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公告 同門報導

「從表格的寬度,問到預設的庫存量…」跟Uniqlo最年輕的店長學怎麼問問題

(圖片來源:InSapphoWeTrust@flickr, CC BY-SA 2.0)
有很多人常常鼓吹實習,將它視為幫助學生了解產業環境最有效(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我一直以來沒有被說服。
花兩三個月實習,其實只能看到某個產業裡某間公司裡某個功能部門在某段時間的面貌 — 那距離職場全貌有多遠?
深入研究歐美認真的企業如何辦實習,會發現這件事需要認真設計與運作––挑選分派、上課培訓、專案實作、評核回饋…這些都做到位了,才能造成學習的效果,而企業也能從中選擇最優秀有潛力的年輕人加入團隊。
在台灣,多數企業並不認真看待實習生,常常把實習生當作廉價(無薪)勞工,讓他們做簡易而重複的事務,學生從中學得到多少?
也許實習是讓學生了解產業界實況的工具之一,但並不是唯一。那麼,其他的工具在哪呢?最近,從一位台灣著名歷史學者,我發現了另一項工具,也許值得嘗試。
這位歷史學者是呂世浩先生。
讀歷史的大用:隨著歷史人物一起思辨判斷
呂世浩先生從年輕就不斷追問:讀歷史到底有什麼用,閱讀已經過去的事是浪費時間嗎?多年後,他從研究中發現一件事:現代學生讀歷史的方法錯了。古代知識分子讀歷史,最終不是為了累積知識,而是用來學習「判斷推理」。而這件事太有價值!
呂老師建議讀歷史的時候,一邊讀一邊把自己還原到歷史的時空場景中,了解主人翁的處境,每到一個重要關口,就把後面的情節先蓋住,詢問自己:如果是我,我會如何因應?會有什麼樣的判斷和行動?
想過一遍之後,再讀後來的情節,並且比較:我和故事主人翁的行動是否一樣?如果不同,各是為什麼?誰的方法比較好?
他最常在演講中舉的例子,是史記中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他斷要求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張良,黃石公把鞋丟下橋,你會撿嗎?他伸出腳,你會幫他穿鞋嗎?他一再刁難,你會怎麼辦?
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辨之中,呂老師讓讀者理解,黃石公如何教導與挑戰張良對「隱忍」與「搶先」的運用藝術。而後來張良輔佐劉邦爭奪天下,果然一次又一次運用「隱忍」保存實力,又用「搶先」高妙制敵。
呂世浩老師認為,正是因為讀歷史時訓練的思考與判斷,中國唐宋明清的知識分子能在缺乏現代科技的情況下,統治浩瀚的中華帝國長達數百年,並屢次創造強盛治世。
呂老師的「秦始皇」課程,成為了世界名校共同經營線上課程平台Coursera上的一門中文文史課程,一開課便引起巨大迴響,選修人數超過43000人,學生遍及全世界。後來課程講稿也集結成書《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他也是TEDxTaipei 講壇中,最受歡迎的講者之一。
如果呂世浩老師的方法,可以將歷史轉化為今日的智慧,相似的方法其實同樣可以用以培養年輕人的「業界素養」。不知道你發現了嗎?
讀商管書刊的大用:隨著當今高手一起闖關打怪
要了解古代的社會,我們有歷史典籍;而要了解現代的產業環境,我們身旁有唾手可得的商管書刊 — 其中記錄著今日人物的成敗歷程、探討了實際企業的興衰始末,而且預示了我們的生活與世界變化的方向。如果我們套用呂老師的秘訣:不斷蓋住故事後半段,思考自己的作法,與主人翁對照,不是完全也可行嗎?
就拿這篇人物報導為例吧:《Uniqlo最年輕店長林孟柔!23歲台灣女生管3億大店》。這篇簡單的故事,我們著試一段一段看,並且時時停下來思辨。
首先,林孟柔是清大畢業,經濟系、計量財務金融學系雙學位,她爸媽都不希望她去優衣庫上班(也許是希望她去銀行),最後她還是選擇了這個看似「大材小用」的工作。
好,停下。這是一個你我都可能遇過的場景:該進入技術與知識門檻不高的服務業嗎?該依大學科系的「相關產業」為就業目標嗎?如果跳脫一般大學與科系對就業的慣常作法,有什麼好處或壞處?站在林孟柔決策的當口,我們會做什麼選擇呢?想好之後繼續看:
她在進公司當最基層職員時,遇到了許多困難:衣服摺得笨拙,所有基本細節都不清楚,因為疏忽讓顧客改錯衣服,全要由公司賠償。
如果是你在這個處境,你會做什麼事情來突破困難?或者你會束手無策,辭職落跑?想好了嗎?看看林孟柔是怎麼做的:
1. 要求自己每天問每個資深員工一個問題,把答案一一抄下。
2. 下班後在上床睡覺前要摺五十次衣服。
3. 勤問,多小的問題都問,小到表格寬度,和庫存量的預設值,什麼都問,不怕丟臉。
4. 提出店鋪營運改善計畫,讓微風廣場站的顧客滿意度提升20倍。
後來,林孟柔因為表現特別優異,快速升上店長後,再次遇到一連串困難:指正下屬時發生對立衝突,在面對長官和抱怨的顧客的時候,都有些手足無措。再一次把下文蓋起來,要是你,怎麼辦?想好了,再看她無怎麼做:
1. 改變對資深員工的對談,不用自己的權威施壓,轉向共同目標:如何讓顧客更滿意?
2. 面對顧客抱怨,絕不引用公司規定推卸責任,而是站在對方立場為對方解決問題。
3. 因應和上司有時溝通不良,更加重書面溝通的比重,並全文中日對翻。
以呂世浩老師的方法為基礎,我們可以將那些強者、勝者的招術與心法步步拆解,化為自己的資產。甚至,我們可以更進一步。
用思辨讀商管,補實習的不足,勝歷史的大用
從近一年前開始,我開始研究商管書刊中的資料,是否可以成為年輕人了解業界實況的資源。我愈來愈肯定,廣泛閱讀商管書刊有利於了解業界實況,可以補充實習的不足,達成實習所做不到的事。
透過實習,是用幾個月的時間在一個點深入體會與觀察。閱讀商管書刊,卻可能在一年之間,透過數百個案例與人物,了解各領域、各產業、各企業、各種專業形態的概況。
我們能在實習之中看到許多「一般人」工作的面貌,有助我們做務實的思考。商管書刊可以讓你看到那些特別優秀的人與企業工作的形態,有助我們「取法乎上」。
呂世浩老師的歷史思辨心法,非常適用於研讀商管書刊,從那些優秀人物的經歷學習因應、處事、判斷。再進一步,如果用正確的思考方法,其實還可以將商管書刊及報導當做基樁,思考各產業未來的趨勢,以及自己的職業進展之道 — 這些課題,期待之後有機會再寫成文章和大家分享。
歷史記載的事件常是戰爭、國族之間對抗、君臣之間的心計…,這些事情,很難落在我們的身上。但是商管書刊之中,企業在商場中的競爭合作,主角與同事主管之間相處之道…這些事情卻很可能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舉個例來說,你學了張良的智慧,也不再有機會當軍師,打倒某個西楚霸王。但從林孟柔學習一些撇步,日後你很可能進服務業、競爭基層主管的職務,到時候很可能派上用場。歷史事件發生的時空,和今日差異極大;我們在商管書刊中看到的情境,卻與你我日後工作生活的情境大致相似。
如果你怕日後低薪、被埋沒、遇到爛主管爛公司,別再遲疑,快展開你的商管思辨之旅吧。

作者簡介

謝宇程,在學期間,從理組轉到商管,再從商管切換政策研究,希望了解大局,為社會有所貢獻。
在政策領域工作四年後,了解到時局變遷,隱身於大組織中奉公辦事,可能無法達成對自我的期許,無法做最有價值的事,於是決定離開機構,以自己的大腦為老闆,以社會全局為長官,獨立進行研究和著述工作。
數年來,最關心的課題是教育趨勢,尤其是教育與個人生涯實踐的關係、教育與產業實況的關係。核心研究題旨是:如何透過教育,創造健全而充滿活力的個人,進而創造不斷進步、富裕茁壯的產業、社會、國家。
經營部落格「學與業小棧」:http://learning-professions.blogspot.tw/
 
本文出處:http://goo.gl/8H98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