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0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第79期

公元2020年7月7日 夏曆庚子年五月十六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心態決定格局文/編輯部
◼︎【奉元問學之一】動機文/林世奇
◼︎【奉元問學之二】
2020冬季班「社會學老莊」摘要(1/2)
講述/白培霖
整理/蔡正道
◼︎【奉元問學之三】
春季班「管仲的識人之道與霸王之業」課程心得(二)
文/錢威良
◼︎【奉元活動之一】
故宮的午後——蔡耀慶老師導覽側記
文/李淑珍
◼︎【奉元活動之二】故宮書畫參訪心得文/林芃穎
◼︎【奉元社快訊】讀《毓老師講論語》心得(二)文/奉元社
◼︎【公告事項】2020夏季課程〖恢復現場上課〗文/秘書處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編輯小語】心態決定格局

文/編輯部

夏季光陰芢苒,端午已過,節氣小暑,時間已正式進入暑假。奉元書院的夏季課程已然開始,隨著島內疫情緩和,正式恢復現場上課,學員們許久不見,終於盼來歡聚一堂的時刻,一同於炎炎夏日,品味古人的清涼智慧。這裡要誠摯感謝所有學員積極配合防疫措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友善連結:夏季課程簡介

本期文章,都是圍繞著心態展開。做任何事情能否成功,一個人能否長久,最關鍵的因素都是心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是儒家勤能補拙、奮發進取的心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是孟子遇到困境而不被擊垮的心態。「天地與我並存,萬物與我為一」,這是莊子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心態。「元一小大」,是毓老師頂天立地,講學六十餘年屹立不輟的心態。心態決定你的格局,而格局就決定你的成敗。

你知道做任何一件事情,需要有什麼樣的東西,才能夠永久維持下去嗎?請參閱文章:
動機

你知道莊子和老子的思想有什麼不同嗎?你知道毓老師學說的重點「元、一、小、大」是指什麼嗎?歡迎閱讀:
2020冬季班「社會學老莊」摘要(1/2

你知道「知道」一詞最早出自哪裡嗎?你知道毓老師是怎麼讀《管子》的嗎?請參閱:
春季班「管仲的識人之道與霸王之業」課程心得(二)

你知道去故宮看書畫展,應該要有什麼心態才會有收穫呢?歡迎閱讀:
故宮的午後——蔡耀慶老師導覽側記
故宮書畫參訪心得

想知道臺灣大學奉元社的最新消息嗎?請見:
讀《毓老師講論語》心得(二)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奉元問學之一】動機

文/林世奇

編按:本文作者為奉元書院講師林世奇老師,現為中山女高中國文教師。自大學時代起即入「奉元書院」,跟隨  毓老師讀國學近三十年。本文為林老師今年(2020)五月十四日的臉書貼文。文中討論了學武的動機,以及為什麼學武的熱情歷久不衰。本刊特別徵求林老師同意轉載刊登,以饗讀者。林世奇老師將於今年夏季於奉元書院開講「此情可問天──從武俠到修真」(友善連結:課程簡介),歡迎大家來聽課喔!

我學拳的動機,和文學沒有關係,和哲學思想、養生文化本來也沒有任何關係,真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想被欺負。

學東西的動機很重要,這個動機會決定我們是否持久,能夠學到什麼地步。弄清楚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要,永遠是人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學拳當然也是。

譬如以「防身自衛」這個動機來說,就能說明許多人為什麼不會想學,學了以後為什麼不持久,甚至,這個時代武術的風氣為什麼不盛。因為,除了沒有興趣,也是因為不需要。

這個動機不是每個人都有,也正因為多數的人沒有,所以想學的人不會多,何況,不想被欺負的方法很多,本來就不一定要靠武術。

這個動機聽起來有點可悲,但它卻有一個好處,就是,它能使人練得下去。武術的鍛鍊是很辛苦的,如果沒有強烈的現實動機,一般人很難支撐下去。

其他的動機當然也有,但是不容易持久。像那些看了武俠片就熱血沸騰、想來學拳的人,我通常都建議他們等一等。因為,那份熱血撐不了幾天就退了,根本不可能撐到「練出東西來」。若能緩上一緩,就不用浪費大家的時間,彼此省事,皆大歡喜。

如果是為了保護自己,被欺負的記憶可能會成為學拳的動力,也會成為持續練習的催化劑,它聽起來也許有點粗暴,但它在練拳的初期階段,確實有很大的激勵作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道理到哪兒都是適用的。

我是在這個動機中開始練拳的,在我倦怠而想放棄的時候,這個動機也有一些作用,能幫著我撐過剛開始的那個階段。

練武是這樣的:不想挨揍的人,自然就練得下去,那些不曾挨揍,也沒有遇過威脅,甚至根本不會挨揍的人,基本上,真的不用做太多期待。因為學拳對他來說沒有「必要性」。如果明明沒有必要、沒有迫切動機,而教者還要拼命宣傳、強迫練習的話,那真是給彼此增添無謂的痛苦。

許多武術家的孩子都沒有「繼承衣鉢」,當然是沒有興趣,但我想,更深刻的解釋是,沒有現實的動機。

武術和一般體育活動不同,娛樂性質差很多,我們光是拿個球隨便弄來弄去都是「玩兒」,有娛樂性。但武術的娛樂性很低,說「玩」不如說「練」,那趣味不一樣。一般體育活動,就算競技本身也充滿了娛樂性,武術的競技則牽涉到尊嚴和生死,感覺上嚴肅許多,沒有那麼「好玩」。

武術要練到開始覺得好玩、捨不得放手,必須要練出真東西,練出滋味。而那通常至少要兩三年,現實動機不夠強的話,撐不了那麼久。

但是撐過兩三年,又怎樣呢?絕大多數的人,最後還是不會再練下去。我在大學社團指導多年,人來人去,這方面的經驗很豐富。我們在社團教拳,其實只是陪著他們做一做武俠夢,做個幾年,夢醒了,就散去。離開社團還繼續練下去的人,少之又少。

現實的動機,確實很重要。不過,如果只是「不想被欺負」,在練出一些東西,能夠「把別人一拳打倒」之後,就已經不足以成為主要動機了,因為目的已達。

這個時候還要練下去,就要有新的動機,或者更深的動機。

毓老師以前上課的時候,時常皺著眉頭、不勝疑惑地看著我們,問說:「做什麼?」他的意思是: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不要淨扯閒的,要知道為什麼做這件事。

不論是學拳還是其他事物,對於動機的通盤審視和深刻理解,會使我們對這件事做出比較清晰準確的判斷,不至於一派浪漫地誤判情勢,以為自己學武、教拳是一件多麼怎樣、可以怎樣的事情。學拳、教拳的人都應該弄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在這個年代,武術的市場很小,本來就不可能興盛,因為現在沒有那樣的「供需關係」。習武者對此應有清醒的認知,才能看見它更深沉的內在意義。

我學拳三十八年,還能夠持續下去,是因為在武術裡看見了一些東西。那些東西,是我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武術和文學無關,但它和生命有關。它關係到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的身體,如何理解它的規律,如何才能合理使用這個身體,甚至讓自己的身體極大化。

最重要的,是武術使我深化、完整化,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如果忘記了、或不太確定自己是誰,在武術裡面找一找,就都有了。

就像寫字或音樂活動一樣,武術裡面會有一種樣子,關於生命「應該是什麼樣子」,或者「可以是什麼樣子」這類的思維和活動。

譬如,「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這個鳶或魚,可以或應該「飛」到什麼地步,「躍」成什麼樣子。

風移影動、姍姍可愛」,其間的「移」和「動」,應該或可以有什麼感覺。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那裡面,人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生命在宇宙大氣之間的波動可以或應該是什麼。

這些意象的靈悟,不論是在音樂、書法、文學、建築或舞蹈裡面當然也都有,但都沒有武術來得完整。只有武術,能夠從內到外,從外到內,把整個人「泡進去」,然後脫身出來,變得更成為自己,又不再只是自己。

發現這些東西以後,我就不太可能再離開武術了。誰會在發現這樣的好東西之後,還棄之不顧的呢?

所以,在我嚐到甜頭之後,練武的動機不知不覺就改變了。

我想,也只有這樣的動機,足以安身立命的動機,才會讓人生死以之,一輩子練下去吧。


【奉元問學之二】2020冬季班「社會學老莊」摘要(1/2)

講述/白培霖
整理/蔡正道

編按:毓老師曾說:「不讀孔子不知中國文化之博大,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之精深。」白培霖老師,於去年(2019)夏季與今年(2020)冬季在奉元學會開講『社會學老莊』課程,發揮  毓老師治學的實用精神,分享老莊思想的智慧,以及將這套學問運用在工作及生活當中的體會,頗受學員歡迎,座無虛席。許多學員反映,課程結束後依然意猶未盡。因此,編輯部特別邀請蔡正道學長幫忙整理課堂重點,羅列摘要,以饗同好。本篇為今年冬季班第一講(2020-01-04)的摘要,總共二講。白老師將於夏季班繼續開講「社會學老莊」(友善連結:課程簡介),歡迎大家來聽課喔!

  • 人生追求「真、善、美」,是三個不同層次。學會常常講的孔子、老子、莊子,滿適合用這三個面向來解讀的。孔子出於禮學,禮者宜也,做什麼事情最合適、恰當,所以孔子教我們的是「怎麼把事情做好、做得對,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孔子教我們一個善的人生。
  • 老子出於史官,所以他能幫我們把事情做成功,用各式各樣從前的歷史告訴我們,怎麼做事情受到的阻力比較小,所以我們才會講「帝王學」、「謀略學」,他是「美」,為什麼?《易經》乾卦的微言講,「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這與老子說的「無為而治」類似,無為,但一定要治。
  • 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和「自伐者無功」可以一起參悟。有人一天到晚講「我犧牲奉獻」,這反映了其內在有不甘心在其中。假如我做什麼事情都覺得是本分、應該的,正如做父母的很少會一天到晚在孩子面前講「我為你做了多少事,犧牲奉獻了多少。」所以中國古書都告誡人們「話少講一點。」
  • 莊子,是教我們一個「真」的人生,要我們活出一個真正的自己。如果我們不去「裝」一個什麼,可以過一個比較真的人生,會快樂得多。所以孔子讓我們做一個好人,老子讓我們做成功的人,莊子則可以讓我們做快樂的人。追求快樂還是非常重要。
  • 中國的書,前面幾章都非常重要。《莊子》分成三大篇,《內篇》、《外篇》與《雜篇》,《內篇》有七篇文章,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莊子的核心思想。《外篇》與《雜篇》有很多是後人所加。可是《雜篇》的最後一篇《天下篇》,非常重要。《天下篇》是莊子用來評斷當時其他五大學派的內容。當年毓老師說,「《天下篇》是莊子這本書的序,是整本書的總結。」所以當年老師講的是《內篇》七篇與《天下篇》。
  • 毓老師很重視嚴復先生注的莊子,裡面曾提到一個有趣的案例。逍遙遊講的是自由、齊物論講的是平等、養生主講的是博愛,然後逍遙遊與老子的第一章有很多相通之處。當年嚴復講「道可道,非常道」是在給我們一個自由的概念。齊物論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講的是平等。最後養生主是「民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莊子希望人要什麼樣子,才能夠逍遙、自由、不受限制?總結一句話,「不要被欲望綁住」,嗜欲深者天機淺。
  • 為什麼自由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關?因為我們會覺得自己有可做與不可做的事,「我是律師,我是學生,我是高階主管,我是⋯⋯」我們加諸了很多觀念在自己頭上,反而讓自己有很多事不敢去做。「道可道」,看到了一條道理或道路,但並不是只能走這條路,也不要覺得自己就只是一個學生、公務員,現在不是流行「斜槓人生」嗎?每一個人都有很多不同的角色,只要不受這些限制,就不會被束縛,而這是讓我們逍遙的方法。
  • 今天與各位探討的莊子《逍遙遊》,「絕對不是」當年莊子想的那個樣子,只是看在 21世紀可以怎麼來用。為什麼不講莊子當年的故事呢?許仁圖學長說,有一次他去請教毓老師,「這一段話,老師以前那樣講,現在這樣講,哪一個是對的?」老師說,「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怎麼講?」所以對我們而言,什麼東西在今天是可以用的?什麼東西在今天對我有幫助?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被很多其他的觀念束縛住。我們經常被「自己所創造」的觀念、「自己編的故事」束縛、嚇住了。如果能不被這些限制住,就能比較逍遙了。
  • 《齊物論》的齊,不是壓平的,是每一樣事物都自給自足的。《齊物論》有些故事如「朝三暮四」,或有人在夢中開心地唱歌喝酒,白天遇到不如意事時會哭泣,有的人正好相反,到了最後很有名的「莊周夢蝶」,我們如果能把這些界與線分開,就不會有這麼多「分別心」,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毓門的講法認為中國的學問是「沒有界、線的限制」,中國人講的是整個宇宙,天下文化。任何人只要認同中國文化,都是中國人,入中國則中國之。
  • 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如果一天到晚分美醜善惡,內心充滿分別,天下的事情通通都不平了。如果心裡面認為事物「本來如是」,就沒有這麼多分別心每個人都有自己在這一生的使命,所以不要嘗試做自己不是的那個人。如果能滿足於事情的現狀,就沒有這麼多分別心了。
  • 《養生主》,莊子主要講的是養自己的生,但若推出去,是可以博愛的。養生主中有很多有名的故事,譬如澤雉在水澤裡,覓食不易,可是有一天被人抓了關進籠子,每天雖不愁吃喝,卻不開心,因為失去自由。我們要養自己、養百姓,不要把自己關在籠子裡面。
  • 另一個有名的故事是庖丁解牛,這與今天很多 new age 的講法一樣,事情到最後就是一個 flow,能夠融入那個狀態,很多事情就不用想太多。譬如開車,剛開始學開車時戰戰兢兢,覺得很複雜,但到最後可以人車合一,邊開車邊聊天等等,完全不用「想」了。所以庖丁解牛告訴我們,事情要能順著流,不要逆著流。
  • 養生主一開始還有一句重要的話,「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人的生命有限,可是所能追求的事物是無窮盡的,用有限人生追求無限外在的人生是可憐的。毓老師曾說這叫「磨驢」,怎麼讓驢子磨麥子?在牠前面吊一條胡蘿蔔,就會不停地往前走了。我們的人生,每天上班是不是這個樣子?如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達到什麼,那麼很容易變成每天都在追那永遠達不到的目的。現在社會很多人每天拼命在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維持現狀」,這樣「思想裹了小腳」的人生是沒有辦法「養」自己的。
  • 怎麼樣能博愛?「民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不要一天到晚教導百姓要追這追那個,教老百姓去追有限的資源,就是亂源。
  • 莊子是戰國時代的人,當時沒有毛筆也沒有紙,文字要寫在竹簡上,因此文字必須簡潔。可是這個鯤鵬的故事在莊子第一篇就講了三遍,這在中國古書中很少見。
  • 本篇可大分三個步驟,
    1. 魚變成鳥不用講任何理由,想變就變。
    2. 變成大鳥後,有其限制。
    3. 到最後,所有依靠的東西都要能拋棄掉而能飛。
  • 「鯤」這麼大的動物,只有在水中能存活。因為在陸地上,其腳無法承擔身體重量。把一個人放大 2 倍,體積變成8倍,但腿只有變成4倍,也因此犀牛大象的腿很粗,到了再大的動物就必須在水裡,所以龐然大物一定是活在水裡。
  • 「北冥」,在北邊一個又濕又冷又看不清楚的黑暗之地。莊子處的戰國時代,鄒衍的五行學說已相當流行。「東方甲乙木」青色,「南方丙丁火」紅色,「中央戊己土」黃色,「西方庚辛金」白色,「北方壬癸水」黑色。拿中國人的五行與印度的地水火風空對比可以發現,前者是非常具體實際的,後者則是愈來愈抽象。這幾個顏色在學會印書時也依此為據,譬如史書是紅色的,因為歷史是人的鮮血所染成。經書是黃色的,因為過去黃色為尊貴的顏色。
  • 每個人心裡都有看不見的大怪物,大部分時間都不敢面對。這怪物不管是兒時受到的創傷,或一些不願意分享的想法,一直在啃食我們的心靈。美國有位心靈導師曾講過,8 歲時曾有一位好朋友跟他說「我每晚睡覺都會夢到有怪物在追我」,而她就不停地跑,怪物不停地追,夜復一夜。8 歲的他就問這位朋友「怪物長什麼樣子?」作惡夢的小女孩說「我沒敢回頭看。」當天晚上,小女孩仍做同樣的惡夢,跑到一半時突然想起白天他跟她講過的話,就回頭看那個怪物,當她回頭看時,發現怪物原來是卡通人物,從此以後她就未嘗再做此惡夢了。
  • 我們平常在深深的內心深處所害怕的怪物,如果能回頭直面,可能便不可怕了。很多深藏在我們心裡面的想法,就是這些怪物,我們敢不敢把這些怪物去除?
  • 「鯤」很像龍。龍是水空兩棲的生物。中國的龍是吉祥物。龍可以飛起來,就像魚可以化成鵬。中國人一直是比較王道的想法,何謂王道的想法?就是「你不用給我東西,叫我一聲大哥就行!」只要奉我為正朔,我還給你很多東西。這像下圍棋,是慢慢把地給圈起來,然後愈下棋子愈多,這是中國的想法。
  • 西方的龍不一樣,都守衛著牠永遠都不能用的東西,金銀財寶或是公主,可是牠有一個概念,必須要抓住這個,不與人分享。這隻龍,才是我們需要「屠」的,這隻龍不管是內心中執著的欲望,或是困住自己的想法。
  • 西方的龍,西方整個霸道的想法,很像他們的西洋棋。圍棋的目的是要圈地,地愈來愈大,子愈來愈多。西洋棋是要廝殺別人,愈下愈少。所以中國文化其實非常民主,我們的圍棋中,每一個棋子的能力都是一樣的。西洋棋裡面有小兵、城堡、皇后,所以在西洋人的觀念中,每一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能力大的人可以殺能力小的人,人存活的目的就是要消滅別人,所以它不是「叫我一聲大哥」就 ok 的。
  • 能把自己心中的「龍」消滅後,我們就很逍遙了,這隻「龍」抓住了太多牠自己不能用的東西,如果能把這些想法去掉,就真正自由。那這隻讓我們不自由的「龍」是什麼?不外乎「情、權、利、名」,這是絕大多數人從小到大一直在追求的東西,但這四樣東西是什麼?「名韁、利鎖、權牢、情關」,這些追求都是把我們困在這邊出不去的,是讓我們不自由的,哪一天能夠突破它們,才有真正的自由。
  • 這裡面有一些是毓老師的師說,追名,很多人都想要,當年毓老師說「好名者,必做偽」,偽是不是不好?這又是毓老師另一個師說,當年毓老師曾問「偽君子與真小人,哪一個比較好?」絕大部分的人比較喜歡真小人,可是偽君子起碼知道對錯,會覺得「做壞事不好意思」,所以至少要「裝個樣子」,而真小人是「無所不為」,不覺得做壞事不好,所以從這角度來看,一個還有羞恥心,一個沒有。當然從莊子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做真人,不要戴面具。因此不為名,就不被這條韁繩綁住了。
  • 有一次去見毓老師,他問我「你將來想要留下來什麼?」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當年毓老師曾說,「每一本史書裡都有記載文人的傳記,三四百年中挑了 30、40 個人,10 年才挑一個人,能夠進入歷史記載的人已經是萬中挑一。可是這些人我們絕大部分都不認識。」所以我其實不想留下什麼,而是想能去幫助什麼人,並且過一個快樂的人生、真的人生。
  • 利,很多人做金錢的奴隸。不少人說「我很清廉,不貪污」,毓老師說,「不只你不貪污,要確定你的家人都不貪污。」很多人不貪污,可是家裡開了個後門,錢都從後門進來。錢或利是不能沒有,但不要讓它變成我們的鎖。當年孟嘗君落魄時,其門客都跑光了,等到他東山再起後,這些人又回來,他很生氣,想要對這些人做些什麼。馮諼對他說,「這是人之常情,不要怪這些人。」我們也不要一天到晚想說,「誰對我好,誰對我不好。」這就是「自己傷害自己」。
  • 世路難行金作馬」,毓老師根據他自身的體驗說,這句話是對的。中間有一點利益,事情比較容易辦成。「愁城易破酒為兵」,毓老師則不贊同。
  • 當年老蔣對毓老師說,「考試院長永遠留給你們東北人」,毓老師表示不要當考試院長,只要作一個國小校長。老蔣就派人去了解「怎麼世上有這麼奇怪的人?」毓老師說,「做國小校長至少可以任命工友。」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很多事情不注意,就廉價把自己賣掉了。不過對於毓老師這則故事,他自己有個註解「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小丈夫不可一日無錢。」所以利很重要,不是不要求利,但不要被利鎖住。
  • 某次楚王派人請莊子來朝廷做官,莊子對兩位來者說,「你們想要做被供在廟中的神龜,還是在泥巴地爬來爬去的龜?」兩位來者說「想要做爬來爬去的烏龜。」莊子就對他們說「那就讓我在我的泥巴裡面吧!」如果能看穿到這一層,在很多事情上就不會給自己設置監牢。權牢不完全是對權力的執著,很多人對自己沒信心,每當與人交談時,從來不聽對方說什麼,只顧著自己說,他怕真正與別人有交談時,別人會講些他不想聽或不同的意見,所以他要「控制」整個講話的環境,這種權力欲其實是很可憐的。「愚者好自用,賤者好自專」,很多人想要「顯示」權力,因為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人們常覺得「抓著」才有安全感,但嘗試放掉看看,放掉以後,會發現不但不會「掉下去」,而且會自由很多。
  • 情關是最難突破的。曾經聽過一門心靈課程的老師說,「所有靈修的人最難過的是情關。」情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情,還有親情、友情、人情。我們常常覺得需要還「人情」,於是很多人便利用這個來設陷阱,有時他人給予的東西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可是就會讓我們覺得「欠對方人情了」,所以情是一個關,看我們放不放得下。當然,最難過的情關是父母對子女的心,常常把父母與子女都關起來了。
  • 從堯讓位於許由的故事可以看到,上古的人對於權位如此不重視,為什麼?當時坐天下共主的人是很可憐的,住的是土的房子,天下有很多人不服從其命令,然後堯要找繼承人,還要問大臣、諸侯,還不能不接受他們的意見,所以以前的天下共主是很難做的。
  • 中國的文化、道統是仁,所以儒家、孔子之學不是仁義之學,是「時」,孔子是「聖之時者」,不是聖之仁者。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的是「仁」。堯,就代表「仁」。堯也是「文祖」,不是文明的祖先。文在尚書裡面講「經緯天地謂之文」,代表的是政治、管理眾人之事,所以堯,是中國政治家的老祖宗。舜,代表的是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智慧怎麼來的?中庸中說「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願意去聽別人講的話,但不會照章全收,而是會去檢查,所以說「堯仁舜智」
  • 堯要讓位給許由之際,天下已經大治了,這位子是很難接的。做得好,是堯的功勞,做不好,是你能力不好。最好接的位子是大亂之後,就像考了最後一名就只有進步的份,可是如果已經是第一名了,就只有退步的份。所以我們常常想在一些地方爭取最好的位子,最好的位子爭取過來,其實是一個很重的負擔,這也是常建議大家要「升虛邑」,去搶沒有人搶的位子,做起來後就 100% 是你的功勞。
  • 所以怎麼樣可以逍遙自由?就是把這「名利權情」打破,不要讓這些東西限制我們,這是整個逍遙遊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
  • 為什麼講到這些?因為前面提到我們的內心也有很多自己不敢回頭正視的「怪物」,心裡的欲望、恐懼、講不出來事情,想辦法把它們丟掉。當然這事情講容易,做很困難。就像有人拿棍子打我們,我們不應該氣那根棍子,同理有人對我們不好,我們應該生氣那個「讓他產生錯誤的想法」而不是那個人,這個理論即使都知道,但當有人插自己的隊仍不免很生氣。好在知道了這些道理後,總是慢慢地能讓自己的情緒快一點地平復,而不會這麼常地用別人犯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生氣就是用別人犯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 很多人以為逍遙遊講的是「不要羨慕大的,也不要羨慕小的,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好,所以不要分大小。」這叫逍遙。其實不只小大,任何事情不要去分別,就比較容易逍遙,不要有這麼多分別心。
  • 以大事小,仁;以小事大,智。」大國與小國打交道,心中要存仁,小國要與大國打交道,心中要有智慧。公司之間亦復如是。中國人有很多關於大、小的智慧。譬如有一位太太正在鏡子前落寞地梳頭髮,正好先生經過看到了,雖然先生很想回去把小說看完,但他仍然上前去將梳子拿來替對方梳,並溫柔地問「發生什麼事了?」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給他妻子帶來的感覺,遠遠比送對方名貴的禮物來得重要,感受是不一樣的。很多事情不見得一定要「貴」、「大」,很多小事是能夠讓人感動。同樣,小的事情上也很容易得罪別人。所以小事情有時非常重要。
  • 毓老師說他學說的重點是「元、一、小、大」,這是毓門重點。後來毓老師怕學生們聽不懂,所以他講小為「仁」,講大為「天」,「元一仁天」。元很重要,我們此處叫「奉元學會」,元是什麼?「元者善之長」,每個人天生、本來的善性,每個人天生都有這個「元」,也因此我們要「奉元行事」。正如孟子所言,「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第一念一定是想去救這孩子,這個「惻隱之心」就是我們的「元」。所以大學的三綱目,「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最好的善,就是元。這是我們整個學說的體,也就是「以夏學奧質」。
  • 一者用之端,這是毓老師的發明。一者,從體起用,一劃開天地,「尋拯世真文」也。所以元者善之長,一者用之端。論語有言「吾道一以貫之」,孟子「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我們講「一統」而非「統一」,這兩個很不一樣,前者是用「一」來統合所有,而不是「統起來變成一個」,「統一」是不管願意與否都把對方統進來,「一統」是大家都認同一了,我們再來統。春秋講「大一統」,想法都一樣了,大家再聯合起來。
  • 小,毓老師講是「仁」,為什麼?「仁者無不愛也。」小為什麼是仁?因為「仁者無不愛也」,仁就是二人,不要好高騖遠「我要解救七十億人民」,先從對一個人做好事,你就開始行仁。所以孟子說「殺一無辜,不為也」。
  • 「小」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尤其易經坤卦「履霜,堅冰至」。事情在一點一滴中的變化,最後便會很大,譬如我們不用每天做大事情,只要能進步 1% 就可以了,一年下來會進步多少?3800%!每天 1% 不是太多,可是要能持續不停地進步。一點一點、小小的,「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做事情的方法,只要看眼前的,每天走一小步,日積月累,這個效果就很可怕,同樣地,每天退步一點也很可怕,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另外如復卦「小而辨於物」。
  • 大為什麼是「天」?因為「唯天唯大,唯堯則之」,這個「唯」字很可怕,「就這一個,沒有第二個」,天無私覆,沒有任何一點私心。所以我們心胸就要像天一樣這麼大,並且不管日久天長,就朝著目標努力前行,這是中國人的天下觀。
  • 從創新的角度來講,「小」公司較「大」公司容易創新,小有靈活性,做出一個差不多的產品就可以推出去,讓市場來告訴我們好的與不好的。大公司不容易創新,因為大公司會將多數資源投注給利潤高的生產線,創新在裡面很難活。所以不要覺得「小」是缺點,有時候小是很好的優點。台灣很小,所以有很多很好的機會,不要跟大公司競爭,要找到自己的市場,發掘自己的優勢。
  • 隨時而起,隨時而止」中的「隨時而止」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很多人只會做「老好人」來管理人,不會 fire下面的人。很多人很會開 project,很少人會關 project。任何東西,不再需要的時候,要會把它關掉,這是不容易的事。
  • 適莽蒼者,三餐而返,腹猶果然; 適百里者,宿舂糧; 適千里者,三月聚糧。」目標遠近決定能力的養成。現在年輕人的希望是什麼?沒有目標、希望的時候,怎麼知道自己在走什麼道路?常常很多事情我們東學一點、西學一點,走了大半天仍在原地踏步。雖然賈伯斯說「你不能先把這些人生點滴兜在一塊;惟有將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點滴滴是怎麼串聯的。你得要相信現在體會的一切,未來多少會連接在一塊。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命運,或是因果也好。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更豐富了我的生命。」但是多多少少要知道方向,若完全沒有方向,全部都是隨機地走,連起來畫了一個圓圈,沒走多遠。
  • 「鼎折足」,如果鼎的三隻腳有一隻斷掉,鼎便會翻覆。為什麼鼎會折足?孔子解釋「能力不夠」,負擔的責任超過能力,斷掉以後,不只是我們自己出問題,整個組織也都會出問題。
  •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今天流行的小確幸一直給我無力感,滿足於小確幸是隨風飄零,沒有希望與目標,是滿可怕的。假如我是水,環境是舟,當把自己放在超過自身能力之外的位置時,可能會壞事。有位政治家認為李鴻章就是如此,李在率領淮軍時是相當厲害的人物,可是當其開始辦外交時,就被民國很多人認為是「水淺而舟大」,超過他的能力範圍。因此選擇對的環境相當重要,環境如果錯了,一定要馬上改,不要說「我已經走這麼遠的路了」。《論語》中講「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孟子也講「知命者不立於岩牆之下」,因為還有天命還沒完成。知道自己天命的人要小心,不要隨便去冒險、去高空彈跳。這個岩牆還可以延伸到我們的各種「癮」,酒癮、菸癮,這些癮就成了岩牆,很容易壓到我們。只要有癮,便容易為人所控制,只要有癮,就容易傷害到自己。另外,自己選了環境後,就不要抱怨環境,決定要做什麼事情,在選擇之前要認清楚,在選擇之後要盡自己一切的力量,來把這件事情做好。
  • 東晉王敦圖謀篡晉。某次他與堂侄王允之喝酒,王允之喝醉後便到王敦臥室中休息,此時王敦親信錢鳳來與敦密謀,敦忘記允之在隔壁房間,允之有急智,當下就吐得整床都是,等到王敦進房發現允之醉得不省人事,才未加害於他。王允之當時若不這麼做,就沒有命了。我們現在人常常覺得「不至於吧?」很危險,常常「不至於」的事情就會發生。任何事情,在事前要規劃好,碰到事情後,要有急智,能夠當下做出正確的反應。

【奉元問學之三】春季班「管仲的識人之道與霸王之業」課程心得(二)

文/錢威良

編按:對於《管子》這部子書評價,毓老師曾說:「讀完《四書》再來可以讀《人物志》,因為所有《四書》的應用都在那本小冊子裡(《人物志》),並輔以《荀子臣道篇》知人做事不會有大錯誤。」又說:「《管子》、《晏子》、《商君書》、《人物志》、《冰鑑》皆必讀,應置床頭。研究商君何以不能自保,才能保身;學管子,將自己當管子,將臺灣當齊國。《人物志》,做人;《管子》,做事。」(節錄自蔡坤佑學長,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第七期,【奉元薪傳】毓老師談中國典籍。友善連結:觀看原文),此次特邀學員錢威良撰寫課程心得,以嚮讀者。

許仁圖老師曾在課堂上分享過:「太老師(毓老師)曾經問過我:『你說知道?你真知道了?那你又知道這個『知道』最早出自哪裡嗎?』」對曰:「康熙皇帝的『知道』。」而後許老師謙虛地笑說自己孤陋寡聞,原來這個「知道」最早出自《管子》,又言毓老師對於《管子》是有相當評價的,後進之學應當好好地閱讀並且翫味,正如《論語・學而篇》所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仔細體會,好好去悟。吳克老師承先啟後接續下一棒,將毓老師說的後半段進一步體現給後輩學子。帶領我們一窺堂奧,此乃實學也。

▲吳克老師接著當年毓老師未盡之篇幅,接著講下去。

此次礙於時間關係,吳克老師只能帶領我們導讀《管子・形勢篇》、《管子・法法篇》以及《管子・霸言篇》。依此為發想,是否可以在課後,有心向學的後生晚輩能夠自己研讀《管子》,而向吳克老師請教,以下是節錄吳克老師的課堂問答:

問題一:
請問吳克老師,《管子》的哪幾篇可以優先研讀,或是如同老師上課模式般,《管子》有哪幾篇是可以一齊閱讀來做對應的呢?

吳克老師回答:

《牧民第一》講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是《管子》的根本想法。《形勢第二》、《權脩第三》、《法法第十六》講法律、《大匡第十八》、《小匡第二十》、《霸形第二十二》、《霸言第二十三》、《心術上第三十六》、《心術下第三十七》、《白心第三十八》、《任法第四十五》、《明法第四十六》講法律的內容。《巨乗馬第六十八》到《輕重庚第八十六》都很不好唸(有關經濟的部分),先不管他。

其中《心術上第三十六》到《白心第三十八》這三篇講得較為抽象難讀,但是講人的修養。如何能像儒家說的「定、靜、安、慮、得」,如何能夠客觀?要有什麼樣修養才能客觀?要如何才能像《霸言第二十三》說的「獨明」、「獨斷」、「神聖」?大家都很羨慕張良,想當張良,但歷史上張良只有那麼一個人。大家都很羨慕孔明,想當孔明,可以羽扇綸巾、笑談風聲,檣櫓灰飛煙滅。那要如何能夠當孔明?這些都要從修養開始,從《管子》的這三篇來了解並且培養。而這三篇為毓老師曾經講過的內容,是大家值得留意的部分。上述提及可以優先研讀的就有十多篇了。此外,《管子》篇幅長, 比《韓非子》還多。而《管子》內容平實,沒有陰謀詭計,但裡面很多道理需要下功夫來學習,不可馬虎。

問題二:
如果沒有受過正規歷史訓練的學子,要如何能夠像吳克老師您一樣可以「以史為鑑」、「以史證經」?

吳克老師回答:

沒受過正規訓練沒關係,過去都是說《前四史》讀完最好,沒時間至少選一個史來研讀。再沒時間讀,就讀《資治通鑑》,它與《前四史》記傳體不同,是以編年體來敘述事情。其他要讀《唐史》、《明史》、《清史》都可以。但至少要把一個朝代的歷史讀過一遍,因為讀完會發現,有很多事情會重複出現。如何讀歷史,有的人是從上面讀起、有的人從下面讀起往回追朔,都行。(編按:老師個人解釋,為何我們讀得懂歷史?因為人性沒變,人如果變成恐龍了,我們就很難懂人類在想什麼了)

如果想對現代了解,那就從現代開始讀。但越是靠近現代史料越多,讀起來也越困難。老師在這邊建議,如果想知道現代某一件事情脈絡發展,可以把不同國家所寫的書看一遍。例如《謀算》(聯經出版),以美國人的觀點敘述一九四五年到二〇一八年美國對亞洲乃至全球局勢的分析。書中一開始就說明美國的大策略,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的原則就是分化中、日關係。因為兩國合作,美國就有危險。釣魚臺就是最好的例子,臺灣也在爭,這後面就很好辦了,美國只要把這條線牽著走就有得玩。另一部著作為日本人寫的《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書中描述甲午海戰到一九四二年珍珠港事變。接著再把大陸寫的、臺灣寫的相關著作都看一遍,就可以對整件事情或是局勢有清晰地了解,也就是符合「獨明」的條件,當然這都需要花時間。「明」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下過真功夫而來。但諷刺的是,這種書都賣得不好。相比大多數人並未下過工夫,而是自己妄加揣測某件事情,但事實其實不是如此。他之所以不知道,是因為他沒有讀歷史。正如清朝學者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因為你什麼都不知道,那就是愚人,而容易被操控。如果你不想被操控,那就請你回家讀歷史。

而春季班最後一堂課,吳克老師誠心懇切的呼籲學子們:

之所以有霸王之業是因為有人才支撐。我們讀的《霸言篇》也是這樣。要稱霸稱王必須有人才。人才還有大有小,有明聖、有大聖、有神聖。有王佐之才來幫忙齊桓公稱霸。其他的諸侯也是一樣。

因此以「霸王之業」作為課堂的名稱。接著如何能夠找到這些人才呢?《人物志》很大一本,大家不一定看得完,那至少《管子・形勢篇》所述識人的這十條原則要看,以致於不容易犯錯。接著,老師以企業做比喻,現在公司講求多角化經營,其中的非相關多角化(經營範圍很廣,彼此不一定是相關產業),例如遠東集團,涵蓋金融、百貨、營造⋯⋯等等。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換句話說徵不到人才,其結果必然可以預料。同理,國家也應當選用人才。那如何徵得人才,這就很重要了。大家都知道要找好的人才,但能不能找到又是一個大問題。所以課堂名稱以「識人」與「霸王之業」作為關聯,再貼切不過了。

▲吳克老師「以史證經」、「以經論史」教大家識人的霸王之業。

-全文完-


【奉元活動之一】故宮的午後——蔡耀慶老師導覽側記

文/李淑珍

編按:蔡耀慶老師今年春季班開講「書畫藝術與生活」課程,廣受學員好評。在課程結束之後,學員們都意猶未盡。剛好疫情趨緩,蔡老師就辦了戶外教學,帶大家參訪故宮,實地觀摩,並全程細心導覽講解。參與的學員都收穫滿滿,期待下次能夠再辦同樣的活動,本刊特邀隨行的李淑珍老師,從一個學者的角度,來分享聆聽蔡老師導覽故宮書畫的心得。蔡耀慶老師於今年夏季班開講「東西藝術的感通」(友善連結:課程簡介),將會分享對於東西名畫的賞析,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課!

因為奉元何學長熱情邀約,在蟬聲嘶鳴、陽光耀眼的六月午後,外子與我有幸在蔡耀慶老師導覽下,隨學長姐走訪臺北故宮。進入館內,老師同學別來無恙,親切相迎。 由於新冠肺炎肆虐、兩岸關係緊張,過去總是人山人海的故宮,如今門前冷落車馬稀,工作人員與遊客必須配戴口罩。蔡老師笑說:「不必人擠人,大家欣賞國寶可以更為從容。」

我們在「國寶聚焦」展場流連,迎面而來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黃庭堅的〈花氣薰人帖〉: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
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哀樂中年、心如止水,卻差一點被滿堂花香觸動春日情思;熟齡心境,欲言又止,下筆為難,但一出手就是國寶級傑作。字體行草融合、瀟灑跌宕,令人讚嘆。

蔡老師多才多藝,書藝尤為精絕,導覽中對歷代書法做了深度的講解,其中包括〈好大王碑〉和〈西嶽華山碑〉,以及故宮兩位前副院長——莊嚴、江兆申先生所臨作品。蔡老師說:「重點不在於學得像不像、美不美,而在於展現個人風格。」對於上了好幾年課、字還是寫得七七八八的學生而言,老師這句話也讓我們聊以解嘲。

蔡老師喜歡開玩笑(他號稱生平志願之一,是建「書法廟」當廟公),但他不認真則已,一認真起來就是拼命三郎,專注到近乎自虐,連運動都要跑馬拉松才過癮。寫字刻印更不用說:雖然大學唸理科的他沒有直接的書法師承,但他自幼長年臨帖練習、精進不懈、自我錘鑄,才有今日的深厚造詣。

只不過,蔡老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學生並不強求,一切隨順因緣。這麼一來,用功的學生得老師指點、常能突飛猛進,而一直沒有乖乖「老實寫字」的我則原地踏步,面對老師常感心虛不已。

外子宜樺也喜愛書法,但除了過年寫春聯之外,幾乎都沒有時間練字。這次他同來故宮,在〈禮器碑〉前諦視良久。雖然知道行家對 〈曹全碑〉的評價更高,但是他對〈禮器碑〉、〈史晨碑〉情有獨鍾,因為那裡面有他少年的回憶。這次觀展,讓他對詩書畫三合一的中國藝術表現,有進一步的體會。

在繪畫部份,元代大家吳鎮的《墨竹譜》,新篁老幹,臨風展秀,清新可人,令我不忍離去。家中二坪小院,曾有四十四竿竹搖曳婆娑的勝景,尋常的風聲雨聲、日光月影,都因這幾叢竹子而平添雅趣。而今家中竹林消失已久,空留懷想,不意今日卻在故宮冊頁上,與這些勁節君子重相逢。

傳為宋代宗室趙令穰所作〈水村圖〉,遠處重巒疊嶂,河水平靜無波,兩岸寒林聳立,掩映臨水人家。這一幅山河平遠的小景,恬淡清雅,如同桃花源,訴說著人們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祈願。觀眾的視線隨著曲流蜿蜒而下,彷彿可以跟著畫中漁舟,進入水岸小村,與村中黃髮垂髫、怡然共樂。唐君毅先生所謂:中國文學藝術可以供人「藏焉、息焉、修焉、遊焉」,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一路走來,我有一些粗淺的感想。首先,西方博物館在近代以前的畫作,宗教題材佔了很大的比例;而傳統中國士人文化所體現的文人書畫,則鮮少以宗教為主題(當然,王室與庶民信仰又另當別論)。在今天所參觀的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具有超越性的神祇,只看到山水中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次,相對於西方繪畫喜歡表現戲劇性的衝突場景、或人物強烈的情感起伏,故宮的作品則顯得心平氣和,不論是人物、花鳥或山川,流露出的是寧靜自足的喜悅;即使是倪瓚的蕭瑟心情,也只是化作一河兩岸、寒林孤亭,沒有驚天動地的吶喊抗議,中西有很大不同。

展場中有元代大家倪瓚〈容膝齋〉真跡,以及多幅明代人的仿作,真偽相互對照。我有些不解:倪瓚的畫作,主題多為河岸疏林,雖然意境不俗,但是 表現手法不斷重複,似乎缺乏新意,何以他會這麼受到推崇?蔡老師解釋:倪瓚有特殊潔癖,人品清高,明代人喜歡蒐集他的畫作、藉以自我標榜,所以倪瓚的畫在明代大受歡迎;加上他的畫構圖簡單,一水兩岸,容易入手,因此偽作也甚多。

蔡老師向來觀察敏銳,一絲不苟,明察秋毫,但他卻說:

以前我看畫在乎真偽,把偽作看成一文不值。現在則一視同仁,不再以鑑定為重,只想了解每一幅畫產生的背景。同樣地,一個藝術家在漫長的一生中,畫作也會有不同風格的變化,不能以最完美的作品為標準,貶抑其他作品。其實,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畫,不管美醜真偽,都反映了它們那個時代。

一般人多推崇明代大家沈周,因為他瀟灑寫意、展現文人畫風格。但蔡老師卻覺得:傳為仇英所作的〈漢宮春曉〉,在小小的扇面上工筆描摹,亭臺樓閣歷歷在目, 展現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也應該給予肯定。蔡老師以包容的態度去看中國書畫,天地為之一寬。

從下午一點半到五點,蔡老師足足講了三個半小時,中間不休息、不喝水。當我們一大群人湊在櫥窗前睜大眼睛觀看時,老師無法靠近作品,只能遠遠站在外圈,一樣講得頭頭是道。殊不知,館內冷氣太強,加上三個半小時的解說,令老師「飢寒交迫」,全憑一股熱情和毅力在支撐。

蔡老師說,這幾年他有很大的危機感:其一是網路線上資源愈來愈豐富,觀眾不出門而知天下事,威脅到實體博物館的經營;其二是臺灣本土化意識高張,造成視野狹隘封閉,中國文物被邊緣化。也許就是這樣的危機意識,給了他強大的使命感,我們才得以有這麼充實的故宮之旅。感謝奉元的安排!


【奉元活動之二】故宮書畫參訪心得

文/林芃穎

編按:蔡耀慶老師今年春季班開講「書畫藝術與生活」課程,廣受學員好評。在課程結束之後,學員們都意猶未盡。剛好疫情趨緩,蔡老師就辦了戶外教學,帶大家參訪故宮,實地觀摩,並全程細心導覽講解。參與的學員都收穫滿滿,期待下次能夠再辦同樣的活動,本刊特邀學員林芃穎,從一個高中生的角度,來分享聆聽蔡老師導覽故宮書畫的心得。蔡耀慶老師於今年夏季班開講「東西藝術的感通」(友善連結:課程簡介),將會分享對於東西名畫的賞析,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課!

在一個假日的下午,和母親一同跟著奉元書院蔡耀慶老師參訪故宮,沈浸在書畫世界中⋯⋯。還沒入場前,老師就跟我們大家強調一個觀念:「這次大家來到故宮看展覽,在聽我的導覽解說時,大家可以不用全程都很專心、很認真地聽我講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但是你們一定要用心、用眼睛去仔細地觀看每一件文物。其實,每次去看展覽時,並不須要記住每一件作品,只要其中有一件,能夠映入你的腦海、留下深刻印象,讓你產生共鳴、反覆回味,這樣就算是很有收穫了。」

首先,來到 107 國寶展廳,其中黃庭堅展出的作品只有一小幅尺牘—《花氣薰人帖》。在國中時,曾經臨摹過一次,沒想到在三年後的今日,作品真蹟竟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
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宋代文人偏愛雅士,文人間交遊,常以詩文唱和、花卉互贈作為情感、精神交流之媒介,而黃庭堅此幅作品就是因友人贈花索詩而做。內容講述著,春天應是靈感湧現的季節,可今春特別懶散,只想沉醉在春意中,無感寫詩。

除了花氣薰人帖之外,我特別喜歡的就是吳鎮的《墨竹譜》(友善連結:展覽網頁)。一幅幅竹子,配上書法題字,娟麗秀雅,沒有過度華麗的裝飾,簡單樸實,值得細細品味。竹子的姿態千變萬化,有稀有密,錯落有致,墨色濃淡,控制事宜,每一筆一畫都有它的筆趣。

整個下午,老師一直不停歇地為二樓書畫的每一件作品仔細地講解,毫不保留。從作品的筆法、背景到真偽。許多我們平常不會定睛一看的細節,全部都被老師一一點出來,這些東西都是學校課堂上學不到的,也是日常不會接觸到的。很感謝這次活動,讓我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更廣更深入的學習。

▲圖片:黃庭堅《花氣熏人帖》。

【奉元社快訊】讀《毓老師講論語》心得(二)

文/奉元社

毓老師隔了兩天,也就是十月四日,一上課繼續談「學」、「時」、「習」三字。毓老師說為什麼要注重「時」字?因為什麼事情都「不可為典要」!要「唯變所適」,唯有「變」,得做到「所」最合的地方,就適這個「時」,所以毓老師要我們在思想上突破一下,把迷霧撥開來。

艱困的學期終於結束了,雖然台灣的疫情似乎趨緩,然而全球疫情卻方興未艾,單日確診人數不斷創新高,擴散的地區也是愈來愈大,我們應當了解這個「時」,正是「學」的好時機,雖然社團活動暫時停止,但期望大家能好好利用暑假多讀經典,厚植自己的「學」,以便應付未來的「變」。

▲圖片:2020 年 6 月 21 日於台灣上空出現的日環食。

【公告事項】2020夏季課程〖恢復現場上課〗

文/秘書處

2020夏季課程將恢復線上與現場同步上課!!

大家趕快來報名喔!

➤➤報名任意門

★夏季課程簡介:

週二:林世奇老師【此情可問天──從武俠到修真

週三:劉君祖老師【疫情下的經典省思

週四:邱澎生老師【早期全球化衝擊下的明清中國

週四:白培霖老師【社會學老莊

週六上午:嚴定暹老師【中國第一個太平盛世的推手──漢代名相陳平的處世哲學:觀自在

週六下午:蔡耀慶老師【東西藝術的感通

【特別公告】

為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並維護講師與學員的健康安全,進場時工作人員會先量體溫,體溫正常佩戴口罩,方可進場聽課!若忘記攜帶,現場也備有一次性口罩(每片 5 元)。感謝您的配合!

疫情稍緩,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是否住在外縣市  想要自我提升,卻苦於工作、應酬的時間難以配合呢?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