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0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第83期

公元2020年11月7日 夏曆庚子九月二十二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風聲、雨聲、讀書聲文/編輯部
◼︎【奉元新猷】第四屆第三次會員大會快訊文/秘書處
◼︎【奉元薪傳】《毓老師講春秋繁露》前言文/顏銓潁
◼︎【奉元活動之一】
第四屆兩岸書院聯盟青少年研學發展論壇側記
文/秘書處
◼︎【奉元活動之二】
毓師理想「大得志」!「大得民」!——
2020兩岸書院論壇略抒懷
文/吳哲生
◼︎【奉元問學之一】讀《春秋繁露・盟會要》心得文/潘朝陽
◼︎【奉元問學之二】與學長的談話文/錢威良
◼︎【公告事項】2020秋季班「明史八講」開課文/秘書處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編輯小語】風聲、雨聲、讀書聲

文/編輯部

光輝的十月剛過,我們不僅紀念 毓老師一百一十四歲冥誕,並且召開一年一度的會員大會,一起觀看 毓老師的講課影片,緬懷師恩。同時更邀請學有專長的同門,以「春秋學」為題,進行專題演講。秋季班【明史八講】課程已正式開課(友善連結:課程簡介),歡迎各位學長姐一起來聆聽!為維護講師與學員們的健康,課程現場會進行量體溫、戴口罩的基本防疫措施,非常感謝大家的配合!

明朝大儒顧憲成在東林書院大門題了一副流傳千古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可說是非常精確而生動地將書院教育的精神描繪出來。 毓老師講學時,也非常強調「時」與「實」,常常鼓勵我們關心時事,更要掌握大環境的趨勢,懂得與時俱進。本期文章,多是圍繞著關心時勢與發揚書院教育的主題展開。 毓老師特別強調《春秋》與《易經》為「元經」,而《春秋》就是體察人事、分析時局最好的經典。奉元出版公司的新書《毓老師講春秋繁露》的出版,更為完整地呈現了 毓老師晚年的書多觀點與核心思想。

想知道今年會員大會的概況嗎?請見:
第四屆第三次會員大會快訊

你知道 毓老師講《春秋繁露》,跟別人有何不同嗎? 毓老師講學的核心思想,又有哪些呢?歡迎閱讀:
《毓老師講春秋繁露》前言

你知道今年「兩岸書院論壇」中,兩岸書院代表們討論了哪些主題嗎?我們又可以從這些討論中得到哪些啟發呢?請參閱:
第四屆海峽兩岸書院聯盟青少年研學發展論壇側記
毓師理想「大得志」!「大得民」!——2020兩岸書院論壇略抒懷

你知道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聖人」嗎?為什麼我們會將孔子稱為「聖人」?歡迎閱讀:
讀《春秋繁露‧盟會要》心得

你知道「立功、立德、立言」三者,哪個最重要嗎?請見:
與學長的談話〉。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奉元新猷】第四屆第三次會員大會快訊

文/秘書處

▲大會開始,首先由主席劉君祖理事長致詞。

中華奉元學會於 11 月 1 日下午二時至五時假文化大學大夏館B1國際會議廳舉行「第四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本次大會應出席人數 221 人,實際出席人數含委託書共 155 位,達到法定過半的開會人數。會議首先由主席劉君祖理事長致詞開始,劉理事長特別在致詞結尾帶領與會會員默哀一分鐘,大家一起悼念今年逝去的蔡坤佑學長、王鎮華學長及龍思明學姊等三位奉元同門。首先,播放毓老師上課影片,讓同門重溫當年老師講課的風采。在影片之後,進行議案討論時通過「108 年度決算案」、「110 年度預算與工作計畫案」以及「學會章程修訂案」的修正案。其中第三案「學會章程修訂案」(請詳見大會手冊第 11 頁),修改「第⼆⼗八 條」與「第⼆⼗九條」,為因應疫情並符合內政部規範,在「第⼆⼗九條」增加理監事會議得以視訊召開之相關規定。交付⼤會討論時,有會員針對上述「修訂案」提出「修正案」:不修改「第⼆⼗八條」及修改「第⼆⼗九條」。經附議後,大會決議通過「學會章程修正案」(如下表)。

議案討論完後,中場休息。下半場開始,就是馬康莊教授的專題演講,演講主題:「學習春秋學的經驗心得分享」,分享跟隨  毓老師學習春秋學的心得與自己研學的領悟與體會,十分精彩。演講之後,則由學會的各委員會報告工作,首先課程委員會,由潘朝陽常務理事說明近期課程規劃,為配合明年的夏學研討會,增開「春秋學」相關課程;學術委員會,潘常務理事介紹今年年初到現在,奉元學會進行過的學術交流活動概況;第三屆夏學研討會籌備會,籌備會主席潘朝陽常務理事,報告研討會的籌備工作與研討主題,誠摯邀請各位同門參與。

▲馬康莊教授(左),進行專題演講完之後,劉君祖理事長代表學會致贈紀念品。

接著,是新書發表會,白培霖學長代表「奉元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編輯部介紹今年三~十月出版的六本新書,包含《毓老師講論語》(一套四冊)、《奉元語要(肆)》、《毓老師講莊子》、《毓老師講春秋繁露》、《增訂武經註解‧吳子》以及《奉元語要(伍)》等等,並分享編輯出版這些新書背後的汗水與用心;許仁圖學長也上臺簡介他的「河洛圖書出版社」出版他撰寫的新書《讀經之要》(一套兩冊),說明創作動機與寫作理念;臺大奉元社社長曾遠鵬報告社課去年推動概況與社團對明年推展社務的未來展望。最後,由祕書處介紹今年新推出的紀念品「奉元毛巾」與「奉元馬克杯」,馬克杯加熱即會變色。第四屆第三次會員大會,至此圓滿結束。(詳細的大會報導,請見下期「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第 84 期」,敬請期待!)

【特別鳴謝】本次會員大會,特別感謝中華奉元學會副理事長、恆耀集團董事長吳榮彬學長,贈送旗下品牌「鳳盒子 Fun Box」的耳掛式咖啡給所有當天出席的會員。同時,也非常感謝一直以來給予學會建議與提醒的學長姐。最後,感謝長期以來支持、愛護學會的所有學員與會員。


【奉元薪傳】《毓老師講春秋繁露》前言

文/顏銓潁

一、《春秋繁露講錄》的由來

用公羊學的觀念,末學「見」 老師講解《春秋繁露》(下稱《繁露》)於民國九十三年,又「聞」 老師講解《繁露》於民國六十八年。

末學自民國九十一年起受業於 老師。民國九十三年起, 老師開設「急就(救)班」,改變昔日逐章逐句的講法,以其「一」融貫諸經,每周上課兩到三次,每次雖有一主經,但始終優游於諸經。《繁露》便是在此期間講授的主經之一。

末學退伍後,每日到 老師家中「上班」。暮鼓晨鐘,黃卷青燈,師徒二人一同整理幾十年來留存的報刊、物件與隻言片語,以備將來。某日, 老師將一摞用白色防水袋包裝好的課堂手寫講錄交給末學保管。其中正是此次問世的《毓老師講春秋繁露》(一九七九~一九八〇)。 

二、《毓老師講春秋繁露》的片光零羽 

(一)《毓老師講春秋繁露》出版的雙重意義

本講錄的出版對理解_老師思想有雙重意義。首先就時間來說,此書是_老師繼《老子》、《莊子》(註:《毓老師講老子》(一九七八)、《毓老師講莊子》(一九七八~一九七九)。)之後所講,可視為同一時期的詮解,體現 老師該時期的思想。其二,就學派來說,其先後之老、莊、孫均為子書,《繁露》固然亦為子書,但為儒家類,更重要的是它是《春秋》的精要,反映 老師諸多核心思想。如元一、改制、平等等。《大易》與《春秋》為奉元書院的主經。 老師寫道:「《繁露》為《春秋》之善繼者,遠勝於孟氏。」欲通《春秋》必須要讀《春秋繁露》。 老師說:「在漢朝時,司馬遷都說,治公羊春秋,坐第一把交椅的是董仲舒……我們講《春秋繁露》,就是要離孔子近的時代來認識公羊春秋。」除了時代近外,重視《繁露》更因為董仲舒的思想。_老師說:「孔子以後,我們最強調董仲舒,就因為他有本有原。」有本有原,才能生生不息,日新又新。 老師說:「沒有比《繁露》更發智慧的,難讀,可是下了工夫就取之不盡。」雖說難讀,但其有本有原的思想資糧,足以啟發我們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老師對《繁露》的若干看法
《繁露》為改制之書

《繁露》是改制之書,講的是三世,而不是維護世及亂制。 老師說:「《繁露》一書,完全為亂制說教,不是為亂制說話。他在亂制之下,如果深講大同之世,那和神話一樣,距離現實太遠了。」在亂制之中,既要留存真義又能避禍,使「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之有罪」(《春秋公羊傳・定公元年》);對多數人而言,修養境界也無法躐等而進,因此不可能一步登天,所以「委曲求全」、「按部就班」,有體系、有步驟地改制。

改制的目的在走向「大一統」。 老師說:「《春秋繁露》不外乎就是術,為了達到大一統目的的術。不了解這個,就不了解董仲舒先生的苦心。」什麼是大一統? 老師進一步申說:「明改制的目的是什麼呢?『一』是動詞,整個統乎天之子,不可以再統乎人了。天子就是替天行道的。文章很少,意境很重要。其主要目的就是一統乎天子,一統乎新王之制。」首先,新王之制相對於世及的亂制,也就是公天下之制。其次,「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善制與善人相輔相成。「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易經.繫辭下》)良善的制度也必須要有適合的人才能順利運作。第三,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能走向「大一統」?需要一統乎天之子而不統乎人,意指一統乎有德的天之子,而不是有領袖之位而無領袖之德的人。誰是天之子?天民。誰是天民?法天養德的人。只要修養天之德,「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孟子・告子上》),有天大之德方可承受大位,所以「大德者必受命」、「必得其位」(《中庸》)。第四,修養天德的潛力是人皆有之,非少數「高貴血統」所獨佔,也就是人人皆可為堯舜。 老師說:「天子不是一個,因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我們都是天民,天民就是天的兒子。只要這麼辦,都可以成天之德。你的行為就是天行,也叫中行。」這裏可以引出第二個觀點:平等觀。

平等觀

在本講錄中, 老師先後在五篇內引用「人無生而貴者」,並說:「這是今文家最重要的觀念。」此句體現了兩個方面的平等觀。一個是本性平等,另一個是階級平等。首先是本性平等。《繁露》說:「元者為萬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因為人秉受生天地的「元」,所以昇華良知良能,樹立人格,可以參天育物。這裏的人不分性別、種族等生物背景與家世、學歷等社會背景。 老師常引用:「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並提示堯舜指的是德,而不是位。人人都是天民,都是天之子,人人皆有佛性。 老師說:「一個人成就,完全在良知,不在你老師怎樣,也不在乎環境如何。看看猶大,老師和朋友都是最好的。」所以「良知出高徒。」人人都有「天賦」成就堯舜之德,盡己性則為堯舜。

其次是階級平等。《繁露》是改制之書,要改的是血統論的一家一姓的世及亂制。因此, 老師在解釋「聖者則於眾人之情,見亂之所從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度制〉)時說:「《繁露》中的「差」都不當「差別」講,而是「去掉」的意思。」這句話或可說是 老師解讀《繁露》或《春秋》的微言之論。

無獨有偶,太史公說:「《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繁露・奉本》說:「禮者,繼天地,體陰陽,而慎主客,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外內、遠近、新故之級者也,以德多為象。老師在解釋此句時說:「說『主客』,不說主從,這是『平齊之義也』,主從就不行了。」真可謂一字一義也! 老師還說:「『差』是除掉,不是差別。我們就是主客,還差別什麼外內遠近新故之級?沒有級!差除這個外內遠近新故的觀念。說主客,就是要把這些都沒有了。要是有這些觀念,就沒有主客的觀念了。」那麼為什麼還有尊卑、貴賤、大小之別呢?因為每個人的「德行」不同。 老師說:「因為遠近大小若一,完全沒有遠近大小新舊,完全沒有尊卑貴賤大小之象,以德多者為象。什麼是尊,什麼是貴?誰的德多,誰就尊,就貴。誰德少,就卑,就賤。人都一樣,為什麼有尊卑貴賤大小?就因為德不一樣。」尊貴卑賤的區別就在于德的多寡。

老師說:「東西分多少等,按照你的倫來分貴賤,不是人為的。都是按照你本身的德能來決定你的貴賤。沒有生而貴者。」這一解釋,既泯除了階級固化,同時鼓勵多德多得。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同樣振聾發聵。

老師在解釋「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獲麟,受命之符是也」(〈符瑞〉)時說:「樵夫獲麟,就是人之行與天之行合一了。為什麼麟會來?因為天人之德合一,老百姓都能狩了⋯⋯這就是泯除了貴賤的階級,沒有貴賤的觀念了。自天子至於庶人都一樣了,都有天民之德,都有天子資格,因為都有天子之德⋯⋯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的時候,仁獸就出現了。這就是天人合德之符的吉祥。雖然只是一句話,意境很深。」天子、庶民都有天德,即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所以都有成為天之子的資格,如此可臻至「羣龍無首」的太平世。 

(三)變一為元的雙重意義

老師說:「做事糊塗,沒有成就,就因為沒能達到繼承本所從來而為事。用現在的 話來說,可以識源知本的人才能成功。」識源知本的意義非同小可,所以 老師由天德到奉元,其中關鍵的一句話就是「孔子變一為元」。孔子為什麼要「變一為元」?

《繁露》說:「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繫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大其貫承意之理矣。」這一段話重出於〈玉英〉與〈重政〉,而 老師仍先後不厭其詳地解釋,並提示:「『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這一句是總綱,特別重要。」此段之重要性可見一斑。詳情請見相關內容,茲不贅述。謹此歸納 老師提示的「變一為元」的雙重意義。

一為始終,元為終始

「變一為元」的意義首先在於一為始終,元為終始。 老師說:「聖人把所有的萬物統於一而繫之元,等到『繫之元』的時候才生生不息。『屬於一』是始終之道,『繫之元』是終始之道。無論什麼東西,都有始終,要等『繫之元』了,終而復始,就生生不息了。」例如就個人來說,始於生,終於死,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然而孔子「改一為元」之後,將人提升到與天地同參的天之子地位,那就得「繼志述事」,繼天之志,合天之道,而天志即為尚公、無私,目的則為生生不息。如此一來,就將個人與家族、社區、民族、人類、萬物聯繫起來,個人的生命意義就不僅是個人生存,更在於與天地 萬物的同生共榮。

那是否就只需要元而可捨棄一呢?也不能。因為元為體,為天之道,為「生之本,事之機」;一為用,為人之道,為「行事之機」。 老師寫道:「『一者,人之道;元者,天之道。』孔子改一為元者,乃由人之道以反天之道也。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言人道之至境也,君子上達,則與天地參矣。人之元顯矣,曰天人境界。」《春秋》由顯之隱,由人之道上達天之道,與天地合德,乃成大人。

一為一致殊途、以簡御繁,元為與天地終始、生生不息

我們所面對或創造的名相萬殊,但其元素實則簡易。《易經》:「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老師說:「『屬萬物於一』就是殊途同歸;『繫之元』就是與天地終始也。天下事雖然不同,但都得屬之於一,辦事得以簡御繁,就是殊途同歸。繫之於元,就是與天地終始、生生不息之道。孔子改一為元,這才有深的意境。」人面對萬事以一為入手處而生百法,但又同歸於一,以一統率諸法,始於一,終於一。殊途同歸,以簡御繁的目的在上達於與天地終始、生生不息的天之道。如此方能盡到天之子(聖人)之責。因此, 老師總結為:「『屬一,繫元,定一,其志一也。一致殊途,以簡御繁也,自邇自卑,以致其極,與天齊也。』『屬萬物於一,殊途同歸也;繫之於元,與天地終 始也,終始者,生生之道也,不息者也。』

《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老師講學一再強調不是怎麼說,而是怎麼做。行就得有步驟。在知道識源知本的意義後,怎麼行? 老師提示四個步驟:識元、繼元、體元、行元。「惟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繫之元也⋯⋯大其貫承意之理矣」為識元的方法,而「慮深通敏,只是識源知本的初步」。聖賢著經一字一義; 老師解經亦一字一義,並提點步驟,此中深義值得好學者深思。

鼓勵活學活用,成活文王

老師說:「我們提倡夏學不是盲目的,必得由這去研究出來。我們不是反對西方哲學,但必得學我們的祖宗⋯⋯看看中國佛學到底是怎麼樣。這就是我們的祖先很能吸收別人的長處。⋯⋯要由根本上發掘自己,也會印證古人,也會創新自己,這才可以。不能印證古人,就不能創新自己。」提倡夏學不代表「罷黜西學,獨尊中學」。夏學本身就具備開放性、包容性,而不具有一神教式的排他性;其次,夏學具開放性、包容性,也有本末先後;第三,夏學主張在用的層面上與時俱進,而不是故步自封。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民主赤字、貧富不均、難民問題、環境危機等諸多頑疾,以及AI發展等數位時代科技日新月異的新挑戰時,夏學能有什麼應對之道?

老師常說:「以古人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反對不急之務,強調古人的思想是我們思想的養料。對待前人思想,我們既不應該棄如敝屣,也不必奉若天憲。 老師說:「前人之說就是破銅爛鐵,不能當成金科玉律⋯⋯一個字少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是個道,你怎麼想都行。千萬要活用。」破銅爛鐵在智慧的凝鍊下,也能點石成金。 老師說:「天下沒有比鹵水再厲害的東西,人一聽到,馬上自動凝結在一起,這才有用。這要在活的工夫去找,很有深義。破銅爛鐵加在一起,凝了,做成了電燈,成型發光了。」從這發吾人「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

因學力有限,體會各異,末學不揣淺陋,略抒鄙見。講錄中的覃思奧賾仍有待讀者玩味體悟,並付諸行動。「奉元率性,盡三參天」,「達德光宇宙,生命壯自然」。

最後,因整理本講錄時,仍須兼顧日常工作,時有分身乏術之感。所幸內人范暘沐博士適時畀付奧援,襄助整理本書後半部分,最後再由末學統稿,使得本書得以及時付梓。謹致謝忱。明年(二〇二一)為 老師逝世十周年,祈願屆時能有更多、更新的書稿問世,以文化天下。 


【奉元活動之一】第四屆兩岸書院聯盟青少年研學發展論壇側記

文/秘書處

▲今年兩岸書院論壇的臺北會場:慶泰飯店會議廳。

海峽兩岸書院論壇,是兩岸書院交流的一大平臺,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四年。奉元書院分別受邀參加前年(2018)的「第二屆海峽兩岸書院交流與發展論壇」(相關報導)以及去年(2019)的「第三屆海峽兩岸書院創新與融合論壇」(相關報導)。今年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論壇改以跨海視訊連線的方式進行,可以說是一種別具特色的「雲端相會」10 月 23 日,福建的九家書院齊聚福州正誼書院,臺灣的七家書院則在臺北慶泰飯店聚會(詳見圖表),共同參與「第四屆兩岸書院聯盟青少年研學發展論壇」。  

▲兩岸共計有十六間書院出席。
▲活動開始前,奉元書院理事吳哲生老師與象山書院理事長交流互動。

本屆論壇,首先由主辦單位 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 林守欽副廳長致詞作為開場。林副廳長表示:希望透過本屆兩岸書院論壇,兩岸專家學者的交流,討論如何讓青少年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學習。中國的書院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可謂淵遠流長,也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媒介。尤其,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永遠不變,即便遭遇新冠疫情的影響,兩岸交流的步伐也不會因此中斷,我們將持續透過舉辦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兩岸一家親的友好情誼共同努力。

▲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林守欽副廳長致詞,透過視訊傳到臺北會場,兩岸書院代表「雲端相會」。

緊接著是臺灣書院的代表致詞。本次論壇,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劉君祖理事長,作為代表臺灣所有書院的致詞貴賓。劉理事長出席本次論壇,不僅代表奉元書院,同時也為咸臨書院發言,意義非凡。

劉理事長在致詞時表示:

一、首次參加兩岸書院論壇,過去兩年都是請奉元書院與咸臨書院的同仁參加,還分別與篔簹書院、正誼書院結了對子。沒想今年受疫情與世局形勢的影響,通途變天塹,無法與諸位朋友相見歡聚請益,真是遺憾。多謝主辦單位費心安排了視訊會議,讓大家可以天涯若比鄰,就這屆主題聆聽素有專精的同道講述經驗心得,交流分享,以為日後推動兩岸青少年研學工作的參考。

二、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已徹底改變了原有的世界秩序,後續影響既深且鉅,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肺炎、2001年911恐怖攻擊等天災人禍,直追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對成長中的這一代青少年來說,也是衝擊嚴重。

三、未來民族文化的發展振興,年輕世代至為重要,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確需仁人志士竭力用心。台灣中學新課綱的制訂鹵莽滅裂,心狹短視,不宜輕忽視之。奉元書院與此間ㄧ些同道已在串聯,鎖定小學生研發創新教法教材,期能一盡棉薄之力。人文化成,繼明天下四方,願與兩岸同道共勉之。祝大會成功,謝謝!

▲劉君祖理事長致詞時,臺北現場與福州會場的書院代表們都認真聆聽。

在本次論壇之前,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專業錄影公司前往臺灣五家書院(陽明書院、象山書院、鵝湖書院、咸臨書院與奉元書院)錄製各書院的介紹短片,因而本屆論壇就以這部介紹五家書院影片的首映會,作為開幕儀式(奉元書院簡介影片)。最特別的是,劉理事長在影片中介紹奉元書院時,提到  毓老師生前講學時常常強調:「讀書最重要的是「時」與「實」!」成為當日的重要金句,後來上臺演講的每一位學者專家,無不引用或者呼應這句話,由此可見 毓老師看似隨口所說的教誨皆是「金毓良言」,都能讓聞者受益無窮。

▲播放奉元書院介紹影片時,福州會場的畫面。

開幕儀式之後,主辦方安排兩岸的五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

一、武夷書院原黨委書記吳邦才女士,以回顧中國書院的悠久歷史談起,然後介紹福建的書院學堂、私學與官學的沿革與發展,並強調書院講學的特色在於學以致行。

二、陽明書院溫明正副院長主講「兩岸青少年特色書院——書院研學的發展」:談到書院教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以生命教育為核心,追求對生命的關懷以及永續安頓,不但要向內自我省察,達到修身養性,變化身心靈,還要在生活當中實踐,是一種人格養成的修養教育。

▲中間休息時,咸臨書院代表與奉元書院代表合影。

三、福建行政學院林怡教授,分享「朱子的書院情懷」,討論書院教育的特色,並深入討論朱子就是在福建的一間書院出生,自幼受到父親創辦的書院影響很深,對福建一地的書院發展貢獻很大。

四、臺灣奉元書院熊羿秘書長分享「青少年特色書院研學發展——書院就是啟發式教育」。首先,提出對國學的傳播與教育形式的觀察:認為國學傳播分為「學院」與「書院」兩大途徑,學院屬體制內,著重學術研究,而書院是體制外,著重生命教育。其次,對青少年研學的建議: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學習不應局限於課堂,以「研學」為例,閩臺在地理與文化上血脈相連,中小學、書院都應定期互訪,在文化古蹟、傳統工藝與傳統戲曲等三方面深入交流。讓青少年在實地體驗中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後,分享奉元書院設計中小學生國學教材的經驗,以簡化、活化的方式,強調「好學、好教、好帶、好玩」的原則,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無痛接軌」接觸國學。課程取材易經、禮記與詩經,不要求強記背誦,在引導互動式遊戲中學習,從而發現孩子們的理解力、想像力與創造力是令人驚豔的!

▲熊秘書長的分享生動而活潑,引起兩岸書院代表們的共鳴。

五、閩臺(集美)研學交流基地王珺瑜主任主講「學以致行——書院精神與福州螺洲觀瀾書院漫談」,基於「兩岸一家親,從小心連心」的理念,長期舉辦研學營,包含專門招收台商子女的研學營。更認為,書院文化就是傳承,研學旅行就是傳播,因此書院文化加上研學旅行,就是傳承加上傳播。尤其,兩岸書院的老師以及老師子女們的互訪聯誼,對兩岸文化交流至關重要,更是讓青少年可以得到傳統文化滋潤的最佳機會,期望兩岸青少年可以攜手同行,一起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專題演講結束之後,今年的論壇活動也在兩岸書院代表們透過視訊彼此揮手致意、互道珍重的溫暖氣氛中,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大家都期待,來年疫情緩和之後,能夠歡聚一堂,交流觀摩,彼此學習,互相砥礪!

▲論壇結束後,臺灣的書院代表們全體合影留念。期待明年再相聚!

—全文完—


【奉元活動之二】毓師理想「大得志」!「大得民」!——2020兩岸書院論壇略抒懷

文/吳哲生

2020 年 10 月 23 日,一個輕秋微涼的上午,我國書院界的代表性人物,都齊聚慶泰大飯店,共同參加【2020 兩岸書院論壇】。君祖學長代表臺灣地區的與會先進致辭,他分享說:奉元書院是 毓老師所創辦的文化志業,秉持著「時」與「實」的原則,致力於「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用實際的行動來服務天下人。他強調:「時」是「學而時習之」的「時」, 毓老師上紹孔子「聖之時者也」的志向,將古聖先賢的智慧重新詮釋,「與時俱進」地創新,來解決「當務之急」的時代問題。「實」是將古聖先賢的智慧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毓老師期許奉元弟子不但「接著講」,更要「接著做」,為天下人造福。

回首半世紀以前,大陸發動「文化大革命」,我們啟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最終我們成為中華文化的正統瑰寶; 毓老師超過一甲子的努力,用他逾百嵩壽的生命,見證了夏學拯世的珍貴智慧!而今,我們擁有全球將近十五億炎黃子孫的共同盼望,以及越來越多有志之士的響應與期待,我們在這煥揚華夏智慧的旅程中,「德不孤,必有鄰」。加上奉元書院與此間一些同道已在串聯,鎖定小學生研發創新教法教材,期能一盡棉薄之力,將來數以億計的民族幼苗與莘莘學子,都將啜飲華夏經典中智慧的甘泉,孔子「君子以繼明照于天下」的理想將隨著炎黃子孫的親近經典而落實,《易經・乾卦》中「現群龍,无首,吉」的日子將因為大家的努力而到來!

最近,感謝學會邀請了多位學長,針對《春秋》相關經典進行了密集的分享,一時之間「浩然正氣」及「撥亂反正」的智慧光芒,沛然地散放著令人欣躍的暖意!加上顏銓潁、范暘沐兩位學長所精心整理的《毓老師講春秋繁露》出版,讓我們 2021 年 3 月 20 及 21 日舉行的夏學盛會,將可在絕佳的氣氛中登場,令人引頸期待!

毓老師將《易經》與《春秋》定為奉元主經,並且提醒我們:

「是以《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這一句是總綱,特別重要。

毓老師又強調:

聖人把所有的萬物統於一而繫之元,等到「繫之元」的時候才生生不息。「一者,人之道;元者,天之道。」孔子改一為元者,乃由人之道以返天之道也。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言人道之至境也,君子上達,則與天地參矣。人之元顯矣,曰天人境界

毓老師引「西狩獲麟」來隱喻「天子、庶民都有天德,即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所以都有成為天之子的資格,如此可臻至『羣龍无首』的太平世」。如此一來,《易經》與《春秋》的終極理想同歸一處。

毓老師的群龍理想,從《易經・乾卦》「潛龍」出發,先立定弘毅的大志,即「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步步為營,相信終會如《易經・損卦》「弗損益之,得臣无家」,《易經・益卦》「有孚惠心,有孚惠我德」,以及《易經・升卦》「貞吉升階」等所共同達成的「大得志」,並且廣結善緣,將群龍理想推廣到炎黃子孫所到之處,並且落地生根,可完成如《易經・屯卦》所說的「大得民」!

最後,要感謝君祖學長、朝陽學長等等的玉成,熊羿秘書長的悉心安排,讓哲生得以參與盛會。從這次【兩岸書院論壇】的切磋中,我們看到 毓老師理想的發皇正越來越可期待!對比於寶島臺灣執政團隊正落入「塔西陀陷阱」(Tacitus Trap),毓老師「奉元」之志正是華夏民族未來希望之所寄。聊數語,也祝福兩岸志同道合的先進們,心穩志健,善繼毓師之志,善述毓師之事!


【奉元問學之一】讀《春秋繁露・盟會要》心得

文/潘朝陽

董仲舒的「聖人」是怎樣的人物?他在〈盟會要〉中一開頭就這樣說:

至意雖難喻,蓋聖人者,貴除天下之患;貴除天下之患,故《春秋》重而書天下之患徧矣,以為本於見天下之所以致患,其意欲以除天下之患。

聖人的「聖」之境界,董子認為是無止境無限止的,非意測可得而窮盡,但聖人的現實之作為卻可掌握,是如何之人才可以稱為「聖人」呢?依董子,乃是注重或實際為天下人去除大災患的人,才有資格為聖人。所以,董子特指出《春秋》最重視天下禍患災難,因此,在整部經中,詳細地記載了各國各地的大患。其用心是在於發現天下所以發生大災難大禍患的因由,進一步思考並提出去除禍患的方法。

董仲舒在此文中提到的聖人就是孔子,孔子著《春秋》的主旨,即揭露中國的災患,且意圖加以消除。

何以聖人要盡心戮力著《春秋》試圖載記天下之大患而思有以除之?董子曰:

天下者無患,然後性可善,性可善,然後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流,然後王道舉,禮樂興,其心在此矣。

依儒家心性論真義,天性本善,所以無所謂性可善可不善,但董子此處也表達了一個重要的意思,至善之本性的那個善,是天理本來如此,但因為人在世間,會有各種後天習染,故在此後天薰習中,不免會有言行的不善而得出惡果,最大的惡,是為政者位居高位,但卻妄行暴政而產生為害人民之大惡,因此天下才有種種禍患以為害世人。天下若無災患禍難,那就是聖人之政教的實踐而使天下世人能夠在生活和倫常中,回到性的善,亦即使人人心性皆能顯發善德,由於人人皆發用實踐了善德,所以清廉潔淨而人文化成天下,於是王道才實現,禮樂才興盛,天下才臻於「太平世」,董子說聖人孔子的心意就是這個。

董子進一步闡述細節:

《傳》曰:「諸侯相聚而盟。」君子修國(按,「國」為「之」之訛寫,「修國」改正為「修之」),曰:「此將率(「率」字是「奚」字之誤寫)為也哉!」是以君子以天下為憂也,患乃至於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

董子指出《春秋・公羊傳》提及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孔子著《春秋》之上下年份〉之中,諸侯經常相聚會談結盟,訂定當時中國境內各諸侯國之協約,君子進而追索為何在經書中要特別記載春秋時代諸侯經常盟會,其因為何?此乃君子以天下的大禍患大災難為憂,然則此是何事?即《春秋》所載的那個時代,是一個紛亂昏暴的「據亂世」,弒君達三十六君,亡國則達五十二國。而何以如此悲慘?乃是因為「細惡」一直在產生,從無斷絕,累積所致,終釀出弒君亡國的大禍患。董子闡釋《公羊傳》所說孔子《春秋》之大義所在,是強調治國者若無德性而好行細惡,則到最後必有「君弒國滅」的大罪惡之結局。此種道理,《易》是與《春秋》配合符應的。《易・坤・初六》曰:「初六,履霜,堅冰至。」其〈小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至其道,至堅冰也。」而《坤・文言》又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撰《易》的儒者,深明大自然的氣候現象,寒冬時分,當腳下踩到霜時,就要警覺會更加嚴寒,堅實的冰將很快來臨而就要凍結大地了,人們應該提早做好禦寒冷、防冰雪的抗災工作,依此道理,從自然聯想到人文,為政者,如天子或諸侯王則應警悟平時的政治上的細小過錯和惡行,就如同冬霜,若是不立即加以清除防患,積漸一久,必形成難以挽救、克服的大惡,所以必有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足以亡國亡家的大災禍之產生,故撰《易》的儒家君子才會再三呼籲在位之為政者,一定要體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的事實和道理。吾人睽諸《春秋》和《易》之言論乃至於後世歷代的朝代之發展和結果,其命理莫不如是。以此聖人之訓誥和董子的闡釋,來觀照當代臺獨在臺灣的所行所為之細惡不斷,必可斷言其所積造而來的大禍患,必是君弒國亡。

因此,董仲舒對於如何免於或去除上述由細惡而積大患之方略,提出《春秋》聖人之見,其實亦是董子自己的觀點。董子曰:

立義,以明尊卑之分;強幹弱枝,以明大小之職;別嫌疑之行,以明正世之義;采摭託意,以矯失禮;善無小而不舉,惡無小而不去,以純其美;別賢不肖,以明其尊;親近以來遠,因其國而容天下;不失其理,公心以是非;賞善誅惡,而王澤洽;始於除患,正一而萬物備。故曰:「大矣哉其號!兩言而管天下。」此之謂也。

立國治國,為政者首先必須建立大義,亦即仁義之道,而禮法就在此大義之中,此是立國治國最重要的根基。其所說的「強幹弱枝」,是強調漢朝應樹立中央政府的力量和威信,乃是有鑒於周室衰微而諸侯跋扈的春秋時代,孔子深痛天下禮壞樂崩、生民憔悴,故主張重振周天子而恢復周文禮樂的封建制度(這是孔子在「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那個階段的政治觀念,到後來,孔子則主張「禪讓公天下制」,連周之封建制亦予否定。)從這個歷史的警示,因此董子有鑒於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的禍患,也要求漢朝必須確立中央政府的強幹態勢,否則諸侯勢大而割據分裂,大漢王朝就無法維持大一統的格局。古史可以鑒今,今日中國隔海分治已經七十年,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雖然逐漸富強,但依然面對霸權強國的帝國主義美國,中華民族必須全力對付美帝之侵略而且不敗,亟需先將兩岸統一;冷戰體系下的臺灣,實質上已是美帝國主義宰制下的半殖民地,是美帝用以侵中的戰略和戰術的雙重合一的前進基地,中華民族必須以一個完整的中國,由中央統籌團凝、形構的國家民族意志,依聖人的《春秋》大義來踐行之,才可有效地對抗美國帝國主義的侵華之戰。

董子此文其餘的論述和建言,均是為政者在治理的層次,必須、應該實踐的規範,不外乎區別善惡、分別賢不肖、且能獎善與賢並懲處惡與不肖,建立禮儀而以仁政來容納、招引天下人,進而實現天下一家之太平。

董仲舒在結尾處點出聖人君子以「兩言」而鑒管天下,所謂「兩言」就是《春秋》對春秋時代的周天子以及各國的貴族的褒貶。孔子建立了「道尊於勢」的原則和規範,儒家君子依道不靠勢,故對政治的政權和治權兩層都堅持直道而行的褒貶,春秋時代禮崩樂壞,貴族一無可觀,故孔子著《春秋》的精神和主體,乃唯有「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所以,孔子最後肯定的只剩下公天下的革命之基本民權。而「革命」,縱然只是「六君子」的「湯武革命」,董仲舒身為漢時大儒,亦不知或不敢提出,他最多只能以「天人感應」之說抬出高高在上的「天」來約束專制帝王,希望能用「天」來導引帝王行善政而去暴政,但顯然非常困難。此即中國政治垂兩千年來的最大困境,直至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建立第一個中國的民主共和國,以人民為主權所有者,政權屬於人民,而為政者只是治理層的公務員,如此,專制君王才能消除,中國才能實現權能劃分但又互相諧和的依德據法的民主政治。但,無論海峽兩岸的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百年,仍然是在孔子構劃的這條理想的道路上摸索,大陸已在調適上遂的大道上提升,但臺灣,則連中華民國都已亡給夷狄漢奸政權,已經名存實亡,遑論聖人的中國公天下政治的實現。在此關鍵處,我們可以明白公天下的民主政治,其核心或充分條件,不在於外在的制度,而是公民尤其是知識分子、菁英階層之內在的品德操守,所以儒家強調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本心良知,依然是最恆常、重要的根本。

臺北・天何言齋 2020.10.15


【奉元問學之二】與學長的談話

文/錢威良

【前言】

此次為課後與某位學長的對話紀錄而成,希望可以靠著如西方哲人的對話方式啟發自己的智慧,抑或是如《論語》般記錄著與學長的談話。畢竟,學問學問,學從問而來。學問不是死的,傳了幾千多年歷久不衰,不是因為它還可以在課本裡被老師傳授出來,而是它跟生命作結合,這才有用。

正文

我:我感覺我做事總不順手,光打工就覺得處處做不好。

學長(以下簡稱「學」):不誠無物,你心中早就有想法了吧?你說的做不好,感覺是藉口想推卸責任而已。

我:有阿,但我抓不到著力點。

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嘛。早點來,多練習幾次就行啦,熟能生巧。

(筆者按:筆者很多時候最簡單的道理,卻不會去實踐,心中充滿慚愧。)

我:學長,我有什麼需要改進的部分嘛?

學:你嘛,太消極了,生活過得太安逸。

我:我過得太安逸嘛!?

學:不過這沒有什麼不好,你過得開心才最重要。畢竟你先知道消極,才知道未來的積極是如何呈現的。

我:學長,我遇到一些人做事很沒效率欸,跟他講,他卻都不聽,害我想跟其他人抱怨。

學:你知道最難改變的東西是什麼嘛?

我:什麼?

學:人的想法最難改變。你自己的想法有時候都改變不了了,還想改變別人的嘛?

我:可以說是「心猿意馬」嘛?

學:差不多啦⋯⋯總之,你看不慣的人怎麼辦?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怎麼樣?

我:可以明得失。

學:沒錯,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

我:內自省。自己檢討有沒有跟他一樣,不要換了位置換了腦袋,變成當初跟我討厭的人一樣。

學:沒錯,但說得簡單,做起來很難。你就好好記得你現在當下的心情。

我:所以我不要抱怨了。

學:當然還是要抱怨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抱怨,憋出病來。偶爾罵罵就算了,生活該過還是要過,畢竟罵了也於事無補嘛。

▲認識自己,石頭變鑽石;《易經》說的「觀我生」;心經的「觀自在」。

學:你以後退休想幹嘛?

我:退休⋯⋯開書院教書?或是整理筆記教大家?

學:聖人三不朽是什麼?

我:立功、立德、立言。

學:立言擺在第幾?

我:最後。

學:這不就得了,毓老師教的學問既然這麼好,你就更應該應用實踐在生活中阿,不是只有教教書,讓大家知道有這個東西,這樣沒有意義,是死的。因為你什麼作為都沒有,只是傳抄別人的學問再給別人而已。

我:那我要怎麼做?

學: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不要因為毓老師的這套學問很好,就想宣揚它。這是本末倒置的。記住只有人能弘道,不要為了道而想去教書來宣揚它,它也成就不了你什麼,只有你自己能夠成就自己,到那時候你才能弘道。

我:跟我學的知識一樣嘛。

學:不錯,你不要為了看看有沒有興趣而讀研究所、而讀博士。而是你能不能運用你所學來成就或是應用在生活中,解決你的難題。總歸一句,你不是書的奴隸,而是書的主人。

學:你覺得人生是什麼?另外,人生沒有捷徑,你覺得什麼才有捷徑?

我:(沉思中⋯⋯)(筆者按:讀者可以想想看人生是什麼,什麼才是有捷徑的?沒有標準答案,正如一百個人讀一部經典,就會有一百種答案,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體會自然不同。)

學:當你繞過遠路的時候,你就知道捷徑。

我:那人生不就都是繞遠路了嘛?

學:不錯,人很常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沒看過的事情半信半疑。即便我告訴你這邊有捷徑,多半人可能半信半疑,甚至認為我瘋了。

▲易經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論語說「君子不器」。值得翫味。

我:學長,我不能跟書院請假,但實驗室揪團去烤肉又好想去怎麼辦?

學:很簡單啊,就什麼都不要想,你想說你不去會對實驗室的人不好意思,然後如何如何,這不是庸人自擾嘛?一個人能力有限,要嘛請其他人互相合作,要嘛就不要有多餘的雜念去困擾自己,為什麼呢?因為你本來就無法做到阿。

(筆者按:自己常常會把事情複雜化,但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好了,把它做到最好。)

—全文完—


【公告事項】2020秋季班「明史八講」開課

文/秘書處

2020秋季班【明史八講】課程已經開課囉!

大家趕快來報名喔!

➤➤報名任意門

★秋季班【明史八講】課程簡介:

週四:徐   泓老師【明史八講

【特別公告】

為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並維護講師與學員的健康安全,進場時工作人員會先量體溫,體溫正常佩戴口罩,方可進場聽課!若忘記攜帶,現場也備有一次性口罩(每片 5 元)。感謝您的配合!

疫情稍緩,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是否住在外縣市  想要自我提升,卻苦於工作、應酬的時間難以配合呢?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