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8 公告

【奉元論時事】去「中國化」(臺獨)的陽謀:用「東亞史」化掉「中國史」

中華奉元學會  聲明:

自李登輝掌權之後,臺獨有謀略地改造國民的歷史教育,從最早的「認識臺灣」開始,一步一步地進行反中去中的臺獨史觀下的臺灣史和中國史之課綱設計以及課本編纂。此種透過國民的歷史教育來逐步培養自我否認是中華民族而以為自己是虛無的臺灣民族的臺獨教育,近三十年來已達到顯著深刻成效。

蔡英文掌權後,啟動最後階段的徹底去除中國史的歷史教育工程。奪去中國史的主體性而擺入所謂「東亞史」的架構之中,使「中國」成為附屬的、無關主體的一種消極、被動的歷史存有性。

從李氏政權經陳氏政權以及今之蔡氏政權,完全是為了消滅中華民國而建立「臺灣共和國」而設計其臺獨式之國民教育。如今它搞出一種「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的歷史課綱,不是根據教育哲學和歷史哲學而來的規劃架構,乃是赤裸裸的政治意識形態。

先師的夏學宗旨,其「經世之外王大義」源自《春秋》。《春秋》嚴夷夏之防,中國歷史之學與教,不是事實的描述而已,而是從史實中嚴分中國正道和夷狄之路的不能相混。在其中,明白釐正「正史」與「穢史」之天差地別。奉元的史學精神和內容,是先師愛新覺羅毓鋆先生講學垂六十年之久,耳提面命的囑咐。奉元弟子應盡心遵行。

臺獨政權圖窮匕現,終於在國民教育的歷史課綱中,肆無忌憚地去除中國史,它如此弄出來的歷史教育的勾當,正是春秋大義所指斥的穢史。奉元弟子遵奉先師遺教,不能默爾而息,須有嚴正的聲明。

因此,我們商請奉元大師兄,史學大家徐泓教授為文表達正史嚴正之春秋大義。敬請士君子們覽之讀之,願大家心中存志,發為力量,祈望臺灣貞下起元,復其本初。


去「中國化」(臺獨)的陽謀:用「東亞史」化掉「中國史」

文/徐泓

一、前言

國家教育研究院公佈的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最受矚目的是高中歷史課綱的變革,必修八學分減為六學分,中國史由一點五冊的內容減為一冊,而且由朝代編年史,改以主題方式呈現,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講述。

雖然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說,這只是草案,還要辦公聽會,聽取各方意見後,才會交教育部課程審議會審議後定案,預定108學年上路。這兩天在新教育部部長葉俊榮主持下,正在審議新的歷史課綱,但依照大家都知道的政府教育行政作業模式,這「草案」其實就是既定決策,不會有什麼的改變,辦公聽會和審議會都只是形式。

以下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課綱變革的歷史,就會發現這是個有步驟、有策略的深謀遠慮大計畫。

李登輝執政後,以強調臺灣為政治實體為名,將「中華民國」改稱為「中華民國在臺灣」,進一步再說:「中華民國就是臺灣」,外交部官網正式稱「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於是,空殼化了中華民國,從獨臺走向實質臺獨,最近蔡英文總統在巴拿馬自稱「臺灣總統」,總統府官網也多以「臺灣」代替「中華民國」。

二、部定標準本:

不限於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歷史思維

中學歷史課綱就是配合這一政府發展的教育機制。教育本是近代國家,無論政體之民主或極權,均極為重視的公民教育;透過歷史教育,培養共識,凝聚民心,是培養群體認同和塑造國族認同的最好機制。

為此,政府遷臺後,便於民國41年,修訂國民學校和中學課程標準;43年由國立編譯館,延請臺大、臺師大教授編寫標準本歷史教科書,初中中國史(勞幹教授),初中外國史(夏德儀教授),高中中國史(郭廷以教授),高中外國史(沈剛伯教授)。

這套書寫得很好,內容豐富篇幅較多,中學老師抱怨教不完,後來因此數度刪節。民國五十四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初高中歷史課本並未大作更張,只是高三增設中國與外國文化史課本。其後雖有更張,但課程標準基本不變。

改為一綱多本之前的最後一套標準本課本,是民國85年開始,由臺師大李國祁教授主編,延請中壯年歷史學者編寫教科書,順應時代變遷與史學發展新趨勢,加入許多學術與文化史的內容。這個版本一直用到民國88年。

配合新課本,中學與大學入學考試的內容與題型也大幅調整,不再只注重政治史和背誦式的題型,加入許多學術文化史的題目,和研讀一段文本史料後回答問題的思考推理題型;初步活潑了中學歷史教育。從此,中學歷史教育開始不限於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教育。

三、「88課綱」與《認識臺灣》:

為臺獨意識及日本皇民史觀課綱張本

解嚴後,社會與文化擺脫威權束縛,朝向多元化澎湃發展,部定標準本教科書因此遭到挑戰,反對的聲浪逐步升高。政治上以臺灣為主體的獨臺和臺獨勢力也不斷發展,但執政的國民黨的主流仍是堅持中華文化的老國民黨。

值此社會與文化轉型之際,領導風潮的李登輝是很有權謀的領袖,民國七十七年,接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和中華民國總統之初,勢單力孤,低調行事,暗中利用國民黨內大老間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先後卸載俞國華、李煥、郝伯村和林洋港等大老在黨政軍的影響力,扶植黨內本土派勢力,鞏固其權位;並扶植民進黨等在野力量,作為側翼與他相呼應。

另外,為安撫民眾與國民黨大老對獨臺和臺獨勢力興起的焦慮,首先制定國統綱領,一再宣示反臺獨,並動員學者與黨內文宣機構,宣揚「文化中國」的論述,請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的杜正勝先生為文宣稱要建立臺灣為「新中原」。這段時期,歷史課綱表面上率由舊章,看不出太大更動。

民國79年,李登輝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後,才開始邁出課綱第一步,以自由化、多元化的民主為名,取消國立編譯館標準本,推行中學教科書自由市場化的「一綱多本」政策,出版界可以依教育部部定課綱自行編教科本,送教育部審定後出版。

民國85年,李登輝在強大的民意支持下當選直選的第九任總統,才開始真正進行歷史課綱改革,新的課綱依杜正勝「同心圓史觀」,以臺灣為學習歷史的起點,首次成為獨立單元。

民國86年,在國中歷史課程推行由杜正勝、林富士、彭明輝編寫《認識臺灣》的國民中學課本,以社會、歷史、地理三部份,整合臺灣相關史地成單一課程。開始宣揚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近代化的正面作用,並強調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臺灣族群分類意識,是為日後「臺獨意識」以及「日本皇民史觀課綱」的起步張本。這就是民國88年推動的「88課綱」。

四、「95暫綱」與「98課綱」:

臺獨史觀的展現

民國89年,陳水扁總統和民進黨主政,更是配合臺獨黨綱開始在課綱中宣揚臺獨史觀。以因應九年一貫教育課程為名,教育部長黃榮村聘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張元教授主持歷史科課綱修訂。臺灣史脫離中國史,首次獨立成冊,並將明清兩朝併入世界史講授,主張學生應由本土歷史開始學習,進而學習中國史與世界史。92年,這份課綱剛一公開,就受到立法委員及媒體抨擊,張元因此辭去召集人職位,課綱修訂暫停。

民國93年,杜正勝出任教育部長重新推動,以「普通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名稱公佈,在民國95年開始暫時使用,稱為「95暫綱」。杜正勝部長同時請周梁楷教授接下歷史科召集人,繼續修定課綱。於民國97年通過新課綱,預定98學年度開始施行,稱「98課綱」。

同時,杜正勝部長委託臺灣歷史學會推動《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以課文用詞應該「中立」為由,對教科書「不當用詞」進行檢核,而其檢核對象含括國小、國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書,教育部隨即將該份計畫報告以行政命令函轉各教科書出版社參考。不但「國父孫中山」須改為「孫中山先生」,「我國」須改為「中國」,「國曆」須改為「陽曆」,「中國人崇敬祖先」須改為「漢人崇敬祖先」,大陸地名前一律須加稱「中國」。並且在課綱中淡化日本「侵略」及對日本在臺之「殖民」統治的歷史,將「日據」一律得改稱「日治」,「光復」須改為「戰後」,「抗日戰爭時期」須改為「二戰時期」,「中日戰爭」,須改為「日清戰爭」等,作為審查的參考。

新課綱並否定「開羅宣言」的條約地位,宣揚「臺灣地位未定論」。有效地配合陳水扁總統的「兩國論」,將「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觀念,反成功地灌輸給學生,形塑了今日臺灣學生與青年的「天然獨」,並且成功地轉移學生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惡感,朝向接受親日的皇民史觀。這個就是廣受爭議的「98課綱」。

已故著名歷史學者逯耀東教授為此寫〈雪人不見了〉,宣示與主持「98課綱」修訂的高徒周梁楷斷絕師生關係,轟動海內外。

五、「101課綱」:

未能脫離臺獨史觀的修訂

民國97年,人民唾棄陳水扁及其所屬民進黨的氣氛高漲,馬英九以壓倒多數選上總統,民氣可用之際,正是撥亂反正的好時機。有幾位大學師生代表面見馬英九總統,要求盡速修改「98課綱」,翻轉走向獨臺、臺獨和皇民史觀的歷史教育。

無奈馬總統只想討好和爭取那34%沒投他的票之綠營選民,完全不採納建議,反而用了深綠的鄭瑞城為部長,繼續沿用「98課綱」;引發學界與社會輿論激烈不滿與批評,「98課綱」的實施才因此擱置一年。

此期間,教育部組成新的課綱小組,但成員多數仍為扁時代原班人馬。新課綱修訂直到民國100年上半年才完成,預計101學年度施行,稱為「101課綱」。

新課綱修訂部分有五:

1.說明三國時代以來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係;

2.加入日據時代臺灣同胞參與大陸抗日的事蹟;

3.課綱中注明中國史在民國38年之後只寫中共的歷史,而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則寫入「臺灣史」;

4.刪除「臺灣地位未定論」內容;

5.中國史課時增加為一個半學期。

但是,「101課綱」基本上仍維持「98課綱」的舊結構,不脫「兩國論」的框架。《101課綱》公佈後,各家書商多少也考量到重修這用不到二年的新教科書,成本太高,不符經濟效益,僅將舊課本簡單修改送審,「98課綱」的臺獨和皇民史觀的相關論述仍然保留。

有的版本居然稱日本侵華戰爭為「聖戰」,甚至有的版本還為日本的侵略辯白,說日本是一「愛好和平的民族」,只因1929年「經濟大恐慌」,為求生存才向外發展。這種教科書塑造了年輕一代對日本侵略持同情的態度,甚至以慰安婦是「自願」為國奉獻,反對說她們是「被迫」的。

六、「104微調課綱」:撥亂反正的失敗

民國101年馬總統到第二任時才驚覺事態嚴重,開始著手修訂「101課綱」。7月裏,邱毅在中國國民黨上建議應該刪除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皇民化、臺獨化等不宜的內容,臺灣史與中國史應合併稱為本國史,獲馬英九認同,認為這是符合憲法的既定國策。於是,教育部再度著手修改課綱。

但是,此時課綱的修訂,事實上已經無濟於事;因為教材的編寫以及事後的審查,基本上,無法脫除獨派的掌握。負責審查教科書的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高層中,還有民進黨的教育高官。

而且102年9月開學前,有3個新版本歷史教科書送交審查,因課文使用「明鄭」、「日據」等詞,以及稱臺灣為「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社會」等理由,遭到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封殺。

專案小組著手「101課綱」修改之際,綠營一再發動輿論攻勢,質疑新修課綱有「去臺灣化」之嫌,委員中的獨派歷史學者紛紛抗議退出,以致專案小組不斷重組,更換主持人及小組成員。

此時距馬政府任期結束已近,匆促之間,只能「微調」「101課綱」,進行「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103年2月10日正式公佈「微調」後的新課綱,預定於104年實施,稱「104課綱」。國家教育研究院總結微調有十七項:

1.「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有消滅平埔族的爭議

2.「國際競逐時期」改為「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

3.「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

4.「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

5.「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

6.當代臺灣架構從主題式改為依時序脈絡敘述

7.「大航海時代」改為「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

8.「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

9.新增「臺人與抗日戰爭」

10.「多元文化發展」改為「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

11.刪除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荳事件

12.「清代治臺政策」改為「清廷治臺政策」

13.鴉片戰爭迫使清廷開港通商的敘述爭議

14.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份,說法有爭議

15.臺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

16.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的形成,及其受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作為

17.「慰安婦」改為「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

18.強調「大東亞共榮圈」是侵略構想﹙教育部於座談會補充﹚

這份對照表公佈後,立刻遭到扁政府時代課綱委員、親綠的教育團體和社運、學運團體的抗議,各大學歷史系與中央研究院歷史學者139位(包括中研院2位所長、8位歷史系系主任及6位臺灣史相關所長)串連發表共同聲明:「我們反對違背學術專業的微調課綱」。他們反對的焦點:

1.課綱微調檢核小組成員名單未公佈,過程不透明,是黑箱作業。大家懷疑小組成員的政治立場偏統,而且非歷史專業者偏多,已曝光的王曉波是哲學教授,朱雲鵬是經濟學教授。

2.反對「去臺灣化」和「去日本化」,反對有價值批判字眼如:「明鄭」、日本「殖民統治」、日「據」、臺灣「光復」和慰安婦是「被迫」等。

接著抗議活動不斷擴大,中學生也有團體參加,而與太陽花運動合流造成對教育部和行政院龐大壓力。因應反課綱團體的抗議行動,行政院宣示三原則:

1.新舊版教科書並行:微調課綱自103年2月10日公佈後,目前已進入選書階段。教育部完全尊重各校教師自主選書或自編教材,不會有其他行政干預。

2.新舊版教科書差異部分:不列入大學入學考試命題107學年度的大學入學考試。

3.針對過去兩年社會各界有關新舊課綱,提出眾多不同意見,即刻依程式啟動「課綱檢討」。

馬英九政府努力掙扎完成之歷史課綱微調就在太陽花和反課綱團體的抗議下,及民進黨、臺聯、社民黨、綠黨、時代力量等政黨反對下,雖有新黨與中華統一黨及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的支援,也只能以表面上以「新舊版教科書並行」落幕。

七、「106課綱」:

中國史是「外國史」,臺灣史是「本國史」

民國105年大選,蔡英文及領導的民進黨大獲全勝,完全執政。蔡英文雖信誓旦旦要「維持現狀」,也就是不宣佈法理臺獨,仍會頂著「中華民國」的帽子。但實際上,卻快速進行「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新政府5月20日一上臺,便宣佈要廢除微調課綱。

終於5月31日,教育部正式廢止103年通過的高中社會及國文課微調課綱,並且開始著手修訂新課綱,除一反「微調課綱」的「微調」外,還要強調由朝代編年史,改以主題方式呈現,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講述。是為「106課綱」。

臺灣史獨立一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明白宣示臺灣不是中國,只如日、韓、琉球為東亞文化圈中之一獨立的國家;這是為走曲折路線的「臺獨史觀」。就和杜正勝下臺前,努力推動的「中國圖書分類法」一樣的意識形態,要讓臺灣從中國項下獨立出來。

高中歷史課本,臺灣史原來只是散在中國史的敘述中,課綱改革,首先在「88課綱」整合成獨立單元,然後在「95暫綱」擴大篇幅獨立成一冊。另一方面,不但把中國史篇幅縮減,割裂中國史,從「95暫綱」開始將明清兩朝併入世界史講授。

「101課綱」更規定中國史在民國38年之後只寫中共的歷史,而中華民國的部分寫入臺灣史之中;中華民國史散在中國史與臺灣史中,於是中華民國不見了。「106課綱」更把中國史放入東亞史和世界史中,中國也就不明顯了。

表面上,把中國史放入東亞史和世界史脈絡中講,不自閉地看自己,有全球化視野,實際上卻能達到消滅中國的目的;從此,中國史變成「外國史」,臺灣史成為「本國史」,加上美化被日本殖民經驗的「皇民史觀」,更可以加重日本在東亞史上的地位與份量,拉緊臺日間的紐帶,相對淡化臺灣與閩南及客家的中國大陸「兩岸一家親」關係,使年輕學子徹底擺脫「中國情結」,做一個獨立於中國之外,卻親近「大日本帝國」的新臺灣人。

八、老課綱缺點與功能性的改革

綠營人士在完成這一鉅大的歷史課綱改革計畫,只靠綠營的史學工作者和政客,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借助專業,多方尋求友人襄助。老一派的歷史教學,的確有缺點:

1.課本內容充滿編年政治史事,枯燥無味。

2.不注意最近和身邊史事,流於虛無,不切實際。

3.課本多是背誦式題型考試,不利於理解,誤導學生以為學習歷史只是誦鎖碎史實,不值得學習。

因此,史學界出現一批有理想的工作者,致力於歷史教學的改革。其中以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張元教授為佼佼者,他主導「95暫綱」,把臺灣史獨立成冊,不是「政治考量」,而是希望透過臺灣史課程,培養學生對學習歷史的核心能力。

他一向看重所謂的「歷史思維式的史學教育」希望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來重新思考歷史事實與歷史人物點評,從而學習由歷史傳承下來的人生智慧。

臺灣史切近我們,以臺灣史為起點,不但有種特別的親近感,就實際條件而言,由於國小、國中已學過「認識臺灣」課程,學生比較熟悉,找資料也比較容易,可以設計很多不同的教學活動,對他們的歷史思維的發展是最有幫助的。

因此,對張元而言,他將臺灣史獨立成冊,誠如他自己所言,完全是「功能性」的考量。既然有這樣好的機會實現理想,張元教授便接受教育部長黃榮村的邀請擔下重擔。其後,張教授雖然退出課綱的改革工作。但跟隨張元教授的這一群從事歷史教學改革工作朋友和學生,仍然留下來協助課綱改革,其中有些是有政治使命的,也有一些仍相信自己不是為政治,而是純粹為歷史教學作功能性的改革。

功能性的改革是兩面刃,只要我們能用心,一樣可為我用。

民國四十年代初期,有一位從事歷史教學理論的學者說:歷史教學,循序而進,從點發到線,由線發展到面,最後發展到立體。也就是先講某個人物、某件事,進而用時代為經,把人與事串起來,然後發展到探討某一空間內,不同時間,不同的人群、族群關係的史事,或同一時間內,不同空間之間、不同人群、族群關係的史事,或從整體研究某一主題的歷史。這是「106課綱」強調的歷史學習的方式,要由朝代編年史,改以主題方式呈現。

如果初中課本真如課綱所說是以朝代編年講述,有了這個「線」的基礎知識,當然應該發到「平面」與「立體」,由一面的理解,進步到多面多維的立體觀察,也就是選擇專題演講討論,深刻理解某一史事。

因此,這一「106課綱」改革專案,可以不是為政治,而是純粹為歷史教學的功能性改革。功能性的改革是兩面刃,只要我們能用心,一樣可為我用。

九、因應之道:事在人為

廣招同志運用功能性改革充實認同中華文化論述

當今形勢,政治上綠營完全執政,歷史課綱及課本編寫,也掌控在綠營學者手中,尤其在民國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在學生與年輕人中,獨臺和臺獨已占主導地位。要想撥亂反正,難如登天。但孔夫子訓勉我們:知其不可,而為之。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努力,一為充實論述力量,一為廣招同志,不是敵人。

誠如張元教授所說,歷史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對學習歷史的核心能力,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來思考。臺灣史切近我們,當然要注重臺灣史,獨立成冊,又何妨?只是我們以臺灣史為鄉土史,綠營以臺灣史為臺灣民族國家史。能有此覺悟者,可為同志;無此覺悟者,何嘗不能爭取為同志。

「106課綱」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和世界史脈絡中講,注意不同時代,我國與東亞鄰邦的交流關係,本是擴大視野的好事。雖然有把中國史消失在東亞世界的危險,但若我們展開地圖,縱覽史事,至少在甲午戰前,中國是東亞世界的獨強,政治、軍事如此,舉凡文字、文學、史學、經學、藝術等更是如此。

臺灣大學歷史系高明士教授到日本留學,受日本學界論「唐文化圈」的影響,倡論「東亞文化圈」,也就是以中國為中心,把日、韓、琉球納入這個以漢字、儒家經典、律令典章制度等中國文化為主的文化圈。

反中的臺灣史學界成員為助蔡英文政府搞「去中國化」培養「天然獨」的歷史課綱;將此一「東亞文化圈」進一步發展成以「東亞史」,以取代「中國史」,把「中國史」變成「外國史」。

但他們終會發現,這非但無法否定中國在東亞歷史上的主導地位,而且更無法否定臺灣人與文化的中國性與中國成分。以燦爛深厚悠久文化為內容的中國歷史,不是一時掌權的政客可以主導和玩弄的,更不是少數醉心政治的史學工作者和趨炎附勢之徒可以篡改的。

當今蔡英文政府推動文化臺獨的歷史課綱,雖對歷史教學的發展設下局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課綱的實踐,編寫課本與教材,課堂講授,還得靠人,何況新課綱中還有些功能性改革可供運用!只要我們不放棄,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一樣可在反中臺獨氣氛彌漫的環境中,傳播中華歷史優良傳統。

有志竟成,願與友朋共勉之。

關心歷史教育的老師們、同道們!加油!加油!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