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2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 第103期

公元2022年7月7日 夏曆壬寅六月初九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生命的學問文/編輯部
◼︎【十年憶百日・十四之十三】
繼潛龍之志 述羣龍之事——念毓師並祝「奉元典範」開新天
文/吳哲生
◼︎【奉元見聞】毓老師——仰之彌高⋯一個建中人的文化洗禮文/白培霖
◼︎【奉元問學之一】《周易》象數與《周髀》算數文/陳有志
◼︎【奉元問學之二】向大師致敬(九)——
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
文/顏宏如
◼︎【奉元問學之三】春季課程「荀子」心得文/錢威良
◼︎【奉元社快訊】「話說英國的民主政治傳統」演講側記文/奉元社
◼︎【公告事項】2022夏季課程文/秘書處

【編輯小語】生命的學問

文/編輯部

節氣小暑,夏季已經進入後半。6 月 26 日臺大奉元社邀請王芝芝老師做專題演講「話說英國的民主政治傳統」(講座簡介講座直播),頗受好評。奉元書院的夏季課程(課程簡介)已經開始上課,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趕快來報名喔!(我要報名

本期文章的主題,都與「克己復禮」的觀念有關。諸子百家都講「禮」。禮,是行為的準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做學問是以身體力行為根本,從自己的生活中做起,理學家所謂「私欲淨盡,天理流行」,時時刻刻要在自己身上不斷下功夫,端正心念,修正行為。毓老師說:「要懂怎麼用孔學,不是怎麼講孔學。⋯⋯你要是懂得怎麼用,就證明你看懂了。」夏學,不只是書本上的學問,也是經世濟民的學問,更是砥礪身心的學問!

你知道 毓老師夏學智慧時,對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有什麼樣的啟示嗎?請見:
繼潛龍之志 述羣龍之事——念毓師並祝「奉元典範」開新天

你知道一位傑出的理科高材生,是怎麼樣因為 毓老師的循循善誘而愛上夏學的嗎?請閱讀:
毓老師——仰之彌高⋯一個建中人的文化洗禮

你知道《易經》所蘊含的數學奧秘嗎?請參閱:
《周易》象數與《周髀》算數

你知道林明進老師五年「論語」課有何引人入勝之處嗎?請讀:
向大師致敬(九)——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

你知道荀子的思想,跟孟子有何不同嗎?又可以對現代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啟示呢?請看:
春季課程「荀子」心得

你知道英國民主制度的歷史淵源嗎?請見:
「話說英國的民主政治傳統」演講側記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十年憶百日・十四之十三】繼潛龍之志 述羣龍之事——念毓師並祝「奉元典範」開新天

文/吳哲生

  • 編按:十一年前(2011)的 3 20日,奉元書院永遠的 毓老師,以一百零六歲高齡與世長辭。三個多月後,奉元同門發起舉辦「毓老師百日紀念會」,並於會前徵求文稿,輯成《毓老師百日紀念會文集》作為對 毓老師最深的思念與致敬。去年(2021)正逢 毓老師辭世十週年之際,世事已然翻天覆地、星移斗轉,然回顧十餘年前懷念 老師的文字,春風化雨,典型依舊,諄諄言教,歷久彌新。本刊將按《百日文集》之目次先後,依序刊登「十年憶百日」系列文章,以緬懷師恩、傳揚夏學!本文為《百日文集》的第十三篇,本刊特別徵求吳哲生學長同意轉載,以饗讀者。

寶島臺灣 智慧之珠

在二十一世紀初接連發生九一一等轟擊與首謀狙殺、公司治理醜聞、科學治理弊案、政治領袖醜聞、以及金融海嘯、馬多夫詐騙等等人禍,舉世在透徹了解英美資本主義真面目後,有志之士紛紛尋找人類未來可以作為拯世永續的真智慧之際, 毓師超越千古的真知卓見,再度令人矚目與珍惜。

作為華夏智慧真傳的「奉元典範」,在 毓師生死以之的堅毅獻身之下,將因為諸多學長學姐的「繼潛龍之志述羣龍之事」,從寶島臺灣出發,擴及神州大陸,華人社會,華夏文化圈;假以時日,或將為舉世所葆愛推崇,深值慶幸。

感恩學長姐們,在這段時間以來直披肝膽,為 毓師「智周萬物智,道濟天下道」的珍貴智慧典範,留下了永遠的見證;更為「奉元典範」的精神,開啟了嶄新的契機。隨著 毓師智慧典範的流傳,希望未來人類社會欣稟這應世治世的真文,開創出別開生面的「華夏又一春」。

開創「羣龍天下」的未來理想社會(acephalous / egalitarian society)

毓師以菩薩心腸啟發我們,期待未來社會中有越來越多具備「士君子行」、「潛龍之志」、「大丈夫之風」的「羣龍人才」,大家在社會各個角落,都能「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相互合作地奉獻自己的專長,為身旁及組織的關係人實現價值,同時貢獻社會,創造未來。籌組同學會以至於基金會庶幾乎為此發端,結合眾智,羣策羣力,為社會作更大貢獻。

毓師揭櫫《大易・乾卦》:「見羣龍无首吉」的境界,並以《禮運・大同》相印證,實為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方向參考。這個理想社會雖非一蹴可即,但《春秋》:「張三世」卻留下了循序漸進的方法論。始則「行伯道」於據亂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以〈乾卦〉智慧先累積實力與智慧資本;再則「行王道」於升平世,內諸夏而外夷狄,以〈比卦〉智慧廣結善緣,以〈大有卦〉遏惡揚善智慧以提升社會資本;最終致力於太平世以「行大道」,促成夷狄進至於爵,發揮「天爵」、「義榮」的道德資本與文化資本,奠定未來社會根基。

從企業界的發展為例來看,英美資本主義之後,能夠獲得利害關係人青睞的,也從長期穩健獲利出發,演進到能善盡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熱心社會公益,提升公司治理的企業。展望未來,最能贏得利害關係人肯定,長期忠實支持,並且樂意以口碑轉介的企業,也將是發揚人性,誠信經營,值得高度信任,善盡企業公民(corporate citizen)角色的企業。企業如此,其他領域似也經歷著相近的演化過程。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球百大經濟體中,企業已佔五成五以上;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演化到深為利害關係人所歸往的境界,《春秋》:「大一統」的理想能從企業界出發,逐步擴及各領域,大家各正性命地,「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事業領域),並逐層次地正「王之政」(以身作則地為政領導),「諸侯之即位」(扮演好分工角色並相互合作),以至於「竟內之治」(各項經略活動),都能深契「奉元典範」的精神,這樣的社會或許也將更能為大家創造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

華夏智慧的嶄新命脈

毓師走過一世紀,即使再艱難的時刻也以身作則,中行獨復,不做漢奸與走狗,發揮〈遯卦〉:「遠小人,不惡而嚴」的光風霽月節操,適時握機地以〈明夷卦〉的「南狩之志」,發醒世之音,以行動展現華夏智慧的中流砥柱之功。印證近二十年來的世事,益顯彌足珍貴,值得我們一棒接一棒地實踐傳承。

而今,臺灣從「經濟奇蹟」與「政治奇蹟」的軌跡中再次沉澱精煉而出,越來越多人深刻感受到華夏智慧的珍貴,她一路指引著我們不絕如縷地永續發展至今,成為舉世唯一未曾斷絕的文化傳承。從近年來經典研習風氣再起,而如中華企業研究院在師大、臺大所舉辦的「經典智慧與管理實務研討會」,都有數以百計的專業經理人與社會賢達踴躍參與切磋,可略窺其粲然前景。

大陸自文化大革命的滅絕性中甦醒,從改革開放,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已逐步體會華夏智慧的可貴。從建設和諧社會,在全球成立孔子學院,並在十二五規劃中汲取華夏智慧的內涵,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針。而著名高校紛紛開設國學總裁班,並邀請臺灣國學名師擔任講座,甚至人民大學也新設孔子研究院,大陸華夏智慧的深化,來勢可期。

學長們承 毓師之志,正殚志竭慮地成立組織,推廣具有「奉元典範」精神的華夏智慧,正符合了華人社會的發展趨勢,也為人類社會提供了 毓師所凝煉的發展智慧,恰是為人所需,為時所俟的難得歷史性機遇。

「奉元典範」的深詳智慧

毓師集一世紀深入經典之體會,縱學德意志與扶桑,並以實際歷練與實踐的心得,雖述而不作,確融會貫通成獨特的「奉元典範」。「奉元典範」經學長學姐們的闡揚,這一直接上承孔子本心,中歷真儒諸賢的傳衍微言精義,近得熊十力與 毓師秉艱貞之志,展現《春秋》「復正」(back to basics / justice)之義的智慧風範,浩然正氣凜烈斧鉞,雄邁千古地傳承下來,珍貴之至!

從企業領域來深省,「奉元典範」一則能奉以「為人,為學,為德」,協助個人修鍊成為「頂天立地」的「士君子」與「大丈夫」,完成自我實現,圓滿了「大得志」的境界;二則能引導我們做實事,參與團體,從「為羣,為政,為民」,以至於「為天下」中,發揮所長來為更多人服務,圓滿了「大得民」,推己及人的社會實現;同時,「奉元典範」還提供了我們在立身處世中「通權達變」、「與時偕行」、「同人於野」、「鼎新繼明」的智慧,實在是相當獨到的系統性智慧。

這一系列「奉元典範」的智慧,經過適當轉化後,或許也能推廣至民間組織、非營利組織、行政法人或政府組織等等,成為各領域有志之士自我實現與社會實現的參考智慧,進一步作為共同實現「羣龍天下」社會的智慧平臺。

毓師通博,以《大易》、《春秋》為主軸,對道家、佛家、法家等等智慧脈絡,也能深契於心,多所融會貫通。假以時日,庶幾乎在學長們的引導之下,像《管子》、《孫子》、《韓非子》、《人物志》、《資治通鑑》等等實用智慧,也能融入「奉元典範」的智慧瀚海之中,為人類社會提供整合性的參考智慧。

毓師精神萬古常新

感恩毓師啟引,將華夏智慧融會貫通於「奉元典範」之中;也感謝諸學長姐們真誠分享,讓毓師的智慧典範能更完整地霑惠於斐然來業。哲生雖資質駑鈍,卻有幸親炙於毓師而拙化其智慧風範於萬一,略試於企業領域之中,深懷諴悃,奮踴無已。再感謝諸多學長學姐,至公無私地引介,分享,以生命活出「奉元典範」相啟發,以道義相期平生,終能圓滿哲生對華夏智慧的歆慕追尋。

筆拙紙短,興飛義長。謹聊綴數語,敬陳於毓師暨諸學長之前,對「奉元典範」的再接再勵,傳揚毓師精神於天下的未來前景,寄予深切而高遠的祝福!

綦願各位學長姐在各自的領域都能深造有得,來日皆能位乎天德地以「奉元典範」的金針度人,自覺覺人地範圍天地之化,曲成萬物而不遺!如此,既可繼 毓師潛龍之志,又能述奉元羣龍之事,妙萬物而自得,洵人間美事。

吳哲生謹拜

(編輯:李協展  校對:林書任)

(轉載重校:熊羿)


【奉元見聞】毓老師——仰之彌高⋯一個建中人的文化洗禮

文/白培霖

  • 編按:本文為中華奉元學會理事白培霖老師於 2011 年 毓老師辭世後,為感念師恩而做。原文刊登於建國中學校友會網站原文連結。全文從進入黌舍聽課的回憶開始憶述,談到隨侍在 毓老師身邊的各種見聞,以及課堂中老師提示的學問重點,對 老師的思念之情,溢於言表。文字深入淺出,情感真摯動人,非常推薦大家閱讀!本刊特別徵求白老師同意轉載,以饗讀者!白老師將於今年(2022)夏季於奉元學會開講『社會學老莊』課程,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課喔!(友善連結:課程簡介

我是當年建中青年的「標準樣本」:建中畢業,考進臺大,出國留學,成家立業。三十多年以後回顧,最值得反覆咀嚼回味的,卻不是這條康莊大道,反倒是另外一條別開生面的文化洗禮之路。

我本科是電機工程。在建中時被選為校刊編輯之一,卻乏善可陳。進了臺大,耳迷五聲,目眩五色,一切都新鮮好玩。大一下剛開學,有一位學長建議我到臺大附近的一個老先生那裏上四書課。老實說,建中教的《論語》、《孟子》,實在並不吸引我。但這位學長大力推薦,我就姑且一試。沒想到,要去聽課,還要先交一篇讀書報告。我趕工在一個禮拜之內,寫出一篇《孝經》的讀書報告。通過這一關,我進入毓老師的天德黌舍上課,開始持續三十多年的中華文化洗禮。

上課第一天,六點多我就到了,課堂內整齊的擺了許多圓板凳,每個人通過點名同學的登記之後,進入教室,從牆邊拿一塊小木板,坐在圓板凳上等待上課。七點一到,大門關上,七、八十人倏然無聲,靜坐在位置上。教室旁另有一個門,毓老師從容走出來,皂青長袍,冉冉長鬚,黑膠眼鏡,圓頂小帽,像從另一個世紀裏走出來的人。毓老師的身影還未完全出現,所有學生都立即起立。老師走到碩大的書桌後面,所有學生一齊鞠躬,老師點了點頭坐下,揮揮手,說:「坐,坐」,大家才坐下。

在天德黌舍裏上《論語》,連瞌睡都不想打。毓老師講課,字字珠璣,總有和別人不同的地方。最先,毓老師就講到孔子的思想分成三個階段:一開始是鄉巴佬進城,剛接觸大國文化,所以「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這套不管用,就唉聲嘆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晚年思想成熟,自成一家,要革命了,一有人邀請,就捲起袖子準備參加革命,而且還說:「如有用我者,吾豈為東周乎?」

天德黌舍,後來叫做奉元書院,講經有兩個特色,一個是「一字一義」,另一個是「依經解經」。毓老師經常叫我們「讀書要先認字」。他告訴我們,「人」和「民」是不一樣的。「人」是讀書人,有官位的;「民」是沒有官位的老百姓。所以經書上說「人人皆可以為堯舜」,而不說「民民皆可以為堯舜」,沒有讀書的百姓不知道什麼叫做堯舜之道。這也是為什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民而不是人——這個有官位的讀書人,是必須要執行此政策。同樣,他曾經問過同學:「柔和弱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我們說:「要柔軟」而不說「要弱軟」,但我們批評人「軟弱」卻不是「軟柔」。為什麼我們形容一個女人「柔若無骨」而不是「弱若無骨」,為什麼是「弱不經風」,而不是「柔不經風」?我們查了《說文解字》,才發現柔是「木曲直也」。柔是木頭可以彎曲,但力量一拿掉,又彈回原來的樣子了。弱是「撓也」。木頭彎掉,回不來了!柔和弱果然不同。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說文解字》變成我們讀書的最重要工具了。

毓老師解字最精采之一就是解釋「文」字。孔子叫「文宣王」,按照今天的解釋,孔子成廣告專家了!孔子一輩子「宣文」,宣傳的文到底是什麼?我們講 「中華文化」,要以中道來美化(華)世界,要以「文」來變化社會。在《論語》裏面,也講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個人在家孝順,出外友善,庸行(平常的行為)之謹(謹慎),庸言(平常的言語)之信(有信用),不但這樣,還能做到普愛大眾,更能親近有仁德的人,達到這個境界以後,才能開始學寫文章?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毓老師解釋經義,都要拿出證據。在《尚書正義》這本書裏,帝典(第一篇)講堯舜,《尚書》說堯「欽明文思安安」,其他幾個字的意思先不談,在這本書裏解釋「文」是這麼說的:「經緯天地之謂文。」古書裏有很多「謂之」、「之謂」,這兩個詞的意思不一樣。「謂之」用今天的白話文講,是「叫做」,比如我們常聽到《易經》裏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的叫做道,形而下的叫做器。而「之謂」是「就是」,像《中庸》裏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與生(天)俱來所有的就是我們的天性,順著天性去做就是道。再回來談「文」,按照《尚書正義》,經緯天地就是文,換句話說,文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政治。國父也說:「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所以經緯天地之事就是政治,也就是文。這樣,我們才知道做政治之事的要求有多高。不但要孝悌,還要謹而信,更能愛眾親仁,這樣才夠資格談政治。毓老師常感嘆「萬般不與政事同」,常說今天沒有人懂政治。

我在接受毓老師中華文化薰陶三年多後,由學校畢業,當兵,出國唸書,工作。一晃眼,十幾年過去了。直到有天,我鼓足勇氣打了一個許久未打的電話,就又回到毓老師的身邊上課了。因為白天仍有固定的工作,所以我每星期只去上一堂課。經常在新竹忙到最後一分鐘,趕巴士到臺大側門,有時連飯都來不及吃,匆匆忙忙跑去上課,直到九點多下課才隨便買個麵包果腹。之前在做學生時聽的經書,二十年後又來重新溫習,感覺很不一樣。當年年輕,老師有時講課講得忘掉時間,在下面的學生會開始坐立不安,直到毓老師說:「時間怎麼這麼快,我還沒開始講呢!快回去!尤其女學生,快回去,注意安全!」我們才一個一個站起來,向老師鞠躬離開。二十年後,聽同樣的課卻捨不得離開。有一次,毓老師講「天」這一個字講了兩個多小時,如果我是當年的大學生,恐怕沒那個耐心聽,但工作了這麼些年,那天晚上只覺得淋漓盡致,大呼過癮。兩個多小時之後,毓老師說:「今天沒時間給你們仔細講!只是提個大綱而已。記住,我還沒講呢!」

民國九十年的十月,我和幾位同學陪毓老師回到東北遼寧省,撫順市的新賓滿族自治縣。剛下飛機,就遇到縣裏派來接我們的車隊。我禮貌性的問對方:「請問貴姓?」竟然得到一個只有在相聲裏才聽得到的答案:「不敢,免貴姓方。」我接著問對方家裏有些什麼人,「一個小子,兩個丫頭。」一時之間,我好像突然回到一百多年前的老中國了!到了縣裏,住進唯一的一間旅館,但是旅館房門沒有鑰匙。一出門,門就帶上了,想要再進去,得喊一聲:「服務員,開門!」在自治縣裏住了幾天,參觀由毓老師發動修冗的永陵,這原本破舊不堪的舊皇陵,經過毓老師大力奔波之後,修復原狀,後來由聯合國認定為人類文化遺產。同時,毓老師也帶我們參觀當初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祭天宣誓七大恨,起兵攻打明朝的發源地,赫圖阿拉城。我們更因為跟著毓老師,一起在還沒正式營業的餐廳裏品嘗正宗滿族餐:八碟八碗四熱炒。毓老師當時感慨,十幾年前第一次到新賓的時候,整個縣裏沒有餐廳。中午沒有飯吃,碰到一個好心的太太,下了碗麵打一個蛋,湊合著解決了吃飯的問題。現在正宗的滿族菜都有了。毓老師更帶我們參觀他所創立的滿族研究院,他提醒我們,滿州人以少數民族能統治上億人口的中華帝國,必有其特別之處。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種族繁多的國家,如何化解各民族之間的心結,那是要靠智慧的。許多當時滿州人的心得,是值得後人參考學習的。

由東北回來以後沒幾年,毓老師也年過百歲,雖然身體仍然健朗,但年紀大就難免容易疲累。近幾年,毓老師固定上課取消了,同學也只有在他體力精神好些的時候去看他。一百多歲的老師常常坐在椅子上,瞇著眼睛等學生。我們進門鞠躬以後,他用虛弱的聲音叫我們坐下來,閉眼養神一段時間以後,慢慢開始講話。但隨著話匣子打開,他的精神也就越來越好,聲音也越來越宏亮,一次至少可以和我們談兩、三個小時以上。隨時提醒我們,看事情要能和別人不一樣,要多讀書,毓老師常說:「不學無術,學就有術!」他感慨現在的人有想法,沒做法,就是因為不讀書。真讀書的人,一本都夠用了。趙普能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現在連一句《論語》都不懂,怎能期望面對事情有解決的辦法呢?

今年(按:2011)三月下旬,我人在中南部,接到一個同學打電話來,告訴我毓老師當天早上過世了。我當時沒有辦法反應過來,一個在我碰到任何問題都能幫我指點方向的人,一個天天將民族文化的重擔加在我們肩上的人,一個在我低潮時談談話就能讓我充滿能量的人,就這樣走了!一個文化時代結束了,「現代孔子」不在了。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過世之後,子游、子夏以及他們的弟子收集他們老師的學說,發揚光大。曾子、子思、孟子都是後學。《韓非子》裏也說,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家)。這還是比較大的學派,小的儒學更是不計其數。毓老師開創了一個新的中華文化學派,他講的是「夏學」(中國人叫做夏,中國人的學問應該叫夏學,不是漢學),未來不知道叫他的學說為臺學還是瀛學,但都要看有沒有人繼志述事,後學小子,建中校友的我,躬逢其盛,親炙毓老師的教學,何其幸乎!


【奉元問學之一】《周易》象數與《周髀》算數

文/陳有志

(一)

《周易》是卜筮命數,不同《周髀》的天文數術。但《周易》象數與《周髀》算數,兩者的「數」都有透過符號的組合,作為預期的演式或推算的公理。雖然,算數分析是推導必然性的事實,而命數預設是追究潛在性的可能。數學往往具有過渡為形上思想的推手。假使是這樣,我們就該試問《周易》象數與《周髀》算數,是不是有一個共同概念「數」,作為共同起源的籌略根據?

首先「數」是什麼?

《說文》「數」:「計也。从攴婁聲。」段玉裁說「數」是「六藝六曰『九數』,今《九章算術》是也。」也就是《周禮.地官.大司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數」,是現今指的《九章算術》。

又《說文》「算」:「數也。从竹从具。讀若筭。」段玉裁說「算,數也。論語『何足算也』。鄭曰『算、數也。』⋯⋯筭爲算之器。算爲筭之用。二字音同而義別。」這是根據鄭玄的解釋,「算」就是「數」,「數」就是「算」。

因此,「算爲筭之用」的算數,就是《九章算數》的「九數」,為九種推算數式,內容有( 1 )方田章(內容為面積和分數)。( 2 )粟米章(比例)。( 3 )衰分章(分配比)。( 4 )少廣章(開方)。( 5 )商功章(體積)。( 6 )均輸章(稅賦中的供給曲線)。( 7 )盈不足章(盈虧中的數列求和)。( 8 )方程章(解方程式)。( 9 )勾股章(勾股定理),共為「九章」,為九種計算內容。

因此,「算數」不是「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而是算符演算( operational calculus )的分解推算,如上( 1 )到( 9 )。另一部分是命題演算( propositional calculus )中的演繹推理( deductive reasoning ),如( 2 )求法中分析,( 7 )虛數的正負虛擬,( 8 )集合數的邏輯推導,( 9 )數論中整數及無理數推論。

《九章算數》的內容,都是實用的計算與實算的方程求解。在演繹推理中,最重要的是勾股定理。因為,這是根據《周髀》勾股算法,是中國最早的一本數論數學。

《周髀》被唐人李淳風,收入《算經十書》中的第一本,改稱《周髀算經》。因為,《周髀》以勾股算數,分解「數」的形式及起源。在數學,勾股算數除了是世界最早發現了圓周率,它也是世界最早使用二位及十位值制,並行的數位形式,其中具有解析乘法項數(以平方數推出四則運算),及選擇子集合(集合中的組合邏輯)作為公理化的原則。

所以,理解中國「數」的定義及推演運算,就不可跳過《周髀》的勾股算數。也就是說《九章算數》,九種演算公式都有導入「數」值的溯因推理,及包含勾股數論邏輯的前提下。因此,《周髀》勾股定理就有被追究整個傳統「數」概念的共同前提,及分析的理性方法及原則。

理解《周髀》的算法算數之前,必須理解《周髀》的本意。根據《周髀》記載「古時天子治周,此數望之從周,故曰周髀。髀者,表也。」可知「周髀」就是日晷周天曆度的計數表。顯然《周髀》是一種天文觀測及推算方法,由日影的長短間距,取出最大值及最小值,推算冬至日及夏至日,再由兩者的均數,推算春分日及秋分日。

但,《周髀》的重要性,不在「髀表」中簡單日晷測數,而在間距推定勾股定理及定義的「數」起源。主要數論就在《周髀》:「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整數與無理數或奇偶數的共軛關係)。矩出於九九八十一(乘法項數)。故『折矩』(半數關係的除法及函數推算),以為勾廣三,股脩四,徑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圓角)。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數之法」就是指「數」是由關係項的分析推解。方法在「圓方」,由「方」即為平方面積,取其兩半的「折矩」為直角形。這就是「勾廣三,股脩四,徑隅五」的勾股定理,「共盤」(圓形與方形的共軛關係)在「三四五」,就可以由此分析最小平方面為「數一」。這就是傳統「數」概念的起源。

核心概念,就必須根據趙爽《周髀算經注》精彩精確的解釋:「數之法出於圓方」指出「圓徑一而周三,方徑一而匝四。伸圓之周而為勾,展方之匝而為股,共結一角,邪斜適弦五。政圓方邪徑相通之率。故曰 『數之法出於圓方』。圓方者,天地之形,陰陽之數。然則周公之所問,天地也。是以商高陳圓方之形,以見其象,因奇耦之數,以制其法。所謂言約旨遠,微妙幽通矣。」

這是趙爽著名「勾股圖」指出積矩是「勾股各自乘,併之,為弦實。開方『除』之,即弦。」,以「開方」解釋「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的剝離推證法( dissection proof )。「開方弦」中平方數及折矩的正弦,就是同合在「圓徑一而周三,方徑一而匝四」,共軛「徑一」就是「數一」的起源。

這是《周髀》以天文天象的「數」,解釋「天地」的形式。「三四」是天地的形數,「一」為共因數(也可表示共時性的分數),「二」是「三四」形數為奇偶互質或開方數。「五」是「三四」形數的最小矩積數,半矩為五五二十五。

「數之法」的方法,就在太陽投影中兩組陰影間距的差數,作為二元計算。由日晷數計表發展成勾股算數,「勾」長被視為圓周,取「勾廣」的平方數,為三三九,九九八十一,成為十進位值數的來源。這是《周髀》的勾股算數,所謂「智出於勾」的一種公理化的理智分析的框架。天文數理中的平方分析,就在把平方空間導入圓周運動的數論。

因此《周髀》數法的意義,除了日晷數中最大值及最小值,推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四分日。最重要是在理解「正晷」的直角「勾」長,被視為極限數論,解釋「髀股」影像為變數,及「徑隅」斜邊為關係數,在最小因數的關係連比,可以作為求算及理解時間的運動影像。

所以,傳統數理分析時間的運動形數,就是勾股算法中的「三四」(基數)。也就是趙爽所稱的「陰陽」數,及「(天地)圓方之『形』,以見其『象』」的「奇偶」數的共合形數,或象數。

(二)

中國數學原由天文測量,以勾股定理定義「數」的起源。勾股的重差公式,推算日徑日高。由日晷影差的太陽周日周天運動,推定四分三衡。以北極為中天,由璿璣立二十八宿曆度。日晷到勾股算法數論,就斜邊為圓周角的正弦,確立圓弧為天穹,股長為地平。這是由算數推導出天圓地方的蓋天宇宙。所以,說「三四」就是天地的形數。

從《尚書》〈洪範〉;《管子》〈四時〉、〈五行〉、〈幼官〉;《禮記》〈月令〉、〈禮運〉;《大戴禮記》〈夏小正〉;《呂氏春秋》「十二紀」及〈應同〉,到《淮南子》的〈天文訓〉。以上,無論六壬十二辰分位,氣化及五行配當的方位,所有日纏天行的運行現象,都只能是陰陽合曆,在勾股算數正切弦及三衡的極限,所描述「方位」為基本概念。

因此,鄭玄九數說的算數,關鍵就在趙爽「開方弦」為「數」的起源。圓方「形」與勾股「數」的同合。在數理,視「陰陽」是「除法」的複合數,也是二進位的運用。因此,勾股算法指出的廣延量,都是重差或重複的間距,被設想為時間的連續形式。這種微分知覺,就是節氣及微量的重複運動,被視為一種自然生成的氣化形態。

那麼,《周易》的「象數」指的會是什麼?

根據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綜合兩漢從孟喜、京房和虞翻以來,主張陰陽消長的卦氣,在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當配六十四卦的正方數及圓方位。包括「卦氣起中孚」的方術,偏重「象」如:河圖、洛書,先天方位、納甲、納音、月建、卦氣、卦變、互卦、筮法、占法。偏重「數」如:太元、乾鑿度、元苞、潛虚、洞極、洪範數、皇極數、六壬、太乙、遁甲。

這是以分類解釋象數,以正方數及圓方位,象徵天地氣化的消長,由自然哲學的數理,邁向超自然主義的形上。《周易》象數就是兩漢易學與天文數理,混合為占卜及方術的種種超自然哲學,總名為象數。

所以,《左傳》僖公十五年,記載韓簡「龜,象也。筮,數也」的解釋,顯然與兩漢象數不同。兩漢的「象」,已不再是灼燒龜甲或牛骨,辨視裂紋圖式,由卜龜推斷吉凶。孟喜卦氣,只與「三四五」的形數有關,「五」是消長的變化指數。所以,象就是數,以形數為數位。

尤其,河圖、洛書的「幻方」方陣的「圖」與「數」配當,是宋易圖解的主流。其實,也是《周髀》算法的「數」,本來就具有一面為基數,另一面又具有序數的位值記數。只要理解中國十進位的起源,是根據勾股算數,就是先以奇偶算符「三四」,或為函數演算,規定出來二進位,再由「五」的積矩,推算出十進位及四則運算,就不難理解方陣圖數,背後數列求和的意義。

另《易緯》六日七分卦氣說的「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離,秋分日在兌,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氣,餘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歲有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六十而一周。」

這是「中孚」卦象為首的「中虛」,當數在坎、離、震、兌為四正,放射為二十四節氣的氣化運行。「中虛」就是「陰陽奇偶」中以正負數為正倚。借用勾股算數,由對應函數發展出來的「虛數」(共軛複數)。「六日七分」也是重差公式,以均數作為分時時數。以上種種《周易》象數算法及名相。大致上,都無法脫離勾股算法的範疇。

最後,關於「筮,數也」的筮算方法。如果,這是指《繫辭傳》「大衍數」的「揲扐」數法,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揲扐」數法,不就像似「折矩」為減除為「二」的摺皺與包含。尤其,五五二十五的兩半數,與「五十」及「五」的關聯。同時,「一」、「三」、「四」及「五」的取數,都在勾股的天地數,以置閏表示整數與無理數的「揲扐」,象徵著天地運行與變化。

另對《繫辭傳》奇偶數與天地數的和數:「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包含朱熹易圖的解釋:「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陰耦,即所謂《河圖》者也。其位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就此章而言之,則中五為衍母,次十為衍子,次一、二、三、四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為四象之數。二老位於西北,二少位於東南,其數則各以其類交錯於外也。」

關於,筮算「中五」與「次十」為母子衍數,或「幻方」方陣數。整個正方形的含義,都在「折矩」平方為四方八位與方圓同合的形數。以朱熹「天地之數,陽奇陰耦」,其實都關係《周髀》數論的方圓數,及正方形的平方與折矩的開方,為奇偶陰陽數的起源。這也就是趙爽「圓徑一而周『三』(陽,為天圓),方徑一而匝『四』(陰,為地方)。⋯⋯圓方者,天地之『形』,陰陽之『數』。然則周公之所問,『天地』(形與數)也。」

形數就是《周易》的數象。故《乾鑿度》主「陽三陰四」的象數,意義在「始、壯、究」,陰陽為「始、動、氣」與「終、靜、物」,重合變象變位,表示化生化成中動觀動變。這也都是鄭玄及荀爽的基本象數立場。

可知《周易》象數及卦算求法的數式,脫離不了《周髀》天文數理的曆算及自然哲學。《周易》象數及星運氣位的納時、納音、納律、納數、納色、納味等數術。只是把虛實同合的二進值數,及五五同合的十進值數,解釋「納」就是導數,就是因數的弦數,數學的算術被借為哲學詮釋的技術。虛實同合,有指向陰陽相摩,天地相蕩,理喻在複合二進位數的含義,轉向陰陽五行的唯氣現象。

這樣,《周易》象數與《周髀》算數,就有共同的「數」。共同的意義,就在「積矩」的平方,及「折矩」開方,表示時間的矢量。

(三)

《周髀》勾股算數,是傳統思想中最簡潔的理性分析形式。「折矩」的剝離推證,在「三四」平方半數中「一二」分析,就是一種因數中結合與交換中的連續擴展( 如 2n+1 為奇數,2n-2 為偶數,其中為奇偶因數的加減)。這是,「三四」單位數,推導「一」為基數,「二」為偶因數。整個在奇偶互質中,產生數學哲學的豐富基礎,也成為《周易》豐富的自然哲學。

我們必須清楚《周髀》「數之法」定義數的來源,在平方「折矩」,分析「圓方」最小周長比為「三四」,必須由「折矩」斜邊「五」,三數為三元數的重合,才能推出三數的公因數為「一」。「折矩」取半是直角三角形,推導數的定義,解釋「數一」的來源。

《周髀》稱「智出於勾」就是指勾股算法,以「勾三」作為理智分析的最初根據。象徵整個奇偶天地的運行,就有一組最原始概念指向「一二三」。尤其,「勾三」是共時性運動的中心,就是圖心作為極點,或虛數。因此,鄭玄「陽三陰四」解釋《周易》象數及互體,可知《周易》三爻爻象,與勾股算數的奇偶互質及三元數法的密切關聯。

《周髀》勾股定理是最早運用剝離推證圓周率,以及平方的冪值排列。意義上,必須理解直角斜邊的積矩。在數論上,是不同希臘畢氏定理的面積求和,也不是印度吠陀《繩法經》矩形周長與內方形連續三等分割的圓周率。

因為,勾股算數是天文數理,「數」是具有運動時間的分量。同時「數」是以平方為「廣」的運動分量,作為空間影像。這種形數在積矩分析中「析矩」的平方求數,「析矩」就是褶皺的相互包含。所以,理解中國平方數,只能由「折矩」出發。也就是說,如果不能理解平方意義,就是並置空間的項( terms of juxtaposition in an extended space ),就很難掌握它的核心概念。

並置空間就是運動空間,也是時間空間化指出一種可分析為可思想的數。傳統時間的形數,指出空間不是抽象廣延的量,空間只都是間距關係。空間因此不具有任何實在性,空間是以潛在時間作為可現實性的實體。因此,空間是虛(數),時間才是實(數)。虛實就是以矢量,視為方位。整個自然數理分析,矢量就有合散屈伸的預測,成了唯變所適,成為傳統思想的根本核心。

這就是,為何「陽奇陰偶」會在《周易》顯得十分重要?同時也是,勾股定理中因數的互質關係,就是勾股二數不可能都是奇數或偶數,再進一步指出來整數與無理數的互質性。

不相容性的奇偶互質,也是不可辨識的互質。在思想上,就有反省空間的矛盾,因在連續時間的最終整體,找到不矛盾的關鍵實體。這裡指出內在部分與外延界入的部分,會產生被捲入再展開,所發現其中被添加進來的一個新的充足理由。

這種潛在整體先於任何事實的部分,就是集合的集合中的超限。指出時間具有在充分條件,可看到一個創新或進化的形上意義。矢量合散屈伸的預測,就是在揭示充分或至善生成的狀態。因此,勾股數論中的哲學思想,不是一種簡單的三角定理。

組合蘊涵在勾股分析的形上意義,《周易》〈說卦〉〈序卦〉〈雜卦〉提供一個理解奇偶數,如何在「健順、動入、陷麗、止說」,完成為一個完整系統的唯名唯象的組合邏輯。讓我們理解組合蘊涵的義理,如何發展成本體形上學的最初意義。

以上,就是指勾股算法,保留著理性分析,其中至少三個重要成分:

( 1 )平方及折矩的轉換

( 2 )重差推導的微分知覺

( 3 )極限與部分的超限

平方及折矩的「轉換」,指純量轉成推論性知識。數不再是連續積量,而是指操作重複運動中邏輯條件。在「折矩」的並置,以趙爽「開方弦」為「共結一角」的數,部分為同質因素的積矩,就不是指無限量,而是最小或無限小的相因空間。這種除法的剝離,就有共有質量(等值)的掠影視角,解釋並列( coordinate )運動平面。

邏輯蘊涵為相因的包含,可讓我們理解,為何王弼會說「初」與「上」爻,沒有所謂陰陽定位(詳《周易略例.辯位》)。這不就是六爻互體,被視為「共結一角」的一個夾角數,是某種掠影角在變數中,為「得意忘象」的適時性嗎?這樣,三爻及六爻的爻體及互體,作為形上意義的轉換,才有了「居中」、「之正」成為可理解「唯變所適」的條件。

同時,重差必須把平方,推回到不可辨識中的重複差異,才能體現勾股算數,在趙爽函數推導就是剝離中微分知覺。這裡,在沈括「真數」理論的「圓法相盪」圓弧計算,再次被注意。微分數的相因知覺就是一種時間知覺,指時間影像中都生成中為可能性及生存為籌劃性,在《周易》就是表現為小疵悔吝,由充分條件提供,作為无咎善補的人生及政治的策略哲學。

這種充分善補的哲學,就在《莊子.齊物論》:「人固受其黮闇,吾誰使正之?」指出「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曼衍的「天倪」,可以說最能體現,整個「勾三」數理中,最深的人生智慧。


【奉元問學之二】向大師致敬(九)——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

文/顏宏如

  • 編按:林明進老師的五年「論語」課於前年(2020) 12 月底畫下圓滿句點。課程結束後,許多長期聽課的學員與師友都紛紛發表心得感想,紀念在林老師課堂中的感動,誠可謂「餘音繞樑,三月不絕……」(友善連結:最後一堂側記)。本文轉載自「論語」課五年全勤的學員顏宏如學姊於去年一月初(2021-01-12)發表於臉書上的聽課心得,字裡行間充滿趣味,心得感想亦頗有見地。顏學姊會撰寫一系列心得文章,本文為該系列的第九篇(友善連結:第八篇心得)。為求「弦歌不輟」,本刊特別徵得顏學姊同意陸續轉載,以饗讀者!

【正文】

2021.01.12 ()【向大師致敬:(9)

#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

不僅「公」的概念如此,「禮」的概念亦是。過去對於「禮」,就侷限在儀軌和規範,因此會要求孩子見面要打招呼、沒事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等,希望孩子出社會後能討人喜歡。

現代的社會觀點兩極,有人認為教條束縛人性,追求做自己,所以不重視禮;我也常常在站導護的時候,發現自己熱情的寒暄換來冷漠的撲克臉。另外一種則是奉行禮多人不怪,極度恭敬有禮,逾越了某條心裡的界線,反而讓人覺得客套不自在。總之,禮就像條無形的繩子,框架了一個舒適的範圍:熟悉的人可以共享親密的小圈圈,不怎麼熟的就希望保持點社交距離,這是我最初對禮的認識。

上了《論語》課之後,慢慢感受到禮根本不是教條,更不是界線,而是一種「敬」的態度:視聽言行都不能恣意妄為,心中要為別人留個位置。常常以同理心去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難處,於是,己所不欲就不會強加於人,更甚者,己所欲、所好也能佈施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這是聖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境界。

《學而篇》有個教導是這樣說的:「禮之用,和為貴。」「和」的意思喜怒哀樂等情緒都能發而中節,也就是禮的運用必須恰到好處。既為血肉之軀,孔子並非麻木不仁,更不是要把弟子都教成死板僵硬、壓抑情感的「喪屍」,他只是期待情感的表露要恰如其份,不要過於浮誇。

以前在練演說時總提醒自己情感的表露要真誠自然,因為做作就流於噁心。同樣的,情緒的抒發也要適切,不能過度沉湎,正如《八佾篇》的教導,要「樂而不淫(過當)、哀而不傷」。老師說,所有情緒未發與已發都能若合符節,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這個觀點實在深得我心,跟薩提爾理論談到的「自、他、情境的一致性」不謀而合:倘若一個人能一致性的表達自己,才能無愧無心,也才能頂天立地。

老師也提醒我們,正天下之前要先正己,而正己的入手處,就是「克己復禮」,方法不外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我反省生活中的實踐,除了最後一項最容易守,前者三項實在是功夫!有時好朋友聚在一塊閒聊,難免就會言不及義;就連看報紙也總忍不住要翻到綜藝版,窺伺公眾人物的八卦和隱私,如今想來真是慚愧。倘若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更有品質,遠離這些亂七八糟的耳語,從「禮」做起應該就是不二法門。

-待續

小孩說:禮就是在心中為別人留個位子。

#非寫不可 #不寫對不起自己
#我非得記下這五年來的聽課心得
#曾蒙國寶級大師親炙此生無憾

▲禮就是在心中為別人留個位子。

【奉元問學之三】春季課程「荀子」心得

文/錢威良

荀子,名況,是趙國人,但待在齊國最久,齊國崇尚功利,所以法家、雜家等盛行,造就荀子的學說王霸兼採,以西方的思維角度,就是偏向現在人所說的現實主義。

至於荀子最有名的性惡論,熊琬老師為大家提出幾個觀點以及解說。我們先來了解荀子的原文是如何說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後天之人為)也。」荀子指出人性就是惡的,相較於孟子的「性善說」,荀子開門見山就點出性惡說,如同我們常講的人性本惡、貪婪、醜陋,類似於西方說的七大罪。但其實荀子說的「善」,跟儒家經典卻有出入,例如《大學》的止於至「善」,乃至《易經・文言》的元者,「善」之長也。毓老師常常引用的概念,止於至善,止於元。《易經・繫辭上》也說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可以繼,故善,而且是善的老大。《中庸》接著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以及「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將「誠」字,與《易經》的「性」做相連。又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呼應到古語所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人之道的善之長,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所原本就具有的果仁、種子、元。如果《易經》的善指的是生生,那麼跟荀子的性惡就大相徑庭。筆者竊以為,性相近,習相遠也。人之私欲污濁了原本至大無外的元,心量變小了,凡事斤斤計較,見異思遷,有了分別心,起了貪念,而導致荀子所言的性惡。其實以大自然來看,弱肉強食,跑不快的羚羊被獅子捕食,動作慢的老鼠被老鷹獵食,這些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所以《老子》說「萬物為芻狗」,天無私覆,地無私宰,對萬物一律公平,而人也是生物,會想求生存,並無所謂的善惡,只是以我們所在的道德立場去看待事情而已。毓老師更是鼓勵同學「純其真,去其偽」,純其本真,去其貪念。奉元書院課前影片,常常播放到一個片段,讓筆者特別有感悟。毓老師他說「你們得真(貞)了嗎?」勉勵同學真幹才能貞幹。我們常常聽到,人們常講說:「我是為你好。」這是真的為你好呢,還是披著公平正義,實質是人為的虛偽,可以細細去體悟。筆者有時也會用類似的言語去勒索對方,我是為你好,你為什麼不聽我的?如此這般,其實只是自己的慾望想控制對方而已,一旦對方不買單,筆者心中的慍怒、煩惱跟鑽牛角尖,是很要自己的命的。所以古聖先賢才會時時刻刻警示來者,「率性之謂道」的重要性。

▲人心其實就是神性與獸性的拔河,才會「天人交戰」。如何「率性」,本其心?其實就在毓老師說的「得真(德貞)」二字。

而回到荀子自身,為什麼他會提出如此的論述呢?

《荀子・性惡》中說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並且提出論證:「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好聲色焉。」以及「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改自熊琬老師的上課講義)

荀子認為人的「情性」,注意這裏不是說「性情」,其實中國經典比較少著眼在「情」這個字,西方則有七情六慾,甚至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也都有七情六慾。而荀子在這邊的立論就是情性造成人的性惡,善只不過是人的虛偽、偽善而已。這邊套用《中庸》說的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筆者竊以為人的內心就是神性跟獸性在做拔河,可能這一瞬間上天堂,下一瞬間心中滿是邪念,立刻下地獄,因此儒家經典強調的「中」、「和」之旨意或是如此吧!故不只單講情。《易經・乾卦文言》講到「利貞」者,性情也。注意這裏不是講情性而是性情,因為率性之謂道,你已經在道上了,以毓老師常用的概念來說,性即體,情即用,體用不二,發乎情而能止乎禮,禮者,理也,天地之理,觀其所處,萬物之「情」可見矣。而情性,則剛好相反,先強調情,很容易就會滑掉,不中節,因為是以自身私慾,《說文解字》解釋「情」字,就是「人之陰氣有欲者」,情性讓陰統領陽,不能順承天,而想統天,為慾望的一種展現,最後下場就是其血玄黃,兩敗俱傷。《易經》將其概念化,也是一再強調人們要注意自己的私慾,無欲則剛。套現代醫學觀點就是,別讓下視丘綁架你的大腦!

▲情,人之陰氣有欲者,情性,以陰統陽,而無順承天,若妄加統天,其血玄黃,兩敗俱傷。不可不慎。

另外,熊琬老師在課堂中提到,「從人之性,順人之情」,終將會有人倫悲劇出現,如何避免?應當以禮法教化,合治於道,而這些都是人為做作的,統治者這麼做只是為了讓性惡的人們符合他們「乖乖牌」不作亂的形象而已,猶如帶著拘束器的野獸被關在籠子裏,拔掉利牙的寵物如此。這些是後天加工,而人性,其實是惡的。

在此略舉熊老師上課闡發的概念與荀子的思維以及筆者課後感想,以供學員參考。

▲熊琬老師以雄厚的家學知識以及自己專業的分析方式,為學員介紹《荀子》的哲學與闡述,絲絲入扣,扣人心弦。

【奉元社快訊】「話說英國的民主政治傳統」演講側記

文/奉元社

6月 26日,奉元社邀請到現任教於輔仁大學歷史系的王芝芝老師,給予我們一場演講,講題為〈話說英國的民主政治傳統〉。當天現場及線上參與者近二十人。(友善連結:講座簡介講座直播

民主政治自十九世紀以來,幾乎被推崇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然而,由英國脫歐,到美國前總統川普的脫序,人們對民主政治的絕對信仰,漸生疑惑。

王老師由是想到嘗試以探討英國「君主憲政」發展的歷史淵源為起手,進而理解西方文明的民主政治傳統的真締,希望有助於釐清當前的疑惑與困擾。

演講內容十分豐富,時空、文化、思想匯集,王老師於兩小時內有條不紊地,為我們抽絲剝繭,細析原委。

第一部分涵蓋希臘羅馬古典傳統的民主共和思想、亞里斯多德「政治學」的「三好三惡」、雅典被迫放棄民主政體的肇因、「羅馬共和」政體之形成,以及猶太教與基督教(Christianity)「神祐式的民權思想」在中世紀的植根。

第二部分闡述十一世紀中葉,封建王權伸張與代議制度(「主權在民」)的源起。

第三部,王老師接著分析英國議會體制發展的有利條件,凡六項;以及英國代議制發展的歷史關鍵事件,共七起。

王老師的結語是:「漫長緩緩的改革中,英國人理性地,非暴力地,亦步趨地朝「民主共和」走,這便是英國人引以自豪的自由民主發展特色—所謂的『惠格傳統』。」

現場參與者及後與老師討論當代英國政局問題,如英人對脫歐的態度、現任首相 Boris Johnson 的諸般舉措等。王老師誘發大家述往事,思來者,現場灼見與歡聲起落。奉元社冀望再邀老師開系列講座,延伸討論,拾補老師取捨刪去的遺珠。

這次演講原本是定於去年五月進行的,不料疫情驟然升溫,而王老師教務繁重。有幸最近疫情趨緩,這次演講最終順利告成。


【公告事項】2022夏季課

文/秘書處

2022 夏季課程已經出來囉!!

大家趕快來報名喔!本季課程為 現場上課 與 遠距教學 並行(週六上午暫不開放現場),報名單門課程,將可以使用 Meet 視訊上課並且與老師即時互動喔!

➤➤我要報名

★夏季課程(請點藍字看介紹)

◆週二:白培霖老師【社會學老莊

◆週三:邱澎生老師【從張無忌到韋小寶——你所不熟悉的中國式資本主義

◆週四:劉季倫老師【從全球史的角度看中國的長期革命】(七月)

◆週四:趙中偉老師【呂氏春秋──曠世的「帝王學」】(八月)

◆週六上午:嚴定暹老師【小人行徑經典實錄——機關算盡一場空】〖遠距〗

◆週六下午:蔡耀慶老師【老實寫字

➤➤本季推廣課堂

特別公告

為配合防疫措施,到場上課時請配合乾洗手消毒測量體溫 並 全程戴好口罩。歡迎報名單門課程,參加課程 Meet 視訊,即可享受線上和老師互動零時差喔!

疫情未艾,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想要自我提升,卻找不到門路和方法嗎?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