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8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 第51期

公元2018年3月7日 夏曆戊戌正月二十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文/編輯部
◼︎【奉元活動】戊戌年新春團拜側記文/秘書處
◼︎【奉元鴻爪】元學第一村──(一)跟毓老師說說話文/建中一叟
◼︎【奉元問學之一】
上善若水 第八章:形期無形,應變無窮
文/陳明德
◼︎【奉元問學之二】奉元書院冬季班《孟子》課堂心得文/廖鶴群
◼︎【公告事項之一】春季課程文/秘書處
◼︎【公告事項之二】3/25毓老師逝世七週年紀念會文/秘書處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編輯小語】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文/編輯部

往年   毓老師還在世時,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結伴同行,一起向   毓老師拜年。今年 2 月 24 日,適逢夏曆正月初九,中華奉元學會舉辦了「戊戌年新春團拜」儀式,許久未見的奉元同門以及舊雨新知,在奉元書院齊聚一堂,互相恭賀新春愉快。今年新春團拜秘書處做了新嘗試,進行臉書與 YouTube 直播,讓未能親臨現場的學長姊們也可以即時乃至於事後觀賞感受現場氣氛。團拜中,話題除了緬懷先師,重溫   毓老師昔日的精神與風采,也不忘關心時局和時事,表達出奉元精神憂國憂民的胸懷。中華奉元學會預計將於本月下旬的 3 月 25 日下午兩點舉行「毓老師逝世七週年紀念會」,屆時希望大家一起來參加,緬懷師恩,並共同觀賞   毓老師講課影片。

本期特別徵求林明進老師同意,刊登他於   毓老師逝世一個多月後所撰寫的追思文〈元學第一村──(一)跟毓老師說說話〉,文中從三個角度來描述   毓老師一生剛健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對家國憂思的情懷,字裡行間充滿了對    毓老師的孺慕之情,值得細細品味。本期刊登陳明德老師〈上善若水第八章:形期無形,應變無窮〉一文,文中將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與企業管理結合,並將老子所說水的五種善與儒家五德、五經和中醫的五臟做會通,別出心裁,極富可讀性。本期還邀請廖鶴群學員撰寫〈奉元書院冬季班「孟子」課堂心得〉,針對潘朝陽老師冬季開設的「孟子」課程進行深入淺出的討論,文中闡述孟子思想中特別強烈的「憂患意識」,尤其是「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君子有終生之憂」那種對於天下國家、憂國憂民的胸懷。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返回目錄


【奉元活動】戊戌年新春團拜側記

文/秘書處

編按:毓老師在世時,每年春節,初一或初二,毓門弟子總是起個大早結伴同行一起來向  毓老師拜年、問好。今年為  毓老師逝世七週年,奉元書院特於民國一○七年二月二十四日夏曆正月初九舉辦戊戌年新春團拜,由學長們分享親近  毓老師的回憶,大家一起重溫往日時光!

▲此次由許久未見的蔡正道學長擔任司儀。
▲首先由吳榮彬副理事長代領大家向孔夫子像行三鞠躬禮。
▲再向  毓老師坐像行三鞠躬禮。

由於劉君祖理事長不克出席,此次由吳榮彬副理事長代為主持。副理事長開場即回溯戊戌年的前三個甲子,1838年發生鴉片戰爭、1898年發生戊戌變法、1958年有八二三炮戰,今年又是戊戌狗年,隱隱約約中潛藏著變數。副理事長左思右想,在前來書院的路途上突然頓悟了,原來2018年是臺灣的選舉年!

    從兩岸、臺商、臺灣新創產業談到了最近的臺灣政治,如何讓文化、教育不受政治干擾,發展出嶄新的臺灣價值,有此,始能在國際上立足。(按:奉元書院即將於107年3月11日起,每週日上午十點,舉辦『臺灣文化與歷史專題講座』,無需報名,免費參加,歡迎大家共襄盛舉。課程介紹

▲吳副理事長也拋出一個問題:什麼是「臺灣價值」?值得大家花時間,找尋自己心中的答案。

緊接著是許仁圖學長的《元儒》新書發表,  毓老師常說:「講學不要照著講,而是要接著講。」仁圖學長回憶起兩年多前的一場大病(詳情請按我電子報第25期),人一輩子,往往在人生中的大轉彎處,才會體悟到  毓老師的苦口婆心。《元儒》這本書要從2008年來講起⋯⋯(詳細介紹請按我電子報第49期

▲許仁圖學長回憶2008年~2010年,單獨向  毓老師請益問學那三年,  毓老師常常問到:「你有沒有好好看熊十力的《乾坤衍》啊?」。
▲熊羿秘書長彙報書院近況以及秘書處未來的發展目標。

同門情感交流首先由黃大炯學長發言,大炯學長遠從花蓮北上參加新春團拜,準備了與「狗德」相關的對聯。其橫批為「狗德貞固」,上聯為「義犬寒夜守竹戶」,下聯為「元仍憂患起斯文」。以此表示對  毓老師的敬仰。另外大炯學長讚嘆蔡耀慶老師的書法字,更表示從今年開始要將寫書法字的責任交付給蔡耀慶老師,併捐贈新臺幣壹萬元購買蔡耀慶老師墨寶。(蔡耀慶:老實寫字2018春季班連結

▲黃大炯學長準備了與「狗德」相關的對聯,分享給奉元書院同門。
▲大炯學長表示我們要學習「狗德」的精神,把奉元書院看得緊緊的。
▲孫鐵剛學長祝福大家健康、快樂。
▲徐泓學長衷心希望同學們能拿出筆記,  將毓老師筆記全集整理出來。另外也回應黃大炯學長,現場捐贈新臺幣壹萬元,表示對奉元書院的支持。
▲林義正學長讚嘆從學時,  毓老師可以從「原」,往上推到「源」,再推到「元」。這背後蘊藏著大智慧,真學問。
▲潘朝陽學長期盼未來「奉元書院」可以走出臺北,前往臺中、高雄設立支部,希望大家一起來為這個偉大的目標做努力。

吳副理事長同時補充,這學期起,在臺南一中有舉辦「經書講座」。從3/21起,陸續有林明進學長、孫中興學長、白培霖學長、宋家復學長、林世奇學長等,希望可以在臺南一步一腳印,將「奉元書院」的精神深度推廣。

▲王鎮華學長有感而發地看著  毓老師像並且語帶感性地說,從奉元書院完工的第一天起,  毓老師一直都在看著大家。
▲李濟捷學長出示兩年前林順和學長提供的一封信,內容為  毓老師於民國五十八年,回給在鳳山步校受訓時的林順和學長。(詳情請按我電子報第49期
▲龍靜國學長自言當年與  毓老師情同父子,霎時間回憶湧上心頭、語帶哽咽,現場的人皆能感受到龍學長對  毓老師深厚的情感。
▲劉義勝學長心繫奉元書院的【2018春季班】課程規劃。(如欲報名請按我電子報第51期
▲吳克學長針對「臺灣價值」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張錦秀學姊表示收到學長、學姊的祝福後,自己的身體有越來越好。並對現在進行式的「去中國化」,感到憂心忡忡。

今日的特別來賓—金玲學姊是  毓老師遠房親戚,稱呼  毓老師為世伯。學姊一直把  毓老師當成她的精神楷模,並分享了當年的一些小趣事:  毓老師在逝世前一、二年,常常邀請金玲學姊和她的妹妹到他的住處吃飯、聊天。  毓老師可以從早上九點一路說到十二點,中間不用喝水。  毓老師高齡一○五歲時,常常提起他還有許多夢想,再給他五、六年,就可以完成什麼什麼事,然後就可以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毓老師一直不服老,即便已到了一○五歲的高齡,還常常掛在嘴上說:「等我以後老了,我就可以做什麼什麼事情。」

▲金玲學姊把  毓老師當作人生中的精神楷模,非常敬佩  毓老師絕不服老的精神。
▲高稚偉學長曾任  先總統蔣經國先生的「七海警衛組」護衛,一生中最敬佩的就是  經國先生與  毓老師。
▲徐光源學長認為這幾年從奉元書院的課堂上,汲取出許多寶貴的智慧。
▲賈育才學長支持奉元書院不遺餘力,無私的奉獻讓同門深感榮耀。

    戊戌年奉元書院新春團拜在一片溫馨的氣氛中告一段落,書院即將於三月二十五日(週日)下午二時舉辦  毓老師逝世七週年紀念會(請按我電子報第50期),屆時希望各位貴賓能蒞臨奉元書院現場,一同緬懷師恩!

新春團拜完整直播

-END-

返回目錄


【奉元鴻爪】元學第一村──(一)跟毓老師說說話

文/建中一叟

編按:本文為奉元學會理事林明進老師於  毓老師逝世一個多月後所寫的追思文章。文中從  毓老師晚年的遺墨「虛心竹有垂頭葉  傲世梅無仰面花」談起,述說  毓老師一生特別看重「節」之一字,識時而不失其位,守身明志,中間再以巍峨高山,比喻對  毓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敬仰之情,最後藉由揣摩  毓老師為母而繪觀音的心境,凸顯人格典範,足為師表。字裡行間,充滿感情,處處洋溢對師恩的懷念。本期徵求林明進老師的同意,特別刊登此文,以饗讀者。

毓老師走了,素師鐸化,龍德而隱,您是該俎豆馨香千年萬年。

您靜靜走了以後,我開始認真深思您說要留就要留萬世名的豪情,原以為那是老學究先生的糖衣,書總是要這麼教的。見證了您三、四十年的粉筆生涯,杏香不去,不朽這兩字您寫得這麼淵深敦厚。史筆有多少眼力,往往也決定那個時代在歷史縱軸的重量。陶淵明的偉大不是等來的,可是唐宋始見重於世。我不問:這是個什麼樣的時代?但我深信青史的墨條研磨得正熱,待如椽大筆一揮就是蓋世風華,您的身軀從容地躺了下來,英靈卻矗立如山。您雖然高品無求,高山仰止的稱譽,任誰擋也擋不住。

曾經您以一身是膽,備具胸懷天下的志業,當年沒問過您,真不知道您曾立過什麼樣的偉願呢?過了一條江,正自有山河之異,人生的風景,真的如您所說,時過境就遷了。春風不回,鼎革多變,換個念頭,您扛起文化的山,造弦歌之鄉,一條道真的結結實實跑到黑。您經常教誨我們,一生認真做一件事,就是一番事業。您以原味的元文化陶養了臺灣這塊樸質的淨土,您以鮮活的一甲子霑溉了福爾摩沙這蕞爾的小島。

從三月廿日接到您辭世的噩耗起,心路忐忑,失神不靈,感慨何止萬千?忌日滿月,我終於有能力悲傷了。午夜夢迴,慟情難寐,我靜靜仰視懸在廳堂──那一幅「體元居正,精一執中」的對聯,那分別是我家二犬的字與名,鬱結一月的心,動了。我決定打開心口,同老師說說話。

三十多年前,躺在龍床上聽您徹夜教誨,我就有很多話要跟老師說,那時候是個宜蘭鄉下負笈北上的土包子,心裡沒準備好,我一直沒敢說;後來,有多少次在地下室天德黌舍的牌匾前,一對一,面對面,聆聽您的懇切叮嚀,覺得戰戰兢兢恭聽都來不及了,能說些什麼呢?所以什麼也沒說。現在毓師往矣,自己也早已成了半百老翁,不用猶豫了,膽子也大了,那就慢慢說,一點一滴地說。說給毓老師聽。

一朵花的事業

毓老師晚年曾以偶題的遺墨──「傲世梅無仰面花」給大伙兒清賞清賞。後來又見到另一幅對聯,上聯還有一句──「虛心竹有垂頭葉」。原來「節」與「謙」,老師看得這麼重。《未濟・上九・小象》:「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是男之窮也(雜卦語)。大易最後一卦最後一爻,以節為戒,大矣哉!虛竹不但尚節,尚且守謙,謙之一卦,謙謙君子,以讓為用,所以無往不吉,卑以自牧故也。堯德允恭克讓,堯舜以禪讓相承。太史公世家以吳太伯先,列傳以伯夷始,皆讓之微旨。老師一生所守在節德,貞固不易。亡國凡三,老師獨善其身,不易節,不貳臣;留日其間,倭女在側,潔身不瀆;渡海來臺,輕權位,無嗜欲,進退不茍;守身如玉六十餘載,不近色,不續娶,甘心孑然自持,無怨無悔,曾經是赫赫皇裔、王公貴冑的您,能自律若此,彌自尊貴,也令人肅然起敬。師母「兩地相思」,老師「一言難盡」,繾綣私情,節義感物,貞德動天。終其一生以「天德侍者」自期,以「仁匃遯叟」自號,以「安仁居士」自守,以「明不息翁」自誓。

毓老師識時不失位,乘勢知進退,以果行育德,卜居隱巷,藏道於民。在剎剎生新的自然環境中,要守經也要能通權,這才真的叫識時務,識時務者才稱得上是俊傑。「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世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是老師「君子時中」的真精神,知節,守節,行節,是您的大慧智,大德行。所以我們可以大聲地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毓師也。

印象中,毓老師雖然很少提到花國春秋,這一棵梅且不能等閒視之。至於唯一點名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聽上去有幾分調侃味兒,依我看,純粹是戲謔之言。請王維不用放在心上。

什麼樣的花都會美麗一回,花自然是開給蝶使穿引的,或許蝴蝶的朋友,可以沾點邊。不要急著問我蝴蝶的朋友長啥樣子,姓不姓莊?名不名周?毓老師更不會直接告訴咱們花的哲學。這麼說比較像老師說的,如果你是花,順著天生的性子像個花的模樣,就有美的質地。花,總是要漂亮一次的。做花的總要清楚,最少要美給自己看,感動得了自己,才說得上是能自我實現的花。否則,花開花謝,亦只是花開花謝,老師說人可以平凡,決不可以庸俗,梅自是不俗不塵。老師跟梅花打交道,緣於何時我不清楚,要不要跟林和靖處士清唱一段妻梅子鶴?梅邊之石真的宜古嗎?胸藏丘壑的毓老師,是人間的元士,興寄煙霞這等閒情,我看還是少問。

梅花凌霜傲雪,優雅綻發,它不是等人來陶醉,它香著也可能是等蜂媒來尋。橋邊,路旁,山麓,野坡,處處可以是梅花的家,冷到哪裡,梅花就幽香到哪裡。傲世梅一樹傲骨,一片生意,不改其凌雪之志,它不怕開無主,風和雨、冰和雪是它的絲竹天籟,它會唱歌給自己聽;毓老師一瓢孤單,一簞寂寞,不改其杏聲之樂,您念念存誠,孤寂是您德性盛開的力量,想必您也會給自己拍拍手。群芳爭春,您不矜不伐,站在自個兒的長白山巔,兀自暗香襲天,您應是一株雪硬的梅。您打算為自己的花取個什麼樣的名字,並不重要,您會給梅花也給自己一生傲世的風骨,開一趟錚錚骨心的事業,這,並不難猜,舉手投足都是記號,您不說,大家清楚。

想做一朵花,毓老師,敢情會教我們說──姿態可以不如人,梅香要始終如故,堅持千百年來不變的氣韻,要不折不扣醞釀那種大家百聞不膩的清香。不卑不亢,枝頭可以戴著冰雪,香給自己一世,做傳家至寶;不慳不吝,可以伴著明月清風,香給別人一生,開聖賢衢路。潔梅有節,它有個禁忌,就是不做醉心名利的仰面花。毓老師心裡頭的傲世梅如是說。

一座山的精神

仁者樂山,山不知其所始,亦不知其所終,億載無期;仁者安仁,垂奕葉而不朽,典型古今,浩氣上下,故曰仁者壽。安仁居士期頤百年,所安在史壽,不在人壽。這是山的精神,也是仁者的精神。

老師個兒大,您有那個力量帶著山流浪,即使是長白山那樣巍峨崇高的山嶽。民國三十六年,您領著長白又一村的骨氣,肩負著也可能是雙手合拱抱著您心裡頭那一座山,在雲月之下頂天立地,踏過的豈止八千里路?經過泰山的薈萃人文,涉過黃河大江的九轉浩瀚,結交過燕趙豪傑養豁達襟懷,也到過柳浪映月的孤山學處士潛隱。扛著一身浩然而來,飛機上您和于右老一起狂草。您以經天緯地的姿勢,在台灣重新打造的長白山中落了腳,六十四年的案頭山水,您百看不厭。樂山的必須是仁者,您以鏗鏘的洪鐘,磬音成章,在臺灣敲響了原儒的文化之聲,臺灣頭到臺灣尾,鐸聲一鳴天下白,化育一體人間清,迴環反複,終始不息。六十四年來,立地生根,天德黌舍矗立著一座長遠聖白的元學之山。

心裡頭只明白您是一座仰之彌高的山,顏色簡單得很,像您沒事兒喜歡輕捋那一幅高風亮節的長白鬍。四十年來,我始終忘了問問老師,要怎麼做一座天德的山?要怎麼成就體元居正的大一統?要怎麼篤恭用中去天下平?要怎麼明德學大去止於至善?可以做一棵大樹,就不要只做一片葉子。您走了,倉皇之中,整整葉片,我們告訴自己,再怎麼不成材,都必須是一棵有志向的樹,奉元弟子遍植在您一手鋪墊的山上,老師您望見了嗎?雖然奉元山上長長白白地種了成千上萬的綠苗,可是我們不能光靠天有好生之德去附麗你的長白山。這樣子丟臉,是不?做一棵樹只是敷衍,要做就要做一棵大樹。這樣大聲嚷嚷,至少您願意輕輕頷首,勉予同意吧。

多少文人高唱後凋松有常青色,看來我們是讀了太多松柏後凋的壯歌,相信您信誓旦旦所說的還有五年,年年新正您都說再活個五年沒問題。今年大年初一,氣雖弱了些,您的精神依然矍爍,您還是說您們看我像個生病的人嗎?再五年沒問題。兩個月不到,在一個最寧靜的春曉,您卻選擇堅如松貞如柏的天性,安然於初春暗自零落。春情松柏,葉落慢慢悠悠,霑體塗足吾少也賤,這個村野經驗我懂。可是,一座山總是一座山嘛,怎麼忽焉徂謝了呢?既已歸西,可能告我?二殯追思會後,淒情迷茫,人影散亂,怎麼發酵這一座山的精神,看似沒人對著其頹的山激情呼嘯,心裡頭卻澎湃洶湧無已,聽!奉元主人的長白山,有一派剛洪的回聲在醞釀。一座山自有一座山的山品,讓我們如松如柏,長長白白您的聖功,讓我們循著您的步履,以夏學奧質接著尋拯世真文的擔子,我們共同肩挑您養正開蒙的精神,斯庶幾天德於萬一。

一尊觀音的孺情

畫觀音的禮佛侍者不少,為母發心而畫的不多,為貞節守身而畫更難。多少個深夜,提著佛心,霑著佛筆,一尊觀音就是一張孺慕之情,一幅觀音也是與子偕老的承諾。一幅十幅,觀音菩薩;百幅千幅,菩薩觀音。一落筆處,就是慈悲之海;一動念起,莫非無妄之心。

有一年,隨著老師到印月禪寺做孝親感恩法會。印月禪寺坐擁山巒疊翠,面迎碧湖千頃,水光山色交相輝映的水月道場,一定有助於老師廣行夢中佛事,而不忘「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覺性返照。燕子湖畔印月禪寺的梵唄,聲催湖面,清清涼涼,月光未起佛音印先,老師佇立湖旁,極目四望。波影粼粼,老師拖曳不盡的身影也任纈紋輕盪,那一年秋水的婆娑有多長,您的身影就有多長。

會後,幾位慈悲心善的老尼,從禪寺後院現採現摘的野蔌,清香綠菜,師生一桌,茹素滿心,老師難得笑開了,吃吃吃,催著大家吃,同學們個個以碗就口,不敢造次,一時吃得莊嚴得很,殊不知老師外冷內熱,跟老師走得近的都知情。在紙灰飛揚的裊裊生煙中,老師若有所思,滯神良久,不敢揣摩也不知其故。在二殯靈堂前誦經,幾個同學隨著法師燒紙錢,心緒若一,在熊熊的紅光中,才領略出您的孺慕之情。

在家居士,潛心禮佛,在臺灣十分尋常。來臺之後,老師從慈航法師叩經問道,儒釋交通,往來無礙。老師說:「慈航學道成佛,有艱難之境,有不易之修,守金錢戒的他,慈航自云:『好幾次差點就犯了戒!』」成佛之人,明心見性,且如此率真守誠,佛心真趣,或從此來。心水澄清,即見光明,不離覺性,心瀾不興,月印千水,才能照徹亙劫的萬里長空。

老師,滿州國守身不賣國,不作漢奸;以盛年來臺,守身不易情。放著名利不索,富貴不求,設黌舍,立教化,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生守著乾之初九:「潛龍,勿用」那一爻。

老師說人就是人,七情六欲都在我性,守身不貳長在我心。您常常長聲喟嘆地說:「守了一生,我這一輩子只有對不起我自己。」「感慨」,是老師自己給自己精神,自己為自己加油的內煉力量。老師,守了一生,您豈止對得起自己,您讓黌舍諸生不敢對不起您,不敢對不住別人,也孜孜矻矻不敢對不起自己,這恐怕是最堅韌的一圍籬笆,也是最醒眼的一道靈光。那一爻燃燒的不只是您的靈魂,將是元文化生生不息的火把,也是元學燃燒不盡的華夏之光。

毓老師,臺北二殯懷親館大家一字蜿蜒,瞻仰您的遺容,您很從容的躺著,看來無罣無礙,您真的準備好了。足不成步,頹然其間者,豈止是五、六百個奉元門生?這一群老老少少,清一色都是您親炙的各方彥士,願我佛慈悲,領您到西方樂土。連走,您都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一如燕居閒情,這種圓圓滿滿,豈放下二字足以了得!

老師說:人生一下子就過去了,一切榮華富貴都只是過眼雲煙。

老師還說:你想要什麼樣的價值,就過什麼樣的生活。

老師又說:趙孟可以貴之,趙孟也可以賤之,人爵只是虛幻,天爵才是尊貴。

我說:大自然是一部偉大的書,老師您是一部不朽的經典。

菩薩觀世界之音,無苦不救;毓老師大而化之,聖格可風。靜靜地望著老師親繪的觀音大士佛像──「真心清淨,不觀自在;慈航倒駕,常觀世音」,當是老師潛心作畫時靜定下的筆心吧!一尊佛像的背後是您堅毅、思念、孝親、禮敬的心,還有六十幾年來對臺灣絲毫未減的熱情與盼望。「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天德奉元,我們悟覺您以臺灣為化首,木鐸四海的大願。如今,再也聽不到您奕奕精神的鐸韻,老師親繪觀音佛像的虔敬與教化治平的大業,是深藏我心的另一種孺慕之情。素筆的線條莊嚴有度,觀音像前將是我澄定思慮,也是永懷師訓的一方靜域。馨香上禱,悲不自勝。便成一聯云:

人無識時,老大傷悲咎自取;

書不致用,寒窗苦讀為誰忙?

100‧04‧18  門生 林明進 於大塊齋

返回目錄


【奉元問學之一】上善若水 第八章:形期無形,應變無窮

文/陳明德

編按:奉元學會理事陳明德老師此文,將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加以詮釋,連結到響應式網頁設計與企業管理的制度原理,同時將老子形容水的「七善」當中的後面「五善」和儒家的「五德」(仁義禮智信)、「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乃至於中醫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做了一個溝通,別出心裁,很值得一讀。本期特蒙陳明德老師同意,刊登此篇文章,以饗讀者。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1]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是《老子》書中最常為人所引用之名句,欲深悟其理必由《老子》此章入手。《楞嚴經》曰:「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佛教的妙明真心和老莊之道皆難以言說,故世尊善譬喻,莊子好用寓言,老子亦為善喻者。此處老子以水為比喻,來形容道。但又怕人們執著地認為水就是道,故提醒我們水只是近乎道,故曰:「幾於道」。

「居善地」者喻水可以隨方就圓,無入不自得。下圖以「設備為器,內容若水」為題,用水隨圓就方的特性,來形容響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或譯作自我調整網頁設計)的功用,這種網頁設計的技術和做法,可使網站在不同的設備(從桌面電腦顯示器、平板電腦、到智慧手機)上瀏覽時,會對應不同解析度和大小皆有適合的呈現,以減少使用者進行縮放、平移、和滾動等操作行為[2]。響應式網頁設計學者常引用李小龍說過一段話印證其背後之哲理: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If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and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筆者試譯為白話如下:

放空你的心,不要有任何形式。心沒有形狀,就像水一樣。

如果你把水放入杯子裡,那水就成為杯子的形狀。

你把水放入瓶子裡,水就成為瓶子的形狀。

你把它放在茶壺裡,水就成了茶壺的形狀。

水可以緩緩流動,快起來亦能無堅不摧。

朋友們,請以水為師。

又譯文言文版如下:

放空汝心,以至於無。

水無形狀:進杯成杯、入瓶為瓶、注壺像壺。

水緩流長,急可摧堅。

凡我友朋,以水為師。

金聖歎亦以此情境為詩曰: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水歸器內,各現方圓。

用在經營管理上,企業之制度是有形之器,其經營之理念和精神是如水之商道,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以「形期無形」為篇名,來闡述二者之關係,欲人先熟練有形之物,將其內化(internalized),得其精神,故能應變創新。他先以武術為例,後以企業說明如下:

「倚天屠龍記」的主角張無忌在大敵當前修習太極劍法的一幕,是最經典的比喻。當武當開山祖師張三豐傳授張無忌太極劍法時,他先強記所有招式,反覆演練後,張三豐問他「還記得幾分?」還記得三分,便繼續練;直到「全忘光了」,才上陣對敵。劍法經他不斷演練與體悟後,早已熟練、內化於心中。因此,張無忌一出手不僅招式無比精準,而且不會被「有形」的招式束縛住;反而能轉換出無窮變化,抵御強敵。

⋯⋯

進入企業學習的個人,必須擁有兩個正確的認知:亦即先要認知到「制度」、「流程」與「運作模式」的價值,瞭解其為企業專業模式之所在;其次,則要注意是否確實抓準每個制度、流程與運作模式背後的精神。一旦擁有正確的認知,只要具備足夠的企圖心,用心演練、體悟每一項制度、流程與運作模式的細緻內涵,相信很快都能具備基本的專業架勢,紮實而穩健的提升個人專業能力的高度,最終達「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演練有形的專業模式(招式)的目的,在於期望能夠融會貫通、掌握其背後精神,能夠隨事物變化靈活應用,而達到「無形化」的境界。[3]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惡音物,厭惡。水利益大地上的萬物,流向卑下之處,其行為近乎道的表現。嚴長壽的「垃圾桶哲學」就是這種「處眾人之所惡」的態度。曾任亞都麗緻飯店總裁有「觀光教父」之稱的嚴長壽,1971年23歲時只有高中的學歷,剛服完兵役,進入了美國運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的「傳達」小弟(messenger),美國運通當時的環境,並沒有主動提供學習的機會,有本領的同事也不願教人,深怕別人學去。他將自己比為「垃圾桶」, 開始扮演起收垃圾的角色。所有同事不願意做、不想做的事,都可以搶來來做。從中整理出一些學習的機會。他每天下班留下來充實英文,永遠是最晚走的那個,為的就是培養自己訓練自己,最後他什麼都學會了,五年後,就升任臺灣美國運通總經理。1979年,他應邀主持亞都麗緻飯店,以人性化管理和強調顧客服務的精神,把一個地點不佳、環境不良、極不易經營的亞都飯店,包裝成一個在國際間享有盛名,曾經連續十幾年保持市場最高佔房率、及最高房價的國際商務旅館[4]。嚴長壽先生的「垃圾桶哲學」,正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夫唯不爭,故無尤。⋯⋯故天下莫能與之爭。[5]的寫照。

老子一口氣用「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來形容水,當然也是用來形容道。河上公注皆以水之性能來解這「七善」,直錄於下:「居善地」,水性善喜於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於牝動而下人也。「心善淵」,水深空虛,淵深清明。「與善仁」,萬物得水以生,與虛、不與盈也。「言善信」,水內影照形,不失其情也。「政善治」,無有不洗,清且平也。「事善能」,能方能圓,曲直隨形。「動善時」,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

居善地,心善淵」,坤為地,坤卦之厚德戴物,善民化俗,是「居善地」。「心善淵」,暗指乾卦,乾為天心,乾卦九四爻「或躍在淵」,相應初九之「潛龍勿用」,故有「進退有據,潛躍由心」深遠之心志。道為太極、元,是生兩儀,陰陽兩儀,乃坤元、乾元之所本。坤乾互補,坤能卑下潤物,乾能深遠明心。在企業經營上腳踏實地、善用資源、掌握趨勢是「居善地」;思慮深遠,跳脫框架,有創意、能發明、知創新,這是「心善淵」。

接下來老子曰: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五善,暗合五行與五常之道:

  1. 與善仁:與,施也。利利萬物而不求回報,仁者愛人,施比受更有福。仁有生生之德,於五行屬木。
  2. 言善信:潮水漲退不失信,人言為信,個人和企業若無信於人、無信於顧客,則無法立足於世,故知信有土德。
  3. 政善治:正、政互訓,為政之道在正己而後正人,「子率以正,執敢不正。」近代企業強調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是一套程式、慣例、政策、法律及組織架構,明訂各單位和人員的權利、責任,乃至獎懲規定,如五行中火之明照。責任部份可細分為監督權、決策權、有權參與或被告知。公司治理的目的之一,是要平衡或制衡公司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人士及公司治理的眾多目標之間的關係。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除了制度外,企業還得靠賢能之人,來做事。賢者有德而在位掌監督之權,能者有才而在職有執行之力。「選賢舉能」,是走向大同的要素之一。《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善治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故政與禮互為表裡,後天八卦離屬南方,離者,明也。躬己正南面,向明而治也。
  4. 事善能:水善長的能力很多,例如:澤潤天地。滋生萬物,清潔汚垢,烹煮食物。水德有善事之能,隨宜妙用,應事適當。人效法水之德,能全其德,保持心神的活潑。應事接物之時,以其柔性而隨方就圓。處己待人之際,不拘泥、執著,這就是事善能之義[6]。《易經・乾卦・文言》:「貞者,事之幹也。」守正而又能幹才能完成「元亨利貞」這四德。事善能是指做事循方法、有能力、具彈性、知應變。這是五常中的智,五行屬水。
  5. 動善時:動善時是順勢而為,力少而功多,進退存亡待機而動,時至而不失其機宜,五行之金也。義者,宜也,合乎時宜,五常之義也。

宋常星《道德經講義》注:「人能心如止水,避高就下,此便是居善地。人能虛心養志,含光內照,此便是心善淵。人能愛物不遺,教人不倦,此便是與善仁。人能言語真誠,心口如一,此便是言善信。人能因物付物,盡己盡人,此便是政善治。人能曲直方圓,隨宜適用,此便是事善能。人能可行則行,可止則止,此便是動善時。七善既立,萬善皆立,未有不近於道,而自處不爭者,又安有致天下怨尤者乎。

前二善,為由乾坤二卦,象陰陽二儀。後五善,暗合五行,對應到儒家五常之仁義禮智信,而五常又與五經相應,《白虎通》「經所以有五何?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其對應大致如下表,而五臟、五常四季、與五行生尅的關係則見下圖。

明末陽明學大儒季本以《易經》乾卦的精神為本,據儒家以水為喻之旨,認為論心當以乾卦「時乘六龍以御天」的龍為喻,此乃儒家剛健之道與釋與道不同之關鍵:

大抵論心當以龍不以鏡。夫明鏡止水藉以明心,亦略相似,然影像之間非真體也。蓋鏡者,無情之照,凡有所見皆自外來,而磨擦之功亦自外作,非己能用力也。⋯⋯故孔門言水者多矣。曰:「小德川流」,曰「淵淵其淵」,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曰「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曰「水無有不下」,曰「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皆言其出有源,而其行必順之意,未嘗言其虛體自然而能照也。至於鏡之為說,則鮮有及者,惟佛老之徒乃始言之,可見聖人不以水鏡之虛者言心也。[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孔子觀水之歎。《孟子・盡心篇上》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觀水觀其波瀾,是以其用而悟其體。見水盈坎坷之不平而後進,故效其平天下不平之志。孟子又以禹治水因勢利導為喻曰:「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孔子家語・三恕》中描述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徧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有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谿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此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孔子亦善法地、法天、法自然之聖哲,子曰:「以其不息,且徧與諸生而不為也。」得大易生生之旨與老子無為而無不為之意,孔子與老子皆得益於水的啟發,您呢?

——————

[1] 一般版本作「正」,據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改。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回應式網頁設計

[3] 杜書伍,〈形期無形〉,聯強EMBA, http://www.synnex.com.tw/asp/emba/synnex_emba_content.aspx?infovalue=Z&seqno=18183

[4] 嚴長壽,《總裁獅子心》,臺北市:平安文化出版社,1997。

[5]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出自第 22 章和 66 章。

[6] 根據宋常星《道德經講義》注改寫。

[7] 季本,〈與楊月山龍惕書〉,收錄於明‧季本,《四書私存》,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13年,pp.651-653.

返回目錄


【奉元問學之二】奉元書院冬季班《孟子》課堂心得

文/廖鶴群

編按:今年奉元書院的冬季「孟子」課程,由於蔡嘉麟老師身體微恙,因此由潘朝陽老師代為講授「孟子」,講述孟子思想,深入淺出,活潑生動,頗受學員喜愛。本期特別邀請廖鶴群學員,撰寫心得,詳述聽講的所聞所得,分析孟子學說批郤導窾、提綱契領,值得細細品讀。

長久以來,孟子思想經過歷代儒者的繼承與發揚,尤其在宋明儒的潛心追索下,已經有了極豐厚、精微的詮釋與內涵。進入近代以後,當代學者則以更寬廣的視野,從經學、哲學、史學、文學甚至政治學、心理學等各種學術領域入手,不僅開展出了專門的孟子學研究,同時也使孟子思想在許多不同的層面能呈現出新意義與新生命。[1]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現代學術高度的專業化雖然將對孟子思想的研究闡釋深入且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境地,但有時卻也不免「極高明」而未能「道中庸」。因此,循著儒家返本開新的傳統,回到原典把握經典原初的意義,並以切合當下之「時」的新詮釋,將經典中關鍵的核心精神重新普及到社會、人群之中,無疑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業。潘朝陽老師在本季奉元書院冬季班的「孟子」課程,以深入淺出的講辭及生動的時局事例為學員詮釋孟子義理,儘管只有四講,但已從「仁義內在」到「仁政王道」,提綱挈領的引領同學領會孟子義理的深蘊,著實使人意猶未盡。本次課程除了增進我對《孟子》的知識性理解之外,透過潘老師富有人文與社會關懷的詮釋,使我從對孟子義理中的「憂患意識」有了更深的體悟。由於個人對孟子的認識仍很粗略,各種謬漏之處,請老師與各位學長姐不吝指正。

「憂患意識」一詞,乃徐復觀先生所創,指在周代初期,人們發覺了自我行為與吉凶禍福的密切關係,因此對事物產生責任感的心理狀態,而這種覺悟實際上則來自對成敗的深思遠見,周人謂之「敬德」;[2]此一「敬德」又經過了孔子的轉化與擴大,使其從政治上的謹慎發展為人立身行事的原則。[3]除了徐先生從思想史進行研究的取向,牟宗三先生也從哲學觀點詮釋了徐先生提出的「憂患意識」。牟先生指出,中國人的「憂患意識」特別強烈,但此一憂患並非是基於對人生苦難的規避,而是從「臨事而懼」的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而引發對個人進德修業的責任感,因此,從憂患意識中所開出的,乃是一種正面的道德意識。[4]《論語.述而、衛靈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君子憂道不憂貧」,《禮記・雜記下》:「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都有著以「人」、「德」為主體的憂患意識的成分。誠然,正如黃俊傑先生指出的,徐、牟二位先生在論述「憂患意識」時,實際上是將其置於不同的脈絡中研究討論並各有精彩發揮;[5]但也如同潘老師所說的,此一「憂患意識」或謂「敬德」,無論如何是貫串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一種極為關鍵的精神,上至文武周公,直至孔子孟荀,莫不保持此一戒慎恐懼而又昂然自立的心情。

不過,相較周初「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那種對新時代與自身責任的兼具期許與兢業的態度,孟子身處的的戰國之世,已然是攻爭紛亂、兵革互興的亂世,不僅宗法制度「禮崩樂壞」,社會民生更至於「率獸食人」。因此對孟子而言,他的憂患意識並非是對未來「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式的警惕,而是對「仁義充塞」、「人將相食」的當下現實世局的「吾為此懼」。從「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跛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等孟子之語,可以看出孟子的「憂患意識」有一種自信感與迫切感,而這種自信與迫切,則將「憂患意識」中的責任感,進一步提升成為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潘老師指出,孟子的義理帶有剛健之生德,確實,孟子不但肯定「君子亦有窮時」,並且認為這種「窮」正是成聖成賢的必經之路。這樣的精神見諸《孟子》中的許多章句,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告子篇下);「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盡心篇上),都揭示了憂患即使有時難以避免,卻大有其正面價值。甚至可以說,憂患的存在,是人之所以能切實掌握個人意志,建立自我的道德主體性的不可或缺的生命經驗(或考驗)。從這層意義上看,孟子的「憂患意識」已不限於是未臨事前「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未雨綢繆,或臨事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戒慎恐懼,而是個人進德修業以求經世濟民所必經的歷程,「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既然憂患臨身在所不免,因而人所需考慮的便是如何面對它並衝破它,在這層意義上,孟子的「憂患意識」是積極、正向且具有高度主動與承擔性格的。在孟子看來,一位君子之所以「乾乾因其時而惕」,不僅是企求「雖危無咎」,更重要的是在「既危且咎」的狀況下,如何將憂患視為理所當然,並將其作為提升自我生命尊嚴與德行智慧的動力與契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從而向上提升突破,並進一步負起對天下黎民的責任(「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世人所懷的「憂患意識」,往往是「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荀子.子道》)的「終身之憂」,相較孟子「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於鄉人也,是則可憂也」的憂慮,實不可以道里計。

孟子的「憂患意識」除了展現在自我修身敬德,「道性善」的「內聖」一面上,經世濟民,「稱堯舜」的「外王」事業,也是孟子一生的終極關懷與憂患所在。潘老師曾言,孟子的平生志業有三,包含實現仁政王道、詮釋仁義之道以及繼承孔子的教育精神。[6]這三者均是面對現世而發的現實關懷,相較其他先秦朱子對現實困局提出的解決之道(如莊子的逍遙、楊朱的為我),孟子以「不忍人之心」出發,所觀察到的政治現實與百姓的困窘,無疑更為全面深邃,並且有主動承擔重任的剛健的生命力量。在《孟子》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所抱持的憂患,實際上含括了從政治、民生、學術、為人等諸多的現實社會問題。爰舉數例如下: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梁惠王上),描述了社會嚴重貧富不均,社會階級分化,百姓民生凋零的問題。

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梁惠王下),除了揭露統治者無知百姓疾苦外,也揭露了中層官吏欺上罔下的吏治敗壞情形。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離婁上),雖是簡單數句白描,卻將發動戰爭者為爭地爭城而輕使生靈塗炭的事實的情狀完全托出。

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盡心下),關心到當時的稅賦問題,君子僅用其一,但統治階級有多少人可稱君子,百姓生活情狀如何,不言可喻。

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盡心下),批評了當時部分士人欺世盜名的行為,與此相似的,如貶蘇張、拒楊墨,均是為維護孔子之教而發。

面對這些現實問題,孟子痛心之餘,也積極尋求解決方法。他一方面周遊列國推行其仁政王道的理念,一方面也逐漸完備自身對心性與政治的學說理論。此處雖不能詳備孟子的主張,並且孟子的努力最終也未能成功挽回當時亂世的頹勢,但無論如何,他確實為中國思想傳統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產與深具感召的人格典範。現實關懷是先秦諸子都抱持著的,是夏學最重要的核心精神之一,而儒家更是當中關懷最為強烈,影響最深,理論最為圓滿的一脈。習夏學者不能忘卻對現實的責任,而透過經文與現實的互相觀照,可以深化對經典的理解和增進對世事的洞察力,幫助我們安身立命,知人論世。

最後,潘老師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臨深履薄的「憂患意識」,尤其以孟子具有高度使命感與踐行精神的「憂患意識」,是吾人在當今之世亟需體悟把握的道理,而承 毓老師夏學拯世精神的弟子,更不能不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梁惠王下)的自覺承擔。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箴言是眾所周知的,但相較因耽於安樂而自取滅亡,更可怖的是身處憂患而不自覺或不願自覺,那真有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了。我們如今身處的環境是否過於安樂(或是這安樂僅是錯覺)?我們是否有孤臣孼子的憂患自覺,並藉此自覺,困心衡慮,確立自我進德修業的主體意識?均是值得深思反省的問題。

————————

[1] 參見:李明輝等,〈孟子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4 卷 4 期(1994,臺北),頁 27-40。黃俊傑,〈二十一世紀孟子學研究的新展望〉,收入氏著,《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頁 419-425。

[2] 參見: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頁 20-23。

[3] 參見: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書局,1982),頁 15-16。

[4] 參見: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頁 12-19。

[5] 參見:黃俊傑,《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頁 193-194。

[6] 參見:潘朝陽,〈儒家的三層人文關懷與實踐〉,《鵝湖月刊》484 期(2015,臺北),頁 2。

返回目錄


【公告事項之一】春季課程

文/秘書處

【春季課程宗旨】

秉承   毓老師「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 」之遺訓,開設夏學課程,堅持傳經與傳道並重的精神,以古書啟發今人智慧,活用經典,繼往開來。

★春季課程簡介:

◆週二【論語】 3/6 ~ 6/12,共 14講

讀古書的目的,在啟發今人的智慧。奉元書院的一貫傳統,就是從四書入門,奠定夏學根基。遵循毓老師「以經解經」的講學特色,傳承奉元精神。《論語》是夫子論道之語、結論之語。深入《論語》的堂奧,方能體悟孔子在實踐過程當中,展現的生命智慧,與夏學思想的不朽價值。(詳見網頁)

網址:https://fongyuan.org/course-tue-201803/

報名:https://goo.gl/uHkue7(亦歡迎現場報名)

◆週三【列子】 3/7 ~ 6/13,週三晚上七點至九點,共 14講

本課程將以「研討會」(seminar)形式進行,在「夏學」「奉元典範」(Fongyuang Paradigm)的主軸基礎上,以《大易》、《春秋》為宗,活化《列子》經典的智慧,作為日常生活實踐行動的參考,歡迎年輕的朋友先進及學長學姊的蒞臨切磋。(詳見網頁)

網址:https://fongyuan.org/course-wed-201803/

報名:https://goo.gl/uHkue7(亦歡迎現場報名)

◆週四【臺灣當代文化史】 3/8 ~ 6/28,週四晚上七點至九點,共 14講

台灣文化具有多元混血的性格,又經歷多次政權轉移造成的斷層,使我們不容易掌握它的全貌。許多我們曾親歷的過去,如今已有恍如隔世之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歷史斷層?我們應如何接續上一代人的努力?又如何與下一代溝通⋯⋯這些問題,還有待大家一起來溫習、思索。(詳見網頁)

網址:https://fongyuan.org/course-thu-201803/

報名:https://goo.gl/uHkue7(亦歡迎現場報名)

◆週六上午【走入易經的世界】 3/10 ~ 6/23,週六上午十點至十二點,共 12講

易經不是論學術成就,而是論人生成熟度!

王船山認為:「易卦卦名或取天化、或取人事、或兼二者而立名,『困』卦是專取象於人事,不是天道的有困,因為陰陽迭相進退,人、物有時因其性情見有困阻,這是因為時、位和才、情的錯綜,並非天有意來困人,只是當其時運的人志、道不與時、位相值,所以見困」。什麼是「困學」?「困卦」闡釋因應「困」的原則——處「困」與出「困」之道!(詳見網頁)

網址:https://fongyuan.org/course-sat-am-201803/

報名:https://goo.gl/uHkue7(亦歡迎現場報名)

◆週六下午【老實寫字】 3/10 ~ 6/23,週六下午三點至五點,共 12講

書法是門值得長時間接觸的藝術。作為文化象徵,飽含著人文與歷史的意義。提筆臨摹寫字,是藉著面對碑碣法帖的機會,感受漢字的美感,並嘗試與古人交談,從中學習前人智慧。(詳見網頁)

網址:https://fongyuan.org/course-sat-pm-201803/

報名:https://goo.gl/uHkue7(亦歡迎現場報名)

返回目錄


【公告事項之二】3/25毓老師逝世七週年紀念會

文/秘書處

毓老師逝世七週年紀念會

日期:3/25(日)

時間:下午14:00

地點:奉元書院(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74樓A側,臺電大樓正對面,距捷運「臺電大樓站」2號出口步行約5分鐘)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