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席】徐 泓理事長
【題目】何炳棣教授的明清史研究
【時間】2015/4/12(日)下午二至四時
【地點】奉元書院(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277號 羅斯福大廈 4樓 A側)
【交通】距捷運台電大樓站 2號出口步行約 5分鐘,台電大樓正對面
【地圖】
個人簡介
民國三十二年(1943)12月25日生於福建省建陽縣,台灣大學歷史系文學士、文學碩士及國家文學博士。現任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厦門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歷史系教授,閩南師大閩南文化研究院講座教授,中國明代研究會常務監事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客座研究員及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曾任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藝術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香港科技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部創設學部部長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署理院長,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創系主任、教務長及代理校長,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明代研究會理事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已發表明清鹽業、明清社會風氣、明代婚姻與家庭及國內大移民、明代城市、清代台灣自然災害及明清史學相關論著九十餘種、學術評論三十餘篇及歷史普及讀物三十餘篇,近著《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2011)、〈《資治通鑒綱目》及其注釋、闡發與御批〉(2012)、《何炳棣著〈明清社會史論〉譯注》(2013)、〈論何炳棣撰《清代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2014)。
演講大綱
何炳棣教授於2012年六月七日清晨七點十一分在睡夢中安然去世,享壽九十五歲,史學界失去一位跨世紀的大師。何炳棣先生原來念的是英國史,後來轉治中國史,他的研究領域廣,包括揚州鹽商、明清至民國的人口、明清會館、明清科舉與社會流動、美洲新大陸作物輸入中國、北魏洛陽城、明代土地數據、清代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黃土與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和近年研究的先秦諸子等。何先生收集史料之辛勤,運用史料之精妙,方法與史識之獨創,轟動史林,驚動萬教(教育界),當今華人治史罕能出其右。
何先生不滿於中國文史研究被洋人歸類為「漢學」(Sinology),因為「漢學」是西方人「東方主義」(Orientalism)及其「歐洲中心論」(Eurocentrism)的產物,他們卑視漢學,不置之於西方為主流的學術殿堂正殿。因此,他治中國史都選重要的大問題,成果都由重量級的西方大學出版社和學術期刊出版,與西方史家進行對話。何先生的學術受到西方學界的肯定,1965年榮獲芝加哥大學聘為地位崇高的湯普遜(James Westfall Thompson)歷史講座教授,並於1975年當選美國亞洲研究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首位亞裔會長。何先生擅長於廣泛運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又能吸納西方史學的長處。他的《明清社會史論》(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即運用社會學的社會分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和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的理論,統計分析的樣本,進士達一萬四五千名,舉人貢生達兩萬多名,發現明代平民出身進士約占總數50%,清代雖減,也還有37.2%,「即使近代西方社會精英社會流動的數據,也可能很難超越」。何先生的另一鉅著《東方的搖籃:紀元前5000年至1000年華夏技術及理念本土起源的探索》(Cradle of the East: An E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C.),以文獻、考古資料及古動植學證明中國古代文明源於本土,打破西方學者的世界文明源自西亞的一源說,連撰寫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with a Retrospective Essay,以強力主張這種說法著稱的William H. McNeill教授也為之折服。
何先生為人率真,不假顏色,很多人怕他。他成長於對日抗戰之中,有濃厚的民族意識,雖因工作關係入美國籍,但熱愛中國之心過於常人,曾質問一些華人學者:你是中國人怎麼可以不愛國?從他的訃聞中知道近日將歸葬老家金華。泓曾於1979年底在MIT聽他在討論中美關係的會上發言,面對滿場洋人學者,他獨排眾議,揭發研究中國的洋人學者的反華情結。其敢言直言的態度在西方學界的華人學者中極為少見,一般華人學者在洋人屋簷下總是低頭,何先生決不示弱。十多年前面對「新清史」學者的代表羅友枝(Evelyn S. Rawski)教授之否定漢人與漢文化對清帝國國祚之作用,何先生像大砲一樣地反擊,那篇“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真乃擲地有聲的大文。
泓研究明清鹽業史,完成碩士論文《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臺北:嘉新文化基金會,1972)與博士論文〈明代的鹽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實受何先生大著〈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與《明清社會史論》的啓發,從中得知什麽是鹽戶、灶戶,什麽是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明清鹽業與鹽商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因而投入明清兩淮鹽業的生產與運銷的研究。最近完成何先生風行半個世紀的《明清社會史論》中文譯註本,何先生還寫了序言,原來希望在六月底何先生來參加院士會議前能出版,把它獻給何先生,無奈因為與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洽談中文版授權一直沒有結果,以致何先生未能在生前看到中文本的出版,是一大憾事。本報告擬論述何先生對明清史研究的貢獻,就何先生對揚州鹽商、美洲植物引進中國與明清人口史、明清會館、明清科舉與社會流動、清代在中國史上的地位等論題的研究加以論述。
【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