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5 21~25期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第二十一期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第二十一期
公元2015年09月05日 夏曆乙未年七月廿三日
■ 【奉元薪傳】北大講堂的奉元學 文/林明進
■ 【奉元薪傳】心繫文化的實業家-訪吳榮彬學長 文/何丹曦
■ 【奉元講座】龍顏講座 《孟子》 文/蔡嘉麟
■ 【奉元同道】華夏始祖文化之旅大事記 文/華夏寶貝國學館
■ 【追憶毓老師】紀念恩師魂歸長白一周年 文/董華春
■ 【學會公告之一】同門新書介紹 文/編輯小組
■ 【學會公告之二】會員大會與紀念衫預購 文/秘書處
■ 【學會公告之三】秋季班課程與演講 文/秘書處

 

 

【奉元薪傳】北大講堂的奉元學 文/林明進

 
七月二十八日和二十九日兩天,我在北大講「大學」、「中庸」,自我介紹時,我說:「講師的身份,我是台北市建國中學的語文敎師。我更願意說我是台北市奉元書院的講師,我是毓老的門生。」,老師辭世後,我寫了一篇「元學第一村」的紀念文,後來,同門寫了兩本關於毓老師的生平紀聞,十分翔實,我就打住,沒再寫了。
漢學宋學,糾葛多少世的讀書種子?程朱陸王也各領風騷,彩繪自己學派的天空。儒學,這家老店,分枝很多,其實,怕的就是分岔,最後離葉又離枝,根不深葉不茂,說得全不是孔學。更怕的是掛羊頭賣狗肉!
打倒孔家店言猶在耳,文化大革命也恍如昨日的事。也不過是眨個眼的功夫,神州國學之熱,火火火,火到不行。小學初中高中全中華文化起來了,各級敎師見國學就靠攏。台灣最少有三家文化基本敎材輸出中國大陸,一波波大陸各省各城市的語文骨幹教師團,不斷渡海而來,好像中華文化真的只剩台灣這塊土。
怎麼教比怎麼編重要,怎麼實踐比怎麼教更重要。打開台灣出產、編寫得密密麻麻的敎師用備課用書,光唸一遍都教不完!我們要如何教出老祖宗的思想文化遺產?
在北大講課現場,我們的確看到第一缐敎師從零開始的渴望和恐懼。台灣國學經典怎麼上的?大家心知肚明。藉這回中華文化大覺醒,我們更應該潛心深究四書五經,五經沒讀透,四書也不過是浮雲一掠,怎麼備課都是敎學法的新鮮手段。真槍真刀得要拿得起來,因為學生都在等著你的引領。
孔德成老師是孔子嫡孫,他敎我們《禮記》。他告訴我們:孔家後代傳禮,至於我的兩個孩子,四書我都沒敢親自敎,我還為他們求開蒙師,蒙以養正啊!
後來才知「毓老師」就是孔德成老師央託教授孔子裔孫的四書老師。孔老師說孔學不一定全在孔家,毓老師是不是就是孔老師心目中真正紹傳孔學之人呢?這不重要,要緊的是孔學的真面貌是什麼呢!
以孔子的話來詮釋孔子刪定後的經典,是不是更貼近孔學呢?孔學如果有用,要怎麼用呢?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實學致用嗎?我們要怎麼帶領學子進入華夏文化的世界呢?
2015北京大學–優秀傳統文化敎育骨幹研修班,我拿依經解經/奉元書院講課傳統作了實驗。返台至今超過200名學員(大陸一缐中學敎師),十分熱情地和我在微信交流,看來北大講堂的奉元學跨出了「孔學」的第一步。
 
 

本期目錄

【奉元薪傳】心繫文化的實業家-訪吳榮彬學長 文/何丹曦

 

高鐵台南站的電扶梯緩緩駛下大廳,從高處一眼看到他,神采奕奕,就像他身上的淺藍色襯衫,筆挺見光。吳學長很難約,但是真的約到了,他會到高鐵站相迎,讓我們受寵若驚。初次見面握手,溫暖厚重,有對上周爽約的歉然,更多的是見到同門後輩的欣喜。
汽車從歸仁開往仁德的恆耀公司,途經一片五萬多坪的長方形空地。吳學長未來打算在這裡興建新的廠房和辦公大樓,因為舊廠區的門面讓他拓展業務時吃了不少虧,有必要再投資廠辦。一條不到九百公尺的港尾溝溪幾乎繞經整個廠區預定地,台南市政府又將溪流列入了整治計畫,這下代誌大條,因為整治完成以前,變更地目無望,預定地不能動土,南市府又沒有預算可以立刻執行,看來業主只能自行整治。妙的是,施工時河道座標及全貌不能稍有更動,相關規定既繁瑣且嚴格。
公司經營上結外生枝的麻煩事不曾少過,加上例行的生產開發及業務銷售,即使已經練就十八般武藝,卻也有體力透支的時候。吳學長客氣的說:「不好意思,一個禮拜前我重感冒完全沒聲音,只能取消受訪。醫生說我太勞累了,需要多休息。」
而如今又是聲如洪鐘,口若懸河。接近平頭的短髮,配上可以代言防曬產品的無瑕膚色,如果不靠在黌舍的輩分推算,很難猜出他的實際年齡。在恆耀總公司會議室的展示櫃前,吳學長如數家珍,介紹台灣、大陸還有德國幾個工廠生產的特殊扣件和金屬加工件,主要是汽車的螺絲螺帽和電子小螺絲,總共有三萬多個品項,包括礦坑支撐架在岩壁上鑽孔用的大型螺栓,還有風力發電機使用的螺栓(最長的有四公尺長),完全顛覆我們對螺絲螺帽既有的印象。企業員工總數三千五百人,今年度預估營業額可達180億台幣。這個數字比起電子業的營業額只是零頭,但在金屬扣件產業已經是全球前十大。又因為這個產業的技術門檻、品項數量還有營業額的特殊結構,大型企業沒興趣投入,對中小企業來說進入的門檻卻不算低,反而提供了難得的夾縫,讓恆耀可以持續茁壯。
 
活到老做到老
吳學長兩個專攻電機的兒子如今都在公司裡幫忙,他們在電控方面的專長正好彌補父親純機械訓練的不足,還在公司建立了機電團隊,利用電子自動化控制,使精密機械設備發揮更大的功能。雖然後繼有人,吳學長卻沒有想過要退休,這也是跟隨毓老師讀書之後最大的改變。「毓老師一百歲時,我去看他,他問我幾歲了,我說五十了,老師說,『那你還可以再幹五十年。』」 吳學長跟台南關廟的小學還有國中同學至今仍然定期聚會,兒時玩伴大都從各行各業退下來了,他卻還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因為工作給他生活的方向感。
活到老做到老的榜樣,除了毓老師,還有一生務農的父親。先人隨鄭成功來台,直到他第十一代才真正讀了書。祖父及父親雖然不識字,但工作非常認真賣力,家裡的收入更是一般農家的好幾倍。「父親從九歲參與農事到八十六歲過世,沒有停下來過,一輩子勤奮安分。他說人一定要勞動,而且要做到不能動,不要辜負上天給你的力氣。」
父親一生勤懇,卻叮囑孩子絕對不要務農。吳學長在街坊眼中,是個沒見他念書卻能上第一志願高中的天才。其實他只是不愛讀教科書,對課外書一律興味盎然,小學就訂報紙看雜誌,第一本雜誌是美新處出版的《今日世界》,國中開始看《讀者文摘》跟《拾穗》,高中連農業技術雜誌都不放過,到現在每天還要花不少時間翻閱各種報章。”搞怪”的閱讀興趣,間接使他高一留級,卻直接讓他進了天德黌舍。
 
受業到創業 
讀淡江大學機械系二年級時,同學蕭明富帶他去聽毓老師的課,因為談的不是課本上的東西,出於好奇就跟著去了。「我1977年繳了一篇讀書心得,從四書第九班念起。從淡水趕到台北水源路,常常都遲了,只能擠在窗外聽課。」大學聽了三年的經書,接觸到經師又是人師的毓老師,受到很大的影響。「毓老師對我最大的啟發是,他一再強調人一定要立志,要有恆。到現在立志有恆這四個字還在我的腦海裡。他說你一路跑到黑就對了,凡事不怕慢只怕站。」這幾句話在他創業的路上作用尤其大。
大學畢業後,1982年考上模具設計工程師,進入螺帽大廠三星五金。李老闆很器重他,讓他經歷工程、生產、業務等各方面歷練。他也很拚命,沒有一天不加班,兩個兒子出生,他都沒到醫院陪產,第四年就升任廠長。兩年後想自己創業,向三星五金表明,不會跟老東家競爭,請李老闆指點他可以生產什麼產品。對方建議做焊接螺帽,只是當時還賺不了錢,但只要技術瓶頸突破了,就會有一片天。接著老東家把焊接螺帽24種規格搬給了他,創業初期訂單都還透過三星五金,一段時間後才自己接單。
進入職場六年,在三星五金有條件支持下零資金創業;選擇的品項,技術又還不能克服,成本高效率差,創業的第二年就賠掉一個資本額。頭三年昏天暗地,不但要軋三點半,還得借月息一分八到兩分四的頭寸,民間借款的五十頁帳簿寫得密密麻麻。股東不看好後勢要求退股,他還得借錢把外股用月息一分買回來,兄弟兩人持股飆到七成。當年股市又非常熱,要在民間找新的股東,即使只有五十萬或一百萬元的投資,都很困難,第三年還回三星五金借了1650萬元。恆耀堅持到第四年才終於打平,有了兩百多萬元的盈餘,這才慢慢站穩事業的腳步。
「如果不是毓老師說的一條道走到黑,我早就放棄了。」因為實在很苦,錢不好借,技術沒突破,每個月又虧錢。同業都在做普通品,沒有人虧錢,只有他虧。創業的第二年、第三年原始股東兩次勸他:『Mark(吳學長的英文名),你不要這麼辛苦啦!製造不行就不要做了,貿易也可以賺錢啊!這裡結束掉,跟我們一起做貿易就好了。』那段時間碰到問題,就會想從前毓老師怎麼交代的。老師的話讓我堅持下來。」
 
懂感恩講道義 
大約二十年前三星李家轉投資失敗,退出三星五金,後來重新創業,換成吳學長資助老東家,而且堅持等李老闆賺了錢再歸還。「我一身的技術都是李家兄弟教我的,如今可以發揮所學,應該回饋他們。」說這話時,他的聲音微微波動。李家退出三星五金後,三星和恆耀原本不做相同產品的默契也就打破了,雙方成了競爭者。
吳學長在三星五金工作時認識的一個德國客戶(不是恆耀的客戶)十幾年前預言,恆耀的產品太廣、發展太快,應該會出問題,如今看到恆耀進入第二十七年,而且還在發展,大惑不解,還用一張350萬美元的訂單試探他,想看他會不會跳過長期合作的中間商,直接出貨給買主,因為省掉中間一手,利潤至少相差15-20%。結果吳學長告訴對方:「那個中間商是我在德國最早的客戶,也是第一個支持我焊接螺帽的客戶,我不能對不起他。」對方聽了深表認同,也解開心中的疑惑,認為這就是恆耀能長期發展的關鍵,「你發展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寬,卻還不倒,確實厲害。」
二十多年來恆耀產品的方向沒有變過,都是汽車的焊接螺帽,最大的改變是縮短這個行業的供應鏈。1982年吳學長入行時,這個產業的供應鏈拉得很長,貿易商很吃香,只要會講英語就能賺錢,但是從生產者經貿易商、進口商、總經銷、盤商、零售商到使用者,「中間很多環節其實沒有附加價值,都是浪費。碰上2008年金融海嘯,2009年大家都很辛苦,我們2010年決定打破原有的供應鏈結構,直接找最終使用者,也就是汽車製造業者。」這也是恆耀挺過金融大海嘯並持續成長的主因。
 
愛鄉土做大事業
毓老師不斷強調,做事的過程中要把所有可能的狀況都事先想到。吳學長累積幾十年職場和經營管理的經驗總結,那不是常人做得到的。雖然自己達不到那個境界,但是讀過經典之後,遇到事情時,可以比較快速決定怎麼處理、怎麼應對。吳學長1988年創業後第一次回去看老師,已經是離開黌舍六年之後。老師對他做的事業很感興趣,還提到東北鋼廠也許可以供貨,但當時恆耀規模太小,而且大陸鋼材不准進口。後來吳學長有意再回黌舍上課,老師聽了教訓他:「這麼大了還想讀書?既然做事業,就把事業搞大,發揮影響力。你們都讀太多了,真的要應用,一句話就好,還想回來念書就是偷懶。」
吳學長當年決定創業,其實也是受到父親及毓老師的影響。毓老師說,大愛愛國家,小愛愛鄉土,走政治也是條路。但父親再三告誡他,第一不能務農,第二不能從政。「我想建立一個模式,造福較多的人,不能搞政治,就只能搞經濟。於是我決定辦一個企業,把企業照顧好,讓員工過比較好的生活,有比較好的發展。」這是他最初創業的動機,也是他愛鄉土的方式。
訪談中大兒子從德國來電,向他報告業務洽談的進度。這一趟差,由夫人(黌舍學姐莊桂貞)帶著兒子媳婦一起跑。恆耀長期以來只有吳學長可以身兼工程及業務,一個人闖天下,其他人出差都得至少兩人同行,否則無法即時做決定。吳學長養孩子熟悉公司運作的同時,也在思考下一步要做什麼。「我最想做三件事:從幼兒園開始的國民教育;提供小額貸款的國民銀行,讓鄉親創設微型企業擺脫貧窮;最後就是成立社會企業。」
 
心繫教育文化
這幾年吳學長想發展社會企業,也跟幾個企業的第二代談合作,但對方的父輩都反對,他們無法接受公司章程寫明三分之一獲利做公益,也就是社會企業的基本精神(獲利三分之一分股東;三分之一再投資;三分之一做公益)。吳學長目前在恆耀工業只掌握七成股分,上櫃的恆耀國際他也只持股六成五,暫時都無法轉型為社會企業,於是先以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式推動。他在母校關廟五甲國小提供老師教材及學童獎學金,推廣讀經班,還有挹注中華奉元學會,都是相關想法的落實。只是目前五甲國小讀經班的成效不佳,還得思考如何改進;奉元學會剛剛起步,也需要更清楚的方向。
吳學長深深以為,毓老師講授的這一套思想沒有排他性,確實是王道,需要傳下去,同時也必須跟著時代改變。但老師的東西接著講是後面的事,當務之急是先把老師的筆記整理出來,呈現老師講學的精義,出個全集就可以推廣。「老師最希望黌舍弟子有一天能上兩岸談判的談判桌。但是上談判桌談何容易?要有一套立論跟學說,而且要合乎時代的需要。」吳學長認為,奉元學會出版的書籍應該要有在學術上也能立足的作品,不是企業座談的印刷品,而是完全從文化著眼,有學術論述的規格,否則留不下來。
吳學長強調,第一階段筆記完整整理及出版,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但這是打底的工作,不能省略。同時也要開課,才能吸引外面的人。但是課程不需要開得太多,塞滿了反而不好。課程委員會需要好好討論,開真正重要的課,因為開得多也賺不了錢,而且學會不是營利事業。「剛開始的幾年有虧空,需要我支持,我一定支持。我的想法很單純,初期讓筆記跟核心課程繼續,長遠則一定要有論述,有文章發表,讓社會認可,才可能成氣候,這需要長時間醞釀。」他認為,除了出版筆記及開課,還要在各大專院校吸收新血,否則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就快要斷流了。但話說回來,要到校院去推廣,還是得有好的論述,所以幾項工作其實也環環相扣。
目前奉元學會整理出版的毓老師上課筆記,是吳學長每天睡前的最佳讀物。重讀老師的話,印證今天的環境,更可以看清很多事情。他認為台灣的內耗及紛擾,都可以歸結到社會不公,年輕人看不到未來。而且問題無解,內鬥就不會停止,只能靠時間來解決。
吳學長對國內政經情勢有獨到的見解。幾年前台灣的遺產稅從50%降到10%,大陸台商匯了七千億現金回來炒房,在他眼中就是一大禍根。「買賣交易不需要貸款,銀行不留資料,很難追查。那七千億使房地產狂飆,把台灣的貧富差距拉得更開。我企業界的朋友沒賺到房地產錢的少之又少,坐著就有銀行幫他們搞定所有交易,隨便就有鉅額獲利入袋。我是沒賺到錢的一個。大家都罵我傻,說我那塊五萬坪的土地現價賣掉的話,最少能賺十五億。但我又不是要炒房地產,賣掉再買還要花更多錢。」
晚飯時間到了,吳學長特別推遲了晚上在高雄的餐會,陪我們享用廚房精心準備的日式定食,同時在電話中交代同仁拜訪長榮航空,向對方簡報航太螺絲螺帽的生產技術。爭取最尖端百分之五的航太扣件訂單,依舊是下一個重要的目標,所以那五萬坪的土地要留下來蓋廠辦,不能拿去炒地皮。毓老師說過,做事業就要把事業做大,發揮影響力,吳學長沒有忘記。他也要繼續每天走一萬步,保持身體健康,再拚五十年,而文化問題就是下一個他準備發揮影響力的領域。
 
採訪後記:在幾座不起眼的鐵皮屋工廠中有如此大的產值,使人見識到台灣產業仍有不為人知的競爭力,在大家都感覺經濟衰退百業蕭條之際,恆耀公司卻仍然持續成長茁壯,而且有重要的發展規畫,即使有目前的成就,卻還時時不忘曾經歷過創業的困難辛苦。吳學長在採訪過程中讓人感覺到他實在的為人,從他身上看不到一般大老闆、生意人的市儈,凡事親力親為,有計畫的栽培下一代;對父親、恩師身教言教的敬重;能夠堅持原則,不賺非分之財;感念一手栽培他的前東家;事業有成後樂於回饋鄉里。這種慎終追遠、報本還恩正是「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也許就是他事業能夠成功的要素。除了正派經營本業之外,對文化發展以及教育的支持與重視更顯出他回饋社會的用心。希望在可見的未來能夠有更多有心人投入,在書院發展及文化教育界,大家也能一起找到克服關鍵技術以及縮短產業鏈突破點,讓文化事業持續成長與發展。(蔡濟行筆)
 

 

本期目錄

【奉元講座】龍顏講座 《孟子》 文/蔡嘉麟
 

《孟子》二三言

《孟子》一書善於辯才,我們總能讀到孟子對君王、對時人、對弟子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反覆申辯。學生公都子某次問了孟老師:「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未料這句話深深觸動孟子,其內心恐怕悲嘆連學生也不了解他,於是回答:「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對公都子歷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演變,「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又申明孔子作《春秋》之志,自己則在亂世中繼承先聖,「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豈是好辯哉?實出於不得已啊!

孟子善於言辭,口才便給,也很重視言語不善的負面影響。孟子叮囑:「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一般人常喜歡說別人壞話,指責他人的不好,卻沒有考慮到說話的後患,很可能「禍從口出」!孟子也批評:「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意思是人往往口無遮攔、恣意妄言,或不知輕重,或言而無信,對於自己說出的話毫無責任感。蔣伯潛(1892~1956)註解這段話時這麼說:「孟子此言,可謂切中今人之病。」豈止是那時「今人之病」,看看當今社會,如果孟、蔣二位夫子復生,會怎麼說呢?

說到這裡,或許會直接想到媒體、政客、名嘴吧?他們信口雌黃、搬弄是非所帶來的禍患,委實罄竹難書!不過,還記得孟子對梁惠王所舉「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嗎?以上那些人固然罪惡深重,我們市井小民在網路上(臉書、PTT等)、職場上、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又如何呢?檢討起來,怕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唉呀!行文至此,筆者恐怕也犯了「言人之不善」的毛病。總之,套句孟子的名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一切先從自己做起吧!

 

本期目錄

【奉元同道】華夏始祖文化之旅大事記 文/華夏寶貝國學館

 

2015年7月12日,由北京奉元書院與華夏寶貝國學館共同組織的華夏始祖文化之旅,全團一眾二十一人自北京準時出發,一路越八達嶺,觀要塞,望長城,心曠神怡。

第一站是大同鳳臨閣,大家初次共餐,食燒麥,品汾酒,舌尖生津,皆有微醺之意。此地係傳說中正德皇帝游龍戲鳳之處,也是慈禧太后西狩時的落腳之地。

 
午後,大家遊覽雲岡石窟,大佛法相莊嚴,不嗔不喜。曇曜五窟氣勢恢宏,佛像糅合印度和西域造像特點,既樸拙又雍容。兩岸三地的團員第一次在大佛前合影,拉開寫有「兩岸合璧,文化復興」的條幅,引來周圍遊客的一片讚歎聲。

我們一行又至中國目前最古老的木塔-應縣釋迦塔,此塔建於遼代,純木結構,無釘無鉚,與比薩斜塔、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適逢夕陽西下,群燕歸巢,繞塔翔舞,蔚為壯觀。

因天色已晚,便於應縣晚餐。到忻州時已近午夜。

2015年7月13日,自忻州南下太原,先於老太原菜館午餐,餐後遊晉祠。晉祠初名唐叔虞祠,經過歷代增修,包含了眾多歷史符號。

大家在難老泉邊嬉水,在聖母像前流連,在傅山紀念館品鑒,不知不覺一個下午悄然流逝,於傍晚抵達臨汾。
2015年7月14日,遊堯廟。司馬遷《史記》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華夏文明能在上古煥發出蓬勃生機,堯帝至為關鍵。堯廟的對聯空前絕後:「非皇非帝尊為皇帝,非神非仙敬若神仙。」上古時期,唯有民族形成凝聚力,才能具備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條件。

華門,號稱「天下第一門」,是臨汾市的地標建築。正面三門矗立,象征堯舜禹三帝,主門高達十八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門。

 
我們從華門出發,去祭拜堯帝陵。途中來自台海兩岸的團員盡情歡唱,兩岸名歌交相輝映,一路歌聲嘹亮。車過澇河大堤,沿山路盤旋而上,至堯帝陵時日頭正毒。團員或環行陵墓一周以示崇敬,或練習吐納,吸取此地靈氣。只是在國祖陵寢面前,眾團員盡皆肅然。

 
游金潾教授第一次主持祭拜儀式,一眾向堯帝陵寢虔心行禮。禮畢之後,眾團員轉戰洪洞縣,到大槐樹民俗飯店用餐,餐後赴大槐樹遺址遊覽。大槐樹移民故事發生於明初,百萬移民在此分散到華北各地,而大多遷台移民祖先或早在五代十國便定居南方,或於上個世紀入台,同樣經歷過無數代遷徙,直至今日塵埃落定。兩岸炎黃子孫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都屬於同一個根系。

 
下午五時許,抵達壺口瀑布。黃河自上游攜風雷而至,至此奔騰而下,聚而觀之,猶覺聲撼兩岸,天搖地動。

 
遊完壺口瀑布時,日頭已斜,我們揮別黃河,跨越天塹,進入陝西境內時夜色已濃。團員臨時在宜川晚餐,至黃陵時已近午夜。
2015年7月15日,張景興先生率華夏始祖文化之旅眾團員集體拜謁黃帝陵。在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面前,大家眼觀鼻,鼻觀心,抱元守一,全神貫注,完成莊嚴肅穆的祭拜儀式。

 
黃帝陵碑亭中,孫中山、蔣介石與毛澤東、鄧小平的碑帖分置左右,相對咫尺,從逐鹿中原到分隔兩岸,上一個世紀國共爭鋒的歷史已成過眼雲煙,不論是非成敗,亦不論在朝在野,兩黨的出發點其實都是為了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時至今日,中國人早已不是東亞病夫,而國共合作碩果遙遙在望,但願兩岸炎黃子孫能夠攜手並行,共同締造一個屬於中國人的世紀。
謁陵完畢,我們一眾南下銅川,中午在狐子嶺山莊駐足,享用山野美味。午後遊藥王山,當年藥王孫思邈視病人如至親,「華夷愚智,普同一等」,是中國醫德思想創始人。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遺世千金方。」千年以降,當世學人須做蒼生大醫,慎終追遠,方可有裨益於人間。

揮別銅川,先向南到西安未央區,然後沿繞城高速折而向西,一路如夸父逐日,迎著陽光前行,絲毫不覺時光流逝。抵達寶雞市已是傍晚,但太陽僅僅微斜,毫無落山之意。晚餐設於周裡一品,一眾嚐陝西招牌菜,老陝的酸辣味濃郁,偌大一個鍋盔讓團員們頗為好奇。
2015年7月16日,自寶雞西行至天水,一路穿山越嶺,過隧道橋樑無數。我們先至天水市麥積區九月椒海鮮自助午餐,之後遊覽麥積山石窟。麥積山以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於世,佛像俯視眾生,和藹可親,身為天神甲,卻似路人乙。我們展開兩岸合璧的條幅合影,觀者如潮。

窟龕分佈在高八十米上下,寬約二百米的垂直崖面,沿棧道攀緣而上,回望山下,人影如豆,有風吹來,木欄微響,恐高症患者相顧失色。此時此刻,無不為先人刀劈斧鑿的不世之功所歎服,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疊疊,險峻非常,真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團員夜宿天水,晚餐品嘗天水老砂鍋,因抵達目的地,故一眾盡皆開懷暢飲,始覺台海兩岸量各有千秋。夜色中天水有一個清涼夜,團員漫步街頭,以辨認木牌坊字體為樂。
2015年7月17日,北上驅車百里,遊大地灣遺址,見識八千年前先民生活,也是此行中歷史最悠久的目的地。

 
大地灣遺址出土中國最早的彩陶和旱作農作物標本,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度量衡及十進制,還擁有中國最早的繪畫,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團員一行對骨針興味盎然,但先民如何在此細針上打孔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謎。
因大地灣所處僻遠,一眾人等在附近的蓮花鎮擇地午餐。餐後核算一下路程,先奔伏羲廟。伏羲是中國上古第一代帝王,先天殿中伏羲彩塑巨像巍峨,藻井中央繪有太極河洛八卦圖,四周分六十四格,內繪六十四卦,兩側佈置盡含華夏文明最初始的玄機。伏羲廟前,劉君祖先生率領眾人俯首拜謁,對這位中華人文始祖致以崇高敬意,也更加懷念當年曾經專門來大陸拜祭伏羲並且在臺灣特設「人祖羲皇廟」的毓老師。

 
傍晚時分,抵達卦台山頂,白雲悠閒,清風自在,晚霞燦爛,正是七月流火時節。傳說當年伏羲氏在此仰觀天,俯察地,始畫八卦。眾人在此舉目遠望,剎那之間,雲影交疊,如鳳凰乍現。
2015年7月18日,自天水東行至陝西岐山縣,眾團員被西北麵食所傾倒,故特意選岐山又一家臊子麵館,主菜後連上或寬或細的四碗麵,每一碗都甚為考究,以滿足老饕們的口腹之慾。餐後遊周公廟,廟後姜嫄、后稷諸廟宇依山勢逐層而建,獸瓴飛簷,背靠山巒屏障,懷抱碧池一潭。眾人合影並拜謁,然後各自遊覽,一發懷古之幽情。

離開岐山,向西安進發,適逢公路整修,一路崎嶇。晚餐設於納家樓,因手機導航失靈,隊伍浩浩蕩蕩,在酒店前的十字路口繞行整整一周,引行人側目。晚餐菜式集各地風味於一席,眾人大快朵頤。
餐後組織者赴大唐西市和回民街,為團員選購紀念品。華夏始祖文化之旅團員來自兩岸三地,萬里相赴,實為難得之機緣,故以耀州倒注壺與高力士龍杯相贈,壺蘊含「世間別有蹊徑、不可一意孤行」之意,杯蘊含「滿招損,謙受益」之理。祝願所有團員此生百轉千回,最終都能入人生化境。
2015年7月19日,正逢星期日。當日華夏始祖文化之旅的第一站是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集先秦漢唐文物之大成,先秦之雄渾、大漢之樸質、盛唐之雍容,盡收眼底。自唐之後以至明清,華而不實者日眾,先秦智慧被時光之河漂白,買櫝還珠的消費者多了起來,於是華美器物的實用價值一降再降,宋瓷與景泰藍越來越顯得虛有其表了。

館內摩肩擦踵,空氣流通不暢,團員走馬觀花看完三層展廳,陸續冒著室外高溫歸隊,向臨潼進發。因在博物館停留時間超出原計劃兩小時,故在魏家涼皮兵馬俑店匆匆吃完中式快餐後,依次進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陶俑們形體高大,栩栩如生,且有精良裝備護身,披堅執銳,仿佛隨時投入鏖戰,這一隻龐大的地下軍團僅僅是秦始皇護陵五軍的一部分,當年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夢想通過嚴刑峻法建立一個萬世帝國,結果秦二世驪山未畢,復作阿房,殘虐促期,五百年強秦基業成為一片廢墟。秦始皇陵規制雖空前絕後,然而後世早有定論:凡與民為仇者,或遲或速,而民必勝之。

 
兵馬俑博物館人頭攢動,幾乎密不透風,不知每天如許二氧化碳沉降在陶俑身上是否形成瘢痕。自臨潼東行,因渭南至西安段高速公路維修,故從臨潼經國道先至渭南,再從渭南換高速路趕赴洛陽。向南望去,少華山、華山紛紛撲入眼簾,天色雖灰,山峰之險峻雄奇卻依稀可辨。過華山不遠,即為陝豫晉三省交界,右可望潼關天險形勝之地,左可覽黃河九十度大轉彎,我們在兩者之間穿過,恍如從秦漢邁入隋唐。
行過三門峽後,暮色漸深。前方擁堵,員警指示繞行,故在義馬市臨時覓地享用西式快餐,稍事休息,再經一路崎嶇,抵達洛陽時又是午夜。
2015年7月20日,遊龍門石窟。石窟位於洛陽南郊伊河兩岸,開鑿於北魏至宋代的四百年間。以瘦為美的北魏和以胖為美的大唐先後輝映,佛像或活潑,或清秀,或溫和,如赴靈山盛會。眾團員背對盧舍那大佛,展開兩岸合璧的條幅合影留念。大佛凝眸含睇,似有笑意。

 
懲逾時之弊,團員基本按時歸位,中午於真不同飯店品嘗洛陽水席,服務員盡著大唐宮裝,見客到則擊銅鑼一響。餐後,游白馬寺。
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有中國佛教「祖庭」和「釋源」之譽。慕其盛名,我們一眾遠道而來,穿過寺外鱗次櫛比的商鋪,走進佛門,但見香煙繚繞,信眾叩首,遊客逡巡,彌勒憨態可掬,天王油光滿面。
我們一行從洛陽北上,經濟源、焦作,抵達衛輝,繞行三次始至比干廟。當年比干以死諫紂王,周武王封比干壟,魏孝文帝感其忠而建廟,廟墓合一。比干廟內碑碣林立,從孔子劍刻碑到乾隆帝親書御碑,幾乎涵蓋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我們在此細細端詳,比干忠勇無可厚非,只是不解數千年間他為何化身文財神。數千年來,君王都夢寐以求像比干這般的忠臣,然而人治之下,腹誹入罪,忠臣往往不得善終。一個好制度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其實遠遠勝過一個英明君主。

 
我們到達安陽時已是晚上八時,晚餐是包桌豫菜大餐。眾團員言笑晏晏,對流水般端上來的菜餚評頭論足。
2015年7月21日,遊殷墟博物館。團員或驚歎於婦好之強壯,或癡迷于甲骨文之解讀,或震撼於殉坑之酷烈,中有團員因此地殺伐氣息濃郁,僅在迴廊駐足。其實殷墟的發現意義重大,不僅展現了商代燦爛的青銅文明,也確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從而為在中原地帶尋覓上古神話時代和夏文化遺跡建立了一個基點。

 
我們一眾又至王陵遺址遊覽,後在魚火餚品嘗魚火鍋。下午驅車赴邯鄲,途中君祖學長開講,言辭之中盡含天機,千年故事,百年家國,卦爻之數理,人間之文章,娓娓道來,聽眾皆如醍醐灌頂。
四時許,抵達邯鄲南郊趙王城遺址公園,黑雲壓城,偶有閃電劃過長空。但風雖起,雨未至,故眾團員優哉游哉,沿趙國史百米長卷一步步向公園腹地走去。風雨飄搖之際,緩步邁過廉頗、藺相如、李牧等等英雄事跡,每一步都跨過數十年崢嶸歲月。

 
2015年7月22日上午,遊叢台。叢台建於戰國時期,相傳為趙王閱兵之所。當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兵鋒所指,擊匈奴,滅中山,大會諸侯於信都,風頭一時無兩。如今的叢台雖係明清復建,但雄風猶存。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自戰國始,經千年流變,到晚唐時此地皆強藩重鎮,節度使轄區儼然國中之國。

 
我們又至黃粱夢呂仙祠。唐人傳奇《枕中記》記了一個富貴夢,明人湯顯祖又編成戲文,於是一千年間因夢而成建築群,成為陸地上人造的蓬萊仙境。人世間夢境與現實交替,世事如棋,落子無悔,夢想無非是棋局先手而已。若有夢想,更須立志,有志者事竟成。

 
時暑熱難耐,我們遊完黃粱夢後,到附近的生態田園享用固始土雞宴,暢飲冰啤,下午四時抵達石家莊。到河北博物院時正逢下班時間,只得推遲至明日遊覽。晚餐在承德會館嘗皇家菜式,飲避暑山莊窖藏,因在天水時已摸透彼此酒量深淺,故行酒令者多避實擊虛,不攖勇士之鋒。餐後安排團員足療,一解旅途勞頓之困乏,二驅邯鄲雨淋之寒氣。
2015年7月23日上午,遊河北博物院。曲陽石雕之精美,中山文物之樸質,宋金瓷器之圓潤,無不引人作千年之歎。因藏品精緻出乎意料,故不約而同延長遊覽時間,將午餐臨時定於百年老店中和軒。

 
北齊文宣帝高洋墓道壁畫描繪墓主人升天成仙,儀仗甚盛;而中山靖王劉勝身著金縷玉衣下葬,極盡奢華。當年的權勢者妄想在冥世繼續享受富貴榮華,卻不知連自己的宮室殿宇都轉眼成為斷壁殘垣。歷史上往往只需幾個黃昏,一個帝國便成陳跡。

我們餐後離開石家莊,一路高速,直抵保定直隸總督署博物館。華夏始祖文化之旅從北京西北方啟程,至北京西南方回歸,我們一路回溯歷史至上古時期,到保定時,恰好為八千年歷史脈絡做一總結。直隸總督署係清代省級衙署,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從伏羲時代到清末,八千年風雨如磐,華夏終於成其為華夏,中國終於成其為中國。

 
至此,十二個晝夜,八千里行程,從八千年前原始社會到晚清督撫,中華歷史進化過程一覽無餘。華夏始祖文化之旅既是一次追根溯源之旅,也是一次靈魂淨化與心靈升華之旅,知華夏民族來路之艱辛,當更惜大中華同根子孫和平之不易。十二日彈指一揮間,團員或變豐腴,或變栗膚,或變話癆,黃髮垂髫皆怡然自樂。一眾團員共同回溯歷史,繼往開來。盛年相知,如磋如磨,足以留綠蔭於後人。結今日緣,行一生路,自此山水有相逢,後會自有期。

本期目錄

【追憶毓老師】紀念恩師毓爺爺魂歸長白一周年 文/董華春

 

題記:

2014年7月24日至31日,我們將恩師毓爺爺的骨灰從赫圖阿拉城的滿學研究院請至長白山他指定的安息之所,又將他的牌位安放在滿學研究院中,留予後人供奉祭拜,終於一絲不差地完成了他最大遺願。

2015年7月24日至31日,我們家人親友一行15人,乘罷飛機轉火車,乘罷火車轉汽車,一路驅車六百公里,在赫圖阿拉城的滿學研究院與長白山兩地祭拜毓爺爺。
重走去年路線,往事縈繞心頭,追思恩師,想念爺爺,千種深情,萬般感慨,難以一一盡述,留小詩幾首以記事留念。

〈7月25日重回赫圖阿拉城〉

神龍初降滿族興,

清帝后金第一城。

不見當年鐵馬跡,

舊居院裡新人增。

〈赫圖阿拉城祭祖〉

千山萬水若驚鴻,

行罷一程複一程。

滿面風塵心事重,

清皇祖地祭仙翁。

〈淚祭心祭〉

紅塵一遇幾真情?

夢未醒兮淚更濃。

百歲無憂唯大道,

赤心不染死生同。

後記:

2015年7月26日,我們家人親友一行15人在赫圖阿拉城的滿學研究院祭拜恩師毓爺爺,特別紀念去年此日移送爺爺骨灰去長白山。
在爺爺靈前,我回答親友關於牌位用字的問題,忍不住哽咽,因為想起了去年為爺爺製作牌位那段時間的忙碌、挫折、辛苦與煎熬。
今日滿族長老率大家用全禮祭。我行三跪九叩大禮時,淚水模糊了眼眶。豆豆霏霏均乖乖磕三個頭,姿勢專注,神情莊重,稍慰我心。
眾人離開後,我獨跪靈前,淚流不斷,如同遊子回家見到母親。這一年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冷暖陰晴,如何言說?何必言說?
靈前的香,漸漸燃盡,半柱香殘,眾人喚我離開,我再行三跪九叩之禮後,不捨離開,只覺陰氣滿身,爺爺竟隨我來了,我卻只能輕輕合攏那道白幔,留他一人在室中,不忍他再受紅塵俗人瑣事之擾。
回到陽光下,我身心俱冷,體麻手酸,靈性的相聚次次折損我的元氣,不變的思念回回流盡我的眼淚。爺爺曾送給我的禮物,如今一點一點還給他了,包括:元氣、眼淚、真心、深情、時間、睡眠、思念、詩文、至愛、責任、希望、未來⋯⋯
紅塵有此一遇,乃一大劫。
劫後重生,不能輕言死亡,唯有淚祭,唯有心祭,更能體會曹雪芹十年歸隱專寫紅樓一夢的心情了。

〈靈堂〉

一簾白幔

隔著

我和您

生和死

一幀素䇝

寫著

您的夢

我的迷

您在天堂

長睡不起

我在紅塵

輾轉游離

所有的過往

珍貴的深情

化成

一莖白蓮

悄悄盛開

在我心頭

永無止息

後記:

2014年7月27日,我們為爺爺身後事在長白山勘察地形;今年今日,再赴長白山祭拜毓爺爺。
車行在長白山裡,滿眼綠樹蔥蔥、山嶺起伏。我在車上和人談及爺爺1947年至1978年的往事,又談及如今種種情形,有感而發,心頭酸楚,聽到人「安慰不要太辛苦」,又感覺如爺爺重生在我耳邊疼愛叮嚀,忍不住灑淚不止。

〈天池淚〉

風狂雨驟身心冷,

階險山高祭拜程。

天淚匯池悲滿眼,

峰雲同泣憶仙翁。

後記:

2015年7月28日,一日風雨交加,我身心俱冷,披棉大衣登長白山,祭拜恩師毓爺爺。
一如去年今日,我們從北坡上山,但天池隱於雲霧之中,完全無法看見,與去年今日的天藍雲白、風清水靜完全不同。
我們在峰頂盤恒等待多時,偶然大風吹起時,見天池一角的水波漣灩,如同天空哭泣的眼淚彙聚成眼,似同悲同憶往生之人。

〈天池神跡〉

雨住風停天暫晴,

孝心誠摯艱難行。

一池聖水鑒神跡,

情未斷兮淚未停。

後記:

2015年7月30日,這一日又是風雨交加,我們在雨中登長白山,祭拜毓爺爺。
這一次,我們從西坡上山,海拔2470米,最高處的那一段山路就有1442個臺階。
和去年在穿過亂石荒草進入涵洞之前的2000多個陡峭臺階相比,這些臺階相對平緩,也還經過精心修復,本來容易踩踏,但是風大雨大,增加了登山的難度。
大家既冷又累,我穿著厚厚的冬季的棉大衣還不停發抖。斜吹過來的風打到眼睛裡,尖銳冷硬,無處躲藏,只好停住腳步、閉上眼睛,待強風過後,才能繼續攀爬。
所幸每五個臺階標一次數目提示,我走五十個臺階停一次,站在臺階上休息,不住喘氣。向上看,看不到山頂;向下看,滿眼雲霧。深感無力無望,只好在心中不停祈願:「毓爺爺啊,想看看您這麼難嗎?請讓雨住讓風停,請讓我們順利上山吧。」
我們終於爬到長白山山頂,雨勢減弱,竟然慢慢就停了,風也慢慢和緩,天也漸漸晴朗,腳下群山青翠如玉,峰谷間綠地野花綿延如織,天池如明鏡一樣澄澈晶瑩,露出了他的笑臉,仿佛毓爺爺慈愛的容顏,仿佛他在說:「我就是考驗一下你們心誠不誠。辛苦了。」
我們長舒胸臆,在長白山頂上停留兩個小時,祭拜追思毓爺爺。
長白之心,天池如蓮,峰嶺似瓣,花開見佛,天人合一。
因為有人要趕飛機先走,我們不得不依照行程戀戀不捨地下山。
下山時,我們腳步輕快,心情放鬆,一路向著青山綠野的懷抱奔去。
我們才踏下山嶺中最後一個臺階,剛到停車場,人還未上車,大雨又至,瓢潑一整天。直到我們留下來的人晩上入住酒店時,雨還是淋漓不盡。
這一天都是風雨交加,只有我們在長白山頂祭拜毓爺爺那兩個小時雨住風停天晴雲散,這樣的天色異象,實在神奇。
毓爺爺福報大,毎每應驗,此次大約他也不忍讓孝順癡心的我們失望而回吧?

〈補天石上憶毓爺爺〉

無稽崖高神女媧,

大荒山秀煉石成。

補天遺夢天池畔,

相偎相依青埂峰。

癡情還淚絳珠草,

看破紅塵寶玉僧。

一夢紅樓真假語,

還魂認祖祭仙翁。

後記:

《紅樓夢 》第一回:「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練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 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
某日,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兩位神仙結伴遊玩,來到大荒山青埂峰下,見到這塊石頭。石頭因經修煉之後,靈性已通,能大能小。於是一僧一道將石頭變成個扇墜形的美玉,帶他到人間「詩禮簪纓之族、溫柔富貴之鄉」經歷一番。於是神英侍者口銜此玉下世投胎,即寶玉。
紅樓夢》第一回中也指出,只因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霞宮神英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後因此草受天地精華,又加雨露滋潤,脫卻草胎木質,修成個女兒身,只因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鬱結著一段纏綿不斷之意。恰近日神英侍者凡心偶熾,意欲下凡。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還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絳珠仙子下世投胎,即黛玉。
根據考證,大荒山就是我國東北部的長白山。在遠古時代,人們便稱此山為「大荒山」。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肅慎是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聯繫。周武王時,肅慎貢「楛矢石砮」,臣服於周。
長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巨石,名為「補天石」。根據當地有關機構整理的資料顯示,此石即為《紅樓夢》中女媧補天遺落之石,也即後來出入紅塵之玉。
恩師毓爺爺乃大清禮烈親王代善第十一代嫡傳長孫,曹雪芹家族與禮親王家族有姻親關係,曾入住禮親王府及花園,是故《紅樓夢》中許多故事人物以禮親王一脈家族成員關係故事為藍本和參照,大觀園亦以禮親王府花園及附近皇家園林為整體草圖規劃。毓爺爺曾為我詳解其中關竅。
是故,毓爺爺與長白山、天池、補天石的殊勝因緣並非一時一世之情,更有還魂歸根之文化歷史意義,只是有時候,受到人情、世故的諸多現實限制,只能像曹雪芹一般,藏真於幻、寓實於虛、弄假於真,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如何敢向外人一一直白道來?
是故,曹雪芹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8月10日聽琴憶恩師毓爺爺〉

高山流水問知音,

何處曾經寄此心?

一自仙人駕鶴去,

芭蕉夜雨怕聽琴。

〈8月28日中元普渡祭恩師毓爺爺〉

逍遙遊逸雲中仙,

長嘯低吟龍隱天。

玉宇清寧三界外,

慈心溫暖紅塵間。

後記:

第一次知道中元普渡,是十年前,初到臺灣,看到人們如此虔敬、真誠地祭拜逝去的先人、陰界的神鬼幽靈,祈福他們的安寧,表達自己的哀思,頓覺死亡也變得美好而詩意了。
後來才知道,這個節日,並非臺灣獨創,而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但在大陸,還有幾人知此節過此日憶斯人?
我們輕易而粗暴地打倒了一切牛鬼蛇神,人定勝天,不再敬畏,也很難懷念,沉重的代價是,弄丟了自己的心,無處安放。
《易經》中說,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若道神聖賢都成了傳說,若魑魅魍魎都成了迷信,渺小的人類,如何去安享天人合一之境?
科學,從來不等於粗暴否定未知。
文化,從來不等於簡單逃避現實。
天堂和地獄,或者有,或者沒有,無法用科學精準求證。但無論東方與西方,皆用宗教與神話導引人類已經形成的相對共識的價值觀,安慰與救贖紅塵中迷亂孤獨的人心。
其實,與宗教或神話無關,只與人性有關,只與心靈有關。文化,不過是人性本身追求心靈更美好感受而產生的種種表現形式,固定並傳承,便成了民族符號。
今天,張哥在臺北忙碌一整天,祭拜爺爺。我只願能夠人回臺北,為爺爺供幾盤菜、斟一杯酒、點三柱香、拜三拜,磕九個頭、話一話家常,如同,他生前一樣。
真正將人與人分開的,不是死亡,而是遺忘。
我從不曾遺忘。
我們也永遠不會分開。

作者董華春聯繫方式:
郵件:[email protected], 手機:18611765456,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華清嘉園2號樓905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之一】同門新書介紹 文/編輯小組

 


作者:陳明德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5年9月
【內文選摘】

  • 本書嘗試以「管理」的角度來解釋《易經》,是寫給欲從中國文化中尋找管理之道的政商界人士,以及研究《易經》的同好。此書行文時夾注夾議,在訓讀經文和解釋義理時,或文言或白話。文言雖非吾之所長,然而愛其「詞旨淵懿,神味雋永」,給予人無限想像之空間;用白話,則以達意為主。在列舉事證之時,或引歷史或說時事,以貼切經義為主,意在引起讀者興趣。希望此書能有益於企業經理人才與有志於經世濟民者,冀其能法乾坤之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稟承中國文化「正德、利用、厚生」的責任感,創造出可大可久的事業。
  • 考驗人才在於「如有所用,必有所試」:要考量人才,不能只從直覺上去判斷。孔子的學生宰予,口才銳利善於辯論言辭,但德行不佳,最後從政時因為參加政變而亡,孔子引以為恥。孔子另一個弟子是澹臺滅明,字子羽,他的相貌很醜,孔子認為他的才德不夠,但是子羽在孔子門下受業後,退而修行,做事不走捷徑,公私分明,有不少追隨他的弟子,在諸侯之間很有名望,所以孔子有「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嘆,認為只憑著相貌和便捷的口才來選拔人才,必定會看走眼。遴選人才要用多方面的標準,有以德行擇人,可以溝通能力取才,或是以辦事之才選取。錄用之後,「如有所用,必有所試」,在將欲有所重用之先,應該給予不同的挑戰、試煉、和訓練,以評鑑其人是否名符其實,一則考察其德行、才幹、與能力,一則培養激發其潛能,或補其所學不足之處。在通過不同的磨練之後,才付予重任。
  • 領袖人物的成功首在得人,得人才雖難,然善用人才更不易。是故如何設計出一套能讓人才發揮其所長的制度,是高階經理人員的第一要務。領導人才並沒有一定的方法,要根據領導人和被領導人的個性、職位、才幹、心態、以及產業特性,而決定採取何種領導風格,此乃「臨卦」之深義也!臨卦根據時、位、性情之不同,提出了「咸臨」、「甘臨」、「至臨」、「知臨」、和「敦臨」等五種領導風格。西方管理學者直到1960年代末期才認識到,我們應視情境之不同,而採取不同的領導型態。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之二】會員大會與紀念衫預購 文/秘書處

 

各位會員尊鑒:

學會創立已近四年,負責推展各項事務的理監事與工作人員,業已兩任,現在又到了交接再出發的時刻。承蒙大家熱心鼎力扶持,如今才能稍有成績。任重而道遠,我們繼承師志、弘揚夏學,必須秉持堅忍不懈的精神,更需同心攜手,繼續支持參與。

因此,謹訂於10月18日(週日)下午2時,假「耕莘文教院多功能大禮堂」(臺北市辛亥路一段22號),召開本會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此次大會將報告學會事務,播放  老師上課影片,並選舉新一屆理監事。

為籌辦會員大會及選舉活動,祕書處預計於八月中寄發電子郵件,辦理會員資料更新及核對年費繳交記錄(未繳納104年之年費者,依章程規定無法享有選舉權利;若有缺交,近期可至書院或匯款補繳);敬請於9月30日(週三)前回覆,亦歡迎親赴學會確認資料。聯繫方式如下:

電話:(02) 3365-3181

電郵:[email protected]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7號4樓 A側 社團法人中華奉元學會

品牌合作限量紀念POLO衫預購

奉元學會與GoHiking品牌合作,預計於10月份會員大會共同推出限量紀念POLO衫義賣活動,數量有限歡迎到學會現場套量尺寸登記預購。

模擬示意圖

參考資料

GoHiking官方網站http://www.gohiking.com.tw

網路商店http://www.pcstore.com.tw/gohiking/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之三】秋季班課程暨演講資訊 文/秘書處

 

本期目錄

© Copyright 2015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