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9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 第69期

公元2019年9月7日 夏曆己亥八月初九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薪火相傳,綿延不絕文/編輯部
◼︎【奉元活動】中華人文商道臺灣考察團來訪側記文/秘書處
◼︎【奉元問學之一】1976 年的第一次論語課文/林明進
◼︎【奉元問學之二】
徐復觀先生「荀子人性論」(四)心得
文/廖鶴群
◼︎【奉元問學之三】
學校不會教的事——我與易經的相會
文/林芃穎
◼︎【奉元公益】
「第一屆獨角獸夏令營」課程側記之一:千字文
文/林芷安
◼︎【奉元社快訊】奉元社的回顧與展望:一〇八年秋文/奉元社
◼︎【公告事項】2019秋季課程文/秘書處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編輯小語】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文/編輯部

時值暑假結束,九月初開學的時刻,奉元學會也馬不停蹄地推出了「秋季課程」。轉眼之間,教師節將至,毓老師夏曆冥誕也愈來愈近,學會也將會進行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敬請拭目以待!

本期文章都圍繞在薪火相傳的主題。你知道  毓老師以前第一次上「論語」課時的情景嗎?請參閱文章:
1976 年的第一次論語課

你知道荀子的「性惡說」,是專門針對孟子「性善説」而來的嗎?你知道荀子「性惡說」在理論建構的過程中,其實有自我矛盾的地方嗎?歡迎閱讀:
徐復觀先生「荀子人性論」(四)心得

你知道在奉元讀書學到的東西,是在學校學不到的嗎?請一定要讀:
學校不會教的事——我與易經的相會

你知道啟蒙經典讀物《千字文》其實可以很有趣嗎?歡迎參考:
「第一屆獨角獸夏令營」課程側記之一:千字文

想知道臺灣大學奉元社近期社課的內容嗎?請見:
奉元社的回顧與展望:一〇八年秋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奉元活動】中華人文商道臺灣考察團來訪側記

文/秘書處

編按:此次獲得接待「中華人文商道臺灣考察團」之機會,冀望能將「奉元精神」弘揚至每個需要的地方。本次來訪的「中華人文商道臺灣考察團」貴賓有六位: 石寶峰(團長)、張瞭​​原、高聚武、張志良、塗煜林、呂國偉、冷陽、王彬、陳瑞甫、劉維軍、李莉軍等團員。

代表中華奉元學會(奉元書院)出席人員包括:劉君祖理事長、閻以炤理事長夫人、馬康莊理事、吳哲生理事、蔡耀慶理事、劉文山理事、蔡濟行理事、陳亞莉理事、蕭育娟常務監事、李濟捷監事、熊羿秘書長等。

▲中華人文商道臺灣考察團團長石寶峰帶領團員參訪奉元書院。
▲中華奉元學會劉君祖理事長(中)、理事長夫人、理事及監事均出席接待。
▲劉君祖理事長(左)進行開場簡介,並逐一介紹中華奉元學會出席人員。
▲石寶峰團長代表中華人文商道考察團致詞,說明此次來訪動機。

石團長在長時間浸淫於中國古代經典(毓老師又稱做「夏學」)後,深受《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所啟發,並表示一切都要從 2016 年說起。2016 年有大陸同胞來臺旅遊發生了「桃園火燒車事件」,最後導致全車 26 人死亡,無一生還。此事件對兩岸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事後遂有了成立「兩岸人文名家論壇」的初步構想,希望在大陸近年「一帶一路」的發展中,以中華智慧開拓新局。而臺灣保存了完整的中華文化,因此兩岸應以文化做為鏈接,共同創造美好未來。

於是在 2017 年 6 月 27 日,秉持著以「中華文化鏈接兩岸,中國智慧引領世界」為信念於臺北 101 大樓舉辦首屆「兩岸人文名家論壇」。接著也於隔年 2018 年 7 月 12 日,於圓山飯店舉辦第二屆「兩岸人文名家論壇」。今年也於 2019 年 5 月 28 日舉辦第三屆「兩岸人文名家論壇」,並首次移師高雄舉辦,目的就是為了更近距離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熊羿秘書長彙報秘書處工作內容及回顧奉元書院近期對外活動。
▲中原書院、新豫商學院創院院長張瞭​​原(左)表示因本身是河南人,身處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對於發揚中華文化具有堅決的使命感,進而發願成立中原書院。計畫未來二十年內,培養二十位國學大師,完成中華文化再造工程。
▲李濟捷監事(右二)回顧 1967 年學生時期,當年是如何受  毓老師的教學及言行舉止所感召,從此終身追隨毓老師,並帶領現場與會人員作「格物」、「致知」之練習。
▲在李濟捷監事的帶領下,與會人員端坐後,緊閉雙眼,進入「格物」、「致知」之練習。與會人員表示做完練習之後,確實身、心,靈皆獲得了一定的淨化。
▲劉君祖理事長(左)致贈紀念品給石寶峰團長(右)。
▲劉君祖理事長(左)與石寶峰團長(右)合影留念。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書院)出席人員與中華人文商道臺灣考察團合照後,畫下了此次來訪的句點。

【後記】

《毓老師講老子》一書中記述了  毓老師當年講授《老子》的上課筆記,其中也包含了少部份  毓老師本人自己的心得筆記(簡稱毓批)。 

毓老師對《老子》整本書的總結是:

以靜制動,以弱勝強。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悟得老氏妙,商韓弊可調。 

《毓老師講老子》

毓老師講學注重實用,冀望以古人之智慧,啟發今人之智慧,讀者可以花時間好好翫味上面這一句話。要是真悟到,一句話也就夠用了,共勉之! 

-全文完-


【奉元問學之一】1976 年的第一次論語課

文/林明進

編按:本文摘錄自中華奉元學會講師林明進老師 9 月 2 日之臉書貼文(連結),林老師在文中回憶自己在早年在 毓老師座下聆聽四書的情景,並分享奉元書院講授「論語課」的初衷以及希望傳承毓老師華夏之學的發心。本刊特別徵得林老師授權轉載,以饗讀者!林明進老師,為建國中學國文科名師,每年固定於春、秋兩季的每週二晚上在奉元書院開講「四書」系列課程,林老師不拿講酬、耕耘教育,目前講授的「論語」課程,分享跟隨  毓老師讀書的心得體會,廣受學員喜愛,預計今年 9 月 17 日繼續開課,上課地點在龍顏講堂(課程簡介請點此)。

記得第一次上毓老師的論語課,是在臺北舊三總附近的巷衖間,附近比較大的標的物是「天主敎耕莘文教院」,我們同學三人總是先在耕莘文教院流連,看時間差不多了,享受乾乾淨淨的洗手間,拐幾個彎,看到長著青苔,斑斑剝剝的一排短牆,(天德黌舍)就到了。那年我 19 歲。

第一章「學而時習之」章,毓老師保留不講,後來 35 年中,反覆聽了 18 遍(四書一年講一遍),一直都是上了 4次課以後,才開講第一章,這一章就講了三週個小時,這是毓門弟子都知道的。

地毯捲向一邊,擺上密密麻麻的鐵椅子,人人一塊長方形的甘蔗板,寫筆記用。汗臭味、臭襪子味⋯⋯,一支老電扇驅不走。擠滿學生的日式屋舍,每一個學生都是汗漬滿面,聽完舒暢無比!走出木門外,心情痛快得很。

那時候戒嚴時期,天德黌舍只收大學生,臺大生最多,其次是政大,各種系都來,那時候的大學生喜歡毓老這一類的傳奇人物,擠破頭都要來聽過。第一次上課,我發現竟然有一位穿著建中制服的學生。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毓老師說這是破格錄取,沒説原因。上了第一次課,跟絕大部分的人一樣,如痴如醉,迷上了。

時空不同,我戰戰兢兢在奉元書院講授學庸課,因緣際會,臺下一位北京來的陌生人物,請我去北京開講,從此寒暑假就常去對岸了。四年前開始在龍顔講堂講「論語課」,又發現了一位建中生、一位北一女,都是資賦特別優異的學生。

去年有一位成功高中高一生來報名,我欣喜不已。大學生碩博士生也來了。記得我家大犬考上臺大法律那一年,就帶他去聽課,毓老師高興得很,還特別介紹了我們父子檔。二犬大年初二趕上和毓老師照相留影,老師辭世後,我兒居正也上臺大,没能親炙於毓老師,只能聽我説他老父堅持 35 年的夜課故事⋯⋯

毓老師對我家廳堂上懸掛的「體元居正」、「精一執中」,微微頷首。我說大兒子名執中字精一,小兒子名居正字體元,老師又點了幾下頭。

2019 年秋季班論語課即將於 9/17 週二晚上開講,毓老師一年講一遍四書,我打算五年講一遍論語,秉承師訓,戰戰兢兢「接著講」。秋季班接著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第二十三章:「⋯⋯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起⋯⋯結結實實一章一章講,論語課只剩 98 章,492 章估計只剩兩季,就可以講完。

2015 年在新賓永陵邊,毓老師興建的滿學硏究院內院,當年我們夫婦兩人淚流滿面長跽在毓老師靈前許的願,前後一共花了五年,門生不才即將兌現。

在臺北奉元書院選定的「龍顏講堂」,臺北市信義路二段 196 號金石堂書店樓,我只能講一遍,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後來者」,懷抱著跟我同樣緬懷恩師的心情,會有更多的奉元弟子門生「接著講」,一棒接一棒,秉承師訓:「不要照著講,要接著講。」、「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華文五洲首,夏化一統流」的責任⋯⋯。

歡迎老學員,盼望新學員,一起走過這一段夏學傳習之路。

深深一鞠躬⋯⋯


【奉元問學之二】徐復觀先生「荀子人性論」(四)心得

文/廖鶴群

編按:《易經・兌・象傳》:「君子以朋友講習」。為學需要同門同好互相切磋、互相砥礪,才能一起成長並進。秉持此一理念,也為了傳承 毓老師講學精神,奉元學會常務理事潘朝陽老師,特別舉辦以研討中國經典為主軸的讀書會,名為「中國義理與文化的經典和論著」,每月一次,週日上午十點到十二點於學會現址舉行。從去年(2018)八月底開始至今已聚會研討十二次。參與的學長姊們都是學有專精的前輩,分享內容引經據典又切合時事,非常精彩。本文為最近一次讀書會(2019.08.25)的心得,討論主題「徐復觀先生〈由心善向心知——荀子經驗主義的人性論〉(完結篇)」(直播影片請點此)。下一次讀書會預計將於九月二十九日(週日)上午舉行,歡迎各位同門同道一起來研討!

今年夏天,「中國義理與文化的經典和論著讀書會」以四個月的時間,深入探討了徐復觀先生〈從心善向心知——荀子經驗主義的人性論〉(以下簡稱〈荀子的人性論〉)一文。最後一講時,雖逢颱風「白鹿」進逼台灣,但成員參與依舊非常熱烈,欲罷不能。對於〈荀子的人性論〉的主題,藉由潘朝陽老師一共四次的導讀,筆者以為,與會成員對荀子的人性論及徐先生的觀點都能有極清楚的認識。唯筆者囿於學力,一時難以再加深入鉤玄,乃願從延伸閱讀中提出一些粗淺的心得,敬請師長同學們賜教。

  • 荀子人性論中「性無定向」和「性惡」的矛盾

本次讀書會,潘老師導讀的範圍為〈荀子的人性論〉的第五、六節,在第五節「荀子性惡論中的問題」裡,論及了荀子性惡論的矛盾之處。筆者先前的心得中,曾寫道:

從荀子的其他論述,以及他所界定的人性的內容觀之,荀子於性,本應傾向於「性無定向」的判斷。徐先生即指出,荀子論人性實際上更接近於告子,又較告子更為周密,因此更應當得出「性無分於善惡」的結論。[1]

這即是說,荀子性惡論的矛盾之一,正在於「性惡」這一判斷,和荀子在其書中其他篇章所闡釋對「性」的規定及觀點,是有所矛盾,不能相符的。該篇心得並且提及:

徐先生以為,荀子對性惡的立論,並非出自他自身思想體系的嚴密論證,而是出於兩個原因。一為荀子之提出性惡,其實是乃欲與孟學商榷,但是因爲時代條件的限制,荀子恐未真正親見孟子全書,以致立論不能針鋒相對,反而間有偏差。[2]

不過,徐先生雖然認為荀子〈性惡〉篇在作文上是瞄準孟子性善說而爭論,但其從思想史的角度著眼,還進一步指出荀子真正的目的,是藉由批判性善說以建立性惡說,從中導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樣一種為了特定政治主張所建構,而非縝密的推理而成的理論,自然不免有時佶屈,且存在漏洞。而對於〈性惡〉篇的論點,徐先生不僅在邏輯上加以批駁,尚且進一步懷疑荀子未曾見過《孟子》一書,而僅是聞之於傳說。他說:

荀子對於孟子主張性善,而自己主張性惡的爭論,不是針鋒相對的爭論。荀子與孟子,大約相去三、四十年。我根本懷疑荀子不曾看到後來所流行的《孟子》一書,而只是在稷下時,從以陰陽家為主的稷下先生們的口中,聽到有關孟子的傳說。⋯⋯他對於孟子人性論的內容,可說毫無理解。假定他看到了《孟子》一書,以他思想的精密,絕不至一無理解至此。⋯⋯荀子以孟子為對手來爭論性的善惡,不僅沒有結果,並且也沒有意義。⋯⋯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荀子性惡的主張,並非出於嚴密地論證,而是來自他重禮、重師、重法、重君上之治的主張。[3]

徐先生在此處的懷疑和論斷,持之有故,言之有理。首先,正如徐先生所分析的,荀子的人性論中存在著矛盾。即是說,荀子似乎既主張「性無善惡」,又主張「性惡」,從而使他的性惡說在理論上產生了自我矛盾的缺陷。[4]按徐先生所言,荀子的人性論本來是近於「性無分於善惡」的觀點,且荀子洞察了「性」有「能力」「欲望」兩個層面並且將之拆開分析,這一點使他的「性無定向」說較告子更為周密。[5]可是,他隨後對性所下的「性惡」這一判準,卻又破壞了他「性無定向」的結論。因此在理論的完善程度上,荀子的性惡說又反而不如告子的性無善惡說。[6]筆者在先前的心得中,也曾描述了徐先生所指出「性惡」論點在邏輯證明上的循環論證之誤,即是關於「性惡」的結論,有大部分均從「性惡」的前提中而來。[7]相對的,譬如〈修身〉篇「凡用血氣志氣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從由禮與否之別指出禮之重要,其中的人性論觀點似乎近於性無定向;〈榮辱〉篇「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爾。⋯⋯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也」,指出師法的重要,此處所謂小人並非道德敗落之人,僅是相對於君子而言,而其謂「正其口腹」,正是從「性」的先天欲望而論,未將行為的流弊歸於先天的性惡,更近於性無定向之說。可見從荀子「性無定向」的觀點中,未必就不能導出重視「禮法」、「統類」的主張。

因此,徐先生對荀子人性論中之存在著矛盾的質疑和判斷,是非常合理的。可是,何以荀子要捨棄自己周密的「性無善惡」的理論,而另下「性惡」的判斷,以存在漏洞的性惡說推動其政治主張,卻教人殊難理解。其次,正如徐先生所言,假使荀子得見《孟子》全書,立論應不致發生如此疏漏。但反過來,也不禁使人疑惑,為何以荀子之思想周密,卻選擇在缺乏文本參照的情形下爭論辯駁,以致近於無的放矢?又,倘若其政治主張的基礎確實不得不經由性惡說以過渡,以荀子著說時一貫的恢弘精細,大可另出心裁,何苦一定要以對立於性善的方式,作為其理論的基礎呢?

  • 荀子「性惡」說作為其理論內在矛盾的意義所在

對上述問題的答案,實際上可以藉由釐清徐先生的懷疑中的兩個前提,以試圖解決。即是:

一、荀子究竟是否見過〈孟子〉一書?

二、荀子〈性惡〉篇的著說意圖為何?

關於第一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存在已久的考證問題。與徐先生活動年代相仿的韋政通先生,也曾對此提出質疑。[8]而關於第二個問題,現有的研究大抵上均與徐先生在 1969 年出版《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的判斷相同。根據廖曉煒先生的耙梳指出,學界幾乎都同意:〈性惡〉篇是以孟子學說為對象而展開。[9]但對當中論點的理論意義,仍有許多討論,對它於孟子思想理論是否有正確的理解,攻訐是否得當,也還存在爭議。甚至可以進一步懷疑,〈性惡〉篇是否為荀子親作?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將直接影響到荀子人性論中的矛盾是否存在,及其意義為何。何志華先生〈《荀子》述《孟》考:兼論〈性惡篇〉相關問題〉一文,對此有精彩的論述。大抵上,何先生以文本義理考證,說明荀子應曾精讀《孟子》一書,而〈性惡〉篇則存在有完成年代與作者的問題,論述精彩,足以解決本文第一節節未的提問。[10]不過,本文於此暫時不多作敘述,僅先稍微說明,期望將來有機會能再加說明。這是因為,筆者以為對徐先生而言,更為至關重要的問題,乃是荀子思想及其主張的政治制度在中國思想史及中國歷史上具體曾發生的影響,對其意義的批判和重新發掘,以及從這一角度做出的解釋。因此,本文還是回到徐先生處,以尋找回答。

在〈荀子的人性論〉一文中,徐先生不僅梳理了荀子人性論的內容,也花了相當的篇幅討論性惡說的問題,以及荀子人性論裡的內在矛盾。而實際上,自內觀之,理論中的個別論述固然可能存在矛盾;可是當將理論作為一個整體,將其放在外在環境來比較和觀察時,它也可能仍然有其獨特的整體意義。就在後一個層次的荀子的人性論而言,徐先生是有文章加以討論的,即為收於《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中出版的〈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其下將簡稱為〈荀子政治思想〉)。在這篇文章裡,徐先生將荀子的政治思想——兼及作為其基礎的人性論——和孔孟及法家對照,做了一個鳥瞰性的分疏比較。他指出,一方面,荀子使儒家的人文精神有所曲折,但另一方面,荀子也確實是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後世以荀子的思想轉手而成為法家的說法,並不切情實。[11]

按徐先生的說法,荀子在政治思想上,繼承了儒家的通義。其中有:

  • 「民本」思想。如「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正論);「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大略)。
  • 「革命」思想。如「臣或殺其君,下或殺其上,無它故焉,人主自取之也」(富國);「奪然後義,殺然後仁,上下易位然後貞」(臣道)。
  • 「民生」思想。如「禮者養也」(禮論)。
  • 「義利之辨」。如「挈國以呼功利,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與國)而求大利焉,內不修正其所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謀日行而國不免危削,綦(至)之而亡」(王覇);「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樂分施而恥積藏;然,故民不困財,貧窶者有所竄(容)其手」(大略)
  • 「從道不從君」。如提出「傅」與「師」的觀念,以諌﹑爭﹑輔﹑拂,為社稷之臣(臣道)。
  • 「身教德治」。如「聞脩身,未嘗聞為國也」(君道)。
  • 以道德人格的完成為最高義,即如孟子所言「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荀子亦再三言「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王霸、儒效),此正與《孟子・公孫丑》言語氣概毫無二致。[12]

從其中四到七點尤其可以看出,之所以在荀子能繼承發揚這些通義,正如徐先生〈荀子的人性論〉所論的,乃是因為荀子所謂的「性惡」,根本不同於原罪性的「生之所以然」的惡,甚至也不同於法家的性惡。荀子的「性惡」,更像是繼承了「人心惟危」傳統的一種戒慎恐懼之心情。實際上,徐先生更不止一次為我們指出,荀子在討論人性時,與孟子有諸多相通之處。[13]也因此,徐先生要說:「他從人的官能欲望而言性惡,其用心乃在於提撕警醒,以教人不可安於現狀。他這裡由欲望而言性惡的惡,並沒有一般宗教所說的絕對是壞,因而對人發生厭離的意思」。[14]

換言之,儘管徐先生認為荀子的性惡說在立論根據上「無一可立」,但另一方面,他也認為荀子之言性惡,本非純由推理而得的學術判斷,而更近於立言設教時的提點說法。綜觀〈荀子的人性論〉與〈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兩篇文章,徐先生批判的重點,亦非荀子的性惡觀念,而是荀子太重視政治生活,且不承認人之內在的超越性的道德心,以致將孔孟內在的人心所表現出的禮,外鑠成為帶有強制性、組織性的制度。而之所以如此,究其實,仍是由於荀子經驗主義的性格,使他不能肯定個人人格尊嚴的根源實在於人心內在的仁。加以荀子身處的戰國中後期已漸邁入大一統的局面,對政治生活的關注太重。就此而言,無論荀子在人性論上是主張性無善惡或者性惡,可能都不會改變荀子將禮外在化、政治化的傾向。

那麼,回到本文開始的問題,即從荀子對「性」的內容和作用的分析規定來看,他對人性,應當已形成較為完備的「性無善惡」理論。何以荀子要另下「性惡」的判斷,造成原有理論的缺陷,其必要性為何?筆者以為,姑且不論荀子性惡說的理論根據和效力如何,他之所以提出性惡,其實仍是基於相信人有向上的可能(即使可能要憑藉外力)。其次,倘若持性無定向之說,則人性既能自成善惡,禮教、師法的必須性也將隨之動搖。是以他必要說性惡,倘若不加以禮教,則人性所顯露的必然只有惡。因為只有如此說,才能彰顯禮義法正的重要性,以及使人對向上求善產生迫切之感。

徐先生說:

荀子自認為繼承仲尼子弓,在政治思想上,也有許多地方還是繼承儒家的圭臬,已如第一節所述,所以他的理論構造雖甚為嚴密,然內容實含有不少的矛盾﹔彼亦賴此矛盾以在其思想上有一制衡作用,不至一往不返,大體上尚能與法家劃一界線,以保持其儒家的規格。[15]

筆者認為,其所謂「制衡作用」,正發揮在荀子以「性惡」來提撕警醒,儒家精神中的「王霸」、「義利」、「志欲」、「人禽」等大辨別處,都要從對自我內在欲望本能的流弊加以正視,才能做細緻的區別。其最終目的,仍是在求實現以人為本的德治社會。在這一點上,荀子相對於法家將人民視為「械數」,道家將百姓視為「芻狗」,實有天淵之別。

於筆者個人而言,藉此次機會,對荀子思想有所探究、反思之後,乃於孟子思想的浩然滂薄更為傾心。在本次的討論會上,熊琬老師繼大作〈從荀子人性觀的義內說探討諸子百家不出義內說與義外說〉[16],再從經學發展史的角度,即席梳理了孟荀思想的發展及差異,並指出在孟荀思想中,對「聖人」的道德人格的詮釋有本質之別,對筆者亦深有啟發。此外,本次讀書會中,也榮幸的推舉到熊琬老師擔任自九月開始的讀書會導讀人。熊老師將從近年獨到的研究心得出發,引領讀書會閱讀、討論《史記》,教人傾耳拭目!

——————————

[1] 108 年 7 月份《奉元電子報》第 67 期(文章連結)。

[2] 108 年 7 月份《奉元電子報》第 67 期(文章連結)。

[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1999),頁 237-238。

[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頁 256。

[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頁 235。

[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頁 255。

[7] 載於 108 年 7 月份《奉元電子報》第 67 期。

[8]綜觀荀子評孟子語,除『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外,其他皆無甚意義。根據我們對孟荀兩系統的了解,荀子似是察覺孟子內轉之偏,而要向外開,朝外王方向轉,但何以對孟子正面立說,若一無所知者?孟子又不是一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何以荀子竟無一言中其說?〈性惡篇〉本針對孟子性善說而發,但細案荀子所傳述孟子意,亦盡屬誤解。先秦儒家在孔子以後,唯孟荀兩大儒,何以荀子對孟子竟如此疏隔?此誠難以索解矣。我懷疑,荀子一生,根本未見《孟子》一書,所述者或多據失實之傳聞。但復可疑者,依據傳聞而定人之罪,雖小智者,其誣妄亦不至此,荀子何獨屑為?此亦不能索解者」。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年),頁 280。

[9] 廖曉煒,〈孟、荀人性論異同重探——由荀子對性善說的批評展開〉,《哲學與文化》2014:41:10,頁 163-164。其所引對此問題有所討論的書目,有:王天海,《荀子校釋》(2005);朱曉海,《荀子之心性論》(1993);李哲賢,〈荀子人性論研究在美國〉(2007);龍宇純,《荀學論集》(1987);葛瑞漢,《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2003),等等。

[10] 何志華,〈《荀子》述《孟》考:兼論〈性惡篇〉相關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5:60。

[11] 「從學術方面說,他承孟子之後,為儒家開創期之殿軍﹔儒家的人文精神,由他而更得到一明確的形態﹔形成人文精神骨幹的禮、樂、及由禮而來的「正名」,孔子只提出一個端緒,在他都有詳細的發揮。在這一點上,他似乎可以說是儒學的完成者。西漢所結集的儒家典籍,幾無一不受其影響(講見汪中荀卿子通論)。⋯⋯後世許多人以韓非李斯,係荀卿思想之轉手,此固昧於當時情實﹔然儒家精神,因荀子而受了一大曲折,則亦不容諱言」。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北京:九州,2014),頁 171。

[12]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頁 172-176。

[13] 徐先生認為,在談述「性」中的「欲」「心」時,荀子的「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與孟子「物交物,則引之而以矣」相類。又如荀子言「節欲養欲」,孟子談「養心寡欲」。徐 238.256。荀子又有「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與孟子「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的論點相同。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頁 188-189。

[1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頁 256。

[15]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頁 192。

[16] 108 年 8 月份《奉元電子報》第 68 期(文章連結)。


【奉元問學之三】學校不會教的事——我與易經的相會

文/林芃穎

編按:本文作者為夏季班嚴定暹老師〖走入易經的世界〗課程的學員,目前就讀高二,為課堂上年齡最小的學員。雖年紀輕輕,就對中華傳統文化極有興趣,潛力無窮,後生可畏。本文從一個高中生的視角出發,發現在學校課堂上沒法學到的人生智慧與道理,如同課程簡介中所謂「易經不是論學術成就,而是論人生成熟度!」嚴老師〖走入易經的世界〗課程,將於秋季班繼續開講,敬請拭目以待!(課程簡介請按此)(第一講直播影片

我會來到奉元,是因為和母親一起來書院參加熊羿老師的三國課程,猶記得小時候就看過橫山光輝的三國卡通,對三國人物故事印象深刻。跟著熊羿老師一起讀毛宗崗先生註的《三國演義》,彷彿進入了一千八百多年前塵土飛揚的沙場、遙想月光映襯下英雄議事的石桌。除了透過羅貫中先生流暢的文字,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毛宗崗先生在字裡行間的夾評更是精彩,常常讓人拍案叫絕!後來我也去聽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嚴定暹老師主講的課程:「走入易經的世界」。

《易經》是講「變易之道」的書,有人也稱「易經」為「變經」。有人說「易」為「智海」,《易經》這本書就像智慧之海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到大海裡面悠遊。古往今來所有先人的經驗典範、智慧結晶,都能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還沒接觸《易經》以前,我一直認為《易經》是拿來算命的,但其實《易經》是一本應對進退、處理事情的方法書。在遇到不同環境或狀況時,要有相對應的進退之道。「易」有個解釋是五經之源,是中國的思想之源,也就是「變」。毓老師曾說「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無論神紹情,不可為典,不可為要,只有變到最合適、最恰到好處的地方,就是最合「時」的地方。在課堂上,老師也一直說,在不同的身分地位、不同的時機,都要做符合自己當下狀況的事。面對事情的心境和態度也要隨著外界改變,隨時看到外緣的變化,不隨波逐流,也不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般沒有變通。相反地,我們要能夠與時俱進,在適當的時機作出恰當的抉擇,猶疑不定,會讓你錯失正確的判斷時機,就注定失敗。

嚴老師在課堂中很喜歡引用歷史故事,有一個故事是在講公孫弘。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邊都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句話可能就是死罪。而公孫弘最大的本領就是能夠保住漢武帝對他的信任,八十多歲老死在丞相的位子,始終能得到漢武帝的寵信。在公孫弘死前一年,淮南王劉安、橫山王劉四兩人先後叛亂,事發時,公孫弘正在家裡養病,和他毫無關係,但他自身為丞相是輔佐皇帝處理朝政的,出現叛亂,擔心皇帝認為他不稱職,就寫了奏章,奏章中提了兩項要求:第一,辭封,就是把平津侯的位子辭掉。第二,讓位,把丞相的位子讓出來,以免擋了賢者之路。這就是公孫弘極度高明的地方,公孫弘辭封讓位是姿態,以退為進,奏章上去以後,漢武帝非常感動,不但不同意他辭封讓位還賞賜他很多東西,讓他好好在家養病。西漢開國以來,由一介布衣而封侯拜相的第一人,也是武帝一朝十三位丞相唯一一位善始善終者。人的一生總會高潮迭起,當我們在不利的環境下更要懂得自處與進退得宜,要能屈能伸,不卑不亢,能退一步看事情,以退為進,有時候柔不是軟,而是恆久的存在。

嚴老師上課時,不只是一字一句的解釋意思,除了強調「依經解經」,還會引用許多能和內容連結的歷史掌故、旁徵博引。《易經》是生活的哲學,是可以印證時勢的。在學校,國文老師總是被進度追著跑,讀課本衝講義都快來不及,沒能講到那麼多的道理,沒能做那麼多的應用和連結,無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瞭解一本經典。在這裡,沒有學校的時程限制,每個來這裡的人都抱有強烈的學習熱忱。我能來到奉元,多聽一些學校不會教的事情和道理,不但能充實自已的涵養,也能學習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態去看事情。使我的視野更加寬廣開闊,不受侷限。


【奉元公益】「第一屆獨角獸夏令營」課程側記之一:千字文

文/林芷安

編按:《易經・離・象傳》:「大人以繼明照四方。」毓老師所強調的夏學精神,就是要薪火相傳,為往聖繼絕學,將優良傳統文化的火苗綿延不絕地傳承下去。中華奉元學會副理事長吳榮彬學長,為回饋故里,於今年暑假期間,特別出資在其母校臺南五甲國小舉辦「第一屆獨角獸文化創造夏令營」,由奉元書院規劃執行,活動兼容並蓄,包含國學、中華武術、創造力訓練等課程。本篇文章為營隊小隊輔所寫的「千字文」課程側記,講師為潘秀鳳、唐微智兩位老師。兩位老師,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帶領小朋友進入蒙學經典《千字文》的世界,寓教於樂,引人入勝!


【奉元社快訊】奉元社的回顧與展望:一〇八年秋

文/奉元社

新的學期即將開始,奉元社也即將邁入創社第八年,這八年間換了三位社團指導老師,也換了四位社長,讓我們一直堅持下去的,是為了繼承與發揚毓老師傳授給我們的夏學奧質與奉元精神,同時,奉元社也秉持著曾遠鵬社長的誨示:「德之不脩,學之不講,是吾憂也。」所以社課、演講與讀書會的開設,一直都是社團活動的核心,回顧過往,奉元社一共開了19門,共80堂社課與讀書會、演講13場,詳細內容如下圖。

而新的學期,奉元社依舊要繼續「尊德性,道問學」,我們會繼續邀請熊羿學長開設三國演義的社課,除了會將社課在 Youtube 平臺直播外,我們在新學期也會嘗試與 Youtuber 合作,因為 Youtube 作為新時代的傳播媒體平臺,深受年輕人喜歡,我們希望藉由這樣的跨界合作,讓文化與科技迸出新滋味,同時也讓平常難以觸及的受眾與更多外地的友朋,能夠透過網路影片,了解毓老師的英雄事蹟與生平所學,同時也能觸動更多人了解夏學,這是我們最深的期盼。

臺灣大學奉元社歷年社課與演講

(奉元社主辦、奉元書院協辦)


【公告事項】2019秋季課程

文/秘書處

2019秋季課程已經出來囉!

有興趣的朋友趕快來報名喔!

報名網址:http://bit.ly/2YNUYtG

★秋季課程簡介:

論語

◆週三【元氣浩然利天下——春秋繁露中的王者氣象

串起來講孔孟道不同

◆週六上午【走入易經的世界

六下午【老實寫字

➤➤2019【秋季課程】推廣課堂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