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歷年講座

【奉元演講、花絮】7/12(日) 下午二至四時 張廣達教授–百二十五年(1890-2015)來『史記』在西方

【講席】張廣達教授
張廣達

【題目】百二十五年(1890-2015)來『史記』在西方

【時間】2015/7/12(日)下午二至四時

【地點】奉元書院(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277號 羅斯福大廈 4樓 A側)

【交通】距捷運台電大樓站 2號出口步行約 5分鐘,台電大樓正對面

【地圖】

奉元書院位置圖

個人簡介

張廣達院士是當今隋唐史、中西交流史的國際知名學者。1931年出生於河北省,1949-1952年就讀燕京大學、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53-1963北京大學歷史系助教,1963-1989年歷任北大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研究領域為隋唐史、中亞史地、中外文化匯聚、海外漢學。1989年6月離開中國,任教於瑞士日內瓦大學、法國巴 黎高師和法蘭西學院,退休後訪學於美國耶魯大學、賓大及普林斯頓大學、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等世界著名學府及研究機構。2008年,應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之邀,來臺講學,並榮膺為中研院院士。2009年起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迄今。如欲進一步瞭解張院士的學思歷程,可參閱下列在臺大及政大所做的演講:
1. 我的學思歷程(http://goo.gl/DWpxpF
2. 溝通世界的文化傳譯者──張廣達教授訪談記事(http://goo.gl/8qj9vg)
3. 〈時代巨變中的淬礪〉一文(《我的學思歷程》6 ,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8月)
4. 〈逆境中的磨練〉(收在《史薈》4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14年5月)。

演講大綱

1885年,一位二十歲的青年愛德華•沙畹(Emmanuel-Édouard Chavannes, 1865—1918)考入巴黎高等師院。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初,這位跨出高師校門不久的二十四歲青年學子被派往中國深造。來到北京, 一切都讓他感到奇妙, 實地觀察使他具備了不同於前人的研究中國的視野,經與一位法國前輩學者相商,他決定致力於研究西方學者還沒有認真觸碰過的中國史學文獻。沙畹隨即選定司馬遷的《史記》,以譯注《史記•封禪書》為其治漢學的發軔之始。 他參照十九世紀以來歐洲的歷史學、社會學、 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思考如何在譯注中國史籍的過程中建構不同于此前的史考、史纂和史釋。 歐洲的漢學因而被逐步建構為匯總歷史、考古、 碑銘、 傳統語言文字學(philology)、文學、哲學、宗教、民族、民俗、藝術的綜合學科。作為漢學家,沙畹的最大貢獻可以歸結於一點:他以自己的踐行為當代漢學確立了專業規範 (professional standards),與當代同儕相比,他更卓有成效地將漢學這一專業訓練 (professional training/discipline) 引上了現代學術研究的軌道。我們試圖在本講中簡述百餘年來西方學者相繼翻譯《史記》的簡況及其對於西方漢學發展的影響。

花絮

IMG_7908

IMG_7907

IMG_7906

IMG_7901

IMG_7900

IMG_7899

IMG_7898

IMG_7897

IMG_7895

IMG_7894

IMG_7893

IMG_7892

IMG_7891

IMG_7890

IMG_7889

IMG_7888

IMG_7887

IMG_7886

IMG_7885

IMG_7884

IMG_7883

IMG_7882

IMG_7881

IMG_7880

IMG_7879

IMG_7878

IMG_7877

IMG_7876

IMG_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