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耀慶
出版社:慶有餘堂
出版日期:2015/06
【作者簡介】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研究人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專長為書畫篆刻史研究、展覽活動規劃執行;著有《明代印學發展因素及表現之研究》、《文房珍玩》等書及多篇學術論文。
【目錄】
篆刻之美–代序
一字閒章
二字閒章
三字閒章
四字閒章
五字閒章
六字閒章
七字閒章
多字閒章
東坡詩句
無際大師心藥方
篆刻之美–代序
印章藝術歷史淵遠,就使用動作而言,按壓成形是這項藝術發展的原始使用,猶如在溪邊之人玩泥弄沙,用雙手或是雙足,在淺灘押出痕跡。訴諸於器物之上之時,猶如初民陶器,用手和泥,遺留在器身之上的紋路是雙手動作的記憶,也是按印。隨著工具的開發使用,用來取代雙手的木頭、貝殼,上頭的紋路成為最早期的印模,而後發展成壓印陶土所專用的印模,就已經算是印章的雛型了。可以說印章的製作與發展是經過人文與技術的演變,從工藝性逐漸朝向藝術性發展。
秦漢時期印章的使用與規格有制式的規定,做為認證需求是主要應用功能,諸如封簡、註記等,但從實體大小與式樣來看,其備有穿孔的設計方便綬帶穿戴,大致是用來方便使用者隨身攜帶,或作為配飾。印章在政治制度上,其象徵意義在權力,藉以辨識主從、地位。漢代有專司官印制度與管理的單位,在「侍御史下有印曹,掌刻印」的時代裡,文武百官任免升遷,都有印章授與,用印與配印成為權利的一項表徵。來自官方的要求與規定,讓這項工藝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技術越發成熟穩定,以符合社會對於璽印的期待。除了官方正式場合使用之外,私人擁有印章的習慣也在陸續展開,原本做為配戴的修身箴言、吉語,逐漸轉向用來作為書畫藝術中的一項增添元素,或是用以鑑賞之餘加以鈐蓋以示過目或是個人收藏之用,這些與書畫藝術相伴而生的印章,成為這門藝術新的發展契機。
材質也是影響這門藝術的重要物質條件,從陶土、青銅、玉石等,為古典時代的主要材料。元末,石材取代銅印、象牙等材質,大量進入刻製印章的領域,文人從事篆刻的風氣漫開,印章跨出認證使用的範圍,進到文人雅士的生活之中,印面文字用來託性寄情,成為收藏的一種新興文玩。此外,為求篆刻展現的文字得到完善表現,篆刻家著力於文字意義的探索與認識,也逐漸深化對該藝術在技術上的追求與努力,因為有了文人的涉入,印章的面貌風格除了單純的刻劃文字,還加上文人的智慧與生活體認,成為可獨立欣賞的視覺對象。
傳統力量總在有意無意間主宰作者的思維運作。
文字、線條的姿態,是中國書法的表現特質,而篆刻是在文字之上增加一項要件:刀趣。這一要件的明確確立,使得篆刻與書法、工藝存有著微妙的關係:通過用刀的技術要求,令篆刻家必須具備控制刀鋒的能力,使之精準地展現意欲,完備經由安排佈局,使得印面表現出唯美的風采;而這種追求刻意精心的巧妙的前提,是對於漢字造型的掌握,以及對於書寫筆法的認識。在印面上多倚靠篆書來作為主要的書體,而篆書的書寫不只是橫平豎直的刻版描寫,還需要更進一步去追索造字的原理。更多的工作就會建立在文字的肇始、書寫的表現、線條的控制、篆法的正偽等等方面,促使學習地面向如同一面大網,撒向漢字繽紛的大海。由是衍展的印章藝術,不會只是停滯於日常用物,而是在刀與筆的相互牽制下逐漸蓬勃的獨立藝術門類。
稱之為篆刻藝術,便不單只以文字刻製確立其意義,其美感的生成是在印面表現、印文的安排、線條的刻劃、篆書的書寫之外,還有篆刻家選詩裁句的文藝特質,透過對傳統文學的洗禮、歷代風格的學習、明清諸家風範的觀摩以及現在環境的體認,篆刻家將文學、技術與理念完善的投注於一方印章的營造才能讓作品完備於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