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2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 第102期

公元2022年6月7日 夏曆壬寅年五月初九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中西文化之差異與融通文/編輯部
◼︎【十年憶百日・十四之十二】永不止息的鐸聲文/吳孟謙
◼︎【奉元問學之一】從儒佛思想看現代社會危機與轉機——
不謀萬世,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域
文/熊琬
◼︎【奉元問學之二】何休《春秋文諡例》的三統禮治 文/陳有志
◼︎【奉元問學之三】向大師致敬(八)——
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
文/顏宏如
◼︎【奉元問學之四】春季課程「大學」心得文/錢威良
◼︎【奉元社快訊】〔專題演講〕話說英國的民主政治傳統文/奉元社
◼︎【公告事項】2022夏季課程文/秘書處

【編輯小語】中西文化之差異與融通

文/編輯部

轉眼間端午節已過,節氣已是芒種。全島疫情仍然嚴峻,原定 5 月 29 日舉行由王震邦教授主講的「陳寅恪與王國維」講座以及原定 6 月 12 日舉行的「春秋學讀書會」都已延期,日期將會另行公告,歡迎隨時留意學會網頁訊息。6 月 26 日臺大奉元社將邀請王芝芝老師演講,講題「話說英國的民主政治傳統」(講座簡介)。春季課程即將結束,奉元書院即將推出全新的夏季課程(課程簡介),有興趣的朋友趕快來報名喔!

本期文章的主題,都與中西文化思維的比較有關。中西文化在面對個人與社會的問題時,其核心思維與處理方式有何不同呢?西方的思維就一定適合現代嗎?中國傳統經典的思維就一定是落後?

你知道 毓老師晚年住院時,年輕學生輪流排班照顧老師的情況嗎?請見:
永不止息的鐸聲

你知道中西思想的差異在哪嗎?你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對當代社會可以有什麼樣的啟發嗎?請閱讀:
從儒、佛思想看現代社會危機與轉機——不謀萬世,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域

你知道何中西的政治核心思維,有何不同嗎?請參閱:
何休《春秋文諡例》的三統禮治

你知道林明進老師五年「論語」課有何引人入勝之處嗎?請讀:
向大師致敬(八)——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

你知道《大學》中的「正心」工夫應該怎麼運用嗎?請看:
春季課程「大學」心得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十年憶百日・十四之十二】永不止息的鐸聲

文/吳孟謙

  • 編按:編按:十一年前(2011)的 3 20日,奉元書院永遠的 毓老師,以一百零六歲高齡與世長辭。三個多月後,奉元同門發起舉辦「毓老師百日紀念會」,並於會前徵求文稿,輯成《毓老師百日紀念會文集》作為對 毓老師最深的思念與致敬。去年(2021)正逢 毓老師辭世十週年之際,世事已然翻天覆地、星移斗轉,然回顧十餘年前懷念 老師的文字,春風化雨,典型依舊,諄諄言教,歷久彌新。本刊將按《百日文集》之目次先後,依序刊登「十年憶百日」系列文章,以緬懷師恩、傳揚夏學!本文為《百日文集》的第十二篇,本刊特別徵求吳孟謙學長同意轉載,以饗讀者。

初春之雨已經數日未歇了,半空的細絲,亂濛濛地向著忙碌的城市飄灑,我步出大坪林捷運站,微微打了個寒顫。二月二十八日,這是一個臺灣史上的重要紀日;然而此刻對我而言,它將有著更不凡的意義。懷著肅穆而忐忑的心情,我即將前往新店慈濟醫院,探望自己的慧命啟迪者——百歲高齡的毓老師。

聽聞吾師住院的消息,已是上個月底的事情,在年假來臨的歡樂氣氛中,書院同窗的一通電話乍然響起,傳達了老師極不穩定的肺積水病情。「怎麼會?怎麼辦?」諸生都未曾料到,向來健朗遠勝常人的老師,竟會身陷病榻之中,虛弱而憔悴。然而縱使憂心如焚,過年期間家人們的聚會與接踵而來的雜務,都不容許遠在臺中的我,即刻奔赴恩師床沿奉侍湯藥。好不容易得以北上,卻又因排班照料老師的名單已經固定,我仍無緣略報師恩,甚至一睹師容。人生畢竟無常,吾師又已年屆期頤,能不能撐得過這一關呢?會不會就此離我們而去呢?每當夜深人靜之時,這些波騰浪湧的罣礙與擔憂,便會開始在我的心頭反覆喧囂,久久不得平息。但我依舊願意相信,吾師那忍人所不能忍的剛健生命,必將不屈不撓、過關斬將,在他的長袍之下,重新撐起一身傲骨。經歷了一個月的等待,老師即將出院的消息終於印證了我的信念,心中雖陡然一寬,卻也按捺不住這一段日子以來的愧疚,盼望在老師出院之前,能夠親赴醫院問候,盡一點弟子的義分。我的關懷,透過負責排班的春暉兄傳達給老師了,老師雖不需增加排班人手,卻似乎十分歡喜地願意見見我。約定之日的前一晚,我沐身淨心,虔敬地在佛前持誦了一瓶大悲咒水,小心翼翼捧在胸前,默祈此水能讓老師道體安康、一切無礙⋯⋯

捷運出口處,春暉兄正在那兒等著。從他一貫平易溫和的笑容中,可以隱隱察見幾許疲憊,打從老師住院,應屬他最費心盡力罷!不僅常需徹夜不眠、顧守師側,更要費心聯絡排班事宜,他的勞而不怨,令同為弟子之列的我衷心嘆服。在前往醫院的途中,春暉兄概略訴說了老師近日的病況,以及同學們前往照顧老師的情形,據說當醫院的護士們得知月餘以來不辭勞苦、輪流伺候老人家的,竟都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學生們時,莫不嘖嘖稱奇、稱道不已。

抵達醫院之時,距離與老師的約定尚早了十來分鐘,我們於是在樓下稍作等候。踱步在醫院的長廊上,我不禁尋思:究竟是什麼樣的一股力量,能夠超越世俗的功利計度,讓一羣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人,奉獻大把的時間精力,心甘情願地照顧一位長者的飲食便溺?我想,「道」之一字即便抽象,也許竟會是大家心目中共同的答案罷!如果,當時我錯過了進入書院的機緣,那麼今日,我會不會對這個字一無所感、一無所知?

三年前,尚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慕「奉元書院」毓老之名,第一次進到溫州街黑暗巷弄裏的一間小屋裏,準備聆聽這位傳聞中的前清人物闡講《四書》。闃然的課室裏,只有學子們的翻書聲,以及古舊帶潮的書味。「咿-呀」一聲,似乎是樓上一扇鐵門打開了,腳步聲沉穩而緩慢地傳下樓來,我隨著眾學子們起身肅立,緊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一位手捧泛黃經書、身著古樸長袍的白鬚長者。諸生行禮方罷、夫子尚未開口,深厚的歷史感卻早已瀰滿屋中。「你們為何求學?就是要長智慧。什麼是人生?今日青年想過嗎?用智慧透視人生,才知道人怎麼活!」「學術界應做蒼生的頭腦;我們讀書人的智慧,就是蒼生的生命!」聲若洪鐘的九十多歲長者,劈頭便是這斬釘截鐵的一棒!原來,學生、學生,學的即是人生、學的即是如何為蒼生謀呀!我愕然了!僅是一堂短短兩個鐘頭的四書課,僅是一處幽暗狹小的老舊教室,誰想得到,前所未有的心靈共振,竟在這裏發生了!那一晚,我開始隱隱明白,有一扇通往古籍智慧的大門,即將在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的場域中,不平凡地為我而開啟。其後,不論風清月朗,抑或雷驚雨驟,每一個書院求道的夜晚,我總是載欣載奔而往、坐盡春風而歸。恩師那斑白的鬚髮,無言訴盡了一世紀以來的風雨飄搖;那深邃有神的雙眼,不時閃動著提煉自數千載文化蘊積的練達與睿智。在臺灣六十年來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老其實已經不是在講學,而是用生命演活了經典、用經典印證了生命呀!陰晴寒暑,師友挾持,匆匆已是三載歲月,對愚闇怠惰如我而言,能於毓師座下親炙受學,該是何等稀有的殊勝因緣!向來,我慣處其中;而今日,我益發珍惜。

「時間差不多了,我們準備上樓吧!」春暉提醒我。老師的病房位於十一樓,甫出電梯門,遙遙便望見了那熟悉卻又略帶陌生的身影,安詳地坐在病房外頭的椅子上。熟悉的,是那長存心中的儒者氣象;陌生的,則是未見於往昔的拄杖佝僂、瘦骨嶙峋。「老師,學生來探望您了!」走近老師身旁,我近乎激動地向老師稟報。「好!好!來這裏坐!」老師帶著口罩,眼神中透著欣慰,指示我坐在他身旁。我一邊問候恩師,恭喜老人家即將出院;一邊也發現,在大病一場之後,老師的雙眸雖已不復課堂上矍爍,卻也更見慈藹、豁達了。老師自承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太過大意,才導致今日之病。我不禁暗暗感慨,對於變幻莫測的人情事變,皆能遠見於未萌的老師,竟獨獨疏忽了自己的身軀,這豈非孔子所說的「不知老之將至」嗎?攙扶老師回到病床上安坐後,老師依舊與我們談起時局,勉勵我們必須把握儒家「窮、變、通、久」的思想,為臺灣的未來找尋出路。「這兩三年是最關鍵底,你們要好好用心,老師這次就算好了,也沒幾年哪!我個人不足惜,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們這些徒子徒孫⋯⋯」病體初癒的老師氣力未復,說話帶著微喘,然而親切和柔的語調中,一字一句,卻無不擲地鏗鏘、語重心長,話中那恨鐵不成鋼的警策,聞之每每令人赧然汗下。望著侃侃而談的老師,我更加體會到,師之所以可尊,在其道而不在其身。人生多患,誰能免於老病?然而有道者的軀體雖平凡,其道則始終非凡,任他造次也好、顛沛也罷,磐石畢竟不轉、松柏兀自長青。老師對我說,儒家思想永遠沒有末世觀,因為《大易》之道生生不已、惟變所適,鼓舞我保持著對天下事的關懷與希望。其實,這不正是他老人家的夫子自道嗎?歷經一世紀的滄桑,從百死千難中一路走來,吾師通過了一關又一關常人無法忍受的考驗,不正是因為他永遠保有一顆生生不已、惟變所適的健動精神與高昂意志嗎?此次的病苦纏身,尤其讓老師幾度瀕臨險境,然而當我向師問及此次是如何堅持過來的時候,老師僅搖了搖頭、微微一笑,義蘊深長地說:「自有天命啊!我是相信底。」在老師居易俟命、確乎不拔的神態中,我進一步印證了傳統典籍的字字不虛。所謂人生的真修養、真學問,正是在此等大苦痛、大磨難中,益顯其珠圓玉潤呀!

從兩點半談至三點半,已數月未蒙恩師訓誨的我,仍惓惓不忍離去,差一點忘卻了老人家需要休息。告辭之前,我將事先準備的大悲水恭敬地呈上,老師聽聞此水是我親身持誦大悲咒所得,甚為歡喜,向我道謝,並立即吩咐春暉:「以後吃藥都用這個!」呀!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當下便令人心中生起無限的溫暖,這又是何等練達人情之言呢!窗外細雨依舊,老師像慈父一般地叮囑我帶上傘、披好衣服,受寵若驚之中,我的雙眼已悄悄為淚水所潤澤。昔日的望之儼然,此刻的即之也溫,以及那不曾止歇的勵人之語,老師的一言一行,讓我更明白孔子;而《論語》中那熟悉的文字,也讓我更懂得老師了。「老師,您好好保重身體、好好休息。」老師微笑頷首,目送著我一步、一步退出了病房。

天幕陰霾、雨鳴淅瀝,一陣料峭的春風吹來,我的心中卻猶然流漾著斗室之內的和煦。回頭望了望百尺之外的慈濟醫院,我暗暗確信,曾經發生於此的一個場景,在我數十年後的腦海中,它將依舊鮮明如故:一處逼仄的病房,一位倚坐床頭的百齡老者,清瘦與憔悴,掩不住他眉眼間的朗朗輝光,掩不住他那生命高度的無言示現。侍者拉開了門,他注視著將要告辭的學生,微揚的嘴角上,掛著無盡的期許、無窮的悲願。彷彿在說著,「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九十五年四月十六日

(編輯:李協展 校對:林書任)

(轉載重校:熊羿)


【奉元問學之一】從儒、佛思想看現代社會危機與轉機——不謀萬世,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不足以謀一域

文/熊琬

編按:本文初稿發表於 2021 年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學術研討會——現代社會危機與轉機」論文集的 43-68 頁。本文非常詳盡地論述了近代中西文化思潮,以及中西文化根本上的差異,並提出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智慧,對於現代社會可以什麼樣的啟發?本刊特徵得作者熊琬老師同意,轉載增補後的完整版,以饗讀者!熊老師目前於奉元書院春季班的每週三晚間講授「荀子──中國的亞里斯多德」課程(課程簡介),歡迎一起來聆聽!

003【奉元論學之一】從儒佛思想看現代危機與轉機_20220511


【奉元問學之二】何休《春秋文諡例》的三統禮治

文/陳有志

(一)

何休《春秋文諡例》根據文禮諡議的禮治法度,以〈五始〉為主,闡發釋例。志同心合太史公說的「《春秋》者,禮義之大宗」,都直接指明《春秋》以史論禮,以禮推治,凝思推因訓詁,將禮制推定為禮治的政治實踐。《禮記》孔穎達疏說「大宗是遠祖之正體」,同《莊子》「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正宗大體可以深遠天地,取高致極,可以揆務分司,故作為意義的起源,也是作為目的。因此,《春秋》就是政治儒家的起源。

公羊的傳詁,尤其何休的諡議,可以代表《春秋》的意旨?《春秋繁露.俞序》說《春秋》是「始言大惡殺君亡國,終言赦小過,是亦始於麤粗,終於精微,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亦譏二名之意也」。「麤粗精微」在「士君子『少過』」及「『譏』二名」,以小過能「原心誅意」。以此訓詁推意,就在解釋「反求諸己」。

所以,理解《春秋》不在禮制的大義,重在「別輕重」的「微言」,可以知其所斫,知所推恩,自然在精微中明了大義。這是以輕別重,就在體小見大。體正雖小,但主動在心,事無大小,人不分長幼,心宗是對人對事,產生一切事理的起源。這不就是《坤,初六》的「履霜,堅冰至」。故太史公說為大宗的起因,在「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禮禁難知,同樣推因推恩更是難解。所以推恩在小過以知心,更在養心以格正。

《春秋繁露.竹林》說:「推恩者遠之而大,為仁者自然而美。」遠大自然的本心,就是《孟子》「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的信善美大。追究禮制為美正本心,正是何休《春秋文諡例》根據《公羊傳》「何以書」,另以「不書」對比文禮諡議,發微《春秋》書法,條貫「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之義」,制勘釋例來解釋《春秋》「矯枉撥亂,為受命品道之端,正德之紀」本義。

《春秋文諡例》的禮治品道,就在「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七等者,州,國,氏,人,名,字,子是也。六輔者,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是也。二類者,人事與災異是也。」何休「五始、七等、六輔、二類」應該包括「七缺」的諡議。七缺指:夫道缺、婦道缺、君道缺、臣道缺、父道缺、子道缺、 周公之禮缺,共七項。這是何休借《春秋說》重在禮治取義,作為條例,所以是《春秋》中的「文例」。

主要的主容是「惠公妃匹不正,隱、桓之禍生,是為夫之道缺也。文姜淫而害夫,為婦之道缺也。大夫無罪而致戮,為君之道缺也。臣而害上,為臣之道缺也。僖五年晋侯殺其世子申生;襄二十六年宋公殺其世子座,殘虐枉殺其子,是為父之道缺也。文元年楚世子商臣弒其君,襄三十年蔡世子般弒其君固,是為子之道缺也。桓八年正月,己卯,蒸;桓十四年八月乙亥,嘗;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郊祀不俯,周公之禮缺,是為七缺也矣。」(見《春秋公羊傳注疏》〈隱公卷第一〉)

這就是太史公指「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里』」的禮崩樂壞。私欲雖是小過,最終釀成政治災難。意義也同《周易》「艮止」的「艮其背,不獲其身」,及《禮記》「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私欲不存人道,「缺」就是指「不設於身體」,連自己都察覺不到,還談什麼政治理想?作為權力,那不全是在分贓行騙。

所以,《春秋文諡例》以悖禮犯義的私欲小過,能禮舉儀具,整個意義是:「始」表時間,指事有始終大小,時有適值效績,一切「法其生」,可被表現每個人的行為行狀,被屬辭比事。「等」是禮治行為的功用及結果,在品類群生,知達眾理。「輔」是政體事治,在相生相成。「類」是明自然的無限。「缺」是表人道的有限。所以,禮治政治可以一體,可以大體一統,就在禮治結構以關係為紐帶,締結在親緣情識的心志。這是禮治在仁義法只有大宗正體的心治,不是別大小宗的制禮禮治。

「不書」是散離追別,更有「麤粗精微」細緻中的幽微。尤其,文禮諡議的三統,以〈五始〉連繫《禮記.禮運》三世運期與運衡的大同禮法。這就諡議法義指「矯枉撥亂,為受命品道之端,正德之紀」的受命,是推己及人的正己,推恩在通達平等的大同。

因此,何休《春秋文諡例》是《公羊解詁》的根幹,也是公羊政治重要意義,不僅是繼承《公羊傳》書法上的類例,更是貫徹禮治政治,溯源《春秋》「士君子『少過』」中的「原心誅意」,所樹立禮治的端紀,只在人文倫理中,以正當及正面行為作為政治的起源。

文諡禮治以「始、等、輔、類、缺」歸類出「三科、九旨」,就是 「《春秋》之辭,多所況,是文約而法明」。一切「先質而後文,右誌而左物」,所以說規模深宏,因為序道正體可以揆務分司。只有心與心為大宗,可以的感通協力,才能知察劉逢祿指《左傳》不傳《春秋》的意義,在「事」與「心」有著不同的序理與品道。

(二)

三統禮治的受命政治,有三個重點,指〈五始〉禮治可藉由權利與權力的悖論,理解知識的形式暴力,以及服務權力妄言的剝削及壟斷。這也是《繁露.玉杯》說「反思念取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禮治解釋權利政治,不是指道德形式及意義,而是闡繹不充分的自我悖論,其中過猶不及,所以譏小過粗。

這三點,首先:「禮」追究《春秋》以「作」表述的政治,可以相對神話的巫術、神學的啟示,甚至僭政權力。指出當中止權威,才可以一起進入正當的自然,由自我祛魅看到一種清醒,樹立出自我裁決的審度理性。

其次,三統禮治表彰最深層在理智,不在分別善惡好壞,而在跳脫二元對立,找回推因中最好的至善政治,推向充分及至高政治的根源。這就是某種「不書」,才看清「書」是什麼。顛倒周公的宗法政治,才找到賦予宗法意義的起源。質問權力的來源,才在神話的深淵中看到權利的影子。

最後,事關自我自因,作為自我立義的動力。公羊理解「屬辭比事」,是根據「三世」求因推理,由尊親秩序為閲歷事例。存在禮制中情、理、事,之間遠近大小的親緣性,具有一種外延連比的組合思辯。如乙比甲高,丙比乙高,連比除了知悉丙比甲,及丙最高,另有「高」的概念,也更有一個什麼是「至高」的極限理念。

推因連比,如劉逢祿借《周易》「二五」同辭同功,來理解「別外尊內」,在「內外」可感同,而理解「以下升上」及「內而及外」,以情理擴大的推力(詳《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內外例第三〉「釋言」)。「內外」為「內升外及」或「外升內及」,各種相反相成,都是理解組合原因,指錯誤的原因在不充分,接近完整的原因才能成事。這種「士君子『少過』」的推因推恩。

因此,立命新王的仁義政治,不是禮制禮讓的仁義政治。正位凝命的君權,一切委任權力,無論誰都同屬欲求及能思的自然人。這是《公羊》受命的人治,就是《禮運》「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為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平同狀態。是「欲仁斯仁至」,在推己及人。這是傳統認識最為深刻的意義,就在外延與內涵的悖論,廓大出來的至極精神。

所以理解《春秋繁露.竹林》說「司馬子反為其君使」的「當仁不讓」,不是在司馬子反的仁心及楚君權力的矛盾,是過猶不及,領悟普遍權利的來源,才是董仲舒說「心驚而事有所忘,人之情也」,為何會忘了這一個相等的自然世界。部分與整體的重合,是類性推因的來源,這才是「《春秋》之道,固有常有變,變用於變,常用於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在「比事屬辭」的「有常有變」,就因能思才不忘整體的不變。

推己及人不是同理心的他者,而是理解同值為大同一體的認識,只有每個自己推回任何人,同屬自然中的社會人。這裡,最原始自然及認識,就是母子的自然倫理,不是之間的他者。理解權力中自然狀態,在中國是反哺,為反身而誠與能及推恩的協力,在西方則是弑父僭政破壞力的再生產。

親緣關係為親尊政治,就是「推己及人」在公羊的仁義法,推恩情感的自因,以自己認識的體感作為推論,也是孟子的「仁義內在」,是「居天下之廣居」能「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尊親親緣為情感中的理性,不是親屬的人種國族,是任何人都可以的平等世界。這種仁義法的世界,近於現代政治指情感紐帶為權力的情動力( affect valence )。

何休《春秋文諡例》以文諡禮制的情理推因,繼承公羊高及董仲舒的受命新王。何休更根據公羊高的三世及內外例,進一步重視「內離會書,外離會不書」及「錄大略小,內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對比不書的書法。也不同《穀梁》,漫無邊際整理一百一十多條〈時月日〉,成了鬆弛的文義,導向建始禮治的政治哲學。更有《公羊墨守》對《左氏膏肓》與《穀梁廢疾》,進行經學中的王制轉向禮治的辯護。

公羊受命新王的禮治,這種解析實體屬性,作為推因訓詁的立義,不同文字訓詁的文義。故《春秋繁露.郊語》解釋《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指「率由舊章」就是「舊章者,先聖人之故文章也。率由,各有修從之也」。同是董仲舒主張舊章新義,「各有修從」的改制。

但何休三統禮治,以〈五始〉的「時月日」本義,在建始的禮治,把舊章新義的改制,更加積極。「時月日」為終始的時日,終始不是始終為一期的天數,而是舊章成文,知新待舉,以終待始的立義知新。才能把董仲舒所說的「變一為元」在始時為「新」,因為知道終時為事終,都具有「真」與「不真」的充分意義,才在「新」與「真」的關係,使「屬辭比事」更加突顯。

這就是《春秋繁露.楚莊王》指的「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都是指一切結果都要接受真實性的考驗。改制不是在新,而是在「過猶不及」的「少過」中「原心誅意」,所以知新。

(三)

何休說:「(鄭)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道出《春秋文諡例》釋義《春秋》微言中的自然認識,因鄭玄三禮制禮的興起,導致徹底的失利。其實部分是時代政治意識的限制,部分是《春秋文諡例》過度依賴圖讖,兩者掩蔽了正當的自然論述。

鄭玄解釋《禮記.禮運》「名《禮運》者,以其記五帝、 三王相變易,陰陽轉旋之道」,重在六君子因應時運,不同時代不同政體,是屬明君制體政治。陰陽轉旋指璇璣的天運天時,是鄭玄《三統曆》主「陽生陰成」的互體生變。鄭玄互體的陽中陰中,雖是理解《周易》陰陽,源自天文數理值數的重要關鍵。

但鄭玄《六藝論》說「易者,陰陽之象,天地之所變化,政教之所生」,只有明君德智的「制明王法」,作為制法的啟蒙教化。鄭玄所繼承賈逵及服虔的天文數理,雖創見互體保住值數的關係式,但不是也無法再進一步,解釋互體的合同取數,如何成為另一種思辨自因的實體認識。詮證《周易》要到王弼「趣時」的「適變通爻」,因王弼徹底改造鄭玄的互體,才使《周易》自然認識全然完備,被釋放出來。

這也說明傳統智識,為何總是焦點《周易》,在陰陽對列的取數成象,象數成了一種結構分析,指出任何單一奇點時間,都占有極大極小的臨界現象,導入連續變化在可微映射,成為理解自然及自然心理的根據。同樣,《春秋》發微探隱「在位」,如《周易》辯位的當位,都有權利與權力的同合關係,如禮治的認識思辨。

理解《周易》,也可知解《春秋》的推解。這就是《周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的「成象」,在《春秋》則是「多所況,是文約而法明」的「比況」。也可以說是,前者為內籀,後者為外籀,一個集合對應域「值」為內涵的模態邏輯,一個外延連續空集的「位」為外延的指稱邏輯。

《春秋》以積極自然狀態作為政治思想,可把周初可能陷入僭政,從自然狀態重新理解,至少在周公「踐阼稱王」的爭議,可推向「克殷」革命及「踐阼」輔政,樹立在自明的權利政治。意義上,理解僭政要以權利為本質,而不在權力,才有積極限制權力,甚至解構權力,摧毀權力。這種認識權利及支配權力的區別,早就隱喻在《周易》「萃/升、困/井、革/鼎」,如「井渫不食」與「鼎玉鉉」,權利與權力的同合,才有天養為天命的自然立義。

兩漢今古文之爭,表面上是《左傳》與《公羊》,《春秋文諡例》與《三禮》經義爭議,其實是史觀及詮釋禮制,不同政治深度的理解。就何休而言,三統禮治隱晦中的推因訓義,才可以看到鄭玄《禮運》相對的解釋,了解古文家的字義訓詁,無法深入《春秋》借用《魯春秋》的微言大義,迴避文王、武王、周公,連續三世涉及僭政與政治複雜的危機。

鄭玄三禮主張周公制禮政治,是不充分的自然狀態。東漢末年字義訓詁取代推因訓詁。在詮釋《春秋》自然認識,包括《周易》影響的政治意識,說出了東漢末年代表兩漢經學,甚至整個儒家智性政治在現實意識上的縮退。反之,王弼繼承鄭玄互體的《周易》,轉向老莊成為個體政治,是另一種政治本體化的迴避。

所以,退回借助王弼「趣時」通變,有助理解何休〈五始〉的三統禮制。王弼以「崇本體用」,如值數合取(即公因數),有一種把陰陽變數,推回如原來《周髀算經》關係除數,以公因數作為表意( factorial notation )的象數,這個「辯位」的根據。「辯位」即非超越,也不是辯證,在簡單的數理解釋,包括何休的風角七分,或鄭玄的陰中陽中,或是圖解的乾南震東,指任何方位只能涉及張量的擴張向量。

位置表示空間平移,或倣射幾何的奇點或空間,都表示變動中進化或退化的消長狀態。進住時間是指理解時間現象,具有強弱不同的張力(如格拉斯曼天體的線性空間,在中國是方位是節氣中的氣感相動)。認識變動,理解布列強弱,是判斷知識的重要起源。

這就是王弼變元薀涵理解陰陽值數的認識,如集合論函域的數序及秩序為比喻,函域值如「體」,數位及數序如「用」,也是王弼《論語釋疑》以崇本體用,解釋林放問禮之「本」。「以本」變通的「時位」,如《春秋繁露.仁義法》:「君子求仁義之別,以紀人我之間,然後辨乎內外之分,而著於順逆之處也。」反而,在王弼的易學,更可寓視《春秋》三世的改制中的政治的以「變」作為「救正」與「至好」,這種充分理由的理性根源。

王弼崇本,雖不同公羊。但「險易」在「同救以相親,同辟以相疏」的強弱,以體用解釋親疏,如《春秋》的「內外遠近」的微言,互體變通與順逆分處,自然組合的推論在方法是一致。也如「守位分任」的「合道交歸」,在禮之「本」就有近於「七等、六輔」的含義。鄭玄、何休及王弼是東漢末年,代表整個兩漢經學及思想,彙聚同一問題的追索,不同整合及不同理解的結果。

鄭玄指《公羊》「善於讖」。但就禮制論禮治,我們光就《穀梁廢疾》最初的兩條,其一、《公羊傳》「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其言來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禮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解詁》「《傳》(指《穀梁傳》)例不言『來』」。鄭玄解釋為「平王新有幽王之亂,遷于成周,欲崇禮于諸侯,原情免之。若無事 而晚者,去來以譏之,榮叔是也。」

其二:《穀梁・隱公元年》「公子益師卒。」傳云:「大夫日卒,正也。不日卒,惡也。」《穀梁》對此經文僅發大夫卒書不書日之通例。何休:「《公羊》以為日與不日,為遠近異辭,若《穀梁》云「益師惡而不日」, 則公子牙及季孫意如何以書日乎?」。鄭玄:「公子牙,莊公弟,不書弟,則惡明也,故不假去日。季孫意如則定公所不惡,故亦書日。」

(以上,兩則。因篇幅限制,只引錄不詳解。)

看不到鄭玄可以推翻何休。甚至,鄭玄連問題的根本意義,都沒有先定義清楚。

劉逢祿高明遠識,指「經之可以條例求者,惟《禮》喪服及《春秋》而已」(見《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後敘〉)點出《儀禮》是禮度「繁文」,就明白《春秋》比事的「文」。「繁」與「文」如「樂」與「韻」,指一切差異就在於「繁」,對我們的認識則是由「繁」知「文」,以類性賦予知識。這是鄭玄與何休理解禮治,在形式與立義最大的不同。

形式不是立義的起源,何休推因訓詁,還原立義就是禮及諡,為文諡事例中,關係「文」的義理。這也是《禮記.月令》指「別貴賤等給之度」,「度」如同「計」,為「月令」與「時月日」指計時計數,「數」只在「序」及「類」的強弱等給,因效益的生成救助,才具有正面意義。這或許才是「屬辭比事」的本意?我們由此才知太史公的「《春秋》者,禮義之大宗」。

最後,如果考慮將《春秋》與《公羊》在「時」與「辭」表述方法,跟西方現代主要政治思想,在最簡略的對比下,能否看到政治儒家的現實現況?

近代西方主流放棄目的認識論及古典政治,成了一種非連續性的斷裂狀態。早在巴什拉開始的「認識(心)障礙」,海德格的「本體(存在)斷裂」,到保守施米特的「權力(支配)的例外狀態」,及現今阿甘本借班明雅《歷史的概念》救贖的「歷史(時間)的例外狀態」。一切政治都聚焦在「現況之外」(或指例外狀態 「state of exception 」,指使用緊急或矛盾情況,來詮釋擴大法律運作 )的「斷裂」。

「現況之外」是過剩的意識,具有支配認識的優先性。過飽和或縮壓中的例外及緊張狀態,都是指出自然提供的時間化認識。說明有限的理解,必須再生產為充分支配。某種與三統政治一起交織在意識支配,指出心理與精神政治。

在此,我們看到政治儒家在自然理性,除了是壓倒性的早於西方。也不會把「現況之外」視為過剩,不如說是一種移位的推力。簡單的比喻,就在把個人再回移到人的社會,把國家推向天下的所有自然。指不合諧的自然,只能重回到合諧的合諧,才有揭示整體先於部分,一種部分之外為常態。不同「斷裂」以緊急或例外狀態,作為一種外延運用,所要打破有限理性的法則。

合諧「變位」與解構「斷裂」,最大的不同,前者指出移位的協力,才是具有純粹開放權利的最終意義。後者包括西方傳統,是一種智識為半開放的解構權利。三統禮治指出一切偏離,指在徹底開放中,才能擺脫一切心理欲求的限制。開放雜處是為任何時間的禮治政治,指出就是據亂世也是一種智性實踐的大一統。

這是踐仁知天,指政治不是一種理想,也不是部分矛盾的辯證,只有任何現況中的實踐。以心為感的「原心誅意」,只能進入同一世界為實體政治。指世界存在,心就存在,良知良能不能停在智識的技術政治。

如此,我們十分驚訝。為何儒家的政治實踐,會與現實脫離那麼遙遠?這是不是反省儒家重要的課題?如果,理解傳統政治是某種君權反噬的「意義僭政」。是否可以在熊十力先生說「奉元以治時」,來理解他指出經學中所謂的「辨偽」?


【奉元問學之三】向大師致敬(八)——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

文/顏宏如

  • 編按:林明進老師的五年「論語」課於前年(2020) 12 月底畫下圓滿句點。課程結束後,許多長期聽課的學員與師友都紛紛發表心得感想,紀念在林老師課堂中的感動,誠可謂「餘音繞樑,三月不絕……」(友善連結:最後一堂側記)。本文轉載自「論語」課五年全勤的學員顏宏如學姊於去年一月初(2021-01-12)發表於臉書上的聽課心得,字裡行間充滿趣味,心得感想亦頗有見地。顏學姊會撰寫一系列心得文章,本文為該系列的第八篇(友善連結:第七篇心得)。為求「弦歌不輟」,本刊特別徵得顏學姊同意陸續轉載,以饗讀者!

【正文】

2021.01.11 ()【向大師致敬:(8)

#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

在還沒有上《論語課》之前,我對「公」字的理解就是「公平、公正」,小至一樣多、一樣大,大到勞役均分,福難同享,甚至,班規之前人人平等。除了自己身體力行,也嚴格要求班級幹部務執行。秉持著這個原則,學生各個服服貼貼,秩序良好,班級的未來也看似一片燦爛。

上了《論語課》之後,開始對這個字有不一樣的認識,事實上,孔子至善至美的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個大道大行,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講到這個「大同」,我們那個年代的高中生每個人都琅琅上口,我也一直以為那不過就是指一個民風良善的烏托邦世界。直到老師在課堂上完整的論述了「大同與小康」的差異後,我才發現,原來大同世界的概念沒有想像中簡單。

老師說,儒家思想講究「讓」的哲學,這與道家的「退」、佛家的「空」不謀而合。堯舜的禪讓政治樹立了極佳的典範,不但成為政治思想的圖騰,也影響後世甚鉅。所以老師說:「《易經》的第一吉是謙卦,《尚書》的第一響是堯舜,《春》秋的第一聲是隱桓,全都是因為講讓的緣故。」

課堂上,老師也曾經鞭辟入裡的解說《禮運大同篇》,他說大同世界之所以美好,就是「以公不以私,以讓不以爭」。但是到了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之後,天下就由禪讓制變成世及制,從此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打開家天下的局面,就有了名位的爭奪。他甚至用《易經》的乾卦告訴我們:公天下的最高境界,就在「群龍無首——當人人都能修己善群,則人人皆為士君子,人人皆為堯舜,也就不需要有首領了;畢竟,有管理就有階級,有階級就無法天下為公!

一開始聽聞這個觀念,總覺得這是執政者才應該關注的事,沒有往心上放。直到有一次,班上發生一件事,從此我才深刻體會到:教育真正的目的,不也是人人皆為堯舜嗎?

話說我們班在我的「用心治理」下,一直展現這樣規規矩矩、有條不紊的「盛世之景」,我也因此沾沾自喜,總覺得有學生如此,夫復何求?直到某天,我因故在八點的鐘聲響後才進教室,遠遠的在走廊盡頭,就聽見大吵大鬧的喧嘩,裡面還夾雜著幾個熟悉的嗓音。眉頭一皺,快步前去一探究竟。果真,整間教室像炸鍋一般:大聲叫囂的有之,晃來晃去找人聊天的有之,還有一小群人圍著打翻的豆漿在互相責怪⋯⋯!我大喝一聲,全般一片靜默。然後學生就不約而同癟著嘴,無限委屈的說:「班長今天請假。」班長請假所以就可以秩序大亂嗎?班長請假,所以就不知道早修該做什麼事嗎?班長請假,所以弄倒豆漿就不知道怎麼處理了嗎?

就在那一刻,忽然驚覺好像有什麼核心的教育價值被我忽略了,學生竟然因為班長不在就不知所措?是不是因為我長期重視管理,忽略了啟發每個人內在的覺性?既然發現問題了,我是不是應該修正目標,把學生教成人人都能自發也都可以應變環境的個體,而不是一味追求短效速成的管理之道?

也許老師的群龍無首才是解套!幾經思量,開始試著放手,讓更多孩子參與班務的管理與決策。雖然中間會經歷混亂的陣痛期,但老師說過, 就算是堯舜這樣的聖君,也需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德化萬民,何況我只是區區一個小老師? 我其實可以不用急,慢慢的帶領孩子且走且修正。

就這樣過了大概一年,終於有次又站導護,晚回教室,喜悅的發現孩子們一片安靜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該做的事;沒有記號碼的班長,也沒有管秩序的風紀,全班「素其位而行」:抄聯絡簿的抄聯絡簿,閱讀的閱讀⋯⋯儘管離大道之行還有一大段距離,但至少,人人都能安於所處且樂在其中。

當下真是一陣感動,對老師的教導也就更具信心了!

-待續

#非寫不可 #不寫對不起自己
#我非得記下這五年來的聽課心得
#曾蒙國寶級大師親炙此生無憾

今天分享的是《藺爸藺媽給相如的家書》,小孩的邏輯怎麼會這樣可愛哩?(其實是我已經搞不清楚哪張筆記照過哪張沒照過了!)

▲顏宏如學姊孩子的作業。

【奉元問學之四】春季課程「大學」心得

文/錢威良

繼大學上一篇提到齊家,「家」字就古代而言,小乃可以是諸侯之家,大則可延伸為天子之國,而在齊家之前,最重要的關乎是在個人,才能擴大至齊家,對個人而言即為修身,大學此經典主要是「人在檢查自己」,因此「齊家先修身」,也是今日的主題正心。

在混濁的世俗之中,世界與資訊的動盪如此快速,正心並非如此容易,聽著老師的敘述,句句打入心底,激起了心中早已忘卻的那股對於清淨的渴望,正心在大學之中,意旨心底明白甚麼是真的,因為心底清楚明白甚麼是真的、甚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才能在這個變動的世界中,找到一個位置,內心感受到平靜且安穩,因此老師提到,正心的關鍵在於「不見異」,也就是不見異思遷,不隨著這個世界的改變、不隨著別人的意見,察覺了自己的內心,衷於自己的心思去做選擇。在此,世奇老師提及了「文字世界」的概念,這個概念對於我而言十分新穎,如醍醐灌頂一般豁然了悟,我們運用文字,而文字也可以建構且膨脹出一個世界,一開始我們認為文字用於表達我們的內心,但演變到後來,若我們沒有「察覺」自己的內心,只一昧地使用文字,那便會淪於利用文字去建構出自我的滿足感,例如「我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我們是否認真想過,我是真的為了你好?還是我個人的認為你會好?抑或是這中間加入了個人的利益與自我價值的建構呢?

▲林世奇老師誠心地講解何謂「正心」,透過平易近人的例子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今人思想、見解、心地有污染,如何除汙增長智慧,就是清淨心。

若用更深入一點的角度來看,正心可以連結到「誠其意」的概念,在正其心之前必須先誠其意,誠其意代表著我們能夠面對內心真實的自我,面對真實的自我是一項功課,一生中我們都在追尋,它既不輕鬆亦不簡單,誠其意中的「其」字,代表著自己,也就是我們自己必須下工夫、必須自我察覺、必須時時刻刻與自我對話,去找出真正的答案,當我們面對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選擇,我們透過不斷的選擇塑造了現在的生活,而在那選擇的當下是如何做抉擇的呢?我們必須捫心自問,甚麼是我想要的?內心的聲音是甚麼?而這個問題只有自己能夠解決,沒有人能替我們完成這份功課,特別的事在於,我們極擅長「自欺」,欺人不容易,但自欺極為簡單,因為「自我察覺費勁,心智活動舒服」,真正在能誠其意時,也就是不自欺,我們能夠承擔所有後果而無所怨。

當我聽著老師娓娓道來這些道理時,我可以感受到那股內心的波動,對於清靜的渴望、對於自我更深一層的認識,讓這些道理灌入我的心靈,像是昇華到了另一個層次,對於我來說,人生的路上正值一場大霧,許多事情仍難以做出選擇,就像是老師所說言,我們必須開始察覺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且「善用意志之光,充分關照此時此刻的心」,解決當前所面對的問題,可以選擇改變它,或是選擇接受它,不過度耽溺於過去,也不過度擔憂於未來,那些都是過度的心智活動,對於當前的問題並無解,同時,我們不會因為內心的匱乏空虛,去追求外在的幫助,因為當我們向內尋求時,越能減少向外在世界索取的標籤來代替自己,內心將充滿對於自我的肯定與認知。就我們現代而言,常常聽到「無力感」這樣的形容詞,面對無力感的產生,經常是因為我們對於過去無法改變的無奈,同時結合對於未來感到不可控制的焦慮所合成,我們抗拒了此時此刻所發生的事,但若能開始著手面對,了解內心是第一步,接著解決它或是接受它,是否我們就可以減緩這份無力感呢?

▲齊家先修身,修身關鍵在於正其心、誠其意。佛家亦有言「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萬法唯心造,諸相由心生」等偈語,因此古之聖人勉勵有德君子心克明俊德,必先正心、誠意,意誠才能心正,才是邁向「大人」的第一步。

我想對於我而言,我將持續做這份功課,時時刻刻的察覺、自我對話以及認真面對當前問題,盡其所能的往「正心」這條路上前進,我們所做的每個選擇都會反應在當前的生活中,而能夠無怨無悔地活在當下,正是因為我們對於自己的選擇能夠承擔,能夠接受得與失,因此我認為能夠完全明白甚麼是自己所追尋的,並且在其中找到安穩的位置靜下來,不受這個世界的改變而妄動,是一件幸福的事,能夠在每個做選擇前了解自己,也就是體現了「誠其意」的時刻。


【奉元社快訊】〔專題演講〕話說英國的民主政治傳統

文/奉元社

【講席】王芝芝 老師

【時間】2022-06-26(日)下午三至五時

【費用】公益講座 歡迎贊助

【地點】奉元書院(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277 4 A側 羅斯福大廈)

             Google Meet 會議連結:https://meet.google.com/way-tucn-wnv

【講師簡介】

臺灣大學歷史系文學士,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文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政府學系(Government Department,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ondon University),M. Phil.肄業。

現任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終身講座教授。

曾任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廈門大學歷史學系全職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清華大學兼任教授,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及吉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訪問學人(Visiting Scholar, History Depart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教授。

已發表西歐中世紀、文藝復興、近現代史、城市史及馬基維利和自由主義相關論著二十餘種、學術會議和學術評論三十餘篇,世界歷史普及讀物二十餘篇,近著《馬基維利的〈君主論〉》(2016)、《倫敦話語:十八世紀的倫敦》(2016 、《西方基督教的地宮》(2014)等。

譯著Donald A. Ritchie, Doing Oral History: A Practical Guide.《大家來做口述歷史》,為從事田野調查和口述史工作者必讀的手冊。

長期關注中學歷史教育,獨立完成國內通用二十年之國民中學近代世界史教科書。

【講座介紹】

前言

民主政治自十九世紀以來,就被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推崇認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而英國的議會民主政治更是被視為模範政體。但是近年來,由英國的脫歐(Brexit),到美國川普總統的脫序,人們對民主政治的絕對信仰,產生疑惑。因而想到由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歷史淵源,討論英國的民主政治傳統,希望有助於釐清當前的疑惑與困擾。

(西方的民主政治(Democracy)源於希臘城邦,是一種依多數決的政治理想(Rule by the Majorityfor the commonwealth)。其最高理想是「依法統治,為民造福」的「共和」精神。政治家必須有智慧能依法施政,因公義而忘私利。人民必須服從法律,服務群體克盡法律規定的義務而後可依法享有自由權(Liberty)。

(羅馬帝國客觀條件無法實行直接民主,仍強調「共和精神」為其立國精神。

(近代議會代議制度的發展始自中世紀 – 英國建「模範國會」是中世紀歐洲封建政體邁向近代化的成功案例。

(歐洲近代四大革命與西方民主政治體制進程:清教徒革命;美國獨立;法國革命;俄國革命:

1) 自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英國君主立憲政体(議會政治,首相、內閣、政黨政治)

2) 美國獨立,是民主政治的革命性發展

3) 法國革命引發民主政治的再思考-拒絕革命的英國君主立憲與議會政治的近代化

4) 俄國大革命與社會主義強調階級平等的民主體制

(二十世紀以來,世界民主政治的發展及其困境

1.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民主:英、美、法

2.東方社會主義民主:蘇聯、中國

3.第三世界民主

結論

【贊助講座】

銀行:822 中國信託(公館分行)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奉元學會

帳號:347540305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


【公告事項】2022夏季課程

文/秘書處

2022 夏季課程已經出來囉!!

大家趕快來報名喔!本季課程為 現場上課 與 遠距教學 並行(週六上午暫不開放現場),報名單門課程,將可以使用 Meet 視訊上課並且與老師即時互動喔!

➤➤我要報名

★夏季課程(請點藍字看介紹)

◆週二:白培霖老師【社會學老莊

◆週三:邱澎生老師【從張無忌到韋小寶——你所不熟悉的中國式資本主義

◆週四:劉季倫老師【從全球史的角度看中國的長期革命】(七月)

◆週四:趙中偉老師【呂氏春秋──曠世的「帝王學」】(八月)

◆週六上午:嚴定暹老師【小人行徑經典實錄——機關算盡一場空】〖遠距〗

◆週六下午:蔡耀慶老師【老實寫字

特別公告

為配合防疫措施,到場上課時請配合乾洗手消毒測量體溫 並 全程戴好口罩。歡迎報名單門課程,參加課程 Meet 視訊,即可享受線上和老師互動零時差喔!

疫情未艾,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想要自我提升,卻找不到門路和方法嗎?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