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16~20期 2015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第十六期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第十六期
公元2015年04月08日 夏曆乙未年二月二十日
■ 【奉元薪傳】夏學當道 形勢大好 文/徐泓
■ 【奉元同悼】悼念師兄周義雄 文/許仁圖
■ 【奉元同悼】330憶周義雄同學 文/李一梅
■ 【奉元新語】空間.言行.文化 文/王鎮華
■ 【奉元新語】諦聽遠古一聲雷 文/黃慊
■ 【學會公告之一】學會新書發表 文/編輯小組
■ 【學會公告之二】演講暨課程資訊 文/祕書處

 

【奉元薪傳】夏學當道 形勢大好 文/徐泓

毓老師離開我們已經四年,今天我們聚在這裏紀念老師,緬懷老師,矢志繼續努力於老師「興復華夏文化以拯世」的訓示。
七十年前,老師從政壇上退下來,轉來臺灣,就像孔子一樣,從周遊列國「干七十二君」不成,回到魯國,從政治轉而教育,專注於著述授徒,將拯世之真言理念,傳承下來,以待來者。老師為實現傳承華夏學術思想的使命,有教無類,先為台東原住民辦學,繼而在中國文化學院辦哲學系,先後到政大、輔大及銘傳等處講學授課。又廣收歐美澳日韓博士弟子,無隱地傾囊以授,期將華夏學術精髓,傳佈海外;這些海外弟子均卓然有成,爰為在地學術和政治領導。
當時兩岸分隔,老師以為振興夏學,只有先從台灣做起,尤其要培養青年學子,以擴散影響力;於是在六十而順之年,老師創辦天德黌社,解嚴後命名奉元書院,選擇大學附近開課授徒,從成功新村到新店大坪林、古亭到溫州街,孜孜不倦地教導、啟迪我們,其間雖困於心臟病與胃癌,始終未曾間斷,高齡百有肆歲仍孜孜不倦地教導我們,啟迪學子。在百有陸歲去世之前,還念念不忘傳授他對夏學的新體悟,說是「天氣暖和些」,要召老同學來聽講。老師的課堂,既是知識的饗宴,更是心靈的啟迪,精神的振奮。正當我們期盼春暖再聆老師訓誨之際,老師卻離開我們。我們的遺憾,只有每次紀念會和學術年會的聚會,重溫老師如沐春風的講課錄影視頻中,稍得緩解。
老師訓示我們要振興華夏,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言。當今臺灣,歷經李登輝和陳水扁的去中國化政策的打擊,社會上和學術界彌漫一片反華夏文化的氣氛,對推動夏學之廣佈,造成相當大的困難。但台灣的民間道德價值、社會文化和宗教仍秉持華夏傳統,臺灣民間崇拜華夏聖人、英雄與神祗,文武廟既祭孔子,又拜關公、岳飛。天后宮拜媽祖,集應廟拜張迅、許遠,韓文公祠拜韓愈。此外更經常組團回祖廟朝香。為推廣庶民的華夏文化和道德教育,民間的廟宇,不論佛寺、道觀或一貫道道場,仍繼承清代和日據時代講漢書的傳統,教授四書五經,廣印《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童蒙書,當作善書印送。這一樸素厚實的基礎,尤其在鄉間保存,遠非城市政界與學界表面上的去中國和反華夏的聲浪所能摧毀的。這個深層的基礎,就是我們努力成效的保證。
我們在最近四年,拜同門學長出錢出力熱心奉獻之賜,我們從無到有,成立中華奉元學會,聯絡散在各地的奉元弟子,矢志努力奉行老師的推展發揚夏學之遺訓。從借場地辦活動,到覓得奉元書院新址,我們現在有寬敞的空間,既有毓老師的紀念室,又有教室和研討室;從只有每月的講論會,發展到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有學長開班授課,每周有讀書會,每月或每半月的周日有講論會。擴大參與,激發同門同道的熱情,任何時間來書院,都有學長、同門在講課、聽課和研討,課室與研討室經常座無虛席,甚至要坐到課室之外,氣氛熱絡和樂。我們與龍顏基金會合作,在金石堂信義路永康街店的龍顏講堂開的課,大受歡迎,經常學員滿座。為推廣童蒙教育,我們辦寒暑假讀經班,並下鄉到關廟與五甲國小合作,支援協助推動兒童讀經活動。在這網路媒體勃興的時代,我們也注意利用網路報導學會與書院的活動,發表同門的研讀心得。架設了中華奉元學會的官網,設置臉書的奉元書院網頁,辦了《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已經出版了十五期。最近更由陳明德領導試辦網路視訊的「易經讀書會」,打破空間的隔閡,組成海內外的研讀小組,每周參與視訊研討的人數已近三十人。其他類似的經書、子書和史書的讀書會正在籌組中。
老師教導我們不能只照著老師講,要接著老師講。基於「溫故知新」的道理,我們第一步先讀懂和熟知老師講的;以整理出版同學們聆聽老師講課所記的筆記,為當今之急務我們籌畫《奉元叢書》,已經整理出版了《毓老師講中庸》、《毓老師講學庸》、《毓老師講孫子》,最近要出版《毓老師講論語》、《毓老師講莊子》,《孟子》、《易經》、《荀子》、《老子》等也將陸續整理出版。同時,也出版同門的著作,出版了陳明德學長的《易經與管理》;此外,也傾力協助推廣同門的相關著作,如許仁圖學長的《長白又一村》、《子曰論語》、《說孟子》、《禮元錄》等,張輝誠的《毓老真精神》,黃忠天的《中庸釋疑》,張元的《自學歷史》及呂世浩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等。
夏學的宏揚,不可囿限臺灣,應當放眼整個華人世界,並且以造福全人類為共同志業。。近代中國人要振興被洋人堅船利砲打倒的中華,要奮發圖強,追求現代化,誤以現代化就是西化,只有以西方文化代替傳統中國文化。從五四反傳統,打倒孔家店以來,到文化大革命,競以拋棄傳統為務。結果近代西方的自由、民主、科學、道德、文化,沒能學好,反倒淪喪華夏文化傳統。失去傳統的根,喪失了主體,中國人變得虛無,不講道德,不講誠信,變得唯利是圖,唯權是爭。現今有識之士均體認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大陸的領導也一改過去的批孔反儒,轉而注重中華文化復興,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華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各門課程,滲透到學生思想認識之中,落實到學生言行舉止之上。進而在各地辦孔子學院,推動華夏文化教育於全世界。而海門外企業界和管理學界,也為加強其理論與方法,開始從經書、史書、子書中尋找治事真言,尤重《易經》、《孫子兵法》與《資治通鑑》,或自己投入鑽研,著述論說,或舉辦國學研習營,找專家學者為他們講課,華夏學術文化的智慧普受重視。
當今華夏文化的形勢,可說是一片大好,老師在世時已經預見。因此,老師鼓勵我們到大陸、到歐美宣講夏學。很多同門如劉君祖學長去講《易經》,王鎮華學長去講「德與道」,劉義勝學長去講《四書》,張元學長去講《通鑑》,參與推動從兒童到成人的夏學教育。董華春學長與顏銓穎學長在北京市海淀區五道口創辦奉元書院分院華夏學苑,設童蒙讀經班及大學生的經書讀書會。最近,我們更籌畫進行與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們建立合作關係,除請同門學長前往講學及合作辦學術會議外,還要與合作編寫童蒙國學教材。奉元書院及同門學長的夏學論著也陸續在大陸出版,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的著作,將毓老師的夏學奧質宏揚於大陸。
要宏揚夏學,必須爭取更多的朋友,共同努力。我們經常接待來訪的國內外同道,開展交流與合作,去年我們參加廈門篔簹書院主辦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與大陸的嶽麓書院、四海書院等各大書院交流。我們還與臺灣師範大學、鵝湖書院合作,在去年暑假辦儒學營。鵝湖書院還組團來訪,與我們舉辦題為「現在書院的困境與解決之道」的會講。我們同門學長也在奉元書院之外,自創書院開班講課,如王鎮華學長的德簡書院和劉君祖學長的咸臨書院,均卓然有成。而林明進與張輝誠學長在各地推廣國學和翻轉教學,也大受歡迎。
毓老師宏揚的華夏學術文化正當令,正是我們努力的好時機,凡我同門同道共勉之。大家一起來投入夏學名著的研讀、著述與宣講,並且出力出錢,使中華奉元學會與奉元書院的運作,更大更好,庶幾不辜負老師對我們的期望。

本期目錄

【奉元同悼】悼念師兄周義雄 文/許仁圖

那逐漸遠去的白色身影

說自己和義雄師兄同是天涯淪落人,太沉重;但說二人同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傷痛歲月和悲愴感情,則是事實。

義雄師兄是國內著名的雕塑家,師承楊英風、丘雲、何明績等名師,他的藝術之所以「不負滄浪煙雨,寄情清波水雲」,是因他不只精研雕藝,還師事恩師愛新覺羅毓鋆課讀四書五經及先秦諸子,且師事姚夢谷學習唐詩、宋詞、古器物學及石窟藝術。所學者博,所見者廣,故能在臺灣雕塑界佔地一席。1989年作品「舞」獲中山文藝創作獎雕塑類,1990年榮獲中華民國第一屆傑出景觀設計金廈獎,1994年獲國立歷史博物館榮譽金章,2008年得到義大利波隆那市政府頒贈藝術貢獻獎狀,2009年榮獲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之光」獎章,2010年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中心且成立了「周義雄雕塑館」。

義雄師兄的雕塑師承名家,人物作品成就尤其不俗。1967年24歲的義雄師兄就為六十一歲的毓老師塑像,表情與鬚眉相應,衣紋採饕餮文樣,這是毓老師在臺灣唯一留下的塑像;除了毓老師,義雄師兄還幫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音樂家許常惠、考古大師董作賓等人塑像。樑楷的不朽之作「潑墨仙人」,義雄兄以銅雕塑,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以翰墨稱讚「梁楷見之亦必心折」。姚夢谷師以「彩繪遠紹費佛勒,妙塑堪擬楊惠之」譽評義雄師兄,雕塑融貫中西成就。

1976年,毓老師七十大壽,義雄師兄認為十年前為毓老師所塑胸像,已有所不足,向毓老師提議另塑一尊全身座像。毓老師欣然同意,盛裝坐在舖了杏黃軟墊座的藤椅上。義雄師兄拍了十幾張彩色照片,廾幾張黑白照片,這一塑像用油土雕塑,丰采神韻,點滴整修,費時五年,觀者皆說「形神兼備」,頗得王者氣象。不意這一得意塑像,義雄師兄不僅終未完成,也因自愧自疚而與毓老師斷了聯絡,直到三十年後毓老師辭世,才出現在毓老師的靈前。

文化出版刊經籍廣聖學,是樁不失人文的志業,義雄師兄長我六歲,在「天德黌舍」未成立前,即已向毓老師拜師,1974年左右,和我同投入文化出版事業,成為同行。出版業有很大的風險,臺灣書店門面不大,新書不易上架,一個多月未賣出即退貨;再版書賣得慢,如果印數未善加控制,常成庫存,需要租倉庫請人員管理。臺灣出版市場又不大,出版社能夠賺錢生存的終究有限,我和義雄師兄幾乎都在1982年負債結束出版公司,且面對生活的挫折和生存的考驗。義雄師兄倉惶搬家三次,等到稍為安定,回到先前的租屋,毓老師的塑像已經不知下落。義雄師兄無顏面見毓老師。

義雄師兄在毓老師發引結束後,與我相對噓唏,告訴我毓老師辭世前十天左右,他夢見毓老師,站在一間空曠的大屋黑石地板上,勉勵他這個情怯的弟子。義雄師兄並告訴我,他寫了一篇懷念毓老師的文章:「心塑巨碑,永懷毓老」。

毓老師火化後,懷念師恩,我開始寫毓老師的傳記「長白又一村」。書成,我想附上毓老師的塑像照片,義雄師兄告訴我,他曾幫毓老師照了一些照片,他找找看。幸好,底片仍留存,有些發黃,他加洗一份給我,兩人喝咖啡,談起與毓老師的師門追憶,不禁紅了眼,毓老師來臺後藏道沉潛,罕見照片,幸有義雄師兄的留影。

「奉元學會」成立後,每年有兩個重要日子,一是三月的毓老師周年紀念,二是十月上壽毓老師冥福和舉行奉元學會大會,義雄師兄大都會參加,他也曾在奉元學會發表簡短演說。
義雄師兄喜歡穿白色衣褲,白上衣是布鈕釦唐裝,他出外還帶了一頂三十年代臺灣紳士常戴的有帽沿白色帽子,在人群中十分顯眼。

今年過年前,我從高雄上臺北,在臺北車站搭乘往捷運的手扶梯時,看見另一頭的義雄師兄,仍是一身白衣、白褲、白帽。我本來想叫喚,卻擔心聲音太大不禮貌,一遲疑,只見義雄師兄的白色身影逐漸遠去。

三月,毓老師辭世四年的紀念日即將來到,不意三月初接到義雄師兄永別人世的噩耗。
義雄師兄送我一本他的雕塑專集,其中一座銅雕「壯士臨風」,老者長鬚,右手平舉扇子,左手向上豎立,似乎有毓老師的神韻。我想,未見毓老師的三十年中,義雄師兄一定念念不忘,他這次遠去,應該走向毓老師,稟告三十年的別後依依。

本期目錄

【奉元同悼】330憶周義雄同學 文/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執行長 李一梅
台灣美術雕塑家 周義雄

緣起
孫鐵剛教授於102/2/27向陶聲洋防癌基金會租房作為奉元書院會址,孫教授很客氣地致贈許仁圖先生所著《長白又一村》,發現書中登載周義雄同學拍攝毓老師講課照片,欣喜之餘急忙向鄒依純副祕書長探聽,並由劉義勝秘書長聯絡周義雄同學與我在奉元書院見面。老同學見面彼此都非常高興,之後在奉元書院活動【102/12/25、103/3/16、103/10/19】及新春團拜【103/2/4】均可見周同學熱情的參與,並於103/2/4上台分享心得,留下令人懷念的身影。
直升省立清水高中
回想當年周義雄同學和我是清水初中同屆同學,念初一時蒙紀有泉老師指導西洋畫、寫生、靜物及風景畫,周同學的畫常被張貼展覽表揚;後來我們一同直升省立清水高中,在當時同學眼中是被備受欣羨的;因為減少一次參加激烈競爭的升學考試,可以舒服的享受漫長暑假去各處踏青遊玩的福利。高中時受教於文霽老師學習素描、透明水彩;參加校慶聯展亦深受文老師賞識及肯定。
展露繪畫天賦
周義雄在高中時代就展露繪畫天賦,曾為小說《小湖畔》設計封面及插圖而聞名全校,自此名聲雀起。後來考入國立藝專美術科雕塑組,師承楊英風教授,軍中退役後又回母校清水中學教書,傳承美術雕塑給學弟妹們,贏得桃李滿天下的美名。
我還記得周同學特別抽空親自贈送《台灣百年美術雕塑名家周義雄》精裝本,並細心解說書中雕塑作品所呈現的風格與內蘊,並敘述在雕塑界參加個展、聯展獲獎無數及創作的心路歷程,作品均典藏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美術館;尤其1995【鳳凰來儀,止於至善】的巨型浮雕,典藏於清水高中六藝樓,在清水中學造成轟動,同學們均以您為榮。
實至名歸
周同學知道我畢業於國防醫學院護理系後,特別告知「盧致德博士雕像是於1979年創作的雕塑作品」,現典藏於國防醫學院校史館,我聽後深深引以為榮:周同學雖非大學畢業,但卻在國立大學兼任副教授,並擔任中華民國雕塑及文創學會常務理事,為傳承文化貢獻一己之力,雕塑大師確是實至名歸。
送別
104/3/22參加由許鐘榮夫妻主持的送別義雄兄,告別式最後合唱(送別)尾句「今宵別夢寒」聲音哽咽而潸然淚下,悲傷氣氛令我淚流滿面,別了,義雄同學,您在人生舞台已經不遺餘力完成傳道、授業的神聖使命,優雅的雕塑作品永留人間,留芳萬世。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空間.言行.文化 文/王鎮華
記奉元書院的設計與活用

奉元的院址,面積不大,只是一個小工程,做完收穫很不小。任事有益生命體會的整合。做的過程中,幫忙的人很多,我列了一張清單交給學會。陽德不如陰德(隲),在此我不多說了。
第一屆理事會最後決議租羅斯福大廈,同意的舉手我沒舉,不同意的舉手,我也不能舉。原因有二:(1)一個月超過15萬的租金與人事費,每月得付。(2)師資,傳承奉元的師資,感覺尚未積極發掘。尤其經久耐聽的經師、無言感化的人師,都尚未認真探訪。老師是問心學派,當然不限門內,「感心」即是口碑。
開始是,鐵剛兄約我到工地聊聊、參加意見。現場走了幾遍,邊看邊說,四點省錢意見浮現:(1)曲牆可保留(2)做一大書架與前儲藏室門板(3)拆除前教室隔牆,原落地窗太差,為隔音必須換(4)中興兄提紀念室玻璃牆處,可做個像靜園的圓拱門。我跳出的是石板與額柱門。鐵剛屬意我做設計,我答應這四處設計我做。當然,啓動後關連大小事都來了。投入會讓人自見而不自矜。
書院空間與環境,重要的是空間組織與自然氣息。《禮記》〈學記〉「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綱領。累積、練習,調息、游心;下工夫與悠閒玩味,鬆緊兼具。院址前大街、後防火巷,自然氣息聲音差、光線好。空間組織指各種機能的整體關係。書院以祭祀、教學、居住、藏書、服務、動線等空間組成,而行為與氣氛、空間的重疊是重點。現場雖小,必須五臟俱全,可以縮簡,不能沒有。老師的紀念室、兩間教室、兩區休憩坐談,中夾行政,後半則是服務、儲藏等。至於空間怎麼彈性重疊、怎麼組織,大家都看到了、體會了;做設計的人,不喜多說理念。有限空間,做到些自然、人文的大氣,是所有藝術的考驗(豐旅節渙四卦,述之);至於自我表現只是餘事。
濟捷兄推蔫的陳先生,要進工地了。我跟鐵剛說,年近七十的人不適合工地主任,請派兩位監工來相助,一位負起工地責任。師兄說那就是我了,並找來熱心的依純;我只能無名代工,師兄畢竟大我數歲。陳先生是很配合的工頭。但我做了一件稍感抱歉的事,即將冷氣與落地窗兩項,獨立發包,以致收工時結算只剩五十幾萬。一方面,剛好有熟識低價(有比價)的好廠商,二方面必須省錢再省錢。防水賴先生,自視為師祖做事,前後屋防水,兩三次帶四五人出入,只收三多萬元。其他,陳先生的木工、水電工、油漆工都很負責勝任,很感謝!最後,買家具、窗簾、複製老師的遺作、裱框等,事前背後很多人都幫上了忙。義正師兄是第一位在書院上課的;坐在教室後,透過兩層大玻璃,看到紀念室老師的塑像……有點感動了。從無到有,創業維艱,君子似乎難進易退,奉元君子,德化則進,自矜則退。
工地施工中,感受著同門來去的關心,聽到一些私下的言談,慢慢體會到「言行天塹,人我須彌」,以及「仁與恕的差異」,有一張筆記留在奉元通訊中。專業到文化,有「由藝入道」的問題;人際到文化,更有「有孚在中」的問題。啓用後,課程、讀書會、月演講……活動開始,空間與功能的調適,我最在乎的是氣氛。一再提醒專任同門,把書院當自己書房,把讀書、研究與推廣行政合一,彷彿與毓老師一起過文化生活;讓前來的新舊同學、訪友,感受到文化就在日常的言行環境中。我也寫了一頁「生命樂章三步曲」,記同學相晤之趣之美。當然,來訪的人如能像回到黌舍,並參與其中毓門活動,我就要鞠躬感謝了。
工期中,徐泓師兄帶了丹琦主編,要我寫奉元書院的簡介,我一下無法拒絕,要了三位年輕同門綱要輔助,我還是教師節開幕前交卷了。寫的過程,感觸很深,幾個重大問題留待明朗化。
簡介結尾,我期待「來書院,怎麼用?一家人心地乾淨,奉元事修己安人。」尤其老師晚年強調的:心地乾淨,問心無愧。老師坐化快五年了,在書院的空間裡,老師的精神,將由我們的言行體現。言行、言外之意、言者人格氣習……在在呈現的是毓老師的教育果德。這是我在工地做一事一物,最直接的聯想。在書院照相,大家蠻小心或注意「位序」。其實,外人看照相位序,同門看做事位序,而上天只看德行的位序。老師若在怎麼看?我只知問心兩字足夠看透人我。念念存本心,事事培元氣。去張哥家迎接塑像、大書桌、黑板、粉筆套、擱書架等遺物時,我確信老師的精神與大伙一起來到書院。
習性的上面是天命天性,習性的下面是非慣性的接觸與回應。我們到書院,切勿慢慢又將個人的負面習性帶來,不管是專業的、歷史的、時代的,甚至文化的辟習。謹以至誠,請珍惜當下的自明覺知,與現場的自然莊嚴。
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德與道的中道,何曾消失?高尚其事,上述兩個「卑」字,我不敢或忘。從空間寫文化,「由藝入道,有孚在中」,希望大家共勉。

祝 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王鎮華 敬記 104.3.17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諦聽遠古一聲雷 文/黃慊
再聽 毓師一堂課

去年十月的奉元大會上,感恩同學的美意,讓我們再一次沐浴在天風海雨中,重溫 毓老師一字一義,就足以振聾發聵的感動。這是何等珍貴,何等幸運!
這一次不同, 老師一百零三歲了,弟子長年睽違,竟能親炙 老師百歲的慈顏,聆聽 老師夕陽霞暉裡的囑咐,不禁悲欣交集,愧疚莫名。
老師自言:「六十年讀爛了三套四書。」又說:「你們真想做人,你們得好好下功夫,我說『做人』聽懂?」
接著老師唸一段《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然後說:「看這幾個『在』字」,又唸「湯之盤銘曰」,就停下來解釋,「盤」是銅做的洗澡盆,殷商的祖先把智慧的警語鐫刻在盆子裡頭,讓子孫在淨身時能看一看,而深自惕厲。老師接著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你洗澡,為了明白要『日新』啊,得天天新,天天新還不夠,還得加一新,懂不懂?」
老師說年輕時,父母把一個八面形的筆筒擺在他書桌上,每一面都是清朝先祖珍貴的叮嚀,末代的皇家望子成龍,望得快要發瘋了,希望兒子能每天看一遍,但是,子孫偏偏就是不看。他沉痛地說:「如果子孫看了,到最後就不亡國了!」「我也望你們成龍,我天天囉嗦,你們連聽都不聽啊!要聽,能有今天嗎?」
接著唸:「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老師說:「人活著,得做個自新的新民。」「國家老了,每天都要維新,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沒有一處不用最高的手段,千言萬語,還是告訴你要『無所不用其極』,能這樣,才能『戰必克』,才能『無入而不自得』,你們『無所不用其極』了嗎?」
接著又講:「『誠其意』就是『誠己之意』,誠意,第一個就是要『毋自欺』。怎麼才能『不自欺』?那就得真真實實『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他說:「注意『好色』,不只是喜愛漂亮的女人,上街看看,心理有所愛,那就是『好色』,看到好東西想買,也是『好色』。」
老師舉自己為例,說過去有一副念珠,為了戒殺,就不用了。有一位高僧老友去世了,他的弟子,就把老和尚用過的念珠送給 老師,說念珠是木雕的,已經一百多年了。老師說:「現在我每天拿著它當寶貝,這也叫『好色』。」他說:「只要心中有所好,都叫做好色,有好就有私,一旦有私,人,就啥都糊塗了!」
人在惡惡臭好好色時,心裡是百分之百真誠,但是,多數人在進德修業,實踐道德價值的過程中,卻總是自欺欺人,缺乏真誠的動力,所以孔子才會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要如何才能讓凡夫好色,轉變為君子好德呢?關鍵就在於「慎獨」。老人家說:「慎獨,不僅是用在獨處之時,而是隨時隨地都能不離於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接著老師把經句改一個字,再唸下去:「是故君子戒慎乎『己』所不睹,恐懼乎『己』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己』獨也。」
老師認為「誠意」就要「不自欺」,而「不自欺」的工夫,就在「慎獨」,而「慎獨」,貴在誘惑隱而不見,事態微而未顯之際,戒慎恐懼,聞於無聲,見於無形。因為這些不聞不睹,未見未顯的小事,可能爆發為亡國敗家的大事。『慎獨』工夫到了,就能以智慧灼照萬事萬物,能以小見大,在隱見顯。所以 老師特別標舉「慎獨」的意義。他說:「慎獨,就是上天下地,我沒有別人的長處,我只是『以獨為尊』,『慎我之獨』。」老師說:「我常常告訴你們,遇事先想到自己,就不配為人!」他批評了一位負有盛名的學者,「有聰明,無實學,那叫什麼?就叫自欺!」
為了充實計劃中的「孔子學院」,老師準備辦「夏學雜誌」,看了一篇學生的文稿,就說:「你們這個稿子,還要領導別人?今後等大家夠水準了,咱們就出刊物。」他說,「能證得『民胞物與』」的情懷,才能談『經天緯地』。」他說,「民胞物與,是人都是同胞,連螞蟻也是我們的同胞。」只要沒有體悟這種大愛的境界,開口就不對,下筆就沒有感動。總而言之,一切大成就、大功德,都必須循序漸進,先下好「誠意慎獨」的工夫,然後由「入孝出悌體悟到『民胞物與』」,再培養「乾元資始,時乘六龍以御天」的智慧,才能「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乃至於參天地化育,與天地參」,一步一步次第井然,如果時機不對,則「素位而行,不務其外」。
如果乘勢得位而行,普施博濟,也要能不失其時,堅守其節。大功告成,尤須「亢龍有悔」,防範未然。最後還要剛柔相應,以未濟之德,續既濟之功,以個人短暫的生命融入天地生生不息的大道運行之中。
老師說,只有華夏文明才能解決今日全世界最嚴重的氣候問題。言外之意,只有華夏的天人關係,才能使人類回到風調雨順,時瑞年豐的美好世代。「中國以文化領導天下,我告訴你們,不下工夫,哼!」
老師最後說,「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八十呢?九十呢?一百呢?他不知道。」「這三十年我不說空話了,什麼都不要了!」「最遺憾是六十年沒有一個明白人!」
百齡 毓師珍貴的一課,就在深沉的感慨中結束。弟子宛若聆聽了一陣來自遠古的雷鳴,餘音裊裊,數月不絕於耳,感愧之餘,略抒所聞,願與奉元同學共勉。少部分 毓師言外的補綴,如有錯謬,敬祈不吝指正。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之一】學會新書發表 文/編輯小組


《毓老師講論語(上)》
出版社:中華奉元學會
出版日期:2015年3月29日

《毓老師講論語(下)》
出版社:中華奉元學會
出版日期:2015年3月29日

《毓老師講莊子》
出版社:中華奉元學會
出版日期:2015年3月 29日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之二】紀念會暨課程資訊 文/秘書處
  • 奉元演講 4/12(日) 下午二至四時 徐 泓理事長:何炳棣教授的明清史研究

本期目錄

© Copyright 2015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