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
||||||||||||
公元2015年05月06日 夏曆乙未年三月十八日 | ||||||||||||
|
||||||||||||
講者為曾遠鵬副社長 上課情景 「物理學中的potential energy,中文叫勢能,也叫位能,射箭之前拉弓蓄積的能量可以轉化為箭的動能。《孫子兵法》裡講勢,也說到勢如彍弩。勢能這個翻譯真好!」聲音宏亮,手勢豐富,黑框眼鏡後面的雙眼炯炯有神。這位台大研究生對著二、三十位聽眾介紹《孫子兵法》中的重要概念。他貼著《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的人物左右為難的故事;引述《說文解字》的釋義;穿插物理學的原理;佐以象棋對弈的口訣;印證《易經》的經文,機、權、仁、義這些抽象的詞彙,經過他的演繹,具體而鮮活了起來。台下不論大學生還是飽經歷練的長者,都頗有驚艷之感。 這是學生社團台大奉元社第一門社課「《孫子兵法》及其應用」,別以為主講人主修中文或歷史,他念的是天文物理研究所,整天出入的卻是文史課堂。「先秦兩漢的書讀不懂,不用害怕,繼續讀下去就對了,因為後面的文字會一再解釋前面的說法。」奉元社副社長曾遠鵬有股憂鬱氣質,看起來若有所思,一開口滔滔不絕,澳門國語別有趣味,特別是想要咬準四聲的時候。 孫子強調權變,挑《孫子兵法》打響社課第一砲,也是個策略思考。104年的寒假,奉元社先在奉元書院舉行了《孫子兵法》讀書會,邀請一群上過呂世浩老師歷史通識課「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對中國書有興趣的同學,密集研讀並討論《毓老師講孫子》這本書。二十幾小時的讀書會下來,成員都覺得很受啟發,也大有獲益,而讀書會的主講人就是曾遠鵬。經過讀書會熱身,開社課有了一點本錢,要賺的則是引起更多台大學生對奉元社的興趣。 一連串策略思考的靈魂人物是奉元社的社長許瑞福。這個台南長大的大男生,秀氣沉靜卻思路清晰,語氣平淡卻表達犀利。看看他的十八般武藝,同樣令人咋舌:電機系三年級,雙主修哲學系;奉元社當家;喜歡採訪、寫作,為維京人酒吧商業科技版撰稿;參與世界公民島活動,準備拜訪世界領袖。許瑞福對人文學科的熱情,也算工科人中的異數。 兩位都是很有人文情懷的理工人。曾遠鵬從小對文史有興趣,小學時書包裡永遠帶著粵語字典,隨時解答中文學習上的各種疑難,同時理科成績也很優異,原本想讀中文系,後來大學選了化學系,兩年後轉讀物理系,「我很慶幸聽從了父親跟導師的建議念了理科,可以開拓另一個領域,如果大學讀文科,就會一直讀文科,現在這樣反而文理兩邊都可以發展。」 台大奉元社成立後,孫中興老師先後帶過《論語》及《道德經》讀書會,還編纂《孔門時習錄》,把社員領進中國經典的大門,加上呂世浩老師歷史通識課上獨特的用史觀點,讓曾遠鵬流連在文理之間,左右逢源。他報考天文所,「一方面因為天文包含理科中不同的領域,更因為天文是人文和科學之間的橋樑。在很多文化中,人對天象都有各種聯想,並摻進人文活動裡;而科學發展更來自對天文的迷思。」在他眼中,人文和科學不是兩條平行線,反而有很多重疊之處。 許瑞福的雙親沒有念過大學,學業上都靠自己摸索,進了高手如林的南一中數理資優班,競爭激烈深感挫折,卻因為國文老師樂於跟學生分享自己的涉獵跟生命的體驗,讓許瑞福更願意親近文史,並且開始從中探索哪些可以幫助自己生命的成長。倒是對中國的經典他接觸得很少,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上的解釋他常常覺得不合理,讀起來也就興趣缺缺。 大一許瑞福先探索了西方文學的領域,修了外文系的莎士比亞,大二則決定電機、哲學雙主修,因為哲學系德籍老師的歐陸哲學導論讓他深受震撼,也受到感動。「課堂全程使用英語,是很大的挑戰。我們讀過文本之後必須各問幾個問題,否則老師不上課。我也首次體會到,原來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直接跟老師討論生命及生活上的疑惑,而不是只聽講授,我很喜歡這樣的課堂互動。」而老師真心喜歡那門學問,並把生活跟思考結合在一起,也令他心嚮往之。 許瑞福向來喜歡思索生命的問題,也仔細考慮過電機系學生將來的出路,「電機系每年兩百個新生,不可能各個都變成頂尖的工程師,只跟機器接觸或只做研究,九成左右的學生畢業後還是得到需要跟人互動的崗位上去,還是需要了解別人的想法,也需要溝通的能力。」如今他發現,自己在哲學系還有在奉元社接觸到的,正好可以補足這一塊的能力。 許瑞福大三開始認真讀起中國書,聽過呂世浩老師的《論語》、《學庸》課,寒假也好好讀過《毓老師講孫子》,結果讓他在另一個困境中豁然開朗。他跟同學參加世界公民島活動,分配到拜訪谷歌創辦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原本團隊有五個人,之後有兩個成員退出,剩下的三個人覺得很沮喪,這時候讀到《毓老師講孫子》中談到創業:要一起做大事的人,起碼要同欲、同志、同道,如果連同欲都沒有的話,什麼事都做不成。 「這句話點醒了我,當初五個人招進來,什麼都還沒有想清楚,當然就是這個結果。如果沒有讀《毓老師講孫子》或沒讀中國書,我可能懵懵懂懂,只歸結出一些表面的理由,毓老師講出了事情幾個不同的層次,讓我了解原來中國學問的道理就是人的道理,真的可以用到生活上。」這個小哲學家透過中國書看到了事物的本質,解答了某些生命中的疑惑。毓老師說的「讀書不在多,能用最重要」也從此烙印在他心中。 兩位奉元社的領導人更把《孫子兵法》用在社團經營上。他們心想,既然現在年輕人是電玩世代,從策略切入可能比按慣例從四書講起更容易吸引大學生的目光,於是首次嘗試以社員帶社課的方式凝聚奉元社社員的向心力,同時也讓社課成為台大小型社團之間的黏著劑。「現在的人聽到經典兩個字就跑掉了,要創一個新的局,需要伐謀,我們經營社團,就要用到兵法。我們會想連結台大其他社團,也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這句話有關。」 曾遠鵬兩年半前開始背書,一年前背下《孫子兵法》,同時對照《道德經》跟《易經》的內容,這番累積這時候派上了用場。社課第一講「緒論–仁義機權」,他準備介紹《孫子兵法》中仁、義、機、權四個概念,而且要找一個能把四樣東西串起來的故事,於是他不斷回想讀過或聽過的歷史故事,覺得齊桓公的故事最合適,「可以從齊桓公的機講到管仲的權,再講到齊國的仁,最後轉到曹沫的義。而且管仲善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跟道家、兵法都有關聯,更好發揮。」這一堂緒論他準備了整整一個月,一再咀嚼反芻,最後將近兩小時講下來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真是經過消化而成了他自己的東西。他說:「要能講出來,必須更有組織,如果不是為了講課,我不會想到用一個故事貫穿四個概念。」 曾遠鵬能找出不同經典裡的共通點,並且串起來講,還用孫子的話解釋孫子,這都必須歸功於背書,而他決心背書正是受到呂世浩老師的感召。曾遠鵬用吃關東煮作比喻:「關東煮一口吞下消化得慢,咬碎了增加表面積,化學作用才會快。背書就是把文字咬碎,拆解,這樣從字到句到篇到全文,才能真懂,也才能跟另一篇文章或另一本書貫穿、接通。所以誦書的確是入門必要的工夫。『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後人發,先人至。』誦書是絕對的迂、絕對的患,但也是絕對的先。」這是他真切的體會,說起來斬釘截鐵。 書從讀懂到能講得出來,而且讓人聽懂,更是個大躍進。曾遠鵬說,兩年半前聽了呂老師的通識課及《論語》之後,是他人生進步最快的階段。二月開始的一個多月準備社課,則進步得更快。「孔子有一句話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其中『學之不講,是吾憂也』就是所學要講出來,那是另一個境界。」 社長許瑞福則希望社課提供一個舞台,讓對中國經典有興趣的大學生闡述自己的生命經驗,「中國經典有個很大的特色,非常有彈性,不同生命經驗去讀這這樣的東西,都有可以發揮的地方。如遠鵬讀理科,他對很多道理很有體會,我學工程,大家都在談創業,如果有社課的舞台,同學讀了之後能夠用,還能跟大家講,會比較有動力去做。我希望未來社團成員依各自不同的條件、背景來讀中國書,再經由這樣的活動跟準備,把中國書的精神用到自己的生命跟生活裡去。」這輪社課也有其他奉元社社員上台分享讀《毓老師講孫子》的心得,透過發表促使大家思考自己的經歷、所學跟自己的生命有什麼關聯。 電玩世代願意讓中國書陪伴他們成長,振奮人心,而他們也想振奮其他年輕人的心靈。為了使更多大學生認識這個社團,奉元社決定五月十八日起再開一輪社課,共計四次,談「進入《孫子兵法》的思維領域」;六月底到七月初還有三次的「《孫子兵法》讀書會」,再度由曾遠鵬擔綱。他初中時就決定將來要當老師,如今經過先秦思想的洗禮,更讓他思考怎麼當個好老師。將來不論教物理、教數學還是教中文,他都會向兩千五百年來人類公認最偉大的幾位老師看齊,其中當然包括孔子。這也是奉元社在年輕人立志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許瑞福社長與社課海報 曾遠鵬副社長
|
||||||||||||
毓師紀念日再懷師恩
乙未年三月二十九日,在毓師紀念會上,初遇董華春同學,聽她搭配影片,含淚訴說恭送毓師最後一程經過,她與景興、銓潁三人,如何艱難地跨越宛若愁腸的山路,到達老師自定的長眠之境,老師這縷曠世的英魂,在忙碌了一百年之後,終於得到永恆的安息。 老師魂歸雪鄉,我們要向老師的三位好子弟、好學生,敬致由衷的謝忱。長白山是女真族神話的源頭,也是清人龍興的聖地、祖靈的故鄉。長白山千峰聳翠、氣象雄奇肅穆,彷彿萬笏朝天;天池四周山巒經常白雪皚皚,景緻超塵絕俗、何似天上人間,只有這裡才配得上毓老師的曠世英魂,讓祂得到永恆的安息。 人生一世,終須一別,那麼,人生是否只是一個泡沫?死後空無一物?稍有靈性的人,對此絕不甘心。別的不論,多少帝王將相、生前叱吒風雲,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泡沫而已,看
我們的毓老師,如果一生只停格在前半生,雖然轟轟烈烈,卻也難免是另一次的浪花。和其他很多的悲劇英雄一樣,只留一下個傳奇故事,成為漁樵江渚的閒話。但是,我們的毓老師卻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他超越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悲歌,睿智地作了一次石破天驚的大轉彎,開拓了一頁更精彩絕倫的生命旅程。 前半生的千錘百鍊,都成為後半生珍貴的資源;諸般磨難,冥冥中好像是上天的安排,是為了後半生的超凡入聖而作好了準備,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我們的老師,就這樣超越了生死榮辱、超越了成敗得失,成為空前的、稀有的、破格、破紀錄,寫歷史的一代醇儒、一代宗師。 大約在六十年代,老師曾以「天曆曾首戶、長白又一村。」這幅對聯自況,今年我斗膽用「天曆曾首戶、奉元又一春。」這幅對聯來告慰老師在天之靈,稟告他老人家:四年以來奉元學會和奉元書院在徐泓兄、理監事和眾多好弟子,齊心努力下,已經發展得有聲有色,度過了四個美好的春天。 為了領悟老師後半生出類拔萃的生命意義,首先請容我念幾句《大學》:
大學劈頭就言明─大人之學就在「止於至善」先有「知止」,才有「定靜安慮得」,先有「定靜安慮得」,才有「修齊治平」,所以「知止」,是人生價值免於成為泡沫的大關大節。
在生命的大道上,毓老師剛健不息,為我們作了剴切的身教、不朽的典範。同樣蒙困來台,他就和張學良截然不同,他能在「長白又一村」這五個字下面,止了下來,定了下來,安了下來。把生命獻給台灣,獻給青年,獻給華夏文明。就這樣用一甲子的寒暑,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莘莘學子,開闢了台灣人文教育的新天地。 各位同學,老師六十年的心血,才換來你我齊聚一堂。這個千年難遇的緣分,我們要珍惜。這個神聖的奉元新天地,值得我們止下來、定下來、安下來。值得我們彼此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值得我們齊心耕耘,繼志續聲。讓老師的教誨薪火相傳,慧焰長昭;讓奉元這片園地生生不息,開花結果,嘉惠人群。 影片裡,景興兄依照佛教禮儀,親手圓滿達成了老師自定的遺言。讓我們在銘恩之餘,也一起合十恭頌老師,生而為英,歸而為靈,來成聖道,去作神明,花開見佛,花落蓮成。 但願毓師的絳帳春風,持續撫慰蒼生。願毓師在天之靈,持續護我家邦,護我華夏,佑我奉元,佑我同學。 |
||||||||||||
東坡書院在海南儋州古城(今儋州市中和鎮)。古城背依儋耳山,左帶宜倫江,右攬洋浦港,側目西斜,則跨北部灣與越南相望。鐘靈毓秀,匯為天涯樞要,洋浦開發曾使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魂牽夢繞,而芸香飄溢的東坡書院更是古城延續九百餘年的驕傲。 東坡書院為紀念宋代名臣蘇軾而建。宋紹聖四年(1079)七月,已經62歲的蘇軾以瓊州別駕的虛銜被異地安置到古城,開始了歷時四個年頭的流放生活。年邁的文豪雖然多災多難,但其寬闊胸懷化解了一切淒涼困苦,很快他就「化為黎母民」,自稱儋耳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曠達豪放的哲人,渡海北還時用詩歌表達了他在九死中獲得的新生。老人雖去,但他留下了131首詩詞、182篇文章,更以躬耕勸農、送藥治病、講學化民等種種開啟文明之舉,贏得了古城永遠的愛戴。於是,居士存神過化之地,便有了東坡村、東坡巷、東坡橋、東坡田、東坡塘、東坡井等這些寄託思念的名稱,而東坡書院的琅琅書聲更成了標誌文明的象徵。 書院由載酒堂擴建而成。載酒堂的創建,緣於蘇軾與當地官紳張中、黎子雲的一次載酒問字的學術活動。但何時何人建堂,何時改稱書院則說法不一。從元天曆二年(1329)徐智〈重建載酒堂記〉來看,載酒堂由昌化軍使張中率眾創建,蘇軾命名,作為往來遊息、問奇請益之所。蘇軾跨海北還之後,「凡名公謫官於茲者,莫不載酒斯堂,賦詩以為故事」。宋元之際,堂廢。最遲到元代就有東坡書院的建制存在,元泰定四年(1327)南寧軍判官彭應雷重建載酒堂時,即委山長陳乾輔「實任其責」,並置撥田畝「屬之坡院」,「以供祀事修葺之需」。 明代儋州知州陳榮選曾擴建院舍,在載酒堂左側建欽帥堂,以作師生會文之所,書院規模更臻完備。 清乾隆年間,知州裴鑲將義學田產撥歸書院,共收租米40餘石,又每年徵收地租錢159220文,以作延師收徒之資。道光三年(1823)、光緒十九年(1893),邑人唐書啟、周秉忠等率眾倡修,建有正殿、講堂、頭門、兩廊、耳房,書院規模更大,名進士王月樵等主講其間,弦歌不絕。清末學制改革,書院改辦農學。 民國時期,書院雖不再辦學,但擴建為東坡公園,向公眾開放。八十年代以來,書院重修一新,並於1996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這座占地25000平方米的「天南名勝」,有頭門、載酒亭、載酒堂、大殿、欽帥堂、迎賓堂、陳列館、望京閣、懷賢亭、東坡笠屐銅像、東坡祠、書畫廊等景點,每年接待20萬左右的遊人。 載酒堂位於全院中心。此堂之建,緣於紹聖四年(1097)十一月張中、蘇軾到黎子雲家的那次學術活動。蘇軾取《漢書‧揚雄傳》「載酒肴,從遊學」的典故命名,並作〈和陶田舍始春懷古〉詩二首,以紀其事。載酒問字,酒香飄溢,張揚著坡仙的豪放之情;從遊講學,問奇請益,開啟了南荒文明。因此,從元代開始,載酒堂就成為書院的標誌性建築,引來無數文人學子共登臨。堂中有明洪武十年宋濂所題石刻〈坡仙笠屐圖〉,描盡東坡先生瀟灑出塵之態。 堂前楹聯則曰:
登斯堂也,遊人當生無限感慨。堂前又有載酒亭,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亭築蓮花池中,前後有橋與大門、載酒堂相通。 東坡祠又稱大殿,在載酒堂後。此祠建於元延祐四年(1317),原在東坡居所桄榔庵。泰定四年(1327)始建院中,祀蘇軾,以其子蘇過及黎子雲配祀。今祠中塑有東坡講學組像,形神兼具。瞻仰其間,直對賢哲真面,我輩亦如清代儋州知州羅棟材,心生如下感歎:
東坡井東坡謫居儋州時,「百井皆咸」,黎漢民眾多飲溝渠腐水,每罹病痛。元符元年(1098)秋冬之際,蘇軾夜與諸生尋得甘泉,遂鑿此井。吃水不忘挖井人,後人將此井命名為「東坡井」,以志紀念。它造型奇特,呈波浪狀,井底鋪有大石板,有孔如碗口大,正對泉水源頭。水極清甜,雖遇久旱而不枯。遊人至此,攬勝飲泉,「詩腸滌垢」,當可超凡脫俗,昇華志趣。 |
||||||||||||
|
||||||||||||
|
||||||||||||
|
||||||||||||
© Copyright 2015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