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席】熊琬 老師
【講師簡介】
熊琬教授,政大中文博士、輔大中文碩士、台大中文學士。經歷: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玄奘大學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暨宗教系、所主任,華梵大學教授兼佛教學院院長等。繼承家學繼紹父祖遺志,成立「果庭書院學會」,以發揚傳統文化。
【課程介紹】
甲、教學宗旨與目的:
一、內容:
《禮記》,儒學經典之一,孔子七十子後學者所記,而戰國秦漢間儒家言之叢書。漢・戴德收集得85篇,即所謂之《大戴禮記》,後來其姪戴聖又將之簡化為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被稱為《小戴禮記》。「大戴禮記」後來失落了,「小戴禮記」就是今天的《禮記》。
二、宗旨:
《禮記》為儒家經典之一,內容包括儒家的經學(如:經解)、教育哲學(如:學記)政治哲學(如:禮運)、人生哲學(如:大學、中庸)、日常儀節(如:曲禮)、家庭倫理(如:內則)、修養論(如:表記、坊記、儒行)、禮樂思想(如:禮器、樂記)、生活儀節(冠義、昏義、鄉飲酒、射義)等。
梁啟超分世界哲學分三派:或注重人與神的關係,或注重人與物的關係,中國傳統文化專注重人與人的關係。無論哪一時代,哪一宗派,其趨向皆在此一點,尤以儒家為最深博切明。最為現今所當切要理解者!
孔子以「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其思想內涵之根荄,在「禮」。《史記・禮書》:「余觀三代損益,乃知緣(順應)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生活規範)。人道經緯萬端(千變萬化),規矩無所不貫(貫通),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中華文化的傳統,自始即趨重在人情、人性上,「禮」更是儒家精神專注所在。孔子號稱「聖之時」者,所謂「禮,時為大。」禮固非一成不變(人性、人情不會變)者,乃隨順時代而有所增損也(制度、儀式會變)。至禮的合乎人性的原則所在,乃萬古而常新也。當知其「常」,亦知其所以「變」。必當從孔門思想之根荄——「禮」中求之。
孔門人之高弟子夏,尚且有「出見紛華盛麗而悅(見花花世界,猶自心悅神馳),入聞夫子之道而樂,二者心戰,未能自決。」更何況處今日之世,亟當借鏡於先聖先賢之智慧,欲知孔門精華,其唯「禮」乎!孔門之禮有三:《周禮》、《儀禮》與《禮記》,其中《禮記》尤其深切著明者也。
三、目的:
本課之所探討者,即是從《禮記》的經學、教育學、政治學、人生哲學、修養哲學、日常儀節、家庭倫理、禮樂思想、生活儀節中,了解儒家的亙古智慧所在。
乙、教學方式:
一、《禮記》屬十三經之一,何謂「十三經」?何謂「經」?何謂「傳」?何謂「記」?《禮記》在「十三經」的地位如何?(與經學史有關)
二、先從《學記》開始,了解儒家的「學的重要與意義」、「教育理論、原則」、「教與學的關係」、「教育哲學特色及其方法、步驟」。等問題。
三、次就《大學》、《中庸》、《禮運》等,以探討儒家的人生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等的關係。
四、次及,《曲禮》、《禮器》等,以探討儒家的做人處事準則等。
**每篇從問題意識切入主題,務使學記的精神表顯而出之。
【指定用書】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上下冊)》,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七年。
【參考用書】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
陳澔《禮記集說》,中新書局,一九五六。
蔣伯潛《十三經概要》,中新書局,一九七七。
【時間】七月三日至八月七日,週日上午十點至十二點,共六講
【地點】奉元書院(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二七七號四樓 A側,臺電大樓正對面,距捷運臺電大樓站二號出口步行約 五分鐘)
【費用】
【報名】https://goo.gl/mQuQ7l,亦歡迎現場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