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6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 第36期

公元2016年12月07日 夏曆丙申年十一月初九日

◉本期目錄

◼︎【奉元新猷】奉元學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側記文/編輯部
◼︎【奉元問學】川普當選對民主的衝擊文/郭崇倫
◼︎【奉元薪傳∙之一】奉元夏學以經世濟民為重心之歷史淵源文/潘朝陽
◼︎【奉元薪傳∙之二】奉元初探問文/張翊庭
◼︎【奉元鴻爪】《西遊記》的一二三四五六文/廈門荷清書院
◼︎【新書推薦】帝王的視角──簡介《毓老師講易經.卷一》與《毓老師講孟子》文/石粵軍
◼︎【奉元講座】從儒家觀點討論同性婚立法對中國傳統倫理之影響文/秘書處
◼︎【奉元課程】冬季班課程預告文/秘書處

奉元電子報 歷期文章目錄


【奉元新猷】奉元學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側記

文/編輯部

無法顯示⋯⋯

返回目錄


【奉元問學】川普當選對民主的衝擊

文/郭崇倫

  • 編按:毓老師強調為學應世,在本次會員大會中,特邀請對國際關係有深入研究的郭學長就中、日、美三國在朝鮮半島的角力關係發表演說,內容精闢,獲得廣大的回響。而近日美國川普當選總統,更是號稱「119黑天鵝再現」。這次美國的大選,反應出了那些訊息?川普的狂放誇大、恣意妄為,又會在上任後對世界局勢帶來那些衝擊?本刊特地邀請郭學長再次就此提出他的分析,以饗讀者。

美國總統選舉雖然已經落幕,但是留下的卻是一連串爭議,選後,在全美掀起抗議怒潮,接連好幾晚,上萬名群眾在各大都市焚毀川普芻像,高呼「不是我的總統」,接著則是在三個關鍵州,進行重新計票的訴訟,這本來是第三世界國家常見的選後衝突,竟然在號稱民主先進國家的美國出現。

選前,希拉蕊穩操勝算,川普威脅,如果輸了,肯定他是被做掉的,他不會承認選舉結果,這在美國選舉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輸的人向來都會立即在當晚公開認輸,才能夠完成對選舉結果的確認,選後,不敢相信自己落敗的希拉蕊一直到第二天,才宣布自己敗選。

美國的民主出現了甚麼問題?這次選舉,人稱「真小人對偽君子」,從選舉過程,到選舉結果,都爭議重重,號稱民主典範的美國,怎麼給了我們這兩個候選人?

首先,這次選舉暴露出美國社會的種種問題,其中白人工人階級感到自己被政治精英邊緣化,他們認為這些精英既不代表他們,也不關心他們的福利,柯林頓就是精英的代表,川普則是他們的代表,最後,民粹主義勝出。

而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對這次選舉反感,根據選前的民調,十八至卅四歲的選民,只有54%對今年選舉感興趣,比四年前降了6%,比歐巴馬當選時的2008年跌了30%。

其次,對政治體制失去信心,只是民主體制崩壞的一部份,政黨政治更無法發揮人才選拔的功能,這次選舉中最能激勵人心的政治人物,不是出自民主黨與共和黨,反而都是黨外,桑德斯的理念並不是民主黨,而是社會主義;川普出身政治素人,但是參加初選卻打敗所有共和黨的參選人。

川普的當選,是對精英主義與華府腐敗的否定,訊息有其正當性,但是訊息的代理人,為何選擇了一個聲名狼藉的地產大亨,越來越多人惋惜桑德斯沒有獲得民主黨提名,但歷史無法重來,我們永遠不知道可能會有甚麼不同結果。

第三,選舉過程之惡質,前所罕見;三場總統辯論下來,充滿了汙辱、謾罵,以及人身攻擊。候選人川普在選舉期間所說的,不准穆斯林入境,在墨西哥邊境築起高牆,不相信全球暖化,都引發莫大的爭議。現在總統當選人川普雖然可以一概否認,口口聲聲要做全民的總統,但是傷害已經造成,傷痕猶待痊癒。

最後,美國過去歷次選舉,雖然打得激烈也常有,但沒有人在結果確定後不認輸的,我們看到川普在選前再三表示,華府建制想要把他「做掉」,他不會這麼容易承認選舉結果,「除非我贏了」,這意味著他不會接受選舉結果的正當性,這給了另外一方強烈的暗示,選後換成柯林頓陣營不願承認敗選,連續幾個晚上,在十幾個大都市,群眾集結抗議,社會動盪不安,難怪歐巴馬會說,這次選舉會是對美國民主制度的信心投票。

但是美國總統選舉真正的衝擊,是全球性的,尤其是對民主理念的挑戰,伊朗總統羅哈尼就感慨的說:「你看到總統辯論中,他們是怎樣指責、嘲笑對方的?難道我們的國家要這樣的民主?這樣的選舉?」從伊朗到中國大陸,還沒有民主制度的國家領導人,莫不振振有詞,想要推動民主的人,則尷尬以對。

過去美國引以為傲的硬實力,像是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由於景氣低迷與債台高築,都在衰弱中,但是美國制度與民主精神等等軟實力,卻是其他國家難以超越的,但是這次選舉中,造成的內部分裂、種族主義、不願遵守民主程序,卻讓美國的軟實力嚴重受損;在在都讓其他國家訝異,大家所熟知的美國民主,在選戰中,以及選舉後,消磨殆盡。

在歐美國家中,美國的民主實驗最久,影響也最大,其他國家會覺得美國失去了民主的道德制高點,不再有資格對別國指指點點,以自由市場與民主政治的華盛頓共識,失去了正當性,民主選舉並非衡量政治進步的唯一標準。

美國不僅是民主的典範,同時也是民主的推手,在二次戰後的七十年以來,以自己民主的經驗,鼓勵發展中國家仿效美國的人權與民主,這當然引來許多極權國家的抨擊,這次美國總統選舉的經驗,更會讓許多人振振有詞,認為美國民主本身也並不完美,每個國家國情不同,未來更會對美國的人權外交、民主外交嗤之以鼻了。

相對的,中國大陸這些年的崛起,讓非民主的模式有了正當性,對接受其援助的國家,北京並不干涉內政,新形成的北京共識:以國營企業為主的市場模式,加上極權體制的新模式,在發展中國家蔚為風潮,認為是民主以外的另類選項。

事實上,對既存體制的抗議,並不是美國專屬的特殊現象,最近反建制、反權威的民粹主義,同時也是針對全球化的一場大反撲。

在歐洲反全球化,是以反歐盟的形式表達出來。幾年前歐債危機期間,南歐國家一昧地被要求要撙節,退休者的年金被削減,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民眾憤怒到了頂點,執政黨首當其衝,紛紛下台,但是令人氣餒的是,不管是哪一個政府上台,都要遵照歐盟的指示,編列預算還債,民主機制與國家主權,蕩然無存。

英國公投就反映了這樣的民怨,人民對歐盟的官僚受夠了,不願意聽從布魯塞爾的命令,希臘想脫離歐元區,脫離不成,英國趁還來得及,自己要主導自己的命運。

民粹運動是全球同氣相投的,法國民族陣線黨魁勒班,在恭賀川普時,說他解放了美國人民,也承諾當政後要退出歐元區,甚至退出歐盟。明年法國總統選舉,民族陣線原來不被看好,頂多是進入第二輪投票,然後被擊敗,但是看到英美的先例,現在沒有人敢說,民族陣線贏不了。

今年以來,英國脫歐公投、德國地方選舉,都是對現在政治人物與政黨的不滿,明年還有法國總統選舉,以及德國聯邦議會選舉,等著讓大家大吃一驚。

這些選舉與美國總統選舉都有類似之處,移民政策被批評,認為這間接促成恐怖主義,全球化則導致工作機會喪失,貧富不均拉大;支持歐洲極右政黨的人,與支持川普的人很像,他們都覺得被社會、被體制所遺忘,自己不屬於這個國家,他們要用選票來教訓政治人物。

即使選舉結束,也絕對不是這個政治現象的結束,相反的,這更會加深這群人的疏離感,他們不會承認民主選舉是公平的競爭,他們會覺得這是媒體偏袒、金權影響的扭曲結果,這才是真正的隱憂。

隨著這場川普風暴席捲大西洋對岸,梅克爾領導的德國,似乎是唯一能夠抵擋這股民粹浪潮的磐石。梅克爾是以政治家的風度,坦然地揭櫫支撐西方文明的那些價值觀。而特朗普是來做交易的。

梅克爾對川普獲勝的謹慎反應,道出了大多數歐洲領導人心裡所想、但不敢說出的看法。她的言辭是悲壯的:「德國和美國是通過價值觀捆綁在一起的。民主、自由、尊重法治和人類尊嚴——無論出身、膚色、性別、性取向或政治觀點如何,柏林方面將在這些價值觀的基礎上,與美國新政府密切合作」。

這也是為什麼歐巴馬總統把最後一次出國訪問,與歐洲領導人的告別選在了柏林。歐巴馬說,梅克爾一直是他的「最親密的國際合作夥伴」,外界認為他是把傳承民主、維護基本價值的,象徵性的責任交棒給她。

民主不是沒有缺點:選舉過程花錢過多,政黨與候選人容易受到財閥企業左右,難以兼顧分配與成長,往往為了成長,犧牲了平等與分配,但是集權的問題更大,為了虛幻的理想,犧牲正義,最後的結果更糟,歷史教訓斑斑可考。

我們相信,唯有經過猛烈的外部衝擊,才能修復美國精英把持、與底層脫節的政治制度,使真正的改革變得可能。川普勝選的確算得上是一次衝擊,但不幸的是,他只能提供民粹主義的藥方,這對新的民主改革是不夠的。

川普獲勝後,美國並不會立即變成一個法西斯獨裁國家,仍然會有足夠的機制來制衡他,對人權、民主的價值,仍然會獲得確保,但這是一個里程碑,象徵著民主的退潮。

邱吉爾說過:「民主是很糟糕的政府型態,但它比任何試過的形態要好」,這是經過歷史經驗試煉的教訓,我們不能以既有的民主形態而自滿,更要記取已發達民主國家現在所犯的錯誤。本次美國總統大選,將會以這種方式,被大家所記住。

返回目錄


【奉元薪傳∙之一】奉元夏學以經世濟民為重心之歷史淵源

文/潘朝陽

  • 編按:奉元夏學的精神,上溯承孔子的春秋大義,從義理入門,結合經世治用的學問──範疇廣羅諸子百家,相互融通;內容涉及政經、科學、產業等,無所不包。在觀念上,回歸到「元」──無限創造的高度;在實務上,形塑一開放任何可能作為的平台。為能深刻發揮毓老師此立論,編輯部特邀請潘老師策劃一系列文章,以小論文的形式,邀請名家執筆,以闡釋毓老師「夏學真精神」的意義和範疇。

毓老師講學不言宋理學和明心學,若有提到,大體都是立乎否定和批判立場。同時,他也不認同取西學來會通中國儒學之學風,認為此乃援西學入儒而失去中國儒學經典之醇美。故老師講學是倚經解經。再者,他不喜宋儒以降強調堅守而內縮的「道統」之論,而主張以開放的心靈學習、吸收並匯通中國的經史子集之智慧。故老師講學亦講兵書、道家、法家,亦講史冊如《資治通鑑》等。

毓老師創立奉元夏學,直追孔子,對於大成至聖先師,就如子貢對夫子的三次讚頌,這三次讚頌見《論語‧子張》的最後三章。子貢曰:

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自量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之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子貢三頌孔子,由宮牆之譬喻,再提升到日月之譬喻,最後以天來作無以為高的讚嘆。由孔門大賢子貢發出這三段讚嘆孔子的頌言之後,中國人文和道德的最高典範於焉偉立,真正的聖人合於天德,天德在人間,就政治層之意思言之,則是公天下的德治,是「見群龍無首吉」的儒家義的民主政治。特別是在時代板蕩劇變之際,以大成至聖先師為唯一明燈,在警戒和啟發之義上,最為關鍵。故熊十力先生於中共建政之始,創作《原儒》,只尊孔子而連孟子亦予以貶抑而斥之為「小康世主義」的「孝治派」。其實熊先生撰述《原儒》一書,在那個「馬列主義唯物論」甚囂塵上而入主中國人之道統、政統、治統的價值倒懸的時代,其是具有微言大義的,正如同《春秋‧公羊傳》之對孔子修《春秋》之深層的「大同世太平世主義」之闡微明機一樣的發心,在熊先生言,他堅持孔子大易和春秋之正道而不承認或反對中共挾馬列唯物論之變易中國,故熊先生特別推尊孔子而對孟子以下的中國歷代儒家唯獨船山先生之外,皆指責為「陋儒」或「奴儒」。

老師弘揚夏學之發心,實同於熊老夫子。老師不喜孟子,認為孟子委曲了孔子真道;孟子的仁政王道論,不能上提至真正之德治主義的公天下之太平世,而卻肯定了「六君子小康世之血統世襲主義」的私天下之君主政治制度。因此中國自此以降,並不能真確地實踐太平世的公天下民主政治,中國的政統垂兩千年一直都是君主專制的私天下,孔子之後中國儒家皆成為看不透君主專制之不合乎道、不合乎理之黑暗祕窟的昏蔽之人。

毓老師的思想脈絡與熊十力先生的立論如此相同,但老師並非「當代新儒家」。老師自成一路,有其深遠的學術和思想的淵源。

老師其實是清朝遺民儒家,他不是民國之人。老師的學術路數有兩大系統,皆是清朝儒家十分重要的學脈。

晚明清初大儒,包括黃宗羲、顧炎武、王船山以及渡海東渡的朱舜水,皆心痛於明朝陽明後學末流之病,其心性和生命之沉淪正如劉宗周深責的「情識而肆、虛玄而蕩」,已經完全失去了「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真學實功,儒學變成純粹的口耳言談的虛幻之物,中國儒者成為空洞虛無之無用廢人。明朝亡等於是天下亡,故晚明大儒痛思此緣由,咸認為明朝知識菁英須負亡國亡天下之責,因為他們空疏虛幻,與魏晉清談之人沒有兩樣,前者拿道家空談耍嘴皮,而後者則拿四書五經空談耍嘴皮。因此,遺民大儒均主張人須在行己有恥之修養根基之上,還必得腳踏實地來攻治天地之間的實用之學而可以經世濟民。船山、亭林和梨洲三大儒以及在日本的朱舜水之治學,皆重實學,而除了上追孔子之經典,亦涉及先秦諸子以及史地天文曆算水利經濟等傳統之知識學問。奉元夏學不空談心性或形而上哲學,不將儒學轉變成哲學觀念,老師甚不願夏學變成大學學院中的一套知識系統,而是期望弟子能將夏學成為實質上可以經世濟民而有效治理中國的智慧和技術。這就是毓老師的學術之一支大脈絡。

另一支大脈絡則是清代的「今文經學」。清乾嘉之學是「古文經學」,由古文之考究而發展出清朝考據學派,其末流成為代代相襲的在故紙堆中嗑噬字紙的蛀書蟲,與民生大業和國家命脈了無相干。「常州學派」莊存與和劉逢祿另立學統,他們發揚今文經學中的《春秋公羊傳》之「張三世」、「存三統」觀念和思想。此今文經學的學脈,傳諸龔自珍、魏源。而後者更從公羊傳春秋之義而能本著開放的心靈,學習吸取西學,創述了開啟自強洋務運動的《海國圖志》,此部巨著始開中國知識菁英之心眼,立乎中國而放開心胸來迎接國際。由此顯示儒家大易春秋的以華夏之道為本位卻能吸收他邦進步學問和思想的開放心靈與智慧,其實孔子正是此種典範。清之今文經學派的得其正的優秀承繼者是晚清的梁啟超,而孫中山的實踐和革命的精神和體認,亦從此線索而來。奉元夏學實從清今文學派傳承了此經世致用之學的精神,於中國近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重大事務,秉承的就是既以孔子之仁為核心而能以乾坤翕闢和合之形式來開創新新剛健之學術和思想,在今日,奉元弟子必須關心並參與兩岸一個中國的二十一世紀之新開展,要實踐夏學理想於兩岸的中國人社會。老師最不願他的弟子都變成書蟲書呆,我們需要在政治、社會和文化層中身體力行。

返回目錄


【奉元薪傳∙之二】奉元初探問

文/張翊庭

光陰荏苒,一轉眼又沈浸在溫馨團聚的歲末時光裡,是否還記得今年初許下的新年新希望、新期許?列出的新年 To Do List 完成了幾項呢?回顧 2016 年,充滿了許多變化,無論從國內政黨輪替、菲律賓新任總統、英國公投脫歐到最近方才結束的美國大選等,今年實在是局勢多變的一年。而對我自身來說,2016 年最大的改變就是開始接觸奉元書院,先是參加奉元社舉辦的暑期讀書會,九月後在台大的奉元社社課聽曾遠鵬學長講《論語》。

母親曾在書院上過課,在臉書上看到暑期讀書會的訊息,推薦給正準備考試的我來聽聽看。說實話當下心裡惶恐──自高中畢業後很少接觸國學相關訊息,古文幾乎滴水不沾,也不會主動接觸(頂多到故宮看看展覽,自以為閱盡中國文化)──以此拙劣的國文程度,若被講者問到問題或對文本有什麼想法時,一問三不知、答非所問的話,不是很丟臉嗎?在幾番自我糾結後,還是鼓起勇氣搭上前往奉元書院的公車,不過多久就晃進了生氣蓬勃的公館文教區。

初次踏進書院映入眼簾的是整潔、明亮的環境(這很重要,由此可知讀書會應該是不會打瞌睡了),空間雖不大但十分舒適自在。讀書會每日討論不同的主題,談《學、庸》、《孫子》、《莊子》、《三國演義》到《荀子》等,分享的講者學長們不僅字句精通熟稔且旁徵博引、引經據典,定是多年熟讀經典書籍所累積深厚的文學底藴,實在讓人欽佩不已。

為期五日的讀書會,每日三小時內,論及文本雖不多,卻是以宏觀廣泛的視角來闡明中國經典的智慧與感動。除此之外,講者也以時事或經歷與台下的同學同門互相討論,非常活撥自在。有任何問題,只要禮貌發問,學長同門都樂意回答或提供書單參考。如此精彩的讀書會怎麼會想打瞌睡?怎麼怕會被其他人笑?可見我先前的擔憂及成見都實屬無謂、多慮了。讀書會上所紀錄的筆記,也不時拿起復習、細細體會。

九月開學後,曾遠鵬學長開講《論語.學而》篇,從〈學而篇〉的順序意義到逐字逐句闡述字義,皆明確解釋並提出其他經典佐證其說。而遠鵬學長講課最特別的是──比較台灣與港澳用法上及觀念上的差別,甚至還會引聖經上的觀念、箴言來加強論點,中西文化相互激盪,更能加深印象。以此理性的研讀方法依經解經,並探究文學經典智慧,印證了中國學問不講空話,中國文化不應只是放在博物館裡供人欣賞的展品,而是需要時間、歷練,漸化到內心深處,成為一生修、養自身的良伴。

最後感謝各位講者及奉元社遠鵬學長,在繁忙課業之餘,撥出時間準備上社課資料及社課,同樂會時更製作精美小卡片送給同學們、共勉同門,徹底實踐了「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精神。

返回目錄


【奉元鴻爪】《西遊記》的一二三四五六

文/廈門荷清書院

側記2016年10月29日荷清書院公益講座

2016年10月29日,荷清書院舉行第四次公益講座,講席是台灣孔子學院院長孔維勤教授,演講題目「說西遊話西遊」,並聘請孔教授擔任本院顧問。本次演講亦為第一次於戶外講座,誠摯感謝往來莊邵隆泰莊主提供優美恬淡的學習交流環境,以及結合人文與自然的茶藝表演,讓與會者不僅薰陶了國學文化,更在與天地自然合一的環境中,感受親子共學、友朋論道的人生樂事。

孔老師將《西遊記》以「一個領導、兩個尊敬、三把火、四個愛人、五個脫胎換骨、六個孫子兵法」為軸,貫串整場演講,以下為講座紀實,以饗讀者。

一個領導

一個領導是什麼?初心!整個《西遊記》環繞一個主題,就是到西方取經。途中不管是八十一難,或者比丘國、車遲國,一路走來,都呈現了明嘉靖以後的官場黑暗與痛苦、迷信,還有社會上的佛道大戰,各有地盤。對三藏而言,復興佛教是他此生使命,取經意志從未動搖,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要有一種精神力量。

人一生都有一本要取的真經。中國禪師或儒者往往有一兩句話傳世,作為他的經,這很有力量。譬如當我們很煩惱、痛苦時,就念念慧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直念一直念,就能化煩惱,生智慧。或如王陽明的「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廣欽老和尚的「沒來,沒去,沒代誌(事情)」,天天念這幾句話,會給我們生命帶來無窮力量,就會在我們心裡與我們產生共鳴。

因此也可以說,人人都在《西遊記》裡面,而我們生命永遠的願望是什麼?什麼是我們的「真經」?吳承恩告訴我們的就是「知天命」。孔子終其一生的懷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他的經,他的天命。五十歲到了知天命年,五十歲以前的人生,都是人生的準備,要工作、生兒育女、賺錢,面對各種人生喜樂,談何容易?在這裡面就是八十一難。其實每一個挑戰都是智慧的增長,都是《西遊記》。五十歲以後,才是人生真正的開始,所以五十一歲是一歲,這時發現人生有天命在領導著自己,這是一個領導。

兩個尊敬

從政治上說,有兩個能力很重要:槍桿子與筆桿子。槍桿子就是實力,在《西遊記》中就是金箍棒,或每一個妖怪仙佛手上的寶貝,有寶貝才能打天下。換句話說,用什麼支撐「一個領導」與「取經」?就是我們的金箍棒。所以每一個人對自己與生俱來的才華要好好珍惜,並且磨練自己的能力。

而悟空、八戒和悟淨各自的槍桿子,也有其意義。豬八戒的槍桿子九齒釘耙,是用神冰鐵做的,具有高度冷靜效果,一打下去欲望就降下去了。孫悟空的金箍棒來自於大禹治水的神鐵,是定海神針,所以他的兵器象徵「定」。沙悟淨的槍桿子是降妖寶杖,它的材質不是神鐵,是由魯班以吳剛砍下的千年桂樹枝所製,裡面含藏著日月精華。三種兵器代表著「戒定慧」三無漏學,是要消除下文「貪嗔癡」這三把火的。

第二是筆桿子,打天下靠槍,治理天下靠大數據,靠筆桿子。在《西遊記》中孫悟空除了金箍棒打天下,他還能七十二變、耳目靈通,真的不行還去向觀音打探消息,或通過土地公來了解。於是他能懂得所有事情細微的變化,掌握大數據,適應環境、不斷調整,在所有事情中千變萬化。

因此,怎麼蒐集情報,怎麼「聽」就很重要。譬如聽一個人講話,嚴格講要聽到後面的「氣」而非「形」,所以我們說「語氣」,氣沒有邊界,但有大小。孔子「六十而耳順」,或「觀世音」菩薩,聽懂、看懂後的隨順不是「隨波逐流」,而是要「隨波逐浪」。

今天的浪頭是什麼?今天的時代是什麼?從中國五千年歷史來看,只要這國家開始講中國文化、儒家文化,就有兩三百年的榮景,現在力道更大,第一是苦難帶來的,第二是女子撐起半邊天。中國這五千年文化要醒過來,怎麼落地?怎麼接地氣?怎麼變成八十一災難後的西方取經?中國從來不缺乏生命的藍圖,要修行、打坐,中國都有,因為中國本來就以人為核心。文化在中國的意義就是「人文化成」,這人是要接天、接地的。

那麼,要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槍桿子或筆桿子呢?孫悟空從花果山出來後,想求道做人。尋覓了八九年,終於看到一位唱著《滿庭芳》的樵夫,他覺得歌詞意境是高人所做,便希望樵夫帶他去找高人(菩提老祖)。樵夫沒法帶他去(含義後述),只告訴他菩提老祖在「靈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這都是在講「心」。也就是說,孫悟空在其學習成長過程,要找到他自己時,得從心裡找,不能外求,要在靈台方寸找到他生命的智慧。所以槍桿子、才華要在哪裡找?一定要在用心的地方找!用心的時候,能慢慢看到自己的興趣、能力與快樂,會發現我們的心無所不能,並且於某一天能貢獻社會。

三把火

就是佛教講的「貪嗔癡」三毒。《西遊記》中想吃唐僧肉的,都是貪心的妖怪,有的小妖怪就被豬八戒滅了。豬八戒本身當然是「貪」的代表人物,他的前身「天蓬元帥」管轄長江黃河,所以他屬水,好色的人都屬水。而貪的後果就像懷孕的豬八戒,對人生只有拖累,所以貪心的人要戒,他的九齒釘耙就象徵著「戒」。今天一切向錢看,功利主義擺第一,這時候,人生所有貪求都變成貪心的火。

第二把火「嗔心的火」,自我、愛比較、愛計較。人不知不覺都在比較、計較當中,變得怨天尤人。有些妖怪被孫悟空挑釁而怒,出來和他打架,最後都輸了。孫悟空最會對付這種人。嗔心的人要定,海的波動就像人的情,所以金箍棒是定海神針做成的。

第三把火叫癡,代表人物是沙悟淨。沙悟淨之所從出的流沙河不是水,在上面輕如羽毛都會下沉,這是流沙河之所以可怕之處,代表人習以為常的習氣。佛教講恆河沙非常多,講的也是人間的習氣多得不得了,像恆河沙一樣。每個人都在習慣中死亡,在習氣中葬送當下,使得我們無法好好專注當下。

沙悟淨前身是捲簾將軍,只是不小心打破玻璃杯,就被貶到人間,而且每七天要萬箭穿心一次。玉皇大帝對調戲嫦娥的天蓬元帥(豬八戒前身)也沒這麼嚴厲,這是為什麼?這是《西遊記》的故事象徵:身為殿前侍衛,就不能犯一點點的錯!

可是話說回來,每個人都生活在習性之中,有時一些要命的習性,就能使人在一瞬間墮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沙悟淨便是如此。所以佛教要人活在當下,要能「無念」。所有明心見性的人在每個當下絕對是快樂幸福的。

所以沙悟淨的降妖寶杖可以與「慧」相連結。慧一定要有一種生命的生生不息,製造寶杖的桂樹不是一天長成的,習氣也不是一天養成,智慧的養成就像沙悟淨牽的小白馬,必須一步一腳印地堅持行走,才可能從習氣「走出來」,開啟智慧。

可以看到佛教的道理在《西遊記》中是完全展現。吳承恩透過各種譬喻在告訴我們,要了解人的「貪嗔癡」,這三把火怎麼燒的。

四個愛人

愛,「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孩子要教育他、關心他;對長者和少者,都能讓他們有一種安全感、歸屬感、被尊重的感覺。人生扣掉少者、老者,中間那段有三種關係很重要:君臣、夫妻、親子。這三種關係,孔子給了一句非常開明的教育:「朋友信之」,第一把它當朋友,互相信任。如果有一天孩子有事不告訴父母,那是做父母的失敗;員工有話不告訴老闆,只看老闆臉色做事情,那是做老闆的失敗。為什麼?因為這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愛。最好的愛就是朋友信之。

所以我們看到這一個取經團隊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唐三藏。讀《西遊記》不能不愛唐三藏,雖然看起來總是害怕、膽小、貪生怕死,可是他到西方取經的意志從不動搖。唐三藏是個有夢的人。

第二個愛人是孫悟空。孫悟空講人的心,有一份情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當看到不仁不義在眼前時,他不會做一個鄉愿。他做「弼馬溫」時,很多人不尊重他,他所有行為模式都看得出來,有種反叛個性,而這是他成長的重要階段,包括其後的花果山,他所有的調整與改變,可以看到其特點。他的生命中有一種追求,要追求永恆的天道,在這過程中他勇敢嘗試、經歷,這是他可愛之處。

第三個愛人是豬八戒,他代表著人的身體、欲望。簡單講,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及所有喜怒哀樂,要珍惜所擁有的情感。此外,豬八戒雖然每次都喊著撤退、解散,但沒有散之前,他還是盡忠職守地扛擔子,也因此他肚子餓是有道理的。

第四個愛人是沙悟淨。在整個取經過程,沙悟淨從來不講超過四句話,一路就牽著小白馬,有人以為他是最沒用的,但他武功可不是最沒用的。當初孫悟空和豬八戒要收這隻妖怪時,大戰數十回合,都打不贏他。他在天上的官階是「捲簾大將軍」,是御前侍衛,這是何等人物!這愛人怎麼能不好好愛?

五個脫胎換骨

追求人生成長的背後,就叫「脫胎換骨」。但是所有脫胎換骨中,不是沒有方法,也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人生智慧,就是要有遠見,也就是能看到因果,從看到果調整眼前「因」的作法,這是「果行育德」。

1.面對苦難

整個《西遊記》是面對衝突的一本書。西天取經面對九九八十一難,是佛教思想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精神。在這過程中,每一個災難都是脫胎換骨,每一個苦難都是成長關鍵。苦難可以當作人生的動力來源。

2.專注當下

八十一難的第一難是六個強盜。六個強盜是什麼意思?就是人的「六根」,是把心裡的寶貝偷出去的人,所謂家賊難防,就像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當慣性不知不覺地變成習性,心就隨波逐流,不在現場。

譬如現在很多人邊上課、邊走路、邊講話或邊做事邊用手機,當人們的「心」在手機上面時,那是一個很可怕的習慣,什麼叫做行屍走肉?現在都看到了,青春歲月都浪費在手機上,眼前的美景全都看不見。這個手機就像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鑑」。喬布斯雖然最後覺悟了,臨終前希望多陪伴家人,但他的產品卻讓全世界的人都沒了家。最後很多人的人生都在風月寶鑑中,點點滴滴地,就像流沙一樣地消失。

所以大家可以看寺廟吃飯的廳堂叫「五觀堂」:用五官把所有滋味都吃進來,第一個成長就從這裡開始。在人生每一個當下用心,就能脫胎換骨。所以人一生別怕苦,第一件事情不要回到過去,活在當下,就是一個超越。

3發願

唐僧取經是為了天下眾生,為了還願,為了報父母的恩。唐三藏的童年充滿坎坷,但父母的意義在心裡還是永遠的,所以「孝」是唐三藏慈悲心的擴充,進而發願去西天取經,才有取經的團隊。可以看到,孝心做為人生的動力來源,可說是唐三藏最重要的精神原點,這種精神使他什麼都能為別人想,什麼苦都能吃能忍。

另一個孝很重要的點,表現在孫悟空脫胎換骨的過程中。前文提到,他希望樵夫帶他去找高人(菩提老祖),但樵夫說他有老母要奉養,不能去。這裡面講的是什麼?樵夫不是以山上神仙或道人的形象出現,而是儒家的孝子。換句話說,孫悟空求道第一位遇到的高人,是這位樵夫,他以身說法指出了孝順的重要。這個原型很像六祖慧能,六祖慧能也是把母親都安頓好了,才出去求禪問道。

而豬八戒與沙悟淨也是有願的人,並且也都堅持到最後。沙悟淨在流沙河這麼慘,菩薩叫他等一位師父,他就等待,一路跟隨,無怨無悔,走到最後一分鐘。可以看到這個團隊往前走時,所有的脫胎換骨來自於心靈的志向,不是醉生夢死的。這時發現願望、志向,初始的發心,就是脫胎換骨。

4.實踐

前文提到了「習性」的可怕,因此能夠改變不好的習性,自然也就脫胎換骨了。沙悟淨最後成的是「金身羅漢」。羅漢就是行動,每個人面對事情要能知行合一,因為在行動過程中,最能檢視自己的「習性」。每一天能改善一點。八十一難是八十一件事情,在事情上檢討心。有了這樣的檢討,便能點點滴滴從事上得到智慧。羅漢就是在這事上慢慢行走、實踐。

5.放下

最後向唐三藏索「人事」的是阿難和大迦葉,要的可不是人民幣,而是生命的「功德」。功德與福德不同。修橋鋪路是福德,功德則是在做了這些善行後要能放下,正如達摩與梁武帝那段佛教史上著名的「並無功德」的對話。

於是乎,唐三藏最後把皇帝給他的紫金缽送了出去,這就是放下,很不容易。一個人把他最最重要的東西放下、捨了,「難捨能捨」,這個功德,才可以讓他進入看到佛教經典,所以三藏就得到真經了。當我們手能放下時,便能脫胎換骨。只不過,放外面的手容易,放內心的執著難。

孫悟空在這過程中也表現其「放下」的境界。他原本是位完美主義者,可最後在曬經時,《佛本行經》卻讓石頭沾破了經尾,他卻說,「不在此!不在此!蓋天地不全,這經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應不全之奧妙也,豈人力所能與耶!」的確,人生有時想要的太多、規劃的太多,其實很多事情不能控制,所有發生沒有一件事情是能預先知道的。「不知道最親切」,在不知道裡面,每一個知道都很新鮮,就會覺得很快樂。所以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是生命很重要的過程。

六個孫子兵法

首先是吳承恩。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亂世,他把所有理想寄託在《西遊記》中。當時誰敢在那時代寫「大鬧天宮」?所以吳承恩寫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名字,後來才證明是他。為什麼?要隱姓埋名,處一個時代得知道一個時代,要能知所進退。打不過人就走為上策,但仍用各種方式前進。

其次是儒道佛在《西遊記》中也在搶地盤,只要進到現實人間,就要用「市場」去看,用「形勢」去看,用「戰略」、「戰術」的高度看重敵人。如來在西方搶地盤,找了東土的三藏到西方取經,然後把佛法弘揚到東土,這是他搶地盤的戰略。還有道家的太上老君,譬如金角銀角,一路妖魔鬼怪,很多兵器,都是太上老君練出來的,最後把天上的神下到人間的青牛怪,全部是他們自己人,所有被打死的妖怪都是地上出來的,可是有天上背景的都死不了。如來佛也是一樣,只是手法不同。

因此,《西遊記》對宗教亂象是有所批評的,現實人間藉著宗教欺負人的現象比比皆是,這時回看孔子,便會覺得孔子可愛之處,孔子沒有讓自己成為「神仙」,所以成不了教,他還是一個人間的形象。

對於爭地盤的儒釋道,我們應有所警覺,可是另一方面,也要恢復儒釋道的真精神。如果是儒家信徒,「人」與「需」,也就是說儒家要了解人性,知道各種人的需要。另一角度,儒家「需要人」,需要與人合作,這個需要,就變成儒家特點。所以儒家一定要進到人間,叫「涉世」。儒家進到道家,要「忘世」。沒經歷事情卻說忘我,這是空談,進到世間還能忘我的人,是老莊的好信徒。到了佛家叫「出世」,能夠忘世,才能談出世,這時對生命能有一種祝福,有一種相信。明朝憨山大師曾說,《論語》是「出世的光明」。我們也看到了陶淵明——他是將儒家和道家融合最好的人,以及蘇東坡、王陽明等人把儒釋道結合在一起,這便是儒釋道三教在中國的正向整合,能使生命有一種生生不息的無窮感,使人生有各種可能性。

另外在《西遊記》中也可以看到相生相剋的道理。「火眼金睛」便表現出陰陽五行的道理,木火土金水是相生,金木土水火是相剋。大自然都是相生相剋,那火眼金睛代表什麼意思?他懂得在相生裡看到相剋,在相剋裡看到相生。

我們還可以從九齒釘耙的製成發現,這耙是專門對付孫悟空的,所以孫悟空和豬八戒混在一起,每次都吃虧。這裡的兵法是什麼?既然是相生相剋,就要知道風險危機在哪。與我們有關係的任何事,都必然有風險,所以危機管理、危機意識就很重要。譬如太上老君送下來的青牛怪、金角銀角,全部都是他在後面設計的,看不懂就被他賣了。如來佛也是一樣,到最後沒有「人事」還不能拿真經,這裡就是說要提高警覺,間諜永遠在你旁邊。

學員提問1:老師建議,回家可以給小孩子講《西遊記》,請問有什麼正面的效果?該怎麼講呢?

《西遊記》會讓人有不害怕的精神,第二是想像力的飛翔。就像吳承恩寫《西遊記》時說,「肚子裡都是妖魔鬼怪要出來。」不是他求妖怪,是妖魔鬼怪求他,就生出了《西遊記》,所以要有想像力。這裡面甚至可以有一半是穿插自己的心得,怎麼用現代生活來講?怎麼講例子?怎麼生動表達?每一個妖怪代表什麼?可以從妖魔鬼怪、兵器,情緒管理,情商,需要,來認識人性。自己看過一遍《西遊記》也會有靈感,所以可以錄下來,小孩子會反覆地聽。孩子就愛人講故事。慢慢可以建立起自己一套家裡的教材。家裡的學習很重要。

學員提問2:承上,在家裡除了《西遊記》,還有哪些傳統書籍適合小朋友?

《三字經》是中國孩子第一本人生哲學,一個人好,要有價值觀的確立。《三字經》的人生哲學是四面八方的,每一個都可以體驗。

兩個人好,這時就要讀《弟子規》,教孩子怎麼應對進退,比較切身。而《弟子規》的道理,每個父母都說得出來,可是問問孩子父母是怎麼教的?孩子都會說「爸媽要我乖,要我聽話」。其實中國人講孝,一定看到它的另一面,「父母慈不慈?」若不慈,只冀望通過外力讓孩子孝,那是欺負孩子,最後也得不到好的結果。所以如果父母能把這背後的原因和道理說給孩子聽,這理由就不會這麼「道德式」。

三個人好,《百家姓》。《百家姓》是對比較疏遠的人的關係,一家一姓,一方水土一方人。講中國文化太空泛,從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下手、家風。

四個人好,生命的好,中國人教的是《唐詩三百首》。生命的好是什麼呢?再苦也不改變人生方向,從不放棄理想。而且三百首中,什麼內容都有。

死的好,中國文化裡沒有死亡,一定是生生不息。過去的就過去了,而回憶從哪來?文字,所以講《千字文》。中國的語言和中國的文字,特別是文字是中國人的共同回憶,所以《千字文》教學自古以來都有,開頭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懂得中國文字,中國有書法,美的教育就在那裡,將人的心情在過去的流動裡一一檢視。

所以中國童蒙教育一定是這五個好,人很完整。童蒙教育再往上就是《幼學瓊林》。有的人教《二十四孝》。中國故事、西洋故事都加上去,想像力就出來了。再往上教《古文觀止》,這是每個人的文章,怎麼從文章看人、欣賞人?怎麼看天地?再往上讀儒釋道這些文字了,如《論語》、《老子》、《莊子》、《心經》,這些文字都有文字的「美感」,有其「妙」的部分,所以有句話說「剛日讀經,柔日讀史」。譬如今天消極了,就讀讀《論語》,給孩子講一兩句就夠了;看不開了,讀讀老莊;覺得心裡太貪了,讀讀佛經。讀書的方式也有學問,譬如讀詩詞要對著流水讀,感情就能如流水般流動。讀佛經對著美人讀,看看能不能不動心,以免「墮空」。

在座很多企業人士。中國式管理一定要懂《易經》,第二要懂《孫子兵法》,要讀《三十六計》,再來可以讀太公《六鞱》、黃石公的《三略》、唐太宗的《貞觀政要》。這些書是土產的中國式管理,鉅細靡遺。中國其實都成一個系統,如果我們能把它系統性學習,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東學一點,西學一點,不知所以。如果懂了兵法再加上《西遊記》,就很好玩。

返回目錄


【新書推薦】帝王的視角──簡介《毓老師講易經.卷一》與《毓老師講孟子》

文/石粵軍

你若不知道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人稱 毓老師),就不能明白他的評述之所以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正是以帝王的高度盱衡史冊、效用群經。 毓老師出生於危亡的滿清皇室,遭逢清廷遜位於民國的國變,又歷經滿洲建國到亡國的幻滅,三逢大陸撒退、被迫隻身來臺六十餘載的骨肉分離,其生命的波瀾挫折非常人所能忍。他曾師事陳寶琛、王國維、康有為等名儒,為宣統帝溥儀伴讀、御前行走;又曾留學德、日十二餘年,精通多國語文,學貫中西──正是青雲豪情壯志,卻面對國破家亡的無力回天。

沉潛深思、縱觀歷史,探究變故之本, 毓老師發覺近代中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喪失自我文化的主體性,而少能從其中汲取智慧,造成既有體系瓦解、人倫價值混亂;而新制度又未能徹底落實西方以法治為基礎的自由民主與社會正義理想。因此,自遷台以來 毓老師在當時白色恐怖時代,就不畏思想高壓控制,以個人書院的形式,創辦「天德黌社」(後改為「奉元書院」)進行華夏聖學之傳授,希望以箕子之明,傳夏學之光。 毓老師以貫串經、史、子書的方式,全方位展開「夏學」傳佈六十五載,諸子百家、無不統攝,於民國一○三年三月高壽一百○六歲坐化西歸。海內外弟子二萬餘人同聲悲泣,也凝聚奉元同門將師說整理出版之動力。

毓老師講經與其他學儒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以皇家(政治領導者)的高度縱覽全局,思潮不受科舉制度所框限;加上 毓老師年少赴德、日學習軍事,接受當代最先進思潮的衝擊和洗禮,其視野廣度跨越歐、亞大陸,可謂近代中國絕無僅有、開闔古今的第一人。也因此, 毓老師講授經典的目的,在以培養出具備國家領導人視野的高度,因應新時代不受制約的活潑思想啟發,配合他以切身經歷封建瓦解、民國建立,到日本侵華、神州變色等世局動蕩作為應用,可以說是精英教育中的極致典範──也是再也無法複製的歷史絕響。

今年適逢 毓老師百秩晉拾紀念會,奉元同門整理出版《毓老師說易經.卷一──乾、坤、繫、說、序》與《毓老師說孟子》兩本新書,除緬懷師恩、傳揚華夏智慧。編輯部整理兩本新書相關介紹,以饗同好:

一、《毓老師講易經.卷一──乾、坤、繫、說、序》

《易經》被尊為中華智海,歷代帝王莫不自《易經》汲取建國、施政的智慧、方策,左右中國數千年的政治發展。 毓老師講華夏聖學,以《易經》和《春秋》為最,諸經論述莫不收斂於此,是毓門講學中之精華。過去學生必先修習四書等基礎後,才可以聽講《易經》與《春秋》;此次出版整理的內容,是《易經》鳥瞰式的介紹。

《易經》綜論天道、人世變化,數千年來歷久彌新。習《易》精要,皇家從義理展開;而《易》中之大者為〈乾〉、〈坤〉變化,由〈乾〉、〈坤〉而生萬象,故有父母卦之稱。過去為利學者習《易》,作〈繫辭〉以明大義,作〈文言〉以發〈乾〉、〈坤〉要旨,作〈序卦〉以表天理人世。故 毓老師講《易》以皇家規格展開,引領學生掌握《易》之梗概。

《易經》稱「易」,代表「變(易)」的可能,一卦六爻即產生4096種變化,錯綜交互,可以說是窮盡世理變化,極為科學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結晶。所以引導出「惟變所適」的對策和「不可為典要」的原則;「適」即是「時」──所以「變」就得依「時」而「適」,沒有一成不變的規範「不可為典要」,可說「時」是貫串《易經》的精神。

毓老師講經風格,一個主題必博引諸經貫通其義,故有「一字一義」之說──以「時」為例,《易經》中不斷提醒:「時之義,大矣哉!」孔子就此發揮成為儒家核心學說,故《論語》開宗明義「學而時習之」,而《孟子》讚孔子「聖之時者」。《中庸》發揚孔子精神,以「君子而時中」,既「時」且「中」之道;《禮記》中點出「禮以時為尚」,即是活潑應世的態度,是徹底的創新突破者。聽 毓老師講課,諸子百家融貫一氣,中華經典相互契理,即是「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的最佳寫照,體認民族道統所繫之血脈不絕於縷。

毓老師此講,係以宋.朱熹《周易本義》、《易經集註》為本,配合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而毓門高足林世奇老師,以其國學專業,發心聽講整理 毓老師錄音,重現 毓老師生前講課的語氣神采。同時本書中標列原文,並加註記相關資料,方便讀者閱讀,是奉元書院繼《毓老師講論語》、《毓老師講學庸》、《毓老師講莊子》、《毓老師講孫子》、《毓老師講人物志》後最新力作,實在不容錯過。

二、《毓老師講孟子》

這是一本「沒講完」的《孟子》──在四書中, 毓老師只對《孟子》「挑著講」。孟子好辯,說起話來氣勢雄渾、辭理沛然;正是為如此,對治「好辯」的孟子,更不能不「明辨」──你可曾想過,從帝王的視角,是怎樣看待這一位遠來的說客?又是如何評價他的建言?且看 毓老師傳授如何解讀《孟子》。

毓老師提點《孟子》中重要的思想有三:

讚揚孟子能就「自禹而德衰」暗批「家天下」的惡例;

二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立論;

三是「殺一無辜,得天下,不為也」至為關鍵。

不過, 毓老師在肯定孟子「得乎丘民而為天子」,但也同時對於「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共犯結構的立論矛盾,不客氣地批評。另外,對於孟子評論「自禹而德衰」的藉口──「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的呵斥,若無篡偽,那就成「假天以應事」的奴儒。至於「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疱廚』也。」更是大搖其頭。 毓老師說:

如果光說到「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為止,那就偉大得不得了!但接下來那一句「君子遠疱廚」就完蛋了──對「仁」的觀念,不徹底到這程度──因為「仁者無不愛也」的觀念就沒了。

提綱挈領、明辨深察,絕不含混帶過每一字一句,讓好辯不已的孟子,在 毓老師的解讀下一覽無遺。這樣犀利的眼光,忠實的評述和邏輯思想體系的一致性,除了重現帝王家評價薦策的觀點外,對於建立起毓門弟子學習的自覺──就是 毓老師在講授《孟子》之外,所示範讀書人(領導人)應世應有的態度。

毓老師此講,係以蔣伯潛《語譯廣解四書讀本》為本,本書中除保留《孟子》全文,惟以字體區別 毓老師精選章句,並以○號註記重要性──將《孟子》去其蕪雜、統攝思想,架構出毓門一貫而整體的夏學立論。而毓門高足許晉溢學長發心整理文稿(許晉溢、蔡宏恩筆記),詳實記錄 毓老師生前講課的風采,使讀者如身置其境。許晉溢學長已於先前整理出版廣受好評的《毓老師講學庸》、《毓老師講人物志》,本書再現 毓老師以「帝王視角」分析的精采評述。(編按:兩書出版前雖經反覆斟酌校稿,仍難免疏漏。學會依慣例,持續徵求讀者校正,以備再版時修訂。來函請寄:[email protected]

返回目錄


【奉元講座】從儒家觀點討論同性婚立法對中國傳統倫理之影響

文/秘書處

主旨:中華奉元學會座談會活動

主題:從儒家觀點討論同性婚立法對中國傳統倫理之影響。

引言人:

陳昭瑛(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副理事長、臺大中文系教授)

黃麗生(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常務理事、海大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吳克(奉元書院毓老師門下弟子、健行科大副教授)

郭大玄(臺北市立大學史地系副教授)

高瑋謙(志道書院山長、臺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助理教授)

青年:

胡冰清(臺師大東亞系碩士班研究生)

劉昶亨(臺師大東亞系碩士班研究生)

主持人:

潘朝陽,奉元書院毓老師門下弟子、台灣朱子學研究協會理事長

座談會時間:105年12月11日週日下午2點至4點

地點:中華奉元學會,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7號羅斯福大廈4樓(臺電大樓正對面)

返回目錄


【奉元課程】冬季班課程預告

文/秘書處

冬季課程將於明年二月開始,歡迎報名參加!

02/07~02/21 週二晚上 史記 (3講)/ 王令樾老師

02/02~02/23 週四晚上 文字析義 (4講)/ 龍思明老師

02/04~02/11 週六上午 奉元書院裡讀書——以繫辭傳和金剛經為例 (2講)/ 白培霖老師

02/05~02/19 週日上午 左傳評析:從史學、文學與思想看左傳 (3講)/ 熊琬老師

如欲報名請點以下連結:

我要報名

亦可課程現場直接報名。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