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9年12月7日 夏曆己亥十一月十二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大雪未曾見,今年方嚴凝
文/編輯部
時序入冬,節氣大雪,大臺北地區也迎來入冬後第一波寒冷天氣。臺灣雖然不易看到皚皚白雪,但舉目寰宇局勢,爭鬥糾紛,讓這個冬天似乎更讓人感到寒意。不論世局如何,奉元書院秉持「與時偕行」的精神,推出精心籌劃的冬季課程,期望在凜冽的北風裡,寒中送暖,為天寒地凍的季節增添一絲暖意。歡迎大家及早報名,以免向隅!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國人是一個特別重視歷史的民族,也特別強調讀史的大用。自從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提出「春秋義法」、「微言大義」,後世儒生、歷代讀書人,乃至於帝王,莫不以史為鑑、以史為師。古人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讀歷史,就在啟發今人處世的智慧。本期文章都圍繞在讀史、用史相關的主題,包含明史研究、熊十力先生的春秋學、《史記》究天人之際的史觀、《公羊傳》的稱賢判準等等,無不是關乎讀史的運用。
你想了解臺灣近年歷史學界對於明代史學術研究方向與成果嗎?你知道過去史學研究都集中在政治、軍事與制度,而鮮少觸及宗教、文學、藝術、醫療、文化、性別與衣食住行等更貼近庶民生活的層面嗎?請參閱文章:
〈2018臺灣明代研究結論〉
你知道熊十力先生是怎麼闡述「三世義」呢?你知道熊先生又是如何解釋「內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嗎?歡迎閱讀:
〈讀熊十力先生春秋學心得雜記一則〉
你知道老莊有何不同嗎?你知道老莊之學,應該怎麼運用到職場嗎?你知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可以帶給我們怎樣的智慧嗎?請一定要讀:
〈2019夏季課程「社會學老莊」摘要(2/3)〉
你知道太史公司馬遷為何在《史記》當中特別寫了一篇〈遊俠列傳〉嗎?你知道「俠」與「儒」之間有何關聯嗎?歡迎參考:
〈熊琬老師「史記究天人之際的史觀」心得(三)〉
你知道怎麼樣可以稱得上「賢」嗎?請參閱:
〈秋季課程「春秋繁露中的王者氣象」十一月心得——
《公羊傳》的稱賢判準〉
你知道奉元書院也可以有自己的歌嗎?請見歌譜:
〈奉元之歌(Song of Fong Yuan)〉
你知道武術強身其實非常有趣嗎?歡迎參考:
〈「第一屆獨角獸夏令營」課程側記之二:強身武術〉
想知道臺灣大學奉元社近期社課的內容嗎?請見:
〈古今交會——走入《三國演義》的歷史場景〉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奉元活動】中華奉元學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側記
文/徐祥媚
編按:中華奉元學會每年有兩大盛事:其一為每年三月舉辦的「毓老師紀念會」,今年合併舉辦「第二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相關報導請按我);另一為每年十月舉辦的「會員大會」。曾經有人問說為什麼挑這兩個時間點舉辦呢?其實是因為:
毓老師生:1906.10.27(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初十)
毓老師薨:2011.03.20(遜清一百年夏曆二月十六日)
以此來明示 毓老師「生生不息」,「明不息翁」之意。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中華奉元學會於民國一零八年十月二十七日舉辦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緊接著是議案討論,本次會員大會通過「107 年決算案」與「109 年預算及工作計劃案」。因為書籍出版之業務轉移至奉元出版社,書院將重心放在刊印文宣,盼得以藉此讓社會大眾認識奉元學會。本次會員大會紀念品所附之摺頁即為文宣刊印的初步成果,內頁以年表概述 毓老師的生平。
▲奉元書院摺頁外觀。
隨後播放 毓老師的生前講課影片,所有學員一同諦聽 毓老師的勸勉,緬懷師恩。 毓老師期許我們成為思想家,作「聖之時者」(《孟子・萬章下》),因「人人皆可為堯舜」(《孟子・告子下》),且當今的資源和技術較古代豐沛,故「我們今天的思想必須超越古人」。 毓老師亦批判今日崇尚「奸巧」的衰敗世風,因君子以「德」而非以「奸巧」服人,奸巧無以治國平天下。依 毓老師所言,當代讀書人應當「建設偉大的思想,不是吵吵揚揚、八流以下的思想」。
本次專題演講由廣樹誠老師主講,講題是「從一帶一路的挑戰與機遇看影響中美和諧發展的時與勢」。廣老師認為「一帶一路」政策常被視作中國的國力與企圖心之體現,因而遭受到畏懼中國崛起者污名化為圖利的手段。然而,廣老師指出:一帶一路旨在推動沿線國家的基礎建設與經貿往來,促進資源與人才的流動,進而整合歐、亞、非為「世界島經濟圈」。有別於美國所欲維繫的單一強權體系,「一帶一路」所代表的思維是「整合總體資源」的「多元一體合作戰略」,重視跨文化的平等合作。
演講結束後則進行會務報告,包含「課程規劃」、「學術交流」、「夏學研討會籌備」、「臺大奉元社課務」與「秘書處會務推展」五個項目:
有關課程規劃,秋季課程與近期的讀書會皆以經、子為中心。現下正進行的秋季課程包括《易經》、《論語》、《春秋繁露》與孔孟之道等,另有「易經與管理」、「春秋學」和「中國義理與文化的經典和論著」三個讀書會。
奉元書院與各界的學術交流亦相當頻繁,去年11月「中國書院學會」來訪(相關報導請按我),今年初的新華社與人民日報記者來訪(相關報導請按我)、「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相關報導請按我)與「中華人文商道考察團」來訪(相關報導請按我),而奉元書院亦赴福州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書院創新與融合論壇」,並於鰲峰書院加入「海峽兩岸書院聯盟」(相關報導請按我)。
「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將於二零二一年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於臺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辦,主題是「毓老師的公羊學與夏學」,屆時將邀請奉元同門與中國學者與會進行交流。為了讓學員更加熟悉公羊學,書院每月舉行春秋學讀書會,由馬康莊學長主持,並計劃由奉元出版社刊印相關 毓老師上課筆記。
有關臺大奉元社的課務,曾遠鵬社長回顧今年的社課成果,其中包含邀請閻鴻中老師與熊羿學長授課,閻老師講授《中庸》與《大學》(視頻連結請按我),而熊學長帶領社員品讀《三國》(視頻連結請按我)。除了社課以外,奉元社亦辦理專題演講,去年邀請吳孟謙學長分享「目擊道存——談毓老師對我的啟迪」(視頻連結請按我),今年邀請尹建維老師談論「超越時光、永遠的領導力——度量與仁善」(視頻連結請按我)。
秘書處的報告事項有三:首先,近期發行之《毓解老子語要》筆記本內附《道德經》上下篇 與毓老師的名言雋語;其次,秘書處推出「秋季課程試聽卷」,盼學員引介朋友試聽課程;最後,期盼社會賢達贊助學會,每筆捐款均會開立捐款收據。
新書發表為會員大會的最後環節。今年的新書包括:《夏學論集(貳)愛新覺羅毓鋆先生逝世八週年紀念》、《毓老師講人物志》、《奉元語要(參)》以及《增定武經註解・孫子》(如欲購買請按我)。另外許仁圖學長出版的新書《從頭講大易》與《串起來講大易》即日起皆可於書院購買。
會員大會隨夜幕降臨已邁入尾聲,而學長姐們仍聚於文學院的長廊上彼此交流。踏出文學院之際,涼意隨風襲來。或許中華文化正面臨冷冽的朔風,但 毓老師的教誨將引領我們開創未來,如《毓解老子語要》記載 毓老師所言:「今天的環境,怎麼『實事求事』?我們碰到了實事——『孤臣孽子』,怎麼就我們的「實事」,求『是』、求『智慧』,等找出路來,就能絕處逢生」。
-全文完-
【奉元問學之一】2018臺灣明代研究結論
文/徐泓
2018 年臺灣地區的明代研究,在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和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兩大學會及科技部的支持推動下,一方面產出不少新成果,進而與大陸、東亞及歐美學界交流,取得相當豐碩的成績。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定期舉辦讀書會和演講會及新秀論文發表會,編印《明代研究》半年刊,是 THCI 核心期刊,吸引兩岸三地和國外明代研究學者投稿,成為國際少有能定期出刊的明代研究專刊。2018 年出刊的兩期,一為〈婚姻與家庭〉專號,一含中研院于志嘉教授和北京大學李新峰教授等重量級學者論文。學會還注重對外學術交流,2018 年邀請大阪大學濱島敦俊教授、北京大學李新峰教授、廣州暨南大學澳門學院金國平教授、(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長谷川正人博士、福建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王尊旺副教授和山東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趙樹國副教授,在學會作專題報告和討論,並且組團參加在貴州安順舉辦的第十九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首屆屯堡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 年 8 月 15 日~ 2018 年 8 月 19 日)。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在中央研究院官方強力支持下,具備人力、物力與圖書設備的優勢,整合院內史語所、近史所、臺史所和社科中心的研究人才和資源,進行跨學科的對話,尤其能關注和運用世界先進之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討論文本解析與書寫,研究題材從思想、宗教、文學、藝術、醫療、文化、認同、性別、衣食住行情色的生活史,無所不包,產出許多優秀前沿的論著。定期舉辦國內外學者的演講,定期編印《明清研究通訊》電子期刊,報導島內為主的明代研究動態,2018 年出刊第 65-70 期。尤其在學術交流上成果輝煌,其交流對象範圍最廣,不限大陸和東亞各國,並擴及歐洲,其主辦之國際學術會議規模宏大,如 12 月 18-20 日舉辦的《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將近一百五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提交論文一百一十七篇,構成三十一個主題,分別於「社經、制度與族群」、「文學、思想史與宗教」、「交流史、全球議題與圖像傳播」、「其他」四個場次發表。學者分別從多種制度與時空背景切入,探討不同群體的社會或文化互動;由明清時之中西文化交流、東亞諸國文本傳鈔、邊疆地區的文化策略、跨領域的文本解讀等,論述視角各異,涵蓋社會思想各層面,深化與會學者對明清時期的認知;並由圖像傳播轉譯與視覺觀看再現、物質及出版的東亞跨文化交流等面向,探究明清時期海域交流、視覺圖像、物質文化等議題,呈現海內外明清研究學者最前沿的研究心得。
「科技部」每年撥款支持學者研究項目,資助購買相關圖書設備、研究助理勞務費和前往境外搜集資料和田野調查。2018 年獲得資助的明代研究項目共 28 項:明代文學 15 項,明代歷史學 9 項,明代哲學 3 項,明代藝術1項,獲獎者過去大多由中研院和幾所重點大學包辦,2018 年有所不同,中研院文史哲各獲 1 項而已,臺大只獲文學1項,政大只獲文哲各1項,特別是私立大學如逢甲、文化、淡江、正修、東海、東吳、文藻等均入榜。研究項目亦多樣化,以歷史學而論,社會史、思想文化史、航海史、宗教史和生活史均有。文學和哲學部分除文學史、思想史外,也有討論園林、出版和中西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甚至有以情色文化為課題的,頗與近年世界史學潮流相合。
但在光鮮的成就中,臺灣地區的明代研究,實則隱含危機。這與大環境息息相關。2018 年,政府大砍軍公教退休人員退休金,本是書市消費主力的軍公教人員不再買書,書市蕭條。受書市蕭條影響,出版社考慮利潤,不願出版曲高和寡的專書;因此,學術性的著作出版的大為減少,2018 年出版純臺灣明代研究學者專書只有15本,其中首次出版的明史論著更少,只有三種,根本不能反映明代研究學界發展的實際情況。學術期刊比較不受市場制約,出版的論文數量差強人意,但也反映文學、史學、哲學、藝術文物學在學界發展也瀕臨危機。臺灣社會在少子化和經濟窘困的影響下,無論公立或私立大學院校均大量裁減文史哲課時與教師,尤其歷史課受到沖擊最大,中國通史和中國現代史,由必選改為選修,進而只占通識課程的一小部分,導致歷史教師遭到大量裁減的命運。歷史教師減少,撰寫論文和投稿期刊人數也就相對減少。
至於研究趨勢,雖然舊的研究課題和舊的研究套路仍占相當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受西方學風影響,明代研究學界,尤其青、壯年學者多能打破文史哲和藝術文物學的藩籬,講究跨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大家共同關心的是明代中後期社會文化、生活與藝術及宗教,研究不再局限於政治和軍事及制度史。即使研究制度史,也不再做靜態制度的舖陳,而注重制度的運作。這可以在 2018 年臺灣地區的明代研究成果中顯現出來。
在臺灣,攻讀學位要求嚴格,取得學位的年限,碩士學程至少四年,延長到五年、六年的,大有人在;博士費時更久,六年是常態,八年、九年的,也大有人在。過去熬過辛苦的歲月,總能找到教職或研究人員職位。近年來,臺灣經濟情況不佳,政府財政困難,投入文教經費大減,而且分配不均,較多經費集中於中研院和臺大、清華、交通大學等重點研究和教學機構。大部分院校,尤其私立院校,經費緊縮,裁減教師員額,遂使研究所畢業的博、碩士生出路受阻,畢業等於失業。有意願攻讀碩博士學位的本科生和碩士生因此大為減少,許多文史哲研究所瀕臨停止招生的地步。還能招生的院校,其報到就學人數也在驟減中,重點大學如清華大學、政治大學的歷史研究所博士班,每年只能招到一個學生的情況,已經延續了好幾年,這可從 2018 年取得博碩士學位的論文數量見之。2018年畢業的明代研究相關博士,全臺僅 10 人,中文系 7 人,歷史系 3 人,哲學系和藝術史系均無一人。以論文相關領域而言,明代歷史論文僅 4 篇。碩士論文共 45 篇,其中文學系 25 篇,歷史系 11 篇,宗教系 3 篇,藝術与設計學系 6 篇,哲學系一篇也沒有。歷史碩士論文的 11 篇,中央大學 5 篇,幾乎占全部的一半,但其選題較為傳統,多屬政治、軍事和制度史;過去為臺灣史學界所誇耀的社會文化史、生活史醫療史和出版史等新史學論文,卻只有 4 篇,零星地出於清華大學、臺灣大學與嘉義大學。新史學的場面,反而是靠各校中國文學研究所的博、碩士論文支撐著。拜近年文史哲不分家的研究趨勢之賜,許多中文系師生又受後現代主義的啓發,講究文本、書寫和多元文化取向,關注社會文化史、生活史和性別与家庭史研究取向。2018 年全臺中國文學研究所產出的 45 篇碩士論文中,明代飲食文化 2 篇,性別和家庭史 4 篇,生活史 2 篇,與傳統制度史或人物史相關的 3 篇。數量上,已與歷史所產生的論文相埒。研究生是教研隊伍的未来,其情況如此低迷;則臺灣地區明代研究,尤其是明史研究的前途令人擔憂。
總結 2018 年臺灣地區明代研究,不得不發此「盛世危言」。
【奉元問學之二】讀熊十力先生春秋學心得雜記一則
文/潘朝陽
熊十力先生的「《春秋》學」,主要在其《讀經示要》的第三卷。他在其中論及「三世義」的「據亂世」,引《傳》「據亂世,內其國而外諸夏」曰:
據亂世,內其國而外諸夏。言據亂世之諸國,各自以己國為內,而於他國,則雖諸夏之族,亦擯斥之。此以國家思想為根核,而一切政教皆本之也。在萬國競存之時,必內自固,而不可妄啟事於外。故云「先詳內而後治外」。凡所以理國繕群之道,必詳正而不敢偷邪也;據亂世之慎邦交,必不可輕忽強大。
依《春秋》之教,據亂世時期,夷夏諸國林立,以國家為中心的意識最重要,其時,一切治國存國之方,必以固守國命為本,因此,須以治理好內政為首務,而不可輕率挑釁四周強國。此即《傳》所謂「先詳內而後治外」之意,也就是熊先生所說:「凡所以理國繕群之道,必詳正而不敢偷邪也;據亂世之慎邦交,必不可輕忽強大。」內政敬謹正道治理,無敢苟偷邪惡,而且對外邦交關係,亦慎重而為之,絕不妄肆得罪強國。反觀今之臺灣的為政者,卻恰好與經典所載聖人之言背道而馳。國命若可延續長久,殆無天理。
熊先生又引「內小惡書,外小惡不書」之文而曰:
內小惡書,內者國內,謂執政有小惡,必書,所以戒亂德,防失政之漸也。為政不可違輿論,小惡必慎,而況大惡?執政者必順從眾義之公是公非,而不敢肆於民上,此治之原也。
此段告戒治國者,輿論時時監督汝之治道是否亂德敗政,些微小惡,都必記載批判,何況大惡?公是公非是最重要的,人民之福祉是最要緊的,治國者必須以公義為尊且須以民為上,豈可騎在人民頭上而鄙侮公是公非?然而今之執政者,卻正好事事皆違反公義而欺壓詐騙庶民百姓,此即亂之原,必由小亂而趨大亂。
外小惡不書者,外謂鄰國,鄰國之內治有小惡,未至影響國際,故不書。
據亂世時期,小國面對鄰國,無論大小,皆對其國內的小惡,一概不書。因為鄰國之內政不致影響國際。今之臺灣的官方和媒體,反而毫無章法、無規範、無禁忌,常常對四鄰各國,特別是強大的大陸之內政之事,亂七八糟胡說一通,當本身弱小時,面對具有敵對性的大邦,言論豈可不慎?臺灣為政者卻夜郎自大妄吠大陸,以為海峽天塹,大軍絕無能渡,乃不知昔時延平王和靖海侯是如何征臺?
熊先生又引傳文「內離會書」,曰:
內離會書者,舊《疏》云:「內離會,即隱二年春,公會戎於潛是也。」何氏曰:「凡書會者,惡其虛內,務恃外好也。」案不可虛內而恃外好,此乃立國精神所繫。吾國今日之憂,正在虛內,務恃外也。
熊十力先生據《春秋》之義,指斥他生逢的對日抗戰之前的時代之菁英及為政者,不用心於建設內政,國政空虛疏陋,而將國命完全倚恃外邦。本體虛弱,徒媚強權,遂啟日寇肆無忌憚的侵華,中國人民被辱殺不下數千萬。「虛內而恃外好」是為政者之敗國亡族之大惡,故《春秋》深深斥責之。依此而觀今之臺灣的執政之徒,不讀中國經典,不明中國歷史,既無學亦無智且不仁不義,彼之所謂治道,不正好就是古聖今賢所嚴正指責的「虛內而恃外好」嗎?敗亂國政而只會諂美媚日,就是彼等的唯一「本領」,悲哉!
天何言齋,民國 108 年 11 月 22 日,「小雪」
【奉元問學之三】2019夏季課程「社會學老莊」摘要(2/3)
講述/白培霖
整理/蔡正道
編按:毓老師曾說:「不讀孔子不知中國文化之博大,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之精深。」奉元學會白培霖老師,於今年(2019)夏季開講『社會學老莊』課程,發揮 毓老師治學的實用精神,分享老莊思想的智慧,以及將這套學問運用在工作及生活當中的體會,頗受學員歡迎,座無虛席。許多學員反映,課程結束後依然意猶未盡。因此,編輯部特別邀請蔡正道學長幫忙整理課堂重點,羅列摘要,以饗同好。本篇為第二講(2019.07.17)的摘要,總共三講。白老師將於冬季班繼續開講「社會學老莊」(課程簡介請點此),歡迎大家來聽課喔!
- 上一次講了兩個題目,用「治大國若烹小鮮」談如何管理,用「上善若水」談遇到困難的態度。今天用老子第十一章與大家分享創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一個車輪,中間的就是轂,車軸走的地方就是轂;輻就是從中間往外面走,不管是以前的是木棍還是現在的鐵棍。以前的車輪有三十根出去的,合起來是一個車輪。可是車子的輪子要可以跑,軸的中間一定要是空的。如果是實的,這個就不再是車輪了。所以老子用這個方式來提醒我們,有與無的重要。
-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埏」如果念作「延」的話,是這個邊界的意思。可是念作「山」的話,是水與土混合在一起。「埴」是陶土,就是黏土,所以把黏土跟水混合起來,把它捏成各式各樣不同的器,可以捏一個盤子、捏一個碗、捏一個杯子,然後去烤,就可以變成器了。可是不管是盤子還是碗還是杯子,因為中間是空的,才能裝東西,所以這裡又提到有與無之間的關係。
-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牖」是講窗子,一扇的稱「戶」,兩扇的稱「門」,所以蓋一個房子,要有窗子,要門,能夠進出,有空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有室的作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什麼東西對我們是有利的?是「有」的東西,實際上可以拿到,抓得著的東西,可若要真正的把利益拿到,把東西夠用出來的話,常常要用「無」。
- 這些全部聽起來像是前面講了三個例子,最後下一個結論。日常生活不大容易用出來,所以在毓門裡面上課,講一字一義、依經解經,就是要把這些東西拿到日常生活上來用。
-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車輪其實很像一個組織,組織裡面都有一個核心,不管是老闆還是經理,就像車軸一樣。然後外面繞著車軸,都是周圍的其他員工。所以在一個組織裡面,老闆是不可以隨便亂動的,車軸是滾,但是不會東奔西跑。如果老闆一天到晚改變主意,今天往東,明天往西,輪子會散掉。第二、輪子跑的時候,中間車軸的部分轉得都比較慢。外面三十輻轉得就快得多了。換句話說,老闆想要什麼東西,周圍的人都會猜老闆想要什麼,然後就會去做。所以當老闆想要的東西是不對時,隨便講一句話的時候,周圍的人會累死。「楚王愛細腰,宮女半餓死。」老闆喜歡什麼,整個組織很容易變成什麼。每一個組織,基本上就是老闆個性的顯示!組織上下和和氣氣,老闆多半是個好人;上上下下通常是要求嚴格,老闆通常就是酷吏。
- 車軸像老闆,邊邊像是部屬,整個輪子磨損最嚴重的就是車軸。一個人做老闆不耐磨,不夠資格做老闆。譬如經營補習班,補習班裡面真正賺錢的是老師,就像餐廳裡面真的賺錢的是炒菜師傅。當一個老師或者師傅很厲害時就很難管理,所以做補習班要能把所有人都擺平。有一次我去找毓老師說,「我父親抱怨補習班老闆太難當了。」老師說,「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當老闆。」如果不耐磨、不耐煩,真的不適合當老闆。這是從管理上面來講。
- 如果從創新上講的話,這裡面提供一些啟發。經常在上班時會碰到一些困難,同事有時抱怨,「為什麼這個事情這麼困難?」「為什麼原來所想到解決辦法都不能用?」我常常跟他講,「恭喜你啊,如果所有的事情一看就知道解決辦法,公司根本不需要你。」就是因為有太多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在裡面上班才有價值。碰到困難時,能想出解決的辦法,這就是我們在公司裡面的價值。
- 但是絕大部份人想解決的辦法,多是碰到一個問題,加一個辦法,做「加法」的解決辦法。到了最後,公司裡面有非常多做事情的步驟。如果問「為什麼這事情要這樣子做?」大部分的回答就是「從以前到現在都是這樣子做」,已經忘掉為什麼事情要這樣做,很可能很久以前為了解決一個小問題,訂了一些特別的辦法。當這問題不見時,為了解決那個問題所定下來的步驟沒有拿掉。大部分人會把東西越做越多,事情越做越複雜,結果在公司裡面愈來愈多人在解決那些不該解決的問題。
- 老子提醒我們,碰到事情是不是要考慮一下,也許不要往上面加東西,也許比較簡單的事情,就是把一些東西去掉。不只是公司,人生也是。人生常常碰到問題時,都想到後面去找一個解決的辦法。年輕人常常找解決辦法就是去讀一些名人傳記,這個成功的人、那個成功的人是怎麼做,然後要重複這些人,可是時空環境已經完全不一樣。如果只是拿那個人做事情的辦法到今天來用,多半不會成功。應該要把我們的心空一空出來,心常塞滿了太多的垃圾,要把心裡的垃圾倒一倒,把心的空間空出來,才能裝新的東西進去。
- 國父孫中山講,有一次水龍頭壞掉,找一個人來修,5 分鐘修好,那個人收了 50 元。先生問,「只要五分鐘就修好,為什麼收 50 元?」對方說「五分鐘是 5 塊錢,可是要得到怎麼修水管的知識,需要 45 元。」我們平常是一天到晚重複做那值 5塊錢的事情,還是一直在充實自己,去學那個值 45 元的東西?先秦諸子裡面有很多的「術」,很多的方法,能幫助我們擁有「45 元價值」的未來。
- 車輪中間是轉得比較慢,外面轉得比較快,所以中間那個軸,那個「無」非常重要。很多人希望自己的能力很強,可是能力很強,就像外面的車輪,轉得速度非常快,方向不對時,能力越強造成的麻煩就越多。所以碰到問題時。往後退一步想一想,該不該解決這問題?以及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什麼?
- 現在的搜尋引擎都用 Google,更早以前還有很多其他搜尋引擎,它們為了讓用戶方便,把訊息分類後放在頁面上,怕用戶找不到,不停地加東西上去。可是 Google 呢?頁面非常簡單,它相信「你會告訴它你要什麼!」我們經常做的事情就是,不告訴人家「我要什麼?」或是一天到晚猜人家要什麼,與其猜不如直接去問不就好了!Google 的做法就是,它相信你,你想要什麼就告訴它,它給你一個最好的答案!
- 現在很多人替他人提供過多的方便,過多有用的東西。也許我們可以簡單一點,不要這麼急著去幫忙人家,可是任何人遇到困難,對我們有所請求時,想辦法幫他解決問題,對小孩也是這樣。父母常常太急著幫小孩子準備好這個,準備好那個。現在小孩真是可憐,小時候上補習班,已經覺得自己很可憐,現在小孩還要上好多補習班。小孩子應該自己去嘗試,然後挑一個他喜歡的。最好的爸爸媽媽是,幫忙小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東西,不要一天到晚給小孩子 what I want,要給小孩子 what they need。現在的爸爸媽媽多半都是給小孩子 「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不見得是小孩子 「需要的 」。所以碰到問題時,還是想辦法退回來,回頭問 「該不該解決這問題? 」 「要解決什麼問題? 」愛因斯坦講,如果有六十分鐘解決一個問題,他會花五十五分鐘來定義這個問題,再花五分鐘來解決它。很多人碰到問題太急著第一時間就跳下去,想要找到那個 「有」、那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去問 「我該不該解決這個問題 」。
- 21 世紀最有名的簡化問題,用 「無」用得最好的,大概是賈伯斯。第一支 iphone是 2007 年出,屬豬的,在它出來之前,每一支手機都有很多按鈕,裝配很多,賈伯斯覺得不需要。蘋果非常簡單,它覺得「我的用戶都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所以給你一個方便的手機用,可以來客製化自己的手機。所以不管是對公司、對小孩子、對朋友,不要太急著幫他們解決問題。退一步回來,盡量做一些 「無」的想法。最偉大的物理都是很簡單的,如果需要兩頁才能解釋這個道理,一定沒把這個道理想清楚。所以與其在很多地方證明 「我很厲害」,還不如想辦法簡化一點。
- 從前代表台灣與日本做生意時,碰到一個日本非常資深的高層,長我 20 歲,對我非常好。問他「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他說,「因為你給我的答案,我全部都聽得懂;我下屬給我答案,我全部都聽不懂。」原因是什麼?我不是他的員工,不需要在他面前證明自己有多聰明、多能幹,直接就把答案告訴他。很多下屬為了證明自己,把簡單事情複雜化。所以鼓勵大家,碰到問題時,要把事情簡化一點。
- 「埏埴以為器」,太多人太喜歡捏了。厲害的人,希望捏天下;等而下之的人希望捏國家、捏組織,然後很多人一天到晚在捏周圍的人。捏朋友、捏先生、捏太太,捏小孩,希望把他們捏成那個我心目中的理想。那些被捏的人其實滿可憐的。我們太常想要把人們塑造成那個自己心目中那個最完美的人。很少人真正能為了喜歡你而改變他的個性。五、六十歲的人如果改變個性,一定要擔心他可能身體出狀況,要不然人不太會隨便改變個性。所以第一、不要去捏人家,第二、不要想要去捏人家。
- 譬如李安,如果你是李安的岳父,李安待在家裡這麼長的時間,什麼事情都不做,靠太太養時,你這個岳父心裡是什麼感覺?經過沉潛,李安變成世界級的導演。很多的天才都是在我們做為李安岳父時,就把那人給捏死了。今天這個社會要維持生活不大困難,也許應該讓年輕人多一點空間去發揮他們自己,去展示他們自己。十幾年以後,80% 的工作是今天不存在的,我們都用二、三十年前的看法,希望把小孩子捏成二、三十年前的古玩偶,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讓他們自己有發展。
- 越成功的公司越難創新,因為成功的公司有很多他們所謂的「成功方程式」,這些方程式多半都會阻擋創新的來源。當創新需要一些新的資源時,大部分公司不會把資源給新的計畫。
- 二、三十年前「硬碟精神」非常受歡迎,據說有 2500多家硬碟的公司。當隨著硬碟的技術越演進,只剩下的幾十家大公司時,大部分的硬碟公司做了「在當時看來」是對的事情,就是問他們最重要的客戶,每個客戶都說「不需要小的硬碟」,它們都是付最多錢給這些大公司的重要客戶,大部分的硬碟公司自然採納了他們主要客戶的聲音,把資源繼續放在改善原來的大硬碟。可是沒有人想到,筆記型電腦出來後,小硬碟就席捲了整個市場,以至於今天大概剩不到五家硬碟公司。新的技術剛開始一定沒辦法跟主流技術比,一定會比較貴,市場一定比較小,一定看不到投資報酬率,所以很少有公司願意把資源投在這上面。這也是為什麼小公司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才是真正可以創新的。
- 在公司裡面,也不要把所有的員工捏成所謂符合公司文化的人。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情,然後有不一樣的結果,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愛因斯坦講,「老是做同樣的事情,然後期待有不一樣的結果,那你一定是瘋了。」一定要允許一些小小的差異,就像爸爸媽媽生下的小孩,一定跟爸爸媽媽不一樣,這小孩子將來才有很多不同的優勢,可以隨著時代不同而展示不同的優勢,不要強迫大家都一樣,要留點空間。Google 就很厲害,據說他們允許員工每周可以有半天到一天時間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知道今天還是不是這樣,但是 Google 是允許他們做了很多創新的事情。
- 未來的社會人一定是注重生活品質的。為什麼有蛋黃區?因為所有人都必須聚集在儲存資料的地方,叫做公司。可是如果資料可以到每一個人身邊的話,就不需要住在蛋黃區,可以選一個價錢比較好、生活環境比較好的地方。再加上台灣少子化等等的,將來的交通狀況會比較好,不再會有尖峰的時段。
-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眼耳口就是我們的門、窗,每天進來的是什麼?每天出去的是什麼?如果家裡的門窗都不管制,每天進來的都是流浪漢、小偷、強盜,過不了多久,這間房子裡面就是個強盜窩了。每天進來都是酒色財氣的話,過不了多久,心裡面都堆滿了這些東西。同樣的,我們送出去的東西是什麼?是有價值的東西,還是沒價值的東西?別人看到就會決定我的價值。所以要看好心裡面的門窗。
- 從研發角度,門窗很像留一個解決問題的後門,以解決所碰到的問題。大部分的研發人員對於自己設計的產品都非常自傲,覺得產品一定沒有問題。可是一定要想到,萬一產品出問題了,要有辦法可以把「門窗」打開,到裡面去修補,尤其是當產品上市之後。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大數據、人工智慧,賦予過多希望。可是大家想想看,大部分的電影,尤其是科幻電影,裡面的壞人多半都是科技高手。電腦再厲害,都是按照固定方式來做預測,而過去對的東西,未來不見得是對。如果把以前舊的東西原封不動拿到今天來做,非常危險。什麼都相信電腦,讓它來做,也是非常危險。所以做一個新產品,要留一些後門,讓我們可以「進得去」。
- 另外,當碰到問題,想做創新時,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被關到 box 裡面去。我們所處之室的牆,就是平常所熟悉做事情的方法與運作模式。可是如果永遠在這個裡面,有一天這裡面可以想像的創新都用完時,我敢不敢到外面去?平常在做新的產品或新的事情時,是不是也常定義說,「我想要做的是什麼?」稍微離開了所熟悉的環境,這個也不敢做,那個也不敢做,把自己逼死。所以在這個房間裡面,有空時,要打開門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麼。
- 這也是對年輕人的建議,這個建議不管是什麼年紀都適用。當手上有一點點資源時,買東西是很划不來的,去買經驗!到外面去嘗試一下。毓老師非常反對小孩出家,他說「小孩子還沒有嘗過人生。」不要太快拒絕新的嘗試的可能。問小朋友「會不會拉小提琴?」小朋友會說,「我不知道耶,因為我沒拉過」,可是如果去問一個大人,「會不會拉小提琴?」大部分大人如果不是真的會拉,他會講「我不會拉」。就如同幼稚園老師問小女孩「畫什麼?」小女孩說「上帝」,老師說,「沒有人知道上帝長什麼樣子」,女孩說,「等我畫出來,他們就知道上帝長什麼樣子。」我們都是自己把自己限制住,大部分的時間被自己的思想所限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要能走出去,嘗試新的事物,走到懸崖旁邊看大風景,只要不要掉下去。不要一天到晚躲在安全的地方。
- 同樣,當發明新的東西時,不要一天到晚只想「怎麼把今天的東西變得更好」,如果在 1905年看到汽車出來之後,就不應該一天到晚只執著在要把馬車做得更好。因為很快的,整個世界會改變了。尤其今天科技演進的速度,遠遠快於以前,所以今天最有價值的是能感受到新的改變,不需要太深的知識,但廣度可能比深度來得更重要。
-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今天想要創新是滿困難的,但是今天有一個非常豐腴的土地讓我們能夠創新,就是跨領域的創新。台大電機系現在比較受歡迎的是電機與生物科技的結合。所以如果能有幾個不同的領域結合,在今天就很有趣。另外我也常跟學生講,「一定要敬畏大自然」,大自然是很厲害、很聰明,充滿了各式各樣解決問題的方法!
- 尿布就是這樣被發明出來的,靈感來自科學家到沙漠裡面研究的植物。沙漠很難下雨,植物要在最短時間內把雨水全部吸收進來,然後保持住水分。科學家利用這種結構發明尿布,在最快時間把水分吸收進來,把水都包在裡面,不會漏在外面。所以大自然仍然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新的解決辦法。如果能懂不同的領域,創新產生新的產品、新的想法的機率就大很多了。
- 如果只對 2 樣東西有興趣,要結合 2 樣東西,就只有 1 個方法;如果對 10 樣東西感興趣,這 10 兩兩配對的方法就有 45 種方法,產生的組合就比前一個增加 45 倍。如果對 100 種東西有興趣的話,這 100 種之間相互結合的方法就就差不多 5 萬多種。「有之以為利」,有興趣的領域越多,能產生出來的、蹦出來火花的機率就越高,雖然 99% 都是沒有用的火花,但唯有在沒有用的火花裡面,才能沙裡掏金啊!所以今天如果能對很多事物產生興趣的話,是可以有很多新機會的。
- 畢卡索、愛因斯坦、愛迪生都很聰明,創造力很強,可要知道,畢卡索一輩子花了 2 萬多幅畫,愛因斯坦發表 240 多篇論文,愛迪生申請的 1000 多個專利。90% 都是沒有用的。所以量還是有用的。在不同的領域裡面,能有不同、更多的結合,產生越多新的點子,越容易在裡面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 「無之以為用。」要把心放空,不恥下問,敢對現存事物提出問題。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因為他問了一個好問題,看到蘋果掉下來,問「為什麼蘋果掉下來」?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個笨問題,但為什麼月亮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他在心裡面想了一個實驗,砲彈打出去,速度越快,就在越遠的地方掉落,那時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所以牛頓猜想,一定有一個速度可以將砲彈打出去,讓它繞著地球跑,從那裡就慢慢導出他的萬有引力,可是這些的起頭是牛頓問了一個「為什麼?」這是每一個人都看到的現象,但他敢去問為什麼。要問為什麼,需要有勇氣。要想創新,一定要能熬過被人嘲笑的時候。
- 牛頓最重要的不是那些物理公式,而是改變了「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在牛頓以前,大部人覺得整個大自然充滿了妖魔鬼怪,神主宰了一切。從牛頓以後,這個世界變成一個鐘錶,每一個東西都按照它應該走的規矩去走,沒有什麼神魔在裡面,這影響了好幾百年。想要問為什麼,一定要有足夠多的知識,然後心裡面要空,能夠用無,願意去探討任何一件事情。
- 二戰時,一些匈牙利人被被盟軍請去研究,為什麼戰場回來的飛機機翼上都是槍彈,這些數學家要設計一個機翼的形狀,降低飛機中彈的機率。其中一個匈牙利數學家亞伯拉罕沃德,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槍彈都在機翼而非引擎上?」結論是槍彈若打到引擎或油箱,飛機就飛不回來了。我們平常花了很多的時間保護機翼,但這是否是不存在的問題?最應該做的事情就像是老子裡面講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問什麼問題」。彼得杜拉克講,要問「我該不該做這事情?」我自己經驗是,還要問,「是不是該我去做的事情?」很多事情不需要我們去做。
- 怎麼樣「看到無」?「有」是每一個人都看得到的,如何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的價值。透過跨領域或從大自然學習,是一個方法。另外,就是要看「無」或虛空,都是在一個一個「有」間隙中才是虛空。音樂的無,每一個音符之間有個間隙,才聽出來音樂,國畫也是講究留白的。所以要找一個「無」,看不到的地方,一定要看「所有的有」中間的間隙。庖丁解牛裡面的間隙,是做事情非常重要的入手處。如果要在市場上創造新的產品,發現市場上全部都是競爭對手產品,就需要找產品與產品中間的這個間隙,有些什麼是可以插進去。
- 日本人就常做這件事情。美國有一個重要的專利出來,日本人就是繞著這個專利周圍申請很多小專利。一個重大產品出來,後面會有非常多的商機。很多「無」是在間隙當中,然後要能把我的缺點變成優勢、特色。賈伯斯很早就知道未來音樂一定是數位化,但大家都覺得,一旦把音樂變成數位化,就會鼓勵盜版。賈伯斯跟音樂公司講,第一、他有些特別的技術可以鎖住,不會讓人家隨便拷貝。第二、他的東西只能在蘋果電腦上用。蘋果電腦當時的市占率是很可憐的 5%~6% 而已,所以音樂公司覺得,「可以在這小市場試試看」,就讓賈伯斯在網路上賣音樂,而這是,整個 iphone、ipad 起飛非常重要的原因。這麼小的市占率是賈伯斯的弱點,可是他把這弱點,找到一個對的地方,就變成他的優勢。當看到自己的弱點時,就應該想辦法把我們的弱點變成優勢。
- 人生也是這樣,每個人都有優點、缺點,請大家千萬不要去把你的缺點改善,如此一來你就變成普通人了。要想辦法把缺點變成長處,可是要把缺點變成長處,就得看你自己有沒有本領與眼光了。
- 現在日常生活天天在改變,有本領的話,可以主導改變。世上有三種人,一種是主導事情的發展,一種看到世事在改變,最後一種人事情都已經發生,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有本領,就主導事情的發展。沒有本領,要知道世界在改變。假若不知道,全部人都改變了,都走另一個方向,我還死守在原來地方,就變成那個被餓死的小人。
- 花一萬個小時才能變成世界的專家。比爾蓋茲的媽媽是 IBM 董事,所以他高中就在打電腦。老虎伍茲是很有趣的例子。他第一根高爾夫球桿是他 7 個月大時爸爸給的。2 歲時就已經可以拿桿揮來揮去,他爸爸用畫畫教他「手要怎麼拿」。大部分孩子在 2 歲時,都在外面踢球,跑來跑去。伍茲 2 歲上電視,拿一個跟他肩膀差不多高的球桿把球打給他父親。3 歲時就已經拿到美國 10 歲以下的高爾夫球獎盃,9 個洞打了 48 桿,比標準桿多 12 桿而已,所以伍茲很早就花了非常多的時間。4 歲開始,每天早上 9 點,他爸爸就送他到高爾夫球場,每天打 8 個小時高爾夫球。
- 高爾夫球有一個固定的遊戲規則,所以投資一萬個小時是有用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要如此。我一定不能害大家回去就盯著你們的小孩子,像虎媽那樣,這絕對不是唯一的。費德勒在 20 歲以前,什麼球類全部都玩過了,不是從小就是一萬個小時。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只有一條路成功,「一萬個小時」是很好的一條路,是機率很高的一條路,可是這不是唯一的路。未來一定是人與機器合作,在那個情境之下,人真的需要去練習一萬個小時的技能嗎?千萬不要讓孩子去投資一萬個小時,讓他們過得開心。「創造力」比較有價值,要去學會「問問題」。電腦會回答問題,電腦不會問問題,所以要訓練小孩子問問題。所有一萬個小時可以學會的東西,電腦如阿發狗,一定都會超過人,可是如何去問問題,電腦不會。心中不要有預設答案,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去問問題。世界上沒有笨的問題,用「無」的方法,能產生無限的「用」。尤其在今天,廣度很可能比深度來得重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二十八章)
- 雄就是男、剛強;雌是陰柔、柔和的。谿是兩個山之間的山谷,尤其是裡面有水的。在大自然界、動物界裡面,大部分通常都是雄的動物比較漂亮,雄的動物的目的是要吸引雌性,雌的動物目的是要保全她自己跟下一代。雄孔雀的尾巴、雄鹿的角,都只是炫耀而已,就像現在很多男生的六塊肌,對生存沒有幫助,但是可以吸引異性。
- 在開公司的初期,一定要有個吸引大家的夢想。公司草創時期,要人沒有人,要錢沒有錢,大家為什麼願意吃苦賣命地做事?因為有一個美麗的夢想。假如提不出來一個美麗的夢想,很難招募到優秀人才。即使有很會說、能把人騙進來的人,也需要一個美麗的夢想。開公司是非常辛苦的。而賺錢並不是一個美麗的夢想,這世界上可以賺錢的地方太多了。美麗的夢想只是一開始,後面有實際的麵包還是很重要。
- 美麗的夢想,要有一個媽媽在家裡,什麼是媽媽?狩獵時代的人類如果只靠男人打獵回來的蛋白質,早就絕種了。通常是靠留在洞穴旁邊照顧小孩的媽媽,撿一些堅果、果實來養活的。所以男人成群結黨出去打獵,現在的男人跟以前一樣,也喜歡一堆人跑到酒吧喝啤酒。女人則是大家聚在一起,不停地講話,而且非常耐煩,可以同時做好幾件事情,看著小孩子不要亂跑,盯著遠方的野獸不要來,然後還要去撿東西來吃,還知道東西放哪裡。所以一間公司裡面,要有一個陽剛的、美麗的夢想,也要有一個婆婆媽媽的,把東西做出來。operation 一定要找鉅細靡遺、不可以犯錯,行銷則要能吹牛上天。一間公司,這兩種人都要有。
- 在美國、台灣看到很多好點子,但是做不出來,或成本太高,這就是缺了婆婆媽媽、做 operation 的人。還有些公司,產品做得很好,成本也低,但就不讓人興奮,就是好個 5%~10%,這是缺少了夢想。這兩種都結合起來,像是賈伯斯,他能要求一個非常 sexy 的產品,然後下面又有人能把創意執行出來。當產品出來要能到天下「為天下谿」,通路能通到天下。做一個產品如果只是在一個小的地方賣很危險的,因為市場一變化,就沒出路了。
- 兩個山中間的那個谿就是通路,通路一定要暢通、拓展。可以拿台灣做測驗市場,可是目的是將來要拓展出去。台灣有做自動駕駛車輛的優勢,因為美國的自駕車拿到台灣一定不能行,美國馬路上沒有摩托車,台灣到處都是摩托車和不守秩序的行人,所以一定要有一個適合台灣環境的自動駕駛的軟體,這種軟體,整個東南亞都可以用。我們一天到晚盯著美國市場多好,而印尼是一個多大的市場?這麼大市場:印尼、越南、印度都是人、摩托車遠遠比美國多很多,所以可以先用台灣做一試驗市場,然後一定要推到全世界。
- 「谿」還有一個特色。做一個新的事業,一定要源源不斷的水,水就是現金。不是利潤,是現金。美國很多賺錢公司賺到垮掉。很多人覺得「我賣的東西價錢好、成本低,所以我的利潤很好」,可這都是帳面利潤,因為做為小公司,很多的錢是要馬上付的,可是客戶不見得馬上給你錢。很多人是手上一堆應收帳款垮掉,所以現金最重要。公司剛成立的現金不必像山洪爆發一樣,可是一定要源源不斷地進來。管理現金流,這個最重要。而且現金絕對不能靠銀行週轉,在最需要現金時,銀行絕對是抽銀根,你的東西被法拍了,還可能有銀行的人跑出來撿便宜,所以現金流絕對不能靠銀行,一定要有事先規劃。三大報表裡面,公司初期的現金流量表比什麼都重要。
- 上述穩定後,要像嬰兒一樣。嬰兒很容易死掉。一個公司在草創時期很危險,隨時隨地都要擔心,「這個公司是不是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只有每天都戰戰兢兢才能活下去。另外一個特色是,嬰兒生下來是什麼都有可能的。任何一個小公司,不要一開就說「我只做這個,其他都不做。」這很危險,要隨著時間經常改變,嬰兒有永無限可能性。這是一個公司成功很重要的心態。很多在矽谷開公司的朋友,到最後成功的都不是原先的產品,而是這個產品做一做,後來碰到別的機會,抓住機會,就成功了。該捨要捨,有捨才有得。
- 所以開公司要有偉大的夢想、要有一個婆婆媽媽、通路要廣、現金要不停的來,要時時擔心哪一天早夭了,要很小心照顧,然後不要堅持必得做什麼。如果度過了早期的難關,做的產品有一點成功了,得到一些掌聲了,這時還是公司很危險的時候。大部分新創公司有兩個時間非常危險,第一個是當公司財務發生重大危機,夢想不足以支撐信心時,會爆發離職潮。第二個難關是當公司開始賺錢,有一點資產時,很容易造成分配不均,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在困難時的付出最多的,不能理解憑什麼別人能拿得比自己多,這時也可能爆離職潮。所以共苦容易,同甘很難。開始成功時,很多原先不成問題的事,就成了問題。
- 當東西很好,大白於天下時,要能守住黑,這個世界上最不需要的東西就是名聲。老子一直告訴我們,外面的名聲與自己的身體,哪一個對你比較重要?名利都是虛的,將來都帶不走。所以要能守住這個「黑」,不要到處去嚷嚷。
- 很多公司做得不錯時,老闆都覺得自己很厲害、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不會犯錯、不會失敗,這就是失敗的開始。所以當我們真正不錯時,要能守住「黑」。德國有一位教授寫了一本《隱形冠軍》,我們要做「隱形冠軍」,「肉要埋在飯裡吃。」真的很成功時,要能「忍住」!當別人不知道我這麼成功時,自己還能開開心心!
- 白銀帝國裡面的那個老掌櫃說,「胡雪巖為什麼失敗?就是因為炫耀!」真的自己很厲害、很白、大放光明時,要能耐得住、守住那個黑,要能做隱形冠軍,這樣就能「為天下式」,式是車上的扶手,比較像大家都可以扶的遊戲規則。當我們有一個遊戲規則以後,能替天下人訂下這個遊戲規則,讓我成功的「常德不忒」,「忒」是犯錯誤的意思。
- 談判開始之前,成功或失敗就已經決定了。遊戲規則才最重要。怎麼樣訂定遊戲規則?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沒有用?最重要是歸於無極,不是「無極生太極」的無極,是「無之極」。前面講「復歸於嬰兒」,不自限。此處要與「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合看,「我無」是所有的可能性都有。當我還不錯時,要能達到「無」的極點。孔子講「毋意必故我」,我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像水一樣,不會說我是水,就只能倒到圓的杯子裡,客戶要什麼,就幫他做什麼,這樣才能把別人都趕到市場的外面,才能定遊戲規則。
- 「無之極」,一點點的差距都沒有。我的人生哲學是「盡人事,聽天命」,「盡」這個字不容易,有 100 分使出 99 分,就沒有盡人事,就不夠資格聽天命。100 分毫無保留的全部投下去,才叫盡人事。當我沒有一個固定的想法,不但要無,還要無到極點,這樣在小成功時,就有機會達到更大的未來。
-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哪一天真的成功,榮耀來了,這時要能守住,好像我很屈辱一樣。「辱」,農業時代都有固定的時期、固定的時間要播種、除草,但是負責的人如果忘記提醒大家,讓整個國家錯過農時,結果被處死,這叫辱。雖然很成功了,好像還是很不夠,要像山谷一樣,低低的在下面,絕對不能驕傲,然後一定要了解人性。人性就是,光榮時不缺錦上添花的人,落魄時難得雪中送炭之人,所以被簇擁時不要覺得自己很厲害。人生都是有起有伏的,走運時不要覺得自己轉運,一輩子都好了,還是守住自己的本分比較好。得意時不必開心,失意時也不用傷心,人來人去,人生就是這樣。
- 所以不要覺得下面的人「都是我的子弟兵」,人一定要有子弟兵,可是大部分都不是子弟兵。什麼叫做子弟兵?喊上這個人說「我們出去」,他連出去要幹什麼都不過問,收拾東西就跟你走,這就是子弟兵。毓老師當年講,「一個人是不是好人,你看他有沒有老朋友、老同學,有,就是好人。」這就表示做人還不錯。
- 「辱」不見得一定要公眾地屈辱自己,但是一定要好像沒有太多的榮耀。《易經》六十四卦有吉有兇,只有一卦六爻都吉,從頭到尾都吉沒有凶,就是「謙卦」,滿招損謙受益,這是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別人講說「你成功了,大家來恭喜你!天縱英才!」自己一定要講說「小有成功只是僥倖啊!承蒙大家厚愛有這還不錯的結果,未來還需要大家多幫忙。」這樣子的話,「為天下谷」,能像山谷一樣。因為已經成功了。
- 「谷」與「谿」都是山谷,差別在谿裡面有水,谷裡面沒有水,因為已經很成功了,銀行都在門口排隊等著要借錢給你,所以不必太擔心現金流了,但這時的心情要像山谷一樣,不要老是覺得自己站在山頂上,這樣的話,大概就滿足了這個成功的要素。最後要「復歸於樸」。
- 「樸」,《說文解字》指其為「沒有雕刻的木頭」,另「沒有雕刻的玉」也叫做樸。不管怎麼講,東西在雕刻之前就是一個樸。為什麼沒有被雕刻前叫樸?因為一個東西沒有被雕之前,什麼可能性都有的。成功以後,雖然不必太擔心資源,但什麼事情都還是可能發生的,所以還是要像樸,永遠保持所有的可能性。
- 只是任何東西雕刻出來,用木頭雕刻佛像,就不能雕成別的東西了,雕出來的東西就是固定。沒有到最後一分鐘,不要急著去雕刻,「明天可以做決定的事,今天一定不要做決定。」因為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可能有新的資訊,會做新的決定。既然明天才需要做這個決定,為什麼今天要先把自己的無限可能性限制到唯一的可能?所以「樸」在老子裡面是非常重要的想法。
- 老闆像山谷一樣,比較能夠吸引人才。一天到晚覺得自己比誰都厲害,留不住能幹的人。一間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大部分公司沒有把員工當「資源」,資源強調的是投資多少在資源上,希望資源帶來多少好處。可是大部分都把人力當作「成本」,只想砍成本,找的都是最便宜的人力,這對公司很危險。《從A到A+》說最厲害的第五級老闆,就是一個在後面支持其他人的老闆。他不是一個很厲害,帶人家衝鋒陷陣的老闆,但他能培養人才,人才不培養會流失的。什麼樣的人會先離開?能幹找得到工作的人。所以當公司的人開始流動時,一開始一定都是移民潮。移民潮走完後就是難民潮了,剩下的人,公司沒有前途的人全部跑掉。所以一定要謙虛,足夠低下,像山谷一樣,這樣子才能長長久久。長長久久非常重要。
- 「樸散則為器。」什麼東西可以散?金錢、職位可以散,責任也可以散,給年輕人一些歷練的機會是滿有用。錢到某種程度以上,激勵效果會變少,要讓員工覺得他自己有用,做的東西是有價值的,把責任散出去其實很重要。有責任,就能有成就感,下面一個個人都可以變成人才。否則董事長變得像經理,副總變得像課長,沒有「將將」的人才是滿可惜的。權力可以授權,責任不能受責,下面人不管做什麼事情,到最後那個有擔當的人,一定要概括承受。很多公司權力不下放,可是責任都往下推,這樣子的團隊一定散掉。
- 「大制不割。」公司有人不聽話,要管,否則公司就散沙了,但是「不割」不要像拿刀子去割他。要有本領不去割他,然後他能照我所希望的方法去做。怎麼做?下次講庖丁解牛的時候談。
- 另外一個就是「位子一定要放」。老子說,世界上沒有不能用的人,只是看會不會用而已。所以毓老師跟我們講,一個人才來了,要先了解這個人才,怎麼了解?「若有所用,必有所試。若所有所試,必有所得。」
【奉元問學之四】熊琬老師「史記究天人之際的史觀」心得(三)
文/廖鶴群
編按:《易經・兌・象傳》:「君子以朋友講習」。為學需要同門同好互相切磋、互相砥礪,才能一起成長並進。秉持此一理念,也為了傳承 毓老師講學精神,奉元學會常務理事潘朝陽老師,特別舉辦以研討中國經典為主軸的讀書會,名為「中國義理與文化的經典和論著」,每月一次,週日上午十點到十二點於學會現址舉行。從去年(2018)八月底開始至今已聚會研討十五次。參與的學長姊們都是學有專精的前輩,分享內容引經據典又切合時事,非常精彩。本文為最近一次讀書會(2019.11.17)的心得,討論主題「史記究天人之際的史觀(三)」(直播影片:1、2)。下一次讀書會預計將於十二月十五日(週日)上午舉行,歡迎各位同門同道一起來研討!
在十一月的讀書會中,熊老師和成員們一起討論到「游俠精神和儒家思想」,這是一個相當使人感興趣,又引人深思的題目。
在現代,我們說一個人有俠氣,大抵上是褒義的讚詞,不知道是否是受了近代武俠小說的影響?但無論如何,一個能「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不既信,不倍言」的人,往往是讓人景仰的。太史公在〈游俠列傳〉裡的行文敘述,更誠如董份所稱,真是「咨嗟慷慨,感嘆婉轉,其文曲至百代而絕矣」,而放眼中國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歌詠俠客的詩歌也屢見不鮮,當中又以唐代最多。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和〈少年行〉自不必論,王維、孟郊、高適等人歌詠游俠,或深沉感慨,或理想浪漫,或豪蕩使氣;讀者讀之,有時竟不免激憤感佩,嘆然神往。
但另一方面,儘管俠文化在中國傳統古已有之,卻並非是始終受到推崇的。在先秦諸子中,韓非對俠抱持著批評意見,人所周知。太史公說「儒墨皆排擯不載」,也確是實情。在《史記》以後,班固稱太史公著〈游俠列傳〉是「退處士而進姦雄」,批評郭解「以匹夫之細,竊生殺之權,其罪已不容於誅矣」。熊老師在〈史記究天人之際的史觀〉文中提及荀悅將游俠視為「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之彊於世者」,其實荀悅也曾進一步說:「世有三游,德之賊也。一曰游俠,二曰游說,三曰游行」。宋代理學重視克己復禮,居敬窮理,敬義夾持,對游俠也沒有太多正面意見。縱是王船山,亦言:「俠者之心,故不可致詰者也。有天下而聽任俠人,其能不亂者鮮矣」。湛若水述王陽明成學以前之「五溺」,起初即是「溺於任俠之習」。晚清之時,又有「俠出於墨」的一種看法,梁任公即將墨家分為「兼愛」、「游俠」、「名理」三種支流。從此種種可以認為,對俠的讚許和嚮往,其實並非中國固有不變的傳統,而是不時可見反對意見,甚至這種意見又以儒者為多的。
不過,太史公之所以要表彰游俠,也並非沒有原因。除了游俠在歷史上的真實存在以及俠文化的傳統之外,太史公個人的際遇也是原因之一。熊老師便指出,日人瀧川龜太郎辨認為︰「遷遭李陵之禍,井昔交游,緘默自保,其視不愛其軀,赴士之厄難者何如?⋯⋯蓋有激也」。其實,中國古代學人也早已觀察到這點。董份曾言:「史遷遭李陵之難,交遊莫救,身受法困,故感游俠之義,其詞多激」;何良俊亦曰:「《史記.游俠傳序論》正是太史公憤激著書處⋯⋯此真是《莊子》之淑詭博達,謬悠其說,以舒其輕憤不平之氣」。因此,明白了太史公的作意,可以使我們在閱讀〈游俠列傳〉時更進一步透入其中。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即使太史公對游俠多有正面的讚揚,但他也承認游俠是「行不軌於正義」的一群奇人異士。因此,我們對太史公的說法儘管可以持同情的了解,但對於俠在儒家思想的系統裡究竟該如何評價,仍是一個需要客觀審視的問題。
其實,同樣是晚清,章太炎就曾寫過〈儒俠〉篇,認為士在未分化之時,可以說是「俠出於儒」。他說:「世有大儒,固舉俠士而並包之。徒以感慨奮厲,矜一節以自雄,其稱名有異於儒焉耳」。他甚至將盜跖也視作俠客,並認為其地位在漢代經學家之上。他說:「昔太史公次《遊俠列傳》,自朱家、劇孟、郭解之徒,素無學術,猶舉以加漢廷經術名卿上,而況犖犖如跖者乎?」章氏這種說法,自有其身處的時代背景的原因,頗值得玩味,但這裡不能詳談。只能指出,雖然在傳統中,游俠受到儒家不少批評,但在另一方面,卻也有將其置於儒家體系之中以排序的一種看法。
面對這種矛盾與混淆,究竟該如何理解?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由於在許多時候,人們所談論的「俠」或「游俠」,並不是同一個所指。對此,熊老師切中要點,將儒俠做細緻的分類,藉由這樣的分類,便可以讓我們瞭解何以對俠的評價會有兩極的差異,以及俠在儒家系統中的地位。熊老師所排序的表格如下:
藉由這一表格以及熊老師的分疏,我們明白,事實上俠的等第和性質有很大的差別,豪暴之俠實不能與布衣之俠相提並論,真儒和偽儒之間更是有如天讓之別。不過,上中下是如何分別的呢?按熊老師的說法,實際上是以人格為分類高低的依據,這也是太史公的特識之處。而熊老師此表的用意,其實也是將俠與儒置於同一個價值系統之中。因此我們不免要問,這樣的比較是否有其深意,俠者和儒者的德行標準,是否是同一而可以排列比較的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熊老師特地將「真儒」置於最上,其實就是指「真正的儒家」,在德行上不僅包含了俠,甚至也超越了布衣之俠。這是由於,儒家一向有「剛」、「勇」、「信」、「義」的傳統,在這些經常被視為是俠者的特質以外,真正的儒家更有以「仁」為精神,以「禮樂」為核心的一套修齊治平之道,即以《論語》論剛勇而言,便有「勇者不懼」、「剛毅木訥近乎仁」、「仁者必有勇」、「吾未見剛者」、「勇而無禮則亂」等不及備載,至於論「信」與「義」,更是多如繁星。凡此種種,均非俠者所能望項背。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俱指出了僅有俠者的氣質,而無儒者的修為,所可能的流弊和限制。
儒家的剛德,是在現代中經常被遺忘的一項特質。彷彿儒者只是書生,唯有俠者才能以一己之力抗暴奮起,勇往直前。其實,中國歷史上許許多多的儒臣,其直言不諱,寧死不屈,同樣擁有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操,其影響範圍可能還更超過俠者許多。當年,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溫良恭儉讓只是儒者的美德之一,卻並非儒者的全部形象。在船山、陽明等真儒看來,自然如熊老師所說,認為俠者尚有所不足。只是自古至今,真儒難得。因此,有俠氣的人,仍是千古受人們所歡迎嚮往的。
【奉元問學之五】秋季課程「春秋繁露中的王者氣象」十一月心得——《公羊傳》的稱賢判準
文/徐祥媚
秋季課程《元氣浩然利天下——春秋繁露中的王者氣象》由吳哲生老師授課,共十四講,目前進行到到第十一講。於每一堂課,老師皆從一項王者之作為(如讓國、尊王攘夷、撥亂反正)出發,闡析《春秋繁露》之文本並探究公羊學所推崇的王者精神,此一主題式而非逐章解析式的授課方法與毓老師當年講述《春秋繁露》時所採用的形式相仿。此外,老師亦帶領學員藉由參照三傳傳文與《春秋繁露》以理解潛藏在字裡行間的微言,而本文嘗試統整近期課堂所討論的事例,並探討何以《公羊傳》稱揚事例主角為賢者。
《公羊傳》中共有十五處稱人為「賢」。概覽十五起「稱賢事件」,可發現傳文所呈現的價值判準似相互牴觸,例如:叔武讓國而《公羊傳》以為賢,謁、餘祭、夷昧三兄弟亦欲讓國,卻不得稱許;又如晉大夫荀息盡忠而死,《公羊傳》稱許之,而曹大夫羈因諫言不獲採用而去職離國,《公羊傳》竟亦稱許之。細察傳文,看似相悖,實則反映「賢舉」不定然指涉某一特定作為而是隨外在環境而異,亦體現公羊家所推崇之權變精神於各類情境中的實際應用。
本文聚焦於《公羊傳》所記載之十五起稱賢事件,並試析十五名賢者在兩難情境中所面臨的價值衝突以及應對方式。
一、《公羊傳》中的稱賢事件
《公羊傳》中有十五個人物被評價為賢者,如下表所示:
十五名賢者的社會角色不同:為在上位者共七人,其中有六名君王與一名公子,為臣子者亦有七例,婦女僅一例。十五位賢者分別身處不同的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裡:較明顯者如伯姬因持守婦道「不見傅、母不下堂」而毀身喪命;看似無可非議之事如「讓國」亦涉及兩種道德價值的傾軋,如「叔術讓國」之案例中潛藏「居正」與「尊王」之價值衝突。周天子立叔術為邾婁公,故叔術為君的正當性奠定於「王命」之上,而後叔術讓國給按嫡長子繼承制本應繼位的夏父,此舉「違王命」而合乎「大居正」(嫡長子繼承)之原則。
並列情境相似之稱賢事件即可發現十五名賢者之價值判斷不盡相同:同為君主,讓國者著眼於避免爭搶殺戮,而復遠祖之仇的齊襄公與存亡繼絕的齊桓公則以殺戮為追求公義的必要之惡;同為臣子,有盡忠殉職者,亦有行權以保存社稷者。因《公羊傳》並不像《穀梁傳》視「死君難」為表示忠心的唯一方式,故《公羊傳》既讚揚盡忠殉職者,如孔父、荀息與仇牧,亦表彰未與君同死、向齊服罪以求保存祖廟的紀季,以及三諫君王而不獲採納遂去職的曹羈,可見《公羊傳》對於執著於特定價值者與行權以追求更大之善者同樣肯定。
下文將分述《公羊傳》記載之賢君與賢臣各自的道德困境。
二、賢君所面臨之價值衝突
倘將《公羊傳》稱為賢者的君王分為兩類,則可粗略二分為避免殺戮而讓國者以及為追求公義(復讎、繼絕存亡)而殺戮者,而二類君王各自面臨不同的道德困境。
(一)「讓國」與「居正」
《公羊傳》推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隱公元年)的「居正」思想,而「讓國」在本質上與嫡長子繼承之法統相悖,故《公羊傳》對「恣意讓國」之行為加以否定,但肯定不當在位之君藉「讓國」將君位還給合乎法統者。舉例而言:季子的三個母兄因違反「居正」原則恣意讓國,而不受《公羊傳》稱許;而季子則因讓國不受,使君位回歸「宜立」的闔閭,免去爭搶君位所造成之殺戮而受稱揚為賢者: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以為君。謁曰:「⋯⋯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至國乎季子。」皆曰:「諾。」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故謁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廬曰:「⋯⋯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乎?」於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弒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此段記載之讓國者有四人:謁、餘祭、夷昧和季札。《公羊傳》以「名」記載謁、餘祭與夷昧,卻稱季札為「季子」,按「名不若字,字不若子」之義例,可知《公羊傳》認為謁、餘祭與夷昧違背居正原則之讓國行為猶有禮法上的瑕疵,並稱揚季子讓國使君位回歸「宜立」的闔閭(夷昧之子),因此舉既恢復「居正」之法統,亦免去更多殺戮。
再舉一例:宋宣公因其子與夷不才而傳位於其弟繆公,而後繆公驅逐其二子以將王位交還與夷,與夷未能即位便為繆公之子所殺。對此一悲劇,《公羊傳》評論道:「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也」。此事見於〈隱公三年〉:
宣公謂繆公曰:「以吾愛與夷,則不若愛女;以為社稷宗廟之主,則與夷不若女,盍終為君矣?」宣公死,繆公立。繆公逐其二子莊公馮與左師勃⋯⋯終致國乎與夷。莊公馮弒與夷,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也。
《公羊傳・隱公三年》
此案例中,《公羊傳》批判宣公讓國給繆公乃「為禍」,但不批判繆公讓國給與夷,因為就《公羊傳》所推崇的「居正」思想而言,具合法性的君主是與夷而非繆公,故繆公讓國乃為了回歸「居正」之法統。相較對宣公讓國持否定態度的《公羊傳》,董仲舒則認為「讓者《春秋》之所善」故宣公和繆公「雖不中法,皆有讓高,不可棄也」(《春秋繁露・玉英》)。
(二)「追求正義」與「專討」
著眼於「不爭以免去殺戮」的賢君面臨「讓國」和「居正」的兩難;而主張「相爭以追求正義」的賢君則面臨「諸侯之義不得專討」的困境。「專討」指在沒有天子的命令下擅自討伐,此一行徑視同無視天子的存在。《公羊傳》中追求正義的賢君包括為遠祖復仇而滅紀國的齊襄公和繼絕存亡的齊桓公,復仇和繼絕存亡君屬於「專討」之行為,而《公羊傳》認可兩人「專討」的共同前提在於「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子所任命的諸侯之長)」。何休對「上無天子」的注解為:「有而無益於治曰無」,既然天子之能力不足以在諸侯之間居中調停,則可以容許蒙冤之國藉「專討」以報復,強盛之國藉「專封」、「專討」以維持和平。
齊襄公為九世遠祖哀公復仇而滅紀國,因紀侯的譖言害哀公遭周天子烹煮,《公羊傳》則在「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的條件下認定襄公復仇為賢舉:
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為若行乎?曰:「不可得也。」不可得則襄公曷為為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緣恩疾者可也。
《公羊傳》認為在「上無天子,下無方伯」之時,濟弱扶傾理當由勢力最大的齊桓公負責,並因此對用以達到繼絕存亡之目標的「專封」、「專討」之舉「實與而文不與」:
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公羊傳・僖公元年》
三、賢臣所面臨之價值衝突
《公羊傳》所記載之賢臣除了公子季友受困於「君臣之義」與「親親之道」的傾軋之外,其餘賢臣的難題均為當如何盡忠:倘若以「忠於君主的心意」為「忠」則恐怕與為臣之職分相違,若以「死君難」為「忠」則臣子無以藉權宜之計存續國家。
(一)「忠君」與「盡職」
《公羊傳》的賢臣各自按照其對「忠」的定義盡忠:有「死君難」者,亦有「不死君難」者;有「忠於君」者,亦有「忠於職」者。
孔父與仇牧藉「死君難」盡忠;而紀季則未殉死以表明忠心,而是於紀侯薨逝後代表紀國獻土予齊國以示服罪,懇請齊襄公准其「後五廟以存姑姐妹」。「死君難」為《穀梁傳》對臣子的基本要求,而《公羊傳》則不認為臣子盡忠的方式只有殉死,《春秋繁露・玉英》記載紀侯死前將立祖廟之事託付給紀季,足以說明何以紀季不得殉死:
紀侯⋯⋯謂其弟曰:「我宗廟之祖,不可以不死也。汝以酅往,服罪於齊,請以立五廟,使我先君歲時有所依歸。
就紀季的情形而言,紀國覆滅已成定局,而力求保存祖廟乃當務之急,紀季因而不宜「死君難」。
《公羊傳》的賢臣事例亦體現了先秦與漢代的盡忠觀:先秦儒家主張「君臣以義合」,故臣子「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忠」在先秦儒家的觀念中指忠於義、忠於為臣之本分;至漢代,君權相對提升,故君未必使臣以禮,但要求臣事君以忠,「忠」指忠於君。《公羊傳》對兩種「忠」均加以肯定,故賢臣事例中有忠於君的荀息,亦有忠於臣子之職份的曹羈。
晉獻公臨死前囑託荀息輔佐驪姬之子奚齊為君,荀息承諾將遵照遺命。然而,立奚齊乃「廢長而立幼」,故另一名臣子里克弒奚齊以護衛居正原則。而後荀息立驪姬的外甥卓子為君,里克弒卓子,而荀息為不能履行承諾而殉死。《公羊傳》對此評價:「荀息可謂不食其言」(僖公十年)。
忠於臣子之職分的代表事例是曹羈三諫而後去曹。當時戎狄侵犯曹國,曹羈以戎狄不講禮義為由勸諫國君不宜親自迎敵,國軍不採納其建議,曹羈「三諫不從,遂去之」。《公羊傳》認為曹羈離國乃「得君臣之義」。曹羈「三諫不從」的行事依據見於《孟子》:倘為「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更換君主)」;若為「異姓之卿」,「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孟子・萬章下》)
雖各賢臣對「忠」的詮釋不同,但《公羊傳》均予以肯定,可見《公羊傳》並不假定「忠」定然要以某一種形式展現。
(二)「君臣之義」與「親親之道」
有別於荀息與曹羈面臨在「忠於君主之心意」與「忠於臣子之本分」之間二選一的難題,受困於「尊尊」與「親親」之間的季友試圖調和二者,故得以從非此即彼的道德兩難中脫身。
公子季友為魯桓公的嫡子中最年幼者,其母兄莊公將死之際召季子,授以國政,並告訴季子其兄公子牙有篡亂之心。而後季子發現公子牙已準備好弒君用的槍械,但不以篡亂為名使之下獄,而是脅迫公子牙飲毒藥:「不從吾言而飲此,則必為天下戮笑,必無後乎魯國」。《公羊傳》認為季子以合乎人道的方式誅公子牙使君臣之義和親親之道可以兩全:「誅不得辟兄,君臣之義也。⋯⋯行誅乎兄,隱而逃之,使託若以疾死,然親親之道也」(〈莊公三十二年〉)。
莊公薨逝後,季子的另一個母兄——公子慶父為了爭奪權力而連弒二君,季子事前未能阻止,事後「緩追逸賊」,未誅殺慶父。而後慶父逃亡至莒國,莒國驅逐之;慶父欲轉往齊國,齊國不歡迎。慶父因走投無路而派遣公子奚斯與季子協商,季子則表示慶父返回魯國則必死,故慶父自縊。對此,《公羊傳》認為「既而不可及,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閔公二年)。
《公羊傳・隱公十一年》云:「臣不討賊,非臣也」,故季子以人道方式誅公子牙合乎君臣之義,但以「緩追逸賊」之態度待慶父何以亦受稱許?季子誅公子牙之時,公子牙「弒械成」但尚未未行事,故季子誅之可以避免篡弒之亂;季子未能在慶父連誅二君之時及時阻止,亂既已生,則「緩追逸賊」。兩起事件中,季子均盡力使「尊尊」與「親親」得以兩全。
四、結語
賢者所面臨之難題在於:當如何使不合禮法的局面復返於常道?又當如何調和兩個相互衝突的價值理念?多數賢者選擇採取權宜之計,如叔武為了迎衛侯返國而權且為君,紀季為了請立祖廟而不死君難;亦有賢者堅持絕不行權,如葬身火場的伯姬。
行權指採用有違禮義的權變之計以因應混亂的時局,希冀得以藉權宜回復禮義、成就善事,即《公羊傳》所言:「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桓公十一年),「反於經」即違禮,「然後有善」指由混亂失序回歸禮法。
行權之後的結果必「有善」,但未必盡善盡美。《公羊傳》稱揚為「賢」的十五個人物多礙於現實而不能全然持守每一項理念,而必須有所取捨或調和。取捨即「為成就某一美善的理念而犧牲另一者」,如晉大夫荀息遵守其對先君之承諾「廢長而立幼」甚至為此殉職,此事件有違嫡長子繼承的「大居正」精神,但貫徹了誠信原則而無愧於先君,如荀息所言:「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其言」(僖公十年);亦有試圖調和難以兩全之理想者,如公子季友要脅其有篡亂之心的母兄公子牙飲鴆毒,使公子牙看似病死而非篡亂受誅,而得以「無為天下戮笑,而有後乎魯國」(莊公三十二年),如此則遵守「君臣之義」亦顧及「手足之情」。
不願行權的伯姬與盡忠殉職的賢臣屬於孔子所言的「狂狷」之人;而嘗試調和不能兼得之價值者如季友則較接近孔子所言的「中行」之人。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在春秋亂世之中,能夠堅守禮義者甚少,而能夠妥當行權以調和難以兼得之理想者更是鳳毛麟角,故《公羊傳》不只以中行之人為賢者,亦褒揚狂狷者;不只稱賞妥當行權者,亦肯定執其一端而不改易的殉死者。
按吳哲生老師的說法,屬於任何社會階層者均可以行王道、為王者。在此一脈絡下,則無論十五名賢者的身份為君、為臣或為妃子,其持守禮義的行為均使其堪稱王者。
【奉元小品】奉元之歌(Song of Fong Yuan)
文/龍思明
編按:本歌譜,由奉元書院講師龍思明老師作詞,曲譜乃中華民國國歌的歌譜。特別投稿奉元電子報,以響同門、同道。龍老師還有另做歌詞《華夏之歌》,將於下期電子報刊登。敬請期待!
【奉元公益】「第一屆獨角獸夏令營」課程側記之二:強身武術
文/黃子捷
編按:《易經・離・象傳》:「大人以繼明照四方。」毓老師所強調的夏學精神,就是要薪火相傳,為往聖繼絕學,將優良傳統文化的火苗綿延不絕地傳承下去。中華奉元學會副理事長吳榮彬學長,為回饋故里,於去年(2019)暑假期間,特別出資在其母校臺南五甲國小舉辦「第一屆獨角獸文化創造夏令營」,由奉元書院規劃執行,活動兼容並蓄,包含國學、中華武術、創造力訓練等課程。本篇文章為營隊小隊輔所寫的「強身武術」課程側記,講師為林世奇老師。林老師為練家子出身,不僅用武俠電影片段解說,加上親自示範,最後帶領小朋友一起演練招式,教學生動活潑,很受歡迎!林世奇老師亦將於奉元書院的冬季班開講課程「此情可問天——從武俠到修真」(課程簡介請點此),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講!
【奉元社快訊】古今交會——走入《三國演義》的歷史場景
文/奉元社
編按:瞿正瀛學長去年(2018)七月曾在奉元社主講八次「三國」社課,同時也是一個十足的三國癡。
自從奉元社開設「三國」系列社課後,帶動了一波三國熱,於是我們在 LINE 創了一個三國社課的群組,許多來上社課的學長姐陸續加入,目前已是一個超過六十人的中型群組,大家時常會在群中分享自己關於三國的所見所聞與心得體悟,最近,瞿學長就分享了他十一月參加學術研討會時,會前兩三天走訪了當陽、荊州等湖北省的三國歷史場景所拍的照片。
瞿學長提到武侯墓與(陝南)武侯祠,都在漢中市轄勉縣(古沔陽、沔縣),沔陽立廟最早(後主時),歷史比成都的久,但勉縣如今像鄉下地方,遠不比成都武侯祠知名。
瞿學長也提到,這些大多是紀念性建物,只有關陵遺跡算是孫權時代所建。
瞿學長說,長坂坡為曾經的歷史地點,在此可稍遙想古代地勢
瞿學長最後說,開會考察的行程,其實已來過三次了,但看到匾辭仍會感動。下週是武侯忌辰,這才知道全中國陸續會有武侯景仰者前來致獻,今天學者群參訪時巧遇獨自從浙江與北京前來的參訪者,感受到她對三國熱愛,令人心折。
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從瞿學長身上完全可以學到,讀書與行路是「道並行而不相悖」,讀書讓所行的路更輝煌,行路讓所讀的書更精彩!
【公告事項】2020冬季課程
文/秘書處
2020冬季課程已經出來囉!
有興趣的朋友趕快來報名喔!
➤➤報名任意門
★冬季課程簡介:
◆週二【此情可問天——從武俠到修真】(簡介請點此)
◆週三【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之策略選擇】(簡介請點此)
◆週四【三玄不玄】(簡介請點此)
◆週五【春秋外王學】(簡介請點此)
◆週六上午【走入易經的世界】(簡介請點此)
◆週六下午【社會學老莊】(簡介請點此)
◆週六下午【老實寫字】(簡介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