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室貴族轉為私墊講學先生,愛新覺羅.毓鋆不斷地啟迪一批批年輕學子,深刻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
目前在台灣以私墊方式講學最久、影響力也相當大的,要屬愛新覺羅.毓鋆的「天德黌舍」。
八十六歲的毓鋆是滿清禮親王府之後,自幼接受嚴格的皇族教育,從康有為、王國維等名師扎下深厚的國學根基。
由於本身擁有獨特的學識背景、政治經歷和法家帝王學素養,毓鋆於民國六十年正式開闢講堂後,便成為許多社會菁英的經學啟蒙老師。在此之前,他還教了七十位外國學生,如今他們大多是美國漢學界的中堅分子。
作家簡媜回憶到天德黌舍讀經的一段日子,形容自已「白天動如脫韁野馬」,晚上在講堂卻能自然地凝神聽課,因為「毓老師身上流露的威儀和風範,形成一股穩定、沈靜的力量。」每當頭戴瓜皮帽、身穿長袍馬掛的毓鋆進了門,看他目光炯炯、說話丹田有力,近百個學生擠在地下室密不通風的講堂裡,即使夏天悶濕一身汗也不敢亂動。
他不只在字句、章節上下功夫,還融入生命的經驗、生動的動作表情,活潑了拘謹的文字概念;光是講論語和春秋的首章,就可以一連闡釋好幾天。「他讓白紙黑字生命化,」認識毓鋆三十年的台大教授阮芝生認為,「在老師身上可以看到活的中國文化精萃。」
弟子之一的辛意雲進一步解釋,毓鋆以今文家觀點貫穿五經,傳達了中國學術的整體性與一致性,同時一改學院派過分鑽研小考據訓詁的通病。
「他精彩地呈現出儒家思想剛猛、精進積極的一面,」「轟地敲開我們當時單一的思想、價值觀,」任教藝術學院的辛意雲說。尤其毓鋆以迥異於國民黨的史觀看時局,在民國六十幾年那個「閉塞的年代」,更被學生視為自由的象徵。
精神傳承不息
毓鋆的理想主義不僅表現在批評時政上,律己甚嚴的個性,也使學生感受到他身上展現出「蓬勃不斷的生命韌力」。「你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老師,而且真正是個人物。」許多早年的弟子和現在的年輕學生都這麼認為。
一位弟子透露,毓鋆對於自己「以講學為清朝畫上完美的句點」相當自豪,他一心想建書院興學,成就其學術地位。幾年前,八十高齡的毓鋆還買下商務的四庫全書一干五百本,期許自己三年看完,「這種精神我們全比不上。」深受他影響的阮教授說來無限崇敬。
教課是毓鋆後半生最大的娛樂。初講學時,他常以「不有梧桐樹,那招鳳凰來」這句話,自比梧桐,冀望用傳統的中國文化思想造就出鳳凰般的經世致用之才。然而隨著社會變動加速,他講學二十年雖仍不倦,卻已無法再要求活動繁多的學生,如往常一般按部就班來上課。
學生從「孫子兵法」的上百人到「人物志」的二十人來來去去;課堂氣氛冷清時,毓鋆不禁感歎:以前只有學生去求他的分,現在他得反過來鼓勵學生上課。
毓鑒「天德黌舍」的學生中,確有許多人受了他的影響,如各自發展講學特色的辛意雲、劉君祖、王鎮華﹔以及一些大學文學院的教授,他們謹守自己的崗位,致力傳承中國文化,都讓這股精神流傳不息。
(藍美貞,<啟蒙經學的毓老師>,遠見雜誌 1991年7月15日,p.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