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6 26-30期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第二十六期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第二十六期
公元2016年02月05日 夏曆乙未年臘月廿七日
■ 【奉元論壇:讀者回響】元與奉元 文/賈秉坤
■ 【奉元論壇:讀者回響】疑義相與析 文/黃德華
■ 【奉元論壇:作者回應】包容與融合 文/徐泓
■ 【奉元問學】金聲玉振──「哲人孔子傳」 文/劉君祖
■ 【奉元鴻爪】一帶一路 文/廣樹誠
■ 【奉元小品】華夏文明中的 「鳥族」傳奇 文/黃聲
■ 【講座與活動訊息之一】惜此梧桐樹,引領看鳳凰 文/黃慊
■ 【講座與活動訊息之二】推薦白同學講「毓老」 文/老同學
■ 【學會公告】春季班課程與紀念會 文/秘書處

 

 

【奉元論壇:讀者回響】元與奉元 文/賈秉坤

 
中華文化的代表經典是《易經》與《春秋》,互為表裡。《易經》由天道譬人事,隱之以顯;《春秋》由人事彰天道,由顯至隱。
《易經》以乾坤二卦奠基,〈乾卦·卦辭〉:「乾、元亨利貞。」〈坤卦·卦辭〉:「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春秋》經首:「元年春王正月。」
何以《易經》與《春秋》篇首皆為「元」字?
《周易·繫辭傳》:「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所以乾元大生、坤元廣生,以故元能生生。
《春秋·公羊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每一朝代都有第一年,每一年都有第一日。但是改一為元,稱為元年、元旦者,則期勉仁人君子無論什麼時期都能因故生新,作新民,生生不息,能止於至善。這就是中華文化的要義,我們責無旁貸的大任。
奉元書院由我們先師,愛新覺羅諱毓鋆所倡立。書院宗旨是要透過認識「元」,來通天下之志,以「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並且奉行「元」,「元者,善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眾善奉行,來除天下之患,以贊天地之化育。
奉元書院要懷「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的胸襟,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探求,對當前人類遭遇的難題尋找出路;由「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方式,廣集各界群英,交流正知正見,以友仁、友德、友天下善士,而能群策群力,能撥亂反正,以邁入大同。
用勉於仁人君子,庶斯文之在茲也。
 

本期目錄

【奉元論壇:讀者回響】疑義相與析 文/黃德華

 
上一期電子報的「奉元論壇」中,徐泓大學長揭示了:「『夏學』…不僅限於儒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諸子百家和外來學術文化之精華,産生包容儒釋道及諸子百家的華夏學術。當今之世,…應與時俱進,融合中外學術精華,豐富『夏學』內涵。」這是一個宏闊而開放的視野,更是一個鉅大且艱難的工程。其中有兩個層次,也許值得進一步地思考。其一是「包容」,其二是「融合」。「包容」似乎只是互不排斥的兼容並存,仍然保留個別的特質;「融合」則是冶煉一爐,吸收各家精華,而形成一個裏外一致、超越個體,而更為高明的思想。
很明顯的,這兩個層次有難易之分,但兩者都面臨一個相同的考驗:當甲說與乙說不同,甚至針鋒相對時,應該避而不談,被動的迴避,還是要透過溝通、論辯、瞭解,以期達成「異中求同」或「存異求同」?
最好的現成例子是儒學、佛學與西學的歧異。梁漱溟先生在民初時,曾把它們比喻成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西學相當於年輕人的積極進取,對事物採取挑戰與解決的直接態度;儒學相當於中年人的穩重涵容,力求調合與忍讓;佛學則相當於老年人的看空一切,脫離現世。雖然,這個觀點過於簡化,卻生動地刻劃出三者間巨大的差距。當然,人生是可以透過時間的洗禮與經驗的累積,經由逐漸轉化,而採取不同的態度。但是,在某個人生片斷,針對某個特定事情時,如何同時進出於三者之間?便成了極大的問題。相較於這個大問題,還有無數較小的問題,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方式去面對,並求其解決?
毓老師鼓勵我們的,顯然是積極面對、徹底討論,甚至採取論辯的方式。老人家曾說:「開文會,先練習幾個試探性的討論,感到自己有所不足了,才會有努力的動力。其次,要試探性的做,將大學、中學教文科的教師們會聚一堂,一起研究、討論問題。養成敢於鬥嘴。」所以,打造一個公開且友善的平台,提供學會同門以及會友正面地、持續地理性討論,是極其需要的。電子報、奉元講座及課程,就是為了滿足這個需求的努力。但是,更為重要的,則是同仁們參與的熱誠。學會成立四年來,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大家謙遜有餘,而進取不足;偏於沉默,而罕於公開論述。長此以往,個人的謙退會變成集體的渙散,沉默寡言會變成孤芳自賞、固步自封。既無「以文會友」的坦蕩蕩,更難企及「以友輔仁」的「群德」境界。這絕不是毓老師期望於這個團體!也不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團體所該展現出來的氣象!新年伊始,期望同門共同努力,營造出新的氣氛,由分享心得,公開討論,積極辯論,而達到新的共識。
 

本期目錄

【奉元論壇:作者回應】包容與融合 文/徐泓

 
的確,「包容」與「融合」是不同層次。兩個不同思想學說或族群相遇,常因彼此不同而對立或衝突,然後因互相包容而有互動,彼此學習而將對方納入自己群體,甚至融入對方;於是「不同而和」或「和而不同」。例如先秦諸子之間的對立,至漢初仍如此,如漢文帝時黃老的黃生與儒家轅固生為堯舜禪讓之辯論,黃生認為君是冠,臣民是履,冠履不能倒置;顯然黃老一派已與法家合流。到了漢武帝採董仲舒之議獨尊儒術,其實獨尊者非取代各家,而是以儒家為主體,吸收各家之精華,融成一體。其後佛教東來,儒佛對立衝突,然後互相影響,如儒主「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佛遂亦主「眾生皆有佛性」。其後理學興起,雖與佛學不同,但已難分彼此。明代後期遂有三教合一之說興,民間廟宇亦多同祀孔子、老子、釋迦;遂完成傳統中國思想學說和宗教體系。近代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興起,與資本主義對立,甚至鬥爭。但百多年來,彼此也因對立、鬥爭而包容,甚至互相學習,資本主義國家採社會主義之福利全民政策,社會主義國家亦採資本主義之市場經濟競爭政策。只有如此,不固步自封,針對現實,與時偕行,不斷修正,才能可長可久。華夏學術之發展,亦當如此。但融合集大成,並非大雜燴,仍要有本,當今夏學之發展,亦應以傳統華夏學術為本,吸收西方學術之長,豐富之,修正之,以適用於今日中國,進一步適用於世界。
學術論爭,互相激盪,在論爭過程中,有利於整理自己的思緒,發現自己的不足,遂能從不同走向和同。但切忌發展成意識形態或宗教性的論爭,這種論爭容易發展成勢不兩立的信仰鬥爭,不講道理,不論是非,只有立場。我們的討論平台亦宜注意及此。
 
 

本期目錄

【奉元問學】金聲玉振──「哲人孔子傳」 文/劉君祖

 
2015年10月18日中華奉元學會換屆大會,在臺北耕莘文教院舉行,我至現場時,正看到仁圖師兄坐在義勝車中,身體極端不適。前一週共赴同門婚宴時,他已經病氣十分,大家都很擔心,正成師弟叮囑他切須至大醫院檢查治療,他仍是諾諾而已。我們進會場不久,即聞幾位師兄送仁圖至台大急診,病況嚴重。當晚徐泓大師兄的夜宴結束後,我們去重症區探視,仁圖神智已然不清,聽家屬說明時我看著手機上的占象吉凶閃爍不定,或睽或謙而升,心中頗犯嘀咕。翌日午後再探視,稍有感知,幾天後偕秉坤去,已脫險住院療養,我激勵他再活四十年,多寫些夠份量的弘揚夏學的著作。毓老師在台講學六十四年未曾稍息,一百零六歲高齡才登遐仙遊,我們繼志述事,亦當珍攝此身而為大用。
以哲學觀點為孔聖寫傳,為仁圖夙志,病危時精誠一念搭高鐵北上開會,毓師冥佑同門相助,遂歷劫重生。此遭遇不可謂不奇,因緣不可不珍重。仁圖病癒返家後不久,即完成本書寫作,囑我為序,我讀畢歎賞之餘,同樣心潮澎湃,借此略書所感酬答,且與天下相濡沫者共。
本書主要從《論語》取材,參酌《史記》多篇、《孔子家語》、《孟子》、《大學》、《中庸》、《禮記》、《周官》、《春秋》等典籍,加上推論引證,排出孔子一生言行的時序,夾敘夾議至聖在華夏文明集大成復創新局的不朽地位。針對一些舊說也提出質疑,例如宰予從田常作亂被誅、孔子以前無私人著述、束脩為乾肉條敬師學費等,都切實引證,言之成理。而孔子從年輕至耄耋,一生思想的蛻變歷程也依經解經,清晰呈現,合乎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孟子引述宰予讚嘆老師之言:「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從孔子贊《易》修《春秋》的偉大貢獻看來,群龍無首之治確實遠遠超邁了私相授受的禪讓政治啊!
然而品賞之餘,我也有些不同看法要與仁圖商榷。六經中的《周官》、《尚書》應非周公所作,攝政時期無比忙碌,沐浴用餐都常因見客理事而打斷,怎有可能潛心著作?《尚書》在周公歿後還有許多篇章,〈周書〉中雖多引周公言,應屬史官記載。《周官》為擬制之書,歷來爭議不斷,論述尤宜審慎。這就像舊說周公作爻辭,我根本不信,文王囚獄七年沉潛苦思於《易》有創作還可能,周公輔政七年決定無暇於此。《樂經》早亡是華夏文明史的一大公案,無論《禮記‧樂記》或《史記‧樂書》恐怕皆非其舊,這須細心釐析《易經・繫辭傳》首章主旨才能明辨。至於《禮記‧王制》所述,與孔子新王之制並不相關。總括來說,至聖超越古代先王之處,以上諸書恐怕皆未得其精蘊,公私之辯、大同小康之異,處理這些材料時不能不小心。孔子勉勵子夏:「汝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可能亦有深意,而君子小人的分際究竟何在?除《禮記‧儒行》外,參考《易經》多處卦爻及易傳,當有所悟。孔子既讚管仲尊王攘夷之功,又嘆其器小,應該也有由霸而王的深切期許,不是只在儉德上計較。春秋獲麟絕筆,夫子歎吾道窮矣,窮非窮絕,而是太平世微者獲麟,意含「群龍無首」、「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大義,窮乃窮極至最高境界之意。孟子稱孔子金聲玉振集大成,始條理又能終條理,道境如雅樂,繼往開來,終而復始。後生聞此天籟,能不奮勵精進,再創輝煌?
理未易察,善未易明,朋友講習切磋琢磨,時習之悅,何樂如之?真心歡喜仁圖恢復健康,筆耕不輟,謹為序以熱切推薦之。
 

劉君祖 謹識於乙未年大雪、冬至間

 

本期目錄

【奉元鴻爪】一帶一路 文/廣樹誠

影響中國主導一帶一路發展的變數─新疆的民族與宗教問題 講座紀錄

時間:104/11/8(日) 下午二至四時

前言
今天的報告先從一帶一路的宗教問題、民族問題切入,接著會專門論新疆問題,尤其是宗教與民族問題。這幾天大家顯得特別注意,而這與一帶一路的關係極為密切,這是今天與各位分享的重點。
這幾年因為常去大陸,所以除了文獻資料,也特別在實地做了很多現場的、人生經驗式的瞭解。不過個人的視野有限,經驗也非常短缺,所以有很多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正交流,畢竟這問題也與台灣有關,與大陸整體、中華民族發展的關係極為密切。
今天這個講題,九月二十九號在太湖大講堂報告過一次,當時的重點就是強調一帶一路成功的關鍵,就在如何樹立跨文化誠信及溝通能力。因為一帶一路必須要走出國門,四面八方都是不同的國家與地區,怎麼與他們接觸,然後互相真誠瞭解,以免相互產生誤會,而誤會又導致情緒,情緒則易引發進一步衝突,衝突更造成彼此無法認同,不認同後就可能形成對立與敵視,最後必然傷害一帶一路的宏偉美好戰略原意?
以前有一段時間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工作過,負責一個項目,就叫做「絲路沿線區域經濟發展項目」。那是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等四個國家,共同參與合作的多邊區域發展項目。我是那個項目的負責人,所以那時就接觸到很多文化上的問題,發現在跨文化交流中,語言、態度、習慣、心理認知等方面,都造成了大家各自以為的認知,對問題產生許多理所當然的解讀。然而事實上,彼此的認知卻可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與誤解。
這讓我警覺到,既然一帶一路正形成一個,跨越歐、亞、非三洲的超級項目,將來很可能會遭遇到更多跨文化溝通上的困難。但是反過來講,這也是一個鯉躍龍門的好機會,如果對這些問題瞭解的夠深刻,並且作好必要準備,那麼中國就可以藉此機遇跨越出去,加快轉型升級成為真正國際性的大國。
後面則會介紹中國主導一帶一路正向發展的變數,變數是具有好壞兩種可能的,關鍵就是怎麼去善用,位於一帶一路樞紐戰略位置的新疆,特別是新疆的民族與宗教資源?因為很多人現在仍感覺,新疆問題好像是個「問題」,甚至是中國發展的「負債」,而影響了一帶一路的發展。其實這問題反過來看,新疆的民族與宗教問題,不但不是「負債」,反而正是中國主導一帶一路發展的「資產」,因此必須要善用這難得而且珍貴的「資產」。
我的老師有很多,今天特別提到南老師和毓老師。毓老師和我的因緣是很有趣的,當時我想要學習國學,但是聽說毓老師不收社會人士,我就敲門拜訪時在門外高聲喊了一句話,毓老師就開門了。事情是這樣的,當我敲門時,毓老師高聲問:「誰阿?」我回答:「老師!一位滿族來看您!」他就馬上開了門。
後來他教了我很多學問,而當時我們在台滿族同鄉,要恢復成立滿族協會時,毓老師特別畫了努爾哈赤的畫像,還提了很多建議,協助我們順利完成成立手續。另外可以一提的是,我來自構成滿族這個軍政組織裡的一支部族,名稱叫「錫伯族」。除了早期已經「從龍入關」,加入清軍的族人被稱為老滿州外,其他後來加入滿洲八旗的,則被稱為新滿洲八旗。
到了清乾隆皇帝打完新疆的准葛爾之戰後,我們這部分滿族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才從東北老家奉派去新疆,擔負防守邊境的任務。當時,我們的祖先1020名官兵及3275名眷屬,從瀋陽出發經外蒙古到新疆,路上就走了將近一年,生生死死不少人,後來就駐防在新疆北部的伊犁河南岸,至今已經超過250年。一打駐防開始,錫伯族官兵,就歷經了很多跨文化的宗教與民族衝突及戰亂,風風雨雨地走過歷史到現代,已經從駐防軍的身份融合在新疆當地,和其他各民族生活在一起,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新疆人。回顧起來,這段充滿汗水和血淚的歷史經驗,真可稱為是「250年雲和月」了。
這種民族與家族的歷史傳承,讓我對民族與宗教的衝突與和諧問題,感到有股特殊的情懷、興趣、迫切感和危機意識。因而導引我從出國留學,研究和參與大陸的扶貧計畫、東西均衡發展、八五計劃到十二五計畫,直到聯合國工作。都稟承解決宗教與民族衝突的好奇心與熱望,抱著「覆巢之下無完卵」的覺悟,認真爭取參與的機會,竭力扮演出謀劃策的角色與功能,明白不能只顧某一民族、某一地區的利害,因為天下問題都有其關聯性和一體性,一定要有一個總體的認識,才能去談局部的問題,否則只看局部,很多問題是解不開的。至少,這是我研究問題的經驗與感想。
後來很幸運地,我受邀在聯合國開發計畫UNDP的絲路區域發展計畫,擔任計畫主持人。結束之後,又受邀為新疆烏魯木齊的機場,做了一個發展戰略計畫,叫做「空中絲綢之路機場都市網」。當時我建議烏魯木齊機場要提升為超級機場,而非二流機場。超級機場就是歐亞美非整個都是以這地方,作為一個重要的樞紐機場之一。各位想想看,地球是圓的,從烏魯木齊起飛往北飛,在兩條經線中間一直飛過去,越過北極,下去第一個城市是就業加拿大的魁北克,然後渥太華、多倫多、紐約、華盛頓,全部都在這兩條經線中間。所以中國距離美東最近的大都市,其實是烏魯木齊,它的戰略性可想而知。
而距離北非最近的城市,也是烏魯木齊,起飛以後往西南飛,飛過印度一直過去就到開羅。光這兩點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更何況現在還有其他地面高速鐵公路系統,都在逐步建設中。那時也提出一些建議,例如建議成立中亞開發銀行,專門進行基礎建設的投資,來促進亞歐非大陸間,區域整合的需求。
聯合國項目結束後,很多沿線的新都市,都提出要有一個市長論壇,所以從那時開始一直到今年,連續十年每年都盡可能參加會議,和各方絲路友人交流彼此心得與合作資訊。一個月前,我剛去過土耳其Bursa開會,這裡曾經是鄂圖曼帝國的第一任首府,現在則是第四大城,與會亞歐非各都市朋友,都非常熱切相信亞歐非洲之間的,各區域快要結合起來了,這種強烈熱望讓人十分感動,也更確信亞歐非的市場大整合,已經是大勢所趨的必然發展方向。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的話,因為從小就聽台北新疆同鄉們,講述各民族和宗教之間的差異與衝突問題時,感覺很可怕,殺來殺去、鮮血淋漓,和現在ISIS相較也真不相上下。所以我對民族、宗教團體與地域之間的衝突,特別敏感。
我對毓老師非常感恩,在門下學了很多國學,只可惜是自己沒學好。南老師那邊則是從另一個角度研究國學與宗教,他讓我做東西精華協會的副秘書長,後來南老師還寫了推薦函給哈佛大學,讓我先後進了哈佛大學區域和國際法研究所,進行對國際法、區域發展、社會變遷、社會心理等領域的綜合研究。
我在哈佛大學修習社會心理時,曾被我的授課恩師邀請參加以、阿非官方協商,真是個難得的機遇。以阿非官方協商,當年其實一直在社會心理學系凱門教授(Herbert C. Kelman )的課程中,以非官方方式私下進行了將近十年。當時我們參加協商時,不能錄音、錄影和照相,但是可以抄筆記本。作為協商協助者(Facilitator),我們在談判前,需要作好功課,先瞭解雙方歷史背景,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觀察每位與會者的心思、意念、思想、言行,會後還要進行詳細分析研究,再提出研究報告與建議。所以美國人在這方面,還真是有一套,許多研究方法非常深入先進,值得我們學習的。
以上算是今天演講的前言,現在開始今天的報告內容。
人類集體意識正面臨量子性跳躍
我認為人類發展到今天,由於資訊科技發達,集體意識已經面臨量子性跳躍的時代。也就是說,雖然我不是學科學的,我只是借用現代物理學的量子力學,作為觀察社會現象時的一個類比例子,但是我認為現代人類的集體意識,可能正進入意識突然發生像量子位階般的跳躍,量子的跳躍是能量位階的變動,當能量光子的增加或減少時,突然之間量子會跳到另外一個軌道上,也就是能量突然跳到另外一個位階上去。而且這種跳躍的時候,中間它不是從 1經過 1.1,1.2……到2.0,而是一下跳到 2,為什麼會這樣跳躍?今天很多人在研究這問題時,有各種不同的論點。我是從這個來發想,人類的意識也會有類似這種量子性的跳躍現象。以民國創立,清朝覆亡為例,好像沒有打過幾場戰役,或拉鋸戰。第二是蘇聯解體,大家沒有聽說過紅軍的幾個軍團互相對打,而是說變化就變化了。我的看法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透過用流言或耳語等各種傳播方法,讓人們覺得這時代不行了,當每個人都覺得不行了的時候,突然又出現一個有代表性的事件時,藉這事件大家突然覺得算了,不要搞了,搞不下去了。因而好像大家不謀而合般的,突然一夜之間就形成了一個無言的共識,一切也就改隨即改變了。而這種很有意思的現象,若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看的話,就是因為新的資訊進到腦子,會影響到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就把舊有的認知改變了,整個換成一種新的看法和認知。
我們今天談問題的目的是為了下一代,他們要活在怎麼樣的世界?所以我們才來探索未來會有什麼變化。整個世界現在面臨著很大的變局,從古絲綢之路、海權空權崛起,新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以及一帶一路的下一步是什麼?有些人認為是「世界島經濟圈」可能會出現,包括亞洲、歐洲、非洲可能會聯合成一個經濟圈。這個觀念認為,整個世界每一塊陸地都漂浮在海洋上,只是有大有小而已。第二個很有意思的觀賞認為,心意識的溝通機制突飛猛進,從中國人的印刷術,到歐洲十五世紀的古騰堡印刷術流行開始,歐洲人的知識開始爆發,最後促使歐洲現代化的誕生。到了現在,又出現了另一次改變世界的機會,那就是由於互聯網、雲計算、開放型大數據等發明,讓全球知識分子及有心人上了網,大家都可以溝通,看到很多過去看不到的消息。更進一步還有多元應用軟體APP的出現。應用軟體APP不得了,將來可能我講剛果話,對方講中文,可是我們兩個有一個適當同步翻譯軟體APP的話,我們的話可以同步翻譯成彼此的話,讓對方可以明白我的意思。當世界連這些問題都克服時,那就不得了了,聖經上講的「巴別塔現象」可能又會出現了嗎?也就是說,人類集體意識將會獲得,共同跳躍性地進入一種新的認知狀態中去。
與此同時,人類也出現共同危機,氣候變遷、斷層線戰爭(Samuel  Huntington語,文明衝突)。所以絲綢之路的變遷,其實一帶一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路經濟帶,只是換了一個更宏大整合性的說法。而這說法很厲害,雖然簡單,可是涵蓋面非常大,雖然聽起來很模糊,但是可以讓人產生好奇心和想像力。其實海上絲綢的興起是在 5世紀,中間有很多因素造成舊的絲綢之路中斷,這些因素包括;鄂圖曼帝國控制亞歐通道、海權興起、歐洲文藝復興、古騰堡印刷術(1432)到現代化等等。
歐洲現代化在文藝復興之後,而促進文藝復興的原因之一是大瘟疫。1342年的大瘟疫(黑死病),歐洲在反復幾次(1346-50&1360-1370)暴發時,死了大約三分之一人口。故事的緣起是,當時蒙古人為了屬下伊斯蘭教商業利益,帶著軍隊跟歐洲人打仗,在現在烏克蘭境內的卡法城展開爭奪戰,突然發現瘟疫暴發釀成大流行,而且就很快的就隨著撤退的歐洲軍隊流傳到歐洲去了。而在另一方面,蒙古、中亞也死了很多人。
所以當歐洲教廷,也死了很多人以後,他們的知識結構、權力結構開始受到了衝擊,很多老百姓就說「咦?你們既然是上帝的代表,怎麼跟我們一樣都死了?」。造成的現實就是,教廷中許多宗教儀禮的執事人員、建築師、繪畫和音樂藝術家、工匠的死亡,造成許多必要人才的缺乏,因而不得不向羅馬以外的地區徵求,這種變化造就了歐洲當時邊陲地區的發展機遇。
例如:就像原來非拉丁語系的德文、法文地區,許多各類人才得到出頭機會,開始興起以他們地區文化及特色的藝術作品,也因而加強了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而隨著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地方與民族意識也急速抬頭。在這種認知與意識發展趨勢下,由文化藝術的文藝復興,後來擴展成為了工業、商業的產業革命發展,甚至影響到了對宗教信仰的觀點及詮釋,而於16世纪馬丁路德(1483-1546)發動了宗教改革,後來引發了30年宗教戰爭(1618-1648)造成歐洲基督教文明區的巨大變局─西歐及北歐成為與羅馬教廷分分廷抗禮的新教教區。這些變化看來彼此好像沒有關聯,但是對社會變遷而言,卻是環環相連關係密切,影響也極其深遠,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本期目錄

【奉元小品】華夏文明中的 「鳥族」傳奇 文/黃聲

 
人類生存的空間,除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地面,可以被人類輕易操控之外,還有四個空間,自遠古以來,一直挑戰著人類智能的極限。這些空間,包括天空、地底、水面、水底。偏偏在這些人類不易接近的空間,都有著無數的生物滋長、繁衍於其中。這些無可否認的事實,時時刻刻挑戰著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尖銳的刺激著人類敏感的神經。而在這四個空間中,除了骯髒的地底,少為人類所嚮往以外,其他三個空間,都是令人憧憬、渴望征服的目標。其中,水面與水底,自從人類開始學會游泳、潛水、製造舟楫,勉強達到了「與水共舞」的心願。唯獨空中遨翔,是一件隨時被提醒,卻久久不能消解的隱痛。伴隨著這個難以達成的夢想,對輕而易舉就能翩翩飛舞的鳥類,難免產生欽慕之心。因而,發展出鳥崇拜、鳥圖騰,以及許多圍繞其間的「鳥族傳奇」。
見於正史記載的「鳥族傳奇」,依照出版的順序,首推《左傳》中少皞帝的「鳥官」,以及《史記》中幾位帝王的「鳥祖」。此外則有集神話、傳說、事實為一爐,有古今奇書之稱的《山海經》,以及其後衍生出的《括地圖》、《博物志》等「誌怪之書」,更有一連串足以顛覆傳統的刻板印象,而令人驚豔的「鳥故事」。由此可以想見,古人除了會靜態的賞鳥,還很嚴肅的把這些「鳥故事」,統合到小自個人的生老病死,大至社會組織的人類世界之中。可惜,這類有趣的故事,大都被制式思潮認作無稽之談,打入了歷史的冷宮,抹煞了華夏老祖宗曾經展現出來,細膩的觀察力與奔放的想像力。時至今日,存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的,只有古希臘精彩的神話傳統,而華夏文明,則是蒼白一片。在這篇短文中,筆者以鳥為例,提醒現代人,可從另類的角度,回顧祖先的多元思維。在沉醉於《哈利波特》、《魔戒》的奇幻世界之餘,也許可以回過神來,從自己的歷史中,發掘出許多源自本根的璀璨傳奇。
按照這些「鳥故事」發生的順序,應該要先談《史記》中有關帝王祖先的記載。《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許受到了「不語怪力亂神」的影響,所以記載史事時,過濾掉許多「縉紳先生難言之」,屬於「不雅馴」的事蹟。但是,有幾則與祖先源流有關的傳說,大概因為「茲事體大」,所以簡短的保留了下來。這些少數的片言支語,成為先民神話傳說遺留在正史中的「化石」,留下了回溯華夏文明源頭的寶貴資料。
司馬遷在《殷本記》中說道,殷商的始祖契,有個不凡的生世。他的母親簡狄「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直接按照文義來看,簡狄是因為吞食了燕子蛋而懷孕生子。以今日的科學術語來說,契是經由「無性生殖」而誕生的。這個不可能發生在現實世界的事件,其實可以打個折扣,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簡狄可能是和崇拜鳥類的部落青年,有了婚外情,因而受孕生子。為了遮掩事實,編了個半真半假的謊話。婚外情的故事,即使在千年之後的春秋戰國時代,貴族圈內仍然時有所見。由此亦可推論,夏殷始祖時代的婚姻關係,不必如後世嚴格,亦無後世男性絕對權威的情況。
無獨有偶,《秦本記》中記載,秦朝的始祖大業,也有個相似的身世!更離奇的是,他的母親女修,當時似乎尚未嫁人,屬於「處女懷胎」的神奇事蹟!合乎情理的解釋,仍然可用鳥族青年當作罪魁禍首。由此來看,華夏古史中最顯赫的夏商周三代,外加一個也具有貴族血統的秦代,四朝的祖宗,居然有一半的父系與鳥族有關!這個假設中的鳥族,居然有如此龐大的勢力,實在不禁令人懷疑,他們到底是何方神聖?
鳥族的源流,也許可以從《左傳》中,一段發生在魯昭公十七年(西元前525年),昭公與郯國首領的對談中找到線索。書中說:「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這段珍貴的史料,清楚的說明,遠古一些有地位、聲望的部落,都有他們特有的「圖騰」。圖騰的意義,也許與今日吉祥物的觀念有些類似,代表一個部落的偏愛與特徵。它們可以是雲、火之類的自然現象,或者是龍、鳥之類的動物。只要部落首領喜歡,就可以用作這個部落最崇高的象徵,甚至用此區分部落官員的專業與職等。其中郯子的祖先少皞,就偏愛鳥類,用鳥圖騰作為部落的族徽。
緊接在這一段之後,郯子更進一步的闡述,少皞部落中不同的官職,是以何種鳥類作為標幟。例如:掌管四季節氣的,分別由常見於春分、秋分的燕子、出現於夏至、冬至的伯勞、活動於立春到立夏的青鳥、以及來去於立秋及立冬的丹鳥所代表。關於民政,則由屬性和善、嚴肅、公正、兇猛、以及春來冬去的五種鳩類,分別管理教育、法律、水陸交通、警衛及農業。此外,還有五種雉鳥管理五種重要工藝,九種扈鳥管理四季的各項繁瑣的農務。總管一切的,理所當然的,是象徵少皞帝的鳳鳥。這個以鳥為官的結構,不但說明了少皞時代分工的複雜,更展現出與官職相稱的鳥類特性。其中的巧思,實在讓人印象深刻,後人絕對不該隨便的以「原始」、「迷信」的輕蔑心態,高傲的嗤之以鼻。這一段話結尾時,孔老夫子還被拉出來背書,說他聽聞此事之後,立刻跑來,向郯子仔細問個清楚。最後發出「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類似《論語》中「禮失求諸野」的感歎。
從這些資料,可以想像得到,少皞族原是活躍在東方的,一個頗具文化水準的大部落。這個部落以色彩鮮豔繽紛、飛翔姿態優雅的鳳鳥為主要徽幟,稱之為「鳥族」,實在不是無中生有,故作驚人之論。以此為出發點,試想一位英俊瀟灑、風度翩翩的鳥族青年,無意之中邂遘了簡狄、女修,並得到她們的青睞,雙方情不自禁,進而互通款曲。在男女關係相對平等,尚無禮教制約的遠古社會,實在不是一樁不可思議、罪大惡極的事情。至於象徵首領的鳳鳥,因為牠是當時的瀕臨絕種生物,只出現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時代,所以成為象徵太平的吉祥物,與獸中之麟各佔領導的地位。在往後數千年的華夏歷史中,麟的地位逐漸式微,為迅速崛起的龍所取代。但是,吉祥、美麗的鳳鳥形象,一直屹立不搖,為華夏民族所珍愛。
古書中除了記錄秦代始祖與鳥的曖昧關係之外,也提到後世子孫一直執掌馴獸的官職。其中一支後裔居然還因民眾開始取食鳥卵,一怒之下,棄官出走,移居到人煙稀少,鳥類可以自由遨翔、繁衍的山區,世代與鳥為伍。這個因鳥棄官的淒美故事,與「始祖母」食鳥卵而孕的朦朧曖昧,相互映照,給人一份無法磨滅的印象。而這份執著的愛鳥情操,與一般所熟悉秦代帝王的刻板印象──嚴刑峻法、殺人如麻、統一天下──有著天壤之別,留給今人一個格外清新的視野。
話說一位名為「大費」的秦代祖先,在輔佐大禹平定洪水之後,得到了舜的賞識,不但授與「伯益」的官職,專司「調馴鳥獸」,還「妻之以姚氏玉女」,招他作了東床快婿。並從此賜姓「嬴」,成為後世「嬴」姓子孫的開山之祖。大費曾擔任大禹的首輔,原居繼任的第一順位,但因「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而未能承襲帝位,使得中國的禪讓政治於焉嘎然中斷。大費有兩個兒子,一位似乎精於馬術,其後代在夏商兩朝鼎革之際,幫助商湯打敗了夏桀,建了大功;另一位稱為「鳥俗氏」,似乎別有所長。這個帶有「鳥」字的古怪稱號,史書中雖然沒有直接說明,但是從其後代的行徑,可以猜測出,可能與鳥類的養殖有關。這位特別的後代名叫「孟戲」,《史記》中說他是「鳥身人言」。人當然不可能一下子變成了鳥,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孟戲是個鳥癡。他的身上不僅畫滿了各種鳥圖案,使用許多鳥飾品裝扮,甚至隨時伴隨著飛舞著的鳥兒。這位行止怪異的仁兄,在正史中曇花一現後,隨即杳如黃鶴,了無蹤跡。但是他的事跡,卻在戰國以後的幾本「誌怪之書」中若隱若現。
宋朝的百科全書《太平御覽》轉述了出版於漢朝,後來失傳的《括地圖》中的一段有趣線索:「孟虧人首鳥身,其先為虞氏馴百獸,夏后之末世,民始食卵,孟虧去之,鳳凰隨與止於此。山多竹,長千仞,鳳凰食竹實,孟虧食木食。」。這裏的虞氏,當然就是號為有虞氏的舜帝。那個叫孟虧的素食主義者,根據考證,就是前述的孟戲,也是晉朝出版的《博物志》中一段文字的主角—孟舒。書上說:「孟舒國民,人首鳥身,其先祖為虞氏馴百禽。夏后之世,始食卵。孟舒去之,鳳皇隨焉。這兩項記載都清楚的說明,這位鳥癡原來是因為無法忍受一般民眾戕害鳥類的生存,而「不愛官位愛鳥兒」,毅然的離開了腐化的中原,重新建立一個愛鳥家園!
這個奇幻的新家園在那裡?《括地圖》中說「去九疑萬八千里」。九疑是相傳埋葬舜帝的九嶷山,位在今日湖南南部,臨近廣東、廣西的三省邊界。所以,鳥國的位置,應在湘南的西邊。《博物志》中說得籠統些,把他們歸類於中原之外的「外國」。至於比這兩本書都要老資格的華夏第一奇書《山海經》,則把它歸之於《海外西經》。這一部分專門用來描述中原的外圍,一片由西南到西北的廣大地域。整體看來,鳥國的位置,大約在今日的雲貴縱谷山區。以地理環境來看,雲貴縱谷因為山高谷深,分割成許多獨立的小空間,不適合習於屯墾的漢人居住,自古即是蟲蛇滋生,蠻荒未闢的瘴癘之地。五百年前,王守仁流放在此地時,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瘞旅文》,文中仍然可以看出,此地依舊是隨時奪命,令漢人聞風喪膽的死亡之地。只有流放的罪犯才不得已遠離中原,暫棲於此。相對於不適人居的另一面,則是最適合野生動植物繁殖生長的環境。以現在的生態狀況來看,這裡的確是動植物種類最多元化的一塊生態寶地。列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的「西雙版納」,就位在其內。也因為遠離了強勢文明所帶來的殺戮,這裡也逐漸成為保存眾多少數民族的世外桃源,符合了一個與世無爭的「人鳥樂園」所需要的各種條件。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鳥族同胞為了尋找更美好的生態環境,悄悄地退出了過於熱鬧的中原舞台,也許循著黃河上流的河谷,逐漸由隴西走向青海、川西的縱谷,最後到達並定居在雲貴高原的谷地。然而滋養華夏民族的大地,隨著文明的持續發展,由湖澤廣佈、草木繁茂、鳥獸眾多的多元生態環境,逐漸步入湖澤乾涸、草木凋敝、鳥獸稀少、高度污染而生態貧瘠的不歸路。在歷史無情的吹打下,兩種極端的選擇,必然遭遇兩種迥然不同的結局。它們是否有絕對的對與錯、好與壞,在尚未終結的歷史旅途中,恐怕還難遽下定論。但是,兩者所必須承擔的後果,似乎已露端倪。重要的是,它們所帶給我們的時代教訓。
一個繽紛的花園,須要的是爭放的百花、爭鳴的百鳥;一個璀璨的文明,須要的是理性奔放的空間、精益求精的智慧、實事求是的堅持、並駕齊趨的涵容。在短暫的時空中,一花獨放、一歌獨唱,雖有純粹整齊的驚人絢麗。但在時過境遷之後,避免不了的必須面對滿園的寂寥、一堂的闃靜。「鳥人」的故事所要提醒大家的,正是華夏文明中的一個反面教材。「海納百川」的兼容並蓄,曾經是先賢們所歌頌的美德,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多元理念卻未能堅持。在這個文化枯竭的時代,我們是否該徹底反省了!
 
 
 

本期目錄

【講座與活動訊息之一】惜此梧桐樹,引領看鳳凰 文/黃慊

                                                                                                                                                                                           ~聽君一堂課,勝讀萬卷書~

 
毓老師生前曾說:「不有梧桐樹,難招鳳凰來。」果然,我站在  毓師這株梧桐花開的參天古樹底下,抬頭仰望,終於又看到一隻珍奇的鳳凰從天外飛來,停駐在枝頭唱歌,側耳傾聽鳳凰鳴,盈耳盡是吉祥音。心中既珍惜、又嚮往。
可惜,鳳鳥至,同學們還是各忙各的,不懂得放下瑣事,趕快來一睹鳳凰之美。
廣樹誠老師學行兼備,既能研究學問,又能成就大事。確實符合   毓師嚴格的人才標準。
廣老師是深入研究絲路歷史的先驅,對於「一帶一路」的「國家策略」之形成,具有重要的貢獻,這種知識份子,能以學問興邦濟世,是打著燈籠也很難找到的。  毓師在天之靈,看到廣學長的成就,一定會覺得很欣慰。
聽了廣老師引人入勝的第一堂課之後,感謝之情不能自己,持此呼籲:同學們快來聽課,這是別的地方聽不到的,錯過太可惜。

本期目錄

【講座與活動訊息之二】推薦白同學講「毓老」 文/老同學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毓師已離開我們四年了,回想當年毓師授課的盛況,同學們坐不虛席,屏息聆聽,胸中波濤洶湧的情景,迄今還歷歷在目。
在舉世滔滔,濁浪排空的環境中,毓師超塵絕俗的儒行典範,是如何深深地感動了奉元學子;毓師孜孜不倦,殷切的教誨,是如何深刻地啟蒙了我們,喚醒了我們的華夏人文情懷。就這樣,不知造就了多少位知識青年,成為知識界珍貴的品種。
老師辭世後,世人才領悟,在東海一隅,居然有這麼一位曠世的文化巨人,窮一生之學力,用一甲子的光陰,默默耕耘著台灣這片寶地,默默地引領著莘莘學子,承傳著華夏絕學。
海峽兩岸及全球華人,莫不望風嚮往,渴望進一步了解「毓老」更多的精神風貌,更多的睿智教誨。
白培霖同學是毓老師眾多出色弟子之一,白同學才學兼備,又能謙恭自牧,絲毫沒有台大狀元及科技創業者的驕氣,誠屬難能可貴,此次授課,將配合毓師珍貴的講課影片來解說,消息傳出,勢必引起轟動,特此推薦。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春季班課程與紀念會 文/秘書處

 

  • 春節書院開館時間請參考奉元書院網站行事曆:2月份行事曆
  • 新春團拜為 2/14 下午 2點於奉元書院舉辦,敬邀大家參與。

本期目錄

© Copyright 2015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