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1年11月7日 夏曆辛丑十月初三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一花開五葉
文/編輯部
節氣立冬,時序已入冬。奉元秋季課程的下半季 潘朝陽老師主講的『毓老師論語詮釋中的經世濟民』已經開課(友善連結:課程簡介),大家別忘了趕快報名喔!奉元出版社近期出版兩本新書:《毓老師講春秋繁露(第二部)》與《重整華夏待後生》,在學會現場即可購買,也可上三民網路書店訂購。學會於上週二(11/2)開始已恢復正常開放與現場上課,入場時敬請協助我們量體溫、乾洗手消毒以及簡訊實聯制,感謝大家的配合!
本期文章,都與追憶 毓老師過往的行止有關。「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雖然 毓老師離開我們已有十年,但是奉元門人依然秉持著「以夏學奧質,尋整世真文」的精神,延續著 毓老師的「夏學」志業。前有學會的開創,中有出版社的創立,現有文化基金會的成立,前者未仆,後已來繼,誠可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你知道 毓老師在洋學生的心目中是什麼形象嗎?你知道 毓老師為何特別注重視公羊學派嗎?請見:
〈餘暉天際驚燦爛〉
你知道同門在 毓老師在來臺初期旅居的臺東發起成立紀念 毓老師的基金會嗎?請見:
〈愛新覺羅毓鋆先生紀念基金會緣起〉
你知道《春秋繁露》當中的「天人感應」思想的意涵嗎?請閱讀:
〈讀《春秋繁露‧離合根》心得〉
你知道為什麼 毓老師說:「熊十力對傳統學術提出否定,是幾千年來的一大解放。」、「乾、坤兩卦,好好看熊十力的《乾坤衍》,衍得特别好。」嗎?請見:
〈對傳統自然認識與《周易》象數的幾點感想〉
你知道《韓非子‧説難》討論的,說服他人時要注意什麼事情嗎?請看:
〈秋季課程「論韓非」心得〉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十年憶百日・十四之五】餘暉天際驚燦爛
文/黃德華
編按:十年前(2011)的 3 月 20 日,奉元書院永遠的 毓老師,以一百零六歲高齡與世長辭。三個多月後,奉元同門發起舉辦「毓老師百日紀念會」,並於會前徵求文稿,輯成《毓老師百日紀念會文集》作為對 毓老師最深的思念與致敬。今年(2021)正逢 毓老師辭世十週年之際,世事已然翻天覆地、星移斗轉,然回顧十年前懷念 老師的文字,春風化雨,典型依舊,諄諄言教,歷久彌新。本刊將按《百日文集》之目次先後,依序刊登「十年憶百日」系列文章,以緬懷師恩、傳揚夏學!本文為《百日文集》的第五篇,本刊特別徵求黃德華學長同意轉載,以饗讀者。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合久必分」這句話,就像物理學定律一般,簡潔而無情地驅動著天下大勢。隨著王朝的更迭,不可抗拒的時代巨輪,碾碎了無數王公貴族的京華春夢;烙著風霜的前朝遺老,一批批地走出了高牆深院中的雕樑畫棟,散落到平常百姓之間。沉浮數十年之後,便不可避免地,被歷史的潮水沖刷地無影無蹤。
百年前的民國革命,亦復如是。但是,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下,滿族遺老更展現出多彩多姿的風貌。在「滿街盡唱新朝好」的氛圍下,有的人不甘寂寞,回首擁抱新朝,重拾粉墨;有的人矜持自潔,毅然走入平凡,歸隱民間。後者又可細分成幾類;一類人依舊割捨不斷昔日的風華,哀怨地以「白髮宮女」自居,悠悠地述說著「開元天寶遺事」;另有一類人憑藉著當年耳濡目染的「玩意兒」,別開生面地在藝文界另闢蹊徑。但是,絕少有人能夠在亡國之後,以宣揚儒學正統為宗旨,以私塾講學的方式,弦歌不斷地延續了半個世紀,直到百歲之齡。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講學之中膽敢以古諷今、直批時政。不但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干犯「藍朝」親貴,以致講堂中不斷有「關愛的眼神」凝神注目,外出時還有「隱形的扈從」暗中跟蹤[1]。在綠色激情的洪潮中,也激怒過「綠朝」人士,竟然在門扉上塗寫髒話洩恨。藍綠陣營二度輪替後,居然有綠營新貴憤憤不平,來電譏諷年已過百的老者:「現在可遂了你的意了!」具有這樣特質與遭遇的遺老,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位老先生,因為身份特殊,從中年以後,就被人以「毓老」相稱。六歲的時候,因為民國建立,初遭亡國之痛;十一歲時,因為失敗的復辟,再嚐亡國之苦;三十九歲時,抗日戰爭勝利,滿州國落幕,經歷了第三次亡國。親身遭遇的動蕩,不亞於李後主所悲慟的「倉皇辭廟」而旋興的復國激昂,與旋滅的亡國悲痛,格外地加深了衝擊的力道。家國之痛,恐怕只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差可形容。六十多年前,經當局安排,孑然一身的來到臺灣。最初,在僻處後山的臺東,開辦原住民學校。不久,便因政治考量,遷居於臺北近郊。民國四十七年開始,教導學習漢學的外國留學生,研讀各類中國典籍;六十年代開始,開班教授本地學生,系統化的由四書入門,漸次及於五經及相關的儒家典籍,間或以兵、法、道三家的先秦著作為點綴。將一生的領悟與經驗,化在時而逼人窒息,時而令人慚惶無地,時而讓人若有所悟,時而使人捂口而笑的鏗鏘話語之中。
講堂起初以「天德黌舍」為名,後來改稱「奉元書院」在這半個世紀的講學中,粗略的估計,受業的外國學人總數,多達數百人。僅在美國一地,卓爾成家,執教於一流學府,成為舉足輕重的漢學家,已有數十人。而在臺灣本地,親聞謦咳的學生,應有近萬之眾。不僅文史界中有享譽的學者,政商圈中也不乏佼佼者,甚至在毫無關係的理工醫學界中,也有學而有成之士。而大多數弟子,則散佈於各行各業,恪守著師門教誨,兢兢業業,各盡其責。以私人講學而論,作育中外弟子如此之眾,在近代史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若有人疑惑「夫子之門何其雜也?」最好的答覆,大概就是「有教無類」與「人人皆可為聖賢」的信仰與期許吧!
毓老師上課,中外學生是分開教授。本地生都以大班的形式在晚上聽講,學生多半是一羣來自大專院校,正處於青澀歲月,在半懵懂中徬徨未來的青春少年。老師醍醐灌頂般的教誨,使得同學們不但對傳統文化有迥異時俗的理解,更對為人處世產生深刻的啟發作用。上課時的點點滴滴,偶有學生在報刊、網站中追記報導。昔日的講學風采,從那些文章中,依稀可見。但是,外國學生的情形,則鮮為一般人所了解。從一些外文資料,可以稍微接觸到這塊失落的視野,略窺老師一以貫之的精神。首先,這些外國學生多為來自各精英學府的博士研究生,少數則是頭角初露的年輕學者,他們多半已經立志於漢學研究。因為各人偏好的研究主題各有不同,所以因材施教,在日間個別講授。對於這羣外國學生,老師採取更嚴格的篩選,更細密的教導。他們的漢學生涯,也從此建立起紮實的基礎。對於老師,他們私下均以「Prince」稱呼。敬仰的程度,比起本地生來,毫無遜色。
這一批飄洋過海,來臺學習的洋學生,最初是透過當時中研院史語所所長董作賓先生的推薦,隨後便由口耳相傳,互相引介。老師對這批學生,並非來者不拒。有位重量級的美國漢學家回憶當初會見老師時,心浮氣躁的以為只是挑選一般的中文家教,沒想到會晤一開始,就覺得處於馬戛爾尼朝覲乾隆的場景之中[2]。結束時,更沮喪的發覺,老師嫌他中文口語能力太差,要他找人學習數月以後,再來應試!有些學生則在面試一輪,即慘遭拒絕。更有一些學生,雖然心嚮往之,卻擔心無法承擔嚴格的課業要求,終究裹足不前。這批正式從學的學生,有人鑽研儒家傳統典籍,也有人專攻當代新儒家泰斗,諸如熊十力、梁漱溟等先生的著作。除了儒家思想,也有人偏好佛經,或是唐代的中韓關係,清末的地下結社等歷史資料,甚至於中醫理論,以及與古代化學相關的鍊丹術。這些研究成果,由英年早逝的美國漢學大師魏斐德(Frederick Wakeman, Jr.)籌劃,集結成一部稱為《無隱錄》(Nothing Concealed)的英文專書,作為慶祝老師壽誕的驚喜。「無隱」的典故,出自於《論語・述而篇》中孔子的一段話:「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3]欽慕之情,呼之欲出,實在令人感動!
至於有些短期受教的學生,則謙稱自己未受正式薰陶,不夠資格名列門牆,只願以「黌舍之友」相稱[4]。學生結業之後,依例都有推薦函一封。網站中還可看到一位三十多年前結業的漢學家,在相簿中貼有老師當時的玉照和推薦函。信函內容如下:
查美國學生某,於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從余學四子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及五經(詩、書、禮、易、公羊春秋),並春秋繁露,兼讀古注。遵中國治學方法,不雜意說。該生領悟力強,頗體經旨;初解大義,略窺微言。循途精進,定有厚望。乃可造之材,來日必為中西文化之良介,耑為推介。[5]
近百年來,在一切以西方學術為唯一準則,對自我文化極盡懷疑甚至醜化的大環境下,這封信函實在有如空谷鐘聲,預期著中國文化的再度興起!問題是:中國人願意接下自己的傳承嗎?懂得自己的文化嗎?
老師的講學,以儒家為宗旨。但是,不同於經院派的專重學理考據,而強調國計民生,以經世濟民為主。這個角度,或許部分反映了人生的經歷:老師的前半生,是在國破家危,極端憂患中度過,曾經參與的決策,也有特殊的高度。所以,詮釋經典時,會從解決實務處著眼,而不是不食煙火、空談心性玄理的書生議論。乍聽之下,有時會使得對人生滿懷彩色憧憬、涉世未深的年輕學子為之愕然。另一方面,老師秉承公羊春秋的學派,以「內聖外王」為最高宗旨。重視修鍊自我的內心,成為聖人般的精粹;處理外務時,又要圓融到眾人信服的王者風範。所以,不但重視道德修養,同時鍛鍊處世的氣魄和方法。後者,有人稱之為帝王之術,扭曲之後,就容易被誤解為陰謀手段。其實,它和今日強調的「領導統御」有相似之處,見仁見智,存乎一心,不值得深辯。總之,老師心目中的儒者,是「出將入相」型的治國之材,而不是成天搖頭晃腦,沉溺於吟詠、考據之間的制式學者。老師偶爾在課堂中,望著我們,喟然而嘆:「我是無心栽柳柳成蔭!」從這個角度切入,就容易了解所嘆為何。
公羊學派又有只重口傳,不事著述的傳統。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所傳的論述,一方面被馴化的傳統學派視為「非常異議可怪之論」的異端思想;另一方面,因其所標榜「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的激烈言行,衝擊著不合正義、公理的權貴階級,夙來被當權者所排斥。所以,公羊學派只能靠師說口傳,不絕如縷的流傳至今。也只有在世局巨變的清末,才能再次復甦。遺憾的是,因為這層緣故,老師的理念,一直沒有系統化的整理成書。在民主時代的今日,如果有有心人,能從課堂筆記中整理爬梳,刊印流傳,應當能夠承先啟後,俾益後學。
圍繞著老師的生活,有許多傳奇,老師一向不予回應說明。一般而言,學生們也不敢多問。若不是在不經意中透露出來,實在不易理解個中因由。其中,最常為人驚嘆的,就是老師六十年來的獨身生活。有人提到老師曾經自我揶揄:「六十年一個人過,不是我守分,是沒碰過天上掉下來的寶。」其實,老師和師母之間伉儷情深,互知互敬。老師曾說過:「我這一輩子,對不起兩個人,一個是你們太師母,未能盡孝;一個就是你們師母。」又提到:「我們滿族女性個性剛烈,是絕不會再嫁的!她不再嫁,我能再娶嗎?」今年初一拜年時,對著滿堂的學生,老人家對兩性關係,再度發出叮嚀:「不只是女方要守節,男方也要守節!」老師堅毅不拔、始終如一的精神,從這裏可以略見端倪。
在綿延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老師的一生,是一個少有的傳奇。生在即將覆滅的皇族家庭,必須為復國而經營擘畫。老師的前半生,可說是在命運的捉弄下,為一家一姓的榮辱,奔走勞碌。但是,作為前朝的藎臣,就無可避免的背負著新朝的譴責。然而,老師的後半生,跳脫出朝代的輪迴,種姓的桎梏,站在文化歷史的高度,為炎黃子孫找尋安身立命的泉源。一個人的生命,可以承受如此巨大的挑戰,展現出如此巨大的轉折,瞠目結舌,實在不足以形容其戲劇性及震撼力。古人常說,司馬遷喜好奇人軼事,所以《史記》中多記嶔崎磊落之士。這些豪傑可歌可泣的故事,足以成為後世頑廉懦立的典範。不知今日的太史公安在?能否以如椽之筆,寫下我們有幸見證的一段動人的篇章!
當然,身為毓門子弟,更須擔負起繼承黌舍、書院精神的責任,為文化、民族的承先啟後更盡一分心力。猶記將近四十年前的黌舍時代,有一陣子,老師對創立「慶應義塾」,進而影響「明治維新」甚鉅的福澤諭吉,頗為讚賞,並勉勵同學以義塾為榜樣,為開創新時代而努力。近年來,海外陸續興建「孔子學院」,雖然格局仍然有限,無疑是驚蟄的春雷,象徵著新時代的降臨。老師對此欣慰不已,認為是孔學復興的前兆,並且構思建立獨立的北方書院,開闢一個專事培育文化的園地。半年前,多位清大主管來訪,邀請老師親蒞清華國學院,延續書院的講學傳統。老師的態度,從當時溢於言表的激動,可略窺一二。以逾百歲之齡、燈枯油盡之軀,依然念茲在茲,奮不顧身的願為振興文化盡最後一滴心血,思之可無浩歎?可無振奮?
如今哲人已萎,空留典型,供人嗟歎憑弔。追念之餘,謹以拙詩一首,聊表景仰之心。
心繫炎黃百世安,俯首探究聖王端,
濟濟一堂教中外,殷殷半生誨不倦;
啟迪愚蒙窺堂奧,激勵後生立宏願,
弦歌人間歎悠揚,餘暉天際驚燦爛。
(編輯:李協展 校對:林書任)
(轉載重校:熊羿)
————————————
[1] 孫中興,〈從「老親王」到「太老師」〉,收於:《毓老師紀念集》,頁50-55,2011。
[2] 黄德華〈外籍學生與老師〉,收於:《毓老師紀念集》,頁45-47,2011。
[3] 魏斐德的序文翻譯,見〈外籍學生與老師〉。
[4] 如Brandeis Univ. 的John Schrecker,Princeton Univ. 的Benjamin Elman,個人通訊。
[5] 班大為(David Pankenier) 的〈介書〉https://tw.images.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_ylt=AwrtFmVb4RFhK2MAv0Rr1gt.;_ylu=Y29sbwN0dzEEcG9zAzEEdnRpZAMEc2VjA3Nj?p=David+Pankenier&fr=yfp-search-sb#id=4&iurl=https%3A%2F%2Fwww.lehigh.edu%2F~dwp0%2FGallery_files%2Fnew%2520gallery.jpg&action=click
【奉元薪傳】愛新覺羅毓鋆先生紀念基金會緣起
文/吳榮彬
編按:奉元書版有限公司近期出版兩本新書——《重整華夏待後生》,歡迎各位同門、同道學長姐,來學會現場購書,也可直接上三民網路書店訂購。本篇文章為《重整華夏待後生》的序文,講述同門成立「臺東縣愛新覺羅毓鋆文化基金會」的緣起。本刊特別徵求此文作者本會副理事長吳榮彬學長的同意轉載,以饗讀者。
先師仁匈遯叟,為禮親王裔孫。生逢遜清鼎革,遘難蒙迍,嘗言「四十四年間,歷二帝五朝,八雄十代」。然
先生歷人世難堪之境,清操厲冰。丁亥遷瀛,素位而行,辦台東農校,台東第一屆縣長選舉、補選,講學六十四載,兼課國庠,下暨研館,以大易春秋為宗,授先秦諸子,兼及兩漢,道宗洙泗,雅好黃岡,遊藝之述,槀積軌焚。默識前賢遺文,仰贊尼聖而鼓舞,鐸聲振內外,從遊者數萬餘人。
先師進止有節,介然獨立,審時敷化,誨人忘倦,愛大無際垠,憂小不及身。沐化者無不欽服。臺東農校生毛重義學長感戴師恩捐地籌建紀念館,同門相與集資成立紀念基金會,期能秉
師教,奉元體仁,執禮運世,勝殘去殺,以致太平。
【購書管道】
中華奉元學會(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7號4樓A側)
【內容預覽】
【奉元問學之一】讀《春秋繁露・離合根》心得
文/潘朝陽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可以分為四大部份,從〈楚莊王〉到〈俞序〉,共十七篇,主要發揮《春秋》的微言大義;從〈離合根〉到〈諸侯〉,共二十篇,是討論治理國家和天下的根本原則和方針;從〈郊語〉至〈祭義〉共十二篇則是闡述當時的宗教祭儀的內容和意義;而其餘的就是董生敘述他的「陰陽五行」思想的篇章。總而言之,《繁露》的觀點和思想,是《春秋公羊傳》的發揮、儒家政道治道的闡明、儒家「陰陽五行」觀的論述以及由古至漢宗教祭祀的描寫。
本文僅以研讀〈離合根〉篇來簡明敘述一些心得。
董子這一篇文章的主旨是談論發揮「天人感應」觀念下的人之政治必須合乎天之根本原理才是仁政。換言之,合於天的政治才是仁政;反之,與天相背離的政治則是不仁之政。根據天道來施仁政的君王大臣才是仁君賢臣;反之,違反天道而施暴政的君王大臣就是暴君惡臣。因此,「離」或「合」乎天道,這是人之政道治道的檢證標準。此即主題「離合根」的意思。
然則,董子如何表達他這樣的思想?請看其文。此篇文章顯示了董子的三層思維,一是「天」,二是「君」、三是「臣」,但三者卻又上下連貫在一起來形成他的「天人感應」的政治思想。
首先,他論述他對於「天」之德之信念:
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為仁也,藏其形,所以為神也,見其光,所以為明也;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見光者,天之行也。
此段敘述之中的「見」,是「現」,就是顯現。董仲舒認為天有兩種德行,一是高高在上而降落雨露來滋養大地一切生命;一是隱沒了自己的形體,但卻以太陽來照明溫暖大地一切生命。在此,天的德行是「滋潤長養」和「照明溫暖」;在此天之兩德的護育之下,天地之中的所有生靈才有可能存活發展。因此,董子就贊頌天之高高在上是尊貴的;天之降落甘霖是仁愛的;天之隱沒自己的形體是神妙的;天之顯現光輝普照大地是明亮的,因此,天的性質是「尊貴」、「仁愛」、「神妙」和「明亮」。
董子上述一段關於「天」的論述和信念,應該是具有中國上古的自然玄哲和科學累積下來的傳統,積雲轉化為雨露而降落以及太陽的東升西降的普照,這種自然環境的現象和規律,中國上古之人已經經過觀察體驗而習熟且記錄為文,是古代的科學知識之一種,雖然比較後世,其體系和精確不是非常周衍,但這卻是自然科學之知性之路,而古代的領導菁英透過其對於大自然現象之想像思維而得出一系列的對於自然環境的玄哲之理,循此而下,遂有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
董仲舒若是只在乎這系列的關於天的德行或性質之描寫和論述,那他只是在西漢中國就與古希臘哲人一樣,只留下一種「自然論」而已。但如同中國上古共同發生並演化下來的思想觀念,都具有「天人之際」的關係之信念、觀點乃至於思想體系,無論儒、道、陰陽五行以及諸子百家,多是如此。至秦漢之交和西漢的重要典籍,如《呂氏春秋》、《淮南鴻烈》、《易傳》、《孫子》、《武經》等,亦莫不如是。〈離合根〉當然亦是論述「天德」,有其思維目的,那就是通過人對天的這個德的感應,而在人世中有一配合符應「天德」的人之仁心和政治之道。所以,董子接著就論及君王的德行,此分為兩段,在第一段,他說:
故為人主者,法天之行,是故內深藏,所以為神,外博觀,所以為明也,任群賢,所以為受成,乃不自勞於事,所以為尊也,汎愛群生,不以喜怒賞罰,所以為仁也。
董子認為君王治理,須效法「天德」,所以,要將自己的心思和身體深藏內斂而不能輕率表現出來,如此,眾人視之就只會感覺到君王是一種神妙的存在和彰著;同時,君王須對於外界客觀的世界和人事物,均有廣博的觀察和理解,這樣,他就擁有君王應有的明智;行政時只是任用賢良大臣,由他們去處理各類、各層國家大政,君王只是在其位而接收這所有的成果,不要自己親身勞煩於每種事務,於是就能顯出尊榮;同時,君王須常常地廣博地愛護眾生百姓,不可任憑自己的情緒來執行賞罰的刑法之事,這樣作就是實踐了仁君的精神。
在這一段的敘述,君王效法「天德」,所以表現了「神妙」、「明智」、「尊榮」以及「仁愛」的為政之美德。而在第二段,董子說到君王法天之德,他說:
故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立無為之位,而乘備具之官,足不自動,而相者導進,口不自言,而儐者贊辭,心不自慮,而群臣效當,故莫見其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
在這一段中,董子主張君王必須「無為而治」,也就是「恭己正南面」,這是「虛君政治」,是儒家和道家皆共同一致的信念觀點,在儒家的政道而言,「公天下的堯舜之政」乃至「小康世六君子之政」,都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立無為之位」,他只是政權和國體的虛位元首,真正的治道是在於實際施政的首相、宰相、總理,這個政府系統和結構,即是「備具之官」,所謂「群臣效當」,達到政道恭己正南面的清虛無為,而治道則是發政施仁於百姓。由此,可以看出來董子真正的政治思想是以「堯舜公天下」和「小康世賢君良相能臣的優良政治」為中心理念。
上述的君王之法天之德是就政道層而言其虛明清靜的無為。但儒家是主張政治必須是愛民的責任政治。不是完全放任返歸自然的小國寡民之簡單的文明和社會形式。因此,在治道層面,則是責付給行政系統的官吏體系,在古代是丞相(首相、宰相乃至「六部」之內閣)為代表的「外朝」,在現代而言,就是總理為代表的國務院為首的政府。《離合根》一文在這個層次,有一番論述,董子曰:
為人臣者,法地之道,暴其形,出其情,以示人,高下險易,堅軟剛柔,肥臞美惡,累可就財也,故其形宜不宜,可得而財也。
為人臣者,比地貴信,而悉見其情于主,亦亦得而財之,故王道威而不失。
為人臣者,常竭情悉力,而見其短長,使主上得而器使之,而猶地之竭竟其情也,故其形宜可得而財也。
在這一段論述裏,董子以「地道」,也就是「坤道」來主張在治道層的良相能臣的恰適之性質。此句中的「財」字,意思是依其性質而得以最適宜的運用,他的意思是指治道之官吏須依順並彰著地道、坤道,學習大地的個性來襄助君王以實行治理國家之正道。大地的性質如何?它是所謂「暴其形,出其情」;是「高下險易,堅軟剛柔,肥臞美惡,累可就財也,故其形宜不宜,可得而財也。」這就是說明了大地的性質首先它仰視著高天,將自己完全敞開,上天可以明白、照耀大地,再者,在天的照應之下,大地的地理和環境狀況和條件,如高低如何、肥美與否、軟硬情形,遂得以清楚,而可以就其狀態來加以合宜的運用。治理國事的官吏,無論中央或地方,也不計大官或小吏,皆須如同上述的「大地之德」,亦即「地道」、「坤道」一般而具備並表現了國之臣僚的光明無蔽的人格以及優秀傑出的治理能力。
將董子所論的君王之天道和臣僚之地道配合為一來看,則可以發現在西漢那樣的古代,儒家已經提示了一種政治理想型,即最高規範是「天」,它監臨俯視人之政治,若在古代猶太國呢?這個最高規範,則是上帝,牠的號令就是「摩西十戒」,而在中國的漢朝,則是「道德律的天」,它是透過儒家《五經》來表達這個無上的道德律令的,漢初數位大儒,其著作其實就是在表彰、發揮這個道理,如賈誼的《新書》,劉向的《新語》,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的體系和內容則最為高明深厚敦篤樸實。在此「道德律的天」之無尚的德光之下,君王是清靜無為而恭己正南面,這是以「虛」來代表國家之政道,政道表顯了「天德」;而又在政道的清虛之照應下,官吏則是賢良有為而勤於實施仁政治國,這是以「實」來代表國家之治道,治道表顯了「地德」。「天道之德行」和「地道之德行」,上下相一貫,而在人道的發政施仁中得到充分圓滿的實踐。
辛丑(2021年)11月03日寫於 臺北・天何言齋
【奉元問學之二】對傳統自然認識與《周易》象數的幾點感想
文/陳有志
(一)
理解一個文化,從理解文化中自然認識的「數」,最容易理解文化的核心。中國文化及核心思想,跟數學有更直接的關聯。與許多古文明一樣,天文研究與文明起源有關。中國天文學,自古一直走得最前,立於翹楚。陰陽合曆的氣應通積,為節氣的曆算,更不同於世界。這個氣朔算術的事實,在天文中的「數」,以數作為自然的理解。就是《周髀算經》勾股原理,解說「數之法,出於圓方」,決定了傳統的推論,奠定中國理性思辨的基本原則。
《周禮》指「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數」藝,可理解為《九章算數》的九數:「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整體籌算算術,是中國論理數術的根本。其中,代表中國數形特色,就是〈方程〉及〈盈不足〉的「負數」,與〈少廣〉「方平幾何」與「勾股」的立方方程。中國「數」的執籌,「數」除了計量計數外。在「少廣」及「方程」的相關係數,看到另一種代數的身分,作數理形式出現。
因此,從一開始。中國「數」的指數函數,在代數組合的複數域,就不同於希臘幾何度量的測數。代數以非數量的量級,可表示對象秩序,及位置的代號數。尤其,代數幂次,含有一個連續集的自因推數,可作為推論。這是以連續組合集,所理解的自然方法,作為思想的推論,作為認識物的規律。所以,不同幾何凝視,由感覺對象的形式,作為認識基礎。
根據什麼可知中國天文的陰陽數理,與《九章》代數有關?每種數學背後都含有自身推論原則。中國的數理來自天文學,並把天文運行與節氣,視為解釋一切物理現象的起源。陰陽合曆以同態對應,作為組合的複合概念,起源陽曆土圭日照日影的物理現象。由四分點的冬至,作為可確定標值,再導入陰曆的月周數。在陰陽複合的質數,決定出關係的共變數或導數中的函數域。
因此,日影為陰陽概念,作為陰陽合曆的數元數理。重點就不在計數中的合數,而在連續的極值域,可以成為可分析及可推論的數形數值。這種數形,也就是《周髀》運用勾股原理,導出圓化求圓的方圓度物。
大致上,中國數理,主要的發展,有兩個階段,四個主題。西周的陰陽合曆,以分析極值中四分點及置閏,為一個階段。先秦《周髀算經》天文數理的平方數,到東漢《九章算數》作為純數推算的方程,為另一個階段。其中,包括連續函數,複變數,代數(含平方及立方)及負數,等四個主題。
至關重要的起源,是西周節氣的中數。冬至作為最小值,相對有另一個最大值的夏至。兩者可劃出一個連續序數的極值,可以在均值的春分及秋分,決定了關係式的函數域。均值是節氣中數的最初概念。包括在組合關係,必須包括一個負數或虛數概念,作為代數符號。在這種非計量的表述式,就可以導出一組可虛擬為複數的數理。
極值中數是陰陽數理的推論根據。在《周髀》以平方數成就蓋天說,在《九章》的立方數,導出了渾天說。《九章》的平方與立方,是繼承《周髀》的勾股原理。
向來對中國自然認識中的數理,往往忽略了「陰陽」,是非計數的連續組合的應變數,才有陰陽合曆的複合函數,以及陰陽術是複合思想。複合是指連續集合數。之間,如何與《周髀》平方,《九章》立方的籌算,有著必然的關聯。同時,也忽略陰陽組合關係,作為二進位數元的「數三」。如何演化為自然哲學的思辨,與《周易》陰陽術數的關聯。
(二)
《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以蓍草演繹天地數。其中「參天兩地」的倚數,其實是《周髀》求圓術的「徑一周三」。以三為天,為圓;以二為地,為方。徑一為形數,成了二偶一奇的陰陽數。其中的核心意義,就是組合關係的二進位數元,以一二為數位,以三為幂次,或為維度,或為中數的形數。就連續函數的意義,被綜合為「數三」,表示在「一二三」的術數,以「一二」為連續組合函數,「三」為幂次的生成函數。
這是司馬遷「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的「神形數聲」,指出視覺及聽覺中,構合出來的曆律術數。形上所根據曆律術數,如老子「道生一,二生三,三生萬物」,為「反者道之動」,以「有生於無」的生成哲理。
司馬遷成數三的禮樂曆律,以殊異情同,表達曆法與禮樂有關。熊十力先生《新唯識論》的翕闢體用,是根據老子「一二三」的反復形式。以「陰」為可闢的一,「陽」為能翕的一。兩者翕闢合取為二,分化生成為「陰陽」的三。(詳《新唯識論》〈能轉〉,《熊十力全集》第三卷 ,96頁)熊先生也是最早注意乾坤為一而二的衍數,與《周髀》蓋天說相關。(詳《原儒》〈原儒〉第四;《熊十力全集》第六卷 ,604頁)
所以,邵雍《觀物外篇》認為「參天兩地」的九六只是「體數」,不是「真數」的「三」。他說:「易有真數,三而已。參天者三三而九,兩地者接三而六。『參天兩地而倚數』,非天地之正數也。倚者,擬也。擬天地正數而生也。」「倚」是「擬」數在三為象數,不是虞翻的「立」數,以衍數為象數。邵雍看到蓍草演繹的術數,只能是《周髀》以天圓地方為「形」數。但,邵雍的真數,也不能完盡原初二進位,以連續組合為應「變」數。也就說邵雍的真數,只能是變數。
乾坤為二進位數元,是以「三」為變數的維度。表現連續「數」,在反復的連續原則下,以「三」為進位的布列式。應變數三,在《周髀》的方圓數,指的是「三四五」勾股弦數。即是,在「三四」的平方數,導出正切弦的差和奇函數。由此,成為可見可聽,在變數為剛體,成物象物性的「五」。這就是「物交客感」,在正切關係為平方的物理數,作為中國自然認識的「格物」。
同為平方剛體,為連續介質的數理,與伽利略相同。但以正切平方,又不同於伽利略。這是中國自然認識的特質,可以在連續導數為極值的曆律數,正是司馬遷「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解釋終始及中和的禮樂數理。也是沈括平滑微分的舒數,及他的五行數。這個物理數的格物,不是漢易以承變,作為抽象玄理的象數。也不是於邵雍借形數,作為先天易數的擬體象數。
總括曆律數術,以「一二三四五」的數級行數。即此,「一二三」為推因,「三四五」為形(或象)數,而「六七八九十」為對稱為當配方位數,以奇偶或左右為生成數。
(三)
陰陽合曆的組合數,具有原始泛函導數,函數的複變逼近,是中國數理及哲學最初推論圖式。以變數為格物,指「物交客感」的經驗物,就是光學的光波,音學的聲波,為感受振動的波頻。氣感的對象存在正切弦的垂直軸,可與橫向運動的聯繫。由複變逼近的極限值,構成出一個平滑的圓形,或一個協合的泛音。這個流變形式都是可攝受、可感應、可傳遞的經驗物。
哲學的意義,就是牟宗三先生說的「宇宙本體論」,圓備「格物致知」在「仁且智」為智性。何以說「宇宙」與「本體」,可以「宇宙本體」為一?宇宙與本體為一,是習慣稱的「天人合一」。「宇宙本體論」以實在性自然為形上學的根據,實體通過的自然認識,指任何部分物理現象,為自然事件的特徵就是整體宇宙的部分現象。就平面對稱的全等數理分析,甚至可以追究為整體現象的本質。
相對於西方推論形式,是希臘的幾何數學。幾何產生柏拉圖的理念,與亞里斯多德範疇論的形上學。同樣在中國,都是受到勾股原理的啟發。希臘是畢達哥拉斯原理,指出平面幾何與自然數,兩者的不可公度量。中西不可公度量的結果,希臘以的悖論及竭盡分析,成為超越概念。中國則轉化為共軛維度,作為和諧的條件。
悖論使柏拉圖在矛盾命題的歧義,指出心理感覺物只能是擬像( simulacrum )。可感世俗知識,只能在不完備的情況下,複製理念。其中,又夾雜許多個人的幻覺。因此,只有不依賴感覺的客觀數學,在抽象的超越性,才讓我們接近理念,達到真理的世界。在柏拉圖的完美數,就是圓形,為超絕的圓自體。
亞里斯多德的範疇論,指感覺實體必然具有實體本質的屬性。可感屬性的類型,聯結出來的範疇知識,才是數學的起源。這是以類型作為參照,修改柏拉圖的理念。也是成了謂語的判斷,在三段邏輯作為推論的基礎。亞里斯多德共同參照系的範疇知識,雖減低柏拉圖理念與感覺的斷裂。但要保障範疇的確立,還是需要超越概念,作為能動的第一因。
尤其,範疇論的三段邏輯,最大的困難,無法克服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係值。希臘幾何數的悖論,在自然與感覺的斷裂,成了西方二元形態的傳統。主要在幾何認識,只有兩種可能:一者,無法重合為無限的平行公理。另一,公共域的線段,只呈現在相對角。最後,只追尋抽象的公理或完美形式。
相對中國代數,以函數域消解幾何數的悖論。作為宇宙本體論,就是「仁且智」。以唯心感應,在感物的和諧,作為一元論。指格物致知,可以止於至善。
因此,理解中國自然認識,起源於陰陽曆法。格物的數理,保留在《周髀》平方數的形數,與禮樂曆律的成數。表示組合數,為周期常數,總是具有最小正弦切面,形成部分的平滑曲線。有限的無限連續,以最小值的圓滿保證,作為初始的數理哲學。在推論連續數的極限,成為二進位數。以布列為維度,取代了數位。這就是《周易》「數三」原始象術的根據。
(四)
傳統自然認識的重要,在「仁且智」的智性,探解的「內聖外王」,終極為文化奧賾的特質。毓老師說:「熊十力對傳統學術提出否定,是幾千年來的一大解放。」又說:「乾、坤兩卦,好好看熊十力的《乾坤衍》,衍得特别好。」(見《毓老師說易經》〈前言〉)熊先生開啟《周易》與《春秋》的元智,追究宇宙本體論的起源。熊先生審決原儒原學的特色,約三:一、能轉的「三」;二、剛健無滯的體用;三、無方體無內外的「變一為元」。
熊先生根據《春秋繁露》「《春秋》變一謂之元,元猶原也,其義以隨天地終始也。」以《周易》乾坤能轉的「三」,解「變一為元」。在翕闢所變的分化,因內持的勢用,能「隨天地終始」。能轉的「變一為元」,沒有方體,也不用術數。使陰陽消息,直指為深察物理人事的遷變始終,能御大變,造起大業。把漢、宋儒,長期隔離的「內聖」與「外王」,重新重合回來。(詳《新唯識論》《原儒》〈原學統〉第二;《熊十力全集》第六卷 ,394頁)
熊先生能轉的殊勝,也是他最早關注《周易》數「三」,與《周髀》求圓相關。可將《周易》「極數知來」的卦數,還原回到「極數」的推因數。極數求圓在能圓,立體為剛健無滯,在能轉為用的中和。能圓,不同圓自體,要把「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回歸「變一為元」。以仁和為中正,以中和為體用。「數三」能詮能轉數式的著跡,可以恰當解釋周人禮樂、曆律、周易,整體而相互的關係。
終始無內外,只有始善終誠。這是理解中國自然認識,在合取算術的至善為充足,作為滿足的閾值。整個數術,可把任何不可共軛的無理數,視為另一個變數。如此,原有的兩個變數,成了二個變數及一個應變數。無理數成為「可指稱」的數,也就是把陰陽兩個變數,共軛在一個應變數的指稱中。指稱性的補充概念,就是命名形式,也以是構成性為中和思想。不同邏輯命題的命名形式,在我們傳統稱為「物」共軛在「本末」,「物」的應變在「終始」。如《樂記》說的「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大學》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因此,《新唯識論》確立體用重合,辯解《唯識》十二處的五蘊色心法。指恒起我相的行解,只是恒轉心理的礙變。理解「一二三」的「數三」,才能理解《新唯識論》,釐整傳統的自然認識,不是援佛入儒的證會。這是《新唯識論》,將《周易》剛柔相推的觸類旁通,重合在《春秋》諔詭可觀的撥亂反正。兩者一體而二面,文約而法明。重回「仁且智」的「內聖外王」。證實孔夫子「吾從周」,因天體物不遺,仁體事無不在。閎衍禮樂曆律,集大成在仁義禮智的大義。
熊先生竭力恢復傳統量論的努力,重啟中國文化的宗源,追膺儒學學源的貢獻,厥功至偉。但熊先生未竟量論的重建,也因他拘限在因明學。因明學比量的證宗形式,雖有充分歸納性,但畢竟還是有一個前提限制。相對,在沒有任何限定的陰陽,中國以對偶理由作為分析,印度以對偶綜合作為理解。之間更重要的區別,在「不相行應法」的解性不轉的「空」,不能提供實在性,也無法保證對應數式的應變值。完全不同中國虛數,在正負的等合價關係,可賦予絕對平等的對稱。
熊先生高明高蹈,他情知灼見的蓋天求圓。留下的線索,讓我們可以進一步,由《九章算術》「不可開」的方程「面命」,理解《周髀》立圓徑的最小曲面。因為,可以理解徑「一」,不是原初數。才可進一步把握了傳統方位的正切概念。理解傳統自然哲學的困難,就在很難恰當理解傳統的自然認識。
因明學近於三段論,包括柏拉圖的可擬像化中點,都起源心理意義的感覺。數停在重複的計數,無法追究計數,另有一種連續秩序的相應數序。同時,在數序維度,把感覺對象,推向到第二序的層次,作可推因的認識作用。追究數序把感覺轉成第二序,是在當代離散視野下的本體理論,所說的有機分化的構合( organic fabric ),虛擬出來的第二序事物性( secondary matter )。
這完全不是黑格爾絕對精神,辯證下的第二自然。當代離散的多元論,有利我們透過集合論的「零」,與後續數的數串,理解傳統虛實相生的負數。在相近「零」作為空位的負數,我們不是西方重視戴德金分割,那種把數視為線段。傳統數以圓族群維度及循環數位為主。第二序的事物性命名,在中國傳統重在《樂記》的「小大相成,終始相生」,以相成相生的中和時位,具有流行有機的變化物象。「終始」能由識轉智,再轉成意志。也就是以剛健無滯,為中和唯心,「仁且智」的本體。
(五)
最後,毓老師說「乾、坤兩卦,好好看熊十力的《乾坤衍》,衍得特别好。」那麼,毓老師易學的特色,是什麼?
毓老師以來知德的《易經來氏注圖解》,作為學易的初步。進一步綜合了費直的附傳文言、王弼的爻變會元、程頤的隨變存理、王夫之的錯綜合時, 終於熊十力先生的翕闢明心。這是毓老師學易的主幹,所由來氏學究學術,經象數、義理及時論,回歸到經義的倫理政治。成為「言之有物」為專學,以「為政在人」為實踐的世教易學。
毓老師所以重視來氏易注,作為讀易初步。來氏錯綜的圖解,在「弄圓相和」,以數勢為圖式,不是一般奇偶承變的象數圖解。來氏的相錯,八卦交易及變易,如對稱虛數的「逆數」,完全推翻虞翻的卦變及立數說。來氏為學的「以經讀經」的特色,為博達的學究,也使「弄圓相和」的數象,在「對待為數,流行為氣,主宰為理」。藉交錯呈現為不完備的數勢,緝理易學的象數及義理。一次就可包攬了象數、義理及時氣,三種易學的趣旨。
但,毓老師特重「改一為元」的時大。以仁為元的時中,在時義及時用中的憂患,是重視尋幽履謙立命的三陳,在人不在天。毓老師自然知道,來氏獨缺費氏、王夫之及熊十力,理解文言解易,在「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作為經學的精神實踐。存道就是道濟天下的班首。正是,毓老師跟著熊先生的《乾坤衍》,一面是前繼船山易學,另一面重視《春秋》以「元」為「況」,變一在「為政在人」。這是以智元為時大,寂感貞一的乾知,才可以格物學大,可以復興夏學。
【奉元問學之三】秋季課程「論韓非」心得
文/錢威良
編按:此系列課程為吳克老師專為大家介紹韓非所開的課程,為期八堂課。在課程尾聲,吳老師除了將《韓非・說難》為學員們做了一個完整的導讀,也引用了報章雜誌中的文章《偏誤與雜訊》作為一個本堂課後的延伸學習。此次特邀學員—錢威良撰寫課程心得,以嚮讀者。(友善連結)
文章一開始是《韓非・說難》: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己,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欲內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私利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有與同汙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自勇其斷,則無以其謫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繫縻,然後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汙也。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恥也。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課堂筆記翻譯】
說服的要領在於包裝對方所自恃的,而掩蓋對方所羞愧的地方。縱使知道對方是有私人的要事,您也應當轉換成公眾的立場合理化並且強化對方的正當性。對方有卑下不得已之處,但現實已容不得停下。說服的人就必須裝飾對方的華美之處,而避開對方的難為處。對方心裡有理想的規畫,然而現實上是不可能達到的,說服的人就必須明確指出這個規畫是惡的,因其有諸多不可行之處,所以對方才沒有馬上去做。對方想以過人的智慧顯現自己的高明,說服的人就為他舉很多雖然不同的事情但是類似的例子,而為他背書,使他引用於我提出的觀點、內容,卻故意佯裝不知對方實是借用於我的智慧。
欲使對方接納自己的言論,必以美化對方的合理性並且稍微透漏此事合於對方的私人利益。欲陳述危險有害的事物使對方知道,必要彰顯其有身敗名裂的不利之處,而稍微使對方意識到自己心中的思患。稱讚某個人的行為是與對方(國君)相同,規畫相異的事情實是與對方(國君)計策不謀而合。有汙衊對方的事情,必加以修飾而顯其無傷大雅;有跟對方類似會失敗的事情,必加明以修飾對方是萬無一失的。對方吹噓他的能力有多大,則不要說破他;對方認為自己判斷正確且有勇氣,則不要指出他的錯誤讓他生氣;對方覺得自己計策高明,則不要舉出失敗的例子重挫他的銳氣。
我所講的意思不會違逆對方,所說的話也不會跟對方起衝突,就可以盡情發揮自身口才,因為親近不疑所以遊說者可以講自身想講的話。伊尹為廚師,百里奚為奴隸,皆費了很多功夫才能親近上位者,雖此二位皆是聖人,然而猶不能勞役自身來達到親近國君的地步,反而需要藉由不乾淨、骯髒的過程才能達到。今韓非所舉的例子,此二人可以採用韓非所講的話而濟世,並且有志之士不會以為可恥。雙方相處的時間夠久,下位者受到恩澤日益豐厚,上位者深信下位者的計謀而親信之,即使有爭論也不會降罪於我,則可以明顯表現出遊說者所說的利害以彰顯自身的功勞,進一步才可以直指是非,彼此平等相待,此時才是遊說的成功。
【心得】
韓非所講的道理雖與儒家不同,但仍有相似之處。吳老師提出「親」這個字的重要性。《易經・繫辭傳》提到「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可作為參考。
韓非更從《說難》舉出「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以及「愛憎之變」的要點。「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指說道理很簡單,但什麼人說出來,結果卻是完全不同。以下試舉《說難》文中的例證。例子一是鄭武公欲伐胡,故意以他的女兒嫁給胡的國君,讓他放心。又殺掉建議伐胡的大夫關其思,讓胡君更加放心,結果出其不意趁勢滅掉胡。例子二則是宋國有一家有錢人,連日大雨造成牆壁損毀,富翁的兒子說那道牆壁如果不趕快修好,家裡就很有可能遭小偷。隔壁的鄰居也這麼說。結果真的遭小偷了,富翁讚美他的兒子聰明有智慧,卻反而懷疑是不是隔壁鄰居偷的。
「地勢坤」,處在什麼位置要有自知之明,但這也是困難的一點。「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易經・繫辭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關乎整個事態的演變,難怪《易經》又說「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人心自古即是夏學所探討的主軸,「愛憎之變」是韓非對於人性所提出一個很有力的論述。《尚書・大禹謨》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難測,正是吾人常說的:「一件事,兩樣情。」韓非舉一個例子如下。從前衛國國君寵愛彌子瑕。一次彌子瑕因為母親重病,彌子瑕連夜駕車趕回去探望母親,然而彌子瑕駕駛的車是衛君的。依據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即砍腳之刑。然而衛君聽到大讚他的孝行,而免其罪。又有一次彌子瑕在果園將吃了一半的桃子給衛君吃,衛君大讚他吃東西吃到忘我,卻還不忘衛君。然而到了彌子瑕色衰愛弛的年紀,衛君看不上他,並且彌子瑕又得罪衛君,使得衛君翻舊帳怪罪下來:「以前偷開我的車又偷吃我的桃子!」與情侶吵架的模樣有幾分類似。
彌子瑕的行為沒有變,變的是衛君的心,此為「愛憎之變」也。呼應《論語.顏淵》所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愛憎的變化之細微,能夠窮中知變,而能變通,才是《易經》所講的「通變之謂事」,也因此曹雪芹在《紅樓夢》說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但凡牽扯到人,人心的變化就是一門學問。而吳克老師引用的文章《偏誤與雜訊》,雜訊正是因為人有感性的一面而可能造成錯誤的決斷。如何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也是行為經濟學探討的主軸。並且能夠中西學問合併一起研究,這也是吳克老師擁有豐富的學術底蘊跟素養才能達成,期望此系列的課程能夠帶給學員們更多不同的啟發。
—全文完—
【公告事項之一】恢復正常開放、現場上課(週六上午除外)
文/秘書處
為配合政府防疫措施逐漸解封,從明天 (11/2,週二)起,奉元書院將恢復正常開放。同時,為尊重各課程講師意願,秋季[週六上午]課程仍將維持線上授課,暫不開放入場,其餘所有課程則恢復線上與現場並行。請各位學長姐與會員們前來學會時,務必配合防疫措施(全程配戴口罩、量體溫、乾洗手消毒、簡訊實聯制),如需飲食可暫時脫下口罩,完畢後請再將口罩戴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感謝配合!
11/2 起,書院恢復正常開放時段如下,敬請留意【不開放】時段,以免屆時無法入場,感謝您的體諒與支持!
⛔️【不開放】現場時段:
週六 09:00~12:30
✅正常開放時段:
週二 14:00~21:00
週三 14:00~21:00
週四 14:00~21:00
週五 14:00~18:00
週六 12:30~17:00
【公告事項之二】秋季開課預告・週四-下半季
文/秘書處
【講席】潘朝陽 老師
【講師簡介】
潘朝陽教授,奉元 毓老師弟子,中華奉元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海峽評論編委,臺灣師大東亞學系榮退暨兼任教授。專長:中國儒學、臺灣儒學、當代新儒學、文化地理學、空間論、環境倫理等。
【課程介紹】
《論語》是孔子之道的最初基的經典,它是孔子與弟子直接共在的講授、對話的語錄,是孔子最源頭的智慧、生命、心靈和人文之「元」,在此中以「仁」顯發,若不先研讀熟習《論語》,就不宜涉獵亦不能了解儒家《五經》。
《論語》的篇章文句,包括了孔子講授的、表顯的以及實踐的「德性」和「知性」,也具有原創性的華夏的禮樂文制之記載和呈現。在這個結構和脈絡裏,孔子表達和論述了他的內聖外王的思想,存在著「三統」和「三世」觀念。
毓老師建立奉元書院,開講並弘揚「夏學」垂一甲子之久,以《大易》和《春秋》為一元雙柱撐起夏學奧質而汰練磨砥出拯世之真文,唯兩大經的入門必備的功夫,則是在《論語》。因此,毓老師非常重視《論語》思想的闡述和詮釋,而在其中,必以實學之內容來扣緊孔子入世治世的精神和主張,經世濟民的積極性、正面義,是孔子以及真儒傳承的本質,《論語》豈只是孤立的心性學和高懸的形上學等空論?它的義蘊是內聖外王的孔子王道的總體性內容,毓老師掌握的是這樣的真正本義的《論語》,而在其講述《論語》時,呈顯的是由孔子到愛新覺羅毓鋆先生一而貫之的經世濟民之主張。
本課以八次講授,依據《論語》本義闡揚毓老師的經世濟民實學。以許晉溢學長整理、奉元出版社印行的《毓老師論〈論語〉》為經典用書。
【時間】11/4 ~ 12/23,週四晚上七點至九點,共 8 講
【地點】遠距教學(Google Meet、YouTube 直播)
【報名】
➤➤報名任意門
【特別公告】
為配合防疫措施,入場上課時請配合簡訊實聯制與測量體溫。歡迎報名單門課程,參加課程 Google Meet 視訊,即可享受線上和老師互動零時差喔!
疫情未艾,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想要自我提升,卻找不到門路和方法嗎?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
【公告事項之三】新書上市——《毓老師講春秋繁露(第二部)》
文/出版社
各位學長姐、同道先進、會員朋友大家好,
由許晉溢學長整理、奉元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毓老師講春秋繁露(第二部)》已經正式出版發售囉!歡迎前來學會現場購買。也可直接上三民網路書店訂購(購書連結)。
讀者問:請問《毓老師講春秋繁露(第二部)》與去年(2020)十月出版的「第一部」,有何不同?
編者答:兩書時代不同。第一部始於 1979 終於 1980 年,第二部始於 1997 終於 1999。入手處不同。第一部自〈仁義法〉始。第二部則自〈立元神〉始。
歷代講學皆思矯時弊以撥亂反正,1987 年臺灣地區解嚴後,臺灣環境丕變,內則異說紛陳,外則國際雲詭波譎,黌舍講學自亦有所不同。是時書院更名「奉元書院」,揭示此段講學宗旨,期能「奉元本」、「贊化育」;內則望兩岸「福爾沒殺」,外則期為全人類謀幸福。許晉溢學長有鑑於此,詳述老師講學要旨外,並廣蒐老師評點時事資料,以明老師藉事明義鴻猷遠規。讀者若兩部相參,必於春秋有會心處。
【購書管道】
中華奉元學會(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7號4樓A側)
【內容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