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1年8月7日 夏曆辛丑六月廿九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文不在茲乎 | 文/編輯部 |
◼︎【十年憶百日・十四之二】其猶龍邪──悼毓老師 | 文/林義正 |
◼︎【奉元問學之一】 讀徐復觀先生論民主之心得之三兼論及於臺灣亂制 | 文/潘朝陽 |
◼︎【奉元問學之二】 向大師致敬(五)──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 | 文/顏宏如 |
◼︎【奉元問學之三】夏季課程「論韓非」心得 | 文/錢威良 |
◼︎【公告事項】2021 秋季課程 | 文/秘書處 |
【編輯小語】文不在茲乎
文/編輯部
今日節氣立秋,炎炎夏日將過,秋季漸濃。疫情雖已降溫,全臺防疫措施也稍微放寬,但 Delta 變種病毒已然入境,我們仍不能鬆懈。時序入秋,奉元也推出秋季課程(友善連結:課程簡介),秋季課程將暫時維持遠距教學,採用 YouTube 直播 與 Google Meet 視訊 雙軌並行,報名單門課程的學員即可在線上即時與老師互動問答,亦歡迎加入年繳會員,享受全年無限制回看的便利。秋季將會視疫情狀況,斟酌是否恢復現場上課。敬請隨時留意學會網站、臉書與 Line 公告。
毓老師離開我們已經十年,在整理過去 毓老師學說的同時,許多同門學長姐、前輩老師們,也是一花開五葉,讓夏學的法脈廣傳於兩岸三地,對傳統文化之復興,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論語・子罕》: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即便眼下島內毀棄傳統之風方興未艾,奉元同門秉承 毓老師的夏學精神,承先啟後,不論是「照著講」抑或「接著講」,保存夏學傳承,任重道遠!
你知道毓老師早期在文化講學時的精彩語錄嗎?請見:
〈其猶龍邪──悼毓老師〉
你知道徐復觀先生認為「三民主義」與西方的民主思想有何不同嗎?歡迎閱讀:
〈讀徐復觀先生論民主之心得之三兼論及於臺灣亂制〉
你知道林明進老師五年「論語」課有何引人入勝之處嗎?請見:
〈向大師致敬(五)——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
你知道法家與儒家之間根本的差異在哪嗎?請閱讀:
〈夏季課程「論韓非」心得〉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十年憶百日・十四之二】其猶龍邪──悼毓老師
文/林義正
編按:十年前(2011)的 3 月 20 日,奉元書院永遠的 毓老師,以一百零六歲高齡與世長辭。三個多月後,奉元同門發起舉辦「毓老師百日紀念會」,並於會前徵求文稿,輯成《毓老師百日紀念會文集》作為對 毓老師最深的思念與致敬。今年(2021)正逢 毓老師辭世十週年之際,世事已然翻天覆地、星移斗轉,然回顧十年前懷念 老師的文字,春風化雨,典型依舊,諄諄言教,歷久彌新。本刊將按《百日文集》之目次先後,依序刊登「十年憶百日」系列文章,以緬懷師恩、傳揚夏學!本文為《百日文集》的第二篇,文末附錄毓老師早年講課的語錄,本刊特別徵求林義正老師同意轉載,以饗讀者。
今年三月二十日清晨毓老師走了,以一百零六歲高齡安然遽化,這些日子來讓我泛起數不盡的哀思,往事歷歷在目。
回顧自己也即將自臺大退休,而這個的年紀正是毓老師開始民間講學之始,自此不斷四十餘年,光憑這一點,就讓人敬仰不已。老師是如何辦到的?直覺上老師有一股傳道的熱誠,對後學有高度的期望,凡來受教的學生,很難不油然興起「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念頭。
記得老師於一九六七年十月應中國文化學院張董事長其昀先生之聘到哲學系授課,初次上課,看到老師身著短衫,左臂墨絰端坐,精神抖擻著開講《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破題就提撕「時」字是孔子的精華,花了不少時間,這章我高中時曾讀過,但從來就沒有感受到如此神奇與震撼!不久,老師也當上一年的哲學系主任,這時整個系不論大一到大四的同學,只要老師開什麼課都可聚集一堂聽講,同學們受到鼓勵,學習氣氛空前熱烈,彼此情感毫無隔閡。時值第二屆學長畢業,老師都贈送親題墨寶「時乘六龍以御天,乃利貞」,真讓我羡慕不已。在大三、大四時修過老師所開的「陸王哲學」、「學庸研究」、「易經研究」的課,受到啟發,三年後有幸考上臺大哲研所,再度到四維路成功新村中的黌舍聽課,哲研所畢業後,面臨到救國團服務或在大學當助教的去路來請教老師,老師說:「你是老實人,不宜到政界,更何況救國團是民間團體!」就這麼一句話,指引了我近四十年的教研之路。自知非從政之才,稟承師訓,戮力為學,先後完成《孔子學說探微》、《孔學鈎沈》、《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若說有何學術上的些微貢獻也該歸功老師昔日親授「以經解經,慮深通敏」的治學方法。
記得老師在文化學院授課之時提到要撰《八經貫微》,後來說有意要編一部《今文經學集成》,同時附上一長篇敘說一生的經歷,因為他本身就是一部現代史。我最關心老師所要寫的書寫了沒有,早年拜謁老師也常提起這件事,後來老師上課都有錄音,由學生整理,自己再進行修改,應該存有不少稿件,可是有一回老師跟我談起,他用一把火把它給燒了,我深為老師不留下著作感到不解。
老師的經說是採取今文經學的路數,非常佩服熊十力先生,早年就以《讀經示要》當教材,連後來在天德黌舍講座背後就懸掛著熊先生的浮雕像。講《四書》的時候偶而也會提到《公羊春秋》「張三世」、「大一統」、「大居正」的微言大義;講《易經》的時候常提到「唯變所適」,歸結都在「經世致用」,反對風花雪月的不急之務。這些在早年是聽不懂的,沒有後來深入其中,那能心知其意。老師的一生就是一部歷盡滄桑的現代史,老師所講的內容幾乎交織著前清皇族的家學、立身與行事,對時勢的評論,對臺灣人的掛懷,在在顯示所傳授的是帝王之學!老師七十一歲時自稱「仁匃遯者」,為恭祝太師母九十晉一千秋,遵母命「刊經籍、廣聖學、興治藝」,印慈恩本《易經來註圖解》(天德黌舍點校本)作為講學用書,終身服膺「道」學,是不世出的隱儒,其精神可用孔子贊老子辭:「其猶龍邪?」來形容亦不為過。
如今老師已經走了,親自聆聽受教的機會已經不再了,凡受教過的學生能否將老師的學思傳下去,完成老師未竟之志?孔子之逝也有《論語》,程朱之講也有《語錄》,毓師之學能無語錄可乎?學生膽敢遍尋上課筆記,編語錄,述老師早年講學精語,不求其全,但望有後續者。
林義正拜撰於二〇一一年四月九日
附錄
毓師早年語錄
受業林義正恭錄
- 孔子之學以仁為體,以時為用。
- 孔子之學非「仁」學,乃「求仁」之學。
- 世間有享不了的福,沒有享不了的苦。
- 釋「春王正月」:「春」為始、生,古之生生,包涵新陳代謝之意。「王」指天下所歸往者為王。「正」指革命。要真正的「春」,真正的「王」,明明有「革命」的思想,其後則乖,故後有所謂「微言絕,大義乖」。「微言」指「道」,「大義」指「行」,知「道」且要「行」道。
- 我們不可守一家之言與一先生之言,但你必得由一先生之言,然後明一家之言;你不明各家之言,就不能成自己一先生之言。
- 中國學問不管是莊老或孔老、老孔,均從道學出,蓋無疑,反正都是一個爸爸生的。
- 你們感覺《易經》講得太慢,我覺得講得太糊塗,讀經書必得踏實。
- 讀書並不難,難就難在慎思明辨。
- 中國整個學問只是「顯仁藏用」四字。
- 《春秋》開始講「元」,《易經》亦講「元」。《春秋》事以比「況」也。《詩經》開始講亦「陰陽」――男女,《尚書》開始講「堯舜」,此均一以貫之,有深意在。
- 心中清靜的人,才能成就事業。你們別以為此是狂言,自古聖賢均傳此心中之道。《中庸》之旨在賤貨貴德──重義輕利,其末在明德法天。
- 《論語・莫春篇》:「浴乎沂」示浴乎道,浴乎孔子之道;「風乎舞雩」示風於禮;「詠而歸」示誦於詩;「莫春者,春服既成」,春已結束,春服剛成,趕不及用,示不及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年長雖少,後繼更有人,此映生生不息之意,社會於此才有希望。
(以上為一九六七年十月至一九六九六月間語)
- 天生一人必有用,自己必得了解自己有責任感,自己才能盡責任,為了要盡責任,必得要充實自己,磨鍊自己。(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 處處留心行為該怎樣,時時勿忘來此做什麼。(一九七三年三月十二日)
- 一個人的好壞就看氣勢,氣勢低,成就必低,個人要守得住氣勢,心存要高,千萬別把自己的志向,拉得低低的。將來如何不必問,看你現在做什麼。(同上)
- 有特殊的立場,才有特殊的地位;所謂特殊的立場,即在行其宜也。(同上)
- 三月十八日是老師第二個生日,今天講《易經》特逢此極有意義的日子。一個人的學術與其經驗有莫大關係,古今大儒均久經世患而立說,凡註書者與寫經者不知差千里計。(一九七三年三月十八日)
- 我們讀書須多玩味。古人誦書是長誦而深玩。有「玩」的功夫才有實學。口含著曰味,舌加以轉動糖球曰玩,合之曰玩味,玩之又玩,深得其味。今吾人實逢繼絕學之時。(同上)
- 人能堅持一剎那的鎮定──隨機應變的鎮定功夫,就成功了一半。(同上)
- 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價值,是不會做壞事的,看輕自己的。(同上)
- 歷史上研《易》而深治世者有二:一者諸葛亮,二者劉伯溫。故今研《易》當朝著治世之用上、實學上研用。曾文正將恩與法運用得極為允當,比諸葛亮更高明,見今天聯合報論諸葛亮處。清季動亂,曾文正何以不到幾年之內操軍政大權於一身?在湖南練湘軍,又遭巡撫排斥而能成。陽明與曾文正均非軍人出身而能用兵,蓋有其內聖靜一的功夫,臨變不亂,能功滿也,故吾人必從亂世之治臣,戰役成敗之際,深玩之,注意治世之術,心會之,將受用不盡。(一九七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 必得「慮深通敏」才能通經致用。(一九七三年四月二日)
- 古人寫書目的在救國救民,唯恐人不明白而著書,故後人讀書必把它當方法看,智慧讀。每一本書都會貽人神智,就看你們怎麼看。書讀百遍自通。(同上)
- 我們看書不必貪快,要知其言外之深意。(一九七三年五月五日)
- 民間之學:申孝悌之教,被動受教,尚在受教之境。帝王之學:術也,即以孝弟為手段去治天下,至教人之境。帝乃至高無上,王乃往也,天下所歸往之也。故此二學根本不同。帝王之學者,即講如何使天下歸往大同之至高無上之治術也。(一九七三年五月十九日)
- 一個人為什麼要為他人之一句贊美、一句詆毀所左右呢?為何不由自己作主宰呢?(同上)
- 中國現代的命運就操在你們手裏,再下一代就太慢。中國的成滅就在這五十年。(同上)
- 研讀經子之書,別有妙法,必得看出前人的解釋不當,沈思之,抓住原則貫通之,必能得奧妙。(同上)
- 讀書要善用智慧,把書當智慧讀,不可當典要讀。《易》云:「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同上)
- 中國整個學問完全是講政事,西洋學問完全是講空理,是知識而非智慧。將來是中國人的世紀。(同上)
- 人必要鍊有幾分殺氣,有威嚴才能震住人;做事時要「非而不是」(不顯己,不按正規去走,才能出奇制勝),做人是要「是而不非」。做事如迎敵,才不會輕心。
- 把握「時」與「勢」的演變,便是讀《通鑑》的目的,依此再往前想,便可通未來。(同上)
- 聖人能「時」至而不失之,但不能生「時」。一個人在一生之中有合於自己之目的的「時」不知凡幾,但能「時」至而不失之,便能成就自己。雖然前時已失,但後來之時猶可待,故孔子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 經書所言之術較含蓄,何不讀子書?今欲為中國遠圖計,《墨子・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參及《孫子》兵法,必能研究出防守之策。其他如《管子》、《商君書》、《韓非子》更是不可不讀。劉備將死,訓其子阿斗不可不讀《商君書》,可見其必有要義在。(同上)
- 政治三要術:要穩、要準、要狠。(同上)
- 你們都是大好人,不能了解現實的真面目,今言雖有矯枉過正之處,然其目的亦在同學們學會用腦筋!怎能傻呆呆的!今天青年就是把自己看得太沒有用了,其實天下事都可以去做,何必擔心畢業找不到國中教員當而憂愁呢?(同上)
- 我們今天講學的目的是在喚醒同學好好腳踏實地地去幹。(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 一個人書讀的多少不管,但為人處事必要有個原則。(一九七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 今天天下即棋局,經緯它即是演棋,演棋必先有棋譜,子書每個都是棋譜,書要當棋譜讀。(一九七三年九月三十日)
- 中國的學問叫諸夏學,非華夏學。(同上)
- 有遺德在民都是一介平民,何也?蓋有實之故,巧取豪奪都沒有好結果。環境很複雜,保持清湯掛麵就不容易。既在江邊站,就有望海心。(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 一個人必「有所不為」,即有個原則,才能立。(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 靜者觀其象而玩其術。世如棋局,日日下之,皆實學也。(同上)
- 眾人昏昏,唯我獨醒,於今不成,非笨即愚。能識勢、識時而能乘勢,素乎夷狄,行乎夷狄,無所不用其極。(同上)
- 唸子書須徹底了解何以他出此主意?每篇都有所對。(同上)
- 求學要如滾雪球,先立個軸,再去滾,越滾愈多,軸是最重要的。(同上)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三十歲開始做事,四十歲始具規模。(同上)
- 讀書先找一本書精讀,觀察其何以出此主意,懂其術,則對今世之事,變其術以治之,得矣!(同上)
- 在世成功的人都不是才子,而都是亦步亦趨,腳踏實地的人。勤能補拙,律己深者成功,管仲其器勢太低,嗜欲高者,成就必低。(同上)
- 要自己有成,必得自己倒出少許,才能容入少許。(同上)
- 求自己短處之所從來,曾文正有「求闕」,知自己短處而正視之,以勤補之,拙亦智矣。(同上)
- 人最大的毛病就在自以為是、孤陋寡聞。(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 《論語・堯曰》章極重要,陳柱雖有家法,但講不清楚;熊子貞沒有家法,卻打入中國文化的核心。(同上)
- 今後同學要讀下列書,至少:法家:《管子》、《商君》、《韓非》;儒家:《論語》、《孟子》(提重要者)、《大易》、《春秋》、《周官》、《禮運》;兵家:七書或九書(因收集不同而異);墨家:〈備城門〉以下十一篇;當小說看者:《資治通鑑》、《天下郡國利病書》;貴在變通求之。搞政治最重要在擔當,練智慧而不擔當,則沒有用。文筆要精練,口才要訓練,這樣才能有用。你們這一代沒有機會去吟風弄月,若有,也是下一代的享受。讀書要讀有用的書,別讀那些吟風弄月的書。
- 中國人不寫書,一寫就驚天動地。美國制度,教授一年要出一本書,由此制度知美國人不足懼,三十年後,不亡者無矣。(同上)
【奉元問學之一】讀徐復觀先生論民主之心得之三兼論及於臺灣亂制
文/潘朝陽
1951 年 3 月 16 日,徐復觀先生在《民主評論》第二卷第十八期,發表〈中國政治的兩個層次〉一文,其中,他提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他說:
《三民主義》乃當前建國的原理;今把建立民主主義的政治形式,視為政治的常數、常道,列為第一個層次的努力目標,則是否把實行《三民主義》放在第二個層次,而視為可變的政治內容呢?
徐先生此處所謂「民主主義是政治的常道、常數,是第一個層次,而《三民主義》是第二個層次」,意思是《三民主義》乃中國推行民主政治的運作性、實踐性的內容,換言之,中國的民主政治是以《三民主義》為民主主義的一種民主政治,再者,這個第二層次是「可以改變的政治內容」。
常道常數就是天道、道體,是恆常不易的公理,但操作層次的東西、事物、學理、禮文、法條則是一種變易之方,依時而有其權。
中國的民主政治,不必是歐洲的或美國的那種三權分立且有兩黨來依據公民定期投票選出執政團隊的政府、國會議員組織的立法機關以及司法人員形構的司法機關,此即三權分立對等的「西方資本主義形態的民主政治制度」。歐美此套制度,如同《三民主義》,也是徐先生所說的「第二層次」。
《三民主義》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根據古今中外的政治之民主精神和形式但以中國本質為核心而設計出來的一套屬於「中國的民主主義」。其《民族主義》合乎《春秋》的思想;其《民生主義》正是儒家養民惠民濟民的實學實務實政;其《民權主義》則將國家主權歸屬於全民,依法組成國民大會,成員稱為國民大會代表,此大會負責選出總統,且具有選舉總統、罷免總統、創制法律、複決法律的權力。中國憲法,亦由國民大會來負責制定或修改。此機構是國家主權的代表,選出的總統,是由此機構交付權責而負責政權的運作,但屬於虛君性質,代表國體,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五院則是治權機構,是中國行使治權來治理國家的政府。
孫中山先生的這個國家主權、政權、治權的規劃,是合乎民主政治的水準的,是一種民主主義,而且也合乎中國儒家的傳統政治理想。
徐復觀先生區分政治為第一和第二層次,有一個意思,就是「民主主義之在其自己」是本體層,而在中國之政治之實踐發用層,則是《三民主義》。在我們來看,若無發用層的具體性運作,就不會有本體層的民主主義,換言之,所謂民主,不能只是一種抽象的純理,此種抽象純理,只在少數菁英份子的腦中,若無具體實施,則所謂普世價值之民主也者,乃是空話虛語;再者,民主主義的形式概念有如一個瓶子,裝進去的是什麼?才是決定是不是真正的民主的主因,而且隨各國的文明、族羣、社會以及歷史之特性,其民主政治的具體操作就有其「殊性」,由於第三世界被歐洲「商戰資本主義」的「民主帝國主義」之殖民統治,所以,他們獨立後,仍然襲用殖民國如英、法、美的那套民選代議士以及民選總統的政治制度,因為國民的文化、道德、歷史的虛無和失落,加上現代知識的闕如,所以,廣大的第三世界之各國,並無真正的合理、合情、合性的他們自身的民主政治。他們依然是部落文明或獨裁政治或強人政治,甚至仍然是當代帝國主義的變相轉型的殖民地。
國民政府遷移臺灣之後,其初始才有機會真正依據《三民主義》治理國家,若完全根據孫中山思想來逐步實踐中國的民主主義,是可以實現中國的首次的民主政治的,但是由於國民政府反共之故,又推出所謂《臨時動員戡亂條款》,不願從所謂軍政和戒嚴的非常狀態還政於全民,而讓國民黨專政、讓蔣介石獨裁。雖有所謂選舉,其實是半調子的假民主和變調扭曲的《三民主義》。再者,冷戰體系建立後,臺灣事實淪為美帝反中的殖民地,文化、政治、經濟、學術、教育、社會等幾乎是國家的全體性,均很快速很嚴重地「美利堅化」,於是這個中華民國,遂非孫中山先生締造的東亞和中華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不是依據《三民主義》的民主主義之民主政治之國,而只是「美國形式」的美帝霸權之附庸罷了。自李登輝奪得國柄之後,中華民國乃徹底淪落為被美帝控制的「亞非第三世界的假民主政治」的兩黨投票型之政黨專制政治。加上這個假洋瓶中裝的水和插的花,根本是貪污枉法且是背叛華夏的奸佞之臭水和毒草。因此,今之外皮是中華民國,而靈魂卻是媚美諂日的夷狄化之臺獨或獨臺政體,不但離開《三民主義》遠甚,它甚至根本不是民主之國。
臺灣現在的情形離開徐復觀先生的理想和理念,真的是非常遙遠。先師愛新覺羅先生講述闡揚《春秋》及其他經籍的微言大義時,經常嚴正告誡臺灣人,不可以自我夷狄化且進一步將臺灣也變為夷狄之國。這樣下萎異化,必會招來災厄。臺獨剛剛蠢動之初,先師就已嚴正警惕臺灣人,他評斷過當代臺獨一些政客,其後發展,多有言中;夏學奧質確能展顯拯世真文,惟世上俗陋不堪的政治奸小,其心偏狹,無一能夠承受正法大雷音的震聾發瞶。多少年來,臺灣政治根本就是「亂制」,與儒家「禮運大同政治」無關;也與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無關;昏亂貪婪墮落沈淪的臺灣距離民主政治的真實,乃是既遙且遠。
徐復觀先生對於《三民主義》的根本態度是認為它是「第二層次」的,是「可視為可以改變的政治內容」。此處不必諱言,其內心實有一種潛意識,那就是否定或不認同《三民主義》,其實也等同於不以《孫中山先生遺教》在中國現實政治上的存在價值為然。其實,徐先生的此種看法或執定,應該有所商榷。徐先生何以會這樣?那應該是他的生涯經歷給他帶來的對於蔣介石統治之下的政權之種種反民主主義之威權專政的不滿和痛恨而帶出來的一種偏激之執著,在大陸時期,中國劇亂世,諸夏自亂且日寇侵略,《孫中山先生遺教》其實根本不遑實施,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逃遷來臺,到徐先生撰述此文的民國四十年,國府的中華民國仍然風雨飄搖、驚魂未定,哪來的時間從事「三民主義的國家建設」?在那個時代,國父及其一切遺教,其實只成為中國國民黨的圖騰、文宣以及神主牌。然而,在此之後的一段安定時期中華民國於臺澎金馬行使治權之時,多少亦有遵循《三民主義》的藍圖而建設臺灣,強調了中華文化道統的《民族主義》,依和平方式進行土地改革來照顧基層農民;以計畫型經建來發展加工業、民生工業來照顧基層工人,合於《民生主義》的路線;且依《實業計畫》的精神和原則來進行經世濟民之實政實務。而皆有其顯著成果。只有在政權的把持控制這一面向,中國國民黨卻違背了《民權主義》。
徐復觀先生的主要批評大概是這一方面吧?就是何以既未有三權分立的「西方式美國式民主」,也沒有真正的五權獨立互動的「民權主義民主」?蔣介石政權以反共為理由,在冷戰體系中,被迫成為美帝反中戰略中的一環,一直藉口「訓政」和「反共」,他的政權無法實踐《民權主義》的民主政治,甚至於在反共冷戰系統中,蔣介石的政權親美親日到了諂媚阿諛的田地,逐漸背離了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這種種發展乃是十分自然的情勢。但這個現實性,與孫中山先生遺教豈有關係?徐先生的批判之劍鋒,顯然刺錯了對象。相對而言,應貞定守住的是華夏精神和中華道義,「常數常道」不是抽象的「民主但理」,而必須是儒家孔孟荀之仁政王道和禮樂、禮義,也是《大易》和《春秋》的「元」。重返並且復興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來建立並實施「華夏性民本底民主政治」,才是中國人的堂堂正路,就此點道理而言,《三民主義》以及《孫中山先生遺教》確實符合因應了中華的民主共和的大義。
2021.07.16 寫於臺北・天何言齋
【奉元問學之二】向大師致敬(五)──我上林明進老師的「論語」課
文/顏宏如
編按:林明進老師的五年「論語」課於去年(2020) 12 月底畫下圓滿句點。課程結束後,許多長期聽課的學員與師友都紛紛發表心得感想,紀念在林老師課堂中的感動,誠可謂「餘音繞樑,三月不絕⋯⋯」(友善連結:最後一堂側記)。本文轉載自「論語」課五年全勤的學員顏宏如學姊於一月初(2021-01-07)發表於臉書上的聽課心得,字裡行間充滿趣味,心得感想亦頗有見地。顏學姊會撰寫一系列心得文章,本文為該系列的第三篇(友善連結:第四篇心得)。為求「弦歌不輟」,本刊特別徵得顏學姊同意陸續轉載,以饗讀者!
【正文】
2021.01.08 (五)【向大師致敬:(5)】
常聽人家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此言不假!《論語》就像一座寶山,蘊藏許多智慧,所以老師都稱它是經世致用的實學,難怪以前的帝王要從小熟讀四書。我雖然不從政也不經商,但每天得跟25個性格各異、習性也不同的皇子和公主相處,必要時還得跟他們身後的父母親友周旋,沒有一點 EQ,如何能全身而退?
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說過:「人性就是最好的兵法。」我默默記下了,並且把它用在班級經營,發現成效斐然。比方說在《子路篇》就記載了一段語錄:子路跟孔夫子問政,孔子告訴他,要收服民心,不過就是三件事——在人民還沒有開口之前,預先想到並且供應需求(先之);與其出一張嘴,不如以身作則;一旦過程有努力,更不要吝惜犒賞(勞之);並且要自強不息,始終如一,不可以虎頭蛇尾,只有三分鐘熱度(無倦)。
原本就熱愛教學,加上有這三個心法的加持,更像吃了定心丸。所以每次接新班的前三個月,我一定很積極經營班網,上傳孩子的活動照片或教學理念外,也關注孩子各方面表現。拍照時我會留意比例原則,除了合照,平常那些容易犯規、常被碎念的小孩,更要特別給特寫,甚至是獨照——這不是討好,只因身為母親,我很清楚所有的家長在滑手機時,第一個就是先找自家小孩的照片。我想要用行動告訴家長:你的孩子可能常常被提醒或糾正,但是我非常在意他,因為他也是寶貝。
因此,帶畢業班時,我就提供與青春期小孩相處的專欄文章,或者升學資訊;帶中年級,就分享如何協助孩子建立好習慣之類的教養文,總是要在家長開口前就先主動給。老師都說這個「先」字是大功夫,別人開口要了才給,那就沒意思,一定得「先天下之憂而憂」,把事情做在前面,人民(家長)自然會看到你的誠意與用心。
至於「勞之」就更不用說了。現在的社會,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千萬不要要求學生。因此打掃時間,我經常跟他們一起擦玻璃、掃地、摺牛奶盒⋯⋯雖然都挑自己喜歡的事做,但小孩看在眼裡,無形中就營造出班級向心力。
至於「無倦」,我想那是另一種行健不息的概念,也就是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誠」。儘管信用建立,可以稍事清閒,但守成不易,還是要時時恭謹惕勵,寧可花時間在經營班網和班級,也不要等家長有誤解了才來解釋。
《論語》的管理學,讓我在班級經營時無往不利,不只帶出班級向心力,更凝聚親師生的情感。
-待續-
#非寫不可 #不寫對不起自己
#我非得記下這五年來的聽課心得
#曾蒙國寶級大師親炙此生無憾
【奉元問學之三】夏季課程「論韓非」心得
文/錢威良
編按:此系列課程為吳克老師專為大家介紹韓非子所開的夏季課程,為期八堂課。吳克老師以《韓非子》為切入點,介紹法家與儒家的異同。因為儒家的相關著作眾多,本期課程主要以《韓非子》與《論語》做為比較對象,說明儒家與法家的觀點。此次特邀學員錢威良撰寫課程心得,以嚮讀者。
【正文】
吳克老師在第一講先以八個名詞作為界定,從而比較儒家與法家思想上的不同,作為一個學習的角度,可以很快速地了解儒、法大要。八個名詞分別為:名、聖人、君子、性、情、堯舜、今、古。接著在第二講則是介紹韓非的思想體系,包括學校所教的,耳熟能詳的「法、術、勢」,注意這個「勢」,老師也在課堂中提到,「勢」是人為所造成的那個「勢」。正如地勢坤(《易經‧坤卦》),如何用這個勢,在《韓非子》裡面也多有著墨。緊接著日後的六講,吳克老師將帶領大家用心領會《韓非子》的內文,讓學員多多親近古人的智慧,而不會有看不懂、沒時間看、不想看的窘境。其旨要就是希望學員能夠多多閱讀古書。毓老師也曾講過「子書是有系統的,自己看不太行,必要有師承師說。」而今論韓非——兼論儒法思想異同這門課,將帶大家一門深入。
在此筆者作為一個引子,希望學員們能夠更藉由韓非的故事,「設身處地、揣摩通透、體貼入微、洞見表里」。《史記》中提到: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韓非子原本是韓國的貴族,與李斯向荀子拜師,擁有口吃的他卻能擅長寫書、著書,就連李斯也自嘆弗如。(編按:黃老後世將法家、道家合併稱之,也有一說認為是奇學,陰陽五行的代稱。)
《史記》又云:
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勢以禦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
雖然韓非身有抱負,然而非但不被韓王重用,最讓韓非痛心疾首的是上不修法治變革,下不用賢人以左右民。不任用有實質能力的人,反而喜歡夸夸其談的社會蛀蟲,當時的韓國集蠱為一身,文人不勵精圖治反而利用法來包庇栽贓,可謂亂無法治;武人不保家衛國反而以武力強奪擄掠,可謂毫無軍紀。國家寬裕的時候,不好好培養實力,只喜歡任用沽名釣譽之人;國家危難之時,只好臨事拜託軍隊抵擋外侮。在這個治亂存亡的關頭,韓非既沒有像是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也沒有李斯的陰險狠辣。如果您是當時的韓非,你會選擇怎麼做呢?
最後,他選擇的是振筆疾書,將自身所學,濃縮再濃縮,於是寫下〈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共十餘萬字。於是被史公記錄下來。然而常人所講,「立德,立功、立言」,立言位列末座,並不是只要寫成著作,就沾沾自喜,妄想可以給後世帶來影響跟典範。韓非選擇的是更為入世精神,在《韓非子》也有記載:
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臣不忍向貪鄙之為,不敢傷仁智之行。
韓非在面對昏君、搖搖欲墜的祖國,仍不改顏色,毅然決然抵抗強秦的欺壓。對著自己講,就算把罪怪在主子頭上又能怎麼樣呢?就算避禍離開韓國得到苟延殘喘地續命又如何呢?即便明哲保身,但是無法為天下民帶來美利而利天下又能如何呢?這是貪生怕死令人鄙夷的行為。最後當作韓國的使者去談判。即便無法能言善道,也要表達心中的立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最後死於秦國。如此的英雄,在強國欺凌小國的壓力下,仍一心想要報答祖國,而非逃避隱姓埋名過日子,試想當時出使秦國,想必兇多吉少。然而韓非捨身取義,正是一位史冊裡的大人物,非常人所能及。是秦王不用韓非還是不能用韓非呢?這點值得思索翫味。
—全文完—
【公告事項】2021 秋季課程
文/秘書處
2021秋季課程已經出來囉!!
大家趕快來報名喔!本季課程全部為遠距教學。報名單門課程,將可以使用 Google Meet 視訊上課並且與老師即時互動喔!
➤➤報名任意門
★秋季課程(請點藍字看介紹)
◆週二:喻蓉蓉老師【歷史探謎】
◆週三:熊琬老師【中國學術流變史】
◆週四:吳克老師【論韓非——兼論儒法思想異同】
◆週四:潘朝陽老師【毓老師論語詮釋中的經世濟民】
◆週六上午:嚴定暹老師【易「象」與策略──「孫子兵法」之制勝策略:透視敵情:虛實】
◆週六下午:蔡耀慶老師【老實寫字】
【特別公告】
為配合防疫措施與避免群聚,現場暫不開放學員入場聽課,如欲洽公請先來電洽詢,到場時請配合簡訊實聯制與測量體溫。歡迎報名單門課程,參加課程 Google Meet 視訊,即可享受線上和老師互動零時差喔!
疫情未艾,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想要自我提升,卻找不到門路和方法嗎?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