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1~5期 2014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第三期 文章作者 作者: fongyuan 文章發佈日期 2014-01-29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第三期 公元2014年02月01日 夏曆甲午年正月初二日 ■ 【奉元薪傳】理事長的新春祝福 文/編輯小組 ■ 【奉元新語之一】看似平常最奇絕 文/王鎮華 ■ 【奉元新語之二】《周易》時論與生命體證(下) 文/魏元珪 ■ 【奉元講座之一】龍顏講座《孟子》 文/編輯小組 ■ 【奉元講座之二】『對聯賞析及創作』 文/編輯小組 ■ 【學員分享】《學庸》課後感想 文/方友蓮 ■ 【東北紀事連載】《遲到的重逢》 文/董華春 ■ 【學會公告】新春團拜與活動預告 ■ 【毓老師說】 ■ 【編輯室小語】 【奉元薪傳】 理事長的新春祝福 文/編輯小組 首先祝賀學會全體會員新春吉祥萬福,闔家平安! 圖一 春聯為黃大炯學長的作品 學會成立兩年多,從無到有,很多同門學長為了學會會務推展熱心奉獻,出錢出力實在了不起。當然做事的過程總免不了因不順心的挫折而動氣。老師曾說:「做事情就是要把它做成,不能動氣。」老師還提醒我們,做事要考慮周全,不只要朝好的方面想,更重要的是做壞的打算,預先想到過程會發生些什麼狀況,該怎麼對付。也要想到說的人多,主動來幫忙的人少。事情一個人做不了的,需要一群人,有志同道合的少數人肯做,就有機會做成,有了一些成績,一些規模,然後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我們很幸運,一開始就有好多同門同道不計一切地付出;因此,學會創建至今才三年,就有現在的規模。書院要擴大影響力,就要多開課,多收學生。以現在我們的人力物力,能開這麼多課已不容易; 可是純靠開這些課來影響社會,作用還是有限。我們想擴大影響力,就得改變現有的做法,隨著時代的氛圍跟喜好去包裝,來吸引更多的人。但是,就怕太注重包裝的結果,傳出去的只剩包裝,精髓反而被忽略了。我原來的想法是慢慢來,先築基,一開始不要做太大,做大了就需要很多錢,會負很多債。原來只想租個小房子開課,慢慢發展我們同道的圈子,然後再出去;可是大家覺得太慢了,在鐵剛學長倡議下,租得現在學會的這個場地。場地租金甚高,不是會員會費可以支應;感謝榮彬學長、正成學長慨然解囊支持,鎮華學長巧妙的設計和選料,大大降低室內設計的經費,才能夠有今天這樣雅致適用的學會會址和書院院址。 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讓這個場地提高使用率,發揮更大的效能。現階段我們和時下一般書院一樣,是晚上上課,因為聽課的人都是晚上來的,書院變成成人教育機構。從前書院辦得下去,因為書院都有學田,有紮實的經濟基礎,到了清朝,政府還給錢資助,願意來讀書的還有叫「膏火」的研究費。不少書院在山裡面,如著名的鉛山鵝湖書院,老師和學生就住在那裡,生活上沒有顧慮,遠離城鎮的塵囂,安靜地讀書。只是接受政府的補貼就得嚴格遵守政府的管理支配,講學的自由會受影響。現在不一樣了,我們不再擔心講學的自由,但有經濟問題,我們沒有學田,缺乏基金。而且不管是聽課還是講課的人,都另有生活壓力,像過去那樣辦書院是不可能的。我們現在的作法,很矛盾,一方面想多些人來聽課,一方面又要收束脩,收到的錢卻不夠支付講課老師的鐘點費,每多開一門課就要多貼一大筆錢。原來預期的小額定期捐款並未出現,虧空的部分主要靠榮彬學長的補貼。既然榮彬學長慷慨地承諾繼續支持下去,我們何不逆勢操作,以減收學費吸引更多聽眾,尤其是在學學生,來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則要減講課費,現在的講課費雖與時下工商界演講費不能比,卻已是大學教授鐘點費的三倍多,我們是否可考慮稍降一點,減到大學教授鐘點費的兩倍。省下的錢或可稍為舒緩減收學費產生的壓力。講課的老師都是秉持理想來傳道的,來奉獻的,本來就不會在乎錢的事;但新春拜年,我這樣講,很不好意思,還請多原諒,多包涵。 毓老師講課不只講經文,更進一步扣住經文,以他經歷過的實際例子,幫助我們理解經義,這對學生影響最大,也是奉元書院講學跟現今學院講學最不一樣的地方。學校講學注重經文或研究的主題,常常只是「尋章摘句的考證解說」,好似解剖大體一般。老師講夏學,是把經書、子書、史書當作活的學問,強調讀書是增長智慧,要能活學活用。老師常提醒我們讀書不只是明理而已,更要會用,不會用,就不是真懂。老師講的書,教給我們的,是希望我們用出去,這是儒家講學的傳統。像明代的書院講學,王陽明的弟子到鄉下去,講給農民、樵夫聽,把道理借用一些實例一些故事講,好讓大家聽懂,可以馬上進入生活裡,書院真正的作用就在於此。到了清朝,卻把書院講學的傳統改了,清代雖到處有書院,書院都接受政府資助,過去民間辦的私立書院都變成官辦的,於是自由講學的風氣就受到影響。從此書院就沒有生命,變成準備考試的補習班,這就達到了政治的目的。讀書就為應付科舉考試,不必懂其中的義理,為人處世變成規範式的,照著規範做就好,基本是為了訓練順民。這是清朝書院跟明朝完全不一樣,師生不但不能議論時事,品評人物,而且大規模到鄉下去講學更是犯忌諱的,清朝政府不會讓你這麼做。清朝能統治中國這麼久,一方面以儒學為官學的基礎,清朝皇帝和皇室子弟讀很多儒經,也提倡編印經書,編纂《四庫全書》,實際上卻藉此檢查書,禁燬和刪改了許多書,把儒家的精神扭曲了。老師就曾講過,清朝政府讓你們讀書人都去搞考證,就不會想別的,不會造反了。清代那一套搞考證的傳統到了民國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那一批人把它接上,他們要打倒傳統,反對儒家講經書要講義理,講微言大意,講褒貶這個傳統。他們認為要擁抱新文化和現代學術,就要反對傳統文化。他們認為中國傳統學術是主觀的,不夠科學,反而清代的考證學是科學。照道理說,清朝已經結束,大家思想應該可以解放了,反而中國學術這條路沒有解放,大學裡的國學研究走的是清朝的路,它承接了道問學的傳統,尊德行的傳統則完全被否決了。大學中文系、哲學系的人最反對老師承接的傳統,上了大學還真正願意來念書的,多是中學時受到中學老師影響的,例如當年辛意雲學長教過的學生,反而很少是受大學教授鼓勵而來的;因此,要擴大影響,得從中學老師著手,通過中學老師影響更多的青年學子。 現在大陸的書院有政府支持,經費來源有各種管道,但都是從官方換個名義來的。過去大陸搞社會主義革命,文化政策仍繼續五四反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子,尤其文革時代把批孔和批林連繫起來,把孔子說成殺人殉葬奴隸制的擁護者,鼓勵兒女批鬥父母和學生批鬥老師,徹底否定傳統文化和倫理;於是中國人的人性變了,沒有倫理道德規範人的行為,靠的是共產黨叫你坦白叫你檢討,用不斷鬥爭保持革命隊伍的純潔。過去破私立公是用教育用倫理,當時是以政治運動來要求人們破私立公,傳統社會的家庭和學校教的禮教規範沒有了;當鬥爭不再堅持,規範也就不再有,不講道德,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就不再有什麼事情叫羞恥。貪污的人被抓,並不以為恥,而認為是他倒楣。社會主義基本是大家要為公,但現在大家嘴巴上說為公,其實是為私。如今,大陸政府已經發現再這樣下去就要亡黨、亡國了;於是他們要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國學,要重提中國傳統美德。但其作法仍然以政治力量推動。大學願意開國學研究院,政府就給你錢。這完全從外在來的,可以很快看到成績,有很多書出來,並且恢復和成立很多書院和研究所。但有個大問題,不少人都是為錢而來的,為博得領導人和長官青睞而來的,真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這些人對儒學沒有真正的體會,沒有真正的信念。相信他們的領導人不會不知道,但共產黨的做法是,我不需要你對我心悅誠服,先給你外在規範,讓你慢慢習慣,久假不歸,從外相佈局達到內心實踐的目標。中國人傳統的做法是內外兼顧,尤其看重內在修為,但大陸的做法是單線進行,很快便能看到成績,事實上,「承接傳統,重建中國人倫理道德」,這條路是非走不可的,也是快不得的事。一定得從教育上做起,慢慢地來。有些大陸的同道也看到這一點,老師生前的最後時日,清華大學陳吉寧校長就率校方領導來拜訪老師,請老師在清華古月堂辦書院,啓迪青年學子。這件事雖因老師仙逝而未能實現,但聯繫大陸同道的工作,我們一直在做,因為,老師希望我們把真正的夏學儒學傳承下來,發揚光大,在這方面貢獻一點力量。同時,要擴大毓老師的影響力,與大陸的同道合作也是勢在必行的。 其實,台灣在文化上的優勢已經愈來愈少,社會上政治上無法無天成風。近二十年來,優良的文化和道德傳統,已被惡質的政治運動毀壞得差不多了,比大陸好不到那裏去。以前人做壞事還會覺得不好意思,現在很多人卻大剌剌地不以為忤。這次柯建民和王金平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做壞事的人沒事,指出那是壞事的人反而有事,後者做法上是粗糙了點,但是他沒有錯,結果他成了壞人,而且整個社會認為他是壞人,這才可怕。是非善惡黑白顛倒,倫理道德從根爛起,台灣似乎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所以,我們承繼毓老師的遺志,興辦奉元書院,責任重大。如何能發揮更大的效果,我們要集思廣益。毓老師站在那裡,他的說話,他的為人,他所做的事,感動我們。老師不在了,我們做弟子的要效法老師,要更加努力,培養出更大的教師隊伍,宣揚夏學實學。但這不是馬上可以做到的,我們要實實在在地厚築根本。天下的事情急不得,現代社會,大家都很急,不能立竿見效,沒有人會像我們的同門一樣,願意資助你。老師在台灣講學,孜孜不倦地教誨我們五十年,他安貧樂道,自己一個人來做。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像老師那樣,但我們有一群志同道合、肯犧牲奉獻的同門同道。我們現在人數雖不算多,但我們是同道,就能發揮影響力,我們要跨出去,把原來跟我們想法不一樣的人拉進來。現要做的是蓄積實力,培養可以去外面影響別人的人,尤其是從事媒體工作的人,要把原來不在乎我們或反對我們的,變成我們的同道。其實民間已有不少有心人都在做,例如在孔廟、在寺院講經,在社區演行成人禮,他們把經書當善書免費放送,默默地重建地方社會倫理和秩序。這種作法反而受到不少高級知識分子反對,他們認為重提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不合乎現代化。前些時,同門學長江宜樺出任行政院長時,才引幾句四書章句說明其施政理念,馬上就被一些知識分子譏之為:「儒家幽靈又來了!」。我們要擴大影響力,不能只寄望知識分子,不能困守在台北,局限在城市要下鄉去,要聯合地方有志之士。未來我們要注重與中部、南部學長的聯繫,負責聯繫的人選,已經選出。今後我們要到中部、南部辦演講,進一步還要開課。 總之,在爭取和擴大同道隊伍方面,我們希望從大學裡面吸收學生,但是目前做得不夠好,要加把勁,從幫助台大奉元社做起。另外,中學老師是個重點,小學、中學階段,影響最大的還是老師,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老師來參加播種的工作,我們的春季課程,就請建國中學林明進老師以《大學在說什麼》與《中庸在說什麼》為題開辦八講的教師研習講座。我們同門人才濟濟,未來應該發掘更多的同門來開課,一方面藉講課增強同道的學養,影響更多人;一方面要到中南部去,台北人真的不了解地方社會。我們不能等時機來到,我們要造時,努力創造機會,營造氣氛。當然有困難,難就難在我們都是業餘的,所以要運用有限人力物力,選擇某些地區作重點突破。另外要激勵學會的每一分子,培養雄心壯志,覺得自己可以去做大事。明代中期的社會充滿鄉愿,是個缺乏生氣的時代,王陽明認為要拯救當代,就是要培養英雄豪傑,希望人人皆有自信,人人皆可以為聖人,只要你願意作堯舜,你就是堯舜。對自己期許深,就是有志氣。老師常常告誡我們要立大志,就是這個意思。事情會成功,都是少數有堅強意志的人促成的,只要有這個志氣、這個力量,就能做成事。老師講過,每一個人都要做大,做為老師的學生就要把自己看得很重,往我們的方向勇往直前地做,並吸收更多同道,大家一起來。奉元弟子都有大志:有我們,這個社會會不一樣。老師沒做完的,我們繼續接著做。願與學會和書院同門、同道共勉之。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之一】看似平常最奇絕 文/王鎮華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之二】《周易》時論與生命體證(下) 文/魏元珪 六、《易》論時、時義、時用大矣哉之啟示 孔子在十翼思想中,力言「時」的重要性,《易》曰:「君子而時中。」,即墨子亦云:「五行毋常勝,說在宜。」,易卦以時位之配合極為重要。《易》為六經之首,作為一部學術巨著而言,則《易》乃為極重要之書,歷代來為之注釋者何計千百。若以《易》之為學而言,欲讀畢歷代各家之註,則恐非人一生之力所可盡。當今世界各國亦熱衷中國之《易》學,而以西方式理性說理、推衍與分析之方法去研究其章句,國人中以考據、訓詁者尤不計其數,近代來歐美哲人亦多參贊《易》說,這本是好事,但《易》之為《易》實是性命之書,讀《易》者貴得生命之光照,智慧之擷取與行為之指針,否則讀《易》再多,亦不過名句文身,與自身性命無補,何遑曰《易》乃聖人退藏於密觀過之書。讀《易》貴在明時、知時與用時,而得萬事萬物之宜,否則縱使讀罄歷代汗牛充棟的各家之注釋,最多只能算是教授老儒或冬烘先生,其於世道人心,自我生命終毫無裨益。人生最大之患,乃自我致寇,讀得易理,縱使能言善道,但未能將易道見訴自我之性命之中,其生活依然自我致寇,則再多讀亦無益。明時、知時、用時不是投機,而是對症下藥,易理與醫理相通,治病貴得其時,方能有成。大凡政治家與一切領導者莫不應熟知管理哲學,而管理哲學中最大之管理即是自我管理、人格管理與時間管理,而非專注於效益管理,《易》乃一部最好的管理哲學。空談時間之學說,時間之意義,時間之哲學,可以滿足人之頭腦與理性思維,但若不明時義、時用,則對時間所知再多,最後亦必葬身於時間巨輪之下,毫無裨益可言。六十四卦中特別強調時義者,竟有二十一卦之多,諸如: 1. 《乾卦彖傳》:「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2. 《蒙卦彖傳》:「以亨行,時中也。」 3. 《大有卦彖傳》:「應乎天而時行。」 4. 《豫卦彖傳》:「豫之時義大矣哉。」 5. 《隨卦彖傳》:「隨時之義大矣哉。」 6. 《頤卦彖傳》:「頤之時大矣哉。」 7. 《大過卦彖傳》:「大過之時大矣哉。」 8. 《坎卦彖傳》:「險之時用大矣哉。」 9. 《遯卦彖傳》:「遯之時義大矣哉。」 10. 《睽卦彖傳》:「睽之時用大矣哉。」 11. 《蹇卦彖傳》:「蹇之時用大矣哉。」 12. 《解卦彖傳》:「解之時大矣哉。」 13. 《損卦彖傳》:「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14. 《益卦彖傳》:「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15. 《姤卦彖傳》:「姤之時義大矣哉。」 16. 《升卦彖傳》:「柔以時升。」 17. 《革卦彖傳》:「革之時大矣哉。」 18. 《艮卦彖傳》:「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19. 《旅卦彖傳》:「旅之時義大矣哉。」 20. 《小過卦彖傳》:「過以利貞,與時行也。」 21. 《豐卦彖傳》:「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此中有十二卦直言時用大矣哉、時義大矣哉,可知孔子對時之重視,是以孟子稱孔子為聖之時者,吾人一讀《易彖傳》,便知孔子對「時」感受之深切。重「時」不是闡述時間之學說與理論,而是把握「時之樞紐」、「時之關鍵」與「時之命脈」。《尚書‧大禹謨》虞舜讓位予禹時,命禹之辭曰:「天之曆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明時在乎用中,而得天下之應,明時亦在知位,《周易》是最好的政治哲學與人生智慧,讀易之目的在乎自律,大凡所行貴得其中道,否則讀《易》再多亦不過字句之考訓而已。領導者之藝術在使人人咸慕而樂於跟隨,相互效力,其次者使人畏懼而不得不隨,再次者以勢逼人,使人不敢不隨,最下者乃以利誘相隨,如蟻相附,利盡則散。我們讀《易》之目的在乎明哲通達,知人知己,而得其全體大用,時義教人在不同之時,即當有不同之節度與處理。茲將時、時義、時用分析如下: 1. 時大矣哉— 明時、識時、悉時、通時為一切行誼之便。時即是節,不同之時當有不同之節,節者即節制之道,天地有廿四節氣,即教人當適應其不同節氣之生活。時有時運、時令、時宜、時節、時季、時辰、時機、時會、時勢等等,大凡一切作為不能「違時」。 2. 時義大矣哉— 時義者,時之宜也。不同之時,有不同之宜,為政者不可不知,人之家常起居亦不可不知時義(時宜)如冬裘夏葛,春夏食西瓜乃其宜,寒冬食西瓜,則不得其宜,在《時間醫學》中,不同之時即存不同之症,當有不同之療法,政治之症亦然。政治即是調和鼎鼐,調眾人之味,善庖者方知何謂知味。 3. 時用大矣哉— 時來即當趁時而用之、應之。換言之,當機會來到即當慎為把握,當機會來臨時而不知用,即不知把握,轉瞬之間即逝,再等時機來臨,則未必如願了。時用教人如何即時而應用,有時而不知用,即不知掌握與控制,必使人徒勞而無功。有時而不知用,形同無時可用。時用是明時、明義之大本,凡溺於理而不達於事,迷於事而不明乎理,都是理事有阻礙不通之故。必理事無礙,方得彼此圓融互通,是為智者。 總括而言: 知時義大矣哉是有智慧,可以預防問題。惟有行時用大矣哉,才是有能力可以解決問題。知時義是知的問題,明時用是行的問題。能知時義,不過是知識的問題,能乘時之用是能力問題。能知時義是有否判斷力,能乘時用方是解決問題的動力與關鍵。 《周易》是生命最高指導學,也是生活的最高戰略學,《易》之為學,可以培養出豎儒、玄談家和江湖術士,亦可培養出偉大政治家、軍事家、領導者和博學鴻儒,其主要在乎實踐,不在空談哲理。《四庫全書》總目說歷代來,舉凡天文、地理、術數、星相、醫學、文學等莫不可援易入說,但從整體角度而言,六十四卦乃是六十四種不同事物與現象的組合,諭示人在特定環境與不同條件下處世為人與處事之方法。舉凡人生哲理、政道、治道、自然規律等,莫不詳盡,得其旨趣而能行者方為得道之人,否則能說聖人之言而不能行其道,則多讀亦無益。程頤指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无二致。」(《河南程氏遺書‧易序》),卦爻象與卦爻辭乃借象以明義,兩者相互依存,融會貫通,共喻諸卦諸爻之理,以為日常之用,更貴在事物對立、矛盾、運動、變化之中而得其規律藉以師法之。宋朝易學家楊時論《易》,認為習《易》有三大要點,一為「學《易》須心通」,其二是「易之在我,求之吾身,斯可見之。」,三是「學《易》當折衷於孔子」。所謂「學《易》須心通」,即本文所謂之生命體證,亦即以心證《易》,學易之目的在乎生命之體會與實踐,而非空口談玄說理。其二,「易之在我,求之吾身,斯可見之。」這是生命內在之《易》,由生活實踐中去體會,讀易之目的在求自家性命之長進且推動群體社會之共進,而非純做學術之探研。其三謂:「當折衷於孔子」,按孔子贊易乃親身之體證,求得其時中之道,以時中之行而達之,以行證言,以心證行,庶幾達七十不踰矩之境界。楊時之說可謂深體《周易》生命之至理,今人讀《易》論《易》多事繁文縟節,以求文字工夫,言之鑿鑿,於自家性命工夫上毫無著落,此殆非昔日著《易》者之本意。楊時特重以身體之,以心驗之,超然自得于書象言意之表。他並說:「志學之士,當知天下无不可為之理,无不可見之道。思之宜深,无使心支而易昏;守之宜篤,无使力淺而易奪。要當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則天地之心日陳露於目前,而古人之大體已在我矣。不然,是未免如荀卿所謂口耳之學,非所望于吾友也。」(宋‧楊時《龜山集》卷二十七)本文特強調《易》道時用之大義,亦即以心證道,以生命驗之,否則縱使飽讀《易》義能言萬千,終亦枉然。孔子終身栖栖遑遑,但卻能以生命體道,以果行證《易》;道家之老子終身篤行道德五千言,其五千言乃《易》道之化身,皆未曾徒托空言;至於摩頂放踵之墨子,更是生命實踐的篤行者,而非玩弄名言章句之人。有鑒於目下讀《易》研《易》者,多陷入繁文縟節,而以餖飣為學,此乃《易》學之末節,而非《易》道之大義。吾人當效孔子昔日讀《易》贊《易》之大義,俾在自家性命上有所進益,斯為讀《易》之主旨。 魏元珪 謹識 於2013 年5 月於大度山上東海大學 (作者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期目錄 【奉元講座之一】龍顏講座《孟子》 文/編輯小組 此次《孟子》在龍顏講堂的討論,由孟子不同主題組合而成,由「仁義、王道、定於一,仁者無敵、天人之道,存養自得」。蔡嘉麟老師從孟子為何要在當時代提出這些觀念開始,並且配合時事討論問題,引發同學思考。在課堂中,蔡嘉麟老師更穿插《論語》與《易經》依經解經的教學方法,嘗試讓同學對於孟子提出的時代問題更加立體化。如談到仁義禮智四端,蔡老師提到 毓老師在黑板上總寫著:「推行孝友之家,先從自家做起。」孝是立身的大本。而在王道的討論時,更提到居仁由義,由尊生做起,到為所當為,更引用王道企業家對於社會與競爭的研討,延伸同學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做起。 最後則回歸到定於一,天下為一人焉的宏大思想,討論仁者無敵與神武不殺,為何不殺?為何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是全人之國,但是不代表自己就沒有足夠的能力禦敵,定於一是儒家的真精神,不是統一,而是一統,徹底展現仁的終極思維。 本期目錄 【奉元講座之二】『對聯賞析及創作』 文/編輯小組 圖二 黃大炯學長演講現場 黃大炯老師為 毓老師早年弟子,許多學長皆其引介入門,寫詩善書,一生遇過無數奇人奇事。本次開講首揭什麼是奉元,進而闡明奉元弟子如何看對聯、欣賞對聯,將奉元經緯復性、道濟天下與辭章之學鎔鑄為一。現場黃大炯學長也提供春聯給學會義賣,所得將捐給慈善團體 圖三 黃大炯學長親筆題字之春聯 本期目錄 【學員分享】《學庸》課後感想 文/方友蓮 非常高興能有機會來到奉元書院的課堂聽呂世浩老師講論語、學庸,從未有過如此醍醐灌頂,大夢初醒的感覺。老師博學多聞、依經解經、旁徵博引,演講精闢、扣人心弦,課堂上總是有當頭棒喝的撼動。這次機會把卷重讀,在老師的演說詮釋中得到許多啟發,久逢甘霖窒悶的心靈也突然溫熱了起來。也許歲月的增長人生的閱歷有所不同,除了陶醉在經典微言大義之中,更感佩至聖的先知先明,尤其從中得到生命的印證,反思正視自己的修身與態度,心頭雜沓所至的烏雲密佈,頓時撥雲見日,清明開朗。人間行路,孰能無憾,偶有晦暗崎嶇不平之時,必需有正確的價值觀奉行追尋,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經典中的先知先明,就像一盞黑暗中不滅的燈火,給予了正確溫暖的方向,最在人們悵然失意處或是得意忘形時叫人驚覺反省,茅塞頓開。繁忙的工作中,偶有這樣的片刻與寧靜,享受經典中飽足的恩典,涵養心性,何其有幸,謝謝奉元書院在文化傳承上不遺餘力的奉獻,當時當刻能與智慧人同行,見賢思齊,獲益良多,真如茶香沁人心脾,由衷感謝! 本期目錄 【東北紀事連載】《遲到的重逢》 文/董華春 16.六祖道場憶師蹤 8 月7 日,我們從烏魯木齊飛廣州,轉汽車到韶關,深夜十二點抵達目的地南華禪寺,入住寺內禪房。8 月8 日,晨6 點,我們起來吃早齋,和君祖學長在高雄易經班的弟子們會合,一行共計37 人。齋罷,傳定師傅引領我們,漫步南華禪寺,溯源佛教禪宗。南華禪寺位於韶關市曲江城東約六公里的曹溪北岸,背靠寶林山麓,峰巒奇秀,景色幽美。南華禪寺是六祖惠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祥地,他在此傳授佛法36年,法眼宗遠傳世界各地,因而南華禪寺有南禪”祖庭”之稱,也稱六祖道場,建寺已有1500 年歷史。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西元502 年),印度高僧智藥三藏法師率徒航海東渡,前往五臺山禮拜文殊菩薩,初至廣州,沿江北上,途徑曹溪口時,”掬水飲之香美異常”,溯源之曹溪,四顧山川奇秀流水潺潺,歎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乃謂其徒”可於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於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號寶林”。村民以此言告於韶州牧侯敬中,侯具奏朝廷,帝准許其請,並敕額”寶林寺”天監三年寺建成。隋朝末年 南華寺遭兵火,遂至荒廢。西元638 年惠能誕生。677 年 至唐鳳二年,六祖惠能駐錫曹溪,得地主陳亞仙施地,寶林寺得以中興。六祖惠能在這裡創立了南宗頓悟禪法。禪宗是中國的獨創,是典型的中國化佛教。印度佛教只有禪學,沒有禪宗。相傳達摩從印度來到北魏,提出一種新的修行方法。達摩把他的這一禪法傳給慧可,慧可又傳給僧璨,然後傳道信、傳弘忍。弘忍之後分成南北二系;神秀在北方傳法,建立北宗;惠能在南方傳法,建立南宗。北宗神秀不久漸趨衰落,而惠能的南宗經弟子神會等人的提倡,加上朝廷的支持,取得了禪宗的正統地位,因而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惠能也因而為成為禪宗實際上的創始人。由於從達摩到惠能經過六代,故傳統舊說將達摩視為”初祖”,而把惠能稱為”六祖”。705 年唐中宗神龍元年,中宗皇帝詔六祖赴京,六祖謝辭,中宗派人賜物,並將”寶林寺”改為”中興寺”。 708 年敕額為”法泉寺”,並重加崇飾。 713 年 惠能坐化於新州國恩寺,享年七十六歲。後其徒廣集六祖語錄,撰成《六祖壇經》。 六祖惠能創立禪宗之後,影響不斷擴大,自身也不斷發展;他走後,門下弟子以南獄懷讓與青原行思最為出色,兩人之後再形成了曹洞、雲門、法眼、臨濟、溈仰五大宗派,形成一花五葉的法脈,不但取代了國內其他宗派的地位,而且還傳播到國外。西元九世紀,傳入朝鮮;西元十二、三世紀,又傳入日本,並成為這些國家佛教的主流。此後,禪宗又自東亞傳至東南亞乃至歐美等國。 宋初,南漢殘兵為患,禪寺毀於火災。968 年宋太祖開寶元年,太祖皇帝令修復全寺,賜名”南華禪寺”。 元末 南華禪寺三遭兵火,頹敗不堪,眾僧日散,祖庭衰落。 1600 年,明萬曆二十八年,憨山禪師大力中興,僧風日盛。然至明末,南華寺又複荒廢。 1688 年,清康熙七年,平南王尚可喜將全寺重新修飾,使禪宗名刹煥然一新。 南華寺歷經多年戰亂,日漸衰敗凋零。 1934 年,著名高僧虛雲和尚見到的南華禪寺現狀為:”一個好端端的聖地道 場,竟淪為修羅惡境,牛羊亂竄,雞鴨四散,大殿變成屠宰場,方丈室變成駐兵營,僧寮化為煙霞之窟,祖殿裡六祖真身的木龕也被白蟻蛀壞了。”虛雲遂發願重修南華禪寺,由時任廣東西北區綏靖公署主任李漢魂資助,並廣泛募款,歷時十年,修復六祖真身,新塑聖象690 尊,建成殿堂房舍243 楹,形成了南華寺目前所見格局。 南華寺面向曹溪,背靠象嶺,峰巒秀麗,古木蒼鬱。南華寺面積從曹溪門到最後的卓錫泉,南北深151 丈,由東邊寺牆至禪堂西壁,廣39.5 丈,建築面積達1.2 萬平方尺。廟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一中軸線上,結構嚴密,主次分明。主要建築有:中路的曹溪門、放生池、五香亭、寶環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靈照塔、六祖殿、方丈室。左側依次是虛懷樓、報恩堂、鐘樓、伽藍樓、客堂、待賢樓、香積廚、齋堂、回向堂、回光堂、延壽堂、念佛堂、東賢殿。右側依次為雲海樓、西歸堂、鼓樓、祖師殿、雲水堂、韋馱殿、維那寮、班首寮、如意寮、禪堂、觀音堂、西賢殿。寺東有無盡庵、海會塔,寺後有飛錫橋、伏虎亭、卓錫泉。 進入第一道山門曹溪門(又稱頭山門)後,就是放生池。池為橢圓形,上建一座八角形、圓柱挑角、攢尖頂式五香亭。 寶林門是南華寺第二道山門,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清代及1912 年重修,門聯是”東粵第一寶刹,南宗不二法門”,橫批是”寶林道場”。 鐘、鼓二樓相對,元大德五年(1301)建。明清兩代及1933 年均曾重修。樓分三層,歇山頂,簷角挑起,格子門窗,鐘樓頂層懸有宋代鑄造萬斤銅鐘。 天王殿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清代重建,原為羅漢樓,後改為天王殿,殿正中央供奉彌勒佛像,後面塑韋馱像,兩邊塑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明清時及1934 年重修。殿前有月臺,四周回廊,重簷歇山頂,飛簷飾坐獅,頂用雙魚吻,門窗為格子式。殿內正面塑三大佛像,每尊佛像高8.31 米,形貌莊嚴。左右兩壁及後壁是泥塑彩繪五百羅漢像,神形怪異。殿后有千人鍋,元代鑄造,高1.6 米,口徑2.08 米。 靈照塔初建於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為木塔。宋朝時改為磚塔。明清及1933年多次重修。塔呈八角形,五層,正面有券門可入內。塔內辟有螺旋形階梯直到塔頂,每層每面均有卷門和小窗,八柱攢尖頂,上置大型銅鑄淨瓶及鐵鑄覆盆。 南華寺完好保存著唐元明代聖旨、禦制金絲千佛袈裟、清代《大藏經》、鐵鑄觀音等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三百多件。寺內木雕五百羅漢造像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羅漢群像。 寺內還有北齊昭帝皇建元年(560)的銅佛造像、唐代花緞襪、六祖墜腰石、唐代鐵質觀音殿、天人像、釋迦牟尼像、明代四大天王木雕、清代五百羅漢瓷瓶、明代金書《華嚴經》殘卷等文物,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南華寺最珍貴的文物,就是被僧人稱作鎮山之寶的六祖惠能真身像了。 六祖真身像於1981 年農曆十月開座於修建煥然一新的六祖殿中。 坐像通高80 釐米,他結跏趺坐,腿足盤結在袈裟內,雙手疊置腹前作入定狀。頭部端正,面向前方,雙目閉合,面形清瘦,嘴唇稍厚,顴骨較高。從塑像中可以看出這位飽經風霜的高僧多思善辨的才智和自悟得道的超然氣質,表情生動,栩栩如生。據廣東省考古學家徐恒彬、韶關市博物館和南華寺僧人考證和研究,這座六祖造像是以六祖的肉身為基礎,用中國獨特的造像方法——夾紵法塑造而成。這尊中國式的”木乃伊”是由六祖的弟子方辨塑造的。 六祖真身像本來是不常對外開放給人參觀的。現在又是六祖殿整修時期,為了恭迎9 月7 日的南華禪寺1500 年大法會,殿裡都是工人在維修,平日門口圍起來,謝絕入內。禪寺內師傅特意安排,才准許我們一行人入內參拜六祖真身像。 朝代有更替,世道有起落,人事有興革,六祖惠能,在時光長河中安然守望了1300 年,靜靜等待這一刻,與我們相逢。 面對六祖真身像,我恍惚重回到中華文化史上那最動人心弦的一刻,從不識字的樵夫惠能隨性說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於是,乾坤驚動,日月悚然,蒼茫紅塵間多了一股至情至性至簡至純的清流,佛法從形式的執著刻板走向了本性的頓悟灑脫,文化也從外面的熱鬧繁亂回復到內在的澄明潔淨。 面對六祖真身像,我更加思念毓爺爺。他生前曾說希望來南華禪寺看看六祖真身像,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今日,我偷偷把爺爺放在我心裡帶來了,就讓他陪我赴這場盼望已久的性靈約會吧。 我永遠記得那一天,100 歲的爺爺指著一本《妙法蓮華經》問我:”你讀過這個經嗎?你信佛嗎?” 我老老實實的說:”沒讀過,我不是佛教徒。但我覺得,修佛成佛之人未必需要真入佛門念佛經。佛常在經外。佛應該在心裡修向內在求。我的乳名中有個’蓮’字,我的筆名常用’心蓮’,我最愛蓮花,我愛讀禪宗公案,我愛寫詩,猶喜佛風禪骨之詩,所以許多人說我與佛有緣。我有一批修佛參禪的朋友,經常交流,我常開玩笑告訴他們說我最多算個’業餘佛教徒’。” 爺爺說:”是不是佛教徒不重要,許多佛教徒天天念經卻根本沒懂。你有慧根,未必需要入佛門。你有空一定要讀讀這個經,我想你會喜歡。” 圖四 毓老師親手繪製觀音像與紀念 太師母所印製妙法蓮華經。太師母生前每日念誦妙法蓮華經,一字一拜, 毓師心念慈恩於特於太師母百歲冥誕印製出版。 然後,爺爺打開書,讓我念書中最前面序文,我大聲念著:”觀音大士隨聲救苦,普引道俗,皈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長白毓鋆,以念親故,示入諸相,敬發願心,具嚴繪事,造像千尊,數載圓滿,以薦父母冥福。於丙寅新正既望,恭上先妣鈕鈷祿氏太夫人百壽千秋,並祈先考禮淳公蓮池升座,設供于燕子湖畔印月禪寺,鋆拜手稽首兒獻眾供養。結緣刊經,處處般若。見聞隨喜悉成佛,不擇人蟲與天鳥;一念慈悲是西方,眾善奉行即淨土。願我先父母與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同證無上,永不退轉。願以此功德,普及有情類,我等與眾生,皆共入佛位。造像刊經,舍園為廟,鏤鼎馨香,虔報罔極。夏曆丙寅菊月上浣日于古詠幽軒,不孝金成率媳婦鈕鈷祿氏跪上,幸托恩庇,同值耄齡。”我念完了,爺爺問:”你最喜歡那句?你覺得什麼意思?說來給我聽聽。”我說最喜歡”見聞隨喜悉成佛,不擇人蟲與天鳥;一念慈悲是西方,眾善奉行即淨土”,也喜歡”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這幾句讓我想起六祖慧能來了,有本性淨空法喜充滿之感……我胡說八道了一陣之後,問爺爺:”為何裡面提到’長白毓鋆’,但落款又是’金成’?”爺爺大笑:”金成就是我啊!”於是,我第一次知道’金成’是爺爺的本名,我第一次清楚地聽爺爺談他父母和家庭的許多往事。爺爺原本不信佛,但信佛的母親告訴他”你必須要皈依我們的信仰”,爺爺謹遵母命,就信佛了。爺爺為了母親刊印《妙法蓮華經》與眾生結緣,他讓我念的文字就是他在此經書上寫的序文……我一邊聽爺爺講一邊插嘴:”我覺得許多人越信佛越糊塗,他連’我’都弄不明白,怎麼可能弄明白’佛’呢?如果放著眼下的’我’不理不睬,怎麼可能修為成天邊的’佛’呢?”爺爺說:”你說的對,許多人說自己信’佛’,其實是在逃避對’我’的責任。人未必一定要信’佛’,但要信’心’。若真能悟道,人人都是’我佛’,不必拜’他佛’。人絕對不可以因為信了’佛’而迷了’我’。雖然我信佛,但我也不是三寶弟子,佛法僧三寶,我只信佛和法,不信僧,最多算二寶弟子。我是因為父母而信佛,不管他們在天堂還是地獄,既然有可能再和父母團圓,我就去修去信,我因此信佛信得很認真。但是,佛教只可以當信仰,卻不能治國平天下,並非全部大道。說到底,咱們還是要用道濟天下,不能因為信佛就忘記了自己的歷史責任。”我說:”我感覺佛就是一個工具,幫助人們梳理對自己心靈的認知。比如說我自己,內心深處總是燃燒著無窮盡火焰,總是有一個接一個的夢想,做事總是追求完美,性子容易著急,處事不夠圓融。但我一看到佛像佛珠,就會安靜內斂許多,對性情極有好處。我之前常想,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是否應該用串念珠來磨磨自己的銳氣鋒芒,又覺得和穿戴不協調不倫不類,就作罷了。爺爺用的念珠這麼亮這麼美,一定也是勤拂拭常摩挲的。可是,到爺爺這個境界,還需要念珠?” 爺爺說:”境界不是一天修成的。用念珠的好處日積月累對性情有大幫助。我原來需要念珠,現在其實可以不用,但是因為已經習慣了,就還在用。你有佛緣慧根,應該用念珠。你若想用,我送給你一個。你若真喜歡我這個,等我走了以後送給你……” 我嚇了一跳,趕緊打斷他:”爺爺千萬別說這個話。你剛100 歲,還年輕呢,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你是無量壽,應該是無生無死無往無來。就算哪天真有了往來,我哪有你這種福報敢用你的念珠,那會折我的壽。許多事情要自己修自己求,揠苗助長沒好處。你既然說用念珠好,我回頭自己尋一個。我不貪心,不用108 顆的,我減半,用54 顆的,或者用27 顆的,或者14 顆的,我可以找一個更漂亮時尚的手環念珠,總比一大串掛在脖子上要方便好看許多。” 爺爺笑了:”你想的真周到,形神兼備。你要記得,凡事開口之前,總要至少先轉三個念珠。有些事情呢,至少轉十個念珠才能做決定。還有些事,不轉108 個念珠不能對人提半個字……你這樣給自己分類一下,建立規矩,漸漸性情就平和了……” 爺爺又告訴我,他的母親冥壽百年之時,爺爺為了感謝雙親慈恩並超度亡魂,發願手繪千幅觀音像。爺爺用十年時間才兌現此願,臨摹了唐代畫聖吳道子的觀音像,在畫上拓以乾隆皇帝所書的《心經》全文。爺爺說,有段時間,他夜裡睡不著就起來畫觀音像…… 在爺爺畫觀音像的三十多年後,我把他畫的觀音像掛在我臥室牆上,我夜裡睡不著就起來看他的觀音像。我忍不住想像爺爺獨自一人深夜作畫的那些時刻,乾坤寂寂,萬物皆在夢中,爺爺卻醒著,持筆酣暢,用墨情深,細繪精描。那一刻,爺爺到底在想什麼?還是已然人神合一物我兩忘? 多少個深夜或淩晨,我獨對爺爺畫的觀音像,看著想著就入幻境,依稀感覺到爺爺從畫中走了出來,對我說:”我還想繼續畫觀音,你來幫我鋪紙研磨好不好?”我說:”好”。然而,窗外卻是一片寂靜黑夜,我要到哪裡去尋一領淨紙一方沉研一池香墨給爺爺呢? 在我人生中,爺爺是第一個人,給我講解《法華經》、《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等經書,將我引入了宏大的佛法世界。當我因為《六祖壇經》中那一句”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大徹大悟的時候,我才明白,爺爺孜孜不倦源源不絕地給我的心靈注入一池清水,其中悄然開出了一朵白蓮,從此,清香遠溢,紅塵溫暖。 爺爺信佛,和一般人的信佛不太一樣。爺爺形于佛而不囿於佛,樂於佛而不止於佛。他對佛教的瞭解與精通又在許多佛教大師之上。爺爺所真正信仰的,其實不是佛教一派,而是萬法歸宗的心靈本身。 惠能的智慧見識,來自于生命本性深處的頓悟靈思,與傳統派的引經據典窮書牘卷大不相同,爺爺的境界風骨和惠能如出一轍異曲同工。爺爺所推崇的”奉元複性”是將儒釋道精髓高度提煉後的總結,和世界上各種宗教所追求的人生大美殊途同歸。 惠能的偈語真言自然因著幾首詩而傳唱千古,但其整個思想脈絡體系卻是因為《六祖壇經》而得以傳承,這便是弟子們為他所做的最大貢獻之一。錢穆先生曾經說過,要瞭解和復興中華文化,至少要讀九本書,其中唯一一本涉及佛教文化思想的書就是《六祖壇經》。我作為爺爺的學生,身在南華禪寺,面對六祖惠能,除了感情上追思懷念爺爺對我的佛法啟蒙之外,還在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通過有形的書籍資料視聽等各種形式,將爺爺的思想體系進行梳理總結,傳之後世發揚光大。這當然不是我一己之力所能實現的偉業,必須要所有學生齊心合力,共襄文化盛舉,但我這一份小小的力量和責任,卻無論如何也是不可或缺不能逃避的。 我恭敬地拜祭六祖惠能,在心裡默念:”因為毓爺爺的教誨與你結緣,感恩不盡。像你這樣的千秋人物,世無二人,啟發了許多人心靈,功德無量。我來看你,別無所求,只是敘舊,如果非要落入俗套許願的話,我許三個願。第一,希望你保佑中華文化和宗教的復興繁榮,讓更多現代人能夠重新給心靈找到信仰,讓這個商業社會逐漸尋回清明潔淨氣象。第二,希望你保佑兩岸未來盛世,希望海峽兩岸的合作與交流從經濟到文化再到政治,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未來也應該以大家都喜歡的方式合流成一個真正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世界平臺上發揮影響力。第三,希望你保佑我認識的所有人健康快樂。你若聽見了,就保佑一下吧。若聽不見,或沒空管,也沒關係,反正事在人為,我們也還是要自己努力走這些漫漫長路。再過一千三百年,我當然不在了,希望你還在這裡,警醒每一顆心靈,守護華夏文明。” 我依依不捨地告別六祖真身像,漫步在千年古刹之中,細細品味著天造地設的每一處玄機。 夏日晨光彌漫在青翠山谷和蓊郁林間,溪水潺潺如歌如訴,梵唱聲聲安心隨 意,飛簷回廊彩繪飄逸,佛祖禪宗聖像莊嚴。 幾隻紅冠公雞在草間覓食,兩隻體態豐碩的公雞跳到長長回廊的正中間,看著我們,陽光把它們的影子拉長鋪在地上,似乎渲染著一圈神秘佛光。 池塘裡,幾隻白鵝瀟灑遊弋,清澈的池水和四圍的綠樹成為它們世界的全部,它們比我們更像天地主宰,心無旁騖地享受著山風與朝霞。 半山叢林處,一隻白色兔子跳出灌木,在石子路畔覓食,紅紅的眼睛看看路上的我們,不但不躲不逃不避,還蹦蹦跳跳著到我們腳下,搖著耳朵。 花圃中央,群花璀璨之中,突然有一隻長尾巴的彩色鳥冒出來,疏忽就不見了,儼然習慣了捉迷藏的把戲。 新生才一個月的九隻小貓咪,在齋堂門口吃早飯,嬌小柔弱的身軀楚楚可憐,吃罷便蜷縮在地上休息,前面兩隻小腳互相抱著,如同在禮佛一般。看見我們走來,它們精神起來,紛紛走到我們身旁腳下,有一隻小貓咪爬到了我半蹲的腿上,另外一隻鑽到了我的裙下以遮陽,其他幾隻也紛紛圍繞在我身旁,惹得旁邊喂貓的師傅問我:”你要不要帶兩隻走?” 寺後右面有一眼卓錫泉(俗稱九龍泉),泉水終年流湧不絕,清澈冰涼,傳說當年六祖惠能常在此浣洗架裟,蘇軾曾為之作《卓錫泉銘》。泉的前面有九株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水松,其中一棵實達40 多米,據專家考證,這是全世界最高的水松,樹齡超過500 年。 我原來以為南華禪寺是人類修行佛法精研禪宗的道場,在這個清晨,我才徹然明白,這裡是天地萬物本性生長隨緣悟道心靈翱翔的氣場。植物動物人物,每種生靈,按照本來面目和時光約會和天地對話。 佛,原本也不必拜;禪,原本也不必修;心,原本也不必理。 塵歸於塵,土歸於土,而已。 我走了那麼久的路,總是在問”我是誰”,直到此時此地,終於忘記了”我是 誰”,至於”我來自何方又去往何處”,更是連想都懶得再想也不該再想的題解。 “我”,在菩提樹的縷縷清香之中,在千年古刹的聲聲梵唱之中,徹底消散, 幻化成一股清氣,分身依附到天地萬物的異形實體之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與世界同化,與日月合流,於無所住而生其心。 17.虛雲幻影現師承 我此次拜謁南華禪寺,除了參拜眾生敬重的六祖惠能,還有一個目的,是參觀這裡的”虛雲紀念館”,其原因有所來自,要讓時光回溯到一個月之前我拜訪北京法源寺的經歷。那一天,1300 年的法源寺裡,陽光毒辣,綠樹成蔭,群花亂蕊;”中國佛學院”的牌子高掛著,院內空無一人,香爐寂寞生銹,屋前門口亂放著許多自行車礦泉水掃把垃圾桶;有人居住但無人打理管理,零落衰敗,有人氣,無生氣,更無神氣。我在廊簷下看到一大堆書,多是佛經,最上面卻放著一張照片:一位年老禪師閉目深思,鬍鬚花白飄逸,長眉順垂,額頭皺紋曲折,雙頰清瘦見骨,頭上短髮環繞中頂虛空,雙手捏著一串繞成兩圈的念珠,一襲黑袍垂地,雙腳外八字立著,地板碎石遍鋪,身後綠樹蓊鬱。我看著這位禪師,感覺到他閉著的眼睛看透了世間萬象。他的雙手骨幹嶙峋又碩大堅毅,一看便是幹慣了體力活又極願意凡事親歷親為的人。雙手加上念珠的整體面積比他的臉都要大許多,似乎那才是他真正的本來面目。背景的虛幻空蒙使得他整個人特別立體,仿佛要從照片中走出來。他的念珠原本應該是褐色或者黑色,卻在黑袍底色上顯出了晶亮閃爍,似乎是平時常摩擦的緣故。念珠的光芒凝固了時光,讓我覺得天地俱散紅塵盡失。這張照片好像一個活生生生的人,在千年寺院裡和我不期而遇,似乎想和我說什麼,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他到底是誰?照片放置在一個淺棕色硬紙板的鏡框裡,鏡框下面寫著”虛雲老和尚圓寂五十周年紀念”,鏡框背面寫著”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佛曆三零三六歲次己醜年甲戌月,中國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恭印。”我驚跳了起來,原來這個人,就是爺爺的佛法老師虛雲禪師!在滿洲國成立之前,毓爺爺曾奉溥儀之命,去福州接溥儀和爺爺的共同老師陳寶琛至旅順晉見溥儀。爺爺行至福州鼓山湧泉寺時,因為陳寶琛引薦,面見虛雲禪師,正式皈依佛教。爺爺關於佛法的修行深得虛雲真傳,爺爺關於文化志業的追求境界也深受虛雲影響。我從爺爺口中聽說了虛雲禪師無數次,卻從未直接深入瞭解他,更從未想過有一天我親見他的尊容。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一個人,對著發呆的我說:”這張照片就是要和你結善緣的,如果你喜歡,就拿去吧。” 我道謝之後恭敬地捧走了虛雲禪師的照片,如醍醐灌頂般想起爺爺。 在佛教的宗脈延續中,爺爺和許多禪師法師都是朋友,探討佛法交流文化,樂此不疲。 在臺灣,爺爺曾經和證嚴法師的師傅印順師傅交往頗多,證嚴創設了”佛教慈濟文教基金會”之後,爺爺也很贊許她們的”四大志業八大腳印”,曾經說:”她們是慈濟天下,我們是道濟天下,都是心中有大愛。”因此,六月中旬,我再次去了花蓮的慈濟精舍,拜見證嚴法師,報告所思所想,請教她們整個體系的管理架構,研討她們的專案執行經驗。 在北京法源寺,我遇見的虛雲禪師,是爺爺的佛法老師,也是重修南華禪寺讓六祖惠能的思想載體更興盛於人間的重要推手。 從爺爺到印順到證嚴,爺爺這是暗示我把思想根脈向後向下延展,從人間紅塵更寬闊層面思考更多應用與實踐;從爺爺到虛雲到惠能,爺爺這是暗示讓我把思想根脈向前向上延展,從文化歷史更深處承襲更多力量與智慧。 遇見虛雲那一天,我決定參加此次朝拜南華禪寺的活動。 今日,在南華禪寺的”虛雲紀念館”,我和虛雲禪師重逢。 紀念館裡陳列了許多虛雲禪師的照片和資料,我在牆上找到了那幅和我在法源寺請走的照片一模一樣的放大照,也找到虛雲的人生脈絡和功德軌跡。 虛雲禪師,俗名蕭古岩,字德清,別號幻遊。清道光20 年,西元1840 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時母親就去世,後由庶母撫養長大。父親蕭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後來受聘入泉州府幕。虛雲禪師幼時,從師讀儒書,17 歲離湘至閩,19 歲至福建鼓山湧泉寺出家,拜常開為師。 清光緒十八年(1892)受臨濟宗衣缽于妙蓮和尚,受曹洞宗衣缽于耀成和尚。 出家後勤修苦行。27 歲離鼓山,先後在江浙名山大刹參訪耆宿,研習經教,參究禪宗。此後又參訪陝西終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薩三大寺,並由西藏到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等國,朝禮佛跡。由緬甸回國,朝拜雲南雞足山,經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禮安徽九華山,再至揚州高旻寺參加禪七法會,在赤山法忍和尚處獲悟。四十歲發心朝五臺山,以報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備受饑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願;後在滇中闡教近二十年。 中華民國建立後出現逐僧毀寺風潮。滇軍師長親自督軍上山捉拿虛雲,虛雲隻身與其講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援虛雲。1918 年,虛雲自南洋請玉佛回祝聖寺,並重建廟宇。此後,應滇、粵、閩軍政大員之請,曾移錫昆明華亭寺,住持鼓山。 1934 至1943 年重興曹溪六祖道場南華寺,時年已經95 歲。1943 年規劃重興粵北雲門山大覺寺。 1952 年4 月虛雲離雲門北上,11 月在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會發起人會議,並被推為首席發起人。1953 年6 月3 日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立,虛雲被選舉為名譽會長。 1959 年10 月13 日,虛雲法師在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戒臘一百零一。衣缽傳人有本煥、佛源、淨慧、傳印、一誠等人。 虛雲禪師是中國近代禪宗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鐘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歷任福建鼓山、廣東南華、雲門大覺諸大寺院住持,曆坐15個道場,重興6 大祖庭。虛雲禪師一身兼祧禪宗五家法脈,他於鼓山接傳曹洞宗,兼嗣臨濟宗,中興雲門宗,扶持法眼宗,延續溈仰宗。 虛雲禪師解行相應,宗說兼通,定慧圓通。參禪之餘,也著書立說,曾著有《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注釋》、《圓覺經玄義》及《心經解》等,俱已散佚無存。他平常教導弟子,多以詩偈代禪機,著有詩偈數百首,教導弟子們注重行持,勿尚空談。後來為人輯為《虛雲和尚法匯》,及《虛雲和尚禪七開示錄》行世。 在虛雲禪師紀念館,面對他的照片與生平,我愈發敬仰他的高風大德,也更明白爺爺的苦心:傳道授業的內容固然十分重要,興建道場的形式更是千年基業萬古磐石。如果沒有虛雲禪師復興重建那麼多重要道場,佛教禪宗的思想薪火恐怕要被時代的煙塵埋藏得更久。他的人壽止於120 歲,但天壽已經因為這些豐功偉績而與日月合流。 佛教道場已經有虛雲禪師這樣的大師們嘔心瀝血建至完滿體系,文化道場應該如何復興與創建?文化生命應該如何傳世與繼承? 18.經言偈語跟師頌 8 月8 日下午,傳定師傅和我們37 人在南華禪寺圖書館開座談會,主題是《佛法與易經》。南華禪寺送給我們每人一件禮物,是為了慶祝南華禪寺1500 年建寺慶典而特別刊印的《六祖壇經》。君祖學長也代表大家向寺院做了捐贈送了禮物,同時帶領大家集體誦讀經書裡的六祖偈語頌句。”說通及心通,如日需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必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夏日的午後格外安靜,古香古色的禪院裡,我們這三十七個人,大聲朗讀。那宏亮通明的聲音一直念到九霄雲上去,念到每個人心裡去,讓我格外懷念爺爺。從前,在爺爺書院裡,我跟著爺爺這樣大聲念經書,每次都覺得自己的心靈象一朵蓮花被一股清流濕潤過灌溉過,說不出的乾淨、清淨、寧靜和沉靜,於是常常感恩:在中華文化史上,有這麼多我從未見過面的文化親人們,在那麼久遠的時光以前,在我無緣親歷的空間所在,寫下如此眾多美好深刻的句子,留給今天這個渺小卑微的我,讓我的生命也忍不住跟著美好深刻起來。我們原本就是一家人,時代更替將我們分離,在不同的時空裡履行自己不同的社會責任,但萬法歸一,我們通過文化傳承實現了心靈的大聚會大團圓,成為世代輪回的靈魂知己,手拉著手在太虛深處共舞,在沒有盡頭的乾坤混沌之處合聚成一道耀眼光芒,終於,無天無地,無生無死,無來無往,無成無住,無壞無空,無盡無休……爺爺走了兩年多,我第一次這樣大聲念經書,眼眶悄然盈滿了淚。爺爺已經不在了,但我今天念的內容,還是他曾經教過我和我分享過的。因為爺爺的教誨,六祖惠能也是我的文化親人之一,而且是至親至近的人。爺爺已經不在了,但他開啟了我的文化生命,給了我一個浩大無比的中華文化大家庭,讓我隨時可以依靠和回歸,永遠永遠不再孤獨。 畢生之種種欲求,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今生最重要的事情,也不過是如今天一樣,有時間、有空間、有心情、有悟性、有感恩、有人帶著、有人合著,這樣大聲念出一段美好而深刻的文字,享受生命中這永遠不會重來的一刻。 晚飯後,大家去韶關市里逛逛,我想在禪寺裡多走走,君祖學長和以炤學姐也一起留下來。 我和傳定師傅請求要去藏經閣看看。他帶著我們三人上了樓,打開了那個大 鎖。我”哇”地大叫一聲沖進了書海。 在書架上,我第一眼看到是《虛雲老和尚畫傳集》,這可真是天緣,我趕緊抱在懷裡。 傳定師傅說我可以選一些書帶走結緣。 對書我可從未客氣過,寫書的人大多都是我的文化親人,老朋友一見面就熟 悉。雖然已經足夠克制隱忍,我還是一本接一本書往懷裡抱。惹得傳定師傅在旁邊說:”你這麼愛讀書啊。”我說:”我很想給你在圖書館當個管理員,可以天天讀書,就不用辛苦帶走了。”他說:”我也很喜歡在圖書館裡讀書和工作,喜歡讀書是好事,那你就多挑幾本吧。” 我請求傳定師傅給我拿了個紙箱,我把挑好的書放滿了一個大紙箱。他又送給我《曹溪通志》,對此地的歷史資料文化思想做了系統梳理,我多要了幾本,又是一個紙箱。 我們將兩個大紙箱書放在他辦公室裡,坐在那裡喝茶聊天。 夕陽漸漸鋪滿了天空,傍晚的風吹拂著禪寺的菩提樹,傳定師傅帶著我們去看”曹溪佛學院”。 1982 年,中國落實宗教政策,恢復了叢林方丈制度,惟因法師受請為南華禪寺方丈。1999 年 現任傳正大和尚應兩序大眾邀請複返南華,接任住持。2000 年 南華禪寺曹溪佛學院正式開學。經過十年的努力,佛學院已經畢業了五屆預科、三屆禪宗本科和二屆本科,畢業僧人數達330 多名。 我和傳定師傅詳細瞭解佛學院的教育體系和課程,隨口問他:”我如果想來上課可以嗎?”他說:”你不可以,出家人才可以。” 我不敢在嘴上有微詞,但心裡頗不以為然。佛教的短處就是太在乎形式,陷入了”佛執”之中。為什麼一定要剃髮出家才可以分享佛法的宏大精深?我可以吃素,但我不是佛教徒。我可以讀佛經,但不是為了任何有所求。我愛著斑斕璀璨的人世,我樂於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我願意承擔各種社會責任,我不舍別離蒼茫紅塵而入古廟幽寺隔絕眾生。真正的佛法要在人間行人間覺,不是非要把人間和佛界分成兩個彼此不容的世界。天下大道也並非佛教獨門獨派才能領悟和踐行,儒教和道教也一樣有所通路和抵達,基督和天主也在啟悟心靈大美。 萬法歸宗的真諦,佛教徒真的懂了嗎? 每個人都有一顆純淨美好的心靈,只要願意自覺和覺人,哪裡都是禪寺,哪裡都是道場,哪裡都是天堂,時刻盡享菩提,時刻悉聞梵香,時刻暢飲甘霖。從此點上說,我永遠不做單純的佛教徒,但我永遠要做爺爺的學生。爺爺給予我的,才是最本元的生命啟蒙和心靈覺醒。爺爺是”問心學派”的掌門人,我是他門裡的一個小小頑童。 我問傳定師傅佛法人間化的問題,也和他分享臺灣推行人間佛法的故事和功 德,我問他南華禪寺是否向非佛教徒提供一些活動普及佛法,他說他們每年七月有”禪悅行”活動,大概一期三百人參加。我很感興趣,說明年我想來參加,見識一下南華禪寺怎樣踐行人間佛法的公益教育。 傳定師傅帶著我們在禪寺漫步,又去拜了惟因和尚和憨山禪師,還給我們講解平日禪寺裡種種設施的使用情況和大小趣事…… 夜色漸漸深了,天地如此安靜,蟬鳴和鳥叫仿佛誦經聲,讓人心裡格外妥帖舒暢。古建築的飛簷走壁勾勒出中國山水畫的無窮意象。 天空的星星,清亮明潔,仿佛隨手就可以摘下來攬入懷中。又像掛在寺院裡的無數盞明燈,熱情無私地照著來此地的每一顆心靈。我在這裡,慢慢的行走,輕輕的問心,仿佛,人間的黑夜,永遠不會來臨。 【待續】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 新春團拜與活動預告 【新春團拜活動預告】 時間:2014/2/4(二) 大年初五 下午兩點 地點:奉元書院 主辦人:蔡濟行副秘書長 若有疑問請聯絡 奉元書院 0978953181 [email protected] 【奉元春季課程預告】 ☆金石堂奉元講座-論語: 每週二晚七至九時 「論語-講授上論十篇」 呂世浩老師20 講(2 月18 日至7 月1 日) ☆春季班(2014 年3 月至6 月) • 每週一晚七至九時 「公羊春秋」 林義正老師16 講(3 月3 日至6 月23 日, 6 月2 日端午節停課) • 每週三晚七至九時 「西方經典」 成仁老師16 講(3 月5 日至6 月18 日) • 每週四晚七至九時 -1- 「孫子兵法」嚴定暹老師12 講(3 月6 日至5月22 日) • 每週四晚七至九時 -2- 「英文論語」何丹曦老師4 講(5 月29 日至6月19 日) • 每週五晚七至九時 「戰國策」 孫鐵剛老師16 講(3 月7 日至6 月27 日,4/4 日兒童節停課) • 每週六下午二至四時 -1- 「大學在說什麼」(3/1 日、3/8 日、3/15 日、3/22 日) 「中庸在說什麼」(3/29 日、4/12 日、4/19 日、4/26 日) 林明進老師8 講 • 每週六下午二至四時 -2- 「習武覓道」周福增老師8 講。(5 月3 日至6 月21 日) 本期目錄 【毓老師說】 中國思想開始於元,含乾坤二性,易經元者善之長也,春秋變一為元,是元經。易和春秋皆講元,中國之學是元學,中國文化是元文化。 - 恭錄自《禮元錄》 本期目錄 【編輯室小語】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很感謝各位學長姊、會員長期支持電子報,新年快樂!毓老師曾說若能每月辦一本夏學或孔學的雜誌就很好,夏學是開闊與源遠流長的智慧,需要更多人一同點亮夏學傳承的道路,期待我們都是點燈人。歡迎各位學長姊與會員可以將您對夏學與孔學的心得與感想,提供給電子報刊登,如提供稿件,學會將會贈送相關學長姊的著作。如果您對於學會與學會課程的感想與建議也歡迎提供給電子報刊登在「學員分享與心得專欄」。誠摯邀請各位學長姊與會員對於學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議與感想,讓夏學與奉元薪傳的氣象更加宏大。 本期目錄 © Copyright 2013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學院 ← 【奉元演講、花絮、全文】1/12 (日) 下午二至四時 屠乃瑋學姐:淺談慎獨-政治與媒體之間的一點思索 → 【春季講座】週一:公羊春秋 林義正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