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4 6~10期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第八期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第八期
公元2014年08月13日 夏曆甲午年七月十八日
■ 【奉元講座】天賦中道,天然首學 文/王鎮華
■ 【奉元新語】大師論戰之一 牛頓朱熹誰偉大 文/耿如
【追憶毓老師】【追憶毓老師】组詩 文/心蓮
■ 【東北紀事連載】《遲到的重逢》 文/董華春
■ 【學員分享】龍顏講座‧《論語》 文/張中安
■ 【學會公告】 文/編輯小組
【奉元講座】天賦中道,天然首學 文/王鎮華
        很高興,又有一次機會跟同門介紹「中道」,我看到幾位學長、師兄下雨天還趕來指點,感覺有一點激動。去年五月在台大奉元社講了五場,最後一場就是「中道與天命」。當時發了三張綱要,只講了第一張,所以我邀請聽眾,如果願意的話,六月二號到德簡書院,我繼續講完。沒想到,七月進入這個工地,幫老師的奉元書院現場設計、監工,整個過程收穫非常大。我覺得,做事得到的心得,不是讀書能夠得到的。我幾乎把我這一輩子做人的心得,都在「做」的過程中又調整一遍,而且有很大的穿透。如體會「恕比仁還重」,恕是克己復禮,仁是一體之仁。
        九月二十八號,書院開幕。之後,我就看到林義正學長在這邊講孔學,我的座位就剛好坐在他現在坐的位置,我穿過玻璃,看到老師的塑像,然後林學長拿起老師用過的粉筆,頗有興發。我們特別把綠板搬過來,裡面的粉筆就是老師用過的。剛剛我仔細一看,被淘汰了很多,這些粉筆都很短。傳承,我就是抱著「接著講」的心情,要把中道,至少四千三百年前的中道傳下去。
        到大陸去,是今年四月的事情,去了十天,不是最大的經濟起發,而是最大的文化共鳴。我沒想到台灣半個世紀的安裕,已經讓我們對最深、最大、最久的文化有了自我疏離。我們日漸跟著國際用台面現實看文化了,而大陸才經過刻骨銘心的痛,還不會被淺近的真理感動。當我把台灣常講的題目講完之後,得到的迴響讓我感動。
一付對聯
        黑板上這個對聯「乾坤的孩子不忘本,惪道的大人真性情」,也就是我到北京辛莊,老師本來在那邊可有一塊地(昌平區)的一個小村莊,上課第一天,我也是寫這個對聯,但是橫批還沒有出來。換句話說今天我講的,就是這一年,尤其今年元宵之後到現在,它一直不斷在生長的中道體認。我們的小生命會成長,而文化如果你要體會,它也是一個大生命的成長過程。乾坤的孩子不忘本,我就是那個孩子,不失童真者都是。我心中最偉大的老師,我要在毓老師面前說,就是德跟道(註1)。
(註1)毓老師說的「自師其性」;孔子的「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佛陀體證的無師智、自然智等,都是指此。人類必須面對這天然首學;反之,人心更因此而重視傳統,傳天賦本原的傳統。天心天身的德道,當然是普世的,並非中國文化專有。天賦天命先於宗教、文化。
        毓老師是我心中景仰的幾位老師之一,但是我們可以直接讓天心之德自明,帶領自己,它契合的是大自然,生命本身的道。讀了經典,你要讀得懂生命的道啊。這個德與道、本心與原生,如果你體會中國字在創字的源頭,那幾個獨立又相關的關鍵字,意義都很深、很大,你大概就可以讀懂經典裡面的意思了,絕不是今天我們用的意思。
        下聯,「惪道的大人真性情」。古時候德就是直心,你還沒有思想,還沒有起心動念,第一剎那直心會覺知。剛剛德華說用心觸動心,這個心可傳而不可授,可授而不可得,得要靠你自悟。不管你悟不悟,再執迷的人,德仍然在第一時刻跳出你的心頭。不要說上天不存在、上帝不存在,那種話只說明你不顧良心、委屈良心。所以這個德字,既高又平,從德可以默契道。
        民國百年一月一號書院的生命講座,第一堂課我就說「天道以德見」。可是到現在才更清楚,是「用自明的德,相信自然的道」,否則兩頭都不到位,都是人心自己要相信的。你必須用天良、良知去信你內心深處最想信的,只要充分真實都可以,當然德道流露就是真性情,性之情。
        橫批呢?「震艮中孚」。我說今天要介紹的中道是四千三百年前的結晶,按照司馬遷的資料,從黃帝到堯舜禹,夏朝的開始,一共七代,而夏禹的開始,四千一百年,加上七代,大概四千三百年前。黃帝的黃就是「中」,我不得不用一點易象的想像,中道應該是由他開始的。我記得老師八十幾歲,還坐了十幾個小時車到天水,去祭伏羲、祭黃陵。我那時候很鲁莽,心想,怎麼去祭傳說的人祖呢?黃帝與蚩尤那個年代,你到了曲阜附近有感覺的,那麼多地名、傳言不可能沒有來源。所以我們的文化傳承,我幾乎確定是夏朝,不是商周。上有堯傳舜、舜傳禹的「允執其中」;下開文王易經的「中孚信仰」。到了周易已經是第一次權變,「改一為元」了。之後,就是我們讀的周易。帛書本的次序,就跟現存的周易不同。連山、歸藏、周易三易,講最短的時間就是夏商周,最長有人把連山推到伏羲,我沒有任何史料,所以我沒有辦法那麼長遠的來推。但有可能陰陽圖與八卦,是從源頭就掌握的「大始」。但,為什麼連山第一卦是艮卦?在座朋友有沒有看過這種資料,或者已經知道怎麼解,不要客氣提出來?我們是心得交流,我沒看過。原來,秘密是藏在「震、兌、巽、艮」錯綜的四卦裡面。人類這顆心,是老天爺把祂自己的心給我們,不是普通的心,動物植物只有靈,裡面沒有主動性,我們的心非但有靈,還能主動,「自主心」就是上天的心。當然天心還不等同天。這顆心大概在九千年前就大致發展充分了,問題在管住自主心之自主,自明、自制少不了。
        我是學建築的,喜歡中國的文字、藝術、雕塑啊,我這次去大陸還看到夏朝的齊家文化,一隻小羊,還有一隻母雞,那位朋友王林海老師,是王羲之後人第六十八代,他要送給我。我第一次起了貪念,說這個我要。走的時候發現那隻母雞有點落單,也是夏朝的,我說我心領了,還是讓牠們兩位活在一起,謝謝他。那一剎那,我發現我對文化還是尊重的,而我的佔有慾沒有強過我對文化的尊重。那個雕刻,不是商朝能夠想像的。它的自然與人文動作都達到最高境界。自然寫實,它就用幾個線條把一隻羊抓住了,人文線條就是稍微動一動,那個羊角捲起來的中心,剛好遮到牠自己的眼睛,其他身體的幾條線條、臀部的線條,就是現代藝術,最現代的,半抽象、半寫實,讓自然跟人文達到最飽滿的協調。我看了非常高興,因為我讀的震、兌、巽、艮四卦也是這種感覺。換句話說,以我自己有限接觸世界各民族的藝術,我確定新石器時代末期,九千年前,人的腦袋成熟了,早就要自己去創造了。我們現在的造象能力,不見得比得過那時候做出來的陶器。我上課有些夢都還沒有執行,我就發一塊陶土給大家,你做做看,跟夏朝人比比看。巴黎有一個博物院專門收藏中國古代的造形雕塑。我發現現代藝術不完全是從非洲民族來的,有些很可能就是從那個博物館出來的。
連山首艮的大始
        所以,從九千年前到四千三百年間,人類這顆心的主動性早就闖禍連連了,最後的結論是「知止」。知止就是這個心不能亂用,而正面必得止於至善,就是我們的主題中道。稍早,我是在〈大學〉格物裡面發現的(註2),「格來正應,道來德應」就是中道。至知的至,根本不要加那個攵,一加攵就有所偏離,就是人很用力的去用這顆心,那就不是良知、覺知了。本來只是至善的至,格來至、正應到,都有一個至,至就是到,至就是至之善。人類就找不到一個生命的起點,是整體的、充分的量,即萬物一體的善,就找不到乾知大始的起點,所以黑板上的橫批「震艮中孚」,要探討大本源。人類的問題追根溯源──即自主心,一直發展到今天停不下來。我不知道各位,找到讓人類知止的方法了嗎?如果有,你先說,我願意讓位,因為那個比什麼都重要。就是「震艮」,人起心動念如地震,你只要一用自主心的心就偏離了天命。
(註2)那天是四書課前聚會,世浩、嘉麟都在,由一位丁亮老師觸動,談接天命談到格物。
        下面一個字是「兌」,就是喜悅的悅。當時這個字並不是一個好字,是一種取樂自己的竅,只要你用自主心,用都是為了取樂自我。當這個竅一打開,不得了,就陷入人性裡你喜歡的部分,而且極端的膨脹。陷入即巽卦,到第六爻躲在床下不出來,還是凶啊。如果你已經陷入喝酒,陷入吃喝玩樂,知道已經傷身,甚至讓自己的心氣餒、內疚,那麼你要停,光拒絕朋友呼叫都不夠,必須從這行為的根源去停止。所以巽卦第六爻,一跳就是艮卦的第六爻「敦艮」,要猛醒、要超拔,要很深厚的制止自己的習氣、固定模式,才能重新回到自主心的自主、自由、自在。
        所以,我們中道的大消息,就是夏朝傳下來的。按照太史公的紀錄,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子孫。我現在對這個,誰是誰的子孫。誰是誰的嫡傳,有一點敏感,我的意思是說──我們都是上天的子孫,這根源的起點不提,提其他都可能是二度執著。橫批「震艮中孚」,上天就給了我們德跟道,用錯了這個厲害的自主心,就是迷;你瞬間能夠化迷自悟,就是悟,迷悟不是那麼簡單的用錯心,而是用錯自主心,所以你們可以想像我今天的情緒。我已經六十八歲,再大的場面我都可以滔滔不絕,反而今天這個場合,在老師的面前,在各位學長學姊面前,我有點持續的激動。
        一樣,我們可以稍微檢查一下自己的主體狀態,每一個人都在用這顆心,不管你怎麼用,你了解「心本身」嗎?了解的請舉手,不要客氣哦。心本身就是直心、本心、德。進一步,每天用生命去做很多事情,忙了一天,回到家裡面對家人,面對自己,我了解「生命本身」嗎?了解的請舉手。我不是要折損各位,我來是要肯定各位的,你一定有主體,德跟道。本身明明在,一用就模糊?
        第三個,你知不知道每天晚上的「努力」很神秘?努力,晚上內心會有一種呼喚:我該做什麼?但是人就喜歡取樂自我,那隻手打開電視、上網、跟朋友聊聊,所以努力就是天人的選擇。如果你常常感覺到「心與願違」,越追越遠,大概你選擇了人,沒有選擇天心、天道。我再說一次,我所有的話,現在比較直接,好像不太客氣,其實我是最大的肯定跟尊重,要不然我不會講今天這些話。很好,各位都是誠實的人,我們就可以講今天的題目,這是孔子不直講的性與天命。
資料說明
        這份20頁的冊子,大概兩個禮拜前就已經印好了,而且在德華禮記的讀書會上已經講過一次,今天能夠再講一次,我實在不敢貪心,一問再問。我覺得我們同門有機會到台面上來,跟大家分享長年心得的人都不多,我已經是獨厚了,能夠講了三、四次。講前發現,這個前面如果不印一些資料,可能還接不起來,所以又印了兩張A3的,正反兩面一共八頁A4的。前面四頁,你可以看到德簡書院24年來的紀錄,也就是民國百年我已經把主體掌握住了,我可以用我的自我意識(口語)去談中道。
        對老子來講,中道是沒有辦法談的,所以各位如果聽了有點感覺,只是還不是那麼有把握,那點感觸是非常可貴的。道已不可說,德呢,你要了解道的眾妙之門就是德,所以德跟道,在道家的語言,就用了玄妙兩個字。我還嫌他用這個字,破壞了那種澄明朗朗的感覺。整個德跟道都是天賦,就是明朗乾坤的大自然。
        我們現在眼睛看到大自然看不清楚,就是因為這個德不穩定,只有偶爾的時刻看到,發現大自然是一股浩瀚的氣氛,非常的奇蹟、神聖、莊嚴,可是又很自然,偶爾心領神會的看到。既然老子都講得這麼辛苦,我不可能講得比他清楚。孔子的方法更好,就活在裡面體會,用實踐去體會,那是比較接近對道有感覺的人所做的事。你怎麼想,哪怕你已經抓到真理的句子,沒太大用處,體會看看。
        所以我前面發的兩個大綱,民國百年就是「天道以惪見」,第二個大綱就是在奉元書院成立大會時,理事會要我介紹「書院的功能和精神」,我第一次想把「經典裡面的經典句」整合看看。所以當時那份手冊留下了我憑記憶,把經典裡面我認為最受用的句子列出來。沒想到就在整理第二頁這個大綱的時候,看到了西方人敗陣下來的兩個論,「本體論」和「本質論」,中國用它自己的方法早就說清楚了。德就是西方所謂的神學、本體論;道就是,道當然有形而上形而下,形而上是道,形而下是器。而西方呢,胡賽爾似未竟其功,而海德格放棄了,我居然用經典句,在整合的時候,第一次發現形而上學、本質論,連上本體論,就是幾個字。所以我特別把這個資料印給各位。另外一張A3的第五頁到第八頁,你可以看到上面的日期,就是這一個禮拜誕生的。因為我每一次講中道,朋友們都說:你要講少一點,你的用字很口語,但都不是普通人的意思,你能不能換一些更精簡的字?我聽這種意見不少,就是「我當然懂你講什麼,不過你的表達有問題。」我太太叮嚀最多的就是:短一點、少一點。我努力了。第五頁第六頁就是新的、少一點的中道講綱,如果各位要我講這兩頁也可以。第七、第八頁是前兩天,偶開天眼覷紅塵,我終於看到中國夢就是中道夢,而且這個夢不是在彼岸,是在此岸。老子一共有六、七次提捨彼「取此」,就是肯定這一生的出生入死、生生不息,就是中道。
        所以,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就是通過一生的自我實踐,體會到生命本身的豐富。你每天用生命去追求外在的,值得嗎?包括學問、出書,包括名利都一樣。原來實踐心得是不跟別人比的,不跟別人爭的,是將來自己臨終要拿著它去面對上天:我真的懂祢,讓我們走這一生是什麼意思。所以,我今天雖然是來跟同門分享一點心得,可是我的心情非常嚴肅。希望我的話,每一句話都能知止,正面止於至善,負面有過錯就停止。
        剛剛來之前,吃完中飯休息一下,領悟到人間最深的真理就是「力透紙背」,你講人的負面,能夠穿透到正面,光罵、譴責沒有力道,你讓人真的懂正面主體是什麼,德跟道是什麼,你不必譴責,只要直接到位的講事實,別人即便有一些痛,他會感謝你。好,我可以開始了。
前言:兩心,兩個世界
        請看冊子的第一頁。「天賦中道,天然首學:內中練心,尊卑自牧」。前面兩句是標題,後面兩句是內容。良心跟自己的私心,這兩顆心在一個心頭,這兩顆心所看到的是兩個世界,天然與人為重疊在眼前。
        老子常用的一種句法,「知,不知,尚也。」原來他不是概念,他是在講這兩個世界的對照,你要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高尚的。下面還有半句「不知,知,病也」,不知道假裝知道,有病。早先,我只知道被他大大的棒喝了一頓,可是我不知道他罵到我哪裡,原來是兩顆心啊。在座文化的弟兄姊妹們,你們知道這兩顆心之難搞嗎?毓老師說:「自處是最高深的學問;自己問問吾心,能不自欺嗎?」就是指自處之兩心。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他最有名的執問教導法,專門提問,問到你逼出良知。他心中是有信仰的。他可以逃走,但不逃,依當時的判決,喝毒死掉。蘇格拉底是硬朗對現實的啊,這是豁達的悲劇!天人兩面都打開了。
        十三世紀,天主教《神學大全》的作者、神學家亞奎那,他那一本《神學大全》快完工的時候,他把筆擱下,「我無法再繼續寫下去了,在我所見的事物面前,我寫下的東西似乎就像糟粕一樣毫無價值。」他自己質疑他所寫的權威、神學、著作,可是天主教拿來又用了四百年。到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才慢慢式微,為什麼?
        老子的「知,不知」,還有「為,無為」,這都是一套。有一句各位很熟悉的,「無為則無不為」,上面還有兩句,「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那個損不是別人損你,是你的良知會罵自己,用這顆心怎麼這樣用?是一再的自損,內咎自餒,最後無為;而這個無為,你就回歸天道、中道,而無不為了。老子還有一種用法,「斆,不斆」、「欲,不欲」,這個是從中道出來的話。
        現在沒有人要教中庸、中道,其實中庸的正確意思就是用中道之常。修道之謂教,我們自認為是文化工作者,我們有在修道嗎?把扭曲、迷失的道,修復回中道,大家很容易就走上去了,而不只是你自己修不修。「天命之謂姓,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指此。所以竹簡本的老子,不是「學,不學」,而是「教,不教」,教大家不教的那個。反過來就學講也成立。我看到各位來,很高興。你願意「學,不學」。不要說我們同門,連我的學生都會說,王老師再怎麼講就是德跟道、主跟體。雖然隨歲月有些新意,但值得一聽再聽?
        有一陣子我去了大陸六個大學,回來後大女兒問我都講些什麼題目。六歲的小孫女代我回答:一定是有關主體的那個。主體就是中道,德跟道的中道。我順著老子的尾巴,補了一句:「止,不止」,是中道的語言。你知道人類該止的是什麼?該止的不能止;不該止的是什麼?中道,太有意思了。「止,不止」這三個字是我加的,你從人類的負面切進去,能夠把正面勾出來,我跟你磕頭,我是講真的。因為你把天人兩層、內在兩個心全部通透,才能做到「止,不止」。我們現在是不該止的止了;該止的停不下來。老子所謂的知止跟大學所謂的知止是一個傳統,但是內涵、輕重不太一樣。我覺得中國人的皈依就是知止,中國人的持戒也是知止;一正一反澈底一起來,就不同宗教式的信仰了。直面上天,比直面教主,鬆透。
        相對的,西方至少有四個分,一開始就分了。希臘的神話跟理性的關係我不知道,所以我不說,我沒有資格隨便講,我沒有讀過原典的資料。但是神話裡面有太陽神、酒神,理性跟感性是對立的,二分而對立。尼采走上感性代表人物,1900年自殺身亡,這個風氣到今天我們周邊也開始了。苦悶虛無至極,為了一點感情甚至為了在媒體曝個光,就可以自殺、殺人。它的理性一定是主客二分的。
        我在成大中文系「第一屆新儒家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有一位台大教授說,王先生你這個不是學術,我說那是什麼,他說你要搞清楚,學術是西方的東西,(我都有記錄)他說,學術是第二順位,必須主客二分。我肅然起敬,但是我並不動搖我主客合一的實踐心得,我把那個錄音稿完整的紀錄在論文的背後。成大請大家把討論的部分加入論文,但是他沒有正式印刷出來,經過妥協後把錄音稿夾在論文集裡,寄發給與會的朋友。很重要的一個資訊,主客二分就不是中道,而我們中道剛好就是主客合一。
        第三個,唯心唯物其實都是人的主觀,理性的產物。連唯物論都是唯心的。不過這個唯心有很多意思。牟宗三先生為了確保我們心性的學問,特別說東方的唯心不同西方,我們是東方的唯心論。已經來不及了,你只要用上別人二分的名詞,談自己就格格不入,甚至就看不起自己(不像那個樣),說中國沒有哲學,中國沒有建築史,中國沒有那個沒有這個,統統沒有客觀主義的知識。孔恩說科學仍是那個時代一群人所認為的客觀,故也有其主觀性。事實上西方走到今天,剛好呈現了理性的瓶頸,到東方來找到答案,最少已經半個世紀,但中國沒有回應過,正面回應。
        最後,客體的大自然已經被分成形而上形而下。這四個分,只要你沾上去,就很難恰如其分的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
(一)自主心的知止
        一開始我們必須從自主心的知止起始,就是連山首艮,而且它是正反雙訓,至少四千三百年前已經到位。自主心下面我註了震兌巽艮四卦。要特別注意兌這竅。知止呢,正面止於至善,「格來正應,道來德應」,就是中道,中孚信仰。反面呢,「知止而後有定」,中的相反就是辟,這是專有名詞,辟就是偏,偏有各種程度:過、錯、罪、惡。所以我們以家長的權威、讓孩子養成不能錯的習慣,是很錯的。人有過,甚至可以錯,只是不能不反省。易經不就是「履錯然」嗎?你有覺悟的時候,在實踐上一定已經錯很多了,誰沒有錯?耶穌說可以錯七的七十次,孔子呢?不限次數,有過能改等於無過。有過不改,才是真過。原來,我們不太願意看清楚自己那一顆平凡的私心,總是私心跟覺知糾纏在一起,高估了自己的高度,看不到低的、平凡的凡心。
        繫辭說「天道下濟而光明」。天心,自明的德,很高,天的心嘛,可是它下濟,變成我們人間心頭的自明、心光。第二句「地道卑而上行」,萬物都從泥土努力的往上長,人的私心凡心也不例外,每天有實踐心得就是成長。讀點書還接近一點實踐,看要讀什麼書,所以讀經少不了,但並不充分。經本身充分,讀的人有實踐體會嗎?很容易概念的掌握、假裝的鎖定。
        我特別在兌的下面,寫老子52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瘽;啟其兌,賽其事,終身不救,」這是竹簡本。我發現古風嚴謹仍有人很喜歡竄改經典,老子早就被亂編多次了,竹簡可以證明。當這兩句出來,太妙了。佛陀說,煩惱要從煩惱的根源去解決,不喝酒不是戒酒,而是想戒酒的那個心能自制了。痛苦也是一樣,人間的苦難這麼多,要從造成這個苦難的根源去調整過來。就是這個竅不能開,兌竅,根本當然在自主心上。
        我的小孫女,從她四個月到現在十歲,我根據蒙特梭利的幼教體系一一對照,才發現說謊、工具心態不用教;整個生命的避重就輕,自己就學會說謊、工具心態。也不能怪誰啊,我只能怪老天爺沒有警告我們,這顆自主心不能亂用,亂用要付出代價,臨終你一定知道。所以我教這個,是啊,是蠻嚴肅的問題。要把取樂自己的「兌的竅」塞起來,而正的竅就是德,在自我意識的背面,就是無意識的覺知、良知。你敢把自己的自我意識,自己用這顆心的那個「用」徹底的釋放,你的本心、良心、覺知很可能就浮現,還不一定。就這樣,整個佛教的核心也是這個「無念有覺」的觀念,為什麼不直說?我不知道。我常常夜深人靜時,一個人在書院走來走去,為什麼這麼多正派的宗教不直說?誰不肯讓上天回來,用祂的直心直接來帶領我們?是誰啊?
        德,就是啟蒙最需要打開的竅,一旦自主心養成習慣取樂自我,這個竅就會被遮蔽,而不容易開了。閉其門,終身不「瘽」,勤勞的勤改成病字邊,也就是過累的病。「啟其兌,賽其事,終身不救」,你取樂自己,不管是玩車子或者玩郵票,甚至玩荒野,對不起,我不是否定這些單位,而是陷入一個專門的方向就會終身不救。其實,荒野接觸的是大自然,是很正確的方向,但是融入體會不等於以專業知識去認識,大自然也不可言皈依啊!德才是恆定的皈依,你可以從大自然了解道,但是有沒有悟德?未必。德與道,必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我常常覺得講話好難,幾乎講所有的話都會批判到別人。我這一生對我的學生、對我的朋友,都不太敢要求,我只能要求自己。大陸回來以後,我的性情有點變,就是在這一點上,我願意直話直說,即便有所得罪,只要我關懷的心夠的話,我就不在乎。不是我自己講得痛快,我講得會痛。
(二)中道仍在心頭眼前
        以上是「知止」第一節,剩下我就不多說了。第二頁,就把中道用圖的方式呈現,「中」這個字在甲骨文,一塊石頭上面立一根桿子,上面下面都有旗子,有的兩條,有的三條,它會東飄西飄前飄後飄,但是桿子中立不偏,那根桿子就是德,而整個自然萬物就是那個大圓圈,中道。首先,格與正的甲骨文,你看那根直線上的兩個字,腳趾頭向下,中間一個圓圈,就是格,格物的格,沒有木字邊是它的本字,就是腳趾頭向著小圓圈來,這個字就是格。(有的時候用一條線,「唯精唯一」的一,也就是圓融的一真境界)。右邊「格來至」,看到沒有?一棵樹木到你面前,你怎麼閱讀這個樹木,怎麼體會這個樹木。對原住民來講,他沒有孤立事件,在他們心裡一棵樹、一個地區的生態,甚至整個大自然,是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全部是割裂的。所以格來,你要正應,你要用正的心去跟它相應,這個應字就是感應,就是易經的咸卦,交感。所以我才說「格來正應,道來德應」,這不是隨便亂推的。道來到什麼程度呢?至,要注意這個字,「乾知大始」就靠這個字挺住,至就是充量、盡量,萬物不是無限的,萬物是一個很充分的整體,你一割裂就完了。莊子的「混沌」,鑿開七竅就沒有了。所以,甲骨文至這個字,是一根箭向地面射來,就是至的本意,天賦至善的至。所以我剛剛說至就是至之善,就是道。
        我最近對於中國古代那幾位造字的人物,包括倉頡,有點著迷,我常常說我是倉頡的乾弟,人一契合,就會發這種想當然耳的瘋,大家都是兄弟,超越時空。我下面特別用手寫的八個字,形容萬物的這個道、這個格:「有情有信,無為無形」。毓老師說:識破人心嚇破膽。那個時候我很年輕,根本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麼,只知道心上被砸了一下,現在很清楚。莊子這句話反過來講,你就清楚了,「有為有形,無情無信」,整個資本主義就是這一套,不值得你相信。你懂得甲骨文上面的「各」,下面「正」腳趾頭就往這個格跟它相應,當然就是正,也就是德。看左邊「正應到」,這就是你的主,應的下面我特別寫咸,咸卦、交感,就是感應關係。我發現西方要說服你,用的是客觀主義的知識、理論,跟它相應的是人的自我意識,好智就被它說服,但是我們的良心未必被說服。我每一個字用圈圈起來,就表示這個字是立體的,不是字典裡幾個解釋能夠掌握的。「主」就是天德,乾卦的乾,它也是咸卦,也是一四二五三六的內外相應。「體」是地道,是坤、是格。其實,你有沒有發現我現在在做的事情,是有點來不及了,等到你有中文古義去說明它,方方面面已經複雜到講不完了。後面一張更複雜。
        只要你的心一起心動念,「主」的下面有一個菱形的框,那個「心」很厲害,它是有目的的,人心總是往外追求目的,外分。整個德跟道,越跟別人分享,自己就越大樂,我每一次介紹德跟道,我自己就在旁邊更多懂一點;但是人為的東西,我給了你我就少了、沒有了。我所講的中道是德簡書院與古相應發現的,我有沒有體會到這個東西,就看──我講的德道真實,都是太陽下面明朗的東西,沒有秘密可言,可是它又「與心神袐」(註3),是最明朗的神袐,不是神袐的神袐。人心所做的就是人為的「台」面,我也想換一個字,有點學問的字,我換不出來,只有這個字可以說明:一上台面私心自用,包括我自己,我從來不把自己例外。
(註3)心與靈、心與神之間的關係:原本,心本神明,誠本靈通;其次,靈與心隱,神與心袐。
台與體的關係更讓人無話可說:人為台面傷害生態,主體仍護養眾生,指示活路。
        台面下,兒女知道、太太或是先生知道,可是他敢講直話嗎?我不是要製造家庭糾紛,只有最親的關係能直說,資本主義居然把兒女對父母的誠實要求取名叛逆,我看不起資本主義。我父親到走不了解我,誤打過我兩次,我心中從來沒有恨他,只是有點遺憾。如果那時候資本主義已經進來的話,我看我現在的態度不會那麼平和。我不齒「深懂人性,更懂自主心,想要從外找藉口,發洩他的怨恨」,這是怎麼樣一顆邪惡的心,讓我們的家都破碎了,婚都不結了,你就知道我現在講話的心情是什麼。
        下面十個字,「正負介如石,反返道之動」。人這顆私心所作所為,從自然看基本上都是負的,所以負向思考是人心的慣常。整個大自然都是正面肯定的訊息,包括自然遭受到的痛,都有正面的價值。你被毒蛇咬到,都非常有啟發的內涵在裡面。老子所謂的「反者道之動」,就是要從負,反面返回來,有回來嗎?這個又花了我不少白髮。人心跟台面,都是「物極必反」,那個回來是反彈,才反彈回來好像要回到中道,其實沒有,又反彈回去了。佛陀的形容詞就是「隔日瘧」,有一種瘧疾,今天發冷明天就好了,可是隔一天又來了。人負向的慣性習氣,能量這麼大。這一點,我保留,我不願意找到可以放縱自我的大藉口,我不要。有人真的很有意志力,不犯第二次過錯,誰啊?孔子最心愛的學生,顏回不是蓋的,不二過三個字貫穿中國歷史,我做不到,我佩服他,我並不因此把他孤立。
        這個中道要花點力氣證明,上面我舉了九個實例。「天命之謂性」,一個性字,自性就是德,種子裡面的天性就是道。中道在那裡面。第三,你的無意識可能是自明的德,也可能在作白日夢。人來了,心沒來;心來了,也不知道飄去哪裡,不能專注,若是德一定和種子裡面的道契合。
        第四,德就是覺明,古代有這兩個字啊,明覺、覺明都有。道就是天然,種子裡面的天然,你要了解萬物,不需要每一個物都去研究,只要了解一種物,觸類旁通就可以了。荀子就透出這個訊息,掌握一個類,旁通,就是一體感。第五,大家很久不用真實這兩個字,原來只有德是真,只有道是實。道不是無常,雖然它出生入死,究竟是死,但是通過有限的這一生,我們可以掌握不生不滅的德。德是恆定,道是有生命的。但是我們的道生生不息,這個跟佛家有了一個區隔。真實我很少談,也不好意思談,到底誰最真?誰最踏實?值得一問。我不給自己這個承諾,就看我當下起心動念我做了什麼?一個人如果用無意識,很率真、很本質的說出真話,旁邊的人有感覺,而且,你的真話剛好掌握了自然法則,自然裡面一個重要的觀念,人家更有感覺。所以,虛雲老和尚說:「行持真實,著人耳目」。深切著明的著,能夠亮人家的耳目。可是講道理,頂多像火花,想契合天然,一點辦不到。知識障是「執限」,浪漫想像是「過想」。
        莊子裡面記載,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去跟孔子說,有一個人叫王駘,非常熱門,上課不講話,每個人到現場跟他相處一天,走的時候元氣飽滿。孔子說那我也要去聽課。這就是莊子,很會拿孔顏來墊他講的話有多重要。那個故事我聽完以後,不能說不相信,因為「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有點感覺,教需引導,等到講話就來不及了,你的樣態要像個人,有豐富的信息。
        毓老師有一次跟蔡明勳學長說,「你要不要學做人?」明勳說:「好大的震撼。」老師也沒講什麼,只看到老師站在那邊搖玉柱,道家的功夫,左搖圈,等一下右搖圈,他知道老師隨時在練功。做人,你坐的姿勢是不是有福報的,有沒有通,百會有沒有通天氣,海底有沒有接地氣,這個不是神話,有打坐經驗的都知道。所以毓老師日常生活就在修,晚上「不倒單」也在練。真實,理未易明,性情比較接近。性理或是性情,對中國文化來講,不是理性近真理,而是性情。因為一講到理跟情,已經落到第二層次,你坐在那邊就有個性情會出來。所以,王駘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不是空的,雖然我做不到,嚮往之。
        第六,德就是「真主自明」。你的自主心再也不敢做主,以惪為主是自明的。道呢,就是「大實自然」。老子說,「道曰大」,上古文言文的大,大多指道,除了道之外沒大。可是老子偏偏又說「見小曰明」,請問道是大還是小?兩個都是,博大在精微。
        老師晚年想要發展「微哲學」,我參加大學中庸的讀書會,沒幾個禮拜我就聽到這個訊息。其實道隨時都可以學,你一定要通過內心的「細微狀態」這個考驗;大自然,小就是大,行就貼緊道,沒有二分。只有人為的東西有形無神,以為是道,其實是器,所有的法術都是。
        第七,我對德跟道、自明跟自然,有進一步的解釋。古代「改一為元」,當代「繼元復本身」;就是心本身跟生命本身。你信什麼宗教我尊重,可是請不要用宗教替代上天賦予我們的德跟道,中道現在就在你的心中(不證自明),你還活著,就在你的生命上(自然大化、自然而然)。
        我很注意老師講權變,他說「要從根本上變,稍微變一變,通了,就是權。」我看到同學的二段上課筆記非常開心,因為我很怕把權變解釋得動作太大,連中道都可以不管,那不行。你看看周易的改一為元,把人的一心一德與一體一道,改為天的乾元與地的坤元;視角的重心移了一下,中道沒變。我們沒那麼大的學問,但是也有一點經驗。要跟現實溝通,你如何肯定老百姓,尤其執著太深的人,他都在用德/覺啊!德已經被異化疏離了,他不相信了,可是我們在旁邊要告訴他,你還是有德啊,不是嗎?德從來沒有離人而去,是人自己信不起有德。所以,我找到心本身和生命本身,剛剛我有問各位,我有否定你嗎?我在肯定你。德道就在兩個本身啊,心一動、以身發財即乖離。身是生命,已是目的。
        第八,我特別把心本身叫做天心,大地萬物生命本身叫做天身,有一個用意,正派宗教只處理了前半段,沒有正面的面對天道、天的身體。最近福島的核汙水每天四百噸流入大自然,不歸路的警鐘、最後的警鐘已經敲響。人卻還在僥倖,哥本哈根會議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答應減碳;美國最近講出來的是2030年減碳30%,你看多沒良心。大陸也很謹慎喔。我的口氣有點變,不是兇,而是再不說對不起我自己,也對不起前面的這個人。我一點也不想讓大家有憂鬱的執著,黏上去,不要。你就做你自己該做的,良心就可以過去。良心,是內耗之所在。
        我看到非洲乾旱,一個小孩托了一個水缽子,才雙手這麼大,他一天的用水量就這樣子。我從那一刻起,洗臉不敢用滿盆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太敏感了,反而覺得我有知止的能力,馬上改啊。別的我做不到,我當然不會泡澡,尤其到五星級飯店,更不可為了「夠本」(台語)猛泡澡,有感覺嗎?
        很可怖,人的自私;人的切割最可怕,災難還沒有到我家門口。這邊我可以帶出來一個話題。德跟道、主跟體,那個德一定是獨立的,慎獨就是它。先是見獨,莊子;再來是中立而不依,中庸,那個就是獨立;最後你為這個社會做事,恭己正南面,必也正名乎的正名,就是慎獨。你每一個人為的動作,影響別人的禍福,你要負責。包括我們現在出來的書,我們說出來的任何言論,對別人的影響,你要負業報的責任,臨終你就知道這是真的。我現在努力在每個當下不造業,做點對得起人我的事情。但是這個獨立,很重要的就是「不與」,陰陽才相與;別人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不是陰陽合的,你不要管太多。不行,忍不住就是要指點別人,訓訓別人,這樣不可以。體是一體感,老子的話就是「無割」,不能切割。整個專業化就已經切割了,上個世紀專業化最大的痛在無法整合,無法正確使用正確的知識。專業經常欺負老百姓,我們也有一個專業,我們也在欺負別人,所以人人都被所有的專業欺負。主跟體、德跟道,獨立而不與,尊重別人的主體,一體而無割,不要切割生命、道體。我們現在的小孩才五六歲,就很會切割耶,你問他什麼,都不知道,因為那個切割最快。我順便講主體的獨立性和一體感、不與與無割是並存的。
        最後有沒有人真的做到德跟道呢?有的,三歲前的嬰兒。我的二女兒最近生了一個寶寶,她有個現象很驚人。老朋友都知道我二女兒叫小元,是很出色的女士,可是她生了一個孩子以後發現,她必須把所有的優點放下,接著缺點也全部放下,然後進入一個模糊狀態,她發現她什麼都不懂,很多人產後憂鬱就是這樣來的,然後有情緒的話就會恨那個男的,還沒準備好就讓我得孕,什麼都不知道。還好,采元,她模糊了以後,很快就注意她沒有空模糊下去,她要注意很細微的吃奶、換尿布、孩子為什麼一直哭……,她的心要整個貼上去,注意孩子最細微的需要。好傢伙,我發現生孩子是最棒的生命功課。在座的男士們請注意,她可以把自己的優點、缺點都放下,那個模糊就是莊子講的混沌,也就是當代蝴蝶效應、混沌理論的混沌,而那個細微就是「見小曰明」,也就是精微,博大在精微。「始信真放在精微」,說我這個人放得開,就看你能不能從真正的「乾知大始的精微處」去放,而不是放肆自我意識或外邪的心用覺知。
        1907年蒙特梭利就發現孩子有「吸收性心智」,就是德,而且他的身體整個人性有「敏感期」,八九種,就是道。跟大人不同的是,老天爺直接在帶他,因為他的自我意識還沒有開始,兩三歲才開始。大人卻要靠自我意識去執行無意識、覺知,是用覺知鍥入天道萬物,如實的掌握真實。我花了力氣講這段,是在呼喚中道,我們祖先讓我們這個民族活六七千年的主因在此。最早的卦,數字卦刻在鹿角上,五、六千年了。這麼直扣天賦中道的天人文化,這一百年,五四的反傳統,還沒有給文化一個平反,沒有;台灣已經滿地開花,中研院是代表。我在中研院文哲所發言,我就當眾提出文化主體性的問題,我不是要吐槽,我只是作一個不忘本的子孫而已。
(三)生命的意義:學習、成長-修養、配天>創新
        好,第三節,「生命的意義,以成長體會生命本身的豐富。生命本身就是上天落實的榜樣」。我們常常問,人生是否虛無,台北一個名流當面問我:「王老師,生命是虛無的吧?」他的意思一定是虛無。我當時很正面的告訴他:你看到我沒有點頭,而我現在則會搖頭,並直指生命本身的豐富實在。我們現在每天的生活,是假設從虛無出發、還是從真實出發,很清楚。原來生命本身就是上天億萬年演化出來,給你體會的榜樣嘛,能夠用生命活出一些生命性的內涵、活到生命活而化之的標準,才是個人。所以「浩瀚天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天以道示德!」祂創造了萬物,一句話都不說,也不控制,尤其是人類自主心,你要做主,祂讓你做主,你要糟蹋大自然,祂讓你糟蹋。但是,大自然已全面在攤牌了……。
        通過中道的體會,第一個就是「位行」,要面對自己的成長,不管幾歲。通常到了社會,忙於外在的專業、賺錢、成名立萬,會把成長暫時擱置。到了中年危機,提醒你回來重新面對少年的成長、理想,如果回不來,容格說會往切線方向射入虛無。所以壯年以後,你的容貌、整個人的狀態,就在說明你這一生怎麼活過來的。
        成長,上天不會辜負對你的許諾,第一個就是學,如果不知道成長,至少可以去學。而中國的學,從來不是西方的學。我請了靜宜中文系張慧芳教授來講《論語》,她說「學」,就是悟,說文解字的定義,而悟的意思就是覺,唉呦!佛家的最核心,我們怎麼學的第一步就是覺了?你要自己悟,別人怎麼講你怎麼聽,那不是學,是你聽到什麼,自己再去悟才充分。不然只是把話背下來有什麼用?要回到自己生命的脈絡去悟。然後,她說還沒完,第二個字效,效法,身邊只要有另外一個人體現出來、活出來的比你多一點,就趕快效法呀。而我們現在的效是效法誰?偶像。影歌星、運動員是我們的偶像。整個資本主義消費生活居然把「人格典範的效法」轉用到推銷產品。我之所以覺得,資本主義有點邪惡,它真的懂生命的成長,可是很邪的利用,控制青少年、青年,甚至兒童、學者、執政者,全部控制。所以我看一個人,我只看他有沒有搭主流的便車。他一搭主流的便車,裡面又沒有半點生命文化,對不起,道不同不相為謀。
        我在呼籲什麼?我們要對得起毓老師所提的,真的「問心無愧」。誠意就是勿自欺,就是不欺自己的內在覺知,沒有第二個心(標準)。再來就是修跟養,修就是把錯的改掉,養就是把對的養厚。我想不必多說。旁邊有兩朵花,各位可以看一看。一個是身心與主體的關係。另一個是人對自我的嚴重自盲或閃躲。
        原來人的知識最缺乏的,就是老子所謂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與「勝人有力,自勝者強。」你能贏過別人,那很厲害、很聰明;要能贏過自己,每天的德行都在增加,才是強者。我大概四十年前讀老子,看到這句話,就再也放不下。知人是聰明是厲害,自知才是德、智慧。那每天呢?我能不能掌握台面,我不知道,但一定要能掌握自我、自己的時間/志趣,自己要把握得住。
(四)中孚:「在裡面」的信仰
        (四)中孚,是一種「在裡面」的人文信仰。人是活在中裡面,「天道、天文有天明」,「地道、地文有地氣」。大陸對地氣很在乎,如果你講話不接地氣,他知道,那個是宗教,那個是靈性理論。所有正派宗教必須從自己的經典,提出它怎麼對待大自然,怎麼對待天的身體?有人這樣提出過嗎?上古幾位聖王、孔子、老子都有意避開了宗教式的信仰,一個道字完整說明了「人與天地參」的人道生命。所以我們講人、人文、人道,前面一定包括天地,天就是德,地就是道,不需多討論。我發現中國文化,有人裝神弄鬼,但沒有一個人敢僭越上天。我們也不喜歡下咒語,真正佛教的咒是用聲音把真實顯現出來,是有其能量的。但講到咒,還是所有法裡面偏法術的一端,更根源的還是法本身,而法還不是道。道是你去做的,做了以後有體會,講出來,記下來,就是佛教的法,還不是我們中國文化的道法自然。我們文化始終堅守道:道是在生命場域,自己要去走、要去做的。古書統統是這種話,你沒有體會,你不知道它在說什麼。所以,陳寅恪先生,這位舉世公認的史學大師,懂十六國文字,直接讀希臘文、巴利文、梵文,大半的經典都直接讀原文,但他自己承認,他不能講經,不是假客氣,因為經要講到最高又最平的德;要講到最大又最實的道;還要講到一步一腳印、踏實的生活脈絡怎麼走。那不是論語是什麼?老子則直扣德道大提醒。
        中孚第一個特性:在中道裡面,不是人言為信,是「在裡面」的信仰,不是宗教式的信仰。孤獨而見獨,真的知道天心在心頭,而天身在眼前,你就願意認錯、擺平。第二個特性,活在裡面,獨立而雙立,就是立本、立大,立志於道。第三,活出主體,你已經在中道上,你怎麼把它活出來?也就是到社會上,自己立格完成,有點成熟了,怎麼去社會推動呢?注意孔子講「必也正名」那一章。子路說:如果你有機會從政,要從哪裡做起?孔子說:必也正名,子路說:老師你好迂喔。我覺得那時的師生關係比我們有種。我跟老師這麼多年,我聽課三年,每年拜年三十幾年,但我沒有一次敢效法子路,說「老師你很…」我講不出來。老師走後我才發現他有一個態度,你有種就來跟我講,你更有種就來跟我吵,你真的更有種就講文化給我聽。沒有,沒有,我不知道其他各位學長、學姐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今天在老師面前講中道,如果他真的在,他真的現在就在啊,我頭皮都麻麻的。我們有到老師上課的地下室去接靈,當我在拜的時候,我覺得老師的靈在這(頭頂),我不是在講神秘的東西,我是自己認真的,老師的精神我願意接住;到了書院這邊,當我磕頭的時候,(老師的靈)出去了。我覺得老師在,我當真把這個空間當成老師的空間,我看不得別人在這邊輕佻、放任。
        名正言順,言順事成,禮樂興刑罰中,這幾件政治上很重要的事,就是儒家的政治哲學,甚至政治的文化觀都在裡面。旁邊有兩朵花,先是:「空間是讓出來的」,這是我對文化有信心以後,出來的第一句話。心裡沒有文化,才要跟別人爭,而自己也很掙扎,整個生命是堪忍啊,快要受不了了。鄭捷只是受不了發出來的極端行為,不要,不要!因為天給我們的德跟道,這個真實的空間,全部空在那裡,「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你真的走德行,你就在中道上,眾生都在上面,有幾個人體會到?只有自己與祂知道。請問這是肯定還是否定?都講到了吧。這就是知止的妙處,我們不談那麼嚴重的皈依、不談那麼嚴重的持戒,太嚴肅就不夠嚴肅,但是守住心頭自有皈依、自有行止,我絕不放肆自己這顆心。
        下面一句:上天也架設了「感應道交」的網路。「超越古今中外、語言文化;古往今來,有感情的心靈相呼應。」這就是我在書房的樂趣。台灣經濟起飛十五年後,我就慢慢跟媒體沒什麼關係,以前還算是少壯派,後來發現學不學,教不教,日益沒有關係。跟古人來往如沐春風,那種精神的飽滿,心花怒放,非常溫厚,你要怎麼批評他,都不在乎,你只怕不相應。我現在比較喜歡對權威說真話,不必挑釁,但可以說真話。孟子說,「說大人則藐之」,這樣不好。應該悅大人則實話實說,「實言危行」是今天該做的事。
(五)天命與命運(執命)
        (五)「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有自主心卻執意不知止,於是自己打造了自己的命運。先看天命,主體是平等、一體的。第一件事,面對自己,練自己內在的心,自己去體證。尊而光,卑以自牧;尊卑同體。練這個心呢,是自行、自得、自證。我不太喜歡灌頂之說,灌頂跟你的自證落差很大。一往外依賴就難了,德跟道、主跟體才是最直接的能量,依賴就落到第二層了。第二件事,做自己就是「為己之學」,在公共的團體裡「做自己能做的」。天諾樹格,據說樹不屬於眾生,動物的靈還會活出各種型態,在佛陀眼中,牠們跟人類都會有業力,但樹不一樣。我覺得樹就是生長,人心隨時隨地都需成長,即便關到集中營,上天都能承諾它。我看了法蘭克講他在集中營的心得,很感動。
        最後是克己復禮,「一體同仁,獨異位恕」。原來仁跟恕不一樣。我就在這工地做事的時候,聽到一些大家私底下講來講去的話,第一個反應是還好我不是,先切割。第二個反應是我很同情他喔,他捲入人跟人、話跟話的糾纏,還好我沒有。後來一想不對,我以高姿態去寬恕別人,想想我自己有沒有呢?我有沒有想要表現自己、突出自己,取得別人更多的信任?有!這時候我體會到恕道,恕不是我原諒你、我寬容你,恕是我也是這樣,有負面的人性,我沒有做那件事,但從人性的根源可以發現它還在;所以我體會到,的確克己才能有恕道。仁是同仁,是正面的肯定,恕是人性負面,要反省到底,就釋放別人。抓別人第一名,別人抓你,閃躲第一名,我稱之為人格的癌症,這樣不會有真朋友。我身邊絕頂聰明的人很多,最後就是沒有朋友,連太太都講不得。為什麼我對熊十力有點意見,他每搬到一個地方,太太要住在三十華里外,另外一個住的地方。他做大學問,太太是不能住在一起的。毓老師對他很推崇,也知他跟任何學問家相處就吵架,包括復性書院馬一浮。所以修身齊家不是空話。接下來,慈悲、同歸,墳墓只是埋骨,不可太講究。
        命運,百分之百自己要負責,很多西方心理學、輔導的書都有提到這一點。自己的命運最容易改變的,念才生起,改過來的就是「念起即覺」,這是華嚴經裡的一句。你才起心動念,馬上放下不難。一旦到了實踐中,要停停不下來,話到了嘴邊,也控制不了,啪的一下就出去了。內心的不安,其實是很重要的訊息,我還能這樣活下去嗎?可能到臨終,我都還沒走上內心真正相信的中道。其實不只不安,內心經常還會對我們吶喊。你做好事,良心不會點頭,只會做完以後很舒服,做的時候,我要不要做?他不點頭。良心只會在做負面的事時警告你,你會臉紅、會發抖,會內心吶喊,但是「橫柴舉入灶」,橫了心照做。人就是這樣,僥倖,一再的僥倖。毓老師的話就是,一再的原諒自己。但是,抓別人絕對到位,而抓死、認定就是殘忍。我覺得中道,也可以換我自悟的一句話說:真的放下別人,撿起有如「破銅爛鐵」的自己,就是中道,至少復自道。人最可怕的是頻復,一錯再錯,但良心不能壓抑啊,壓抑了還是自餒、還是內耗,你的氣會全部漏光。
        上次跟大陸書院的院長、執行長交流,等到吃飯時候,剛好碰到一位書院人士,大家都很開心,我想要聊什麼,這時候不講最重要的那句,什麼時候講呢?於是我一邊吃飯,隨口就說了一句:「我們都是做書院的,壞事不要做。一做,真氣全部漏光,重新來。」看著對方,我說:「我是講真的」他的表情似說:「我知道,我知道你講真的。」其實,老天爺隨時在我們旁邊,命運就是在祂眼前這樣做出來的。事實是做過發生的事,不是證明或解釋。「天命主體,各正其位;命運自作,因果自負」。總之,下面六句話是貫通的,易經說:「履錯然;復自道」;指的就是「為己之學」。修身的前半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屈伸之道」。修身的後半段:修齊治平,推擴立人,這個是「絜矩之道」。總而言之,從自己的私心修得天心,通過天道,與天心的德合一,就「曲則全」了。生命不是直線,而是一條曲折的線。
(六)四句警醒的話
        (六)大家都活在弔詭的亂世,有四句警醒的話:
        天人這兩個層次,反歸正這樣的一生,四句話:
        「無念有覺,念起即覺」這是佛教最擅長的。只要把自我意識放空,徹底釋放自己所有的優點、缺點,全部放,那個清淨智、覺,就有可能浮現。你把自己的自我意識放得愈徹底,愈肯定就是覺,它出來以後,就再也不要恍動、懷疑。當自己老毛病又來了,念起即覺。
        「覺陪你做,心行果報」在老師的面前講這些話,我也在上天面前,講祂給我們的中道,德跟道。如果有講錯,我願承受所有果報。
        我讀易經六十四卦,「天包人,反歸正」是我讀易的心得。六十四卦每一卦後面說出卦辭、爻辭的都是中道,成德成道者所體會的中道。甚至六爻成卦的二五兩位、應與、當位…….連形式規定,都有中道精神。咸卦、中孚卦則直接宣示。
        事情如果這麼簡單就好辦了。好樣的良性循環,日益和易;壞樣的惡性循環,越陷越深,舉目無親。
(七)心用覺的中道失落
        ((七)如果「心用覺」成為主流,生命就會變得複雜不堪。前面講的(一)(二)(三)三節,是天趣人生,就會變成下面要講的,〈一〉到〈九〉複雜而單調的刻意人生。
        「死亡、自由、無意義、孤獨」是人為的;「消費、刺激、低自尊、殺時間(無聊)」是有人設計出來的生命替代品。最後的三大還原,就為了生命的正常化。還原,其實是針對人心的「知止、體認、認肯」。心的改變:心➝態度➝習慣➝人生,是一環扣一環的改變。天賦的原生生命一直都在,等你誠懇的願意── 知止中孚。
        有一次我從上海到蘇州,火車上碰到一位上海小姐,嫁到香港,當然就談一談了,她說:「王先生,我現在香港的薪水可以讓家裡十幾個人過得富裕一點,有什麼不好?」因為我在跟她談人格文化,這是我第一次覺得,一般人的需求,無非就是過好日子嘛,有什麼不可以?資本主義的外衣就是要大家不要那麼嚴肅,吃喝玩樂有什麼不對?如果真這麼單純,我也可以同意。但今天的「好日子」是被別人設計出來的。那就不是自然的知足而安了;前有逼迫感(賺錢),後落空虛感(空乏),那是人為的。多次、多年習慣的形成,是誰制約造成的?厭倦而真想改時,只有比形成快。可怕的正是積習,可貴的正是勇氣之美。
        若想了解,誰在設計行銷?誰在設計消費?可以看BBC的紀錄片《這種自我的世紀》(The Century of the Self全長六小時),就是佛洛伊德的姪子,公共關係之父勃奈特 Bernays等一群人。以後要注意用心理學知識為政商作「惡」的人。誰幫政客把有選票的人打造成「選民」?誰幫財團把買東西的人打造成「消費者」?用的方法就是行銷與媒體洗腦。台灣政壇、商場都在跟著用。那個網站上本來還有回應留言,後來很快被撤除,中文翻譯也被刪除,什麼意思?消費生活不能見真章?它不是老百姓所要的平凡的生活,不是啊!家都散掉了。
        好,下面是更複雜的過程:
<1> 從自主心到知止還是一樣。
<2> 但是止於至善已經變成,覺(也就是德)在帶領平凡的心,而你的主就是明心。正面是覺引心;反面就是心用覺。為什麼我們找不到神,找不到佛,找不到德?人類很少有人願意,正面去肯定本有的天心,因為它剛好是很多人的隱痛 ── 明覺故犯。人類很自然會「心用覺」。如果你不會,你「覺引心」,你就是我的老師。
人類的問題就是:已經把自己的覺異化了,常常用覺抓別人,常常用覺在算計,得失名利的算計。如果你要算,算自己的部分就夠了,不要算到別人那裏去。覺是用來管自己的,一往外就出事(震索索,震不於其躬)。如果你已經成熟,覺能在內心做主,那麼一往外就是菩薩心,就是最大的功德要出現了。你的動作一出來,所有人心叫好,「解氣、爽氣」就來了。不是皇帝龍心大悅,是蒼生心頭叫好。
當然下面的3、4、5;6、7、8就越來越複雜。好壞就分道兩極了。
<3> 天心掌握了真實,人心是打引號的「真實」。心裡有病的人,他講的你不相信,你講的他更不相信,甚至會生氣。我們書院上課常常有人疑惑,為什麼聽講者要相信老師講的話?我說為什麼不信,我又沒有說太多不一樣的東西,都是你良心本來就知道的。原來大家都被誤信傷過,人最難承認的是:自己錯信了不該信的東西,那個經驗或是自己的父母親友造成的,而也是自己認同的,就很難承認。最難認的錯就是信仰的錯。老子所謂的「信不足,有不信」很難承認。從宗教信仰到宗教衝突,尤其「以上帝之名,行暴力之實」(教宗方濟語)問題大又複雜。請注意:宗教衝突的核心問題:「光明與黑暗;黑暗就是異教徒。」人性的黑暗,在文化的源頭裡面是沒有位置的,但是在宗教衝突中它是核心,只要一碰就捲進去。有矛盾衝突的社會,一提這種意識形態「黑暗與光明」,就被捲進去。我為什麼有點激動的講這個話題,宗教是地球上戰爭最後的動力,誰能解決?我已經把衝突根源呈現了。人類若以中道而自我知止,我已看到「執命」在動搖,開始還原「天命」。
<4> 存在與存有、意義與擁有不一樣。美國心理學家佛洛姆晚期有本書《擁有或存在》(To Have or To Be),就在講人類都在佔有、擁有;不是真正成長實踐心得的「我就是」的存在,而是那個東西的佔有。「佔有而不能我就是」是男女關係的核心問題。我是就不需要往外佔有了,反而祝福他,你換了一個對象,我祝福你。若非我就是,誰能擁有另外一個人的信任?
<5> 內在的成熟是文化;外在的成就是文明,這是我的定義。英文裡面Culture和Civilization的字根是不一樣的,Cult是農耕的讚美,跟天道有關;Civil是墓碑,是懂得跟天道來往的祖先的技術與智慧,用墓碑作象徵。這兩者一個容易偏向外在成就,一個卻是根據耕種、生長,掌握到自我的成長,不能混同。。
<6> 學跟術、道跟器不同。毓老師說不學無術,我心中凜然,還好我聽到老師生命的學問,我不會亂用術。老師那麼強調用、用!孫子站穩中道了嗎?他的術那麼厲害,都是從中道出來的嗎?我只能提問,沒有資格判斷。我們同門在這些重點問題上真的要深入到底,免得學術界做真正的文化對比時,就來不及了。道跟器呢?西方的問題,形而上的本質論,到今天他們放棄了。我還跟洋朋友談到本質,他說:「王先生,我們現在是反本質主義。」我愣住了。他自己弄不通形而上學,也不許別人弄通。整個後現代的思潮太混球了。我很認真看完趙一凡的《西方文論講稿》上下兩冊,尤其第二冊後現代,我覺得那些思想家大多是浪人,不夠認真,對不起人類。建築界也一樣,後現代建築就是浪人,把台灣當樂園。鳥巢是最高峰,用了六十倍正常鋼筋的量,在象徵上只為嗆一句話:「人類錯亂了。」結果還亂到我們台北美術館。今天都是形而下的器,至於形而上的道怎麼辦呢?這兩個字,符象,就是符號而且它也有所象徵。我們現在買的消費品,其實一半是買偶像促銷的符象。所以,學術與道器,走術、器就是績效;走學、道就是德行。
<7> 真善美與智仁勇。勇跟美的關係是什麼?我已經抓到很重要的一個「人心所需」。原來中國的美從來不是指漂亮,那是狹義的美,廣義的是:充實之謂美。如上天「以美利利天下而不言」。所以,我們的美都是指生命本身的豐富之美,人心要碰得到這種美,需要勇氣,甚至需要一輩子的堅持。這個老百姓才會相信你。所以豐美就是勇氣之美,勇氣是豐美的本質。如果沒有勇氣,真善美可能都是半調子。若不從主體出來,那個真善美只是隨便叫叫的。(有個美容品牌叫自然就是美,開始時我很高興,心想應該是股清流,你只要真的走進那個公司,來了,後面那個產品一道一道通通是人工的產品。)所以,我把勇放在第一位,生命真摯的勇氣,勇氣應該就是一種天人的抉擇。這顆心要不要真的是真心,做的事情就是踏實真做的,如果是,恭喜你,你不需要太多建議,你秉著自己的天德,順著地道,活到底,你就成功了!反過來,現實社會無非「名利、身心」。心裡有主,身體就活在大自然的整體上面。而名跟利剛好是人用自己的心,會去追求的兩個東西,佛教所謂名利雙鉤,可能一輩子的誠實都會毁在名利之中。名利下方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是民主的基礎,英國克倫威爾處決英王查理一世後,沒有國王能再剝奪金融的保證,金融業於是有功利主義的基礎,之後民主才誕生。我這個推論是聽學哲學的人,從歐洲史中推論出來的。我喜歡談主體位,不喜歡談靈身心,因為大小差太多。身心畢竟是個人主義的東西,是一種辟見,跟中相反的偏見。而神靈之於明通有落差、有質變的(見註3)。
<8> 好的關係就是不言之教,大家都在位上各活各的,卻又是一體感。最壞的就是異化宰制。時文,談文化要談今天的文化,當代的。我們有那麼好的源頭,但到了今天呢?當代的中國文化是什麼?今天,在老師面前介紹中道,這是我個人用生命體會到的答案。我想也不適合再多講。
<9> 最後歸諸三大還原(自我還原,歷史還原,本質還原)。胡塞爾,他的學生就是海德格,可是他的老師大家疏忽了,布倫塔諾,是最懂自明的人,他把不證自明奉為最高的生命核心。他的學生有哪些人呢?一數出來,二十世紀都是他的天下,胡塞爾、海德格,馬克思、佛洛伊德、卡夫卡,不是他的學生就是他學生的學生。布倫塔諾一生研究的是「意向論」,他不直接說德是什麼、自明是什麼。其實很多人知道什麼是自明,孔恩《典範論》就了解不證自明,康德也知道,但為什麼都不直說?我每一次都會問到這一句話,非常弔詭。人掌握到「究竟的」核心之後,下一句就不直說。
我今天直說了。直說以後,世界會地震,東西方都會震,不是我震的,是「上天原本要直接帶領每一個人的德,德面對的是道,大自然」為什麼被積極疏忽?令人震撼。現在自然已經是不歸路,只是在尋求新的平衡,每一次都死這麼多人,跟你我無關嗎?在座如果有研究哲學的,可以把布倫塔諾提出來,看看他的影響力到底在哪裡?
        胡塞爾提三個還原,我們今天首先需要的是本質還原。任何事物一掀用;丟,可惜,結果塞滿家裡。胡塞爾說要本質還原,必須要歷史還原,開來,本質不清楚,家裡這麼多東西,都是你生命本質需要的嗎?用,不因為歷史一定在某一個時刻,本體偏失不見了,真正上天的心慢慢被邊緣化。到這邊,我的心都快要跳出來了。胡塞爾最後呼籲,本質還原跟歷史(本體)還原,全都在自我還原裡面。我服氣了,原來就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主體是什麼。禪宗問:你是誰?為什麼自己擺不平自己、搞不定自我?原來天人之際,古今之變,就是「自主心的誤用」這麼一回事。慢慢、慢慢,歷史偏離本體,又慢慢、慢慢,日常的用品裡面沒有了本質。為了賺點錢,卻用洗腦的手段控制別人。我講這種話,是很痛的。
        自我還原,剛剛我們說「為己之學」就是對自己最徹底的自我還原,從迷到悟,心用覺肯定就是迷,若能痛醒了,翻過來,讓覺帶領自己的心,就是悟。我們不是在傳教。當然我也受到禪宗很大的幫助,體會到一切放下,不然不能這麼肯定的說我的文化體悟。宋明理學深受禪宗的影響,卻捨不得把這個成就歸功禪宗,反而為了要肯定自己的文化,通過孟子性善、大學中庸、易經繫辭,要把悟的問題接上自己文化的主脈,可是來不及了,你只要真的碰到禪宗,就不能不面對印度教的負面影響。這句話是跟老師熟識的師大教授張起鈞教授說的,他說:我們為了肯定自己的文化也有悟,卻染上印度教的毒素,他在三民書局出的《恕道與大同》裡寫得很清楚。人很難論斷,他跟我們老師不太和,但是不以人廢言,不以言舉人,這是孔子對別人說的話最開放、最厚道的態度。
        今天中道所談,不是要復古。看老子與中庸兩段精到的話,就知道 ── 中道就是真實的大生命、直指的活文化,心本身、生命本身一直在心頭、眼前,太振奮人心了!正反的關係,負突顯正,正顯示反,上面說很多了。最後是孔子的兩句話: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原來人多少都委屈了良知,所以都受到很多委屈。但中道每天仍來,讓你在上面仍可有所伸展。我們相信的中道就是:昨天,心乍然而作;今天,是時在此中;明天,明然可伸信。昨今明,看,中道多朗爽!多直接!
        如果,真善美都使不上力,那孔子的好學、力行、知恥就得力、管用了。
        差不多了,時間已經過了四十分鐘。
        我們開放一些時間,看大家有沒有問題,或更進一步的想法,可以互相交流的。請各位提問:
        不要客氣,最希望學長、姐,學弟、妹都可以,如果有什麼意見就直說。
Q: 老師,我三十年前讀台北工專,沒讀師大附中,前年退休,考上淡大中文研究所,今年要去讀碩士班。老師,我剛剛聽到你這些話,我有一個感觸、感動,為什麼當人聽內心的呼喚,會往中華文化去傳播、去傳延,老師,您這很令我敬佩。我剛聽了您二個多小時的課,也讓我深深感觸到說,為何現在讀中文的人很難生存?我內心在思考這個問題;甚至讀中文系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出路?我心裡很沉重,請老師指點。
A: 你太客氣了,我只是個平凡的人。「直心直說,常言常行」就是我現在體會到生命的本色。五四運動,好的該持續,科學民主還是必要的,只是不充分,但文化上的反傳統,在台灣已滿地開花。就是,我們真的被西方學術那一套罩住了,以它為主了,從民國八年到今天沒有調整過。研究中國文化的人,如果心裡嚮往的仍然是西方學術,回頭用教授博士的身分「暗渡」你對中國文化的體會是充分的,那就完了。你感觸的剛好是,百年前五四運動,反傳統帶來的隱痛。胡適是我少年時期人格的偶像,他的人格令我們敬佩,但是他學術上很清楚以西方為主。歷史的眼光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滄海桑田,誰是對的?誰是錯的?人若只想爭這一生的名位、名利,肯定會對不起傳統文化。我在大陸看到幾位學者,他身上還有文化,可是要他挺住中國文化的主軸、民族文化的血脈,可能挺不住。老百姓不懂最新的學術是什麼,但是他們默會最古的文化是什麼,老百姓不可能讓西方那一套說服的。折服不是心悅誠服。
        最後我發現文化的底蘊跟血淚有關,跟歷史的滄桑有關。歷史的滄桑裡就有文化,從反面說、從正面說都離不開文化。所以,我們去那邊發現,大陸人認為他們沒有文化,台灣人比較有文化,我有點愣住。我太太說,這個蠻可愛的。他知道文革破壞了文化,不好意思說有文化,所以承認沒文化。三千年的浩浩王民,沒有文化?!是留學生回來認為他們沒有文化。當然民主平權這套老百姓怎麼懂?到今天台灣民主就庸俗化、惡質化了。開放的時候,我天天都像在過年,真才實學的時代來了、真理要流動了,事實發展不然!電台一大堆,開始洗腦。到現在呢,似乎還在說:百姓啊,你不懂中國文化。我是哲學博士、史學博士,我才學術的懂、主流的懂。我要提出的就是:佛教有一個很重要的分判,「你是學佛?還是佛學?」佛學,那你慢慢講,我不陪你。中國文化也一樣啊,你到底是學中還是中學?現在的學術都是中學,而不是要認真實踐中國文化:「在中道上,跟天相通,讓天心回來直接帶領每一個人」。不是啊,那對不起,不能掛著牌子,中文系、哲學系、歷史系,就認為自己懂中國文化了。我剛剛特別講了學的兩個定義,整本論語的學與西方學術的學,大方向、目的、方法都不同。各歸各的長遠傳統,為什麼以別人的眼睛看低自己。到現在,歷史才浮現較充分的生命全貌,中西文化的比較可以做做看了。你若懂得德行,直接去成長,做人給我看看,我的意思是:三個還原,本質還原、本體還原、自我還原,你就做個道道地地的人,那就是懂中國文化的人了。。
        大陸最近在說「中國夢」,我確定就是中道夢。真夢不遠,一句話定義:在中道上,活出中道的真實。這本冊子裡面,有關中道只幾個關鍵詞,請各位參考。我今天發的講義,最後一頁,用手寫的幾句話。「在中道上,活出中道的真實。」看起來我什麼也沒說,有點套套邏輯的味道。下面一句是《禮記‧孔子閒居》裡面的一句話:清明在躬,氣志如神。于右任很喜歡寫這兩句話,我第一次看到時,覺得當個君子不比和尚低啊,應更大氣。第二句:至誠無息,樂易君子。至誠,《禮記‧中庸》裡很清楚,至誠如神。無息是什麼?古人把呼吸的那口氣認為是心裡出來的氣。如果你一起心動念,那個氣就是你的氣囉,不是原來的龜息,不是胎息,也不是清淨的呼吸,是帶著你自己心的意味,動了氣。無息就是無意、未用心;至誠,可以乾淨到無意識的德心。當然,無息也可以說是一生的成長絕不停止,不管你是誰,樂易君子(原文是愷悌君子),樂易這兩個字我很嚮往,因為現在樂事很少,遇到所有問題都是兩難。什麼叫樂呢?喜歡認錯,喜歡不斷精進,你有一天會發現,你已經活在很和易的中道上。原來,「樂易」透出了古人面對人類的自主心、一大堆兩難,已經掌握到中道的消息。樂易君子,王心無艱,是真的。剛剛「認錯、精進」那句話,不是偶然說出來的。天道、中道是思想最高境界,但做仍然是有常,很自然,常言常行而已。
        最後,我用了四個核心關鍵字,「是、在、此、中」,每個字都有經典的根據,我體悟到了。我一生最努力跨過的門檻,就是這兩三年真的一步一步走入中道,跨進去我才發現,無所謂末世、末法。末世末法是信徒心裡面的感覺。老天爺始終沒離開你的心,跨進去我才發現,老天啊,人心人為跟天心天身,貼得緊緊的;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只有一個作用:知止,錯誤不要再繼續,回到至善的中道。其實要改瞬間就過來了,但要注意習氣,如隔日瘧。
        所以,你的話讓我說出,「是」,Being進行式,大道大化的移動;「在」呢?更妙,存在,虛無的相反,很真實的當下存在。人怎麼會活到虛無,每天不知在忙什麼,到死時才發現內心真想做的還沒做。「此」,我們追求的不是彼岸是此岸,老子有六七處講捨彼取此,我覺得宗教有點對不起此生了,都追求下一世、西方極樂,甚至多少世以後,那個是針對你的習氣、業力而言吶。說不定,多少世還沒有把握呢!而我們的文化是有人成熟過,有人成道、得道過,才能直接教我們一步一腳印,德行入道。「此」,我裡面也用了另外一個字,叫做「如」,佛教的用字,一真境界,真如覺而不動,當體就是。如來就相當造化者,可是佛教就是不談神不談造化者,佛陀這個人很妙,只談體證的,這跟造化者同質性,我不反對,清淨智是體證的東西,我相信。可是他有沒有肯定這一生呢?十二緣起不是肯定,也不是全部否定,十二緣起只要斷掉一環,就見真如。你斷斷看。
        今天不宜談太多宗教問題,只適合把我們文化「直心直說,常言常行」這一條履道坦坦,指證出來,大家就都在上面了。我最喜歡易經講的「有孚在道,有孚惠我德。」這就是我所謂的,為什麼不直說?易經說啦。再往下講,六十四卦背後全部是中道。所以,你問我能不能賺錢,他問我,有沒有困境,易經回答的都是中道的話,怎麼回答都是通的。所以,你的問題讓我講到位了,是、在、此、中,都是不可說的。可是我們的孔老,哪有不可說的,他還要修道之謂教呢!學不學,教不教,很清楚。該教的沒教,不該教的教太多,才是子孫的問題。
        本文為演講稿改定的。限於篇幅,原冊講綱已拆開,放置各節之前,原註與附錄都只能省略,抱歉。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大師論戰之一 牛頓朱熹誰偉大 文/耿如
        曾經上過幼稚園的銀髮族,在逐漸暈黃的記憶裡,大約還留有幾首若隱若現的兒歌。「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也許就是其中磨滅不掉的一首經典。如果,當時班上有些淘氣的同學在唱完這首兒歌之際,突然冒出一句「我的爸爸最偉大」,一場激烈的口舌甚至拳腳之爭也就隨之上演。
        似曾相似的場景,沒想到在一群德高望重的銀髮學者中,居然隨著酒酣耳熱而浮現。只不過,爭論的對象是個人學術領域中的代表人物。科學家舉出的,是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哲學家則以中國思想界中屹立千年的朱熹作代表。為了誰最偉大,互不相讓的爭了個面紅耳赤,然後悻悻然而散。
        同樣的問題如果在一百年前提出,毫無疑問的是牛頓勝出。因為那個時代,正處在「賽先生」掛帥,打倒「玄學鬼」的旋風之中。再往前推一百年,甚至更遠些,恰巧會有相反的結果。朱熹的《四書集註》是國家文官特考的指定教材,人人奉為必讀的皐臬。所以,從歷史的眼光來評斷,也許是平分秋色,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個類似鄉愿的裁決,也許會被好學深思的兩方學者嗤之以鼻。科學家會認為:科學是絕對的真理!不但放諸四海皆準,甚至是超越時空、物種,是宇宙中不變的法則。反之,哲學理念只不過是一時一人的冥想偏見,縱使流行五百年,甚至上千年,也不過是落伍的井底之蛙,所見有限。
        面對這個當代顯學氣勢凌人的論點,哲學家當然也不甘受辱,而有不同的見解,且看他們如何反駁。首先,自有人類文明以來,聰明人便不斷的觀察人類安身立命的環境。舉凡日月星辰的升降移轉,四季的周而復始,潮汐河川的漲落,植物的花開果熟,動物的生老病死,都在細心觀察之列。只有當他们掌握到這些事物的基本規律後,他们才能成為人人信服、依賴的菁英分子,以巫師、星卜、工匠、醫師等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導人們從茹毛飲血的時代逐步邁出。他們之中,有更具雄心壯志的通才,能進一步的把當代的各種資訊統合整裡,化約成一些簡單而普世的原則。於是,哲學因而誕生。所以,哲學原本不是漫無邊際的冥想,而是建築在漸趨成熟的當代知識上的徹底反思。
        其次,科學的發展,建立在特定時代最精密、最客觀的觀察與驗證。而觀察與驗證的工具,甚至理論的基礎,都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善。今日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觀察天體,當然比肉眼觀測時代,具有無以倫比的精確度。但是,今日高水準的科學研究與成果,並不能、也不該用來貶抑、否定前人低科技的科學努力。舉例來說,數百年後,如果人類能夠自由自在的星際漫遊,就因此而嘲諷現代人,居然沾沾自喜於子彈列車的「龜速」,以及太空梭在大氣層內的有限飛行,這是否會令今日的尖端科學家情難以堪、忿忿不平?
        站在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文明的躍升必然受惠於各個領域中可供眺望的「巨人的肩膀」。這個巨人,就是前一時代累積的知識與理論。所以,不是只有工業革命以後才產生了科學,希臘時代就已經有了科學。不僅如此,華夏文明、伊斯蘭文明,甚至於已經消失的兩河文明、埃及文明、美亞文明,也都曾發展出在當代堪稱豐碩的科學成果。
        從這個大歷史、大科學的角度思考,可以了解到,任何燦爛的文明都曾經擁有當代最先進的科技。作為一千年前集大成的哲學家,朱熹必然對他的時代作了系統性的反思,他的貢獻當然超越了個別學科的成就。那麼,作為物理學家、數學家的牛頓,相形之下,是否稍嫌狹隘了些?
        我們的時代仍然被科技的新發現帶領著,不斷的向前衝刺,不斷的為新突破所感動、所震撼,持續憧憬著更美麗的新世界。這些科技的突飛猛進,或多或少受賜於牛頓劃時代的發現。所以,牛頓的偉大仍然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在未來的一天,當科技的進步逐漸趨近飽和,也許會有一個新的朱熹,在省思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另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峰之後,會作出一個新的總結。哲學的意義與貢獻,在那個時代就會凸顯出來了。
本期目錄
【追憶毓老師】组詩 文/心蓮
<清平樂—懷師毓鋆>
豪情年少,熱血仰天嘯。
劍指千年求大道,犁破紅塵泥淖。
倏忽廿載雲煙,人間新夢又添。
大漠疾行策馬,春風萬里揚鞭。
心蓮,2014.05.21,8:30am,寫于海倫詩苑。
<清平樂—明月明君>
知音何處?尋遍天涯路。
劍膽琴心空辜負,流水高山罔顧。
憂思輾轉難眠,樓蘭明月正圓。
對影徘徊魂斷,何時夢過天山?
心蓮,2014.05.21,9:18am,寫於蓮夢園,懷師毓鋆。
<畫堂春夜未眠>
一夜忙碌,未眠未休,懷師毓鋆,
動力無窮,不覺辛苦,只感豐盈。
更深露重微風涼,孤魂獨步影長。
無眠夏夜苦思量,心慟神傷。
點點落花成塚,聲聲琴曲斷腸。
薄衫濕透淚千行,明月松崗。
心蓮,2014.05.23,2:30am,記事21日-22日
<畫堂春–葬花祭師毓鋆>
殘陽夏暮草青青,柳蔭蓮步娉婷。
荷鋤香徑斂殘紅,葬了曾經。
點點落花成塚,依依往事隨風。
多情自古數流鶯,百囀千鳴。
心蓮,2014.05.23,9:00am
後記:
        2014年5月23日,晨夢中,我見到許多該見未見之人,聽到許多當聽不願聽之語,思慮諸事多時,很難再入眠,遂起床做事,才淩晨2:30。
        我看看恩師畫的觀音像,乾隆手書<心經>字字清晰,種種無奈之處遂自化解。我寫了一首題目為<夜未眠>的詞記事,用例<畫堂春>。詞雖寫罷,太過實描,意境不佳,不甚喜歡,但卻愛極了“點點落花成塚”一句,遂用同樣詞牌再做一首<葬花>,想起了黛玉葬花。
        二十年前,我吟著<葬花吟>穿越最黑暗無光的青春歲月,熱淚常落,未老先衰。後來,大學室友過生日,我採了無數青青小葉,每片葉子寫一個字,寫全了這首<葬花吟>,貼在白紙上,做了生日禮物。
        二十年裡,這個文學青年用文字一點一點拯救自己的心靈,不但從未沉淪,反而越飛越高,年紀越大生命越青春。今日回首,激情湧蕩純情無限的生命青春竟然勝過了曾經的自然青春。難怪賽珍珠說“青春是一種心境”。
        感恩文字,給了我翅膀,讓我的心靈飛揚於紅塵之外。
        感恩恩師,給了我力量,讓我的身體還沉潛在紅塵之中。這個百歲老頑童讓我見識了自由逍遙的赤子之心與鐵血丹心照漢青。
        花開一世,人活一生。當年我葬花,因花憐己憐人。
        今日我葬花,因花祭師祭天。
        花開花落,前世今生,孰是孰非?孰真孰幻?
        一曲<葬花吟>,在心中悠然婉轉,唱了二十年,又在此刻,輕輕唱起:“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有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阮郎歸—夏雨>
迷迷細雨伴風飛,梨花清淚垂。
蝴蝶一去未曾回,傷春何處追。
晨露重,夏鶯啼,奈何人不歸?
萬千心事錯亂堆,而今應問誰?
心蓮,2014.05.26,5:50am,懷師毓鋆。
後記:
        2014年5月24日晨,夏雨迷濛,想起春節臺北雨中在恩師毓鋆家整理他遺物時的情形,又憶去年夏季雨中在滿學研究院拜祭恩師當日事,24夜寫初稿,詞不工意不達,26日晨起竟一氣呵成定稿。
<樓蘭—稟恩師毓鋆>
風送故人出陽關,
獨行大漠伴孤煙。
此心萬里共明月,
不破樓蘭誓不還。
心蓮,2014.05.26,6:00am
<周易十六字訣>
天行健自強不息,
地勢坤厚德載物。
先迷失道紅塵路,
後順得常蒼生悟。
心蓮,2014.05.26,8:41am
<荊州亭-夏雨>
晨霧氤氳無際,深院曲欄獨倚。
淚眼不曾晴,碎玉晶瑩滿地。
零落春花不語,寂寞仙琴半曲。
弦斷正傷情,又遇一蓑煙雨。
心蓮,2014.05.28,8:00am,懷師毓鋆。
<誤佳期–驚夢>
細雨濛濛晨冷,犬吠聲聲驚夢。
奈何夜夜夢中逢,清淚滴滴重。
縷縷夏蟬鳴,寂寂仙琴弄。
弦弦清韻訴癡心,曲曲知音㤼。
心蓮,2014.05.31,5:30am,記事夢見恩師驚醒。
<攤破浣溪沙–悼屈原祭恩師>
<天問><九歌>日月昭,
汨羅江湧浪滔滔。
絕筆<懷沙>身殉道,
守節操。
棕葉龍舟端午祭,
今人何處採艾蒿。
路漫漫兮同求索,
唱<離騷>。
心蓮,2014.06.01,8:30am
<浣溪沙–悼屈原祭恩師>
赤膽忠心為楚君,
豪情壯志抗強秦。
不屈奸佞憂黎民。
殉道沉江無怨悔,
九歌天問有知音。
離騷一曲唱到今。
心蓮,2014.06.02,12:30pm
<長相思–題詩于葉>
新月明,夏夜寧。
樹下徘徊淚悄零。
青絲剪剪風。
楓葉青,寫曾經。
縷縷絲絲心血凝。
金秋方始紅。
心蓮,2014.06.02,13:30pm,懷師毓鋆。
<人月圓–聽琴>
空山禪定聽流水,虛谷響琴音。
浮雲逐日,水清映月,見性明心。
春風來去,夏花開謝,親故朋新。
恍然一夢,倏忽露電,出了紅塵。
心蓮,2014.06.03,8:13am,懷師毓鋆。
<夢中情>
萬點情思飛絮輕,
心如朝露總盈盈。
夢中囈語向誰訴?
窗外梨花靜靜聽。
心蓮,2014.06.06,6:00am,懷師毓鋆。
<觀音蓮-心>
觀音坐蓮上,
蓮心生觀音。
觀音蓮上坐,
蓮在觀音心。
心蓮,2014.06.10,6:00am,懷師毓鋆
<觀音蓮手>
觀音手上蓮,
蓮上坐觀音。
蓮在觀音手,
觀音生蓮心。
心蓮,2014.06.10,6:30am,懷師毓鋆
後記:
        2014年6月10日,晨5:58,我開始靜坐。雙腿盤疊,雙掌互對,以目觀鼻,以鼻觀心。
        才入定,一秒鐘都不到,即看到心中盛開著一朵白蓮,瓣瓣潔白,在風中輕舞,蓮心之中的高臺上,坐著一個白裙觀音,雙腿盤疊,雙掌合十,滿面含笑,眉目微垂……在這個觀音的心中,又有一朵白蓮,在那朵白蓮之上,複又坐一個觀音,同樣姿態神情,在那個觀音心中,複又一朵白蓮……觀音坐蓮上,蓮心生觀音。觀音蓮上坐,蓮在觀音心。如是往復,直至須彌,我已無我,彷佛一縷光線,直奔那微觀之至微而去……
        光線突然變強,心神一恍惚,魂魄一悠游,原來初見的白蓮上觀音,又坐定,我定睛觀看,這朵白蓮是在一個觀音心中,而這個觀音,又坐在一朵白蓮之上……如是往復,直至滄海,我已無我,彷彿一縷光線,直至那宏觀之至宏而去……
        一時之間,無邊無際的藍色大海中,漂浮著千萬朵白蓮,白蓮上坐著千萬個觀音,向四面八方蔓延開去。在千萬朵白蓮的中間,突然出現了一個站立著的四面觀音,裙裾飄飄,含情微笑,看著海洋中的千萬朵白蓮,其姿態神情,竟然是恩師愛新覺羅毓鋆畫的觀音。其他白蓮上的觀音都是坐著,只這一個至大至威至情至性的觀音是站著,越發顯得仙風道骨、卓爾不群、遺世獨立、如夢似幻、似假還真……
        心神再恍惚,魂魄再悠游,原來初見的白蓮上觀音,又坐定,我定睛觀看,這個觀音雙手之上,各有一朵白蓮,每朵白蓮之上,坐著一個觀音,每個觀音雙上之上,各有一朵白蓮……這個觀音坐在一朵白蓮上,白蓮在另外一個觀音手上,觀音坐在白蓮上,白蓮在觀音手上……
        觀音手上蓮,蓮上坐觀音。蓮在觀音手,觀音生蓮心。
        如是往復,上窮碧落下黃泉,白蓮坐上觀音,觀音手上白蓮,彌漫了天與地……
        這是怎樣一個奇觀盛景?
        白蓮上的觀音,帶著我的心神魂魄,遊遍天地之高、四海之闊,讓我一探“空”之奧秘。
白蓮生觀音,觀音生白蓮,一朵接一朵白蓮,漸次盛開,一個接一個觀音,漸次浮現,帶著我的心神魂魄,遊遍歲月之遠、紅塵之幻,讓我一探“時”之奧秘。
我的自性便在這“時”“空”之中自由飛舞、如醉如癡,忘記了今夕何夕,卻明白了“大千世界”“芥子須彌”……
        仙緣已了,重回紅塵。
        我戀戀不捨地睜開雙,看看表,6:18,靜坐二十分鐘,不多不少。
        旭日東昇,粉霞滿天,我想起恩師愛新覺羅毓鋆曾經和我對談佛法的許多時刻。
        除了自號“安仁居士”、“奉元老人”、“仁丐遯叟”、“明不息翁”等,他還曾自號“心佛居士”。即心即佛,道不遠求。他雖然是佛教徒,但他卻超越單純的宗教,只屬於問心學派。他雖然廣授儒學經典,但他靈魂深處的佛法大道卻使得他更容易領會儒學精髓。佛是世外儒,儒是人間佛。若不能通儒,佛也不過是“他佛”。若不能通佛,儒也不過是“俗儒”。佛儒之間,一心通之。儒釋道,一心貫之。天下大道,萬法歸宗,歸於一心,一心一念,一念般若,而已。
        當年我曾以“心蓮法師”的名號留下許多文字和人間因緣,但和恩師結緣受他啟悟之後,我方才豁然開朗,終於可以告訴他:我決意不入佛門,只作“心蓮居士”就好了。佛是儒家的聖人,菩薩是儒家的賢人。我不求成佛成聖,亦不求成菩薩成賢人,我只求做一朵美好真純的白蓮,靜靜的,綻放在紅塵之中,聽風吟,聽雨落,聽時光飛逝,聽心弦弄曲,就很好了。若真的不小心給哪個觀音作了蓮花台,也是我的造化,但人間種種相遇,皆是天緣天命,不可強求,不必強求……
        當心佛居士和心蓮居士傾心交心全心暢談之時,心心無塵,念念相通,終身不忘,生死不忘。
<釵頭鳳懷師毓鋆>
孤燈漏,青梅酒,玉樓獨飲人空瘦。
憑欄坐,悲風過,絲絲淒雨,淚飛花墮。
落、落、落!
情依舊,人非舊,夢虛影幻難回首。
心緒惡,詩難作,梅花三弄,黯然聽徹。
莫、莫、莫!
心蓮,2014年6月11日2:06am
<釵頭鳳祭師毓鋆>
寶篆冷,蓮燭重,夜深遙祭心香送。
聞師喚,思無限,愁懷悲緒,萬縷千點。
亂!亂!亂!
昨如夢,誰與共?此心孤似釵頭鳳。
紅塵幻,人已遠,團圓來世,此生緣斷。
憾!憾!憾!
心蓮,2014年6月11日2:38am
後記:
        4月27日晨,我學習<釵頭鳳>的填詞方法,查閱許多關於陸游和唐琬的介紹評論文章,品味他們寫的原詞,找出十一年前我寫的<釵頭鳳>,發現那時的詞只模仿了他們兩位的作品,卻未曾深入仔細考證原詞的平仄格律。反復研讀兩三個小時,直到淩晨,才勉強寫了一首<釵頭鳳>,不甚滿意,總覺得沒有寫出那種動人心弦的愁苦悲噁心情,充滿著“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斧鑿痕跡,故未收入<心蓮詩草>。但那天的草稿,成功地幫助當時的我發洩、減壓、解憂、自救。
        想不到,此詞一放一個半月。
        6月11日清晨,我12:30就醒來,腦子中想著恩師毓鋆的許多事,一直折騰到一點,也無法安眠。我不想浪費時間,索性就起床。本來想讀書,卻因為時間充裕,想著可以先寫首宋詞。我打開電腦,看到了一個半月前寫的半成品<釵頭鳳>,忍不住修改,千修萬改,把原來的草稿竟然都刪除了,就留了“人空瘦”三個字。這首詞全是仄韻,實在難填。推敲之中,晨光漸漸逝去,填完第一首詞竟然用了一個小時。第二首則簡單多了,只用了半個小時。
        整個算起來,這兩首<釵頭鳳>用了近五個小時,是我填的所有詞中耗費時間最長的,前後跨度長達一個半月,世事人情不知已然變幻了多少回。
        這五個小時,我能夠寫一個萬字文章了,洋洋灑灑,從來簡單,如此字斟酌句、精挑細選、推敲玩味,卻不過寫了120字。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文字創作也是如此。
        沒有人要求我學寫詩詞,我卻在這種學習中感受到了我的心靈與古人心靈的連接。雖常常勞苦不堪,但每每不甚歡欣。若能寫成一首千古好詞,其功德與福報甚過好幾百篇專業論文,因為能夠“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也能夠“問己心、觀世音”。
        何況,有時候,一首詩詞不是用技術和勤奮就能夠求來的,總要時間、地點、心情、才思、靈悟、語境都能夠隨緣成就,才可以有一首切合心意的詩詞,不能僅以“好”和“壞”而論。每一個文字都是有生命的,我遇見她的時候,她也遇見了我,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沒有多一點,沒有少一點。此種相遇,兩心歡欣。
        許多人奇怪為什麼我許多詩詞都是為懷念恩師毓鋆而作。
        有位好心慈悲的學長很擔心我的狀況,總怕我因為懷念恩師得了憂鬱症。還有位智慧理性的學長總覺得我懷念恩師的詩詞過於“氾濫”,怕我沉浸在過去之中走不出來。許多學長見到我就勸我多保重。我實在內疚和慚愧,因為所寫作的詩詞誤導了他們對我這個人的全方位的準確判斷。
        我也無法說明許多人想要的理由,也許僅僅是因為我對恩師的懷念裡確實充滿著許多只能用詩詞表達的傷感與哀愁、心痛與遺憾、不捨與留戀。但也並非完全如此。詩詞既是一滴清澈晶瑩的眼淚,也是一抹動人心弦的微笑,那裡其實還藏著無法直接言說的夢幻天真和浪漫深情。也許,只有讀得懂的人才能在反復玩味中心領神會。
        或許,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總要為自己保留一種獨特的懷念恩師的方式。
        當我閱讀恩師學習了一百年、傳授了六十幾年的中國文化經典時,當我沉浸在他的理性思維之中時,我所看見所追憶的他,和其他弟子們所看見所追憶的他,沒有什麼太大不同,是一個睿智深邃無私無我的百歲大儒,是跨世紀最後一位通經大儒,是一位影響了無數人心的智者和仁者。
        但是,當我超越恩師的“理”感受他的“情”時,我見證和擁有的恩師是更加獨特更有溫度的一個真實的人。世間情有許多種,恩師恰恰是將許多種情融合在一起揮灑在他和我之間,既有師情,又有親情,還有友情,還有知音之情,還有大愛之情,還有大道之情,還有天地之情,還有萬物之情……除了沒有愛情這個元素,世界上所有種類的“情”,我都可以在恩師的言行之中深刻感受到。即便是愛情,恩師在42歲之前,也留下了千古佳話,之後64年不近女色孤身獨守也是情非得已,內心深處依然還是有著對愛情的回憶與品味,我依然還是有緣分享了這一份因為中華民族百年風雲和海峽兩岸歷史而被斬斷的愛情故事。
        恩師常說,“窮理盡性至命,內聖也。”他自己的一生, 窮理者多,盡性者少。恩師的弟子們大多也是如此,大部分人都功成名就、造福一方,也不差我一個來傳承恩師的文化大業,但不是恩師的每個弟子,都能像我一樣願意“盡性”和“任性”。我在一首又一首看似簡單的詩詞之中不斷重現恩師的言行,將許多我無法也不便寫入文章的回憶和感情藏在詩詞之中,安慰了我的心,也安慰了他的心。
        沒有人要求我用寫詩詞來懷念恩師,我卻在這種詩詞寫作中感受到了我的心靈與恩師心靈的緊密連接。
        恩師曾經給我多少情義,我便很想回報給他多少情義。但是,我回報給他的,永遠不會多於他給我的。我回報給他的,可以數完。他曾經給我的,我永遠數不完。
        我怎麼可能和一位106歲的智者和仁者去比較,誰付出的更多些呢?
        我不過永遠是他的學生罷了,我不過永遠是流浪在紅塵之中卻被他慈悲又深情地撿回他家的孩子罷了。
        此生因果天註定。我懷念恩師的詩詞,還會永遠“氾濫”下去,我和恩師的緣,還會永遠“氾濫”下去,沒完沒了。
        誰說這人間就有“完”有“了”?
        若真的有“完”有“了”,陸游和唐琬的<釵頭鳳>,奈何能夠穿越時光打動我心和無數人的心?若真的有“完”有“了”,我又何苦在這思師難眠的清晨,推敲修改我自己的<釵頭鳳>?
        迄今為止,對我而言,填詞最難是<釵頭鳳>。此詞只能以恩師為主題,才能寫出那份痛徹心扉、情深至極的意境來。
        我只願恩師在天之靈,看到這兩首詞,能夠欣慰,我依然還是他認識、啟悟、教導、訓練、珍惜、疼愛、勉勵、期盼的那個我,一如從前,一如初見,從未改變。
<有約—懷師毓鋆>
浮雲散點淡青衿,
碧水微瀾何處琴?
花漾韶華隨蝶舞,
草迷綺夢聽風吟。
柳煙鎖岸迎蓮步,
竹影搖窗明鏡心。
半盞清茶人未至,
禪香一縷候知音。
心蓮,2014.06.12,8:00am
<憶王孫-問心觀音>
菩提樹下拈花吟,
春滿華枝風撫琴。
明鏡蓮台未惹塵,
問己心,
處處時時觀世音。
心蓮,2014.06.13,8:30am
後記:
        六月六日晨起,第一眼看到恩師毓鋆畫的觀音,突然想到一句話: “問己心,觀世音”。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謂絕對。
        恩師曾妙解“觀世音”三字,觀世間音,方能成觀世音菩薩。許多人以為,參禪悟道禮佛是出世的,在恩師這裡,修行是入世的,修行者必須肩挑責任心懷天下,是故,儒與佛禪道殊途同歸。
        而恩師又多次強調自己什麼學派都不是,只屬“問心學派”。問自己心,明心見性,菩提只向心覓,修道不必向外求玄,方可成為觀世音菩薩。除了自問己心,還要能夠觀世間悲歡離合音、閱蒼生冷暖陰晴心,才是名副其實的觀世音菩薩。撒手紅塵不觀世音的人,念多少佛都成不了觀世音菩薩。
        觀音有種種,從此只做“問心觀音”。不過,也不必人人求著做菩薩,儒釋道萬法歸宗,歸於一心,一心一念而已,一念般若,念念懷仁,時時修禪,事事修道。
        從己心到世音,既要修行好自己,又要道濟天下。己心與世音,正如太極之兩儀,正如陰陽日月之相生相濟,缺一不可。
        我得了此六字後,總想寫首詩或詞留念,卻一直不得閒不得靈感。最重要的是,不想拆開這六字,於是在格律上不易找到適用的詞牌名。
        終於到13日晨等人的一段閒置時間,寫了出來,用詞牌<憶王孫>,勉強工整,以懷念恩師。
<蓮花-懷師毓鋆>
清漣碧葉嫋娜姿,
菡萏嬌花風戲追。
蓬藕結實蓮子苦
清香遠溢引蝶飛。
翩躚裙裾佳人遠,
縱采芙蕖欲贈誰?
夢繫長白山雪落,
天池水淨蓮心歸。
心蓮,2014.06.15,12:00pm
後記:
2014年6月14日,清晨5點,我開始靜坐。
        我才閉上眼睛,就看見一個大大湖泊。碧波蕩漾,千萬朵粉紅色蓮花零星而璀璨的盛開著。大片的荷葉田田,在風中飛舞,中間留出一片寬寬水路。一艘紅漆彩繪的畫舫,在水波中慢慢遊走。有位白袍白鬚長者搖槳,我穿著一襲粉紅色長裙,坐在靠邊的座位上,伸手撥水,採摘船身外側水面的蓮花……
        風輕輕柔柔,陽光暖暖淡淡,世界很安靜,只有船槳撥水的聲音,清澈靈越的響著。我想起了“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也想起了過去曾在圓明園的滿池荷塘中泛舟,分明就是靜坐中見到的情形。 只不過,曾經陪我泛舟的,是我的家人,而靜坐中所見替我搖槳的,卻是恩師毓鋆。這樣的同與不同,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解釋。但是,我卻沉醉在幻境之中,久久不想出來,不願醒來,不捨回來……
        同日下午,我提議全家去了圓明園。紅色畫舫在荷塘中穿行,但不是手搖船,而是電動船。荷葉田田,風情婉約。今年的蓮花開得晚了,大部分還未吐蕊,偶爾幾朵粉紅色花苞,頑皮閃現。同船遊人甚多,太喧囂,不安靜。我和兩個女兒穿了親子裝,鵝黃底色上大大的卡通美女娃娃圖案,活生生的仿彿要跳出來。船上遊客便不停給我們拍照,也和我們拍合影,說少見到這樣三人親子裝……很熱鬧,很歡樂,很喧騰,沒有什麼不妥,卻真的不是我要尋的感覺。
        兩個孩子在大水法遺址的廢墟石頭上爬來爬去,開心快樂,自由灑脫。我去幫她們買冰琪淋。回程路上,我看見另一片荷塘,無數朵粉紅色蓮花花苞嬌豔無比。荷塘邊是一帶綠色欄杆,欄杆後便是曾被八國聯軍燒毀了的廢墟。
        廢墟被一扇大門關在裡面。在裡面的人,忙著拍照,只看到廢墟,未必在意和看清廢墟欄杆大門外的荷塘。但當我走出廢墟時,從外面向裡看,卻先看到了荷塘再看到廢墟。
        歷史與現代,死亡與新生,毀損與建設,千古與朝夕,在這一刻,特別明顯,特別深刻,特別警世。荷花一年一年的開著謝著,廢墟承載的歷史已經凝固,但盤桓其中的新人卻依然和歷史有著連接。此種連接的鬆緊輕重,只有自己心裡知道。
        我站在這古今交匯的時空所在,思念起恩師來了,心裡湧起無邊無際的惆悵。他的古和我的今,都有許多故事。我自己也漸漸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歸家後,我徹夜少眠。
        第二天晨起,我忙碌了好幾個小時之後,終於找到一點時間一個人靜靜。
        我剛一閉目,就看到昨日早晨靜坐時看到的景象。
        一湖荷塘,廣袤遼遠,似乎沒有邊界,四面是起伏的青山綠樹。一朵接一朵粉紅色蓮花,漸次開著,有大有小,有新有舊,有高有低。碧綠的荷葉嫋嫋田田。在紅色畫舫裡劃槳的人是恩師,白鬚白袍。這一次,我沒有穿粉裙坐著採蓮,而是穿了一襲白裙,躺在整個畫舫中間的長桌上,閉著眼睛,不說話,如同死去,卻又仿彿只是睡著了。紅色畫舫四周掛滿了白色流蘇,在風裡斜飛著。畫舫在荷葉間慢慢穿行,仿彿要去彼岸…..
        突然,恩師問我在想什麼。
        我說:“我死之後,骨灰就灑在圓明園這片湖裡吧。化作春泥更護花,多開一兩朵蓮花也是好的。我所見過的最多最美最大的蓮花,都在圓明園裡。莫内畫蓮,也不過一小池,這樣能夠蕩起舟來的大水面荷塘,世上也真的不多見。圓明園就在我身邊,我生前卻未曾來過幾回。倒是人死了,反而知道要好好珍惜,還有什麼用呢?世上人都這麼傻。一世糊塗,到走了,也沒明白…… 你別再痛心王國維先生沉湖了,最後那刻,心裡覺得湖裡是最乾淨最美的,並不悲傷,也不絕望,只是看客多情胡亂猜疑罷了……質本潔來還潔去,亂世裡自己成全自己,總比被別人弄髒了要好……”
        恩師說:“我比你年紀大這麼多,你怎麼還和我交代後事呢?要走也肯定是我先走啊。我的骨灰灑在長白山天池裡吧。我累了,想回家了。有時候,都忘了家本來在哪裡。人要走了,反而想起小時候的許多事情了……”
        我的魂魄,於是去了長白山。
        海拔2691米的長白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 2007年成為國家首批5A級風景區,因其主峰長白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以長白山天池為代表,集瀑布、溫泉、峽谷、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高山大花園、地下河、原始森林、雲霧、冰雪等旅遊景觀為一體,構成了一道亮麗迷人的風景線。長白山大峽谷集奇峰、怪石、幽谷、秀水、古樹、珍草為一體,溝壑險峻狹長,溪水淙淙清幽。其博大雄渾的風格和洪荒原始的意境,深深震撼著每一個來此者的心魄。
        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口湖,榮獲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基尼斯世界之最。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綠清澈,是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三江之源。從天池傾瀉而下的長白飛瀑,是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它轟鳴如雷,水花四濺,霧氣遮天。位於冠冕峰南的錦江瀑布,兩次跌落匯成巨流,直瀉谷底,驚心動魄,與天池瀑布一南一北,遙相呼應,蔚為壯觀。生動地再現了“疑似龍池噴瑞雪,如同天際掛飛流”的神奇境界。
        圓明園裡,蓮花瓣瓣,荷葉田田。
        長白山上,雪潔林靜,雲淡水清。
        縱然身去後幻化成一朵蓮花,癡心採蓮者又將是何人?
        縱然身去後幻化成一池清水,暢飲甘霖者又將是何人?
<觀音·蓮>
淨淨白玉瓶,
依依楊柳枝,
滿面微笑,
滿心慈悲,
大愛觀音,
奔波在,
渺渺紅塵,
施捨,
無盡的,
甘露。
在夏日微風裡,
在溫暖陽光下,
在翠葉碧浪中,
一朵潔白的蓮花,
安靜的,
微笑著,
對風塵僕僕的觀音說:
你是否也會孤獨?
你是否也會寂寞?
你是否也會傷心?
你是否也盼著,
有人能聽你說說話?
如果你累了,
就請坐下來,
休息一下,
再走吧。
觀音坐在蓮花上。
吐納,調息,
清心,傳道。
觀音說法,
信眾聽法時,
蓮花也聽法。
觀音說法,
無人聽法時,
蓮花也聽法。
觀音沉默,
蓮花也沉默。
觀音微笑,
蓮花也微笑。
觀音哭泣,
蓮花也哭泣。
觀音千變萬化,
蓮花千萬蓮華。
觀音自在,
自在觀音。
蓮花自在,
自在蓮華。
漸漸地,
蓮花聽懂了,
觀音的心跳;
蓮花讀懂了,
觀音的心音;
蓮花悟到了,
觀音的大道。
有一天,
觀音對蓮花說,
你聽了我這麼多法,
你陪了我這麼久,
你已有了觀音心,
亦可傳道,
跟我走吧。
蓮花搖搖頭:
你是觀音,
我是蓮。
守住各自本來面目,
便是最大的成全。
你若真的想走,
就繼續走吧。
如果有一天,
當你累了,
想休息時,
別忘了,
我的心,
永遠,
願作你的蓮花台。
觀音站起身,
離開蓮花,
雲遊四方,
佈施天下。
蓮花繼續盛開,
觀雨落,
聽風吟,
詩情畫意。
沒有蓮花,
觀音依舊是觀音。
沒有觀音,
蓮花依舊是蓮花。
仿彿他們,
從未相遇,
從未相守,
從未相知,
從未相親。
地亦會老,
天亦會荒,
滄海桑田,
芥子須彌。
觀音化羽而去,
蓮花零落成泥。
大千世界,
虛無幻滅。
千萬年後,
有心之人,
將觀音像刻在蓮花上,
謂之“蓮花寶座”,
有情之人,
將手擎蓮花的觀音,
畫入佛經中,
謂之“白蓮華手”。
終於有人明白:
蓮花一直都在觀音心,
觀音一直都在蓮心,
彼此都不曾忘卻,
前世的相守,
今生的重逢,
來世的永恆。
塵緣已了,
回首舊夢,
蓮花不是觀音的唯一,
觀音不是蓮花的唯一,
然而,
那一時,
那一地,
那一種情態,
那一種心境,
那一種方式,
相遇,
相守,
相知,
相親,
卻是,
生生世世的唯一,
變成了,
一曲,
唱不完的歌,
一首,
寫不盡的詩。
心蓮,2014年6月18日,7:30-8:30am,懷師毓鋆
<眼兒媚–靜坐見六祖及恩師毓鋆>
禪宗佛祖本俗家,心內育蓮花。
菩提明鏡,無塵自性,處處南華。
儒風道骨安仁路,詩畫伴琴茶。
無情明月,有情歸夢,任意天涯。
心蓮,2014年6月19日,5:50pm
後記:
        2014年4月16日下午,我結束一天會議,來不及換掉一身正裝,就直接跑去找孩子們。大大小小幾十個小朋友,在夕陽西下的暖風中嘻嘻哈哈地打鬧嘻戲,心無旁騖,歡天喜地,自由爛漫。我的服裝不適合運動,他們也不糾纏我,我於是找了一個石階坐下。
        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熱鬧的公眾場合靜坐。
        我剛一坐就入定。我的魂魄竟然到了南華禪寺,直接進入供奉六祖慧能金身像的寶殿,看到了他的慈顏。只我一人,面對著他,剛想跪下參拜,他說:“你不必拜了。心誠則靈,心清則明,心同則朋。你來了就好,其實你也不必來,若你心中有我,又何必人到南華。菩提只向心覓,何須向外求玄。時時禪悟,處處南華。”我對他笑笑,坐在他門口,陪著他,也陪著殿外兩側的兩顆菩提樹,一任清風悠揚,仿佛回到了那日淩晨4:30我在禪寺早課的情境之中。
        不知道過了多久,我又看到恩師毓鋆。他坐在書院裡看書,我安靜地坐在他身邊,看我自己的書。他問:“你最近在讀什麼書?”我說:“從前總是讀<六祖壇經>,最近在讀<讀經示要>和<周易>,昨天早上還把<大學>和<中庸>各誦了一遍。”他說:“你這麼用功,我真高興。”我說:“我用功你不必高興,我用心你才應該高興。用功再多若不用心,也是空歡喜皆枉然。不過用心時心會痛,所以不敢輕易用心。只好常常寫詩填詞。不做無用之事,何遣有涯之生?”他說:“於無所住生其心。你的心本來自由自在,你管不住自己用不用心,若何時感覺勉強了自己委屈了自己,就索性放手吧,隨緣順性。”他把我的書拿了過去,用筆在上面寫注解做標記,給我講解那些活在文字裡的千古人物的大道本心。我安安靜靜的聽著,任窗外風起雨落、雲卷霞舒……
        一個聲音打斷了我:“你今天怎麼不做運動?閉上眼睛睡了那麼久,是不是太累了?”
        原來是一個熟悉的孩子的媽媽。
        我對她微笑:“是有點累,小睡了一下,現在好了,謝謝關心。”
        我沒有告訴她,其實我一點都不累,其實我沒有睡覺,其實我是在靜坐。
        有時候,對於兩個世界裡的人來說,有些話如果說了對方不明白甚至會困擾,還不如不說。我寧願編織善意的謊言,不必去展示另外一個自己和另外一個她不瞭解的神奇世界。
        這是我第一次在靜坐中看到六祖慧能。
        我寫的文章<遲到的重逢>在周易文化研究會上的電子報上已經全部刊登完了,竟然用了將近一年時間。在中華奉元學會的電子報上,剛好刊登完寫南華禪寺的部分。
        南華禪寺七月份有禪悅行活動。五月份公開報名時,我因為事務太多時間緊張實在無法成行,遂沒有報名。這兩天我發現似乎也可以擠出時間去一趟,於是,和寺裡的師傅說幫我看看是否還能夠報名,他說已經過了錄取時間但他願意幫我想想辦法,又和我分享了這個活動的一些事情。我說:“佛門本無門,心誠者自當如風隨意入。若非要設定限制,也太僵化死硬了,倒比紅塵還無情了。報名和錄取,只是為了便於管理和服務,若無變通,固守執念,有違六祖庭訓。我只是隨便問問,師傅切莫為此事過於憂心煩惱,隨緣順性就好了。”
        這一回靜坐,我看到六祖慧能,得了“處處南華”的開示,馬上決定,無論如何,七月份不去南華禪寺了,六祖早已在我心中,我何必浪費時間再跑這一趟?還不如成全其他因緣。
        至於恩師,一直都是我“念茲在茲”的牽掛。
        已經三年了,我還是會因為恩師而失眠,還是會常常在夢裡看見他,還是會常常在白天想起他,我的放不下已經是天註定的事情了,沒有任何人能夠替代我和解救我,我只能一點一點自己療傷。我一直在極大壓力和極痛苦狀態裡煎熬著,沒有合適的時間、地點和人去傾訴許多事,我也不想傾訴。
        寫過<問心錄>,又經過這幾個月的歷練,我好多了,已經能夠逐漸放下。
        現在的我,對於任何和恩師相關的事情,都不再強求,有緣就做,無緣就放下。即便我什麼都不做,只要我安心專心讀書寫文章講課,我都在傳播恩師的精神。即便我不讀書不寫文章不講課,我的舉手投足也在傳播恩師的精神。他始終在我生命裡,他始終在我血液裡,他始終在我心深處,這份心靈和心靈的聯繫不會因為任何外人而改變,不會因為多一件事少一件事而改變。那些都是形式,可多可少,要盡力,但也要隨緣,不必強求。
        在“聖人本意”裡,且不說恩師對天下對他人如何,只說他對我的部分,當然有各種希望,但是,最大的本意是希望我幸福並且保有自己的本性,在此基礎上,做的事情才有意義。如果因為做任何事情,導致我違背本性進而不幸福,那都不是恩師所願意見到的。
        我靜坐時安身的石階竟然在一顆大大的合歡樹下。
        青翠的綠葉在風中婆娑起舞,粉嫩精緻的花朵鬚蕊招搖生姿,淡淡香氣彌漫在斜陽晚照裡,孩子們像根根青草,縱情盡性地玩耍著生長著,連綴成一片生命的大草原,而我,剛剛在靜坐中見過了親愛的六祖慧能和恩師毓鋆。
        誰說悟道只能在菩提樹下?
        合歡樹下的神遊天際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合心者歡,是謂“合歡”。
        生又“何歡”?死又何憾?
<桃源憶故人—夢中撫琴>
玉樓深處仙琴鎖,弦斷佳人寂寞。
多事清風拂過,弄曲無人合。
相逢夢裡淚悄落,今古知音同坐。
夜雨簷花飛墮,相伴唯魂魄。
心蓮,2014年6月19日,6:00pm。
後記:
        2014年6月16日,深夜,我沉浸在夢裡,不同身影在眼前閃過,種種聲音喧囂吵鬧,塵世的俗累與紛擾幻變成疏忽而逝的光影,深淺明暗閃爍不斷。突然聽聞一聲巨響,驚雷在天,電閃在目,狂風在耳,大雨忽至,動盪飄搖。這是今夏最大的一場雷雨,尤其在深夜,更顯得驚心動魄。我的右手恍然一抖,念珠便掉了下來,五指如癱瘓失覺一般,心神渙散,似乎已從迷夢中驚醒,卻又沉入比夢境更黑的人間的現實黑暗之中……
        我不知道淩晨幾點才伴著風雨重新入睡。
        在夢中,我看到兩棵無比巨大的菩提樹,中間是一個紅色朱門的古建正殿,中間端坐一人,白袍黑面,專心撫琴,襟袖伴著清風飛舞。我定睛細看,正是南華禪寺供養六祖慧能的寶殿,兩邊的菩提樹也如那日親見一般真實,撫琴的人正是六祖,他的金剛不壞肉身恰恰呈現的是黑面…..
        琴曲悠揚,我雖不知是何曲,卻感覺身心舒泰、自性悠遊、灑脫快意,正待細問六祖,撫琴的人又變成了白袍白鬚白面,還戴了大大厚厚的眼鏡,竟然是恩師毓鋆。
        這一回,我聽得很清楚,他撫的琴曲是<瀟湘水雲>。
        此曲作者為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臨安失守,官場腐敗黑暗,朝廷偏安江南,文人相率南遷。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遊航。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象,便激起他熱愛祖國山河、感慨時勢飄零、甘於隱遁生活等複雜心情,而創作此曲。傳說中,九嶷山是賢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們心目中自然成為賢明的化身。郭沔是一個終生未仕的知識份子,生活十分清貧,但志向高絕遠大,反對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滿懷憤國憂世之情,卻只能觀瀟湘二水水起雲湧,遙思故國。此曲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其解題中說,作者“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最初的十段後經歷代琴家發展為十八段加一尾聲。現存琴譜多達五十種。經過許多琴家不斷加工,藝術更臻成熟。飄逸的琴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如夢如幻、似仙似神的意境,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我正聽得入神,恩師對我說:“來吧,該換你撫琴了。”
        我還來不及反應,他就把我拉過去坐在那個位子上。
        我穿著白色長裙坐在琴前,看著菩提樹的翠葉蒼蒼和恩師的目中慈光,很無奈:“我還沒準備好,不知道什麼曲子最適合我的心境,你再等等我吧?”
        他說:“不用再等了。興之所至,情之所歸,心之所悟,切勿刻意,你可以開始撫琴了。你一旦開始,心靈會引領你找到最喜歡的曲子。”
        我的手剛摸到琴弦,就開始不聽使喚地隨意遊走,竟成了一首<高山流水>,而我其實真的從未好好學過。
        我聽見清澈的流水聲,緩緩、淡淡、漸漸地流淌著,將世界上所有塵垢洗滌乾淨。
        我聽見樵夫鐘子期輕歎:“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
        我聽見伯牙輕歎:“善哉,子之心與吾同。”
        我聽見六祖慧能輕歎:“無塵自性,本來清淨。”
        我聽見恩師毓鋆輕歎:“琴為心聲,你的心回來了。”
        我聽見自己也輕歎:“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
        一夜風雨一夜琴。
        我不知道我是醒了一夜還是睡了一夜還是夢了一夜,總之,六祖慧能和恩師和我,換著順序坐在琴前,無一刻停歇,滿身白衣飄飄,滿目菩提蒼翠,滿耳琴曲悠揚,都是<瀟湘水雲>和<高山流水>……
        直到微微晨光輕叩弦窗,我睜開雙眼,琴聲方嘎然而止,我仿彿回復了清明神智,卻似乎還未完全清醒。
        這是我第一次在夢中撫琴。
        看來,時間真的到了,我的心已經徹底洗乾淨了,可以多多親近古琴了。
        恩師走了已經三年,特別是在過去這一年多,我經歷的種種人、事、物、情已經使我明白我和古琴之間有怎樣的心靈對話,而藉由古琴,我和恩師之間,我和許多今古知音之間,又有怎樣的心靈對話。
        無需刻意相約弄曲,就讓同心之人再次隨緣順性相逢在山之崖水之畔吧。
<賀聖朝—夏至懷師毓鋆>
多情楊柳飄飛絮,共芳春歸去。
癡心夏雨淚如珠,也未留君住。
花開花謝,悲歡幾許,歎衷腸難訴。
塵緣未了問來生,再相逢何處?
心蓮,2014年6月22日,11:45am。
本期目錄
【【東北紀事連載】《遲到的重逢》 文/董華春
23.金聲玉振拜孔廟
        告別了現代的孔子研究院,我們進入了古典的孔廟。
        這是中國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廟內從南至北共有九進院落,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各種建築總計100餘座,460餘間,佔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名為「金聲玉振」。此坊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字為時任山東巡撫胡瓚宗手書。孟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穿過石坊,到了櫺星門。此門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為石柱鐵梁。鐵梁鑄有12個龍頭閥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櫺星門」三個大字,上層刻縧環花紋。櫺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表示祭祀孔子的規格如同祭天一樣,尊孔如同尊天。
        櫺星門裡建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為至聖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聖廟」三字,清雍正七年(1729年)易為今名。
        後人為贊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生的深遠影響,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八個字,意即他的貢獻如同天地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廟第一進院落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兩坊建立於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風格。建築為木構,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間十三踩,稍間九踩,中夾小屋頂五踩。坊下各飾有八只石雕怪獸。居中的四只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四個闢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據《孟子》記載:「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意思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據此,清世宗於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名「聖時門」。聖時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三間,弘治年間擴為五間中設拱門三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的牆皮和杏黃的牆里,前後石階上各有石刻龍。由拱門內望,令人有深邃莫測之感。
        穿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綠蔭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橋縱跨,一水橫穿,碧波渙渙,荷葉田田,環水雕刻有玲瓏的石欄。水「壅繞如壁」,故名「壁水」,橋因而利名,稱「壁水橋」。
        橋南東西二門,甬道相連,東匾「快睹門」,取李渤「如景星鳳凰,爭先睹之」語,即「先睹為快」之意;西匾「仰高門」取自《論語》「仰之彌高」語,贊頌孔子學問十分高深。這是孔廟的第二道偏門。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門下有元碑兩塊,東四稜碑為「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的變遷沿革,史料價值很高。西碑為「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是1966年移入孔廟保管的。
        穿過弘道門,再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郁,顯得十分幽深。大中門原名中和門,較弘道門長且狹窄,共五間,原為宋代孔廟的大門,後經明弘治時重修,今門系清代所建。門左右兩旁禹有綠瓦拐角樓一座,系元至順二年(1331年)為使孔廟象皇宮一樣威嚴而建的。角樓均三間,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內側有馬道可以上下。此兩角樓瓦廟東北、西北兩角樓構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以供守衛之用。
        入大中門,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五間,深兩間,黃瓦歇山頂,斗拱佈局疏朗。清初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後改為此名。
        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檐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最初在漢代《孝經‧援神契》,緯書中有「奎主文章」之說;東漢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鈎,似文字之划。」因而「奎星」逐漸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為主宰文運與文章興衰之神。所以奎文閣也稱奎星閣、魁星閣、文昌閣等。後代封建帝王為贊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前有兩座御碑亭,亭內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寬2米多,碑下的龜趺高1米多。碑額精雕盤龍,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內容多是尊崇孔子。東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廟碑」。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文極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暫缺」。字楷書,書體端莊,結構嚴謹,以精湛的書法著稱於世。石碑立於成化四年(1468年),習稱「成化碑」。
        過奎文閣為孔廟的第六進庭院。院落狹長矗立著13座碑亭,南8北5,兩行排列,斗栱飛翹,檐牙高啄,黃瓦耀金,櫛次鱗比。十三碑亭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亭內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
        道北五座碑亭建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的八座亭中,四座為金、元建築,東起第三、六座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餘4座為清代所建。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佈置疏朗,是孔廟現存最早的建築。
各        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趺,名曰贔屓,據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九子,各有所能,贔屓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碑亭中最早的是兩幢唐碑,一幢是立於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的「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一幢是立於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皆位於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位於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這塊碑約重35噸,加上碑下的贔屓,水盤,約重65噸。這塊石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驚嘆。
        此院的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北牆朱欄內還鑲著大量刻石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謁廟、祭廟後所刻。如從書法藝術上來看,真草隸篆,各有千秋。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了元末紅巾軍、明代中期劉六、劉七、明末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農民革命歷史難得的珍貴史料。
        十三碑亭院兩側,東建毓粹門,西建觀德門,供人出入,人們依照皇宮之名,稱為東、西華門。這是孔廟的第三道偏門。
        十三碑亭北,有五門並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處,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聖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啓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主祭孔子夫婦,並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三門並立,左掖金聲門,右掖玉振門。
        穿過大成門,便看到「杏壇」,這就是相傳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杏壇設教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裡卻無記載。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後移擴建,以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於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杏壇十字結脊,四面懸山,黃瓦朱欄,雕梁畫棟,彩繪精美華麗,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幾株杏樹。乾隆皇帝曾為之賦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從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台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凌空,雙重飛檐中海藍色的竪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三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為清雍正皇帝手書。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周繞迴廊,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殿結構簡潔整齊,重檐飛翹,斗栱交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藻井枋檁飾以雲龍圖案,金箔貼裹,祥雲繚繞,群龍競飛。四周廊下環立28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
        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向的是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東向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再外為十二哲,東位西向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東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頭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執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制。塑像都置於木制貼金神龕內,孔子像單龕,施十三踩斗栱,龕前兩柱各雕一條降龍,繞柱盤旋,姿態生動,雕刻玲瓏,異常精美。四配十二哲兩位一龕,各施九踩斗栱。龕前都有供桌、香案、擺滿祭祀時使用的籩、豆、爵等禮器。殿內還陳列著祭祀孔子時中和韶樂樂器和舞具。殿外懸有十塊匾額、三副對聯,門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題書的「生民未有」匾額,殿內正中是康熙皇帝題書的「萬世師表」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南面懸掛著乾隆皇帝題書的「時中立極」等匾額。每塊匾額長6米多,高約2.6米,雕龍貼金,精美華麗。
        大成殿建於兩層台基上,前連露台,高2米多,東西寬約4.5米,南北深約35米,鐫花須彌石座,雙層石欄乾,底層蓮花欄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兩塊浮雕龍陛。露台是祭祀時歌舞行禮的場所,每逢孔子誕辰(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樂舞--八佾舞(排列成行,縱橫人數相同的古代舞蹈。按西周貴族制度規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諸侯用六佾,三十六人)。
        沿大成殿迴廊後轉,層欄圍繞,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廟三大建築之一的「寢殿」(另兩大建築為奎文閣、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寢殿闊七間,深四間,間金妝繪,枋檁游龍和藻井團鳳均由金箔貼成,迴廊22根擎檐石柱淺刻鳳凰牡丹一如皇后宮室制度。殿內神龕木雕游龍戲鳳,精美異常,龕內有木牌,上書「至聖先師夫人神位」。亓官氏,禮器碑作並官氏,宋國人,19歲嫁與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元至順三年(1332年)又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1592年)孔子改稱「至聖先師」,她也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孔子死後,即孔子所居之堂為廟,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後重修時已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置供桌。
        聖跡殿是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跡的石刻連環畫聖跡圖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於寢殿之後,獨成一院,是孔廟最後的第九進庭院。殿系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廟原有反映孔子事跡的木刻圖畫,他建議改為石刻,由楊芝作畫、章刻石,嵌在殿內壁上,這就是為數120幅的「聖跡圖」。聖跡圖每幅約寬38釐米,長60釐米,其所表現的聖跡從顏母禱於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後子弟廬墓為止,並附有漢高祖劉邦、宋真宗趙恆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於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聖跡殿內,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字下正中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先聖畫像」,習稱「夫子小影」,據說「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孫孔端友於宋紹聖二年(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於宋紹二年翻刻石上。在這些畫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贊,有宋代紹聖、政和等年號和題跋。殿內還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篆書的「大哉孔子贊」,還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範、米芾、黨懷英、趙孟頫、張起岩、李東陽、董其昌、翁方等人的法書,元好、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特別是這裡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24.悲孔憂世承師志
        在42度高溫下,我們漫步在孔廟里,汗水和文化一起,將我們的身心洗禮。
        讓我們煩躁不安、苦悶難耐、心痛不已的,不是高溫,而是在這2500年歷史的孔廟里行走著的炎黃子孫。
        洶湧的人潮來來往往摩肩接踵,有人大呼小叫,有人接手機講電話,有人拍照喊「茄子」,有人叫著「XXX遊客快跟上」,有人嚷著「讓一讓讓一讓」……各色人等的腳步如此匆匆,撞得我身心俱痛。各種方言此起彼伏,說的內容大多和文化都無關,聽似熱鬧,更顯呱噪。
        導遊告訴我,大部分遊客們的時間真的很緊張日程真的很趕。偌大的孔廟,海量的文化信息,大部分人卻必須在兩個小時內走完看完拍照完就匆匆離開,在曲阜市裡吃個午飯就走,下午還要趕去泰安登泰山。
        為甚麼管理者沒有安排更多的文化節目內容讓人們能夠留下來享受文化的有趣和美好?僅僅是這樣匆匆走過的人們,是否能夠真正瞭解,這裡的每一個匾額、石刻、殿堂、陳設的文化意涵?為甚麼這裡不可以復建書院充溢朗朗讀書聲?為甚麼這裡不恢復古禮、古樂儀式讓人們在樂趣中學習?
        每一個院落都有好幾位導遊,每個導遊都帶著一個龐大的旅行團或者散客群,每個導遊手持一個大喇叭,對著喇叭喊著介紹做著講解說著附會穿鑿的野史,催著本團的人「趕快拍照趕快走」,每個景點停留的時間不超過五到十分鐘。
        我們跟著人群走著,突然聽到一個導遊尖聲叫著:「十三個溫州老闆,請跟我往這邊走。」他們經過我身邊急急搶到前面去,我才看清楚這「十三個溫州老闆」,原來是十三個高中生模樣的年輕人。臉上的稚嫩青春,怎麼看也不像是「老闆」。
        導遊叫著隨意,學生們聽著也隨意,我心裡卻驚駭的如同見了鬼,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是甚麼樣的社會,讓人們把「老闆」當成一個普遍稱呼送給年輕人而不覺得有甚麼不妥?是甚麼樣的價值觀,讓人們把金錢利益當成一種榮耀去大咧咧、赤裸裸追求而忘記了「義利之辯」?是甚麼樣的文明水準,讓人們在文聖孔子面前如此浮躁而不覺慚愧?
        當我們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羅浮宮參觀時,我們都會被告知使用一種自動感應講解器。我看過製造廠商的名字,是一家中國深圳公司,我為我們的器物可以在此種範圍傳播使用而感到驕傲。即便在中國的故宮和頤和園以及一些大型景點,也都在使用自動感應講解器。參觀者都帶著耳機,解說聲音不會吵到任何他人。
        然而,在孔廟里,一個人走著,常常同時聽到幾個導遊對著大喇叭喊叫的解說,互相干擾。
        在大成殿前,人們擠著看孔子像,肉貼著肉,身貼著身,因為爭搶還有人站不穩。我同時聽到五六個導遊對著五六個喇叭為五六個團隊同時說著次序不同的話,都介紹著殿內陳設和題字。她們的聲音之高亢嘹亮喧囂,和菜市場上賣菜的小販沒有差異。人們似乎也沒有時間聽,有人說「快點,該我拍照了」,有人說:「往左挪一點,這樣照不到孔子了」,有人說:「等等我,馬上來了」……
        我看著殿里正中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心裡浮起了無盡的哀傷悲涼:親愛的孔聖人啊,如果你九泉有知,請你告訴我,這叫「斯文在茲」還是「斯文掃地」?這一刻的「禮」何在?在來來往往的過客里,你看到了幾顆虔敬恭誠的心靈?若你清明雅潔的文氣未斷,能否將這俗氣煙火氣都驅散?
        我本來急欲抽身離開,卻看到了大成殿前有個香爐,爐前有拜墊。我便回到那裡拜祭孔聖人。
        我的人還未到拜位,旁邊就有個年輕人對我說:「大姐,請香嗎?十元一把,便宜,你請香我們幫你喊話祝福……」
        我看看他身後,在香爐左側有個桌案,上面堆著大把大把的香,桌案站著另外一個人,正對著我前面跪拜的人大喊:「祝你高官得做!祝你天天發財!祝你金榜題名!」跪著的人拜一次,他喊一句。他的聲音如比宏亮,幾乎蓋過了大成殿門口導遊們的講解聲音。香爐里煙霧繚繞,此人站在香爐邊,頗有點驚天動地的氣勢,但神情卻是嘻嘻哈哈玩世不恭,很難讓人感受他的真誠。他喊叫的對象無論年紀大小他都是這麼幾句,似乎除了升官發財、金榜題名,這世界上也沒有其他事情是大家真心要追求的了。
        我本來要請香,卻被他們這個架勢嚇到了。這樣的祝福,我還是不要的好,這原本也不是我來此地的目的。
        我在跪墊上跪了下去,花費了好長時間,才把心神收拾乾淨、清靜、寧靜。
        我給孔聖人行三跪九叩之禮,心中默默向他傾訴:「親愛的孔聖人,你是文聖,請你告訴我,何謂文化?文化,應該不是紙上的文字,而是世間的修行,是人們的一舉手一投足吧?在一個真正的文化大國里,人們的言談舉止應該是怎樣的儒雅有禮誠信有道?千百年來,許多人守著老祖宗的文化遺產卻不知愛惜,也偶爾以文化之名作毀損文化的惡行。你當年哀嘆的禮崩樂壞,在歷朝歷代都反復出現,若你今日在自己殿前看到這一切,當作如何想?凡大亂者必有大治。但不亂不治之時的人心迷亂昧惑,又當如何解?你的廟堂再高再熱鬧,又有幾人因為在此經過而問心得道、了死脫生、濟世慰蒼?當你被執政者打倒在地永世不得翻身之時,你還是你,你的文化依然還能穿越時光擁有改變人心的力量。當你被執政者供在高台上題匾、送碑、撰文做記時,你還是你,你的文化依然還能夠穿越空間擁有慈悲喜捨的力量。我們到底要如何認識和親近那個真正的你?孔子學院開遍全球,來孔廟的信眾成千上萬,可是,文化的薪火到底應該如何真正傳入人們的心靈最深處?我來拜你,原本一無所求,看到人們如此,反倒有了所求,我只祈求,每位炎黃子孫在生活和生命的每一秒鐘都能從華夏文化中汲取力量,奉元復性,看清自己心靈最深處。」
        辭罷孔廟,又到孔府。
        孔府門前,掛著許多塊牌子。比如,「全國廉政教育基地,中共中央紀律監察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巾幗文明崗,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全國婦女『巾幗建功』活動領導小組」。
        這些牌子,和「聖人之門」的牌子放在一起,讓我有時空錯落的穿越之感。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真的是社會各界人士的道德楷模文化偶像嗎?一手抱著偶像,一手幹著偶像所最痛恨的事情。這樣的「左右互搏」的高超武功,億萬人都擅長,偏偏是這個愚鈍的我,心裡痛的說不出話來,只感覺到愧對列祖列宗,枉為華夏後代炎黃子孫。
        在孔府的院子里,有一個很大的書案,案上許多畫作和扇面,牆上也掛著許多作品。一位年紀很大的先生正在揮毫創作,幾個遊客圍著他。旁邊有個介紹的大招牌,寫著「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XX,扇面題字,畫作促銷。」
        我看著他微彎的腰和揮動的毛筆,心裡沒有來由的難過痛惜。根據孔子的家譜,每一個孔家後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清楚的位置。可是,在中華文化血脈的傳承上,孔家人的位置又是怎樣的?
        家族榮耀和文化責任氤氳成歷史煙霧,籠罩著這樣一位瘦弱老人,讓我看不清楚他的身影和未來。
        與名利血緣無關,每一個可以繼承發揚光大孔子學問的人,都應該是孔子的家人吧?
        與師承道統無關,每一個可以繼承發揚光大華夏文化的人,大家彼此都應該是文化親人吧?
        在孔廟朝聖,我以為我會感動而泣,我以為我會被震懾收服,然而,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我從靈魂深處感受到極度痛苦和悲哀,因為,這個聖地的文化氣場被有意無意地破壞了,這個道場的文化力量被有意無意地消散了。
        有朋友告訴我,她不是佛教徒,可是去普陀山朝聖讓她受到震撼。一入山門,寺廟就送給每位來客一支香,並告訴大家不要講話。所有人排成一隊,靜悄悄往裡面走,靜悄悄去拜。她雖然不信佛,但是,那個安靜清心的氣場一下子讓她陷入了一種特別虔敬空靈的境界,忍不住也真誠地跟著大家拜祭。
        這種氣場和境界,我在孔廟尋而未得。
        到何年何月,人們對於文化的虔誠恭敬,可以等同於甚至超過對宗教的虔誠恭敬?對心靈而言,還有比文化更高更好的信仰嗎?
        我站在孔府裡面,獨自品味文化的悲涼失落,思念著毓爺爺。
        我和他說過無數次,請他一定要葉落歸根回到大陸傳道講學,請他一定把弟子們也帶到大陸做系統性文化教育,我說的其中幾句話是:「……中國大陸,多大樓而少大師。孔子講學四十幾年,你講學六十幾年,弟子眾多,但是相對於大陸的幅員遼闊人口繁茂,還是少數。薪火應該更廣泛地傳播,有更多在商業社會中迷失的心靈,需要在暗夜中被照亮。你心心念念的華夏學苑,更應該到華夏神州去建,而且不應該只是一家。這是千古德行,也是道業長久。海峽兩岸,原本同宗同源,文化血脈出自一家,唯有文化,才能使彼此之間有心靈契合。你在大陸四十幾年,在台灣六十幾年,現在,應該回到大陸,再用二十幾年來講學傳道,才真正做到兩邊同年同心不偏不倚。即便你不求名利不願顯世問俗著書留影,但讓更多的人能夠從你這裡受教得道,也是你不可推卸的文化責任吧……」
        爺爺心動了,行動了。
        雖然因為天命,爺爺的人未歸,但他的魂已至。
        此時此刻,我徘徊在孔廟孔府里,感覺到爺爺也來了。
        如果他看到我今天看到的一切,他不會象我一樣悲傷,他只會更加充滿力量,更加清楚要去的方向。
尾聲:永不分離
        8月16日,我在山東大學參加「海峽兩岸周易學術論壇」。
        上午會議前,我和君祖學長坐在一起,他給我介紹一同參會的黃忠天學長。
        君祖學長說:「剛才華春說,她看見恩師的學生就覺得親。我想你們認識一下比較好。」
        我說:「忠天學長好,我讀過你寫的文章,我也知道你在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教書,希望以後有機會多交流多請教。」
        忠天學長說:「我也讀過你的文章,一直想認識一下,終於有機會了。很遺憾,我們沒有能夠像你一樣瞭解恩師的晚年。」
        我說:「不遺憾啊,我也沒有能夠像你們一樣瞭解恩師的早年。我們各自見證恩師的一段人生,大家合力拼圖才能看見完整的恩師。」
        君祖學長說:「恩師的許多學生原本都是陌生人,大家都在逐漸相互瞭解和熟悉。」
        我說:「我是很急切的在尋找恩師的每個學生。我想大家都在相互尋找吧?」
        忠天學長說:「是的,我們都在尋找失散的親人。」
        他剛說完這句話,我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失散的親人,說得多好啊。
        我們本來都是在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為恩師做事情,為文化大業做事情。我們本來就是文化親人,失散多年,重新團聚到一起,多麼值得珍惜。
        會議馬上就要開始了,我環顧四周,一派學術肅然的昂揚清明之氣,我的眼淚顯得特別不合時宜,又是在初次見面才交流了兩句話的忠天學長面前。
        我趕緊告辭回到原座位,實在不敢繼續交談任何和爺爺相關的事情。
        我坐在座位上,盯著主席台上的大條幅,看著「海峽兩岸」四個字,淚水又成串成串地滑落下來,對爺爺的思念開始無休無止。
        爺爺用了一百多年,來跨越這四個字,其中的喜樂悲歡,就算他想和我們仔細分享,以我們的功力閱歷,又如何感受其中之萬一呢?生命中最深刻最細緻的感受,他也只能在暗夜在凌晨獨自品味了。
        我也是一樣。所有的語言,都應該化作無言;所有的心情,都應該幻為無情。但我卻恰恰忍不住「言」和「情」,也忍不住做痴心妄想,要試圖跨越這「海峽兩岸」。恩師在我身,爺爺在我心。若說「乘願再來」,我「乘」的是爺爺的「願」,是文化的「願」,是我從未奢求卻偶然得到便再也不會放棄的「願」。
        下午的會議中場,我因為要提前離開,和大家告別。君祖學長、以炤學姐、忠天學長和他太太惠齡學姐,還有我,五個人合影留念,我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和親情。
        在群英匯集的會場里,在兩場會議間隙,我們這個合影動作有點特別。於是,旁觀的人看見問:「你們這是因為甚麼合影?」我說:「我們是同門啊,我們都是奉元書院的弟子,我們有位共同恩師。」
        我們有位共同恩師。恩師的每位學生,都是恩師的分身,都從他身上,繼承了一份文化薪火,要向下向外向更遠的人群深處去傳播。雖然我只是這個文化大家庭中小小的一份子,但是,我願意,和恩師的所有學生們一起,攜肩攬腕,向前行去……
        8月16日夜10:30,我從濟南坐高鐵回到北京。
        8月17日晨,我坐8:30的飛機從北京飛回台北。
        從7月18日到8月17日,我在華夏大地流浪整整一個月,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歸帝都,朝孔聖。
        這趟旅程,主要是為了在滿學研究院祭拜和追思親愛的恩師毓爺爺。和他分開兩年多後,我終於重新見到了他。雖然這是一場遲到的重逢,但我已經知道,應該以何種角色和方式接續與他的天緣。
        這趟旅程,也是我化小愛為大愛的文化尋根之旅。從東到西,從北到南,華夏神州風情迥異五彩紛呈,華夏文明燦爛輝煌博大包容,時刻震撼著我的心靈。在各國文化裡流浪多年之後,我重新認識和瞭解生我養我的故國,感受到中華文化在我血脈中汩汩流淌源源不絕。雖然這是一場遲到的重逢,但我已經知道,應該以何種角色和方式接續與中華文化的天緣。
        久別後,我們終於重逢。
        這一次重逢之後,我們將永遠不再分離。
本期目錄
【學員分享】龍顏講座‧《論語》 文/張中安
        大部份的中國人應該都聽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但是其意思為何?又於每個人的個人生命有何意義?位於論語這部幾千年來中國人人人必讀的經典首篇首句的這段話語,到底揭示了什麼樣的人生道理與價值?
        以前的我,不懂也不曾思考過這些問題。不過,聽完呂世浩老師半年的論語上論講座後,雖然對於論語中深厚廣博的道理我只略知皮毛,但僅僅如此它所給予我的啓發就已經使我獲益豐碩了!希望能藉由此篇心得向更多我同輩的朋友分享我在呂老師的論語講座中獲得的收穫。
        記得國中開始,國文課本裡開始出現論語選文。在課本左半邊版面的作者介紹欄裡,孔子像的下方,有著幾行孔子的生平介紹,如同課本中其他作者的介紹一般,不分古今中外。或許因為如此,縱使知道孔子這位聖人和其他人應該有些不同,但是那時我對論語這部書的印象,還是僅停留在:「語錄體,一部由孔子弟子以及再傳弟子(考試重點!論語非孔子所著。)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學而時習之」是「學了並且經常複習」、「不亦說乎」則是「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的注解內容云「比試射藝是古人的一種活動」、「揖讓而升下而飲」是運動家精神的展現。或因那時我並不懂得將經文與自己的生命體驗做結合,而某些解釋又與自己的經驗相背,再加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完課、考完試後,孔子的這幾段話便沒有在我的腦海中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直到去年九月呂老師開宗明義、石破天驚的論語第一講,帶我們走進這段流傳千年的文字中,貼近、揣摩孔子的情、理、抉擇,看見其貫徹一生的志向、自強不息的奮鬥、行道以濟天下的責任感與最終豁達地步出一切困境的從容自適,我才如醍醐灌頂般醒悟,能流傳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立基之大本的論語,其中所蘊含的道理怎麼可能如我國中時所理解的那般淺陋?
        在呂老師兼容深厚的學養及思量通透的讀書心得的講解中,我逐漸認識到論語中所有做人處事的指引及說明,非但不是死板、條列式且強加於人的教條,反而是極具活力、有核心、有原則的一套人生指引。它不僅提供了千百年來顛撲不破的處世智慧,還向我們揭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與理想,帶領我們將注意力從自利的侷促中釋放出來,引導我們推己及人,朝向更寬廣的人生理想與價值前進,對我們的家、國、社會、乃至於世界做出貢獻。
        此期講座中,我最有收獲的部分,是開始「學」、「習」反躬自省、發揮良知及承擔責任。人生中所面對一切的事情,最初始於自己,最終也要回歸於自己。「君子以自強不息」,要努力不懈地奮鬥、日新又新的是「自」己,沒人可以代勞;「吾日三省吾身」,無論忠信,省察的都是「吾身」:我有沒有守住自己交給自己功夫?「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射藝從來都不是與他人的較量,而是自己給自己的挑戰,己心正,己矢即直。
        良心或良知其實本存於我們心中,不需刻意學習、向外求得,但是我們需要學的是真實傾聽內心的良知之言,改掉對它刻意忽略的習氣,並秉持著良心做抉擇。將良知尋回並以其作為立身、待人、處世的準則,再回頭檢視論語中諸多道理,便會發現他們共同的本質之一即是良心。它們是良知良能發揮出來的自然延伸。一個依良心行事之人,便自然會希望以孝心孝行來回報雙親養育之大恩、便不會將己之所不欲,加諸於他人,也會擔當起自己應盡的責任,不會只知對前人的努力與遺德坐享其成。
        學習是件「知行合一」的事,所以我想,了解這些道理後於生活中的付諸實踐,才是學習真正的開始,也是我努力的目標。我非常感謝呂老師的教導,也很感謝自己有幸能參與老師的論語講座,不只因為老師精彩豐富、貫通古今的上課內容、精闢深刻的經典解釋,更因為老師那份融合了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感,以及對我們這一輩學子的殷殷期勉等等的精神與努力。這份力量深深地感動著我與其他同學,也在無形中激發出我追求進步的動力,期許自己能影響更多人、能為社會與中華文化盡一份力。真心推薦呂老師的論語講座給任何希望豐富自己生命的朋友!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 文/編輯小組
誠徵毓老師上課筆記出版校對志工,出版內容能夠先睹為快,近期出版規畫內容包括論語、學庸等,只要您有熱忱都歡迎加入,報名請洽祕書處。
九月份開始秋季班系列課程內容精采,近期將公布課程簡介影片,歡迎報名參加。
本期目錄
© Copyright 2014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