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9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 第61期

公元2019年1月7日 夏曆戊戌臘月初二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除舊佈新,前瞻未來文/編輯部
◼︎【奉元見聞】順親養志──愛新覺羅毓鋆孝行述要文/黃忠天
◼︎【奉元問學之一】
秋季班李淑珍老師「西洋近現代史」課程心得
文/廖鶴群
◼︎【奉元問學之二】體用論明變心得文/張慧玉
◼︎【奉元時評】異哉!所謂「易經大師」! 文/黃德華
◼︎【奉元時評】回覆:異哉!所謂「易經大師」!文/應天平
◼︎【公告事項之一】第二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文/秘書處
◼︎【公告事項之二】2019冬季課程公告文/秘書處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編輯小語】除舊佈新,前瞻未來

文/編輯部

轉瞬之間,2018 年已經結束,我們也迎來了 2019 年的第一道曙光。奉元書院在去年 12 月底,接連辦了兩場演講,先是 12 28 日(週五)晚上,與臺大奉元社合辦一場演講,由臺大奉元社創社長吳孟謙老師主講,題目「目擊道存:談毓老師對我的啟迪」(直播連結請點此)。緊接著是元旦連續假期的第一天 12 29 日(週六),由學會的理事陳明德老師主持,特別邀請易學網郭和杰老師主講,題目「善易者不占,習易者必卜——何以學易,如何用易」(直播連結請點此)。兩場講都座無虛席、反響熱烈!非常感謝所有親臨現場與在線觀看的學長姐及會員朋友!大家的支持與迴響,是我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本期文章都圍繞在,如何與時俱進,除舊佈新,同時也要展望未來的發展。你知道  毓老師是怎麼在生活中實踐經典中所說的「孝」嗎?請見〈順親養志 ── 愛新覺羅毓鋆孝行述要〉一文。你想知道文史哲研究,要怎麼與工業技術、人工智慧結合嗎?歡迎閱讀〈秋季班李淑珍老師「西洋近現代史」課程心得〉。你知道熊十力先生在《體用論》中怎麼討論「變」這一觀念嗎?請參考〈熊十力《體用論・第一章明變》之心得〉。上一期文章〈易經大師韓國瑜〉(文章連結)引起很多討論,歡迎參考〈異哉!所謂「易經大師」!〉與〈回覆:異哉!所謂「易經大師」!〉兩篇文章。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返回目錄


【奉元見聞】順親養志──愛新覺羅毓鋆孝行述要

文/黃忠天

論文摘要

孝道是中國傳統的美德,孝順的典型雖多,惟論其境界層次,依《禮記・曾子大孝》可分為「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三種。本文擬舉一生歷經德宗光緒以迄馬英九等二十個政權;從溥儀御前近臣,到講學臺北巷弄隱士──愛新覺羅毓鋆為例,述說其孝行。觀其一生行誼,讀書一百年,教學一甲子,門生一萬人,可謂開曠古未有之傳奇,亦合於《禮記》「大孝尊親」的精神。本文主要從其生平事略、孝行述略兩方面來敍述,後者又分為息政歸隱安慈母、造相刊經薦冥福 、守身謹嚴報妻母、砥行立節大丈夫、贊修永陵念爾祖等五點,分別說明其順親養志的孝行。 毓師在學問上可謂講活經典,在人品上堪稱直追孔孟,若說聖人有聖之「清」、「任」、「和」、「時」四種典型,愛新覺羅毓鋆堪稱為聖之「守」者也。愛新覺羅毓鋆亦藉由一個「守」字,來順親養志。本文僅略述其孝行事蹟,藉以發其潛德之幽光,並作為後世孝行的楷模典範。

關鍵詞:愛新覺羅毓鋆、孝道、奉元書院  經學家

一、前言

孝道是中國傳統的美德。北宋・邢昺《孝經註疏・序》:「《孝經》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論語・學而篇》亦載孔門弟子──有子所說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藉由孝行推衍而來的諸多德目與報本返始的觀念,建構了傳統中國淳厚善良的民情風俗。由於歷代在位者對「孝道」的提倡,是以古往今來,孝行事蹟史不絕書,千古傳唱,正應驗《詩經・大雅・既醉》所說的:「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歷代孝順的典型頗多,惟論其境界層次,可依《禮記・曾子大孝》分為三種,即「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至於《禮記・祭義》所說的「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1] 則是達到上述所謂「弗辱」、「尊親」的不二法門。惟單憑「先意承志」未必即能盡孝,亦有可能揣摩親意,曲意阿從陷親於不義,何來「弗辱」、「尊親」之有?惟有「諭父母於道」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2] 的原則下,方能真正達到大孝顯親、揚親的境界。

古今中外孝順的典型頗多,難以縷述。本文擬舉一生歷經清‧光緒皇帝以迄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等先後 20 個政權;[3] 從溥儀身旁運籌帷幄的御前近臣,到講學於臺北巷弄間潛龍勿用的隱士──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為例,[4] 藉以述說一代豪傑的孝行,並發其潛德之幽光,以作為後世的孝行楷模。

二、生平事略[5]

愛新覺羅毓鋆為前清皇族,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十一世裔孫,家居今北京西皇城根南街西側禮王府。父為和碩禮親王誠厚,母為鈕祜祿氏。自幼接受宮廷教育,十三歲留學日本、德國,眼界為之遼濶,益增經國之大志。1924 年前清遜帝溥儀遭軍閥馮玉祥逐出紫禁城,並廢除「清室優待條件」,以及接踵而至的盜陵事件 [6],皇室王公舊臣在種種屈辱之下,遂萌有復國之志。時值日本為戰略目的,正欲利用溥儀控制東北,建立傀儡政權,在日人威脅利誘下,溥儀遂於 1932 年成立滿州國。 毓師自幼伴讀宮廷,與溥儀名為君臣,情同手足,不忍見溥儀受日人宰制,遂任御前行走,投身政治,並與素所顧慮的日人周旋。溥儀於國務軍機多所倚重,更譽之為「內廷良駒」。1945 年八月十五日,日皇裕仁宣佈無條件投降,滿州國亦決定歸順國民政府,遂在溥儀宣讀「退位詔書」下,解散亡國,惟蔣中正委員長仍要求 毓師至南京接受審訊。由於 毓師於滿州國時不作漢奸,並暗中協助抗日,最後終獲宣判無罪,惟仍遭管束。蔣介石於東北雙雄──張學良與愛新覺羅毓鋆,始終懷有戒心,因而繼張學良於 1946 年遭遣送來臺後, 毓師亦於隔年(1947 年),被送至臺灣監管。初於臺東農校(今臺東專科學校)任教,1954 年移居臺北,並藉胡適的推薦,於 1958 年開始教授外國博士弟子。[7]  1967 年 毓師應聘至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哲學系任教,一年有餘,與主事者理念不合而辭職。1971 年成立「天德黌舍」,其間亦曾先後兼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與政大哲學系教職。1987 年臺灣解嚴,「天德黌舍」改名為「奉元書院」。 毓師從 1947 年來臺,迄至 2009 年仍以 104 歲高齡登壇講授,前後講學長達六十餘年。 毓師春風化雨,受教者在萬人以上,並遍及海內外產官學界,此一傳奇殆為近代以來所罕見。

三、孝行述略

(一)息政歸隱安慈母

長白山為滿族的聖山與發跡地,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以迄大清國、滿州國,幕起幕落,記錄了滿族建國興衰的史頁。奉元書院懸掛「長白又一村」的匾額,訴說著愛新覺羅毓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舞臺。

1932 年滿州國成立, 毓師以御前行走,參與各種重要會議,並掌管內政、外交、治安等工作。 毓師雖曾留日,惟對日人素無好感。滿州國成立,原本應配合日本關東軍,對抗中國,惟其竟暗中協助抗日志士,以致為日本特務發現而幾遭追殺,幸得農村教師劉柱林所助,得以逃脫。

1945 年八月十五日,日皇裕仁宣佈無條件投降,滿州國亦歸順國民政府。毓鋆師於滿州國亡後,太師母有意瞭解 毓師往後打算, 毓師書寫「長白又一村」五字題辭,請人轉知母親大人,暗喻此村已過,今生不再涉入政治,擬另闢一村,[8]藉以告慰其母,以免憑添母親的擔憂。

毓鋆師雖從此不再從政,後來卻仍遭政治迫害,被遣送來臺灣編管,從此無緣再見慈母。惟毓鋆師於滿州國亡後,終其一生,亦踐履其對母親的承諾,婉拒國民黨任何官職[9],這是他順親養志的表現。

(二)造相刊經薦冥福

毓師雖以儒者自期,然於中外各宗教經典則多所涉獵,授課間,亦不乏援引為說,如他在講《中庸》:「天命之謂性」時,即說道:「嗜欲淺者天機就深。一個嗜欲深的人,他就不能懂天命。⋯⋯如果你說你不貪污,你沒有欲,但你仍有好於『好名』的欲。要如何才能真知天命?就是《金剛經》所說:『不著相而生其心』,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是真正知天命」,上述 毓師講《中庸》的「天命」二字,很自然地援引《論語》、《莊子》與《金剛經》來剖析「天命」與「人性」的關係,可謂剴切明白。此外在講《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毓師亦曾套用《聖經》云:「進天國的必得要像小孩」。[10] 又如論及《易經・坤・彖》:「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亦曾謂:「日光之下無新事,世事皆有軌跡可循」。[11] 由此可見,無論是經書、子書、宗教書,祇要是充滿智慧話語的經典, 毓師都善於擷取而為治世的智慧。

毓師素來奉行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之教,對於宗教事務不甚敬虔,然由於太師母為虔誠佛教徒,基於風木孝思,所以 毓師在宗教上,於佛教較近。在太師母往生後,由於溥儒(心畬)曾發願為其母書寫《心經》百通,[12]  毓師不讓溥儒專美於前,立志要為太師母工筆手繪觀音圖像千尊,[13] 果然前後費時十年而後成。除此之外,每年於太師母誕辰,必至佛寺請僧人誦念經懺,後來則改於家中為之。[14]

毓師向來主張「述而不作」,以致生前未嘗出版個人任何著作,歿後亦未見有任何著作留存,不過,生前卻遵母命,曾多次刊刻各種書籍,如《易經來註圖解》一書,除有兩頁簽名頁,一為鏤花雪白宣紙,一為灑金宣紙,甚稱講究外,其上另印有「仁匃遯者,行年七十有一,恭上慈親九秩晉一千秋,遵母命,刊經籍,廣聖學,興治藝。丙辰正月,既望之吉」字樣。在其所成立的夏學社除出版傳統古籍外,亦曾在其母百歲冥壽刊印《妙法蓮華經》並撰有序言:「長白毓鋆,以念親故,示入諸相,敬發願心,具嚴繪事,造相千尊,數載圓滿,以薦父母冥福」。從上述 毓師為其父母造相刊經種種,亦可略見其思念雙親,順親養志的孝行。

(三)守身謹嚴報妻母

1947 年 毓師來臺後,從此遂與滯留北京的太師母與師母緣慳一面。  毓師未曾再婚,並自律甚嚴。他曾說:「我們滿族女性個性剛烈,絕不會再嫁,她不再嫁,我能再娶嗎?不只女方要守節,男方也要守節呵!」[15] 在兩岸三不通的冷戰時期, 毓師上課有時思及天涯乖隔,不免長嘆,不自禁地背誦起師母以四六駢文託人由日本轉來的書信,其內容如下:

倚門閭而望穿雲樹,履林海而恨滿關山。
兩地相思一言難盡,花蔭竹影滿地離愁。

獨對孤燈,一天別恨。
月夜,雨夜,無事夜;
飯時,眠時,黃昏時。
此六時之滋味不可言傳。
[16]

毓師吟詠間的款款深情,令學生感動莫名。 毓師曾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造端沒弄好,餘皆免談。」又說:「夫婦之間守得住,此人必有可取」,「若為食色而活,就與禽獸無異」。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故事──《薛平貴與王寶釧》,其中王寶釧曾以苦守寒窯十八年來見證堅貞的愛情。惟 毓師竟以六十多年的歲月來踐履他所信仰的正道,其守節之堅,亦古今所罕見。

毓師深覺其一生最為虧負的兩個女人,一為母親,一為妻子。在其留下絶少的書稿中有詩一首,題為〈八十有四初度〉,其中內容如下:

一場春夢盡已殘,半生勞碌難成篇。
但祈英士顯良知,莫將巧言欺愚頑。
今欲贖愆時何待,為子不孝夫未賢。
諸稚未識慈嚴面,負今愧昔一汗顏。
[17]

此詩為 毓師於八十四歲生日之後所撰,詩中對於自己未能克盡孝道夫道父道,深以為憾,也成為他心中的最痛。無可奈何!對於母親,他只得以造相刊經為母祈福。對於妻子,他以守身來回報她滯留北京代夫行孝;天若有情天亦老,面對一代大儒的前言往行,至今思想起來,猶不免令人愀然動容。 毓師在學問上可謂講活經典,在人品上堪稱直追孔孟,若說聖人有聖之「清」、「任」、「和」、「時」四種典型,[18]  觀 毓師一生行誼,堪稱為聖之「守」者也。

(四)砥行立節大丈夫

重視道德教育是中國歷代書院最重要而且共通的特色。雖然,奉元書院並無類似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所立之學規,[19]然而毓門弟子始終有一個無形的規約存諸心底,藉以砥礪自己,培養人格。 毓師曾言「人無愧於心,即精神生活、良知生活。精神生活不是早上起來打拳、練劍,而是過良知生活」、「不教你們,不希望你們成聖人,能成一個『人』就好了」、「人必得行『人』之事,否則即是素隱行怪」,這些教訓雖是三十多年前上課時抄錄的筆記,但於今重新展讀,當年 毓師慷慨陳辭神情,宛然在目,仍令人心生敬畏。

其實令毓門弟子心生敬畏的不僅是 毓師平日諄諄教誨,而是他躬親實踐的精神。他曾在九十八歲高齡,曾感嘆:「老師在日本滿州國時不做漢奸,老蔣時代不當走狗,到現在,人還不糊塗。」[20] 講到《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時, 毓師云:「我六十年就守這一爻」。

明末鼎革之際,大儒顧炎武生母何氏遭清軍斷去右臂,嗣母王氏絕食而亡,遺命顧炎武終身不得事清。[21] 清帝遜位,民國肇建,雖然太師母生前頗痛恨國父孫中山先生 [22],惟 毓師於民國人物中獨推崇孫中山先生。蓋以堯舜講禪讓,惟自禹而德衰,從此以後,卻成家天下之亂制,國父卻能「撥亂反正」,大公無私,讓位袁世凱,所以他喻其為「堯舜以後第一人」。不過, 毓師無論身處大陸或臺灣,終其一生,始終未接受國民政府任何職務,其中除有順體親意外,或亦有身為愛新覺羅子孫,豈可再事亡我之新朝,以貽列祖列宗之羞的想法,於此可見他順體親志、尊親敬祖的孝行,以及不卑不亢的大丈夫氣節。

(五)贊修永陵念爾祖

兩岸開放往來, 毓師頗思念東北家鄉,遂在 1991 年以八六高齡返回瀋陽新賓故土,見永陵斷垣殘壁,滿懷傷感,決定捐貲修建。清永陵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為 毓師祖先之陵墓,又稱「興京陵」。葬有孟特穆(肇祖)、福滿(興祖)、覺昌安(景祖)、塔克世(顯祖)以及努爾哈赤的兩位叔伯禮敦和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配偶。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之後多所改造和擴建。1988 年成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永陵於 1993 年重修,1997 年修成,2004 年繼清‧東陵、西陵之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時年九十九歲的 毓師聞之,欣然對弟子謂:「得了金牌奬」。

毓師除參與永陵的修建外,並與地方政府洽商創辦「滿學研究院」、「滿族博物館」,傳承滿族文化,其間耗盡 毓師在臺六十年束脩所得,暨弟子捐贈,共新臺幣數千萬元。當地新賓縣政府為感謝 毓師特於館內勒石鐫詩云:「故都赫城湖正東,祖肇堂雅氣恢弘,建州赤子懷故里,覺羅後裔眷鄉情,慎終追遠緬先祖,鑑往知來識前清,龍興之地話今古, 毓老功德譽世銘。

毓師沒有將一生積蓄留給子孫,反而全數移作捐貲修建「永陵」、「滿學研究院」、「滿族博物館」之用,甚至因後期工程款項不斷追加,不得已又將臺北的居所向銀行抵押貸款,這種由對父母的孝思,擴大而為對祖先的孝思,對中國文化的孺慕之情,展現其一生的熱情與無私奉獻的精神。 毓師對中國傳統文化薪傳偉業,始終熾熱如火,更藉以顯親揚親並追及遠祖。《詩經・大雅・文王》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23]  毓師以實際的行動來踐履斯言,古今以來,亦誠屬罕見。

四、結語

臺灣雖位處南國邊陲,然絃歌未絕,古風猶存,相較於大陸文化的積澱,顯然落後許多。惟文革十年,傳統文化在大陸慘遭摧殘蹂躪,相反地,臺灣在許多文化人士來臺的播種澆灌之下,竟在寶島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甚至超越大陸,愛新覺羅毓鋆便是其中一位重要的播種者。 毓師一生前後經歷二十個政府,閱歷豐富,宛如一部近代史。在他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舞臺,無論身處任何政權,始終以大中國思想為出發點。在後一舞臺,他更思圖成立「華夏學苑」,欲藉「文化中國」概念來一統天下,這也是 毓師晚年最大的志業與生命的原動力。 毓師曾在七十三歲時說:「生命若只剩十年,也要做最後十年的衝刺。」又曾說:「必得真愛,方拚命」,因舉文天祥為例說明:「文文山能殉國,以其真愛國。」實則 毓師亦是個真愛中國、真愛臺灣的人。他陸續創辦「天德黌舍」、「奉元書院」,將一生最成熟的思想、最豐富的歷練、最湛深的智慧,奉獻給他所熱愛的臺灣青年。 毓師遭政治迫害,離開故里,落籍臺灣,或許是個人的劫難,使得他無法隨侍在側,善盡人子孝道,然而綜觀他一生所行事作為,誠可謂「無忝所生」,合於 《禮記》「大孝尊親」、「先意承志」的精神。昔《孟子・離婁上》曾云:「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觀愛新覺羅毓鋆一生行誼,蓋可謂既能守身又能事親養志者也。

愛新覺羅毓鋆於 1967 年收養臺灣嘉義張景興為螟蛉義子,時景興為 17 歲。從此隨侍在側,直到 毓師以 106 高齡壽終正寢,奉養 45 年。其間除晨昏定省,照料生活起居外,並處理 毓師交辦事務,如早期的圖書出版,後期的「永陵」、「滿學研究院」、「滿族博物館」的捐資修建等等,箇中辛苦,固非外人所能想像。2005 年因緣際會, 毓師復收河北遵化董華春為孫女,從此 毓師的華夏文化志業便有如蓄勢待發,並開始籌畫晚年回歸大陸講學事宜,而其間辛苦奔走於兩岸之間聯絡安排者即為華春,惟後來因 毓師的辭世,講學計劃亦告中輟。不過,2013 年隨著毓門弟子於臺北羅斯福路覓得奉元書院新址,希望能延續 毓師講學精神,薪傳經典聖火。2014 年董華春更在北京海淀區成立 毓老師生前未竟之志──華夏學苑,不僅將奉元書院的經典聖火傳遞北京,更將經典火種在大陸各地漸次點燃傳開,如今遵化、瀋陽、營口等地均相繼成立奉元書院,未來華夏文化大業可期。2015 年夏,華春與景興曁毓門弟子代表顏銓穎費盡艱辛,跋涉長白山顚,將骨灰撒下於斯,完成 毓師遺願。山色湖光,得伴英靈,亦是天地間一大幸事。 觀景興與華春二人分別以義子義孫女而能繼志述事如是,蓋有如《詩・大雅・既醉》所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之類。爰是略誌其一二事附記於此,以嘉其孝行。

——————————

[1] 指孝子能預先體察父母的意志,並以正道曉諭父母。

[2] 《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3] 1977年 毓師曾謂其一生經歷十七個政府,惟當時尚未有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政權,若合併計算,可謂經歷二十個政府。

[4] 見附錄一:跨世紀最後一位經學家──愛新覺羅毓鋆上課神情。

[5] 有關愛新覺羅毓鋆生平,詳見許仁圖《長白又一村》(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2年),本文中有關 毓師生平,多所參考。

[6] 如軍閥孫殿英軍隊挖掘東陵乾隆與慈禧墓,將殉葬品盜竊一空。國民政府對此均未能加以嚴懲,滿人對國民政府痛恨,對其恢復祖業,復辟建國,自有助長之勢。

[7] 其中如魯道夫、魏斐德諸人。理查德.C.魯道夫(Richard.C.Rudolph)曾任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東方語言系主任。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曾任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系資深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為美國最負盛名的漢學家及最具影響力歷史學家之一。

[8] 前村指復國志業的政治生涯,後村即 毓師擬以華夏文化一統天下的志業。

[9] 2004年某日筆者曾親聆 毓師謂蔣中正總統於監察院長莫德惠(1883-1968)過世後,曾有意要 毓師繼續以满族身分接掌監察院長一職,藉以維持五院平衡。

[10] 參見《新約聖經‧馬太福音18:3》:「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的樣式,斷不能進天國。」

[11] 參見《舊約聖經‧傳道書1:9》:「已有的事必再有,作過的事必再作;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上述為筆者所鈔錄 毓師《易經》授課筆記1980.6.16。

[12] 溥儒為末代皇帝溥儀之弟。

[13] 見附錄二:愛新覺羅毓手繪觀音圖像

[14] 毓師曾於臺北善導寺請法師為其母誦念經懺,惟後因寺中法師念經草率馬虎, 毓師從此改在家中以錄音帶播放,並謂「比和尚唸經還認真」。

[15] 許仁圖:《長白又一村》(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2年),頁267。

[16] 許仁圖:《長白又一村》(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2年),286。

[17] 許仁圖:《長白又一村》(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2年),293。

[18] 《孟子‧萬章下》:「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19] 朱熹:《朱文公文集‧白鹿洞書院學規》云:「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20] 張輝誠:〈毓老真精神〉(臺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年10月12日。)

[21]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先妣王碩人行狀》:「七月乙卯,崑山陷,癸亥,常熟陷。吾母聞之,遂不食,絕粒者十有五日,至己卯晦而吾母卒。八月庚辰朔大斂,又明日而兵至矣。嗚呼痛哉!遺言曰:『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22] 毓師曾謂太師母見紙鈔有孫中山先生肖像,往往持針戳,以洩其恨。

[23] 在本文中,「無念爾祖,聿修厥德」二句,但取字面意義。毛亨:「無念,念也。」又云:「聿,述。」按:《詩經》的原意,依毛《傳》以為是戒成王既無不念其祖文王之法度,當述而脩行其祖之德。見《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嘉慶 20 年南昌府學十三經注疏本),頁 536-537。

附錄一:跨世紀最後一位經學家──愛新覺羅毓鋆上課神情
附錄二:愛新覺羅毓鋆手繪觀音圖像

【奉元問學之一】秋季班李淑珍老師「西洋近現代史」課程心得

文/廖鶴群

一、

在本月的西洋近現代史課程上,我們由工業革命的歷史,談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在 2011 年,德國首先提出了一項名為「工業 4.0」(Industry 4.0)的產業發展策略,其策略精神為以資訊科技為核心,藉由物聯網(IoT)整合產業間的資源,並且即時感知市場上的訊息與回饋,追求更高的決策品質和多樣而精確的生產。這一方針在美國稱為「再工業化」或「工業網際網路」,在日本稱為「工業智慧化」,它便是狹義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不過,本文想談的是廣義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在這個擴大的概念中,或許能含括使「工業 4.0」成為可能的各項要素,譬如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也許還能納入基因工程——等技術的實現與發展,及我們的未來。

(圖一)相較於以「通訊裝置」為主,網路與網路之間互相連結形成的「互聯網」,「物聯網」則是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

今天我們知道,在可預見的將來,技術的突破不僅將大幅改變工業型態,而且在生產方式以外,它們還將直接改變我們的生活。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隨著蒸氣動力和鋼鐵的廣泛使用,世界的樣貌和相對距離被徹底改變了。1920 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工廠導入了石油與電力,建立多站式的裝配流程,實現了標準化及流水線的大量生產,在工廠之外,電力也流入了群眾的日常生活。僅僅是以電力驅逐了黑暗,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就從此與過去有了天壤之別。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我們許多人親身經歷過的。顯然的,正如同過去所有的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將帶來這樣的轉變,並且相較過去幾次,我們實際上獲得了更大的權柄:不僅是改造世界,甚至擁有改造自己乃至子子孫孫的可能性。

問題是,這種可能性,會往好的或壞的方向發生?

(圖二)傳統 NLP 和深度學習 NLP 的區別。

在課堂的討論中,有同學提到了人文學科研究與人工智慧的結合,使人文學科研究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遭遇了本質上的挑戰。同學舉的範例是《紅樓夢》的文本分析研究。在人工智慧的功能中,這一領域稱為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即是希望填補人類語言與機器語言中的空白,使電腦能夠理解人類的語言。需要指出的是,對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究行之有年,但直到今日,藉由類神經網路的發展,使人工智慧能進行深度的學習,才真正進一步實現機器對人類語言的理解。

在傳統的自然語言處理中,機器主要的根據是句式,因此往往無法藉由上下文判斷語意,也很難處理詞語的歧義問題。而在現今的自然語言處理流程中,人工智慧首先會分解詞性,從最細微的「語素分析」(morphemic analysis)開始——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它們甚至不一定能獨立成詞,在口語上是音位,在文字上是字位——其次才是「語法分析」(syntactic analysis),最後到達「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的範疇。以歧義的處理為例,在語素分析中,機器能認識到詞語的多重含義;再從歧義出發,在語法分析中判斷某一句子有多種解析樹,或同時具有有多重含義;同時能標明前面曾出現過,但具有不同含義的短語或單詞。最後在不斷的遞歸中,進一步判斷語意。2018 年初,人工智慧甚至在史丹福大學的閱讀測驗中勝過了人類。藉助語素的基礎與充分的深度學習,人工智慧不僅能理解文意,還能分析文本的書寫風格、產出摘要,或者提取任何可能存在的特定信息。因此,研究者確實可能研究曹雪芹的用字習慣或《紅樓夢》的書寫風格比較,而完全不需閱讀《紅樓夢》原著。

(圖三)一份英文的語素組成表。

事實上,不僅是人文研究的領域,即使將場景換到藝術的殿堂,人工智慧也正以挑戰者的姿態,堂堂的登上台階。當前,有許多藝術家與科技企業致力於探索人工智慧在創造藝術上的可能性。法國藝術家聯盟「Obvious」利用名為「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的演算法創作了一系列的十九世紀風格畫作,儘管一開始需要輸入存在的畫作建立資料庫,但人工智慧並不僅是移植或是混合那些畫作的元素,而是學習其中的原則。同時,另一個人工智慧的判別器,會檢視圖像是資料庫裡的「真的畫像」,或是人工智慧製造的「新的畫像」,而一旦人工智慧製造的新畫像被判定是「真的畫像」,那麼「創作」就完成了——這簡直如同學習繪畫的美術系學生,先從欣賞和臨摹開始,不斷調整,直到完成自己的原創風格。如果你覺得那不過是一種對相近風格的仿製,那麼人工智慧公司「GumGum」與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合作的藝術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實驗,則提供了另一種回答。他們不追求回答人工智慧是否能模擬人類的創作,而是觀察它是否能模擬創作的過程。實驗者讓五位藝術家與人工智慧「Cloudpainter」閱讀同一本二十世紀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集,並且要求以此畫集為靈感,各繪出一幅畫作。他們的成果同樣讓人驚訝。我們不禁要問,到底哪一幅是人工智慧的作品?

(圖四)「Obvious」的作品《艾德蒙・德・貝拉米》(Edmond de Belamy),陳列在佳士得中央倫敦畫廊(Christie’s Central London Gallery)。右下角的畫家簽名是一列數學方程式。
(圖五)藝術家品達・范・阿爾曼(Pindar van Arman)所開發的繪畫機器人「Cloudpainter」;以及「Cloudpainter」與另外五名人類藝術家的作品。你能看出哪一幅是 AI 的作品嗎?

除此之外,更加緊迫且現實的是,有同學提到了人工智慧對就業市場的衝擊。不可否認的是,在歷史上的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消滅了許多的工作崗位。過去,機器大幅度的取代人的勞力工作,如今甚至可能將勞心的工作也取而代之。馬克思提過,工業革命不僅是生產力的提升,更將使生產關係發生變化,我們知道在馬克思的論述中,生產關係的變化其實幾乎等同於整體社會關係的變化。可以預見的是,這種變化將帶來難以想像的的衝擊。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 Coopers)在 2018 年 3 月發佈的報告指出,英國已有 30% 的就業——首當其衝的是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服務業、交通和倉儲業、行政和後勤業——約 550 萬份工作正面臨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命運,更有部分經濟學家和科技企業家認為,未來的全球失業率可能達到 50% 甚至 70%。無數的家庭將流離失所,前所未有的大量失業者與極端的貧富差距,將把我們的社會與整個世界捲入劇烈的動蕩之中。

(圖六)一般被認為是高階白領職業的律師也正遭遇被取代的危機。在史丹佛大學、杜克大學法學院和南加州大學與法律 AI 平台 LawGeex 的合作研究中,二十名訓練有素的律師與經過訓練的法律 AI 程式競賽在四個小時內審查五項保密協議(NDA),並確定包含包括仲裁、關係保密和賠償等三十個法律問題。結果表明,人類律師平均準確率達 85%, AI 的準確率則達到 94%。此外 AI 在 26 秒內完成任務,人類律師平均需要 92 分鐘。在另一項針對案件本身的預測和判決的研究中,AI 在預測判決結果時獲得了 75% 的準確率,勝過人類專家的 59% 。

與此同時,基因工程則是一個更危險的潘朵拉的魔盒。成為上帝是那樣的吸引人的一件事——無論其人動機究竟是好是壞——我們顯然不可能永遠阻止人們探索它。而我們首先會遇到倫理上的問題。要如何看待複製人?誰有權力從本質上替他人決定生命的品質?其次,這樣徹底的「優生學」,是否會進一步激化社會問題,譬如:只有富人能藉助基因工程形塑在智力及體力上都更有優勢的後代,是不是一種徹底的階級複製?家庭還有意義嗎?某種殘酷的壟斷或淘汰思想,會不會再度從此而生?更別提那些未知的問題:在改變部分遺傳因子時,是否會產生其他不立即可見的影響?基因多樣性是否將因此被破壞,使人類的基因池更加脆弱?

(圖七)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曾說:「因此,我做出最後這個結論:正因為資本主義如此改變了我們的需求、我們的文化體系和價值觀,以至於經濟的機制(economic machineries)無法承受它所要求的經濟調整(adjustment),進而由財產制度(institution of property)底下,奪走了人們的信念和社會心理基礎等——不管是好是壞。」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晶,是人類發揮無比的創造力與生產力,並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獲致的成果。然而,面對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增強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力量,是否如我們最終會如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所說,因為自己取得的諸多成功而招致毀滅?倘若我們不能從藝術中觀察到人類的情感或意志,那麼藝術的創造是否還是人類的專利,人類藉由藝術作品交流與分享美感經驗的行為,是否僅是我們的幻覺?如果特定人士可以決定我們的基因,那麼生命的主權何在?在被人工智慧全面性的取代裡,我們是否將失去存在的意義,荒謬將降臨在幾乎每一個人的心中?

(圖八)AlphaZero 與其他 AI 的對棋戰績。

二、

1997 年 5 月 11 日,由 IBM 研發,揉合「沉思」(Deep Thought)與這間公司的暱稱「巨藍」(Big Blue)這兩個字的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在第二次發起的六局賽挑戰 中,以一局之差擊敗了當時的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洛夫(Garry Kimovich Kasparov)。這場對奕,至今依然是人類與電腦的對決的重要象徵——人類在智力上「被機器打敗」了。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所有的人類棋手早已無法與電腦匹敵。國際大師在面對使用 512 個 CPU 線程的鱈魚乾引擎(Stock-fish)時,就像我面對大師們一樣無 能為力(順帶一提,2017 年 12 月, DeepMind 的新項目 AlphaZero 在不含人類經驗的情況下,從零開始經過四個小時的自我訓練後,完勝了 Stock-fish;八個小時後勝過了擊敗李世乭九段的 AlphaGo)。

可是,西洋棋作為智力遊戲被電腦窮盡並佔領的事實,儘管可能折損了公眾對職業棋賽的興趣,卻沒有減少人們對它的愛好。時至今日,仍有數以百萬計的愛好者日復一日的為騎士與城堡的移動而著迷,不吝投入他們的時間與心血,即使這條道路的盡頭是一堵永遠無法越過的高牆,我們還是很樂意走在上頭。在同樣走在這條路上的我看來,箇中原因很簡單:在撞到那個也許永遠走不到的牆腳之前,我們能從沿途的風光裡獲得無比的快樂。旅行的意義在於享受過程,而不是趕到終點。相較於在上個世紀,眼見人工智慧在自己身後蹣跚學步,進而發覺它超越自己是不可避免的宿命的職業棋手來說,人工智慧並未對大多數的玩家構成威脅感。事實恰好相反,如今即使是初學者,也能一個人進行大師級的覆盤分析,在彈指間重現過往百年間的所有名局。人工智慧的協助所帶來的學習效率,使更多人能夠領略這個古老的智力遊戲的樂趣。

(圖九)用鱈魚乾引擎(Stockfish)分析一場棋賽。可以看到幾種最佳走法及後續變化、錯誤及正解、開局資料庫及其勝率,還有過往的相同步法的名局。

今天,在西洋棋這個領域,我們不再與機器對抗,而是與它攜手並行。並且,人類並沒有被取代。世界西洋棋錦標賽(World Chess Championship)依然為人類每年舉辦,機器們則有它們自己的賽事:世界電腦西洋棋競賽(Computer Chess Championship),供愛好程式與西洋棋的人們投入其中。在評量某件事時,因為機器勝過人類,就懷疑此事的價值,恐怕是太過功利理性的想法。也許更重要的是,人們究竟能不能從某件事中找到快樂及意義,以及這件事會塑造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價值的基準不該是用量性標準衡量得到的某種結果。就好比,在電動機車可以在四秒間從零加速到時速一百公里的現在,我們仍然喜愛環法自行車賽。攝影曾經衝擊過繪畫的意義,許多年裡,兩者愛恨糾葛,可是在此刻往回看,我們明白攝影的出現其實給予了繪畫更多的可能性,並開拓了人類的藝術世界。

在我看來,推進舊領域的發展,同時開創新的領域,讓人類的創造力得以延伸和發揮,這就是文明發展的意義。工業革命確實會帶來犧牲,火車站消滅了馬車驛站,工廠排擠了手工業者。但是,它也創造出了過去未曾有過的新轉機。鐵路建設帶來了大量投資,讓許多人到達原先可能一生未能履及的地方;工廠(儘管它起初的環境非常、非常糟糕)提供了相對平價的產品、都市化的基礎以及許多就業機會。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我們再怎麼不喜歡,除非重建文明,否則技術的開展及隨之而來的變化,幾乎是不可避免,同時也不可逆的過程。許多人在這種變化造成的衝擊中被害、受壓迫,這很令人難過,因此我們更需要記取教訓,將這種可被預見的衝擊降至最低。

(圖十)「深藍」與卡斯帕洛夫。當年《新聞週刊》(Newsweek)在封面上,稱呼這場人機對決是「人類大腦的最後陣地」。多年以後,棋王回憶道:「很少有人會跟我一樣經歷那種戲劇性的、與機器針鋒相對的局面,但是那種被機器和隱形的算法挑戰的感覺、被超越和取代的感覺,正在成為當今社會的一部分。從我痛苦的個人體驗來說,我認為以上這種思考方式是錯誤的,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們迫切需要更多樂觀。」

長遠的說,人類是走在往更好日子的道路上。在十八世紀中葉,英國工人的「每日」工時長達十四到十八小時,如今則是「每週」四十八小時。我們希望所有人都能獲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藉由許多人不懈的努力,世界上的貧窮人口年年遞減。我們還沒有杜絕童工,但世界童工率正在降低,在一些比較幸運的地方,孩子們能無憂無慮的獲得教育並體會知識的趣味,他們之中有許多人也許到二十歲甚至三十歲都不需要工作,在過去,這是貴族才能擁有的特權。今天,我們的藝術家在凝觀自己的靈魂時,不再需要仰賴王公豪門的慷慨贊助,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可以盡情享受創作,而不至於流落街頭。考慮到世界上不斷增長的人口,如果不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我們不可能擁有現在的生活;如果不是機械負擔了我們那些粗重與枯燥的勞動,我們之中的許多人也將無法從事他們現在擁有的更富於創意、更有趣味的工作。因為,當機器取代了人力的同時,其實也解放了人力。

有一首美國民謠《約翰亨利之歌》,講述一位南北戰爭時期的鋼鑽工人約翰・亨利和氣鑽機比賽開鑿鐵路隧道的故事,歌頌著人類在和機器拚搏的過程中,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約翰亨利一往無前的奮戰,不停掄動手上的大鎚,直到氣鑽機發生故障。但在他終於獲得了勝利的同時,卻也將自己累死了。約翰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堅毅的心靈,與他付出生命所捍衛的尊嚴,而不在於他與機器比賽的勝負。到今天,我們恐怕不會覺得一個人用鉛筆和 EXCEL 比賽統計到昏厥是一件光彩的事。人之所以珍貴,在於我們是人,而不是人能夠戰勝一切。認為人類應當位在自己所發明之物之上的想法,或許太過傲慢了,其實不需要君臨一切,我們也仍然獨一無二。同樣的,覺得我們無論如何總是能(或是「該」)保有主導權,也是不智的——很難想像當一台機器能在圍棋上勝過你時,它會沒有料到你存有拔下它的插頭的企圖。

(圖十一)座落在西維吉尼亞的約翰亨利紀念像。

因此,也許我們不必也不該與機器對抗。它們乍看之下充滿的威脅性其實是一種挑戰,促使我們接受自己的缺陷,同時逼迫我們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潛能。機器將成為人類最好的夥伴,「我們」將並肩前行,一同改善「我們的世界」。

我有一個想法。在未來,面對新的技術和新的產業運作模式,社會勢必需要相應的調整及改變。對理科研究者來說,眼前固然是無盡的處女地,對文科研究者而言,同樣有著許多嶄新的問題,等著他們大展身手。我們需要更新更好的政治理論,更豐富的社會科學,更完善的法律制度。面對基因工程或人工智慧,我們對道德倫理學的探索將邁入新的領域。為了那些永恆的問題與新出現的問題,我們將深入思考,發揚哲學的價值,為世上的人們——甚至機器——安頓心靈,提供沉思的場域。

學科之間的界線將趨近,我們將會回到通才的時代。不必擔心我們被艱深的技術拋下,正如現在幾乎老老少少都能夠使用個人電腦及智慧型手機,未來的孩子也將習於他們身邊的新技術及其原理,並且利用它們,完成他們真正想追求的目標。屆時人工智慧的陪伴,將如同水龍頭裡的自來水一樣自然。為此,我們當然也會有一個更長遠的教育理論及計畫。

在未來,對文學與藝術的需求只會增加,更別提我們還將擁有更多嶄新的藝術形式。事實上,當今的世界正是我們能接觸最多藝術的時代。我們有便宜且高品質的書籍,有豐富方便的音樂媒體,隨手就可以取得喜歡的電影,動動指頭就能欣賞過去深藏於皇宮與私人收藏家中的名畫。每天都有無數的展覽、音樂會、講座在各地絡繹舉辦,並且經常免費或所費不高。這需要歸功於科技及經濟的發展,有限的工時,以及我們的普遍提高的收入和教育程度。可預見的是,當我們能提供更好的條件,人們能擁有更多時間,我們之中就有更多的人能夠去創造並且享受我們的精神生活。

(圖十二)荷蘭的 VR 博物館:克雷默博物館(Kremer Museum),沒有實體座落。但你不僅可以在當中欣賞荷蘭著名畫家弗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以及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的創作,甚至可以清晰看見畫布上的油脂。

想像一下:全世界所有圖書館、博物館的館藏都雲端數位化,你坐在樓下的咖啡廳,利用虛擬實境,就能身處國會圖書館中,瀏覽所有的圖書、手稿、期刊、報紙、雜誌、劇本、地圖、郵票、圖畫、樂譜、錄影和錄音。張開眼睛,能漫步在大英博物館的走廊上,同時聆聽所有你感興趣的導覽。藉助人工智慧的翻譯功能,我們只要自己再多一些複查校對的用心,就能夠閱讀任何語言(甚至是拉丁文或西夏文)的文獻。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啊!

我有一個想法。在未來,機器將取代絕大多數的體力勞動,而我們會利用我們所有的技術與知識,創造能保障人們生活的環境與社會。我們能夠將更多時間及心力放在我們自己身上,陪伴我們的家人與朋友,跟著我們的好奇心去追尋答案,自由發揮我們的創造力,欣賞所有美好的事物,並且面對自己的心靈。

你不覺得,未來將會是一個更好的時代嗎?

三、

不過,讓我們面對現實吧。未來也許不如我想像的那麼美好。

首先,預言永遠是不智的。尤其是所預測的事物牽涉到越多的領域、越長的時間和越複雜的變化,意外的概率就越高。政治學家特特洛克(Philip E.Tetlock)曾經統計了包含政府官員、教授、大企業家、專業記者等各種專家在內的兩百八十四人所做的數萬個預 測,發現準確度幾乎並不比按下隨機數字產生鍵更好,在三到五年的長程預測中則更糟。考慮到人們事實上沒辦法預料到我們尚未想到的事物,在預測未來時又經常過度樂觀——出現災難性意外的機率也就大幅提高。關於預測,最好的作法或許仍是特特洛克提出的,我們必須團隊合作,從多種不同的來源蒐集證據,保持對概率的考慮,願意承認錯誤,並隨時更正我們的主張。

其次,過去的工業革命帶來的成功,並不能保證這次工業革命就不會是一場災難。歸納法在這裡並不適用,相對於人類漫長的歷史,近兩百年的變化太過短促急遽,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它不是一個例外——而一次例外就可能讓我們滿盤皆輸。

有些研究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對就業市場的威脅,比過去任何一次工業革命都要牽涉更廣且更為嚴重,即使是程式設計人員也不見得能倖免,「自動化的自動化」(The automation of automation)並非是遙不可及的未來。儘管它能夠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像是 App 設計師、遺傳諮詢師、無人機駕駛專家、娛樂產業、更多的美術人員——也遠遠比不上它消滅工作的數量和速度。甚至它所創造出來的工作崗位,也將被人工智慧,而非人力所填滿。

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經預測過,在未來的一百年內,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每個人的週工時只需要十五個小時,就能 滿足人們的生存基本需要。他的這個預測寫在 他的〈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一文中,這篇文章發表於 1930 年。可惜的是,今天看來,這個夢想距離實現仍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更不幸的是,我們的退休年齡正在推高上限。全球化與網路技術正將我們的工時無限延長。許多人即使在下 班時間,也躲不開電子郵件的壓力。還有許多人為了不被就業市場淘汰,不得不將屬於自己的額外時間及精力投入無止盡的進修。

在商品經濟之後,網路成癮及社交媒體如接力賽般,繼續制約無數的人,人們在虛擬世界中虛擲金錢與時間,但卻沒有累積任何精神財富。

(圖十三)凱因斯的〈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凱因斯在這篇文章裡還指出了另一個有趣且發人深省的問題:當我們解決了經濟問題,人們不再如我們無數的祖先一樣必須為生活而打拼時,又有多少人、多少社會能保持動力,並找到新的生活價值與目標?

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後的世界,毋庸置疑將是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世界。我們擁有有史以來最豐富的知識存量,但對於那些在生理或物質條件上不足的人們來說,他們將為此付出更慘痛的代價。掌握技術的人與沒有掌握技術的人之間將產生巨大的鴻溝,同時,資源集中將讓階級複製更加穩當,社會乃至國際間的貧富差距,會撕裂這個世界。

在我們面前的難題與挑戰如此艱鉅,我們不得不懷疑人類是否有足夠的智慧應付這個龐大的威脅。

(圖十四)勞工法規的進步或許可以說明,我們的社會其實可以漸進的調適,找出新的平衡。理想有時只是一種想像,往往在當下讓人感到不切實際,但長遠來看,對它的追求,使人們得以擁有改變現實的偉大力量。

四、

身為研讀歷史的學生,我或許是在這波工業革命中,首當其衝面對被取代的威脅的一群人。歷史經驗告訴我,我們無法逆轉趨勢,而面對這樣的巨變,犧牲在所難免。讓人抱有希望的是,當我們擁有超乎過往的知識與經驗,並且已經預知災難的來臨時,我們也許能夠做好防範,提前擬定因應措施。

(圖十五)隨著全球貧窮率下降,全球極端貧窮人口總數,由 2013 年 8.04 億人減少降至 2015 年的 7.36 億人。據世界銀行預測,2018 年極端貧困率將可能降至 8.6%。

譬如,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或許是一個可能的方向。無條件基本收入,指沒有條件限制,沒有資格審查,只要是國民,或當地居民,或團體成員,就能夠領取由政府或團體定期發給的金錢,以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條件。目前正在許多國家實驗,也有一些地區已經小規模的推行。這裡暫且不討論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優缺點,但假設未來機器全面取代了人力,這顯然有可能是一種解放人類,並且有助於消彌貧富差距的方案。已故科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曾說,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結果是好或壞,完全視乎我們如何進行財富的再分配;「如果機器創造的財富由全民共享,那麼所有人都將擁有奢華閒適的生活。如果機器的所有者成功地遊說人們反對財富再分配,那麼大多數人都將陷入極度貧困」。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解放人力,並且實現理想的財富再分配,那麼這無異於資本主義的終結。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後,也許我們第一次有條件與機會完成真正的社會主義世界。而即使理想無法順利實現,我相信人類社會也必將找到新的平衡,只是在此之前,衝突與犧牲恐怕無法避免。

我依然保持樂觀,只是我認為我們需要最審慎的樂觀。凱因斯的夢想雖然還未實現,但我們的人均工時也確實下降了,世上的大多數人如今過的日子,要比生活在 1930 年代好得多。我們的退休年齡增加了,但人均壽命也增長了。新的勞動倫理的推廣,或許將使我們擺脫工時延伸到私領域的困境。今天,法國的勞動法保障員工在下班時間的「關機權」(right to unplug),德國同樣有類似的保障,並且在工業公會要求下,德國企業的伺服器裡甚至設置了阻擋郵件用的虛擬防火牆(Gate),一旦過了下班時間,就無法發送郵件到員工的手機。我們需要更多的進修,但我們正身處有史以來取得知識最容易的時代。利用手機或者平板,你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找到開放式的課程,學習任何一種專業技能。成為專家的門檻,事實上正在降低。我們儘管被商品經濟與網路制約,但對有充分自制力的人而言,這並不構成任何問題。有一些研究則指出,即使有陣痛期,但最終,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創造比它消滅的要更多的工作機會。而我相信,世上絕大多數擁有智慧的人,都很清楚互相扶助的重要,這不僅是道德理想,而是符合理性選擇的判斷:我們很早以前就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圖十六)普華永道評估在 AI 浪潮下,各個產業職缺受影響的程度。儘管將減少許多工作機會,但也有許多增加的職缺。

在我看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衝擊,其實都蘊含成為轉機的可能。這考驗著我們的智慧,我們應當運用我們所有的智慧,將衝擊轉化為我們的資源。相較於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我們還有更嚴峻的困難需要面對,譬如氣候變遷,貧窮,人口老化,愛滋病、癌症及其他疾病。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或許正能提供我們解決這些難題的可能性。

我有一個想法。在未來,我們將不再有任何單調枯燥的工作,我們的職業將能發揮我們的創造力、好奇心和審美經驗,我們需要展現出更多的社交能力和協商能力,我們所有的工作都將富於同情心,並包含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而且,無論屆時的全自動烹飪機如何快速方便,我們還是不會忘記下廚的樂趣,並且每天都渴望為所愛之人料理一道佳餚。

順帶一提,「Cloudpainter」的畫作是「F」。你猜對了嗎?

(圖十七)這樣的未來有可能會到來嗎?

【奉元問學之二】體用論明變心得

文/張慧玉

編按:此文為心得文,為參加「中國義理與文化的經典和論著」讀書會的學員張慧玉學姊撰寫,寫成於去年(2018)11月25日「中國義理與文化的經典和論著」讀書會之後。(讀書會介紹請點此

本章熊先生探討宇宙中「變」的內涵及意義,認為宇宙有真實來源,並且宇宙萬樣不斷變化,具有本體,宇宙本體是要成為萬殊的用,假設本體是能變,亦作恆轉,恆轉動而成翕,翕勢方啟,闢勢同時具起,恆轉成為大用,必有一翕一闢,翕勢收凝,闢勢開發,所以變化是循宇宙實體內相反兩端之相反相成的法則。其中變化是超脫世俗時間,屬剎那生滅,前前滅盡,後後新生,沒有斷絕,沒有停滯,變化是來自真源,真源含藏萬有,無有窮盡。熊先生最後將「變」統整五義:幻有義、真實義、圓滿義、交遍義、無盡義,認為萬化之理本就玄妙,一切人、一切物的無量心,就是宇宙大心,不苟同佛法之性相二元論,主張宇宙論體用不二,思想趨近易經,說明人道與群治應該要體現天行之健,常去故取新、自強不息。

熊先生的在變的論述中強調宇宙變化生生不息,我們眼前的世界需要細心去體會探究,深具儒家積極入世精神,在熊先生討論「恆轉–翕–闢」之一生二,二生三,這程序中,讓我聯想到中國水車,古人製造水車,利用水力來幫助農家汲、排水等功能,若水力視為「恆轉」,水車視為「凝煉成物的翕」,水車運轉帶動水流視為「恆開發而不失本體健的闢」,當河水流的衝力帶動水車輪軸,經由機械運轉使原本河水水流改變方向,也使農家得以輕鬆把水引進高地農田灌溉,而這套水利系統改變農耕生活,以水力來減輕人力負擔,讓農村生活得以生生不息;水利工程也歷經各朝代演變,至今自然水力大多被電力取代,水車的角色已從農業工具大幅轉型為今日人們觀光的農村景觀,利用水車汲水已是一種農村觀光的休閒活動,水車汲水以節約人力的方式沒改變,但是水車的存在意義已改變,從水車在人類社會中角色轉變觀察中,也可以看出熊先生所謂變化中剎那生滅不息,變化有理、有所本,而且活潑無窮盡。我覺得熊先生詮釋宇宙論的敘述仍有可以討論的空間,宇宙論若是從人文社會的角度來看,要實踐於現實生活中需要具有群體生命的關懷,牽涉到傳統倫理學與現代全球化生活,我覺得可以淺白的文字介紹給大眾,中國儒家的宇宙論也需要時代的新解,若有機會深化熊先生的宇宙論述,也可使古今思想聯繫並傳遞下去。


【奉元時評】異哉!所謂「易經大師」! 

文/黃德華

十一月的九合一大選中,韓國瑜的旋風掃蕩全臺。他的逆勢翻轉令人刮目相看,在政治版圖、選舉文化上都丟下了重磅炸彈,不但產生了立即的震撼,波浪所及,引起眾多的議論與聯想。以臺灣習以為常的「說嘴文化」來衡量,這是想當然爾的趨勢。但是,在一個以講求深邃的華夏文化為標榜的團體中,以短暫的選舉成績為評量,「即興式」地丟出了一個「易經大師」的封號,實在讓我頗感錯愕!

首先,任何選舉都會有勝負,而其勝負必然受到各種歷史因緣與當下的動態情勢所影響。事後分析成敗原因,用它作為案例,對經典作較為生動、貼近人世的說明,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把理之或然,包裹成事之必然,容易貽人事後諸葛之譏。由此,再過度衍伸,給予聳動的封號,就可能會遭遇到「打臉」的窘境。假若,不幸有一天,韓國瑜的執政失敗,以致政權再度翻轉。究竟是「大師」蒸發?「易經」失靈?「易經大師」這個封號原本浮濫?還是奉元學會有認知上、行事上的疏漏,以致產生這樣奇特的說詞?

再進一步說,在過去幾任的總統選舉中,無論藍綠,逆勢翻轉的情況並非少見,難道這些新總統都可堂而皇之的受封為「易經大師」?這樣的封號與歷史上動輒尊奉「神武天縱」式的諛上惡習有何本質上的差異?

最後,「大師」之為「師」,總得有個研讀、講述或著作的事跡吧?如果並不知道韓國瑜是否有這些經歷,就「大膽」的稱他為「易經大師」,由此,萬一再以訛傳訛,是否就此產生了「假新聞」?

我個人的想法是,電子報是奉元學會發聲的管道與門面,既需要有多元聲音,更需要持平的深刻論述,才能成長茁壯。學會雖然仍是個小團體,但是只要能養之以正,扶之以正,假以時日,是可能達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的一天,樹立起一個清新的、體制外的講學典範。大家能否秉持、堅持「守正」之心,用心營造,是決定性的關鍵。


【奉元時評】回覆:異哉!所謂「易經大師」!

文/應天平

感謝黃學長的提醒與指教。我們在文章的開頭即已點明,韓國瑜未必深讀過《易經》,之所以給他《易經大師》的封號,是因為他在選舉中的諸般做法,居然與《易》【蹇卦】—「破蹇之道」裡的招數暗暗相合。

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吹捧韓國瑜,而是借機提高《易》的知名度,及彰顯《易》的實用價值!我們也不是在寫學術論文,用《易經大師韓國瑜》為題也是為了提高點閱率,要很快地抓住讀者的眼球是其緣故,如有誇大或譁眾取寵之處,還請多多包涵,畢竟推廣《易》不是件簡單的事。

我們在此所謂的《易經大師》是廣義的:能行易道者也。或許與一般狹義的:精研《易經》的大師十分不同!但是話說回來,我們認為能真的「行」易之道的,顯然勝過只能紙上談兵的「大師」!

另外,我們以【蹇卦】衡量韓國瑜的選戰,早在選前一個月已在群組中揭露探討,並非是「事後諸葛」,這點還請查照,多謝您的指教!


【公告事項之一】第二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秘書處

學長、會友席次:

今年三月十六、十七日將舉行「第二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紀念會」。現有中華奉元學會—劉君祖理事長、中正大學—江宜樺教授、武漢大學—謝遠筍教授、中華企業研究院—吳哲生學長、東海大學—蔡家和教授等,懇允擔綱主題演講,以及二十餘位海內外學長、嘉賓參與專題演講及賜稿,簡略資料提供如後。

本次會議各有上、下午場次,為便於中午用餐,將提供葷、素餐盒,供各位來賓現場用餐。目前,籌備會亟須估算與會人數,以便訂購餐盒及製作名牌等。因此,採取預約報名制。凡在二月底以前報名者,將致贈紀念品,並預留席位。

敬頌
時祺

籌備會主席 潘朝陽 敬上
2019/01/07 

因會場座位有限,目前僅開放 120位名額,報名請從速,以俾主辦單位統計人數,感謝您的配合!

【活動網頁】https://fongyuan.org/xiaxueseminar2019/

【時間】2019/03/16(六) 2019/03/17(日)09:00 – 17:00

【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 10617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

【費用】隨喜贊助(免費提供中餐及茶點)

【聯絡】TEL(02)3365-3181 / E-MAIL[email protected]

【報名】https://goo.gl/oHfPDW

【報名截止】2019/02/28(四)24:00 PM 或 額滿為止

如報名完成後超過兩天還未收到報名成功通知信,請來電或來信詢問!感謝您!


【公告事項之二】2019冬季課程公告

文/秘書處

2019冬季課程已經出來囉!

有興趣的朋友趕快來報名喔!

報名網址:https://goo.gl/zFCzMN

★冬季課程簡介:

◆週二【武俠世界新探

◆週三【熊先生與毓老師的大學詮釋

◆週四【認識中國

◆週六上午【走入易經的世界

◆週六下午【老子謀略學

◆週六下午【老實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