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 |
||||||||||||
|
||||||||||||
![]() |
||||||||||||
公元2015年05月06日 夏曆乙未年三月十八日 | ||||||||||||
![]() |
||||||||||||
|
||||||||||||
![]() 講者為曾遠鵬副社長 ![]() 上課情景 ![]() 許瑞福社長與社課海報 ![]() 曾遠鵬副社長
|
||||||||||||
毓師紀念日再懷師恩
乙未年三月二十九日,在毓師紀念會上,初遇董華春同學,聽她搭配影片,含淚訴說恭送毓師最後一程經過,她與景興、銓潁三人,如何艱難地跨越宛若愁腸的山路,到達老師自定的長眠之境,老師這縷曠世的英魂,在忙碌了一百年之後,終於得到永恆的安息。 老師魂歸雪鄉,我們要向老師的三位好子弟、好學生,敬致由衷的謝忱。長白山是女真族神話的源頭,也是清人龍興的聖地、祖靈的故鄉。長白山千峰聳翠、氣象雄奇肅穆,彷彿萬笏朝天;天池四周山巒經常白雪皚皚,景緻超塵絕俗、何似天上人間,只有這裡才配得上毓老師的曠世英魂,讓祂得到永恆的安息。 人生一世,終須一別,那麼,人生是否只是一個泡沫?死後空無一物?稍有靈性的人,對此絕不甘心。別的不論,多少帝王將相、生前叱吒風雲,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泡沫而已,看
我們的毓老師,如果一生只停格在前半生,雖然轟轟烈烈,卻也難免是另一次的浪花。和其他很多的悲劇英雄一樣,只留一下個傳奇故事,成為漁樵江渚的閒話。但是,我們的毓老師卻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他超越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悲歌,睿智地作了一次石破天驚的大轉彎,開拓了一頁更精彩絕倫的生命旅程。 前半生的千錘百鍊,都成為後半生珍貴的資源;諸般磨難,冥冥中好像是上天的安排,是為了後半生的超凡入聖而作好了準備,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我們的老師,就這樣超越了生死榮辱、超越了成敗得失,成為空前的、稀有的、破格、破紀錄,寫歷史的一代醇儒、一代宗師。 大約在六十年代,老師曾以「天曆曾首戶、長白又一村。」這幅對聯自況,今年我斗膽用「天曆曾首戶、奉元又一春。」這幅對聯來告慰老師在天之靈,稟告他老人家:四年以來奉元學會和奉元書院在徐泓兄、理監事和眾多好弟子,齊心努力下,已經發展得有聲有色,度過了四個美好的春天。 為了領悟老師後半生出類拔萃的生命意義,首先請容我念幾句《大學》:
大學劈頭就言明─大人之學就在「止於至善」先有「知止」,才有「定靜安慮得」,先有「定靜安慮得」,才有「修齊治平」,所以「知止」,是人生價值免於成為泡沫的大關大節。
在生命的大道上,毓老師剛健不息,為我們作了剴切的身教、不朽的典範。同樣蒙困來台,他就和張學良截然不同,他能在「長白又一村」這五個字下面,止了下來,定了下來,安了下來。把生命獻給台灣,獻給青年,獻給華夏文明。就這樣用一甲子的寒暑,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莘莘學子,開闢了台灣人文教育的新天地。 各位同學,老師六十年的心血,才換來你我齊聚一堂。這個千年難遇的緣分,我們要珍惜。這個神聖的奉元新天地,值得我們止下來、定下來、安下來。值得我們彼此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值得我們齊心耕耘,繼志續聲。讓老師的教誨薪火相傳,慧焰長昭;讓奉元這片園地生生不息,開花結果,嘉惠人群。 影片裡,景興兄依照佛教禮儀,親手圓滿達成了老師自定的遺言。讓我們在銘恩之餘,也一起合十恭頌老師,生而為英,歸而為靈,來成聖道,去作神明,花開見佛,花落蓮成。 但願毓師的絳帳春風,持續撫慰蒼生。願毓師在天之靈,持續護我家邦,護我華夏,佑我奉元,佑我同學。
|
||||||||||||
東坡書院在海南儋州古城(今儋州市中和鎮)。古城背依儋耳山,左帶宜倫江,右攬洋浦港,側目西斜,則跨北部灣與越南相望。鐘靈毓秀,匯為天涯樞要,洋浦開發曾使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魂牽夢繞,而芸香飄溢的東坡書院更是古城延續九百餘年的驕傲。 東坡書院為紀念宋代名臣蘇軾而建。宋紹聖四年(1079)七月,已經62歲的蘇軾以瓊州別駕的虛銜被異地安置到古城,開始了歷時四個年頭的流放生活。年邁的文豪雖然多災多難,但其寬闊胸懷化解了一切淒涼困苦,很快他就「化為黎母民」,自稱儋耳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曠達豪放的哲人,渡海北還時用詩歌表達了他在九死中獲得的新生。老人雖去,但他留下了131首詩詞、182篇文章,更以躬耕勸農、送藥治病、講學化民等種種開啟文明之舉,贏得了古城永遠的愛戴。於是,居士存神過化之地,便有了東坡村、東坡巷、東坡橋、東坡田、東坡塘、東坡井等這些寄託思念的名稱,而東坡書院的琅琅書聲更成了標誌文明的象徵。 書院由載酒堂擴建而成。載酒堂的創建,緣於蘇軾與當地官紳張中、黎子雲的一次載酒問字的學術活動。但何時何人建堂,何時改稱書院則說法不一。從元天曆二年(1329)徐智〈重建載酒堂記〉來看,載酒堂由昌化軍使張中率眾創建,蘇軾命名,作為往來遊息、問奇請益之所。蘇軾跨海北還之後,「凡名公謫官於茲者,莫不載酒斯堂,賦詩以為故事」。宋元之際,堂廢。最遲到元代就有東坡書院的建制存在,元泰定四年(1327)南寧軍判官彭應雷重建載酒堂時,即委山長陳乾輔「實任其責」,並置撥田畝「屬之坡院」,「以供祀事修葺之需」。 明代儋州知州陳榮選曾擴建院舍,在載酒堂左側建欽帥堂,以作師生會文之所,書院規模更臻完備。 清乾隆年間,知州裴鑲將義學田產撥歸書院,共收租米40餘石,又每年徵收地租錢159220文,以作延師收徒之資。道光三年(1823)、光緒十九年(1893),邑人唐書啟、周秉忠等率眾倡修,建有正殿、講堂、頭門、兩廊、耳房,書院規模更大,名進士王月樵等主講其間,弦歌不絕。清末學制改革,書院改辦農學。 民國時期,書院雖不再辦學,但擴建為東坡公園,向公眾開放。八十年代以來,書院重修一新,並於1996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這座占地25000平方米的「天南名勝」,有頭門、載酒亭、載酒堂、大殿、欽帥堂、迎賓堂、陳列館、望京閣、懷賢亭、東坡笠屐銅像、東坡祠、書畫廊等景點,每年接待20萬左右的遊人。 載酒堂位於全院中心。此堂之建,緣於紹聖四年(1097)十一月張中、蘇軾到黎子雲家的那次學術活動。蘇軾取《漢書‧揚雄傳》「載酒肴,從遊學」的典故命名,並作〈和陶田舍始春懷古〉詩二首,以紀其事。載酒問字,酒香飄溢,張揚著坡仙的豪放之情;從遊講學,問奇請益,開啟了南荒文明。因此,從元代開始,載酒堂就成為書院的標誌性建築,引來無數文人學子共登臨。堂中有明洪武十年宋濂所題石刻〈坡仙笠屐圖〉,描盡東坡先生瀟灑出塵之態。 堂前楹聯則曰:
登斯堂也,遊人當生無限感慨。堂前又有載酒亭,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亭築蓮花池中,前後有橋與大門、載酒堂相通。 東坡祠又稱大殿,在載酒堂後。此祠建於元延祐四年(1317),原在東坡居所桄榔庵。泰定四年(1327)始建院中,祀蘇軾,以其子蘇過及黎子雲配祀。今祠中塑有東坡講學組像,形神兼具。瞻仰其間,直對賢哲真面,我輩亦如清代儋州知州羅棟材,心生如下感歎:
東坡井東坡謫居儋州時,「百井皆咸」,黎漢民眾多飲溝渠腐水,每罹病痛。元符元年(1098)秋冬之際,蘇軾夜與諸生尋得甘泉,遂鑿此井。吃水不忘挖井人,後人將此井命名為「東坡井」,以志紀念。它造型奇特,呈波浪狀,井底鋪有大石板,有孔如碗口大,正對泉水源頭。水極清甜,雖遇久旱而不枯。遊人至此,攬勝飲泉,「詩腸滌垢」,當可超凡脫俗,昇華志趣。 ![]() ![]() |
||||||||||||
|
||||||||||||
|
||||||||||||
|
||||||||||||
© Copyright 2015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