沒有前途,可在生活快活,怎麼玩都可以,政府不管。所以明朝很多技術非常高明,那時就能做五色套印,拿去印春宮畫,這是明朝人,清朝禁止的。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各個大學沒有錢,都在想辦法創收,其中一個創收辦法,就是把圖書館裡面藏的明朝色情小說拿出來印、賣,當時連在火車站都可以買到。

胡秋原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說明朝為什麼後期的人那麼荒淫?他說,「就是因為政治上的苦悶,没有出路」。他說就像 50 年代臺北一樣,人非常苦悶,但是可以看到那個時候有很多色情小說在街上賣,警察也不取締,就是讓你有一個發洩的管道。就像在蘇聯的集團裡,從前運動是最發達的,大家都去看球,也是要發洩的管道。在明朝是這個樣子。

可是一個社會,一半的地方很繁榮,一半地方很辛苦。當時的華南非常繁榮,所以今天上海有錢人要請客,不請在上海館子,都到蘇州去包一個園林來請,這是明朝的園林。他們當時過的日子很好。

可是在北方可苦了,不斷有天災、水災、旱災、飢荒。到萬曆後期,山東苦到什麼程度?人吃人!地方志如山東霑化縣的有知縣就很詳細地記錄他們當地人吃人的情況說:「人家易子而食,我們這地方人吃自己的孩子。」多麼可怕!國家不亡才怪!

過去人講明朝都是講不好的這一部分,所以國家滅亡。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是亡於農民暴動,這是唯一一個。所以這些知識份子受不了,就檢討明朝為什麼為亡?因此說這是天崩地解的時代,這是亡天下,不是亡國而已,因此對於明朝的批評就非常嚴厲。我們今天對於明朝的論述、寫作,都是根據這個來的。我後來聽到好幾位老的史學家就常常講這話,說:「這些清初的明朝遺老所講不能完全相信。」因為他們沈痛反省明朝為什麽亡,不免救全責備,為了要證明自己的講法是對的,所以他們講明朝的事情,都是非常嚴厲的批判。如果我們把非常嚴厲批判的東西當做唯一史料,那明朝沒有好的時候了。就跟現在一樣,報紙上、電視上所看到的都是壞事,如果天天都看這個,會覺得這個社會馬上就完蛋了。就像一些在國外的朋友,覺得臺灣簡直馬上就要崩潰了,結果回來一看,「你們怎麼活的好好的?」

以偏概全的史觀導致民族認同的危機

看歷史也是這樣。我們看中國古代的歷史,「沒有好的」,因為近代研究中國歷史的人,要檢討失敗的原因,都是講不好的事情,都是講失敗的,不講好的。就像新聞裡面天天報導好人好事,人們當然不看,偶爾一兩則綴點還可以。可是如果講壞的事情,一點都不煩。所有都是壞事,大家都相信。把所有壞事加在一起,這個朝代會好嗎?譬如提到宦官,不是想到劉瑾就是魏忠賢,可是劉瑾真正當政的時間不過五年,而且他還做了一些好事。我們把所有的宦官都變成壞人,可是中間有好多宦官是做了好事的,這都不算?「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以偏概全,是近代史學家論述一個很嚴重的毛病。」

所以最後大家往往不願意相信學者,因為都是「偏」。過去我們也這樣,我們小時候是這樣被教育的,也覺得「當中國人真倒楣」。從前建中、臺大的同學,尤其當年念理工的,90% 都是一畢業當完兵就離開了。不用當兵的,早就走了。班上 45 個人,35 位是女同學,一畢業有 30 個出去,然後都嫁給那邊理工科的同學,從此以後變成洋人。毓老師常講,「子孫夷狄」!我們起先還不相信,「什麼子孫夷狄?」後來發現真是耶!我 1978 年才到美國去,那時候我們同學都已經有工作了,小孩也很大了,他們很高興我過來,說「終於有藉口去唐人街吃飯」,小傢伙氣得不得了,說「不去」,「唐人街是髒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中國人是最髒的。」這位講中國人是最髒的孩子後來念大學時,暑假去歐洲旅行,返美時在紐約入關,移民局官員就說,「中國人去排那邊」,她說「我是美國人」,對方說,「妳是中國人,不是美國人。」她是美國人,可是洋人還是把她當中國人,從此以後她就有了很大的挫折感,「我的認同不被大家接受」,這挫折是很大的。

我有位同學人非常聰明,學問也好,在芝加哥大學教書,後來跟我回到臺灣。他說「我到哪裡,就認同哪裡,所以到臺灣,認同臺灣。」他去參加臺灣人權促進會等等。可是在住的地方買菜的時候,人家說「你不會講臺灣話?那你不是臺灣人。不會講臺灣話,做什麼臺灣人?」所以認同問題,光是自己心裡面覺得「我是」不夠,還得有旁邊的人承認你才行。所以可以看到好多外省人為了要取得本省人的認同,臺獨起來比誰都兇,都來得徹底強烈,要用這個方式去取得別人認同,是很可憐的事。

人其實不必如此,是哪裡人就是哪裡人,別人認同與否是別人的事。譬如我就是在臺灣長大的建陽人,這就解決我的問題了。如果別人還要貼「你是外省人」的標籤,那就隨便對方,至少我自己心裡面沒有困擾。可是如果有困擾,我就麻煩了,最後自己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明太祖就很注重所有的民族問題,要怎麼解決。元代許多回族的人進到中國來,安徽就很多,前些年就有人討論「朱元璋是回人」。他的大臣、武將裡面好多很可能是回族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不断有外族移入而融合的,沒有這個問題的。他們都是明朝的功臣,沒有說「你是哪一族」的。陳援庵先生早就寫過相關的文章如《元西域人華化考》。譬如海瑞就是回族,但有誰會去講他是不是漢人?

要講這個問題的話,如果我是蚩尤的後代,你是炎帝的後代,我們兩個不是世仇嗎?所以明太祖,說「每一個族的人要按照他自己的習慣來思考,不必強迫,自然而然它就會融合。」所以蒙古人進來的時候,他就安排他們住在長城邊上。曾有人建議要用漢武帝的辦法,把西南的少數民族移到江淮去,明太祖說「不要這樣做,要順其性,讓他們都住在原來地方,慢慢過日子。」但是當然也怕他們造反,怎麼辦?派軍隊去,在地形險要的地方築城堡,把中原人移過去。明朝的軍隊移防時是家父母、子女一起搬過去,像金門的千戶所,就是一千多位軍人,含其家人,也就是衛所裡就是軍營加上軍眷區,搬過去永遠就住在那裡,今天那裡還有很多他們的後代。然後把一個城堡與城堡之間的道路修好,有事情,軍隊馬上就可以去做;沒有軍事需要時,就變成商業的道路,西南的開發跟這有關係。

當各個民族之間互相來往以後,一方面保持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能跟大家和平相處,這就是「和而不同」,我們文化是這樣來的。有一段時間我們都說這文化不好,是負面的,甚至說明朝「沒有什麼特點」。還有一個近代人最喜歡講的,「近代中國的衰敗關鍵在哪裡?就在明清。」不止我們說,洋人也說,從黑格爾以來,西方主流學術都把明清中國看作一個停滯的國家,馬克思主義的史學體系裡面也認為,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是一個沒落、停滯的時期。到了鴉片戰爭以後,在西方的衝擊之下,中國社會經濟才有巨大的變動。那麼長期停滯的傳統中國社會,在晚期本身沒有克服停滯性的能力,所以處於前近代走向近代的這個時期,就是中國沒落的關鍵。於是這種心理就應運而生,「自己救不了自己,必須要洋人來救。」

這觀點正中新帝國主義的下懷。新帝國主義就講,「我們對於非西方地區的佔領征服,不是侵略,而是『解救』。我們帶來了近代化,讓你們有近代的醫療、衛生、科技、教育⋯⋯所謂近代的就是我們歐洲人的東西。」後來加上美國。「所以我們是在救你們,教育你們。我們很累的!」他們說這是「白種人的負擔」。

這個看法一直延續到日本侵華,「我們皇軍是對中國社會停滯力量的最後打擊!沒有我們的打擊,中國不會起得來。」 對於殖民臺灣也是這個思路:「臺灣人民是落後的,日本人帶來現代的都市計畫如下水道、道路、自來水、水電,及近代化的醫療、教育。臺灣之所以能近代化,是靠日本人。」杜正勝和他的好朋友們、學生們就依此觀點寫了一本「認識臺灣」的教科書,闡述「日本殖民帶來臺灣的近代化」。讀過這本書的學生,整個觀念就改變了,教育的力量真大!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的研究員與臺大幾位教授在 2010 年做過一個調查,訪談第一次讀這本書的人──即 1997 年時讀初一的學生。結果發現大部分被訪談者都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日本的殖民是好的」、「日本不是來佔據臺灣」,不只是本省人這樣認為,外省第二代、第三代也變了。

這個理論就是帝國主義的理論,可是我們欣然接受。不止我們,大陸很多人也是這樣。拿諾貝爾獎的劉曉波,不是講過「恨中國不再被殖民三百年」,而且還有一個講法,「改革開放以後發展得好的,都是被殖民過的地方。」這話有沒有道理?其實這種話都是似是而非,可是我們很多人相信,馬英九都相信,所以馬英九去幫這些日本人樹銅像,保護他們的銅像。這幾年臺灣好多地方在恢復神社,都是這種心理,覺得日本人「真是對」。可是沒想過八田與一建設的水利所生產的糧食,都送到日本去,臺灣人吃不到,而且八田所拿的薪資跟在水庫工作的臺灣人相比,真是天地之差。我們講歷史、念歷史,不能只看單一面向。

清代皇帝對明太祖開國事業的讚賞

我們看後朝替前朝寫歷史,會寫前朝好話嗎?通常不會多的,好的盡量不少說,壞的多說。可是我們如果好仔細去看,明太祖開國的規劃與典章制度,是後代人都讚揚的。順治皇帝曾問群臣,「上古帝王,聖如堯舜,固難與比,其自漢高以下,明代以前,何帝為優?」對曰:「漢高、文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明洪武,俱屬賢君。」上曰:「此數君者,又孰優?」名夏曰:「唐太宗似過之。」上曰:「豈獨唐太宗,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善者,至洪武所定條例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范文程等奏曰:「誠如聖諭。」明太祖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所做的建國事業,他接收的是元末戰乱留下的爛攤子,卻能於其在位的30年間全面恢復、強盛起來,這是很厲害的。

所以後來人如果要討論一個開國君王該怎麼做,怎麼規劃,就應該看明太祖的事業。1944 年吳唅的《明太祖》盡講明太祖的不是,把朱元璋不好的事情「寫得非常好」。1948 年他把第二版改了名的《朱元璋傳》送給了毛澤東,毛看完以後對這本書有所批評,後來吳就根據批評改寫了。毛批評了什麼?就是要吳注意明太祖如何開國。孟森在《明史講義》就强調朱元璋如何開國、建構開國規模。「明朝開國」一直是研究明史的重中之重。大陸很注重歷史普及教育,《人民日報》就办了一本《國家人文歷史》,已經好幾次以朱元璋和明朝開國,把朱元璋所做的建國大業,列了一系列關鍵詞,然後根據這些關鍵詞去看他是怎麼做的,看他如何收拾爛攤子。

如果我們把它當做一個博奕(Game)來玩,你是朱元璋,怎麼把碰到的這些問題一個個找出來,哪些是主要的,那些次要的?安排其輕重緩急,解決之先後。怎麼去解決,怎麼去規劃,找什麼人來做,然後把它做好,發掘解決這些事情的關鍵方法?如果能這樣讀歷史,等於是學會了「如何做一個領袖」。這是很重要的事,過去中國人讀書是這樣讀。以前都說那些考科舉的人只會作八股文,可是為什麼治國這麼厲害?有人說,他們考上科舉、進士後又開始讀書了,過去讀的書是用背的,現在則能拿出來去玩味,然後等到事情來了,他懂得怎麼應對,怎樣做。

所以不能小看這些古人,尤其從八股文裡面其實可以看出來,在這麼多清規戒律的規範裡能夠脫穎而出,都是不得了的人。史可法不是寫了一篇文章,寫著寫著睡著了,左光斗看到那篇文章後斷定「這是人才」,從文章就看到他,看到他的什麼?他的氣勢、佈局,腦袋清楚。真正厲害的人就是腦袋很清楚。腦袋不清楚,連一個會議都主持得亂七八糟。李家同校長腦袋就非常清楚,他主持的會議簡單明瞭,一下就把事情裁定了。

所以對於歷史人物,不要盡看不好的地方,求全責備,只講不好的地方,會忽略甚至否定掉我們該學的優點。

康熙皇帝看到什麼?他曾 六次到明孝陵祭明太祖,每次都是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今人往往很輕易地認為這只是在「收買人心」,這固然沒錯,可是絕不僅是攏絡人心。要知道,清朝皇帝的很多作為,都不只是收買人心,還有他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好東西。譬如康熙帝知道讀歷史要讀朱子的《通鑒綱目》,從中看到中國歷史傳統裡面那些治亂興衰的經世致用之道,他希望滿洲貴族都可以從中吸收養分;所以,康熙帝把讀《通鑒綱目》的心得,整編進去,出版從古代到元代的《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全書》,首先刊印的是滿文版,等到十六年後才出版漢文版,這難道只是為了收買漢人人心嗎?順治皇帝入關後,就讓人整理明朝許多大臣的奏摺,要滿族貴族都讀,所以滿洲人知道他們自己是從關外來的,他們文化低,要藉由讀中國好書加強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清朝非常注重皇家教育,這與明朝完全不同,也是明朝所以不好的地方。毓老師說他 13 歲才背完四書五經十三經,已經很晚了。我們現在哪個教授會背?不講會不會背,能看一遍已是鳳毛麟角了。

康熙說:「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唐朝 274 年加 15 年,宋朝北宋 160 年,南宋 152 年,到後來已經不是統一的。明朝 276 年,國祚時間頗長,能夠這麼長,全都是不好的嗎?乾隆皇帝更是肯定崇禎皇帝,他認為明朝之所以亡,是萬曆與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至於法度廢弛。崇禎皇帝繼位以後,國勢已不可為,所以辛辛苦苦經營了 17年,雖然不能補救傾危,卻能以身殉國。別人能做到嗎?我們現在人能做到嗎?不要厚誣古人啊!

(下期待續)


【奉元問學之二】冬季班「走入易經的世界」課程心得

文/錢威良

編按:嚴老師將《易經》詮釋得簡單易行,《易經》不只是一部難懂的卜筮之書,更是一部能夠應用在生活中的經典。從乾坤講到習坎,嚴老師引領學員走入《易經》的世界。此次特邀學員—錢威良撰寫課程心得,以嚮讀者。

【正文】

此次初以習坎卦第四爻作為解說,希望讀者能夠心領神會嚴老師上課的別出心裁,以及利用史記——敘事見理——的方式,讓學員們更加了解《易經》。

四爻的精神:「上帝幫你關一扇門,一定會幫你開一扇窗。」那扇窗吾人稱之「心窗」。每個人都有心內的門窗,皆不盡相同。今天我們就要來探討「揭示心窗」的重要性。

▲嚴老師以大量故事例證敘事見理,以《史》正《經》。

【原文】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

【注譯】

「樽酒」即一壺酒;「簋貳」為兩籃食物。臺語的「提籃假燒金(kuã-naˊ-aˋ keˋ-sio-kim)」即是提著「簋」,竹編的食器;「用缶」為裝酒的陶器。秦國沒有音樂的國家,酒酣耳熱之際,就直接用手敲擊酒器來取樂;「牖」是窗戶。

【白話解釋】

如果是打開別人心內的門窗,您的問題就可以解決。即《孫子兵法・謀攻篇》「攻心為上」。掌握敵人心靈的脈動,自然會成功。人們常說:「打動對方」、「說中對方的軟肋」。

星雲法師有云:「何妨運用慈悲方便,提一盞燈籠,用我們心裡的燈光,照開眾生心裡的朦朧。」即所謂的「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出自《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譬如一燈入於闇室,百千年闇悉能破盡。」)開明處入手,自無咎有功。

▲誠實面對自己,才能與自己的心對話,打開內心的那扇窗戶。

智慧無分中西方,聖經也有言:「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出自《以弗所書》4:15)對應到:「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出自《禮記・經解》)教人說話如何有效益。

如「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出自《毛詩大序》)甘迺迪曾說過:「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即是「以風化下」。而下位者說話不能直接,應「以風刺上」。下句《毛詩大序》立刻點出做法:「主文(修飾)而譎(不直線)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反之,日常生活中,您是否有好心勸別人,惹惱對方的經驗呢?此即言之者「有」罪,聞之者「不」戒。

說話實是一門藝術,「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出自《菜根譚》)嚴老師的這番話不禁讓筆者憶起近日暢銷書《最高學以致用法》也有講到類似的道理:與其提出質疑責備對方,不如繞個彎路先讚美對方的行為、優點,再引導出可以改善的地方、不足,對方會更欣然接受您的好意。

此外,老師亦舉齊景公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景公使圉人養所愛馬,暴病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晏子止之,而問于公曰:「古者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公懼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

齊景公雖不是暴君,但是一位糊塗的昏君。晏子從齊景公的夢想切入——成為堯舜的夢想——遂使齊景公作罷,然而故事尚未結束:

公曰:「以屬獄。」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之,使自知其罪,然後屬之獄?」公曰:「可。」晏子數之曰:「爾罪有三:公使汝養馬而殺之,當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最愛馬,當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于百姓,兵弱于鄰國,當死罪三也。今以屬獄!」公喟然嘆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出自《晏子春秋》卷第一〈內篇諫上〉)

在此晏子運用的技巧就是「文而譎諫」,不讓齊景公誤傷百姓,同時免於主公遭受歷史的罵名,此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

另一個著名的故事:

魏徵在朝堂上讓唐太宗很生氣,氣得拂袖而去。回到後宮,唐太宗的氣還沒有消,他氣呼呼地對長孫皇后說,我一定要殺了魏徵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走到內室換上莊重的朝服,然後鄭重其事地向唐太宗跪拜、道喜:恭喜陛下有這樣一個敢於直言的大臣。有善於聽取意見的皇帝,才有敢於直言的大臣。唐太宗明白這一點,他的氣消了,拉起長孫皇后,也在心底原諒了魏徵。

這個故事有幾點可以讓我們學習的:

第一、中國王道思想「勝殘去殺」,國君不可以隨意講出「殺」這個字,以防在心田中下禍根。

第二、中國沒有死忠的思想。「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下》)此為中國文化的「相對」觀念,並非「絕對」。亦體現中國的人文思想。

第三、長孫皇后戳中唐太宗的軟肋,「諫臣配上英主」,從此唐太宗不殺魏徵,因為那是他的活招牌。

▲李嘉誠的秘書洪小蓮,能夠成為出色的人才在於識時務、識人性。

《孔》、《孟》思想談正面的盛世之學,而《易經》講「現實面」。現在我們就開始學習如何「納約自牖」。

嚴老師舉一個有名的人物——洪小蓮:

我們對女秘書的刻板印象好像都具備了這個基本條件——顏值,可是李嘉誠的女秘書洪小蓮卻顛覆了我們所有人的認知。在當年,她只有高中學歷,而就在這 10 幾年中,她的地位扶搖直上,到了 1985 年,她的年薪就已經高達 1200 萬港幣了,而且她還搖身一變,成為一間市值 1000 多億港元公司的執行董事!(編按:友善網址連結 https://bossmurmur.com/12108/李嘉誠秘書「洪小蓮」教你37條職場潛規則/

人們總結出 37 條「潛規則」,其中第十九條:「真正的領導不在於誰能領導多少君子,而在於誰能駕馭多少小人。」別於過往我們的觀念,要用君子,不用小人。但殊不知小人就是環境下的產物,此為余秋雨先生《小人》談及的內容。君子也有可能霎那間變成小人。如何駕馭小人?老師在此眉批:「了解人性。」以及引用到巴耐舜子的笑話:「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紅的;但眼睛一紅,心就黑了!」此即對君子與小人的最佳註解,人性是會隨著環境而變化的。

以下取自嚴老師的社群網站貼文,作為課堂上的例證之一,打開對方的心牖

(編按:友善網址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id=168271086660047&story_fbid=2099641190189684):

★有善終的名將

王翦(?〡?),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秦將王翦」。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有:孫臏、田單、趙奢、廉頗、李牧。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翦。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翦亦位列其中。

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楚),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

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

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

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編按:老師課堂中笑稱當老闆的都喜歡降低成本。)

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楚)。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編按:人生的進退就在此處,當對方不採納自己的意見,既不強迫,也不是抱持著看好戲的心態,而是選擇「謝病」將自己藏起來。)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楚)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著三天三夜不停息),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攻入兩個軍營),殺七都尉,秦軍走(逃)。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難道忍心拋棄我嗎)!」

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

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複言(好啦,將軍不要再說什麼了)!」

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

(編按:《孫子兵法》提到「識眾寡之用」。使敵人全方位防備我就是眾,使我全方位防備敵人就是寡。以眾擊寡,重點在於有無攻擊到對方的虛點。舉例言:敵方六十萬,我方十萬。敵方分十二方位(天干地支十二列位)防備,以我十萬攻擊敵五萬,打中對方的虛處才是要點,此即以眾擊寡。)

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臨行前,像(通假字)秦始皇請求賜予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

始皇說:「將軍儘管上路好了,何必擔憂家裡日子不好過呢?」

王翦說:「為大王將兵,即使有功勞也終究難以得到封侯賜爵,所以趁著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園林池苑來給子後代置份家產吧!」

始皇大笑。王翦到了函谷關,又連續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

有人勸王翦:「將軍請求賜予家業,末免太過份了,只怕會得罪秦王啊!。」

王翦曰:「不是這樣的!(秦王既驕傲又對人多疑。)現在秦王把幾乎全部秦國的軍隊都交給了我,我不用多多請求賞賜田宅給子孫們置份家產來表示決無背叛之心,難道要令秦王平白無故地懷疑我?」(取材《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人沒有百分百可以信賴的。「女人一入深宮就好妒;男人一當官就多疑。」王翦的真正目的是爭取信任而保全身家性命,如果他直接向嬴政表忠心,嬴政不一定相信,哪怕他賭咒發誓,還是不能讓嬴政釋疑。他改變目標,為子孫求田宅,反倒能消除嬴政的疑心,為什麼呢?當一個人開始考慮退休金以及安置兒孫的問題時,必然沒有圖謀大業的野心,況且,他的兒孫都控制在嬴政手中,他顯然不會輕舉妄動。

▲《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講話切中要點自然化解紛爭。王翦對秦始皇講的那番話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性是會變化的,有一個網路笑話貼切而不失幽默:

老陳養了多年的鴿子死了,老陳悲痛不已。他不想土葬,他想給它火葬,然後把骨灰撒回大海,讓它回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怎料那玩意兒越烤越香⋯⋯後來,老陳去買了兩瓶啤酒⋯⋯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忘其初心,走著走著就變成小人,隨著外在環境而變化。這也呼應到洪小蓮所言,作為領導,不在於駕馭君子,而在於能駕馭多少小人。即能看透多少的人性。

同時也要銘記,書讀得多不見得使人變聰明,只會為人增長見識。所以毛澤東才會說:「人間正道是滄桑」;《紅樓夢》亦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全文完


【公告事項之一】2021春季課程

文/秘書處

2021春季課程已經出來囉!!

大家趕快來報名喔!

➤➤報名任意門

★春季課程(請點藍字看介紹)

週二:喻蓉蓉老師【歷史探謎】(龍顏講堂)

週三:劉君祖老師【五經道貫

週四:王初慶老師【不薄今人愛古人——漢字面面觀

週六上午:嚴定暹老師【走入易經的世界

週六下午:蔡耀慶老師【老實寫字

➤➤觀看 2021 春季推廣課堂

【特別公告】

為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並維護講師與學員的健康安全,進場時工作人員會先量體溫,體溫正常佩戴口罩,方可進場聽課!若忘記攜帶,現場也備有一次性口罩(每片 5 元)。感謝您的配合!

疫情未艾,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是否住在外縣市  想要自我提升,卻苦於工作、應酬的時間難以配合呢?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


【公告事項之二】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秘書處

點海報瀏覽完整活動資訊

【公告事項之三】龍德而隱——最後的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逝世十周年紀念展

文/出版社

【時間】民國一〇一年三月廿八日(夏曆歲次辛丑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地點】中國文化大學大夏館,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 231 號。公車至龍門國中站下車。捷運科技大樓站下車步行約 15 分鐘,或大安森林公園站 5 號出口步行約 10 分鐘。

【主辦單位】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與哲學系暨奉元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生於亂世,以安民慰蒼為念。身處日寇操控之「滿洲國」,暗中抗日,不作「漢奸」,用保中華生民血脈。光復後,以天潢貴冑之身,避難孤島台灣,隱居以申己志,傳授華夏學術,有教無類。先至台東,興辦山地農校,恢復胡傳鐵花先生遺愛事迹,協辦宝島首次民主選舉。因此遭難,重生之後,又為中國文化大學主持哲學系務,與學生朝夕相處,講授中華經、子寶典,並以身教言教傳授為人處世之道。其後又傳道於輔仁大學、政治大學與銘傳專校。突破白色恐怖私人講學之禁,創辦「天德黌舍」,講授經、子、史書,願上天以好生之德護佑不絕如縷之華夏聖學。解嚴後,氣象轉新,生生不息,又改「天德黌舍」為「奉元書院」,「元」即「生生」也。開塾講學逾半世紀,桃李芳菲滿天下。

毓師講學要旨在「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撥亂反正,復興華夏。課堂「舉實應正」,面對現實,結合古今。強調「活的學問」,讀書以增長智慧,以經世致用;要能活學活用,「不會用就不算真懂」。是以課堂之間,每舉古今人物為例,臧否其作為,析論其心態;乍看嘻笑怒罵,實則語重心長,深得發微之旨。蔣介石以降,歷任總統、廟堂政要,無有不挨「罵」者。「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戒嚴如是,解嚴如是,先師真乃無懼而有憂者也。

毓師终身信守龍德,主用事須「識時,偕時,及時,適時與知權」;故「信而好古,不失其新」。尤其「能潛,見躍,飛亢。乾乾自誠」。教誨學生「學大用中」,讀《易》以知「大明」,生生不息之義;讀《春秋》,經史互證,以明大義。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融通經史子集,「依經解經」,「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撥亂反正,復興華夏。有如孔子再世,真乃當今最後的大儒。

夏曆辛丑年二月十六日,值 先師十周年忌辰,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暨哲學系師生和早期校友,天德黌舍和奉元書院弟子,感念師恩浩蕩;興此紀念展覽之念。以 先師相關圖片與影像,感懷  先師事功與恩澤,以 先師親筆墨寶傳頌寶訓,俾弟子永遠遵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