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席】李淑珍 老師
【講師簡介】
1961年生於臺南,臺大歷史系、師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思想史、臺灣文化史和當代儒學。求學時曾經歷文學、經學、史學三個階段的思想轉折:文學直視人生真實,經學安定人心憂疑,史學則體現生命的渺小與莊嚴,三者共同形塑日後的學術關懷。著有《東周喪葬禮制初探》及《安身立命: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等書。
自1999年起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以史學從事生命教育。2008-2014年間因緣際會,得以近距離觀察臺灣政治與文化的變化。2015年分別於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委員會、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擔任訪問學人。返臺之後,持續關注人類安身立命之道,並思考儒學對當代世界的意義。
【課程介紹】
所謂「現代性」(modernity),是指現代社會的性質或特徵,包括了人本主義、民族主義、個人主義、理性主義、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等等,被西方人視為「普世價值」。本課程即以「現代性」發展為主軸,討論近現代西方在文化思想、政治社會等方面的變革,及其對全球的影響。
西方文化經過中古時代的壓抑,在「文藝復興」時代(14-17世紀)重新發現人、發現世界。雖然「宗教改革」(16-17世紀)一度要求主流文化回到中世紀的虔誠素樸,但自「科學革命」(17世紀)以降,對理性、科學、進步等「現代性」理念的樂觀信仰即深植西方人心,匯聚為「啟蒙運動」(18世紀),並引爆了法國大革命(18-19世紀)。
以「啟蒙理性」信仰為核心的歐洲現代文化,結合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在19世紀到達了巔峰,可是也在19世紀埋下了自我否定的伏筆。自盧梭開始,「浪漫主義」即對「啟蒙運動」提出政治、美學、歷史上的質疑,馬克斯、達爾文、尼采、佛洛伊德也從不同角度,挑戰了以啟蒙為核心的「現代性」。
進入20世紀後,「啟蒙」(理性)與「反啟蒙」(反理性/非理性)兩種不同思惟繼續對立。一方面,兩次世界大戰、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都顛覆了啟蒙理性,打擊了人們對進步的天真想法,且導致歐洲的衰落;但另一方面,自由民主體制、市場經濟卻不斷深化,並藉由美國霸權,推廣、影響到全世界。
這樣的發展有何利弊得失?所謂「大同世界」是否即是啟蒙所設想的樣貌?在美國霸權中衰、中國大陸崛起的二十一世紀,亞洲會不會改寫「普世價值」? 身處兼受中西文化影響的民國臺灣,我們又當如何形塑自己的「現代性」?⋯⋯種種問題,歡迎大家一同來思考。
【講授單元】
- 導論:「現代性」的崛起與「大同世界」的祈嚮
- 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
- 從宗教改革到宗教寬容
- 科學革命
- 啟蒙運動
- 法國大革命
- 浪漫主義對啟蒙主義的反動
- 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
- 維多利亞時代:自由主義思想的發展
- 馬克斯眼中的世界與歷史
- 世紀末: 反理性、非理性、超越理性
- 新帝國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革命
- 法西斯主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 冷戰時代:大眾社會、多元文化與後現代主義
- 柏林圍牆倒下來:全球化的世界?
- 結論︰近代西方文明的興衰
【時間】2018.09.06 ~ 12.27,週四晚上七點至九點,共 16 講
【地點】奉元書院(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二七七號四樓 A側,臺電大樓正對面,距捷運臺電大樓站二號出口步行約 五分鐘)
【用書】自編講義
【參考】
王世宗,《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臺北:三民, 2008。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