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1年7月7日 夏曆辛丑五月二十八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十年憶百日
文/編輯部
夏至已過,節氣小暑。氣候炎熱,疫情未見降溫,奉元的夏季課程即將開始(友善連結:夏季課程簡介),本季課程全部採用遠距教學,將採用 YouTube 與 Google Meet 視訊雙軌並行,所有學員都可以在線上即時向老師請益互動,如您是年繳會員的話則可以無限制回看。本季課程將依據政府防疫警戒隨時調整,如若降至二級以下,則會視情況開放現場上課。敬請隨時留意學會網站、臉書與 Line 公告。
本期電子報主題都與夏學的當代性相關。同時,本期也將開始一個文章系列「十年憶百日」。十年前(2011)的 3 月 20 日,奉元書院永遠的 毓老師,以一百零六歲高齡與世長辭。數月後,奉元同門發起舉辦「毓老師百日紀念會」,並於會前徵求文稿懷念師恩,輯成《毓老師百日紀念會文集》。今年(2021)正逢 毓老師辭世十週年之際,世事已然翻天覆地、星移斗轉,然回顧十年前懷念 老師的文字,春風化雨,典型依舊,諄諄言教,歷久彌新。本刊將按《百日文集》之目次先後,依序刊登「十年憶百日」系列文章,以緬懷師恩、傳揚夏學!
你看過王鎮華老師聆聽 毓老師講課的筆記內容嗎?請見:
〈經常立格,權變則通──穿透現實即真實,實學新命化兩難〉
你知道當今國際的局勢是屬於「春秋學」中的「劇亂世」、「升平世」還是「太平世」呢?歡迎閱讀:
〈讀徐復觀先生論民主之心得之二──兼及於儒家德知消解權力壟斷〉
你知道夏學在邁入 21 世紀後與「賽先生」分別需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嗎?兩者之間,又是如何互相激盪與影響呢?請見:
〈走下神壇邁入羣龍時代的賽先生〉
你知道林明進老師五年「論語」課有何引人入勝之處嗎?請見:
〈向大師致敬(四)——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
你知道江南的千年第一家族是哪一個家族嗎?請閱讀:
〈春季課程「歷史探謎」心得〉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十年憶百日・十四之一】經常立格,權變則通──穿透現實即真實,實學新命化兩難
文/王鎮華
【奉元問學之一】讀徐復觀先生論民主之心得之二──兼及於儒家德知消解權力壟斷
文/潘朝陽
徐復觀先生在 1952 年 5 月 1 日,於《自由中國》第六卷第九期,刊載〈「計劃教育」質疑〉一文,其中有曰:
政治是一種權力,權力是人類無可如何中的不愉快的產物,凡是正統的中、西政治學說,無不以限制權力為第一義。
權力慾望及其行使,是人類從動物性中而源生的一種自然原始本性,禽獸是用其自然生命的力量來取得同類和異類在一個棲息地的生態系之存在和平衡。在非洲草、莽原及森林中的各類動物群體,譬如從黑猩猩群、獅群、豹群、象群、犀牛群、⋯⋯等之生態規律中看得很清楚。人是群聚生活、生存的,所以也很自然會有權力之存在和安排,只是人類是人文性存有者而非純粹自然性動物,因此,其權力是依人文方式而呈顯,而不是生物的自然力的表現。
權力在野生動物中的表現,就是生物群聚和類型之間的生存競爭的一種生態性;而在人類社會中,它的實行呈現,就是「政治」,在國內或在國際,皆有其運作。因為人的社會會發展為「國家」和「國際」,所以,必須有一套操作的形式、內容、向度和力量。徐先生感喟地說「權力是人類無可如何中的不愉快的產物」,這是中國儒道釋三家之心靈下的評斷(商君、申不害、韓非子的法術之家就不會如此說),但在客觀科學中而言,政治必有權力,無所謂愉不愉快,唯在中國,無論是儒、道、法家,均對政治權力之安排和性質,都有其主張,三者的觀點是不一樣的。
針對為政者的權力,儒家是限制君權的,且最高標準是主張「君為虛君」,只是「恭己正南面」而已,並認為帝位須依德而有,且須依一套客觀制度來定期禪讓,以此形成「公天下」的儒家的「天下為公之民本政治」,此即儒家的理想政治形態。在此種境界中,君王(皇帝、總統、委員長、大統領、主席、總書記等名份皆是)沒有實質權力,他只是國家或政權、主權的象徵,行使政治權力的是政府機構的集體共議制的法治運行。但是中國畢竟從來沒有真正實現「堯舜禪讓公天下制」,戰國時代的大儒孟荀皆肯定此最高的理想型,但他們也是在現實情形中,先要求「六君子的賢君良相能臣的小康世之優秀政治」,就以孟子而言,他正面肯定「禹湯文武周公之政」,但他的最高理想卻是「堯舜之仁」,就荀子而言,他最高的標準是「王」,王者依「禮」,其次才是「霸」,霸者以「信」,而在戰國末期,中國並無「王」,荀子期待先有「霸」之實現,再圖「真王」的降臨。而自秦亡漢興之後,漢初儒家努力扭轉了高祖、文景、武帝時期的嚴酷陰狠的法術政治,而提出「天」、「陰陽五行」以及客觀的道德和相權等方式來合理化或限制化帝王的政治力,而希望人民是國家、政權、主權的主人,君王只是政權的象徵,而治權是由以宰相為首的政府上下官僚來擁有並且執行。遺憾的是,連這一點限制或安排政治權力的設計,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史中,從來沒有如實如理地實踐出來,直至孫中山先生以國民革命而創建民主共和,此孔子理想才庶幾乎有一點晨曦之微暉。自秦用暴力統一天下後,朝廷及皇帝的特權是革命奪來的,當然就是有力者之搶奪那無上的權柄,而生民是為之塗炭犧牲的,在此種鬥爭殺戮中,與野外的獸類的互相殘噬鯨吞,豈有差別?徐先生說政治的權力必須有所限制,是為政治第一義,就是說人之政治不能如野獸一般的荒野叢林法則。能依據儒家「堯舜仁義之政」開展出來的現代中國之民本之政,才是中國人適用的理想政治形態和內容。
就世界國家民族的互動發展史來看,亦是一樣,自古至今,全球國際關係,就是帝國主義的強權之欺凌壓迫甚至消滅弱小國家的鬥爭屠殺和毀滅史。此中即是人類種族差異中的權力之對等或失衡。翻看所謂「大航海大發現大殖民」的歐人,即西、葡、荷、英、法、義、德、俄的全球擴張史,前七國是海路殖民侵略,俄國則是向東陸路鯨吞,皆是帝國主義對外的權力擴張以及由此帶來的血腥屠殺之過程。除此我們在世界史教育中較能認知的國際政治權力的民族國族性質的傾壓割剝之外,又如美國白人欺負歧視其國內黑人、亞裔、拉美以及摧殘印地安人,或又如「五眼聯盟」(美英加澳紐)的盎格魯薩克森白人在其殖民新大陸的歷程中,均是將大自然中的野獸之物競天擇的生態的獸性的權力關係,拿來套在弱勢國家或弱勢民族身上,如在北美洲的屠戮印地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在澳洲的屠戮澳洲土著(澳洲原住民族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在紐西蘭的屠戮毛利人,或者,又如美國將拉美視為其後花園,在中南美洲到處豢養買辦代理人的附庸軍閥政權,得以剝削盤吸中南美洲的豐渥資源以壯大美國自己而造就了一個恐怖的世界型帝國主義。這些種種例證就是說出源出歐西的依據「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念和思想而建立的現代之強凌弱、眾暴寡的暴力型國家。在中華王道的觀念中,此種國家和種族的思想和行為,就稱為「夷狄」。夷狄暴行是必須加以限制和糾正的。當今世界固然大小國家林立,亦有如「聯合國」這樣的國際機構,但今之國際的政治關係,如同春秋戰國時代,戰亂和侵略無時不有,「聯合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其實是《春秋》所說的「會盟」或「離會」,並非公理正義以人命為至上的仁義王道的實踐,而是國與國之間的野獸鬥爭叢林法則的呈露。現代中國若能回返中國儒家王道精神來進行國際外交,則宜依據「堯舜公天下」以及《春秋》「太平世」的理想而努力實現之。
此則需有一個漸次的步驟,先是在其國內有一套良法治理,此即其國內的仁政王道,再以和平合作共生共榮的方式推及於中土諸夏,最後擴充於天下,四夷皆能「由仁義行」而「居仁由義」,調適上遂實現「太平世」的最終極完善世界。
孔子作《春秋》,首先要求「內其國而外諸夏」,亦即當中土諸國皆在「劇亂世」的政治紛爭狀態下,若有一國得有仁君而在自己的國家先建立禮法大憲,使「君君而臣臣、父父而子子」地實踐仁政和德教,如此脫離「劇亂世」狀態而上升到「升平世」的境界。
然後,這個已然具備「華夏」之光華的「升平之國」,就宜影響中土「諸夏」的各邦,漸漸融合一統而為一個完整的「中國」,換言之,就是促進「諸夏」皆能如同它一樣從「劇亂世」的狀態而齊心一志地共同上升到「升平世」的境界,此時,在孔子的《春秋》,其義就是「內諸夏而外夷狄」。這條路徑,就是《論語》所載他贊美管仲之「如其仁如其仁」之奧旨,這在儒家《春秋》之義而言,是「霸道」的推行,其歷程是此仁義大國要求華夏之諸國,皆能一致實行其國的仁義之政,而能達到如管仲佐齊桓的「尊王攘夷,不以兵車,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此時,華夏升平無戰伐,人民不塗炭、不埋溝壑,能漸漸地家家富足而安樂,如此之後,孔子和孟荀皆一樣地期望進一步,中國宜有「新王」,也就是「文德天子」,在華夏中土上升一層,達到大一統的王道世界之實現,這就是「堯舜之公天下的理想型」的真實性確切實現出來,而此就是中國的「太平世」的境界。可是依孔子的《春秋》之終極理想,中國本身的大一統,這還是在過程之中,它還不是最終的完成,那個最終極的一步,就是應走出去,邁向並且照面「四夷」,以仁義的王道,來鼓舞、邀請「四夷皆入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此種狀態就是全世界共同的太平之「禮運大同」的完善之地球境界。
根據「春秋三世大義」以及「禮運大同說」、「尚書堯典論」以及孔孟荀的思想、觀念,政治權力必須「消融溫和化」,而使其在政治的運行之中,一則具有「德性之義的禮樂」,一則具有「知性之義的禮法」,在其中,沒有個人或集團的不受管束的無上無限之權力,在政治關係裏,無統治者亦無被統治者,亦無上下尊卑的階級,而只是倫理和服務,不是剛性的權力,而是以「德性」為首出義,以「知性」為操作力的一種國家形式和國際形式。
就當今的國際政治言,仍屬「劇亂世」,因為美帝國主義仍然在全球行使其軍事戰爭藉以侵略殺伐世人,而在大陸,則正在從「劇亂世」往「升平世」而上升之中,愈來愈回復華夏的本位;但是臺灣卻是從「升平世」急遽地向「劇亂世」沉淪,愈來愈使自己夷狄化。
如果依據孔子源出,孟荀大儒以及《尚書》、《禮記》、《春秋》的「傳與疏體系」的儒家學派繼承弘通發揚的儒家式的「以德為首出」而「以知為運作」的「由道德義民本而至禮法義民主」的政治理想型觀點,則徐復觀先生所說的那種不得已而使人不愉快的政治權力就會在儒家型德知雙彰之中消解。但是徐先生若以源出西方的歐美形式的兩黨政治的民主制度來思考解決之方,那必然是會走錯路的。
【奉元問學之二】走下神壇邁入羣龍時代的賽先生
文/吳哲生
編按:吳哲生老師,為奉元學會理事、中華企業研究院秘書長。本文發表於「第二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夏學論集(貳):愛新覺羅毓鋆先生逝世八週年紀念》。文中從民初「賽先生」對中華文化的衝擊談起,討論近代國學與西學相互激盪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從傳統夏學的角度,去思考未來。吳老師將於夏季班每週四晚間開講『經略夏學另闢天』課程(友站連結:課程簡介),歡迎報名參加!
論文摘要:一百年前,賽先生及德先生身膺當時全華夏民族的期待,共同步入 20 世紀的第一個世代。一百年後,德先生的身影在寶島臺灣雖歷經波折,但是依然挺立,成為全球華人自由民主的希望;而賽先生則經過峰迴路轉,走下神壇,在邁入「群龍時代」的過程中陪同華夏民族在「天下一家」的宇宙胸懷下,建立自信,確立舉世同欽的總體成就。
華夏民族從 20-21 世紀中,從「科學主義」(scientism)的迷霧中穿越而出,更進一步認清賽先生的真實面目,邀其走下神壇,並且用一個更寬廣的「生態系統」(eco-systemic scheme)的視野找到賽先生更合理的定位,將「科學哲學」、「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理論」、「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實踐」、「科學檢證」、「科學倫理與正義」、「科學精神」、「科學典範」等等,共同組成一個整合性的系統—「科學生態體系」(scientific ecosystem),作為 21 世紀華夏民族「創造性轉化」、「轉化性創造」的重要基礎之一。
21 世紀華夏民族在這一個整合性的系統中找到自信心,同時也以更為「整體性」、「開放性」、「動態性」、「包容性」、「創造性」的態度,將原來華夏民族引以為榮的「天下觀」(cosmic vision)進一步發揚光大,認清賽先生的極限,並重視賽先生能夠為全人類、全宇宙「創造價值」、「貢獻社會」、「開創未來」的積極意義,勇於面對風險、未知、不確定的環境但樂於廣結善緣,與賽先生及其他天下志同道合的「群龍夥伴」協同一志,共同成就全天下追求永續的美好與幸福。
未來的 21 世紀將演化成為一個「群龍共好」的新時代,從許多客觀的事實來推估,華夏民族將恢復其為全人類、全宇宙貢獻的重要角色,偕同賽先生及其他「群龍夥伴」,將汲取華夏崑崙文化的精髓,做為決策、思維、協調、合作的重要參考,共同展現「科學精神」,謹守「科學倫理」,將「科學實踐」的成果分享給天下更多的利害關係人,打造對大自然、人間更友善、更永續的「天下宇宙」。
展望未來,賽先生將陪伴華夏民族以「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胸懷,在競爭中超越,在風險中突破,將全人類、全宇宙的「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妙實力」(Ingenious power ; Promethean power)充分發揮,在各種物類、物種、族群之間盡量求同存異,展現「多樣性」(diversity)的最佳組合(portfolio),融會貫通,冶於一爐,創造更令人驚豔的「麥特卡爾非效應」、「麥迪奇效應」、「魯拉帕路薩效應」等等,結合成為一個新時代的「超新星效應」(supernova effect),為全人類、全宇宙的將來找到更好的出路。
關鍵詞:賽先生,群龍時代,科學生態體系,天下宇宙,妙實力,超新星效應
ㄧ、前言
從 1919 年到 2019 年的 100 年間,華夏民族經歷了有史以來極為激烈變化的一個世紀,可以說是「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的關鍵 100 年。這 100 年間,唯一沒變的是美利堅合眾國仍然雄踞「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對於任何有可能威脅到其龍頭地位的國家,依然憑恃其科技、經濟、軍事的優勢,採取「霸道」的策略性作為,以求避免落入「修昔底德的陷阱」(Thucydides’s Trap)。
1919 年,華夏民族發起「五四運動」,並演變為邀請「德先生」、「賽先生」作為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之所在。30 年後的 1949 年,數百萬精英東遷,落腳美麗的「福爾摩沙」寶島臺灣,再度開啟華夏民族以自由民主的思想追求新「文」藝復興的新篇章。其中,「賽先生」在這 100 年間的變身,從神壇走了下來,成為 21 世紀華夏民族追求脫胎換骨的「策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並且逐步完成一個由「賽先生」、「鐵先生」(technology)以及深具華夏特色的「卡先生」(capitalism)「穆小姐」(moral)等等,共同形成完整又獨特的生態系統。
華夏民族數千年來擅長廣納眾善,透過「涵化」(acculturation)來提升其文化與智慧基因庫的「多樣性」(diversity)與豐富度,開創了舉世肯定的各項信念、制度、器物性的新時代。經過 180-200 年的沉潛、吸收與轉化,華夏民族很有可能風雲再起,掌握了「超新星時代」(supernova era)的契機,結合「賽先生」在內的「策略夥伴」,再造一個令人驚豔的新時代。
二、超越科學主義的迷思
「賽先生」之所以能夠從神壇走下來,成為華夏民族的「策略夥伴」,約有八個重要的因素,包括三項超越,五項助力所共同匯聚而成。
首先是因為華夏民族能夠認清科學的本質,超越了「科學主義」(scientism)的迷障。「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一切思考的核心元素,主張科學是超乎一切價值之上,「科學主義」者相信科學知識是唯一真實的知識,而科學方法則是求取求取科學知識的唯一途徑。「科學主義」者認為科學是一種福音,相信科學是萬能的等等,對於其他途徑所獲得的智慧,則一概排擠。
經過這一百年來,華夏民族體認到:人類創造了科學,科學也造福了人類;但是我們也要認清科學的局限性,對科學應該保持一個適切妥當的態度,發揮其所長,避免其所短,才可以不會墮入見役於科學而不自知的窘境。在超越「科學主義」思想的藩籬後,華夏民族採取了一個更寬廣、更整體性的觀點來看待人類各種努力所得的成果,只要能夠有助於實現價值,同時貢獻社會,開創未來的知識、技術、方法、模式、策略等等,都彙總在「智慧」的體系中,提供人類滿足需求、解決問題、達成目標、完成理想的資源。
三、科技納粹主義
其次,步入 21 世紀的「賽先生」,同時也面對「科技納粹主義」(scientific nazism)的考驗,正力圖發揮「科技正義」(technological justice)的精神,投身為人類提升幸福而不斷演進。以越來越堅強的科學與科技實力,堅持「賽先生」發揮其專長與特色,促進人類福祉的意義與價值,讓華夏民族「濟弱扶傾」的精神再度贏得第三世界的敬重。
以美利堅合眾國為例,近 150 年來該國雄踞「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不論在科技與非科技的領域自詡為全球的領袖。特別是自川普當選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以來,更是標舉「美國優先」的大纛,對所有威脅美國領先地位的對象,提出挑釁,不惜發動各種形式的戰爭。美國特別是以其科技、軍事、智慧財產等等領域的優勢,在「國家安全」的訴求下,發動「科技納粹主義」(scientific nazism)的風潮,並且威脅他國沆瀣一氣,追求「讓美國再度偉大」(Let American great again)。專家們分析:最近華為被修理得很慘,在全世界都沒有聽到聲援華為的聲音。華為遭到空前的霸凌,沒有任何具體的證據,這沒有任何企業、客戶、政府主持公道。這很可怕,非常像是二戰時候的歐洲,猶太人被大屠殺,所有人都沉默。
部份專家甚至認為:川普政府的如此行徑根本是科技界的納粹,對於當代科技界「希特勒幽靈」囂張肆虐,國際社會濃濃的「姑息主義」遠比華為的生活更令人擔心。當下的國際社會,實力原則、叢林法則,是非、正義已經無所依靠。所幸美國國內部份的企業與政府單位,反省美國如此作為將危及其所依存的全球生態系統,呼籲川普政府適可而止,而略現轉機。
華夏民族這一百多年來深受「科技納粹主義」之苦,但是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日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能源危機、金融危機、網路泡沫、貿易暨科技戰爭的洗禮,從基礎科學及科技的奠基、ICT產業技半導體產業的突破、精密機械工業與醫療產業的創新、太空與國防、關鍵零組件產業的脫胎換骨,已具備遏阻「科技納粹主義」的初步實力,正逐步邁向世界一流的境界。
四、資本帝國殖民主義
第三,華夏民族對於工業革命之後興起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經歷多個世紀的接觸,加上成功挺過 2008 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的禍害,更加認清西方資本主義的極限,能夠將「賽先生」與「卡先生」(capital)進行更合理的重新定位,創造了一個更能為關係人造福的團隊組合。
重新定位後的「賽先生」除了能善用「卡先生」的專長,有效結合私人資本與公共資本(public capital)外,更擴展資本的範疇,涵蓋了「人才資本」(human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生態資本」(eco-systemic capital)、「無形資本」(invisible capital)等等另類資本(alternative capital),將科學、科技的發展延伸到人類生活的各種層面,掙脫了資本帝國殖民主義(imperial colonialism)的束縛,為人類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
重新定位後的「賽先生」採取了更為周延的「總合資本主義」(comprehensive capitalism)的觀點,結合「金融性資本」、「非金融性資本」,發揮「總合資本主義」的經營特色,特別關注「人才資本」(human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 wisdom capital)、「無形資本」(intangible capital)等等「另類資本」(alternative capital)的開創性效應, 超越了以往西方資本主義物化人類的限制,為人類帶來一個「以人為本」(committed to human)、「人我和諧」(reciprocal harmony)、「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新生態系統。
21 世紀的「新資本主義」(new capitalism)更加珍惜「賽先生」與「鐵先生」(technology) 結合所需要的「非金融性資本」,並且提升前述的各種「另類資本」在資本組合(capital portfolio)中的價值,讓「無形價值」(intangible value) 在「價值網絡」(value network)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在「賽先生」與「鐵先生」及人類經典智慧的輻輳下,我們享有空前的「價值溢額」(value premium)。因此,也有專家認為21世紀的「資本主義革命」(capitalism revolution)將創造人類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五、「超新星時代」
突破了「科學主義」、「科技納粹主義」、「資本帝國殖民主義」的重重關卡,「賽先生」迎來了嶄新的「超新星時代」(supernova era),成為華夏民族重回人類舞臺中央的關鍵性推力,也是第一個讓「賽先生」脫胎換骨的力量。
「超新星時代」的來臨,受惠於 20 世紀 30 年代「系統科學」(systems science)的萌芽,經過科學家與思想家的共同努力,重振了華夏民族源遠流長的「整體性思維」(holistic thinking),形成越來越受各方所接受的「系統性思維」(systems thinking),突破了牛頓以來的機械性宇宙觀的束縛,融合了「生命科學」(life science)的生機、組織體、生態、演化、多樣性的概念與系統,「宇宙科學」(cosmological science)、「量子科學」(quantum science)、「網絡科學」(network science)、「腦部科學」(neuro-science)、「基因科學」(gene science)、「複雜科學」( science)等等最新研究與發現,形成一個空前完整的「科學生態系統」(scientific eco-system)。
在如生物學家也是系統學家的白塔蘭斐(Ludwig von Bertalanffy)推廣「全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s Theory ; GST)等等的努力之下,「科學生態系統」提供「賽先生」一個劃時代的新平台,讓所有跟「賽先生」相關或合作的夥伴重新有了生態性的新定位,可以在一個包容性更強的氛圍下,為人類提供更能創造價值的新契機,並且為跨領域交流與合作奠定了珍貴的基礎。
華夏民族「系統科學」的種子可以遠溯《易經》的「元」(meme),包含著動態演化發展的「元、亨、利、貞」四個元素,涵蓋了「形而上」的「道」、「形而中」的「法」、「形而下」的「器」,以及落實在生活中的「舉而錯之天下之民」的「事業」等等生態元素。這一個「元」的智慧,經過萊布尼茲「單子」(monad)、系統科學的「系統」(system)、以及生態學(Ecology)、演化論(Evolution Theory)的相互印證,形成「賽先生」在21世紀結合各領域的專家共同為人們創造價值的良好基礎,迎來「超新星時代」。
六、「奉元典範」
第二個讓「賽先生」脫胎換骨的力量,是在「科學生態系統」形成的過程中,一個以愛新覺羅毓鋆先生所倡導的「夏學」體系,經過多回合的研議,也建立了跟「科學生態系統」共同演化(co-evolution)的「奉元典範」(Fong-Yuang paradigm)。
「奉元典範」中的「元」上溯於《易經》(the book of changes),與萊布尼茲的「單子」(monad)、道家的「道」、 兵家的「全」、佛家的「佛」、法家的「法」、雜家的「一」、天文科學的「宇宙」(cosmos) 、量子科學的「量子」、甚至系統科學的「系統」、網絡科學的「網絡」等等,共同會通,成為21世紀人類學問大一統(unity of science),彼此融通的基礎(consilient base)。
「奉元典範」以「元」做為新時代人類為了創造價值,同時貢獻社會,開創未來的出發點,結合了包括「賽先生」在內的人類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發揮各個生態成員的特色及專長,不但「盡己之性」,而且「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最終能夠「盡宇宙之性」,讓各個生態成員的意義與價值都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以促進人類福祉的提升。
七、新興科技的相輔相成
第三個促成華夏民族重振雄風的重要力量,是「鐵先生」新興科技的相輔相成。從太空科技、奈米科技、能源科技、人工智慧、大數據、移動科技、生物科技、機器人科技、基因科技等等日新月異的突破,「超新星時代」的人類將會進一步學習跟「非人系統」(non-human)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以達成目標。
21 世紀的太空科技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科技、動力科技的進步,讓人類的活動空間擴大到地球以外的太陽系各個星球。「賽先生」的視野也因為太空科技的推進更加宏闊,可以動員的「非人系統」與人才更加豐沛。以奈米科技為代表的量子科技在21世紀提供了人類生活許多以往不敢想像的新產品與新服務。
例如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block chain)、雲端科技所形成的「區塊網」(block network),正逐步引爆一個嶄新的「科學暨科技革命」(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賽先生」與「鐵先生」手攜手正共同改造人類的社會,並在「奉元典範」的智慧引導下,降低對人類社會與大自然的負面影響,防之於未萌,治之於未有。
八、「典範」(paradigm)的研究與運用
而來自於20世紀以來對於「典範」(paradigm)的研究與運用,是第四個讓「賽先生」脫胎換骨的力量,讓「賽先生」、「鐵先生」、「卡先生」在 21 世紀人類社會中都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positioning),不但向上追溯到自己存在的根本意義、最終價值、核心精神與基本信念,向下向前也跟廣大的社會、綿衍流長的後代子孫,建立了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symbiotic complex),在無限的時空生態裡建立了和諧安頓的樂土,將21世紀的人類社會引導到「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新境界。
21 世紀的「典範」經過20世紀的演化發展,除了是常態科學時期科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專家在從事科學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科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專家不會去質疑典範是否能成立,他們在典範的指導下進行「解謎」(solving puzzles)活動。所謂的謎乃是由典範所提供的問題,但有些謎在許多科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專家長久努力下仍不得解決,它們便成了該典範的「異例」(anomaly)。
異例如果讓科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專家對典範的信心產生動搖,就會造成典範的危機,科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專家們可能會開始尋求新典範,然後可能有多種新典範被提出來,和舊典範互相競爭,於是科學發展開始步入革命期。若新典範完全取代舊典範,科學革命完成,同時展開新一階段的常態科學。「典範」主要的倡導者孔恩(Thomas Kuhn)強調當某一學科或社群在訓練新生代科學家時,會將這些「構成要素」默會(tacit)地傳給下一代。換言之,常態科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專家是透過「範例」的模仿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學會了該典範的符號通式、形上觀念、價值、方法規則等等。科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專家知道「如何應用範例去作科學研究(解決新問題)」是一種「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賽先生」脫胎換骨的重要契機之一便是「典範的革命」(revolution of paradigm),「典範的革命」意味著典範變遷,典範變遷意味著問題、形上學和方法學標準的變遷。因為典範定義科學謎題和解謎的方式,所以典範變遷也將造成研究方法、問題領域和標準答案的改變。革命前後的科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專家就像是改變信仰一樣,經歷一種「改宗」(conversion)的過程。在典範變遷之際,自然與人類世界也跟著變得不一樣了。因為人類世界是透過知覺經驗才呈現給各領域的科學家與專家的,科學家與專家除了自己的感官經驗外,沒有其它管道可以得知自然與人類世界的構成。
九、科際整合
最後,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跨領域交流與合作(cross-field collaboration)、雅素模型(isomorphism)、印證學(homology)以及交叉整合的多領域結合的共同努力,也提升了人類的視野,開闊了胸襟,提供了空前的「超新星效應」(supernova effect)。這個由「麥特卡爾非效應」(MetCalfe effect)、「麥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魯拉帕路薩效應」(Lollapalooza effect)等等效應所會總為一的嶄新成果,正打破既有的藩籬,鼓勵多領域的行家追求人類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境界、更精微的智慧能融於一爐,建立至精、至變、至深、至神的完整智慧體系。「超新星效應」因此成為第五個讓「賽先生」脫胎換骨的力量,也讓「賽先生」成為我們華夏民族亙古以來不斷推陳出新的好夥伴。
「科際整合」早在 20 世紀許多領域專家的熱心探索下,到 21 世紀初,逐步成為理論界與實務界所樂於採用的研究方法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各個學科或專業領域從本身的專長出發,不論要探知事實真相,或想創造目標性事實,越來越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越深知「合作」(collaboration)與「互補」(complementation)的力量。經過內部整合(intra-system integration),科際探索(interdisciplinary inquiry),科際互助(reciprocation),科際合作(cooperation),科際綜合(synthesizing),以至於科際整合的歷程,不同學科與專業之間,共同開發知識與事業,建立新的智慧產權,提出嶄新的解決方法,完成前所未有的整體系統,逐漸蔚為21世紀的科際整合風潮。
王師復先生說明「雅素模型」說:「生物學用這個術語來表示異種有機體特性與外表的「類似性」(similarity),如馬之前蹄之於鳥的翅膀,鳥的翅膀之於魚的鰭,人的手等等。化學用這個術語來表示不同元素所形成的類似性形狀,或不同元素與含有相同原子的其他元素所表現的相似形狀,如鹽與糖均為結晶體一樣。數學用這個術語,來表示不同變數的共通函數符號。所以這個術語可譯為「異質同形」(different nature with similar form)、「異形同質」(different form with similar nature)或單純的共通性。至白塔蘭斐則用以表示「不同科學的個別成就中共通的邏輯、法則與模式等。」
以印證學的方法來面對不同領域的智慧,要能穿透事件(event),個案( case ),事實(reality) 的表象,深入了解其系統內在的結構(structure),經常出現的模式(model, pattern),以及運作的原理原則(principle),並且剔羅爬掘地理出系統特有的本質(essence)、特性(characteristics)與獨出的系統架構後(scheme),再精詳地取捨,確定真正的相似性(similarity),互應之處(correspondence),以及可以彼此通用的雅素模型( isomorphism)。以《春秋繁露》所提出的方法—「合而通之,緣而求之,來伍其比,偶其類,攬其緒,並屠其贅」;最終「以比貫類,以辨付贅」,精實而不粗糙附會,則不同領域智慧的整合得以在系統基模(systemic archetype)的活用下,順利而有效地展開。
「超新星效應」超新星(supernova),是指恒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超新星爆發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並可能創造ㄧ顆心的恆星。這種爆炸度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nova 在拉丁語中是新的意思,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顆新出現的亮星,也表示了超新星具有更高的亮度,以及更稀少的分佈和不同的形成機制。本文所稱的「超新星效應」,是指結合「麥特卡爾非效應」(MetCalfe effect)、「麥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以及「魯拉帕路薩效應」(Lollapalooza effect)三效合ㄧ,所形成的ㄧ種總合性效應。
「麥特卡爾非效應」又可稱網絡性法則(networking rule)。21 世紀從工商業「資源經濟」邁入「知識經濟」,甚至是「智慧經濟」(wisdom economy)的時代,其最大特色之ㄧ是網絡體系的無所不在,特別是「塞依法則」(Say’s law)強調企業家的興業(entrepreneuring)與創新(innovation),會將資源從生產力低的地方轉移到生產力較高的領域。
熊彼得的「破壞性創新」(destructive innovation)闡揚革命性創新的威力,「摩爾定律」(Moore’s rule)描述了半導體科技創新的速度,麥特卡爾飛(Metcalfe)主張網絡價值與其成員數量成正比等等,啟動「網絡效應」(networking effect)法則與「外部性」(externality)的新紀元。當網絡成員大於等於 5,而已形成多對多的互動關係時,依「瑞德定律」(Reed’s Law),網絡的力量將是 2 的 N 次方。
「麥迪奇效應」差異化多樣性(diversity)的特質。依照高斯的「差異化生存法則」(differentiating survival),雙穩定互不侵犯,或是具有獨特生存利基(niche)的物種,都可以並存。因此差異化與多樣性,提供了不同物種彼此互惠而共生(reciprocal symbiosis)的生態基礎,不需受限於生存競爭的殘酷,提升了彼此的競爭優勢。
「魯拉帕路薩效應」的提倡者查理孟格(Charles Munger)認為:當各種因素間相互強化,並彼此極大化時,會產生合力的「多因素組合效應」。當多個因素力量從各方共同作用於一個方向時,有時候會在臨界點或臨界質量的基礎上串聯起來,而引發像核爆一般的力量。
「群龍時代」
「賽先生」的脫胎換骨,加上華夏民族再度回到人類舞臺中央之後,我們迎來了「群龍時代」(egalitarian era ; acephalous era)。「群龍時代」是華夏民族源自《易經》的一個人類社會的願景,與前述的「超新星時代」共同演化(co-evolution),是 21 世紀人類社會邁向未來的重要參考。「群龍時代」揭櫫了一個「人人平等、誠信互信、相互尊重、彼此學習、樂於合作、共同成就、追求永續」的社會藍圖,經過數千年的激盪、考驗、挑戰,依然歷久彌新。
《易經・乾卦》標誌著這樣的理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華夏民族重視跟自己休戚與共的生態系統中的成員,不論是「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在國曰民」,這些都是不同層次的生態系統的「元」,每個生態系統都能夠立自己的「元神」,形成一個相互扶持的「天下」—也就是我們在21世紀所說的「宇宙」。
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中,每一個成員都能各得其正,各盡其性,包括「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盡天下之性」,將「賽先生」及其他重要的策略夥伴都當作「自己人」,一起合作完成共同的目標,生態系統將可以永續發展。至於生態系統中的領導(leadership),《易經・乾卦》提出了「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的「公天下」(committed to citizen)的主張,也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下,誰能為天下萬民創造最大的幸福,就由誰來領導大家,沒有任何預設立場。
所以《易經・乾卦》主張:「現群龍,无首,吉」,「天德不可以為首」,「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見天則」;《禮記・禮運》也進一步補充「公天下」的實行策略,那就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當 21 世紀的我們能夠善用「賽先生」及其他重要的策略夥伴的專長,朝著「公天下」的「群龍時代」邁進,不但可以發揮「創造價值」的精神,也能同時「貢獻社會」、「打造未來」,為更寬廣的空間,更長遠的時間服務,實在是一舉數得的美事。這也呼應了《易經・乾卦》所說的「能以美利利天下」,以及《易經・坤卦》所說的「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的人間至美的境界。
結語
展望未來,21 世紀的賽先生走下神壇後,將陪伴華夏民族以「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胸懷,在競爭中超越,在風險中突破,將全人類、全宇宙的「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妙實力」(Ingenious power ; Promethean power)充分發揮,特別是源自於《易經》的「妙實力」,在21世紀已發展成為「經天緯地」、「裁成輔相」、「妙萬物」的一種總合性的實力。
華夏民族與 21 世紀的賽先生惺惺相惜,將在各種物類、物種、族群之間,盡量求同存異,展現「多樣性」(diversity)的最佳組合(portfolio),融會貫通,冶於一爐,創造更令人驚豔的「麥特卡爾非效應」、「麥迪奇效應」、「魯拉帕路薩效應」等等,結合成為一個新時代的「超新星效應」(supernova effect),為全人類、全宇宙的將來找到更好的出路。
-全文完-
參考文獻
- 十三經經文(民67),臺灣開明,臺北。
- 王師復(1964),經濟學方法論,財政經濟出版社,臺北。
- 王師復(1984),全般系統理論與易經:及其在之事與經濟制度分析之應用 ,廣華,臺北。
- 王弼,韓康伯,孔安國(民68),周易王韓注,臺灣中華書局,臺北。
- 何休解詁(民81),春秋公羊傳,新興,臺北。
- 余英時(1999),五四新論,聯經,臺北。
- 余英時等(2019),五四ㄧ百週年,聯經,臺北。
- 吳安妮(民92)。智慧資本的類別與評價機制之探討。智慧資本的創造與管理研討會論文。文章連結: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512113495371.pdf
- 吳哲生(1981),懋慧長英靈—柏塔蘭斐與其一般系統理論,中國論壇13(4):61-64,民70.11。
- 吳哲生(1982),國貿拓銷人才的培育策略,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 吳哲生(2006b),從雅素模型談科際整合的發展,文章連結:blog.yam.com/gaeasky/article/1232970。
- 吳哲生(2008a),科際整合芻論。文章連結:https://www.academia.edu/4546643/科際整合芻論。
- 吳哲生(2008b),21世紀管理經典智慧的實現,策略評論,1(5):55-59。
- 吳哲生(2015),寶島企業妙實力,策略評論,23:59-70。
- 吳哲生(2016a),寶島企業在「智慧經濟潮流」中的潛力典範,策略評論,25:73-83。
- 吳哲生(2016b),21世紀公司治理中的「奉元典範」,第一屆夏學國際研討會暨 毓師百秩晉拾紀念會論文集,154-165,中華奉元學會等。
- 吳哲生、陳定國(2008),經略管理智慧的系統化演進與中國經典的豐富作用,策略評論,1(4):41-48。
- 林正義(2012),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臺北。
- 林正義(2013),《周易》與《春秋》的詮釋原理與與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臺北。
- 梁錦鋆譯(2001),Wilson , Edward O.著,知識大融通,(Consilience—the unity of knowledge),天下文化,臺北。(原作1998年出版)
- 陳天機等主編(1999),系統視野與宇宙人生,商務,香港。
- 陳右勳(2007),智慧資本的價值創新策略,文章連結:http://aca.cust.edu.tw/pub/journal/37/37-12.pdf
- 陳立(民71),公羊義疏,臺灣中華書局,臺北。
- 陳明德(2014),易經與管理—時乘六龍經營天下的秘訣,中華奉元學會,臺北。
- 曾運乾(1964),尚書正讀,華正,臺北。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林士奇筆記(2016),毓老師講易經 卷一 1992 —乾坤繫說序,中華奉元學會,臺北。
- 楊必立(1973),一般系統理論評述,企業與經濟2(7):36-39,民62.04。
- 楊必立(1977),系統觀念及其應用,東吳企管學報 1 :53-61,民66.05。
- 董仲舒(民64),春秋繁露,臺灣中華書局,臺北。
- 劉長林(1995),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臺灣商務,臺北。
- 鄭曼髯(民74),老子易知解,臺灣中華書局,臺北。
- 鄭燦(民66),易理與策略運用,中國孔學會,臺北。
- 賴炎元(民73),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灣商務,臺北。
- Adle, Paul S. and Kwon, Seok-woo(2002), “Social Capital :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1):17-40.
- Argandoña, A(2011), Stakeholder Theory and Value Creation, from :www.iese.edu/research/pdfs/di-0922-e.pdf
- Amabile, Teresa M.(2001), “Academic-Practitioner collaboration in management research : a case of cross-profession collaboration,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2):418-431.
- Barton, Dominic; Wiseman, Mark(2014), Focusing capital on the long ter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2014, Vol. 92 Issue 1/2, p44-51.
- Bertalanffy, Ludwig von(1968), 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revised edition), Wha-tai, Taipei.
- Boggs, Roy A.(2010), Formal inquiry system : an inquiry profile for project management? From :http://iacis.org/iis/2010/199-207_LV2010_1472.pdf
- Chang, Yi-Fang(2013), Social Thermodynamics, Social Hydrodynamics and Some Mathematical Applications in Social Sc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s, 2013, 2(2): 94-108
- Churchman, Charles west(1950), Methods of Inquiry: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and Scientific Method, with Russell L. Ackoff,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St. Louis, Missouri, Missouri.
- Churchman, C. W.(1971), Singerian inquiring systems. In The design of inquiring systems: Basic principles of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pp. 186–205),
- Cuddy, Amy J. C.; Kohut, Matthew; Neffinger, John(2013), Connect, Then Lea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Aug2013, Vol. 91 Issue 7/8, p54-61.
- Denis, Jean-Louis et al.(2001), The Dynamics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Pluralistic Organizations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4):809-837 .
- Dowkins, Richard(1976), The Selfish Gene, 趙淑妙譯, 自私的基因, 天下文化, 臺北, 出版日期:2009/05/08。
- Drucker, Peter(1950), The New Society, 全新的社會, 顧淑馨譯, 寶鼎, 臺北, 2005年1月。
- Drucker, Peter(1968),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莊宏信等譯, 斷絕的時代, 協志工業, 臺北, 1978年3月。
- Drucker, Peter(1992),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1992), 王嘉源, 王柏鴻, 羅耀宗等譯, 杜拉克談未來管理, 時報文化, 臺北, 2003/7/28出版。
- Drucker, Peter(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1993), 傅振焜譯, 後資本主義社會, 時報文化, 1994/09/25出版。
- Drucker, Peter(1994),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HBR, September-October1994, p95-107 .
- Drucker, Peter(2002), 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劉真如譯, 下一個社會, 商周, 臺北, 出版日期:2002/09/21。
- Gladwell, Malcolm(2000),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Hawley, James P. and Williams, Andrew T.(1997), The Emergence of Fiduciary Capitalism . , Corporate Governance, 5(4) : 206-213 .
- Hill, Linda A.; Brandeau, Greg; Sal, Emily Truelove; Lineback, Kent.(2014), Collective Geniu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n2014, Vol. 92 Issue 6, p94-102.
- Horton, Thomas R.(2002), Groupthink in the Boardroom . , Directors & Boards, Winter 2002 .
- Hudson, W.(1993), Intellectual Capital : How to Build It, Enhance It, Use It. New York: John Wiley.
- Jawahar, I. M. And McLaughlin, Gary L.(2001), Toward a descriptive stakeholder theory: an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6(3):397-414.
- Kotha, Reddi, Kim, Phillip H., Alexy, Oliver(2014), Turn your science into a business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00178012, Nov2014, Vol. 92, Issue 11, p106-114.
- Layard Richard(2004), 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 Penguin Books; Reprint edition (June 27, 2006)
- Li, Gangmin(2008), Economic sense of Metcalfe’s Law, http://www.ra.ethz.ch/www/www2008/ws-workshop/WebEvolve2008-10.pdf
- Logie, Nicholas(2012), The role of leadership in conducting orchestras. PhD thesis The Open University.
- Mir, Raza, and Watson, Andrew(2000),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case for a constructivist methodolo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941-953.
- Odum, EP(1971), Fundamentals of ecology, third edition, Saunders New York.
- Pfaff, Donald(2007), The Neuroscience of Fair Play: Why We (Usually) Follow the Golden Rule, Dana Press; 1st edition (December 15, 2007)
- Rawls, John(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Belknap Press; Revised edition (September 30, 1999) .
- Scott, David(1998), Leibniz’s Model Of Creation And His Doctrine Of Substance, Animus 3(4):73-88 (1998).
- Siebert, Scott E. Et al.(2001), A social capital theory of career succ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2) :219-237.
- Stiglitz, J. E.(2004), The post-Washington consensus, from:https://www0.gsb.columbia.edu/faculty/jstiglitz/download/2004_Post_Washington_Consensus.pdf
- Sussland, Willy A.(2001), Creating business value through Intangibles, Directors & Boards, Nov./Dec. 2001:23-28.
- Tsai, Wenpin(2000), Social Capital, Strategic Relatedness and the Formation of Intra-organizational Linkages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 925-939.
- Wallin, Johan(2006), Business orchestration : strategic leadership in the era of digital convergence, Wiley ; 1 edition(September 11, 2006)
- Wilson, Edward O.(1998), Consilience—The Unity of Knowledge, Vintage Books, NY.
- Yip et al.(2008), An integrated system for studying residue coevolution in proteins. Bioinformatics. 2008, 24 (2): 290–292
- Zhang, Lu(2005), The Value Premium, The Journal of Finance • Vol. LX, No. 1 • February 2005, p67-103.
- Zweig, David(2014), Managing the “Invisibl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2014, Vol. 92 Issue 5, p96-103.
【奉元問學之三】向大師致敬(四)──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
文/顏宏如
編按:林明進老師的五年「論語」課於去年(2020)12 月底畫下圓滿句點。課程結束後,許多長期聽課的學員與師友都紛紛發表心得感想,紀念在林老師課堂中的感動,誠可謂「餘音繞樑,三月不絕⋯⋯」(友善連結:最後一堂側記)。本文轉載自「論語」課五年全勤的學員顏宏如學姊於一月初(2021-01-07)發表於臉書上的聽課心得,字裡行間充滿趣味,心得感想亦頗有見地。顏學姊會撰寫一系列心得文章,本文為該系列的第四篇(友善連結:第三篇心得)。為求「弦歌不輟」,本刊特別徵得顏學姊同意陸續轉載,以饗讀者!
【正文】
2021.01.07(四)【向大師致敬:(4)】
高中時代看《論語》,總覺得它是一本「修行的書」,現實生活中應該沒幾個人達得到那標準。在老師的解說下,才發現其實它也可以是一本經世致用的生活百科,各種人生的難題,舉凡交友、如何說話、怎麼當長官⋯⋯等等應對進退之道,都有通透的解說。
就以《論語》裡大量出現的「君子」和「小人」為例。一般我們對於「小人」的印象普遍不好,總是帶著貶抑,覺得那就是陰險城府、工於心計的同義詞。經由老師的解說,我才明白,其實《論語》裡的小人,不過就是指如你我般「尚未成德的普通百姓」,倒不一定壞,只是在德業的層次上與君子相比,還有進步空間。簡單說,君子的起心動念都以仁德出發,而小人的待人接物,比較多是從習性著眼。
老師說,儒家思想雖然建構了一個大同世界的藍圖,但並沒有要求每個人要一步登天。事實上,成德是允許有次第性的:我們得先從洒掃應對進退慢慢學起,按部就班,只要持之以恆,總會有進德修業的一天。
老師還說,立志的終極目標當然是要學天學大,但是,在理想還未竟的時候,守好份際,圓滿自己該盡的責任,也是功德一樁。比方說,如果還沒辦法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最起碼能做到分地之利,以養父母,這就很值得鼓勵了。我想這個說法對很多人的來說應該是很大的救贖,畢竟,立志要立大志沒錯,但在能力和資源上卻不是人人都那樣公平;倘若做大事力有未逮,那麼照顧好自己的心,應該也算是對社會的貢獻。
還有一句話我也很喜歡,並且常常運用在班級經營,那便是《子張篇》的「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只要能守住倫理綱常的大節,生活細節倒是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若要拿著教條時時刻刻檢視行為未免太累,心 (良知) 就是最好的答案。順著良知做事,總不會犯下損己也損人的大過,畢竟,大過是要依法究辦、不能寬貸的,小過才能有「不貳過」的空間。因此,不能將「不貳過」無限上綱,有些事要謹言慎行, 連試都不能試,因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從這些教導裡,我再一次看到通權達變、因時制宜的重要。尤其在這個動輒得咎的世代,身為老師一定要有更大的彈性,如果因為死守規矩,硬要追求所謂的公平,弄得親師生失和,實在是得不償失、大大不智!
~待續~
(第五篇心得)
#非寫不可 #不寫對不起自己
#我非得記下這五年來的聽課心得
#曾蒙國寶級大師親炙此生無憾
【奉元問學之四】春季課程「歷史探謎」心得
文/錢威良
編按:喻蓉蓉老師於春季班開設十四堂歷史課,名為「歷史探謎」。希望藉由此系列的課程,帶給學員們不同的歷史故事,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賦予它不同的歷史真實。此次特邀學員錢威良撰寫課程心得,以嚮讀者。
【正文】
本課程心得取自喻蓉蓉老師第五講課程內容——江南千年第一家族之謎(錢氏家族),喻蓉蓉老師首先以吳越的開國國主錢鏐作為開頭介紹,帶出錢氏家族的起緣。並且在江南所做的水利功績澤福百姓影響後世。其中更為重要的是交代子孫莫忘初衷,應當時時精進自己,追求世界的和平。正如大家朗朗上口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錢氏宗親裡面不只是喊喊口號而已,更是以身作則,代代謹守錢氏家訓,由自己開始影響世世代代。喻蓉蓉老師進一步地介紹當代錢氏人才,並且為這一大家族的興盛與繁榮原因做一個總結,筆者竊以為可以用兩個字概括——「教育」。接下來就帶大家進入這江南大家,一窺歷史的堂奧。
喻蓉蓉老師首先列舉錢氏家族的近代著名人物如下:被列為「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的國學大師錢穆、中國「導彈之父」和「航天之父」之稱的錢學森、著有《圍城》被稱為「西學列於中國人之第一流」的錢鍾書、中國原子能事業奠基人之一錢三強、2008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等等。並引出 2020 年新生兒出生比率,錢氏家族佔比僅在中國 0.17% 何以這麼少的人口,卻可以有這麼多人才呢?這要從一千年前五代十國開始說起。
錢氏始祖是黃帝的父親少典,少典第九代是史稱長壽的彭祖,他在殷代擔任守藏史(掌管典籍的官),到周朝則任住下史(按: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彭祖第二十八子孚受姓錢,曾任錢府上士。錢孚第四十九世孫名讓,受封富春侯,是錢氏遷往江南的始祖。再經十五代到孝憬公遷居臨安的茅山(江蘇省句容縣東南),是錢氏與杭州發生關係的開始。孝憬公的七世孫便是錢鏐。
吳越國建立於公元 907 年,包含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福建東北部。在五代十國動盪的時代,吳越國國祚八十六年相對長期而穩定。而當地承襲了當地部落文化、楚國、以及南遷的世閥貴族文化,以太湖流域為核心長江金三角地區形成多元而繁榮的「吳文化」。吳國開國國主錢鏐年輕時跟隨董昌平定劉漢宏,隨後有判心自封為帝擊敗董昌,並實質控制倆浙地區。西元 907 年朱澀成立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其歷史史實紀錄於錢鏐鐵卷中。西元 910 年錢鏐著手修築錢塘江沿岸石塘,以竹器填以巨石、過程艱辛,並派兵從事開渡工作、以時蓄洩。加以在太湖地區建立圩田制度與水利系統,奠定南宋經濟基礎。
錢鏐遺訓中,體現儒家思想的理念。包括心存忠孝、愛兵恤民、度德量力、民為貴社稷次之、愛國愛民、免動干戈、賢賢易色、自強不息、仁義長存。到了北宋趙匡胤陸續南下消滅各國,有一舉統一之勢。而吳越國末代國主錢俶遵守錢鏐遺訓「度德量力、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聖人云,順天者存,又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也。如違吾語,立見消亡。依我訓言,世代可受光榮」。遂主動上表北宋獻吳越國三十一州,避開戰爭禍端、百姓安居樂業,為南宋經濟打下基礎。
錢鏐所作的《錢氏家訓》如下,可供天下人汲取智慧。「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分則鬼神無權。讀經傳則根柢深,看史鑑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欲造優美之家庭,須立良好之規則。內外六閭整潔,尊卑次序謹嚴。父母伯叔孝敬歡愉,妯娌弟兄和睦友愛。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須讀。娶媳求淑女,勿計妝奩;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飢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信交朋友,惠普鄉鄰。恤寡矜孤,敬老懷幼。救災周急,排難解紛。修橋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濟眾渡。興啟蒙之義塾,設積穀之社倉。私見盡要剷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見利而起謀,不見才而生嫉。小人固當遠,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嚴以馭役,寬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大愚誤國,只為好自用。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廟堂之上,以養正氣為先;海宇之內,以養元氣為本。務本節用則國富,進賢使能則國強,興學育才則國盛,交鄰有道則國安。」
錢氏家族克勤克儉、家風端正、熱愛知識,對後代子孫要求嚴格。自古以來政權無常更迭、金錢生死帶不走,雖然道理簡單,但是一旦慾望擺在眼前,眼睛一紅、心就黑了。這也是為什麼錢氏祖先念茲在茲叮囑後人要真正做到「允功克讓」,而非當心靈雞湯在讀,因為錢鏐、錢俶做到了,連王位都放棄了,真正地為民著想,而被人們賜予百家姓第二大姓。「履,德之基也」。(《易經・繫辭傳》)對待子孫教育更是不遺餘力,如:錢學森其母章蘭娟女士藉由通過自己的模範「行為」引導孩子行善事的母親,蒙以養正啟發錢學森成為一代科學大家。這些道理淺顯易懂,正如「三歲兒童雖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一句話幾個字,如果不誠則無物,做到才是真的。期勉學員們能以古人的智慧啟發自己的智慧,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可見「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論語・為政篇》)
—全文完—
【公告事項】2021 夏季課程
文/秘書處
2021夏季課程已經出來囉!!
大家趕快來報名喔!本季課程全部為遠距教學。報名單門課程,將可以使用 Google Meet 視訊上課並且與老師即時互動喔!
➤➤報名任意門
★夏季課程(請點藍字看介紹)
◆週二:林世奇老師【葛洪袖裏的流霞——內丹學以術證道的探索】
◆週三:吳克老師【論韓非——兼論儒法思想異同】
◆週四:吳哲生老師【經略夏學另闢天】
◆週六上午:嚴定暹老師【易「象」與策略——「孫子兵法」之制勝策略:透視敵情:虛實】
◆週六下午:蔡耀慶老師【東西交流——十八世紀以來的書畫藝術】
【特別公告】
為配合防疫警戒第三級與避免群聚,現場暫不開放學員入場聽課,如欲洽公請先來電洽詢,到場時請配合簡訊實聯制與測量體溫。歡迎報名單門課程,參加課程 Google Meet 視訊,即可享受線上和老師互動零時差喔!
疫情未艾,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想要自我提升,卻找不到門路和方法嗎?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