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22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 第99期

公元2022年3月7日 夏曆壬寅年二月初五

◉本期目錄

◼︎【編輯小語】緬懷師恩文/編輯部
◼︎【奉元活動】「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側記文/陳瑋
◼︎【十年憶百日・十四之九】毓老之於我文/郭中翰
◼︎【奉元問學之一】毓老師師承問題及其與康有為關係的商榷文/潘朝陽
◼︎【奉元問學之二】清朝中葉後禮王府的傳承文/黃德華
◼︎【奉元問學之三】冬季課程〖社會學老莊〗心得文/錢威良
◼︎【公告事項之一】2022春季課程文/秘書處
◼︎【公告事項之二】毓老師逝世十一週年紀念會文/秘書處
◼︎【公告事項之三】新書上市——《毓老師講春秋公羊傳》文/出版社
◼︎【公告事項之四】新書上市——《毓老師講易傳》文/出版社
◼︎【公告事項之五】龍德而隱——
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紀念展
文/基金會

【編輯小語】緬懷師恩

文/編輯部

新春開工,學會於 2月 13日進行新春團拜,在疫情漸趨緩和下,同門終於可以聚會團圓,敘舊語新。全新的春季課程也已推出,歡迎各位學長姐、會員與學員趕快報名喔!(簡介與報名)本月初,奉元出版社推出兩部新書《毓老師講春秋公羊傳》(新書簡介)與《毓老師講易傳》(新書簡介)。本月 20 日,奉元學會即將舉辦一年一度的毓老師紀念會(活動公告),並且台東的基金會議也將於本月 22日至 25日假臺東大學舉辦毓老師紀念展(活動公告),兩個紀念活動都歡迎大家一同前來參加!

本期文章的主題,都與緬懷師恩有關。

你想知道第五屆會員大會的詳細情況嗎?

請見〈「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側記

你知道毓老師以前上課時,臺下聽講的同學心裏都有什麼感想嗎?

歡迎閱讀〈毓老之於我〉一文。

你知道 毓老師跟康有為的關係到底深不深嗎?

請參閱〈毓老師師承問題及其與康有為關係的商榷

你知道毓老師出身的禮王府到底有哪些世系傳承嗎?

請讀〈清朝中葉後禮王府的傳承〉一文

你知道什麼才是道家追求的「逍遙自在」嗎?

請看〈冬季課程「社會學老莊」心得〉。

最後,編輯部亦誠摯地歡迎同門先進與各界同道友人,能夠共襄盛舉,提供個人無論是讀書、教學、工作、生活上的感懷,或是經典智慧應用的心得,在奉元電子報的園地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奉元活動】「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側記

文/陳瑋

  • 編按:疫情方興未艾,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夏學果行育德,治歷明時,正位凝命。全球都受疫情影響,眾人期盼重回昔日生活。此次籌辦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也是一波三折,在延宕三個月後,於二〇二二年一月十六日下午二時假文化大學大夏館國際會議廳舉辦會員大會,可謂動乎險中。
▲工作人員準備大會相關事宜,會員依序入場。
▲大會開始,所有會員全體向毓老師像行三鞠躬禮。

首先由大會主席劉君祖理事長致詞,劉理事長提到此次會議是在嚴峻的疫情下突破困難才有機會來舉辦,此次會議本應在去年二〇二一年十月舉辦,但當時疫情沸沸揚揚為避免染疫風險,理監事決議延至今年看情勢發展,很高興今年一月疫情較為趨緩,就選定今日來辦理這屆會員大會並進行換屆改選理事長及理監事事宜,如今日無法辦成恐怕又得延期至今年三月來辦理,但每年三月對奉元弟子們來說是很特殊的一個月,去年三月是辦毓老師過世十周年,還辦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往前推兩年就是毓老師逝世八周年紀念,並辦理第二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劉理事長任內中隔著兩年接連辦了兩次國際夏學研討會,更早的第一次是一個總論,看是否能延續毓老師在臺灣地區投注一甲子的心血,目前社會局勢變得險惡錯綜複雜,隱隱約約在各方面有一個舊次序和長期積累的東西恐怕面臨崩解,然後有一個全新的狀況,在第二屆夏學研討會上,會中討論主題為「毓老師的易學」,二〇二一年三月第三屆夏學研討會討論的主題為「毓老師的春秋學」,如果按照原先的規劃此次換屆完成,預估二〇二三年三月配合毓老師逝世十二周年延續辦第四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討論主題為「毓老師的諸子學」,毓門門下當初和毓老師學習,在當時就開了九門子學的課程,如果跟隨毓老師學習更久的老學長也有上了二十門子學的課程。

劉理事長勉勵學子們讀經典要能活學活用,目前出版的同門筆記中可見到毓老師當年的預測及看法都不幸而言中,由此看出毓老師智慧的真知灼見,全世界的疫情致目前也進入第三個年頭,未來會是如何對全球政治、經濟及國際爭霸合縱連橫的影響,那個深遠是不容低估的,全球至目前為止染疫的已有三億三千萬人,假設全世界人口不到八十億,其數字對比相當驚人,相信還有很多部分是未統計出來的,因為染疫而死亡的人數目前已經逼近六百萬人,目前疫情嚴重的美國,最後可斷言其死亡人數逼近一百萬人,且六千多萬人染疫,美國總統拜登面臨此次衝擊,他認為幾乎不要幾個月美國三億三千萬人都會染疫,截至目前為止與病毒和平共存與自動防疫的說法還有待考證,但以美國來說兩次世界大戰包含越戰及韓戰都沒有死這麼多人,所以美國現任總統及前任總統一定名垂青史,而這些結果歷歷在目我們身處於當世恰好也是個剝極而復的機會,想想未來十年或是甚至的未來三年、六年,中華奉元學會所面臨的挑戰,我們要做出怎樣的回應。今日適逢中華奉元學會換屆,希望這是一個文明的薪火相傳,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對文化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及努力。

▲劉君祖理事長開場致詞

此次會員大會特別邀請汪榮祖教授進行演講,演講題目:〈談談詩中史識〉。汪教授一開場首先提到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文字,也就是目前所普遍使用的漢字或方塊字,但目前世界上所用幾乎是使用拼音文字,國外之前也有過象形文字時期,但最後都已不復存在,但中國最引以自豪的是以漢字發展出很多優美的詞句、文章⋯⋯等作品,但在五四運動用拼音文字取代漢字的呼聲相當高,且五四運動把盛行的二千年至三千年的古文叫做死掉的語言,就連胡適也認為古文是死的文字,較為可惜的是古文部分已大都被目前白話文所取代,汪教授提出用白話文通行為是,但不該以白話文取代文言。

汪教授舉出自身於一九八四年出訪洛杉磯的例子,指出當時外國記者用電腦拼音打字報新聞,中國記者用手寫,外國記者嘲笑中國漢字還在手工業完全不合時宜;一九八八年汪教授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時有一位英國教授說:「中國假如繼續使用漢字,中國會亡國」,且覺得漢字是一個古代的語言不適合於現代,但漢字經由時間的推演證明英國教授的說法是錯的,目前汪教授用電腦打字深覺中文打字快於英文打字,中文有字詞可選,但英文必須一字一字鍵入,所以他覺得中文的好處是拚音文字所沒有。

汪教授另提出中國和歐洲疆域差不多大,但歐洲之後變得很多的國家,但中國還是維持一個大國,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漢字,因為羅馬帝國的拉丁文為拼音文字,但蠻族入侵後有法文、德文⋯⋯等,用其自己的母語來做拼音,經國一千年的演變就變成為各個文字。但相對中國也是有蠻族入侵,但無法使用漢字來拼音其他語言,故蠻族語言被漢字融合漢化。所以試想如果我們是拼音文字,閩北和閩南拼音的結果話語不通無法進行交流,故談到中國文化在於文字部分是非常的重要。

漢字在詩中最能表現中國的特性,在五四之前中國讀書人首先先認方塊字,認字之後對對子,如天對地、風對雨⋯⋯等,學會了對字就可做詩,所以中國在五四之前所有的讀書人都會做詩,且不管從政或從商甚至各行各業的人都會做詩,因為從小立下的訓練基礎。

中國的詩為單音字且可吟誦,但英文的詩在朗讀起來因屬拼音文字故無法吟誦,而吟誦詩詞為中國文字一獨有的特性;葉嘉瑩教授提倡中國的詩詞相當賣力,一輩字在台灣、北美及中國大陸推廣中國的詩詞功勞很大,葉嘉瑩教授也極力鼓吹目前吟誦詩詞的重要,因為目前會吟誦詩者已將近百歲年紀,怕以後失傳就不會有人吟頌詩了,葉嘉瑩教授於九十歲生日時要大家吟誦,但可惜大家都不會吟誦,汪教授因小時候有聽大陸逃難來的一位先生會做詩及吟誦,當時汪教授和那位先生習得了一些吟誦的技巧,當場就自告奮勇的上台吟誦,葉嘉瑩教授讚許汪教授吟誦有其古風,以汪教授年紀還能記得當時吟誦的方法,而目前會吟誦詩詞的學者已屬罕見!

詩與史,原有根本之異。「史必證實,詩可鑿空」,詩和史本質不同,但兩者關係密切可會通;傳統中國史家幾乎沒有不會做詩,詩人也能讀史,故詠史詩作品尤稱豐盛;汪教授並提及所出書籍《詩情史意》,試著把詩話與史話合璧,並涉及自西施到慈禧太后,自秦始皇到毛澤東等眾多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大量古典舊詩,從詩情中探索史意。

▲汪榮祖教授演講中提出「史必證實,詩可鑿空」,並於演講中舉出大量實例說明。

詩能傳神未必不能傳真,以歷史角度需要傳真,詩則可傳神,如詩一一求實,必會傷了詩體的風雅,舉例:《長恨歌》中:「峨嵋山下少人行」,表出幸蜀,未必途經峨嵋山下,故史貴傳真,詩能傳神,傳神之真未必遜於傳真,且史蘊詩心始稱佳史,史之真實是我們所必須明白,但用於詩中非捨真就虛,而是將求真之史,增添其美感,劉知幾《史通.敘事》謂:「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簡要須知疏而不遺的隱晦之道,而此道就是詩道,其中所述「隱晦之道」就是不要赤裸裸寫,如此才能表現出詩的韻味及美感。

汪教授舉例的德國史學家 Theodor Mommsen 也重視詩,並提出詩道之空靈婉約,正可為史家神會之助,而真實之事原可由史料掌握,詩心之柔腸無妨史筆鐵腕論斷。想像與資料合而為一,始見今古人情的溫馨以及詩心史筆之真摯。

古代詩人讀史事藉由詩情來表達史意,且詩的隱約能直言不諱,但是大部分的詠詩史根據事實,表達對歷史不同的感情與意見,所以詩的表達層面比史更加多元化。

汪教授提到秦始皇在大家印象中都為一負面人物,但在李白心中的秦始皇卻非如此,在他文人的筆下,一開筆就以雷霆萬鈞之氣勢寫秦始皇的統一天下,以「掃」字形容六國之亡,展現其雄風!《古風》詩中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整體寫來力透紙背,整體發生的史事藉由文人筆下以詩體來做描述,使人在欣賞之餘也遙想當年秦始皇的功績,而非只是單純了解史事,立體感及美的表現真有如神來之筆。

清・羅兩峰對秦始皇則表達出另一種批評,從其詠《始皇》詩中可見一斑:「焚書早種阿房火,收鐵猶存博浪椎」,此詩前句傳達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反諷,後句謂專制雖普天蓋地,但仍有漏網之魚;清・周欽來則有趣的表達秦始皇心心念念想求長生不老藥最終是福還是禍,從歷史上看到秦朝國祚很短,對比秦始皇想長命百歲但最終結果事與願違,詩中云:「蓬萊覓得長生藥,眼見諸侯盡入關」,此詩中帶有著嘲弄的意味。總結歷史家很少表達對歷史的見解,但我們從詩中卻可明確看到詩人寄託於詩中的很多感觸,不管從哪個層面切入均可。

汪教授另舉項羽因楚漢相爭,項羽被漢軍困在垓下,四面楚歌。後項王帶領騎士衝殺,退到烏江西岸。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回到江東,據地為王。項羽笑曰:「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而死,且無顏見江東父老。杜牧《題屋江亭》一絕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假設項羽能忍辱負重,渡江後捲土重來,最後楚漢的興亡還是個未知數,而王安石針對杜牧此詩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提出江東弟子是否願意重複一次失敗經驗的疑問,寄意更深。

項羽不東歸在其他詩人也有的不同的看法及解釋,李清照在詩中所持看法云:「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此為項羽的英雄本色,並反映當時社會的男性缺乏如項羽之英雄氣概,但在劉子翬《屏山集》中則別有所見,認為若不想渡江,不會來到江邊,然而想到曾為農夫所騙,不禁會懷疑亭長的用心,故情願戰死,也不願為人所執。元朝詩人尹廷高據劉子翬之意而作詩云:「多疑難逞拔山雄,失道陰陵計已窮。更恐艤舟人見紿,不緣無面見江東」。

再舉李賀詩中寫鴻門宴之例,其用詞遣句詭譎奇警,《公莫舞歌》一開筆就是:「方花古礎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銀罌」,展現出宴會場地的寬敞,以及食物的豐盛。在餐桌上以「刺豹」形容而非「殺雞」,平添出狂放的色彩,然而豪華的筵席卻充滿著殺機。「華筵鼓吹無桐竹,長刀直立割鳴箏」,以不調和的殺伐之聲來渲染乖異的宴會氣氛。范增在鮮紅的橫樑下,不耐煩地等著動手,而劉邦則穿著精美的錦衣,在日光轉移下飲酒不醉,以保持警惕。「橫楣粗錦生紅緯,日炙錦嫣王未醉」,突顯出敵我雙方的心理狀態。「腰下三看寶玦光,項莊掉箾欄前起」,范增一再示意項羽,項羽不應,遂命項莊舞劍,趁機殺之,形勢突然更形緊張。但是「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龍子。芒碭雲瑞抱天回,咸陽王氣清如水」,項莊小官傷不了真命天子的赤帝子,為劉邦脫險做了解套。汪教授總結李賀此歌氣勢極大,但基本上都根據《史記》所述,而用神奇的歌詩語言來表述,所述鴻門宴史在李賀歌詩的表達下更加精采傳神。

詩聖杜甫對諸葛亮敬之、仰之又惜之,其情見乎其詩,如《詠懷古跡》五首中的第五首,就是詠諸葛亮,詩云:「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中表現出杜甫高度讚譽諸葛亮備至。

但也有詩人對諸葛亮有微詞,如元・楊維楨:「梁父吟,臥龍起,中山王孫移玉趾。自比管與樂,不比齊晏子,帝子崩,賊未庭,牛馬走餉,龍蛇走兵。魏司馬,十日不到長安城。馬參軍,殺以募鼓莫謝先帝陵,坐令巾幗婦,寢食問鬥升。歌梁父,西日傾,西風為我生火聲。」此詩疑孔明不及先帝之明,魏延乃先帝親拔之重將,而謂馬謖既不可大用,但孔明不用魏延而委馬謖為先鋒,致有街亭之敗,坐失可成的王業,故此懷疑諸葛亮的將才。

清・張茂稷以短短五十六字對吳三桂評傳,在詩人的筆下,似乎更能傳達對歷史的意象,《讀史偶感》云:「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豈臥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已負紅顏改,青史難寬白發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南宋・劉克莊《雜詠一百首其四十一荀卿》云:「歷歷非諸子,駸駸及聖丘。乃知焚籍相,亦自有源流。」,李斯雖是儒家的叛徒,仍然源自儒家的大弟子荀卿,於此短短的五言絕句中有非常清楚的交代,故法家是出於儒家的史識。

北宋・王令《讀孟子》云:「去梁無故又辭齊,弟子紛紛益不知。天下未平雖我事,己身已枉更何為,後来誰是聞風者,當世何嘗不召師。士要自髙無顧世,遺編今亦有人疑。」此詩為批孟子的史識,因每個人對於他人觀察及感受喜好不同,自然對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眼中會有不同的褒貶,所以,寫詠史詩第一個難點就是對歷史人物的定位難。

總結汪教授所論述,詩人看待史事,如用敘事方式來做整體的論述,整體詩的感覺就完全讓人讀不出美感,更遑論想像當時的景況,而當詩人把史事藉由巧妙的筆法論述,更甚把史事做部分不真實描述,其所要表達或許就更能呈現出其所要表達的情感或意義,對於讀者也更能藉此來明白作者要表現的想法,故「史必證實,詩可鑿空」,在中國文化裡頭的中國文學之美就在於此,如果我們再讀讀相關史事,就更能探查領略作者當初做詩的念頭而為文其中的巧妙處!

▲劉君祖理事長(右)代表學會致贈汪榮祖教授(左)奉元書院紀念品。

課程委員會潘朝陽老師表示,奉元書院的核心目的在於弘揚毓老師的夏學,中圈在經、史、子、集,最外圈是關係到我們所處當前社會如何通過夏學來影響啟發目前的社會,我們一年四季的課程均以此精神安排,奉元書院中有些住在南部學長不辭辛勞北上發心為書院講課,精神實在可嘉,我們並要思維如何開創更有意義的課程講授。奉元書院不定期於週日安排用專題演講及論壇方式討論,希望推廣毓老師夏學的精神,與當前國內外情勢做結合討論,毓老師講學把經典和當代社會發生情形做結合,故有此發想做論壇性質的專題討論。

▲潘朝陽老師進行課程委員會及學術委員會報告。
▲潘朝陽老師代表學術委員會發表經由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集結而成的《夏學論集(參)》即日起開始販售。如欲購買請按我

臺大奉元社社長曾遠鵬表示奉元社於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舉辦線上演講,講題「回歸前後澳門人家國情懷與身分認同變遷」,講者為鍾春暉博士,鍾博士目前於澳門培生中學任教,並於澳門大學兼任講師一職,此次演講因疫情影響,故進行遠距演講,約二十位學員上線聆聽,會後也有學員詢問問題與講師互動。奉元書院秘書長熊羿於線上提問:「回歸前後國學傳統文化及國學教育的問題」,活動結束後,奉元書院秘書處也和奉元社一起合寫一篇活動側記刊登於奉元書院電子報第九十六期。(如欲觀看請按我

鍾博士預計於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四日進行下一次演講,就當前局勢探討「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思潮——當代內地的「國學熱」亂象細析」。另外,奉元社也將於二〇二二年春季(日期待定),邀請奉元書院秘書長熊羿至奉元社演講「品三國——看古人如何講出好故事」,演講目前採取遠距方式,如疫情趨緩不排除採現場和遠距同步進行。

▲臺大奉元社社長曾遠鵬分享奉元社年度報告。

徐泓老師代表奉元出版公司,說明為何《毓老師講春秋繁露》出版分兩部?係因毓老師講學時間不同,《毓老師講春秋繁露》為毓老師第一次講授《春秋繁露》,時間為民國六十七年至民國六十八年。《毓老師講春秋繁露第二部》為民國八十六年至民國八十八年講授《春秋繁露》,所選題材及講授內容均有不同,許晉溢學長也詳加考察對於當時時事做完整補充交代,使閱讀者能快速掌握當時事件,藉由此透析內容也更能深刻體會明白。

另外奉元出版公司也出版了夏學相關書籍《重整華夏待後生》,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預計還會出版《毓老師講易傳》、《毓老師講公羊》,相當值得學員期待。

▲徐泓老師表示奉元出版社會持續出版毓老師上課筆記系列,另外也會刊印《奉元夏學叢書》及夏學相關書籍。(如欲購買請洽奉元書院)

許仁圖老師於毓老師逝世後幾乎年年出書,把毓老師當年講學及其內心中領悟與體會化為文字出版成書,許老師當年也有機緣能與毓老師做一對一的請益,相信當時的請益也使他在寫作書籍的同時更能把形而上的夏學、元學說明清楚,就有如其書名「元汁元味」,也因為毓老師當時筆錄於紙上出版成書,再輔以許老師出版之《元汁元味毓氏元學》兩相互相參照,更加能有所體悟毓老師當年對經典所下功夫及其思想脈絡。

▲許仁圖老師於今年出版新書《元汁元味毓氏元學》(共五冊)。(如欲購買請洽奉元書院)

【十年憶百日・十四之九】毓老之於我

文/郭中翰

  • 編按:十一年前(2011)的 3月 20日,奉元書院永遠的 毓老師,以一百零六歲高齡與世長辭。三個多月後,奉元同門發起舉辦「毓老師百日紀念會」,並於會前徵求文稿,輯成《毓老師百日紀念會文集》作為對 毓老師最深的思念與致敬。去年(2021)正逢 毓老師辭世十週年之際,世事已然翻天覆地、星移斗轉,然回顧十餘年前懷念 老師的文字,春風化雨,典型依舊,諄諄言教,歷久彌新。本刊將按《百日文集》之目次先後,依序刊登「十年憶百日」系列文章,以緬懷師恩、傳揚夏學!本文為《百日文集》的第九篇,本刊特別徵求郭中翰學長同意轉載,以饗讀者。

不記得是高中、還是大一的時候,隱隱約約似乎聽說過在臺大附近有位教中國古書的老先生,卻一直未曾遇上第一手的消息,不得其門而入。大一時從臺大大陸問題研究社「儒學與自由主義」讀書小組宋家復學長口中聽到毓老,然後從他那裏問到毓老上課的地方、時間、和一些簡單的規矩、用的書等等。

我記不得五、六月時我去了沒有,記憶中是去了,有沒有開始聽就找不到記錄了。至少大二上九月底開始上四書,一星期一次、晚上坐在幾十個人的地下室裡兩小時,聽他講書、論世、罵人。他那年照舊的算法大概是八十二歲,但是上課時的嗓門、聲勢、神情、氣色,讓人感覺頂多五十來歲。他只接受在學學生和老師交束脩聽課。

那個時候的我,是個二十歲上下,心浮氣躁關心時事和社會科學的熱血青年,而在座的同學則多半是大學部、研究所、也有一些高中的學生,看上去比較像是中文系或文學院那些和時事保持距離的讀書人。我只認識一位別校中文系的學弟和一、兩位高中的學妹,其他的同學跟我白天的社團生活和課堂同學像是從兩個不同的世界走出來似的。或許是解嚴前後的政治氣氛,或許是規矩氛圍向來如此,聽毓老師上課的三年,我似乎沒有認識幾位同學。

剛去的時候,覺得這位老先生的火氣真大、眼界真廣、自視真高,老蔣也罵、小蔣也罵,左說溥二爺如何在書畫舊學上下功夫,右說亨利(忘了他怎麼稱呼溥儀了)怎樣不聽他的話,論時局把臺灣與贛南相比,憶來時將王道與奉元合稱。聽著聽著,覺得這些四書五經裡的字句道理對他來說都是親切日常的行住坐臥,就算是以前聽過一兩堂的辛意雲老師也不過就是把古書中的人物對白演活罷了(是不容易,但似乎也只是如此,對我來說)。這樣對經典不同於流俗的態度(這才是經、這才是大人之學)和鮮活盎然的生命力,讓我每個星期都會去天德黌舍聽一次、二次、或三次的課。對我來說,這種形式上單向,但是實質上似乎不只單向的授課方式,似乎也就只有像毓老這樣的人才有資格用,出身與修為不到他這等境界的人似乎不配用這種方法上課。「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祈諸君勿罪我矣。

從大二上一開學到大四下畢業,我在毓老的黌舍聽了《四書》、《易經》、《孫子》、《人物志》、一部份《公羊春秋》、《禮記》的〈學記〉〈儒行〉、還有《老子》。十九歲時想去見識人物的我沒想到,這三年的薰陶,加上自己在課外斷斷續續讀的一些熊子貞、錢賓四、唐君毅的著作,退伍後二十四、五歲的我,算是進了文言的門。進了這道中華文化、人文化成之門。當時不明白的是,毓老師這三年的教誨帶我跨入五四前後,乃至晚清諸大家的學術文化門檻,也領我進入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行健自強的歷史長河。這是我終生感念的。謹以此小文懷念毓老師,願同門師兄弟姊妹能本著毓老師的精神守先待後、返本開新。

二〇〇五年八月初稿

二〇一一年六月修改

(編輯:李協展  校對:林書任)

(新校:熊羿)


【奉元問學之一】毓老師師承問題及其與康有為關係的商榷

文/潘朝陽

奉元書院毓老師門下弟子一直認為康有為是毓老師的老師,故常以太老師尊稱康氏,而且也敘述了一批當時國學大師級人物,皆認為是毓老師的老師。同門張輝誠在其《毓老真精神》(按:書名就是稱毓老而不是毓老師,非筆者漏字)一書中曰:

魏斐德於一九七〇年編錄《無隱錄:致敬劉毓鋆論文集》提到毓老師的師承是:「幼承庭訓,及長,師事太傅陳公寶琛、鄭公孝胥、羅公振玉、柯公紹忞、王公國維、康公南海、梁公啟超、葉公玉麟諸大師,攻經、史、子、集;英人教師莊士敦傳西學。」(引自張輝誠《毓老真精神》,頁 53,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12)。

張輝誠在其著作中徵引此段簡單敘述之後,就轉引文中提及的人物的一些相關材料描寫他們的傳略。並無嚴謹詳實的關於這些人物與毓老師之間的教學相承的客觀的、結構的關係和內容。而他引述的美籍弟子魏氏早年向毓老師問學受教的這一小段敘說,也只是非常浮泛的記述而已,並不足以作為典要。

必須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制,有其一倫謂之「師生」,父母生我養我之身,而老師則啟我教我以德。故中國人最重師道,尊師重道,乃能文明昌隆;若欺師滅祖,則必社會昏黑。然而,「師」有各類不一,其地位不同,禮數亦異。傳統時代,科考進士,必拜該屆主考之大臣為「老師」,而自己則向他稱「門生」,而又如果是在貴族官宦之階級,往往在此階級中,會因為禮制文規而某後輩會對某位有學有位之長者,在特定場合中,向其行拜師禮,而這樣的師生關係,須視其往後是否只是門面之儀式或確有教學相傳之機緣。並非只有拜師禮就真是師生倫理之實踐。

張輝誠引魏斐德簡略之說,但並無具體之申論,所以宜對毓老師「奉元夏學」的學脈進一步加以研幾闡明。這篇短文特別就毓老師與康有為之間的「師承」關係為主軸且簡略旁及他人,加以探析詮釋。本文文章未竟,另待續篇繼之。

謹依據劉義勝學長編纂的《愛新覺羅毓鋆老師年表》(《年表》收入徐泓等人編輯:《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逝世十周年紀念展特刊,奉元出版社,2021,頁 136-157)來敘明毓老師的出生以及由幼年而少年而青年之成長學習歷程(文中簡稱為《年表》)。

  1. 丙午,光緒三十二年(1906),夏曆九月初十(1906.10.27)出生,1歲,譜名金成,御賜名毓鋆。國內外大事:清廷下詔預備「立憲」。(本文筆者按:「立憲」也者,慈禧虛應時局而已。以下簡曰」。)
  2. 丁未,光緒三十三年(1907),2歲。國內外大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成立。(按: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之建立,是日寇入侵殖民東北之具體殖民主義的侵略、佔據、剝削、軍制的實踐。)
  3. 戊申,光緒三十四年(1908),3歲。國內外大事:清政府頒布《憲法大綱》。光緒、慈禧雙崩,醇親王載澧攝政,溥儀即位。
  4. 己酉,宣統元年(1909),4歲。國內外大事:宣示決行預備「立憲」(按:立憲之宣示,亦是虛應故事,毫無真誠。)張之洞卒(按:自強運動要員,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論。)日本重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車站被朝鮮志士安重根刺殺斃命。(按:安重根,1879-1910,是韓國獨立運動義兵參謀中將,反抗日本殖民侵略統治朝鮮,在哈爾濱車站當眾殺了伊藤博文,伊藤是中日甲午戰爭策畫人,時為朝鮮統監府統監」,是最典型的日寇軍國殖民侵略主義者的頭子。韓國烈士安重根被日寇處死,時年30,再者,諷刺的是爭取韓國獨立的朝鮮志士,他不是在漢城或平壤行刺日寇巨頭,而是在中國的東北大城哈爾濱,足證其時中國或朝鮮皆已淪為被日寇侵略的次殖民地或是已經淪為被徹底殖民的亡國。)
  5. 庚戌,宣統二年(1910),5歲。國內外大事:廣州新軍起事未成,汪精衛謀刺醇親王載澧失敗被捕。(按: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已起,革命黨與康梁的保皇立憲黨分庭抗禮,清朝已大勢將去。汪精衛時為青年,其獄中詩如此:「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時之汪可說是少年豪傑也。)

以上五段所述是毓老師從出生而至 5 歲之期,是襁褓髫齡之幼童。康有為早於戊戌政變(光緒二十四年,1898)時,就逃出國境而長年流亡異邦。故毓老師與康有為連見面皆無,幼童毓老師當然不認得誰是康有為,故兩者完全無關。

毓老師童年階段,清朝已經日迫西山,其國祚將亡。

再依《年表》來看毓老師的少年時期:

  1. 辛亥,宣統三年(1911),6歲。毓老師事略:入宮伴讀。國內外大事:黃花岡起義、武昌起義。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夏曆 12月 25日(1912.2.12)清帝宣統退位。(按:武昌革命之後,清朝就已結束其國體,1911年中華民國就已創立,但其政權尚未成立。在國亡之年,所有滿族和清之皇族皆人心惶惶、悲愁茫然,毓老師於此少沖之齡卻倏爾為「前朝之少小遺冑」,雖說是入清廷宮內為溥儀的同學,但只是幼學或蒙學之起始,談不上真正的傳統國學的受業。)
  2. 壬子,民國元年(1912),7歲。國內外大事:元旦孫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同一年,2月 15日,孫中山先生辭職,讓位給袁世凱,袁氏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按:時值天下大亂,清廷崩潰,所謂「宮廷學」不太可能如平常之狀態進行,少年毓老師依理依勢,應不會循常軌而日日在已經退位的傅儀旁邊讀幼學蒙書。)

如此情形,經歷了癸丑,即民國二年(1913)直至丙辰,即民國五年(1916),中國可謂紛亂不平,袁世凱勢力與國民黨勢力相互鬥爭,且帝國主義日本對華侵略日亟,一次大戰爆發,日本攻佔青島,又提出二十一條件,袁氏於民國三年稱帝,命令於民國四年(1915)改制為「中華帝國」,年號為「洪憲元年」,但他猝死於四年的 6月 6日。由黎元洪續任大總統,但此時的中華民國已經分裂而進入北洋軍閥亂國而中華革命黨二次革命時期,直至蔣介石的北伐。總之,從宣統三年(1911)至民國五年(1916)的五年之間,毓老師由 6歲到 11歲,是一般小孩入小學唸書的階段,此時期卻正是從清朝入民國的非常紛亂無常的時代,對整體皇族言,其心洶洶不寧,《年表》記載的幼少年毓老師入宮伴讀亦或許只能是泛泛的點綴虛應而已。

《年表》記毓老師由少年進入青年之時期,有如下幾條:

  1. 丁巳,民國六年(1917),12歲,事略中曰:「太師母告知當習《易經》及《公羊春秋》,方明內聖外王之精蘊」。國內外大事:張勳同陳寶琛、王士珍、陳光遠、康有為、劉廷琛、沈曾植、勞乃宣等人發動政變,宣布大清帝國復辟,旋即失敗(1917.7.1-1917.7.12)。馮國璋代理大總統,對德國、奧地利宣戰。南方推舉孫中山先生為大元帥,南北正式分裂對抗。(按:在這一年的《年表》中,才出現康有為,他是跑來北京參加那個甚短暫的,有點鬧劇的復辟政變,敗後又迅速逃離,因此不可能與少年毓老師有任何接觸。)
  2. 戊午,民國七年(1918),13歲。事略曰:背完《十三經》,赴日,入東鄉平八郎主持的「東宮御學問所」,與日本太子裕仁同學。後入「東京學習院高等科」讀書。

以上所列《年表》兩條記載十分重要,首先點出太夫人告訴毓老師宜好好學習《易》與《公羊傳》,如此才能明白「內聖外王」之道。此條關於毓老師的母親教誨其子的訊息,是非常關鍵的,表示毓老師的庭訓主要是他的慈母教導的,太夫人在王府乃是一人承挑了課子的重任,此時的毓老師正是等同現代的中學生時期,在 13歲之前,他必已開始學習《四書五經》,應該已有國學基礎,故其母親再指導他研讀較難的《大易》與《春秋公羊傳》,此是進階學習,且又告誡必須熟習《十三經》(按:奉元門生多謂毓老師於 13歲時「背熟《十三經》」,此乃過於誇大的傳述,實際情形宜是太夫人督促嚴責毓老師須多「誦習《十三經》」而務求熟悉,依教育心理學和生理學,從古至今無有一人可以「背熟並能通透《十三經》」的所有文句),由此可知,毓老師的幼時啟蒙教育和進階的儒經之學,最根本且最主要者,就是源發並累積於禮親王的王府裏之庭訓,而不是入宮為宣統之伴讀所獲得的,同時,毓老師的這些初步進階之蒙學至儒經的教養,乃是他的嚴慈兼具且學養深厚的母親一手教育出來的,毓老師之母等於孔母、孟母、岳母同樣地偉大。在這樣重要的成長學習年歲時期,毓老師與康有為完全沒有關係,無絲毫所謂「師承」。再者,毓老師於此年,也就是民國 7年(1918)渡海赴東京留學,此去就是數載,他是去學習日本新學的,期間亦不可能從學於清朝國學遺老型大儒,更不可能追隨康有為而走上「康學」之路。

再看《年表》:

  1. 乙丑,民國十四年(1925),20歲。事略:六月時,毓老師隨王國維入清華大學國學院為旁聽生,曾聽梁啟超的墨子課。行冠禮,毓老師擇字「安仁」,太師母易字曰:「慰蒼」。有說此年毓老師結婚。國內外大事:遜帝溥儀在鄭孝胥、陳寶琛、日人的協助下,至天津日本租借地的「張園」居住(按:民國十三年,軍閥憑玉祥用暴力將清遜帝溥儀和皇族驅出故宮)。同年,孫中山先生逝世於北平。清華國學院設立,四大導師是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
  2. 丙寅,民國十五年(1926),21歲。事略:以師禮拜康有為。國內外大事:國民革命軍北伐。康有為於 9月 11日、12日到天津張園覲見溥儀。
  3. 丁卯,民國十六年(1927),22歲。事略:夏曆 2月初 5日(陽曆 3月 8日)康有為七十大壽,溥儀贈壽字,毓老師代表溥儀去上海賀壽。夏曆 2月 26日(陽曆 3月 29日),康有為參加同鄉宴,宴後嘔吐,夏曆 2月 28日(陽曆3月30日)凌晨 5時 30分七竅流血猝死。

毓老師二十弱冠步入青年,自名「安仁」,其慈母易之曰「慰蒼」,毓老師課上曾追懷其母而說到其母親告之「安仁惟聖人能之」(按:《論語》孔子有云「仁者安仁」),她期望其子也就是毓老師進德修業,實踐內聖外王之道,應「以芸芸蒼生為念」,須能「行道而慰藉天下所有眾生」。毓老師亦已從日本歸國,其大事就是追隨王國維入清華大學國學院以旁聽生身份聽國學課,不知其實際選修了哪些課程,《年表》只說他聽了梁啟超開授的「墨子課」。就當時「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潮而言,在傳統國學之中,中國菁英多是反對或壓抑儒家而推崇、拉高諸子百家的,如胡適、梁啟超都標榜、宣揚墨子的重要性,然而究竟有幾分真切的墨子之了解,實在存疑,再者,梁氏的國學重心或精闢處亦不在墨子學,且毓老師在清華大學國學院究竟聽了多少梁氏之墨子講授?也不清楚,而更重要的是毓老師在奉元書院講學,似乎並無墨子之教學,或許有,但也不佔「奉元夏學」的中心地位。足證,毓老師的師承,亦與梁啟超無太深的關係,或者可以說實在是淺淺淡薄的。另一大事就是毓老師的拜康有為為師之記載,可能是康有為於民國十五年(1926)的 9月 11日和 12日專程從上海赴天津「張園」覲見溥儀時候,依禮而行了「拜師禮」,這種儀式,本文前已提及,是傳統時代的一種貴冑王族和菁英官場的禮數,就清朝末年的政局和文化界學術界而言,康氏可是一位大人物,而毓老師此時又已是溥儀身邊的清室之親王層級的青年冑裔,故在這個難得的機緣中,來個晚生敬拜大儒的拜師之禮乃是自然的、平常的。再者,次年的春初,康有為就因宴飲中毒而猝死於青島之寓邸,距拜師之日,最多只是半年,且毓老師在天津或北平,而康氏是在青島,所以足以證明毓老師並不是真的日夕相處追從康有為研習其特異的「今文經學體系的政治化學說」。

總之,我們宜認真而以實學的態度追索毓老師的師承學脈,不宜人云亦云,或只是從表面的傳聞、記錄來落實毓老師的真正的學習之那條寬莊大道。此文只是初步地表明毓老師的師承不在康有為,不在梁啟超,當然,也不會是六歲在宮內伴幼年宣統讀蒙書時期的宮中老師。此文所述的毓老師的由幼兒經少年而至青年階段,我們必須肯定,毓老師的啟蒙以及經典基本教育,主要是來自禮親王府,是他慈母的嚴慈之教誨。

進一步的有關毓老師的師承學脈的釐清探索,請容筆者以後繼續論述詮釋。

民國111年(2022)2月 27日初稿

3月 2日修正於臺北・天何言齋

(作者為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


【奉元問學之二】清朝中葉後禮王府的傳承

文/黃德華

毓老師過世已邁入第十一年,對於他老人家的身世,尤其是來臺以前的前半生,仍然是一團難解之謎,實在令弟子門生深感難堪。網路上雖然有些資訊,或是真假參半,或是語焉不詳,都須要進一步地釐清。例如維基百科中有關禮親王以及毓老師的條目,都免不了有上述的缺憾。筆者在老人家生前曾查過一些資料,也當面請教過幾個瑣碎的問題,雖然無助於解答核心疑團,但是也許可以釐清一些以訛傳訛,或是一廂情願的猜測之詞。更重要的是要抛磚引玉,希望同門一方面提供可信的資料,一方面更深入的査核滿洲國成立前後的相關記錄,藉以釐清老人家的身世之謎。

第一個疑問是禮親王的世系。根據1938年所修訂的《愛新覺羅宗譜》,代善以後第五世到民國成立期間,禮王府主要的男性成員,都可列表如附圖。最上方的崇安,是代善的第五世,由代善的第八子祜塞>傑書>椿泰>崇安一路延續而下。雖然如此,他們或稱惠順親王,或稱康親王,都不是禮親王。直到崇安的次子永恩襲爵後,才開始恢復禮親王的稱號。

▲禮王府世系

在圖表中,崇安以後家族中的男丁,按長幼次序,由左至右排列。襲爵以前就過世的,以X號表示。以崇安的三子為例,長子魁福早逝,由次子永恩襲爵,而三子為永㥣(清史稿中為永諲)生前雖未襲爵,卻因長子後來封為禮親王,而受追封。生前封為禮親王的一律以粗體字標出,死後才追封的則仍以細體字表示。顯而易見地,從永恩開始,依序為昭槤、麟趾、全齡、世鐸、誠厚及誠堃,共有七位王爺。世系中最為複雜的,就屬家族間的過繼關係。例如:昭槤無子,就過繼了堂弟茂恂的次子錫濬。附圖中,過繼關係以虚線的框與線標示。由此可見,直至清末,禮親王家族有四次過繼。兩次發生在永恩、永㥣兩系之間,兩次則發生在永㥣一系之内。

昭槤被嘉慶奪爵後,只被賜與四品官銜,屬於無足輕重的「閒散宗室」。自從堂弟麟趾被改封為禮親王後,爵位就一直由永㥣的後人承襲。而實質上,昭槤的後人也都來自永㥣家。老師曾説,祖輩為昭槤,由世系表來看,錫濬及其孫裕寬都從永㥣一家過繼而來,兩家其實只是一家。筆者曾就這一問題,呈世系表請教老師,得到當面首肯。而世鐸與老師的關係,老師則明確地以「世伯」回答。他要筆者唸出《無隱錄》的中文卷頭語,並説魏菲德未曾事先告知內容。所以,《無隱錄》中所稱「領班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公之孫」完全不是事實。

老師也曾提到,禮王府内眷飬著許多動物,猶如小型動物園。其中有安哥拉兔一事,因中學課本中曾有敘述,筆者留有深刻的印象。而百度百科中有「世鐸之子,末代禮親王誠厚,愛養長蟲、刺蝟等,人們稱其為『瘋王爺』」一説,更可印證王府當年的軼事。至於誠厚,老師有時似乎以「老王爺」稱呼。他既然是禮親王,這樣的稱呼自然是順理成章。但是,不能拿來當作是其後裔的證據。誠厚在 1917 年過逝後,由過繼而來的弟弟誠堃襲爵。世系表中顯示,誠厚自己並無後嗣,而是過繼了誠堃的次子濬銘。誠堃於 1929 年過世後,是否如維基百科所述,由濬銘襲爵,則頗為可疑。一因《愛新覺羅宗譜》中並無記載;而彼時正當「盗陵」之後,溥儀猶如驚弓之鳥,有朝不保夕之勢,怱怱由張園搬至静園,不應有餘暇處理不急之務;而且已遭「逼宮」,不住紫禁城内,早就失去帝王的威權,以何身份賜封?

老師是否名正言順地繼承了禮親王的爵位,在《愛新覺羅宗譜》中,並没有正式記錄,一直是筆者心中的一個疑團。幾年前,偶然翻閱末代恭親王毓嶦的回憶錄,總算看到了一條線索。在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中,毓嶦被稱為「小固子」,他在新京的滿州國皇宫内讀書,與溥儀過從親密。他在所寫的《愛新覺羅毓嶦回憶錄》中,記載了他在 1937 年在宫中被賜封襲爵的一段往事。更順便提到,多年後聽聞溥儀在宫中也賜封了禮親王。由此可以推測,老師是在满州國時期,在極為隱密的情況下,承襲了禮親王爵位。根據毓嶦書中所說,一旦親壬去逝後,若無人立即繼承,重要的御賜寶物就需歸還內府,直到繼任選定,才會重新發還,以示恩典。所以,老師既然繼承王爵,王府用品以及重要賞賜,自然歸於老師所有,這也許可以解釋老師使用「世鐸用箋」的因缘。但是,此説只有孤證,而且是間接證據,需要更多的查證,才能完全成立。

至於「御賜嘉名」一事,有人推測是在老師出生時,這事可能性不大。一因光绪彼時身囚灜臺,自身難保,何暇顧及「閒散宗室」的家事;二因道光時已有宗室成員稱作「毓鋆」,三因誠厚屬於「毓」字輩,在皇室禮制尚未全盤瓦解時,不太可能發生這類違反禮制的情形。據筆者推測,多半是與賜封同一時期的事情。

在黌舍上課時,老師多次提及康太老師,兩人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康先生曾於1926年到張園拜謁溥儀,並私下對宗室講學,隔年便中毒身亡。在這期間,溥儀似乎有行拜師之禮(手邊無資料確認),老師當時隨侍左右,當有一同拜師之事。以老師遵守禮制的習性來看,一直視康先生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老師過世後,尉天驄曾在《文訊》中發表一篇悼念文章–〈傲然卓立舊王孫〉。文中敘述老師因任卓宣先生披露康家遺族在臺生活窘迫一事,親自登門致謝。老師也曾提及康夫人得了阿茲海默後的景况,可見老師對康家時有關照。老師去世前,筆者與「洋弟子」聯絡時,柏克萊加大的榮退教授簡慕善要我轉告老師,他從康夫人處購得的幾份康先生墨寶(包括《大同書》序文),都已捐贈给北京的國家博物館。老師當時回答:那些東西都是從我這拿去的。所以,為了顧及康家顏面,老師曾用迂迴的方式支助,由此更可見他對康家深厚的情誼。

以上這些資料有助於釐清一些人云亦云的週邊訊息,但核心問題依然存在–老師與永恩家的最後成員祺茂有何關係?祺茂生於光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母親是張佳氏,而老師生於四年之後,母親是鈕祐祿氏,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愛新覺羅宗譜》修訂於 1938 年,為何没有關於老師的記錄?此外,除了《宗譜》,是否另有資料足以澄清老師的身世?記得有人提過,老師曾指著案邊的一個精美的册子説:誰有這個,誰才説了算數。十年來,没人再追問這件事,實為遺憾。容筆者在此大膽呼籲:毓門子弟不要再侷限於陳年的錯誤訊息,而故步自封了!應該積極地、嚴肅地、實事求是地看待並解决老師的身世問題!

(作者為中華奉元學會理事)


【奉元問學之三】冬季課程〖社會學老莊〗心得

文/錢威良

  • 編按: 此系列課程為白培霖老師專為大家介紹莊子學說的課程,為期四堂課。課堂以《內篇》為入手處,因相較於《外篇》、《雜篇》,《內篇》是有系統地陳述莊子的學說。此次特邀學員錢威良撰寫課程心得,以嚮讀者。

白培霖老師上課首以《逍遙遊》為例,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莊子在文中提到的大鵬鳥展翅,猶如史前巨鳥—­桑式偽齒鳥,其雙翼展翅可長達 6.4 公尺左右,體型堪比一臺小型飛機,此種巨鳥是以滑翔方式進行長途飛行,其利用本身的動量,順著海平面的氣流來回進行俯衝以及拉升,藉此達到長途環狀飛行在高空中。猶如《逍遙遊》所比喻的大鵬,不禁令人讚嘆古人的想像力,跟科學所證實的現象如出一轍。

然而大鵬展翅高飛的同時,卻為枝頭上的一種名為「學鴆」的小鳥訕笑,原因在於大鵬需要靠著氣流抬升才能飛翔,與其相比,學鴆可以自由自在地拍動翅膀,飛在空中。然而莊子想要講的核心觀念是,不論小大,不應為外在事物所著相,因為一旦有了執著,造成分別心,就會有煩惱出現。白老師在上課中舉一個親身的故事,他在公司所得到的薪水,與在美國擔任同樣職務的員工薪水,相差四到五倍,此時的他心裏極度不平衡,然而轉念一想,他當時是跟公司談好條件跟薪資才進來的,並未有所不滿,而今得知比他高薪的同事,卻顯得不平衡,這又是為什麼呢?因此白老師呼籲同學,莊子的《逍遙遊》就在於不要去分別,自然就能逍遙自在。

▲白培霖老師勉勵大家,效法毓老師的精神—「問心無愧」,去試著喜歡鏡中的你自己,才會過得逍遙自在。

然而不起煩惱,並不是什麼都不要想地消極作為,而是要能夠積極去找尋自己手邊的資源,能夠如何去運用。不要因為小跟大,而氣餒或是得意,但是要知道小與大的「用」。就像是《莊子》裏面提到的惠施擁有一個大而無用的水缸,然而看似無用,卻可以在危急之中當作救生圈使用。大多數人不知道手邊的東西什麼時候會派上用場,但正如《易經》所講的「雲上於天,需」。我們可能就是在等待那場大雨的到來。

▲白培霖老師認為,其實想法就可以創造未來。人生好比是無數張投影片而成。而這些經歷都要自己去親生去體驗,正如「履,德之基也」。(《易經・繫辭傳》)

白培霖老師介紹第二篇的是莊子的《齊物論》,齊物就是齊人、齊物、齊事。當人們把萬事萬物看作是一體的時候,煩惱就會少很多了。正如《易經‧同人卦》所講的「同人于野,亨」。無遠弗屆,中外如一,達到大同。而孟子也有提到類似的論述「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也」、「天之所與於我者,不異也」。白老師也提到,當我們少用一點左腦,避免凡事理性分析、貼上標籤,我是什麼人、我是誰,取而代之的是多用右腦思維,這世界會充滿更多溫暖以及愛。

下一篇《養生主》主要談到庖丁解牛,庖丁出神入化地將牛隻拆解,被支解的牛竟然渾然不知。但重點是如何用,這是白老師在之後課程會多加提到的部分。回到莊子本身,莊子在《德充符》談論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應當追求什麼。裏面的故事人物多半是身體殘缺不全,但是卻也映證出「身殘心不殘」,比起肉體、物質上,其實精神層面是重要的東西。裏面提到了「心」與「德」。《德充符》其實就是利用德來充滿其中,並用蓋子蓋上,才能若合符節(編按:「和」跟「盒」有所不同,前者如水土攪和在一起分不開,後者則是尺寸相符能夠重疊蓋上。)而「德」在莊子眼中,對我們好的,有得於心,就是「德」。而中國少數經典會談到「生」跟「死」的就是在《莊子》,老師提到人會因為未知的事情而害怕,如《齊物論》的故事中描述的一個女孩送進宮中作妃子,臨走前哭得很傷心,實際到宮殿作了皇后,吃好、用好的,才在後悔當初為何哭的那麼傷心。莊子想講的是,人們是否會因為臨走前放不開,但其實是到更好的地方,而在後悔當初的決定或是執著呢?這些都是《莊子》這部經典所要帶領我們去深思的主題。

▲白培霖老師要大家警惕自己不要像是《齊物論》裏面提到的猴子,朝三暮四、朝四暮三,人們在互相爭吵的東西,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值得細細體會。

【公告事項之一】2022春季課程

文/秘書處

2022 春季課程已經出來囉!!

大家趕快來報名喔!本季課程為 現場上課 與 遠距教學 並行(週六上午暫不開放現場),報名單門課程,將可以使用 Google Meet 視訊上課並且與老師即時互動喔!

➤➤我要報名

★春季課程(點藍字看介紹)

週二:林世奇老師【大學

週三:潘朝陽老師【連雅堂臺灣通史的春秋精神】(上半季)

週三:熊琬老師【荀子——中國的亞里斯多德】(下半季)

週四:吳哲生老師【策略夏學】(上半季)

週四:王初慶老師【春秋史事掠影】(下半季)

週六上午:嚴定暹老師【女人撐起半邊天——史記中美女的知性之美與蝴蝶效應遠距〕

週六下午:蔡耀慶老師【老實寫字

特別公告

為配合防疫措施,到場上課時請配合簡訊實聯制測量體溫。歡迎報名單門課程,參加課程 Google Meet 視訊,即可享受線上和老師互動零時差喔!

疫情未艾,遠距學習正夯。您想要不受時間、空間和疫情的限制收看奉元書院所有直播課程嗎?

您想要自我提升,卻找不到門路和方法嗎?

歡迎加入奉元書院「年繳會員」,即可一整年無限制收看所有直播課程!詳情請洽奉元書院工作人員!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友善連結】

➤➤歷年課程

➤➤書院臉書

➤➤粉絲專頁

➤➤YT頻道


【公告事項之二】毓老師逝世十一週年紀念會

文/秘書處

諸位學長道鑒:

毓老師仙逝至今,轉瞬將滿十一載,謹訂於民國 111年 3月 20日(週日)上午十時於本會舉行【毓老師逝世十一週年紀念會】,屆時將以古禮祭拜緬懷師恩,竭誠邀請撥冗參加。

會中將進行奉元書版社的新書發表;並舉行一個小型夏學論壇。耑此  敬頌

春祺

理事長 潘朝陽 敬邀

流程

  • 行祭禮及致詞
  • 新書發表
  • 同門交流分享

會址: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7號 羅斯福大廈4樓A側


【公告事項之三】新書上市——《毓老師講春秋公羊傳》

文/出版社

簡介:

  1. 本講義為蔡宏恩學長筆記,許晉溢學長整理。本文依臺灣中華書局印行何休《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
  2. 本講義主要係以 1999.04.14 至 1999.06.30 老師在奉元書院逐週講述《春秋公羊傳》隱公為主;但因每週上課內容挑著講,並無依經傳順序講課,故本書末附上〈《春秋公羊傳.隱公》經傳及授課日期對照索引〉供讀者參考。

買書請洽奉元學會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公告事項之四】新書上市——《毓老師講易傳》

文/出版社

簡介:

  1. 本講義《易傳》本文係依夏學社印行來知德《新校慈恩本周易集註》為主;另與文化圖書公司印行朱熹《易經集註》互相參照。
  2. 主要係以甲戌(1994.10.02)至乙亥(1995.05.25)毓老師在奉元書院逐週講述《易傳》為主。

買書請洽奉元學會

【聯絡我們】

02-3365-3181

[email protected]

開館時間


【公告事項之五】龍德而隱——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紀念展

文/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