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5 21~25期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第二十四期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第二十四期
公元2015年12月07日 夏曆乙未年十月廿六日
■ 【奉元新猷】第三屆會員大會致詞 文/徐泓
■ 【奉元新語之一】雜卦 文/龍思明
■ 【奉元新語之二】讀歷史學思辨與決斷 文/張玉琦
■ 【奉元新語之三】《毓老師講莊子》讀後感 文/熊羿
■ 【奉元薪傳】寒假讀書會與社課規畫 文/奉元社
■ 【奉元同道】紫陽書院介紹 文/鄧洪波
■ 【學會公告之一】電子報改版規劃 文/編輯委員會
■ 【學會公告之二】秋季班課程暨演講資訊 文/秘書處

 

 

【奉元新猷】第三屆會員大會致詞 文/徐泓

中華奉元學會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理事長致詞


民國1041018
各位學長、各位同仁、各位貴賓、女士們、先生們:
歡迎大家光臨,參與我們中華奉元學會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也是換屆的大會。謹代表理事會及籌辦會議的秘書處向大家敬致感謝之忱。拜同門學長及朋友們的支持,大家出錢出力勞心費神熱心奉獻之賜,我們從無到有,從借場地辦活動,到現在有這寬敞的空間。
感謝孫鐵剛學長幫我們找到這個場地,租用這陶聲洋基金會提供的寬敞空間。
感謝王鎮華學長為我們規畫 毓老師紀念室、教室和研討室,不但雅緻實用,而且能體現老師的夏學理念與精神,使我們在此讀書討論時,感覺老師就在我們身邊,看著我們,為傳承「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而努力。
感謝剛辭世的周義雄學長為 毓老師塑像,為《奉元書院叢書》設計封面,是書院精神所在。
感謝黃大炯學長以老學長身分,經常發令人深省之言,並為文鼓勵同門。
感謝各位貴賓、朋友、老師、學長,尤其感謝孫鐵剛學長領導的課程委員會與黃德華學長的學術委員會的規畫;使我們能從只有每月的講論會,發展到週一到週六,每天都開班授課,每週都有讀書會,每月或每半月的週日有講論會。感謝龍顏基金會跟我們合作,在金石堂信義路永康街店的龍顏講堂開的課,大受歡迎,經常學員滿座。
任何時間來書院,都有學長、同門在講課、聽課和研討,課室與研討室經常座無虛席,甚至要坐到課室之外,氣氛熱絡和樂。
感謝白培霖學長領導的出版委員會,陳美錦學長、許晉溢學長、蔡宏恩學長、劉義勝學長、陳明德學長、吳克學長、沙平頤學長、劉昊學長等數位學長的無私奉獻與付出,我們整理出版《奉元講錄》叢書。協力推廣同門的夏學相關著作,如許仁圖學長的《長白又一村》、《子曰論語》、《說孟子》、《禮元錄》《絕路盡頭還有路》、《盤皇另闢天的毓老師》等,張輝誠學長的《毓老真精神》,黃忠天學長的《中庸釋疑》,張元學長的《自學歷史》、林義正學長的《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及呂世浩學長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等。
感謝賈秉坤學長和何丹曦學長,為我們架設中華奉元學會的官網與電子報,運用電子媒體傳播學會理念與活動訊息。
感謝副理事長賈秉坤學長的無私奉獻,通力合作,共同推動會務。
感謝秘書處同仁蔡濟行學長、李協展學長與蔡正道學長辛勞地處理龐雜的會務。白培霖學長、劉義勝學長、鄒依純學長慨然惠允義務掌理秘書長及副祕書長職務,沙平頤學長、王嫊凌學長義務惠助會計帳務。
我們學會和書院租用羅斯福大廈的場地,業務繁忙,除秘書處例行的行政工作外,學會和書院,從周一到周日,天天有活動,開課、讀書會和月演講及各委員會的會議外,又要聯絡會員,發展中南部的講學工作,接待來訪的外賓;並且要負責書籍出版印刷事務;已經不是過去由部分學長以業餘的志工方式可以負責得了。感謝吳榮彬學長和周正成學長、白培霖學長、劉義勝學長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充實了秘書處,聘請蔡濟行、蔡正道和李協展三位學長為專職人員,負責學會的行政工作。感謝秘書處團隊的付出及對會務推動和改進的建議。
特別要感謝吳榮彬學長出力又出錢,幫我們填補學會收入巨額之不足,並請學長經營的公司同仁協助處理會計事務和支援網頁製作;使學會能正常運作。
感謝同門同道響應榮彬學長和各位學長的無私奉獻與付出,積極加入信用卡小額捐款及任遠會員的大額捐款,共襄盛舉。使我們有了今天的規模。
在大家的大力支持下,四年來,我們做了一些事:
1. 出版了六本同學聽課的筆記:老師的《毓老師講中庸》《毓老師講論語》《毓老師講孫子》和《毓老師講學庸》《毓老師講莊子》,及同門學長的著作《易經與管理》。
2. 學術講座,開設71門課,包括與台大奉元社合辦的4門課。奉元講座 (與龍顏基金會合辦)6門課。
3. 每月演講,舉辦43場,題目範圍除經典之外,亦涉及國際與兩岸重大問題。
4. 推廣教育,除與台大奉元社互相支援外,並舉辦兒童讀經班,協助台南關廟五甲國小推動全校性讀經運動,作為向中南部發展的試點。另外董華春學長和顏銓穎學長也在北京籌辦幼兒讀經班。
5.舉辦學會第一至三屆年度會員大會及毓老師逝世一至四周年紀念會。
6.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創刊號至的二十五期。
毓老師教誨我們要「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我們的講學旨在夏學的真文中,發明夏學的奧質,追尋夏學高妙精華。上一世紀中外學者一再貶低夏學,甚至以為傳統中國文化學術是追求近代化的障礙,從五四到文革,學術界、文化界及社會、政治各界,無不以打倒孔子、打倒儒家和唾棄傳統中國文化為「政治正確」。今日台灣,由於二十多年來朝野的「去中國化」氛圍,貶低中華文化的情況相當嚴重,傳統社會倫理和價值體系動搖,失去誠信,社會與政治秩序大亂。而大陸向來批判中華「封建」文化至文革達到極端,以致傳統社會倫理和價值體系淪喪,社會政治秩序混亂,貪婪腐化。因此倡導國學,復興中華文化,以夏學針砭,是我們當前的急務,努力的目標。如今,大陸由上而下,以官方力量挹注大量人力財力,努力復興國學,重建社會倫理和價值體系,吸收中華文化精髓與現代學術文化結合,開展中國式的現代化,以實現中華崛起之「中國夢」。我們的政治人物雖不太熱衷傳統中華文化,而學術界又多批判質疑中華文化在現實的價值,但台灣的民間道德價值、社會文化和宗教仍秉持華夏傳統,臺灣民間崇拜華夏聖人、英雄與神祗,文武廟既祭孔子,又拜關公、岳飛。天后宮拜媽祖,集應廟拜張巡、許遠,韓文公祠拜韓愈。此外更經常組團回祖廟朝香。為推廣庶民的華夏文化和道德教育,民間的廟宇,不論佛寺、道觀或一貫道道場,仍繼承清代和日據時代講漢書的傳統,教授四書五經,廣印《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童蒙書,當作善書印送。這一樸素厚實的基礎,尤其在鄉間保存,遠非城市政界與學界表面上的去中國和反華夏的聲浪所能摧毀的。以這個深層的基礎,由下而上的努力,就是我們努力成效的保證。
四年來,在大家通力合作努力下,我們已稍具規模,相信在下一屆新的理監事會的領導下,必能繼續厚植實力,秉承  毓老師遺訓,以夏學在台灣發展、根植台灣為念,盡力而為。我們要做夏學在台灣的窗口,與大陸同道交流,攜手共創華夏的榮光;庶幾乎不辜負  毓老師的期望。請我們大家一起來,以此共勉!
最後要感謝這次會議參與籌辦和工作的志工、同門學長及台灣大學奉元社的同學,沒有他們辛勞地幫助和支持,這次會員大會是開不好的;請大家以熱烈的掌聲表達我們的敬意與謝忱。
再一次感謝大家四年來的鼓勵和支持。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之一】雜卦 文/龍思明

 
璅語〈雜卦傳〉用韵與序義之關係
《易‧雜卦傳》次於〈序卦傳〉,同為《易》十翼之殿後,義為總論《易》之所以,有收豹尾 之效,全文共二百五十字且首尾相應接。
其言雜者,其所敘之六十四卦與經文之卦序次相因不同。《說文‧衣部》:「襍(雜):五采相合也,从衣集聲」,又《周禮•考工記•畫繢》﹕「畫繢之事雜五色」,依此「雜」為會意兼聲,本義為五色會集,引伸為一切之會「集」者,按:會集五色事關畫繢者,應為疊錯相成為文而非拼合溷集無章者。雜,亦書作襍。
《易.繫辭下》﹕「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又「六爻相雜,唯其時物」,又於《易.繫辭上》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範圍天地之化」,據此,謂《易》涵含一切時與事之錯衍,故無論〈雜卦傳〉與〈序卦傳〉都不離於此。然〈雜卦傳〉與〈序卦傳〉之所以有相別者為其排卦先後序次不同,其仍為因時隨事錯綜為宜而彌綸天地之道者,今將〈雜卦傳〉與〈序卦傳〉之排序異同茲分述之﹕
〈序卦傳〉 分上下經,上經30卦首〈乾〉〈坤〉,下經34卦首〈咸〉〈恒〉。
〈雜卦傳〉不分上下經,然仍首〈乾〉〈坤〉,其第31卦序亦為〈咸〉〈恒〉。
〈雜卦傳〉排序雖雜且不分上下經,然所序之〈乾〉〈坤〉〈咸〉〈恒〉四卦之位置次序與〈序卦傳〉之位置次序相同,其餘各卦位次序則別於〈序卦傳〉之位.序,然仍以或錯或綜兩兩相屬,唯於末八個卦序次獨立,均無錯綜相連,斯乃為〈雜卦傳〉之鑰所在。
〈雜卦傳〉全文序次規則雖有別〈序卦傳〉序次之規則,然揆其規則則全文以協韵分段,今竊以欲探〈雜卦傳〉排序彌綸之所以,擬就〈雜卦傳〉卦文中之韵腳求之,就以協同可為一韵者作一組,共得十七組韵,按文例所協之韵為同一韵者視作一段落,再於每一組韵求之於段玉裁《古韻十七部》 ,臚列如下,凡古韻部所屬部次記【】號之中: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柔憂求【三】平。
〈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居著【五】平。
〈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
起止始【一】上。
〈大畜〉時也。〈无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
時災來怠【一】平。
〈噬嗑〉,食也。〈賁〉,无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无故也。〈蠱〉則飭也。
色伏飭【一】入。
〈剝〉,爛也。〈復〉,反也。
爛反【十四】平。
〈晉〉,晝也。〈明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
晝誅遇【四】上。
〈咸〉,速也。〈恒〉,久也。〈渙〉,離也。〈節〉,止也。
久止【一】平。
〈解〉,緩也。〈蹇〉,難也。
緩難【十四】平。
〈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外內類退【十四】入。
〈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
親新信【十一】平。
〈豐〉,多故也。親寡,〈旅〉也。〈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
故旅下寡處【五】上。
〈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
進親顛【十二】平。
〈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
剛行【十】平。
〈頥〉,養正也。〈既濟〉,定也。
正定【十一】平。
〈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
終窮【九】平。
〈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柔憂【三】平。
傳文內各卦排序亦仍綜錯相屬,或兩卦,或四卦,或六卦共用一韵腳而合為一組,唯最後八卦則否。此八卦之首〈大過〉與其前序次之〈需〉〈訟〉三卦合為一組韵,其餘七卦則兩卦合為一組韵,而卻非綜錯之合,即〈姤〉〈漸〉一組,韵為「剛、行」。〈頤〉〈既濟〉一組,韵為「正、定」。〈歸妹〉〈未濟〉一組,韵為「終、窮」。〈夬〉則獨為一卦殿後,辭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同以「柔、憂」韵腳,與篇首「〈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同韵同字。
本〈雜卦傳〉首言乾坤合德,雜物體撰,輔比興師,憂虞生焉,然終以剛正行,即謂君子決小人。又此七卦首尾分別為〈姤〉〈夬〉,〈姤〉謂柔遇剛也,〈夬〉謂剛決柔也,〈姤〉錯〈復〉,〈夬)錯〈剝〉,〈復〉為陽長陰消,〈剝〉為陰長陽消,亦可謂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與小人道長君子道憂也。下列表表之:

〈姤〉之一陰浸漸為〈坤〉而錯〈復〉,〈復〉之一陽浸漸為〈乾〉而錯〈姤〉,〈夬〉之陽爻浸漸為〈乾〉而錯〈剝〉,〈剝〉之陰爻浸漸為 〈坤〉而錯〈夬〉。

〈姤〉以陰浸漸,〈姤〉〈夬〉多陽為陰卦,〈復〉以陽浸漸,〈復〉〈剝〉多陰為陽卦 ,可知其各以剛柔為立本者也 。蓋〈雜卦傳〉主「柔」而〈序卦傳〉主「剛」明矣;「柔」寬栗而恕其為處憂患乎。「剛」乃無慾為行健也。按見《尚書•洪範•九疇》 ﹕「…次六曰﹕乂用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沉潛剛克,高明柔克」,又《中庸.子路問強》;「子曰﹕…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故寬柔推恕、確乎其不可拔,乃君子之所居,能「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有道不變塞,無道死不變」之不可拔者也。
按﹕自〈屯〉〈蒙〉之居而著至〈需〉〈訟〉不進不親等五十卦,均 雜《易上經》之自然大環境與《易下經》之人事小環境相互轉承反折,其有「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斯則《易》之為道,彌綸天地,終始反復,所取大者,雖雜不越,聖人為勉己恆德者也!
於漢語音義同源原則下,同韵組為一組卦,則有音韵近則有義近,故而每一組可各選一字作為代表義。以上所列各組卦除首尾組韵屬同辭外,有兩【十四】平韵,則得十五組韵辭,每一組各選一字則為十五字,因有兩組同韵,得重複一字組成四句,作為試探〈雜卦傳〉卦文文義,緣因韵腳容易記存記憶而宜於連接全篇串成整章旨趣,試以十五字加一字成十六字串成章旨如下:
「居柔緩憂,遇伏反處,進退時新,剛正憂終。」
按:居謂守也,守柔推恕,緩則卸禍。遇雨則待,處而畜德,為階段性蟄伏,乃柔克之道,其於憂患亦古仁人之任。又《易.乾文言》「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而「剛健中正」之行乃龍德之正,因而重言乾坤合德;進退相推,唯變所適,不可為典要,原始要終以為質,故謂「易」之為道者屢遷,使為之「保泰」,故〈乾•彖〉謂「保合太和,乃利貞」,同於〈雜卦傳〉之「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亦猶言「舉皋陶(君子道),不仁者(小人道憂)遠矣」思維相倚資之為據。
【附】於串韵以示章旨之詩賦各舉一例:
〈小雪賦〉                  唐   林 滋
偉茲雪之霏霏,應元冥而不失其期。賦象于紅藏之日,形成于冰凍之時。委地而微、庶表三冬之候,翻空雖小、那無六出之姿。       (期時姿)【上平四支】
當其寒氣初升,陰風始變,既淅瀝於遙野,卻飄逝於廣甸。邊城一望、龍山之淨色猶稀,上苑再瞻、鳳闕之清光未遍。                (變甸遍)【去十七霰】
渺若毫端,輕霏可觀。細細而千岩送冷,飄飄而萬戶迎寒。霏微墀廡之間;瑤台月曉,髣髴草茅之上;玉樹花攢。                 (觀寒攢)【上平十四寒】
回拂陰軒,高翻曉律。縈枝分盈尺之象,帶月誤如圭之質。微交月影、天邊之孤雁應迷,稍助山明、松頂之浮煙已失。                (律質失)【入四質】
細糝長空,纖緣綺櫳。淨若蘆花之覆水,輕同柳絮之因風。是則,謝氏林亭盡在回眸之內,梁王池館無非跬步之中。                (空櫳風中)【上平一東】
于以明潔白之姿,于以表陰凝之漸,雖見晛而無滯,詎因汙而成染。初疑畫閣妝奩之香粉微微,又若瓊筵玉箸之凝酥點點。           (漸染點)【上二十八儉】
既而,纖悉繽紛,呈祥是因,掩日而難分薄霧,開簾而不辨輕塵。影入空帷、預想映書之子,光侵遠水、潛思訪戴之人。            (因塵人)【上平十一真】
可謂不遠而來,自無而有,始縈盈於階砌,終散漫于林藪。安得不燎熏爐、命芳酒。作小雪之賦,繼大夫之後。                  (有藪酒後)【上二十五有】
本賦凡八換韻,(期時姿)(變甸遍)(觀寒攢)(律質失)(空櫳風中)(漸染點)(因塵人)(有藪酒後),今每組韻各選一辭則得八字,重組成句為:『寒律有時因風漸變』或『寒律時變因風有漸』或『時律變寒因風有漸』
 
〈桃源行〉 唐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春津人【上平一真】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數,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隩竹服【 入十一屋】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間雞犬喧 。
源園喧【上平十三元】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霧漁樵乘水入。
集邑入【入十四緝】
初因避地去人間,更聞神仙遂不還,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間還山【上平十五刪】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見縣衍變【去十七霰】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深林尋【下平十二侵】
本詩凡七換韵,(春津)(隩竹服)(源園喧)(集邑入)(間還山)(見縣衍變)(深林尋)今每韵組各選一辭則得七字,重組成句為:「春入隩源山林變。」
【附】《周易》上經卦序
乾 大哉乾元 (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 至哉坤元 (君子)以厚德載物
屯 雲雷屯 (君子)以經綸
蒙 山水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雲上於天 (君子)以飲食晏樂
訟 水天違 (君子)以作事謀始
師 地水師 (君子)以容民蓄眾
比 水地比 (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小畜 風行天上 (君子)以懿文德
履 天澤履行 (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泰 地天泰 (后)以裁成輔相
否 地天否 (君子)以儉德避難
同人 火在天上 (君子)以類族辨物
大有 天下有火 (君子)以遏惡揚善
謙 地中有山 (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豫 雷出地奮 (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隨 澤雷隨 (君子)以向晦晏息
蠱 山下有風 (君子)以振民育德
臨 地澤臨 (君子)以教思無窮仍容民無疆
觀 風行地上 (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噬嗑 雷電噬嗑 (先王)以明罰敕法
賁 山下有火 (君子)以明折獄庶政無敢
剝 山附於地 (上)以厚下安宅
復 雷在地中 (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无妄 天下雷行 (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大畜 天在山中 (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頤 山下有雷 (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大過 澤滅於木 (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坎 水洊至 (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離 明兩作 (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上經稱先王六見(比、豫、觀、噬嗑、復、无妄),稱后二見(泰、復),稱上一見(剝),稱大人一見(離),餘稱君子。大人獨見於離卦,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直契合於《禮記.大學》首章謂「明明德於天下者」。剝卦取山附於地之象,剝之至也,因存碩果以待(復),故謂「上」以厚下為務。
《周易》下經卦序
咸 山上有澤 (君子)以虛受人
恒 雷風恒 (君子)以立不易方
遯 天山遯 (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大壯 雷在天上 (君子)以非禮弗履
晉 明出地上 (君子)以自昭明德
明夷 明入地中 (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家人 風自火出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睽 澤上有火 (君子)以同而異
蹇 山上有水 (君子)以反身修德
解 雷雨作 (君子)以赦過宥罪
損 山下有澤 (君子)以懲忿窒欲
益 雷風益 (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夬 澤上於天 (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姤 天下有風 (后)以施命誥四方
萃 澤上于地 (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升 地中生木 (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困 澤水困 (君子)以致命遂志
井 木上有水 (君子)以勞民相勸
革 澤中有火 (君子)以治曆明時
鼎 木上有火 (君子)以正位凝命
震 洊雷 (君子)以恐懼修省
艮 兼山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漸 山上有風 (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歸妹 澤上有雷 (君子)以永終知敝
豐 雷火皆至 (君子)以折獄致刑
旅 山上有火 (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巽 隨風 (君子)以申命行事
兌 麗澤 (君子)以朋友講習
渙 風行水上 (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節 水澤節 (君子)以制度數議德行
中孚 澤上有風 (君子)以議獄緩死
小過 山上有雷 (君子)以行過乎恭商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既濟 水在火上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未濟 火在水上 (君子)以慎辨物而居方
下經稱先王一見(渙),稱后一見(姤),餘稱君子。
合上下經,其中除復卦先王與后同見外,則稱先王七卦,稱后三卦,稱上一卦,稱大人一卦,稱君子五十三卦。稱先王見於〈比〉、〈豫〉、〈觀、〈噬嗑〉、〈復〉、〈无妄〉,稱后見於〈泰〉、〈復〉,稱上見於〈剝〉,稱大人見於〈離〉,餘稱君子。其言后與先王以及君子,可視作世代相因為存三統者,后與先王者猶夏商領導者之稱,君子則春秋領導者之謂。
大人之見於離卦者,〈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直契合於《禮記.大學》首章謂:「明明德於天下者」 ,及〈乾•文言〉:「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之謂仁,日月無私照(及人),合時序則成天理之節文 ,鬼神指先人往聖,其所凶者損而廢,其所吉者益而存,所謂:「因而不失其新」 、「日新又新」
 
 
【附】〈草〉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言自然消長猶《易》上經)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淒淒滿別情。
(言人事興替猶《易》下經)
香山初至長安,以〈草〉示顧況而解其「長安不易居」之譏。
 
2015大暑 龍思明初稿

〔元〕喬吉謂為文者以鳳頭豬腹豹尾。按鳳頭者精小博彩,豬腹者廣大多納,豹尾者細長有力。
《說文解字段注.六書音韵表一》,臺灣:藝文印書館
《易‧繫辭下傳》 臺灣商務出版《四庫全書》
《易•繫辭下傳》 臺灣商務出版《四庫全書》
《書•洪範•九疇》 臺灣商務出版《四庫全書》
《五代史‧伶官傳敘》  臺灣商務出版《四庫全書》
3《欽定全唐文.卷766》:「林滋唐宣宗會昌三年進士,長於賦,與鄭診之文、詹雄之詩並稱閔中三傑。」上海古籍出版1995
8《全唐詩.卷125-128》王維, 臺灣:中華書局
〈泰•象〉曰:「財成天地之道,輔相萬物之宜。」按:「財」通「裁」。
《禮記‧大學‧卷42》 藝文印書館
《四書集註‧論語‧顏淵‧1注》 世界書局
《四書集註‧論語‧學而‧13》 世界書局
《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藝文印書館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之二】讀歷史學思辨與決斷 文/張玉琦

 
Coursera全球最受歡迎中文課:《秦始皇》
讀歷史學思辨與決斷:
蓋上書,仔細想,此刻你會怎麼做?
為什麼要學歷史?我們從小念的歷史和古人學的歷史,有什麼不同?
現代史學,重視的是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制度等等,但是中國傳統史學只重視一件事,那就是人。傳統史書一打開,看到的就是本紀、世家、列傳,寫的全都是人。對古人來說,歷史的功用是藉由一個個的人事案例來磨練智慧,而這是不管哪一個世代,不管是誰,都需要的能力。
中國人幾千年來都在研究人,累積了上從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大量的人事資料,因為中國人認為,所有事情的關鍵在於人,制度對了,方法對了,只要人不一樣,結果可能天差地遠,這就是中國史學獨特的觀點。
所有教育的目的,都在於培養人才。歷史教育要培養的,是眼光不局限於當代的人才。有些事情當下看不清楚,多年以後才明白事件的意義,甚至你一生過完都未必能理解,要到子孫那一代,才會知道它的意義。
因此,學歷史的兩個大功用,第一是啟發智慧,第二是了解人性。社會是人的組成,想成功,就必須了解人性。而了解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藉由人事案例,這也是中國史學價值之所在。
學歷史也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出眼光長遠的人才,幫助我們思索今天的舉動對未來的影響,我們才能知道今天到底該不該做這件事情。
鍛鍊思辨能力4個步驟:
關鍵時刻,你會做什麼決定?
我最常對學生說的話就是,「相信我,你絕不是歷史上第一個碰到這個問題的人。」過去有無數人跟你碰到一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不看看這些人怎麼面對這些問題?他們怎麼解決?是成功還是失敗?
我把如何透過學習歷史,培養思辨能力,分成了4個步驟:
步驟1:設身處地。碰到事情的時候先想,「如果我是那個人,在這一刻,我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讀過無數的案例之後,進展到下一個層次,就是在碰到問題的時候想,「如果是我讀過的那些人,他們在這時候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如果是秦始皇會做出什麼決定?唐太宗會做出什麼決定?孔子又會做出什麼決定?那麼在決策時,你就有無數的智慧寶庫任你使用。
步驟2:揣摩通透。碰到一件事,不是看一次就能明白。很多學生問我,為什麼他自己讀《史記》,不能得到和老師一樣的結論。我跟他們說,我跟你們講過的每一篇史料,我起碼讀過五、六十遍以上。
「通」和「透」不同,「通」是這個道理你覺得你想清楚了,「透」是你有一天突然拍桌大喊「原來如此!」那就是透。碰到事情,必須想到透的地步。
步驟3:體貼入微。人世間不是只有理,還講情。「情」主導了大部分的決定,是最值得重視、也最麻煩的東西。
以前有本武俠小說裡有這樣的情節:一對俠客夫婦在江上被敵人追殺,眼看敵人的船快追上他們,妻子決定跳入江中,減輕船的重量,讓丈夫逃生。就在她下定決心要跳下去的那一刻,丈夫居然把她推下船。一瞬間,妻子對丈夫的心情,就從極端的愛變成極端的恨。我們用理智來想,自己跳下去或被推下去,結果不都是一樣嗎?但是就情來說,兩者的意義完全不同。要真正了解歷史,就必須體貼人情。
步驟4:洞見表裡。中國人看事情認為事情必有陰陽、表裡、正反兩面。看事情不但要看表,還要看裡,要看他沒有說出來的那一面到底是什麼,到這個地步你才真正明白什麼是人,什麼是事。
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道貫的意思就是人性。我教歷史會不斷發出各式各樣的問題,要你蓋上書,仔細去想,在這一刻你會怎麼做,你才知道千古以來的人性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就像人性多貪,如果你遇到一個不貪的人,通常是因為那個東西他不想要,他想要別的,只是貪的東西不一樣。
明白了人性之後,你還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這個時代的環境就是「時」,趨勢就是「勢」,任何人都不可能和時勢作對。你要明白時代會往哪個方向推演,這是學歷史最重要的事情。我最常問學生,我們到底活在什麼樣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的特色是什麼,你才會明白這個時代做什麼容易失敗,做什麼容易成功。
秦始皇的成功之道:
用理智壓抑感情,有道理就做
開課的第一個主題人物,為什麼挑秦始皇?
要從歷史談思辨,題材最好有3個條件:1.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2.最好是有爭議性,有爭議才能思辨;3.這個人物在他所處的時代,必須是有能力做決定的那個人。秦始皇符合每一個條件,而我想談他的一個中心命題是:如果為了成功不擇手段,最後會帶來什麼結果?
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人都想成功,不但要成,而且要速成,要他花十年工夫,他做不到。喜歡速成的人,就容易走捷徑。秦始皇是一個認為用欺騙和殺戮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人,這樣的人會有什麼結果?
不過,他的前半生也有值得參考的地方,那就是,人要成功,必先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簡單來說,感情是我喜歡做什麼,我不喜歡做什麼;理智是,我能做什麼和我不能做什麼。
出生在敵國趙國邯鄲的秦始皇,從小備受欺凌。13歲回秦國,22歲才即位,政權卻掌握在權臣呂不韋和母親的情夫嫪毐(音ㄌㄠˋㄞˇ)手中。母親和嫪毐生了兩個小孩,嫪毐不希望秦始皇活著;秦朝也屢見權臣殺幼主的例子,能活到即位,可見秦始皇多會隱忍。即位後,他不僅滅了趙國,還重遊邯鄲,殺掉小時候欺負過他和母親的人。當時他即位已19年,但是欺負過他的人,他絕對不忘。
秦始皇後來流放了自己的母親,朝廷大臣都勸他這有違孝道,不合人倫。他在宮廷上放了巨大的鼎,裝滿沸騰的油,凡是勸誡他這件事的人,就丟到油鼎裡去。當時,齊國人茅焦有事晉見秦王,官員好心提醒他別談太后的事,結果他一見秦王開口就說,我今天來跟你談太后的事情。秦王說,先生沒看到宮殿前的油鼎和死人嗎?茅焦說,看到了,你先聽我把話講完,再把我丟進去也不遲。
茅焦說,大王眼前最重要的事是統一天下。你做這樣的事,讓諸侯知道了,都會對你生出反感,原本可以投降的人可能不投降,原本可以談和的人可能會抵抗到底,你統一天下的事業,會生出多大阻力?秦王聽了,立刻把太后迎回來,重新尊奉為太后。茅焦這段話裡,沒有談到一點仁義道德和人倫,他談的是利害。而秦始皇認為,只要這件事於他有利,他就會去做。
像秦始皇這種情感強烈的人,你去講他的心結,他理智上發現對他有利,他就能用理智去壓抑感情,做出正確的決定。相較於對峙500年的戰國時代,秦始皇不過花了幾年就統一天下。領導者碰到事情必定要先問自己,你是用理智做決定,還是用感情做決定?
另一個例子是李斯寫的《諫逐客書》。秦始皇身邊原本都是外國人,歷代秦國宰相,包括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都是外國人,本土勢力早已想趕走外國勢力,才有位置給秦國人。當時爆發了間諜鄭國案(鄭國是來自韓國的間諜,他建議秦王修水利渠道,以消耗秦國國力),秦國內部勢力便要求秦始皇把外國人趕出去。
李斯勸說秦王,會不遠千里來到秦國的,都是天下的人才,趕走這些人才,他們會對秦國懷抱怨恨,回到自己的國家,憑自己的才能出頭後,都會變成秦國的敵人,這將對秦始皇的統一大業造成多大的阻礙?秦王理智上知道李斯說的對,他就做到底,寧可對抗國內龐大的壓力。
對秦始皇來說,茅焦說的有道理,李斯說的有道理,有道理就做,這就叫做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取天下需要有能力的功臣,
守天下要靠人品好的社稷臣
然而,秦始皇的前半生是理智放在感情之上,統一天下之後,卻開始志得意滿,後半生是感情放在理智之上,所以最後一定要失敗。
把秦朝比喻為一家企業,我們可以檢視它的企業文化,找出它覆亡的原因。秦人家族的一個特性是,艱苦時努力奮戰、絕不屈服。歷史上,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質,不是有道德、也不是聰明的人會成功,而是百折不撓,這就是秦人的特色。
第二個特色是,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獎勵軍功但嚴刑峻法,秦人被逼到最刻苦的局面。商鞅的特色後來變成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的風氣,秦國國力壯大了,卻造就了上下交相詐,上下交相殺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到最後就是領袖人格特質的放大,「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闆可以決定用人,而他用的必定是他喜歡的人。秦國快速成功、也快速滅亡的原因,就在於此。取得天下之後,秦朝理應改變之前的做法,因為取天下(創業)需要功臣,看的是能力;守天下(守業)則需要社稷臣,看的是人品。
歷史上都告訴你要「親賢臣、遠小人」,因為小人很好用,善用小人,成功可以比你想的快很多,你要100分,小人可以做到120分。但是為什麼不能用小人?因為只要有利可圖,小人將來一定會反咬主人。秦始皇用的是像李斯這樣的人,他是功臣,不是社稷臣。
用人要看三件事,最重要的是「人品」,人品不好但能力強,將來必要反咬主人,對組織有不良影響。第二是「態度」,態度決定成敗。第三才是「能力」,人品不佳、態度不好,可是能力很強,將來就會破壞組織長久經營。
秦始皇看的全部都是能力,當年他的祖先秦穆公遭遇慘敗,立誓告誡子孫,若看到別人有才能,不讓他出頭,這樣的人就是對國家有害的人,將帶來危險。李斯為了自己出頭,害死師弟韓非,這不就是秦穆公警告絕不能用的人嗎?但是秦始皇沒有聽從祖先誓言,李斯有才華,秦始皇就重用他一輩子,最後李斯背叛了他,還害死了他的繼承人扶蘇,三年之後,秦始皇建下的王朝就灰飛湮滅了。
從繼承人的選擇也可以看出秦國滅亡的端倪。當時,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立儲,如果找不到繼承人,天下就會大亂。因為在那個時代,要往上爬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資潛力股,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皇帝立儲的心意不堅定,就會有無數人下注,選邊選立場,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會爭到底。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會有儲位之爭,有時不是儲君想爭,是周圍的人逼的他不得不爭。
秦始皇知道扶蘇是秦朝最好的繼承人,也是他的長子,但他不喜歡扶蘇,他喜歡小兒子胡亥,到哪都帶著他。但是,秦始皇也沒有要讓胡亥當繼承人,這就讓周圍的人看出有可趁之機。秦始皇此時的作為,就是按情感來做決定。因為到了他這個位置,對兒子的喜好不能依照自己的情感來決定,要依照國家的未來做決定。
秦始皇的成與敗,是歷史上很特殊的案例,從來沒有人這麼快取得這麼大的成功,也這麼快就招致這麼淒慘的失敗。任何人都不會想像秦始皇一樣快速成功失敗,問題只在於你有沒有心去追求長久之道。中國文化看的不是眼前,而是長久,中國人自有一套長治久安的辦法,這就是中國歷史智慧之所在。而要看長久,就必須思考自己希望帶給下一代什麼樣的世界,又造就了下一代什麼樣的世界。
4步驟,從歷史學思辨
台大歷史系專任助理教授呂世浩認為,我們可以透過讀歷史,培養思辨能力。他將思辨的過程分為4個步驟:
1.設身處地:
先想,如果我是那個歷史人物,我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下一個層次是,當你碰到問題,你會假想如果你是那些歷史人物,他們在這個時候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2.揣摩通透:
碰到一件事,絕對不是看一次就能明白的,要讀過非常多次,才能了解歷史人物與事件的真義。
3.體貼入微:
人世間不是只有理,還講情。「情」主導了大部分的決定,要真正了解歷史,就必須體貼人情。
4.洞見表裡:
中國人看事情認為事情必有陰陽、表裡,看事情不但要看表,還要看裡。你還要審時度勢,這個時代的環境就是「時」,趨勢就是「勢」。
我教歷史會不斷發出各式各樣的問題,要你蓋上書,仔細去想,在這一刻你會怎麼做,你才知道千古以來的人性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秦朝快速成功與崩解的案例全解析
呂世浩以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秦始皇與他統一天下建立的秦朝,分析他能取天下卻不能守天下的成敗原因。
1.秦始皇的理性與感性:
回顧秦始皇一生的抉擇,前半生將理智放在感情上,非利不動,因而統一天下。得志後,反將感情放於理智之上,秦朝短短數年即灰飛湮滅。
2.帝國興衰:
拉大視野,分析秦國崛起前,秦人在逆境中奮戰不懈,逐步取得領土、強大國力的歷史。
3.敵我之間:
探討秦始皇的用人方式,用有才能的小人可以快速取得天下,卻也易為小人所害。
 
呂世浩
台灣大學歷史系專任助理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2013年8月起,在網路上先後開設MOOC中文文史課程《秦始皇》及《史記一》,目前合計總修課人數超過18萬人。《秦始皇》被美國免費在線課程平台COURSERA評價為最受歡迎的網路中文課程第一名,《史記一》被中國科技網站「果殼網」(Guokr.com)票選為不分語種最優網路課程第一名。
採訪‧撰文 / 張玉琦 編輯 / 齊立文 攝影 / 賀大新
轉載自《經理人月刊》11月號
經理人網站網址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之三】《毓老師講莊子》讀後感 文/熊羿

 

齊物論篇

〈齊物論〉一篇的主旨,若用篇中的文字說明,就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一句。換句話說,莊子認為天下萬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感情,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各自分殊,但若從根本上來看卻是齊一無別的。所以,並沒有所謂的是非、高下、大小的對立分別,這是一種超越對立的智慧。
莊子在前一篇〈逍遙遊〉當中,用非常多的篇幅說明物我、小大之間的不同,比如「小大之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等處,探討了小大之間的關係,乍看起來好像小大之間是互相對待、對立的事物,其實從根本上來看就能明白小大之分只是從表面上說,若從道的觀點來看,其本質應該是相同的。如同郭象所說:「夫小大雖殊,而放於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於其間哉!」小大之間,雖然表面上有所不同,看似「對待」甚至「對立」,其實只要順其本性,適性、順情,根本不需要互相比較、較勁、分出勝負高下,只要各安其位,發揮各自的天性和稟賦,則同樣都能夠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因此,從大道的角度來看,小大其實沒有分別。如果我們套用佛教裡面華嚴宗的「四法界」概念來詮釋的話,〈逍遙遊〉可以說是從「事法界」(有差別之現象界)的層面進行討論,到了〈齊物論〉當中,則是進而從「理法界」(超越差別的實體界)的層次來立論 ,所以兩篇在層次上,還是有深淺的不同。
前一篇〈逍遙遊〉提到了小大之間的差別,並且暗示了小大在本質上沒有區別,通達之後,都可以超越物我時空的限制,進而達到逍遙自在的大道境界。因此,到本篇〈齊物論〉當中,就進一步從大道的角度來討論「萬物齊一」的觀念,表象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本質上卻是相通。因此兩篇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彼此之間就有層次上的推進。比如,前篇〈逍遙遊〉所說的「小知大知」、「小年大年」,還是從對立面、差異面來討論,但是到了本篇〈齊物論〉當中,就轉變成「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這就是一種打破對立的超越性思考。這兩句話說明小大並無對立,因為知有侷限,無論是小知還是大知,都未達到真知,有大智慧的人應當追求的是超越性的真知,不論小知還是大知,都不應該自以為是而取笑、輕視對方。明末的一位佛教高僧憨山德清,針對〈齊物論〉做出解釋:「世無真知大覺之大聖,而諸子各以小知小見為自是,都是自執一己之我見,故各以己得為必是。既一人以己為是,則天下人人皆非,竟無一人之真是者。大者則從儒墨兩家相是非,下則諸子眾口,各以己是而互相非,則終竟無一人可正齊之者。故物論之難齊了久矣,皆不自明之過也。今莊子意,若齊物之論,須是大覺真人出世,忘我忘人,以真知真悟,了無人我之分,相忘于大道,如此則物論不必要齊而是非自泯。了無人我是非之相,此齊物之大旨也。篇中立言以忘我為第一。 」這段話可以說是對本篇主旨做了非常好的解釋。郭象注〈齊物論〉時也說:「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惡人,物莫不然。然,故是非雖異而彼我均也。」又說:「同天人,均彼我,故外無與為歡,而荅焉解體,若失其配匹。」前面郭象所說的「彼我均」,就是說不同的人所認為的是非雖然各有差異,但是在「美己惡人」甚至黨同伐異這一點上並沒有差別。所以,進一步的境界就要能夠「均彼我」,這就是齊物的境界,就是超越人我是非的對立、對抗的「同天」、「同人」境界。在「毓老師筆記」中,針對此段的注解到:「『彼我均』而至『均彼我』。周官經之要義,在『均與聯』。『聯』者,羣德也。『均』者,平德也。大學一部重(在)一『平』字。先秦諸家之學在『齊平』。可知當時之背景矣!以羣力除獨佔,而求齊平也。」毓老師在《毓老師講莊子》當中,更詳細地解釋了這個概念:「『羣』,是羣眾。韓非、孟、墨、荀皆如是,好好看先秦的書(先秦的書皆重「齊平」),完全是走這一條路。孟子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但是物之本都是齊的。儒家:『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那不就是『齊』嗎?《春秋》講『人無生而貴者』,那就是說人都是『齊』的。儒家齊的是性,不齊的是情。『性相齊,情不齊』;因為性相齊了,所以才有用,才能大同,所以才說〈齊物論〉是大同。先秦之學都是相同的,當時並沒有把諸子百家分得那麼清楚。」毓老師這一段話,相當重要,非常獨到地提出了一個重點,即先秦諸子都是講求「齊平」,並非道家獨有,毓老師更從儒家所謂「齊是性,不齊的是情」進一步點出莊子的〈齊物論〉其實就是大同的思想。如果從學術源流上來看,漢朝人劉歆在《七略》中有「諸子出於王官」之說,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也有:「九流皆出於王官。」雖然此說在近代出現一些異議,但是歷代學者大多都持此說,這代表諸子百家的學術淵源,其實都是相同的,但所取用的著重點與著眼點各異,因此而有了派別之分。若更深一層說,我們現在所謂的儒家經典,其實並非儒家所獨創,而是周朝以前上古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典籍,諸子百家無不熟稔,然孔子之學「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讚明《易》道,垂訓後嗣,以為法式···。 」由此可知,孔子是上古中華文化道統的繼承者、發揚者和集大成者。因此,六經就被孔門後學作為標準教科書來誦讀。毓老師點出「先秦之學都是相同的」這一觀念,可說完全抓住了文化道統的精髓,後生末學如我輩等,於此等處要特別仔細,不可等閒目之。所以,毓老師說「先秦諸家之學在『齊平』」,順著這個理路去思考,我們想要理解莊子的思想,不能光從道家一派去理解,更要兼採儒、墨、法等各家之說,才能彼此互見,以窺其全貌。
註釋:
「四法界」一詞,語出澄觀《法界玄鏡》。四法界分別為:(1)事法界,即差別的現象界。(2)理法界,即超差別的實體界。(3)理事無礙法界,謂現象界與實體界一體不二的關係。(4)事事無礙法界,即指森羅差別之事法事事融通,法法無礙,即入自在。參見《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四冊)(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頁1589。
明・憨山德清《莊子內篇注》〈齊物論第二〉,頁1。
語出:《孔子家語・本姓解》。
 

本期目錄

【奉元薪傳】寒假讀書會與社課規畫 文/奉元社

 
學期結束後,將在寒假舉辦讀書會,主題為:
「文」青必讀經典:孫子、學庸、莊子 (此處文是經天緯地之意)
時間:1/25-1/29,每天,14:00-17:00。
進行方式:

  1. 請每本書之負責講者製作上課簡報,並在一到二次內講授給與會者。
  2. 請與會者先看過講者預定講授範圍之相關資料,並於當天發問與討論。
  3. 參與人員:不設限,請報名參加。
  4. 參考用書:《毓老師講孫子》、《毓老師講學庸》、《毓老師講莊子》。

孫子兵法預計範圍:第一至七篇加火攻、用間兩篇
會以導讀的形式進行
講授大綱:

  1. 仁義機權
  2. 兵形象水
  3. 孫子與老子

學庸預計範圍:大學經文和中庸經文
中庸講授綱要

  1. 天爵:善人、君子、賢人、聖人、大人,一也。要達大人之境界,整條路的起點就自善人開始。
  2. 天爵的次第如何能是一條通達道路?釋本具之「性」。
  3. 既有所偏私,如何返回善人道路?釋「中」。既明本來之中、復本具之性,則「善」勃勃而發。
  4. 每個人都能發揮善,而各有獨到處,故要慎此獨。釋「慎獨」。
  5. 慎獨,使善發揮得恰到好處、「中節」,釋「和」。

大學講授綱要

  1. 既明「性」,釋「天命」。釋「元」。
  2.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要成大人,必要學大。釋「大學」。
  3. 天值得我們學習的偉大之處何在?釋「在明明德」。
  4. 發揚善,幫助身邊每個人都能進步,釋「在親民」。
  5. 既回復己性,就要時刻守住他,釋「在止於至善」。
  6. 總綱,奉元:止於至善←親民←明德←大學←天命=性→中→善→慎獨→和

 
莊子預計範圍:天下篇
講授大綱

  1. 內聖外王
  2. 道術
  3. 莊子評六家

報名網址:http://goo.gl/forms/2ykZ2Eyo4L
寒假結束後將在台大開設兩門社課、台科大開設一門社課,詳情請以奉元社臉書為主,謝謝。

本期目錄

【奉元同道】紫陽書院介紹 文/鄧洪波

 
貴州鎮遠城東中河山,凌空跌於舞 陽河畔。其山層崖壁立,溶洞翻穿,瀑泉飛噴,雲蒸霞蔚;其水則自西而來,襟帶香爐岩而北折,輕繞中河山前,再穿東峽而入湖南之境;山上古樹濃蔭,倒影河中,水面一橋虹跨,北接古城。山光、水色、樹影之間,樓臺亭榭點布,曲廊如帶,石徑通連,如畫如圖,構成天人合一的絕妙景觀。紫陽書院就座落在這美景中間。
紫陽書院為紀念理學家朱熹而建。明嘉靖九年(1530),鎮遠知府黃希英即中和洞創建朱文公祠,祭祀紫陽先生朱熹,又闢朝元閣,置田畝,聘師儒,招生徒講習理學,總名之紫陽書院。從此,書院聲名大播,中和洞亦改稱紫陽洞。萬曆五年(1577)、十三年,提學凌琯、巡按毛在先後擴建修葺院舍,紫陽規模日大。惜明末廢壞,弦歌斷奏。
清康熙十一年(1673),重建院舍,再招生徒肄業。乾隆以降,書院教學功能漸漸退化,雖然重建、大修不斷,但除聖人殿、考祠奉祀朱熹顯出士人本色之外,其他萬壽宮、呂祖殿、老君殿、玉皇殿、大佛堂、觀音殿、藏經樓等等,皆是菩薩、神仙建築,中河山演化成儒佛道三教結合的景區,而且號為「黔山第一洞天」的青龍洞聲名高漲,超過紫陽洞,最後成為中河山的別稱,儒生的讀書之聲,幾乎被道士、和尚的念經聲所淹沒。直至光緒初年,書院建築部分恢復,形成今日三教共處一山的格局。但紫陽洞對聯:

舞水無雙福地;
黔山第一洞天。

其所揭示的則是被佛道浸泡過的儒家文化樣式,而貴州巡撫林肇元所撰青龍洞門聯:

文筆臨溪,二水瀠洄環古刹;
香爐鼎峙,萬家煙火接叢林。

更真實寫照出中河山儒釋道三家文化融合的景況。
今天,包括紫陽書院在內的整個青龍洞古建築群,設有文物管理所進行保護、維修與管理,並於1986年4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很好的修繕,每年都要接待無數海內外遊人。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之一】電子報改版規劃 文/編輯委員會

 

各位先進:

大家好!

學會電子報發行至今,已歷兩年。它提供了一個心得分享、新知學習、訊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其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

在這良好的基礎上,學會希望更進一步,加強它在討論思想、辨明世務、開創觀念的角色。所以,從明年一月開始,在既有的篇幅外,將增加一欄「奉元論壇」的版面,針對特定議題,定期推出評論。並在續刊中,陸續刊登讀者回響,以及作者答覆。以期形成一個實事求是、反復論辯、疑義相析的氣氛。至於其他版面,也稍作調整,以確立稿件範圍。較詳細的各欄規劃,請參閱附件一的說明。至於稿件編輯的流程,也簡略說明於附件二。

如您所知,電子報所面臨的困難,主要在於稿源。而促進稿源的重要動力,在於讀者回應。作者與讀者間密切地深度互動,是電子報成敗的關鍵! 只有大家積極、踴躍地參與,這個園地才能產生親和力、生命力。所以,它的成長與否,就在您的手中了!

敬祝時祺

編輯委員會敬上

附件一、二: 奉元電子報規劃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之二】秋季班課程暨演講資訊 文/秘書處

 

  • 奉元演講 12/20(日) 下午二至四時 清季變法以來中國法制現代化 / 王國慶律師
  • 同道演講:「當代與東亞儒家市民論壇」-從中菲南海仲裁案看我國南海主張的挑戰。
    主辦單位:台灣師範大學東亞所、鵝湖月刊社
    主講人:高聖惕 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法研究所)
    主持人:潘朝陽 教授(臺師大東亞學系、地理系合聘教授,鵝湖月刊社社長)
    公告網頁連結:http://www.deas.ntnu.edu.tw/app/news.php?Sn=1362

    日期:2015/12/10時間:19:00~21:00
    地 點:臺師大誠大樓九樓 政治學研究所多功能會議室

本期目錄

© Copyright 2015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