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介
王鎮華老師
講師簡介
江蘇武進人,鎮江出生,童年住蘇州,台灣長大。
在大學任教十三年,二十三年前離開,創辦了德簡書院。後半生,將以民間教育方式,延續中國文化。
二十三年來的書院生活,浸潤於文化與經典,坐進、投入其位的滋味是:身體力行真好,自己獲益長進許多;實踐畢竟是不可少的人生步法。每個人的主體生命與文化的主體生命,竟可以如此互為因果。文能化人,人能宏道。這個文,特指經典,並需以實踐才能充分體會。
人懂了主體、有了主體——主,即自己的心靈、覺知、天良;體,即生命的整體、生活的真況——才能善用理性、分析、慨念、知識、言說、理論、乃至感性等等,也才不會隨人腳跟,終是別人附庸而已。
清末至今,三、四代人對自己文化的動搖、甚至污蔑,那是近之僵古,而非數千年之真古;該走出過渡時期的混淆了。我這現代化後第二代的子孫,從生活與文化相互印證,我已體會到中西激盪後的「清時有味」:「中西文化,體同用異,中偏修己,西偏建外。」內外相互依存,故必須兩兼不廢。我終於能放懷的說:中國古文明真大、真美。她夠寬大,所以能同人大化,能不斷的更新重生。深以中國人為榮。
感念中國文化對我的教養——文化真古,其命維新!真正的文化是:「舊的從來不死,新的不斷湧現」。她是「領略源頭出清新」!至於,歷史上那些利用、扭曲而與文化不相干的種種,終與她不相干。
中國的苦難真苦。一直在戰爭,政治也難得清明,面對未來的強權與競爭,兩岸的中國人,若還不懂得——以整體而長遠的智慧做事,苦還在後頭。若人人有主有體,苦,不白白苦,不浪費苦,那苦也就轉出深刻意義了。
著作:
文化
1「黃河性情長江行」(允晨) 〈台北新聞局推介優良讀物〉
2「百年中國的反省」(覺覺)
3「兩岸文化的關懷」(覺覺)
4「覺者之路」(覺覺)
5「生活裡的智慧」(五觀) 〈三版〉
6「明珠在懷」(覺覺)
7「有主有體,活得感心」(覺覺)
8「道不遠人,德在人心」 (德簡書院)
9「回看天際下中流」 (德簡書院)
10「蒙特梭利的幼教體系」(校印中)
建築
11「中國建築備忘錄」(南天 新編中) 〈五版〉
12「跟小元談中國建築」(台灣) 〈金書獎〉
13「書院教育與建築」(故鄉) 〈金鼎獎〉
14「空間母語」(漢藝)〈金鼎獎、二版〉
15「中國公寓——制禮作樂居住篇」(編印中)
16「台灣光復以來建築作品中傳統文化的承續與發展」(台北建築師公會)
藝術
17「王鎮華作品集——累鬆了」(敦煌藝術)
18「生,活了」(誠品)
錄音帶
文化
1易經、老子等(覺覺)
2「生命課題」系列(覺覺)
建築
3「中國建築十二講」(覺覺)
德簡書院
七十九年德簡書院成立,二十一年來主要工作:
(一)授課
(1)原典課:詩經、易經、論語、老子、大學、中庸、壇經、金剛經等。
(2)生命課題:三個系列共三十幾個子題。(見附)
(3)通識課程與兒童文化班。
(4)中國建築師徒班。
(二)著作、創作與出版
(1)著作 (已出版如前所列十三種)
(2)創作 建築設計:曾宅、黃宅、宜蘭厝、二二八紀念碑、陳宅等。
(3)出版 漢唐樂府南管、李雙澤名歌、陜北民歌。
(三)社會參與與舉辦活動:
(1)禮樂工作室,如成年禮、家的設計、原鄉建築攝影展、生活卡片展等。
(2)帶讀書會,高雄、台南、彰化、桃園、天母、台北等地。
(3)演講以及出席聽證會、審查會、座談會等。
(4)書院隨日常機緣,常有聚會、座談,適時舉辦大型文化活動,
如:82年三週年辦「文化的甦、醒、感、動」。 84年五週年辦「明珠在懷發表會」。89年十週年辦「聞道發表會」。 100年二十週年舉辦「德簡生命講座」
*生命,內有自明之主,外有自然之體,也就是內有本心覺知(德),外有本乎天性的萬物生長過程(道);而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正在主體本身,即德與道兩個核心觀念。所以,如何讓每個人自覺其主體、用心不違逆其主體,也就成了我們書院最重要的文化工作。
中國文化「生命的學問」,要推行的是——自明與自然,讓人心知道:生命的起點主體一定在,是本有的(本心、天性);生命的終點也終歸融入於主(所謂歸天)。主與體——「自明與自然」是人用心、作為的天然基礎或場域,是必然的存在;人心會因自己的用心、作為所產生的心性變化而對主體信不起,實則主體還是在,「自明的覺知」與「自然的萬物」不是始終存在人類的歷史演化中嗎?要問生命的意義,傾聽痛苦的深度呼喚,更重要的正面信念:德在人心常自明,道不遠人法自然。自明與自然的天賦主體,這是一種普世的文化胸襟,超越種族、國家、宗教,因為熄掉人類心機(自我意識),才是天賦主體。族群之心,長期如何對待主體,則是其傳統文化;個體之心,如何對待主體,則是其人格位況,亦即成熟程度。一時一地的生活品質或幸福感,是由人對主體的瞭解程度與信持程度決定。
「在台灣安定生活了五十年,十年書院生活,我明白了天道與德行:走過現代與傳統,我也找到了主體。百年來新舊的脫軌,如同脫臼,好痛,如今我看到:舊的從來不死,新的不斷湧現。新舊可以不衝突,一解千從。」這是聞道發表會中的一段話。
我希望在三個方面能有所貢獻:
1.延續傳統的書院教育,從事文化教養工作。
2.承啟中國文化的命脈。古文化需要承接、復活;新文化需要消融、開展,也就是:為中國古文化招魂,為兩岸新文化催生。
3.深入了解中國建築,並推廣其主體性設計。
講座介紹
《易經》是世界上最明朗而迷人的一本書。本期還有 38卦,介紹德、道、位三個系統,是最核心的部分。《易經》是中華文化的原型,其中各種卦象、名詞都是生命實踐的內容。希望透過《易經》的德與道,乾與坤,可以把我們這一百年來的主體迷失,甚至整個人類的困境,得到最根本的化解。
講座簡介視頻
講座說明
易經── 天底下最明朗的一本書
子曰: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繫辭)
乾知大始,坤作成務。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繫辭)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繫辭)
是興神物,以前民用。(繫辭)
一.未占有孚
易經革卦有句話:「大人虎變,未占有孚」,指一位成德者(如文王)革命成功,不用占卜假借天命昭告天下,天下百姓早已相信他。因他在民間成德過程,百姓日常親睹,且早己德化文明,大家廣被澤惠。真正的王者得天命,哪用得著槍桿、文宣、卜卦──天命就在「天有道(自然),王成德(自明),百姓覺知信持、活在裡面」,所謂「有孚在道惠我德」,何需占卜。
二.明朗入玄
易經老子有所謂「明朗入玄」,即以個人的人格修養,通達群體的政治,再通達到無形的宗教(天命),三者一貫,不分裂為三段。換句話說,學校不分教育、政治、宗教等科系,學校就是培養成德者的地方,而成德者就是政治領袖,也就是宗教領袖。上古原始社會或傳統社會,常見宗教、政治、教育三者的合一,如宗政合一、政教合一等,這是遠古遺緒;但迷信、槍桿介入後,那就是假的合一了。所以需要「同中有異」,先政治獨立、教育獨立,而後信仰自由,一如歐洲之現代社會。但,獨立之後如何相通成體,那又是「既分且合」的大氣度、大學問了。現在不少聚會不談政治、宗教,易生衝突也;也不談教育、成長,談不深入、不到位也。支離、浮動即當今教改現象與社會氛圍。
自由而不會自由,獨立而無格獨立,什麼人生啊?生命局部明朗都難,三者如何分而不裂、合而不亂?生命整體,複雜又何止三層?易經澄明朗朗,直貫天人之際,打通內聖外王,憑的就是「一個真實中道── 自明自然」,所以我說它是:天底下最明朗的一本書。生生之謂易:德簡行常,終則有始,配天無妄也。
三.以象傳道
知乎此,易經是術士所謂的神算?或眾人所謂的深奧?或易經自稱的易簡?就不難辨別了!「道,吹萬不同」,萬物分殊,而事理又復相通,有道者即能「以簡御繁」。易經正是處於亂世「以卦象傳道」的易簡之書。世人不解其象,又感其深奧,眾說遂與本義相背。卦象是易經最智慧的表達方式。它與一般的象徵有別,「意象飽滿」是關鍵,這不只是作者賦予形式的象徵意義。道的幾象,正是內容與表達合一的樞紐。
四.大體浮現
幾千年來,歷代易學各家研究各有斬獲,唯易經「大體」未見浮現。一則專制時代,皇帝面前不敢真談王道,二則易經「神無方而易無體」、「唯變所適,不可為典要」,即天道人心,一貫一體而活脫不羈,無法「依文解義」、「死守成規」,必需深得生命實踐之常道變化,通達天人,通透現實,才能相應得體。人難免有個人體驗的局限,易經正是成德者遵天法地,活出人類「從有限到無限」的潛能;進而,論「王者之學」、傳「知命之書」,是真得道者。
德簡書院成立,邀好友至交共論易經一遍,凡八個月,後又開課講習一遍,兩次都以錯綜四卦,一組一組講下來。至錯綜四卦各組漸熟時,易經大體實呼之欲出。時在第二次開課前後。六十四卦大表一張,燦然備矣!這是易經體系的第一次呈現。易經至今已講述十多遍,大體確然穩定。錯綜:履錯然,返者道動,復自道則得之,是為「為己之學」。
五.中國文化的原型體系
易經的文化體系,有一道二路三特性。一道:自然萬物運行之道,即乾、姤、遯、否、觀、剝;坤、復、臨、泰、大壯、夬等十二卦,講萬物陰陽消長之理,外加漸、歸妹、隨、蠱四卦,講人的對應。人在道中,竟「天之生也漸,人之行也隨」,人行終歸要大順天道,才行得通。現在是,隨蠱、漸不知歸妺。
二路:人對天然之道,有兩條積極之路總走得通:即咸感覺知與實踐體驗,此即中孚系統與頤卦系統,各有十四卦所講。
三特性,講人生的三個特性。即:(一)人的自主心,能自主自動自創,產生種種人為物,對自然與人生或益或害,此即震、兌、巽、艮;井、賁、噬嗑、困等八卦所論。(二)文明必有物質之基礎,與事業之開展等問題。即需、訟、晉、明夷;豐、旅、節、渙等八卦。(三)天人之際的問題最難談,如傳統智慧的承先啟後、生命之事的完成與未完成等,易經以坎、離;既濟、未濟四卦結束。基本上,這一道二路三特性等六個系統,活潑立體,出人意表,實非理性所能構想;明白之後,真讓人對天地人的信心油然而生。聖王以德行實踐看到「天包人,反歸正」的大道,使書中充滿了「還原天人生活」的氣象。關鍵即在德,考驗卻在道。
六.成德中道位行王道
章學誠說:「六經皆史。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聖人首出御世,作新視聽,神道設教,以彌綸乎禮樂刑政之所不及者,一本天理之自然,非如後世託之詭異妖祥、讖緯術數,以愚天下也。」誠哉斯言!神秘靈異非明朗易教也。自古有人說:易經是「帝王學」,帝王與王者,一字之差,可以為知、可以為不知。易經是從實踐中,掌握了生命變化常道的──成德之路,王者之學,知命之書。
講易經「明朗」的標準,就讓很多博學而誠實的人止步,不少學者只講十翼(解釋文章),不講本文,頂多選卦發揮、選句講解。我的經歷,治易凡四變:(1) 集註/照鏡子(2)精深/落差大 (3 ) 通達/全不矛盾 (4) 日常/中道上*。集註則知工夫;精深則知博大(師說為基礎);通達則平易不繁,而聽者易知;日常則「就事言理」,而行者簡行。治易非只學問知識之事,乃體會心境之事。若心境體會不到,你是怎樣的人,就會把易經解釋成怎樣的書;講不到易經,易經卻像鏡子,反照出你的心境。所謂名師、經師、明師、人師,不外靈異、知識、智慧、德行之分而已!
書院易經課,已經講過至少十二遍了。這次為奉元書院再講一次,一則,回報師恩,樂與同門、士君子切蹉,精進;是為恩在、情在、義在之本分。至於,文化傳承於式微,此其時矣!天命在茲,以命復命,深心大願,但看誠不誠、肯不肯,肯則「懇」也。二則,生活處於傳統與現代、後現代的分水嶺上,逐漸失去生命平實中的高度廣度,也日漸與群眾脫節或隨眾同質化;易經從天人的渾然出發,實踐感很是烈格,簡明深刻,所以令人玩味不已,這正是生命的體質與勁道。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盍興乎來! 德簡書院 王鎮華 103. 7. 25
*(1)在師說的基礎上,做集註的工夫。包含版本、文字、古史、義理等。看到各家都像在照鏡子,個性鮮明。常見體驗的局限,而且文抄公的依賴、掠美很多。此時,我渴望知道易經大體,這由「錯綜」體會到;由「應與」則探得「感應道交」與「陰陽至理」。
(2)有些深入博大的感動了,講時文王的精神、聖者的氣度都有感浮現,非常嚮往。但講課中與生活上落差很大,好像兩回事,扣得很辛苦,點線終非面體。此時最需堅持明朗,不要編靈驗故事。自然天道,必自明;自明德心,必自然。
(3)感覺到生活中人事的矛盾,在易經中都明通和諧,甚至,所有的兩端矛盾都是立體和諧的。此時,無法迴避「生命真做」的整合、體會,這是見識、思辨辦不到的。
(4)慢慢在生活中,看到經句的意象越來越多,終於領悟 64卦背後全是中道在體現。易經真是幾位聖王的成道者言。此時,明白「每一卦都是人生入手處」、「事事所求,卦卦相通」只因現實都落在天命中道上。人心是自己造命,自執自囿,人為是強不過天行大化的,反而因果隱然在身,內感氣質暗作神傷。知「履錯然,復自道」,經「陰陽調,錯綜復」則── 朗朗乾坤,自明自然,知幾成象,則近道矣。
【時間】 3/7~7/25 週六上午 9點30分至 12點,共十九講
【地點】奉元書院
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277號四樓 A側,臺電大樓正對面,距捷運臺電大樓站 2號出口步行約 5分鐘
【報名】 http://goo.gl/4GUxmG 亦可課程現場直接報名
若有疑問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02-3365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