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4 6~10期 奉元電子報

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 第九期

中華奉元學會 電子報 第九期
公元2014年09月04日 夏曆甲午年八月十一日
■ 【奉元薪傳】落日吟 文/黃大炯
■ 【奉元新語】朱子《大學章句》商榷 文/黃德華
■ 【奉元新語】生與性 文/耿如
■ 【奉元講座】中國經濟的未來面向 文/編輯小組
■ 【奉元同道】廈門篔簹書院簡介 文/編輯小組
■ 【追憶毓老師】憶師詩文 文/心蓮
■ 【學會公告】
【奉元薪傳】落日吟 文/黃大炯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朱子《大學章句》商榷 文/黃德華
一、朱子大學章句概述
      今日通行本《四書》中的《大學》,是南宋朱熹根據《禮記》中的《大學》篇(簡稱古本),重新編排而成的版本(簡稱朱本)。朱熹將全文分割成一篇「經」,以及九篇長短不一的「傳」。在這一架構下,這九篇「傳」,分別對應於「經」中次第出現的九項關鍵詞 (如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各作繁簡不一的發揮,形成一個「經」、「傳」互相貫通的緊密網絡。此一編排,雖經明朝的王守仁力持異議,大聲抨擊,八百年來,大多為士林所接納。尤其從元代開始,朱註被採用為朝廷開科取士的標準本,為學子所必讀。朱本對此後學術發展的影響力,自是不言可喻。
      相較於朱本,《禮記》中的古本既然沒有「經」、「傳」的主從關係,前後文之間的貫通性與呼應性,當然顯得較為鬆散。但是,一個改訂本的好壞,除了要看文本的流暢與結構緊湊與否,還須考慮原典的本意是否更為彰顯。王守仁對朱本的批評,便是根據後一標準,因而判定古本較佳。學者間的不同意見,本就不易判定優劣對錯,朱、王兩人又都是承先啟後型的學派宗師,釐定兩者的得失更是難上加難。雖然如此,站在不同的時代場景,新的視野也許會帶來新的理解與啟發,反而可以提供機會,讓我們平心靜氣重新評估兩者的觀點。以下所論,即是我對朱本的一些尚未成熟的看法。
      朱子在古本上作的更動,主要可分成下列四項: (1) 將提綱挈領的首段作為「經」,其餘文字作為解經的「傳」,並將其分割為九章;(2) 朱子認為關於「格物致知」的一段,古本有闕文,經過補寫之後,加入朱本之中,成為第五章,與其餘九章合併,成為現有的十章;(3) 朱本中其他九章,雖是《禮記》的舊文,次序卻不全相同。朱子認為「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以古本對應朱本的章節為例,朱本第一至第三章的「傳」原在古本第六章之後,而朱本第四章原掺在古本第三章之中;(4)最後,朱子繼承程子的想法,認為經文中的「在親民」當改為「在新民」,以配合朱本第二章所強調的「新」字。王守仁反對這些更動,主要的原因是觀念上的歧異。王守仁排斥朱子補寫的第五章,否定其中所提出的「格物窮理」;並且針鋒相對,提出「致良知」作為王學理論的基礎。本篇不討論朱、王二人理論上的異同,只針對朱子的更動,探討其合理性,並進一步對朱本中章句、義理上,有疑慮的部分,提出討論。
二、論經傳之分
      首先,討論朱本中的「經」、「傳」之分。「經」與「傳」的區分,在五經之中,以《易》與《春秋》最為明顯。其中「經」、「傳」之分,最起碼要符合兩個原則:一是成書先後,二是傳以解經。《易經》中的《文言》、《象》、《彖》等,《春秋》的《公羊傳》與《穀梁傳》,都是援引這個體例。《大學》中的「經」、「傳」是否有成書先後之別,並無文獻支持。至於以傳解經的原則,雖然從古本的前後文中,確實可看出一些從屬關係。但是,古本中頗具篇幅的「誠意」一段,內容甚為複雜,不易歸為一個單元。為此,朱子將其重組成六章,分別求應於經文,以符合經傳之關係。但是,朱子所提出之對應關係並非完全成立;而是否應當拆解古本「誠意」一段,亦為王守仁所質疑。所以,「經」、「傳」的畫分,是否恰當?恐怕言人人殊,爭執不休。在此,先跳開名詞上的糾纏,直接針對《大學》的文本意涵,比較古本與朱本之優劣得失。
      《大學》的第一段,朱本與古本相同,都是始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終於「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旗幟鮮明地標出《大學》的宗旨,以及「定、靜、安、慮、得」,「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後世簡稱八條目)兩條循序漸進的修養系列,是《大學》全篇中綱舉目張,涵蓋全文的大手筆。短短兩百餘字即把儒學核心價值中的兩個範疇-修己、治人-開宗明義的勾勒出來。不但本篇其餘部分難以為匹;《禮記》全書之中也罕有他篇企及項背。所以,此段為主軸,在義理上,應該毫無疑問。
      從全篇的格局來看,古本在首段之後,有五段文句(即朱本第六至十章),都以相同的形式起始 –「所謂誠其意者」,「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 分別闡述首段所強調「八條目」中的「誠、正、脩、齊、治、平」六項。這五段篇幅,將近全文十分之九,與第一段相比,主從輕重之分實在是一目了然。但是,「八條目」中的兩項基本功夫-「格物、致知」,居然不見闡述。由此不難推測,「格致」一章因為失簡、錯簡、行文不同等未知的原因而漫漶失落。按照「八條目」鋪陳的方式來看,這篇推測中的「格致」章,應該用來闡釋「八條目」中最根本的觀念,具有儒家修養的核心價值。可惜,其原貌如何始終是一樁重大懸案。即便如此,《大學》一篇中有主從之分、輕重之別,此一立論相當充足穩固,並不因為「格致」一章的闕遺而動搖。
      既然主從的對應關係可以成立,「八條目」就該如前所說,有全面性的闡述,不該缺少其中「格致」兩項。而古本中在原首段之尾,有一句「此謂知之至也」,與前後文毫無關連,極似結論「格致」一段的殘句。朱子由此推論:古本中「此句之上別有闕文。」此一推論確實合乎情理。所以,朱子寫下「格物、致知」一章,補足了「八條目」中闕遺千年的「傳」。對於標榜《大學》者而言,千年來的遺憾,在朱子手中終於彌補完成,其功可謂宏偉。至於所補的內容,是否符合此章的本來面貌或意涵?則牽涉到思想演進,及朱王歧異等複雜問題,得另為專文討論。
      立足於此,進一步推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每一項 (後世稱為三綱領),也都該有對應的闡述,則非理之必然。而朱子為此抽出古本「誠意」一段中的三段文字,作為一至三章的「傳」,以期與經文對應,則是相當勉強。另外,又針對「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一段經文硬行套入「此謂知本」的第四章,更有牽強附會之嫌。因為此段文字實為一般性陳述,缺乏特殊性及原則性,並無進一步闡述的必要。而其所比附的一小節「聽訟」傳文,又難以加強「本末、終始、先後」的概念,實在少有可取之處。所以,朱子所謂的「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後六章細論條目功夫」,只有後六章極可能是《大學》原有的規模,前四章是否獨立存在,甚為可疑。此外,若依朱子之意,則「定、靜、安、慮、得」五項也須專章闡釋。然而,朱子卻選擇性的忽略。但是,朱本傳世久、影響大,其說縱使可疑,不妨暫且視為一家之言,先逐章審視前四章中「經」、「傳」關係是否足夠密切。
三、論朱本前四章之得失
        朱本的第一章,釋「明明德」。傳文是: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針對「明」與「德」兩項關鍵詞提出告誡。告誡者則是非王即聖,符合貴族學生的身分、口胃。兩者間關係密切,實在難以置疑。
      朱本的第二章,釋「新民」。傳文是: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配合此章的幾個「新」字,朱子把古本的「親民」改成了「新民」。由文義來看,《盤銘》與《詩》中所強調的觀念,都是教人精益求精、不可自滿懈怠,支持句尾「無所不用其極」的結論。然而,朱子解釋:「無所不用其極」為「自新、新民,皆欲止於至善也」。其中的「自新」、「止於至善」,可說是《盤銘》與《詩》的共同主題。此外,朱子又加了「新民」一項,其中原委,當然是因為《康誥》中的「作新民」三字。對這三字,朱子的詮釋是「振起其自新之民」。如此,經文中的「大學之道」與「在新民」相接,直譯則成為「大學之道在於自新之民」,沒有提到如何達到「自新之民」。相對而言,與此平行的「在明明德」中,不但清楚標示出「德」所具有「明」的特質,以及用「明」來通達「明德」的功夫。所以,「在新民」這一句話,朱子的詮釋並不完整。這個辭性上的缺陷,完全不存於古本的「在親民」上頭。「親」字不但明確的表示出對待人民的基本態度,也蘊含著以民為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觀念。義理上,十分符合戰國儒家的時代性。對於「新民」的疑慮,朱子另有一段解釋:「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則是為政者在「明德」之餘,革民之舊染。這一解釋似乎可以解決辭性的缺陷,但是,前述「自新之民」本為自動,此則變為被動,兩者適為相反,朱子似乎自陷語意矛盾之中。
      此外,檢視《康誥》的原文,「作新民」的「民」,是指周初武庚之亂後新降附的殷民。原句中指的是-振作殷民,與《盤銘》中的自我督促;《詩》中的自我振奮,在對象上,有「他人」與「自我」的不同。如果要找《盤銘》、《康誥》與《詩》中的共通點,就只有「自新」與「新民」中的「新」字!三者之中,既然兩者的對象是「己」,一個才是「民」,就不能不顧兩種不對等的對象,而浮濫的以「民」字貫串。
      再進一層,「己」與「民」雖有對象上的不同,但是,行動的基本態度則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努力更新,與「止於至善」之間只是過程與目標的差異。所以,此章若要比附於單句經文,應該比附於「止於至善」,而非「親民」,更不必因此改「親」為「新」。再退一步,若從朱子的角度來看,既然此章談論「自新、新民,皆欲止於至善也」,那就該廣泛的對應「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的三項,而非其中「『新』民」一項。所以,朱本「經」、「傳」二者間的關係,在此章顯得鬆散、勉強。
      「親民」較「新民」切合原意,更有他章為證。朱本的第九、十兩章,針對治國平天下立論。最直接的對應,當然是居於「八條目」中最後的這兩項。若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一句衡量,最可能的對應範圍應該是「在『新』民」三字。「新民」的原則,既未在本篇前部宣示,這兩章必得提供起碼的線索。否則,「新民」不是空話,便是誤改的強烈反證。檢視第九章,主要論點在秉持「如保赤子」的態度,以身作則的貫徹「孝」、「悌」、「慈」三個基本的家庭倫理,並警告在上位者,自己的行為與人民的反應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第十章的主要訴求,在於「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絜矩之道」。其次則引用歷史個案,引証「重賢輕財」、「勿與民爭利」。這兩章教訓警誡的對象,直接落在在位者身上,而非庶民大眾。而其重點,不外乎以身作則,為民表率,以及愛護庶民利益。「新民」的味道相當薄弱,相對而言,「親民」的意函卻在字裡行間,處處鮮明。綜合上述幾點可知,古本中所用的「親」字有前後一貫的脈絡。
      朱本的第三章,釋「止於至善」。傳文是: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細讀此章,不難發現此章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段,由「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到「與國人交,止於信。」。主旨在於闡述一個主題:「止」。「止」的層次因身分、對象的不同,分為仁、敬、孝、慈及信五項。所以,這一段已經脫離了原則性的說明,而是針對君臣、父子、國人,各述「止」的應用範圍。對應經文,只有「知止而后有定」中的「知止」二字勉強適合。
      至於由「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到「赫兮喧兮者,威儀也」的後半段,內容稍為複雜。其中的「切磋琢磨」當然是談自我修養,與「明明德」相近。而「瑟、僩、赫、喧」,則與臨民的態度有關,勉強來說,應該對應「親民」。最後由「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到「此以沒世不忘也。」一段,到達了「盛德至善」的境界與其效用,當然只有「止於至善」足以對應。所以,後半章應該對應「明德,親民,至善」三項,不必如朱子所說,局限於「止於至善」。
      整體而言,朱本第三章應分前後兩部分;如須對應經文,則後段應該先於前段。質之古本,此章果然分成不相連接的兩段,存於「所謂誠其意者」一段長篇之中;而出現的順序,也正與朱本相反。至此,可看出朱子削足適履的痕跡。
      朱本的第四章,釋「本末」。傳文是: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根據朱註,此章主旨是「聖人能使無實之人不敢盡其虛誕之辭。蓋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仍然是順著「明德」、「親民」的結構,強調治民之原則。與「物有本末」一句唯一相同處,只有一個「本」字。古本《大學》置於「與國人交,止於信。」之後,前後連讀,頗有「聽訟」一事當「止」於「使無訟」的意思。所以,此章應與古本前文一致,對應於經文中「知止」的特殊狀況,而非「物有本末」的普遍原則。換一角度來看,如果朱子的看法正確,「知本」局限在「無訟」一項,則「明德」、「親民」兩項更為根本的功夫,豈非反當置於其後?本末倒置,實在荒謬!再進一步從政治理念衡量,孟子已有清晰的民本思想,而一千年後的朱子,還用「畏服民之心志」的威權觀念詮釋此段,實在讓人不禁興起「儒道衰矣」的感嘆!
      綜合以上討論,可知朱本獨立出第一段,尊之為「經」,使其更為警醒鮮明,實為有功。格致第五章的補定,多屬一家之言,未必反映《大學》原來意旨,恐無功過可言。至於第六章,古本圍繞在「誠意」以及非關「誠意」的幾個主題之間,頗嫌雜亂。經朱子刪節之後,「誠意」一章的主題更為清晰,亦屬有功。但是,朱本編排仍有未盡全功之憾,詳情容後再談。至於,六至十章的傳文,都以「所謂」二字開始,緊接特殊的關鍵詞,其段落屬性原本明顯。朱本除在第六章有上述刪節之功外,別無貢獻。然而,前五章與經文的關係,一無文獻上的線索,二無義理上的必然,三無組織上的嚴謹關聯,甚至有時失去古本原來較為連貫的脈絡,難免治絲益棼,甚至削足適履之嫌,則過不容諱。
四、論朱本解經未當
      此外,朱註猶有幾處尚待商榷。朱註「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句,認為「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後世遂稱之為三綱領,以此三者為對等項目。細思之,不無可議。「明德」、「親民」為儒學修己治人的兩大方向,有具體的對象,也都屬於實際磨練的項目,符合程子所謂「初學入德之門」。但是,「至善」卻是一個抽象、涵蓋一切的「境界」,不但不宜與「明德」、「親民」列於對等關係,甚至應該置於其上。原句或許可以解釋為:大學入門,應針對「明德」、「親民」兩項開始磨練,以期到達「至善」的境界。「明明德」之至善,即為「內聖」;「親民」之至善,即為「外王」。「至善」可以貫穿「明德」、「親民」兩項,為其終極目標!所以這一句話,只有二個綱領及統攝二者的大原則。
      下續此句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朱子認為:「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謂得其所止」。根據此註,「定、靜、安」側重自我內心的調適,「慮」則是分析、瞭解身外事物所採取的步驟。最後的「得」字,則是實踐的成果-「得其所止」,也就是註文開始所說的「至善之所在也」。進一步說,「定、靜、安、慮」都屬於「明明德」的範圍;而「得」一項則近於「親民」的範圍。「明德」經過「定、靜、安、慮」的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然後一步跨出,到達並且完成「親民」。前後比較,後者遠不如前者細緻完備。問題的癥結在於,朱子對「得」字一步到位的詮釋恐非正確。如果能把「得」限於「慮」的範圍,解釋為「得其所慮之理」,則「定、靜、安、慮、得」五個字都可納入「明明德」的範圍之內,沒有跳躍的疑慮。換言之,「得」是經過「定、靜、安、慮」的各個步驟,終於到達「明」的境界,而不再迷惘。
      下一段主要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開始,解說「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等循序擴展的「八條目」。依朱子所說:「脩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八條目」與「定、靜、安、慮、得」類似,也是分為兩截,分論「明德」、「親民」。 朱子又說:「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比對朱子對「知止而后有定」的註解-「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則「物格、知至」似乎相當於「有定」之前的層次,而「意誠以下」相當於「得」的層次。在「八條目」中的後六項純為「得」字詳作解說。按照這個推論,「定、靜、安、慮、得」與「八條目」雖然都在解說「明明德」、「新民」同類事情,可是除了「得」外,「定、靜、安、慮」四項在「八條目」中全無著落,這不能不說是朱註的一個大漏洞。
      其實,如果「得」字不用朱子的詮釋,而釋作「得其所慮之理」,「物格、知至」可以視為與「慮、得」相同層次,而作為「定、靜、安、慮、得」與八條目的銜接點。如此,可將「定、靜、安」視為在對待外界事物時,由外至內逐漸收束到自我心靈;將「誠、正、修」視為由內至外,由意念的純淨擴展到對外物的處理,則「定、靜、安、慮、得」與「格、致、誠、正、修」所言,實為互相對應之事,只是講述的方向互為相反。猶如《中庸》的「自誠明」與「自明誠」之相對關係。而「八條目」所多出來的「齊、治、平」,則是進一步擴充「明德」於天下的部分。換言之,就是由「明明德」貫通到「親民」之極,以達於「至善」的境界。
      根據這個論點,「定、靜、安、慮、得」與「八條目」都有本末終始的次序,兩者也可以互相銜接。可是,兩段之間,卻被「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一段強調本末的論述所打斷。巧的是,「八條目」之後也有一段強調本末關係的論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前者由正面論述,後者偏重反向警誡。依照現狀,則「定、靜、安、慮、得」與「八條目」之間缺乏銜接;論本末的兩段分別獨立,也稍嫌單薄。如能合併兩段,置於「八條目」之後,「定、靜、安、慮、得」與「八條目」的銜接問題不但渙然冰釋,合併之後的「本末論」由正反兩面論証,也可收相得益彰之效。如果上述的疑問合理,第一段即可更動如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中略),慮而后能得。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中略),致知在格物。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段開宗明義,列出內外修治的兩大方向,以及「止於至善」的終極原則;繼之以互相銜接的「定、靜、安、慮、得」五層次及「八條目」;終之以強調本末的「本末論」。
五、論朱本第六章之未當
      古本「所謂誠其意者」一段,經過朱子更動,部分編入一至四章,其餘則為朱本第六章。全文如下: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此章所傳達的意涵,前後深淺不一,極不順暢。仔細推敲各句,略為分析如下。「毋自欺也」一句,屬於禁止告誡之辭。「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則已是朱子所謂「自快足於己」的層次,屬於「意誠」之境,超越「毋自欺也」甚遠。然而「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一句,卻仍屬於戒慎恐懼、小心翼翼的階段,雖然稍微高於「毋自欺也」,卻不及「自慊」的境界。而「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一句,完全由反面說教,且帶嘲諷意味,不但與「自慊」相距遙遠,亦異於「慎獨」之正面說教。其後,「誠於中,形於外」一句,又是描述「意誠」之後的高境界。而其後的「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顯然重出,可刪其一。「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一句,與「慎獨」一句關係緊密,但應置於其前,以「慎獨」一句中的「故」字承接,才能文意順暢。最後,「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一句,以屋與身為譬喻,形容充實於中必能彰顯於外,簡直是為「此謂誠於中,形於外」作導言,實應連貫一處,呵成一氣。由此可見,此章各句的涵義或深或淺,或正或反,參次不齊,極可能反映了編排的錯誤。
      此章應該如何編排,才能去其蕪亂而不失原旨?後續四章的結構,似乎可以提供端倪。此後四章,朱本與古本相同,大體結構都由「所謂」二字開始,然後由反面說教,告誡違反本章宗旨的後果,最後兩章更進一步從正面闡述,最後皆以「此謂‧‧‧」結尾。如果這個結構可作為重編第六章的參考,其結果將不出下述結構: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誠其意。
      「慎其獨也」之前,全由反面說教;其後,則由「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從正面開導,繼而達於充實潤澤的層次,以誠意的境界與功效終結此章。
六、總結
      綜合以上所論,朱本《大學章句》中「經」、「傳」之分,雖然凸顯了首段的重要性,但是「經」與「傳」的關係除古本中早已清晰可見者外,朱子所特別編輯的幾章,不是關係薄弱,就是不及原典連貫。所以,冠之以「經」、「傳」間嚴格的從屬關係,實為牽強,無怪乎陽明大力駁斥。但是,古本中原有的主從關係,則不可一概抹殺。兩全之計,似乎可以較為鬆散的「綱」、「目」視之。至於朱本的「格致」第五章,為朱子的一家之言,在思想發展上,自有獨特的價值,未必與原典有必然關係。朱子對古本「誠意」一長段有除蕪釐清之功,可惜未能畢其全功,仍然留有文義不順之處。而其移除的部分段落,有些不必依附於首段,有些反而錯置先後,殊為不妥,反不如將這些段落置於首段之後,不立章節框架,任學者各自領會。
      最後,針對首段及「誠意」兩段,私覺文義頗不順暢。雖然,對於聖經賢傳,傳統有不許更動之戒。但是,時移勢遷,與其使今人搔首捻鬚,不得要領,甚而嗤笑其文理不通,棄若敝屣,不如冒其忌諱,大膽更改,求其文從字順,使今人易知古人所言,不僅義理嚴謹,甚至早得心之所同然,則前賢精旨或可昌明於今世。
本期目錄
【奉元新語】生與性 文/耿如
      就讀高中時,國文課程之一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精簡版的《四書》,是大家回憶中愛恨交織的片段。愛的是其簡短,比起正式的課文,默寫起來容易了許多;恨的是其無聊,尤其碰到媽媽型的老師時,很少不在慈祥和藹的語調中昏昏然墜入夢鄉。上完了簡短平淡的《論語》,一變而為滔滔雄辯,愛罵人的《孟子》。雖然,文章的篇幅增長了許多,增加了默寫的困難度,卻也擴展了叛逆期青少年鬥嘴的詞彙。所以,一般而言,對於《孟子》的接受度比《論語》強了許多。但是,《孟子》中有些論述,直覺上,應該是他的理論重心,讀時卻如墜五里雲霧,完全不知所云。下面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告子》篇記錄了一段孟子與告子兩位大師級的學者,為「生」與「性」兩個字的含意所作的一番高來高去的爭論。既然記在《孟子》書中,孟子理所當然有最後發言權,有貶抑對手的機會,似乎有點勝之不武。但是究竟誰對誰錯,實在難以看明白。這篇的內容如下—「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表面上,兩個人在白與性兩個字上打轉,轉了一會之後,好像孟老先生突然把犬、牛和人聯在一起,將了告子一軍,就莫名其妙的勝出了這一局。
      四十年後,再細讀此文,我才稍窺其妙。這篇短文,我不揣淺陋,簡單翻譯如下—告子說:生命本身就是性。孟子質疑:生和性同義,就像所有白的東西都可用白這個特性統一嗎?告子:沒錯!孟子再問:白羽的白,就像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像白玉的白一樣,以同一個「白」字統一嗎?告子回答:沒錯!孟子接著猛力一擊:那麼,狗的性就像牛的性;牛的性就像人的性嗎?最後一句隱含著,告子之性就是犬牛之性,也就是孟老先生常常用來罵人的兩個字-禽獸!當然,責罵的對象就是論辯的對手。
      要分析這篇短文,先要考慮時代背景。戰國時代已經是生產工具發達、知識解放、世襲封建逐漸解體的轉型期。聰明人已經從天命神授的神權時代破蛹而出,開始質疑天地如何形成;社會結構孰優孰劣;如何規範君主權力;生命意義何在等抽象的問題。這篇文章即是針對後者的激烈論辯。其中的「生」字代表生命的所有活動與現象;性字則是戰國時開使流行的新名詞,它賦予生命一個神聖的意義,相當於現在所說的「生命的意義」或「生命的本質」。顯然,告子否認「性」有任何高尚之處。他認為:只要是活著就好。有點類似俗語所說的「好死不如賴活」。而孟子爭辯的是,「性」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而具有的高尚品質。不能維護它或把它發揚光大,人和禽獸就沒有太多的區別。等而下之,甚至一變而成率獸食人、禽獸不如了!將人提昇到動物本能之上的論辯並非中國所獨有。同一時期,希臘的哲人也在思索、辯論類似的問題。延續到近代,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把人的品質提升到思考的境界,層次似乎並不太高明。
      「性」字的神聖性,可從稍後編成的《禮記》中看出個究竟。《中庸》一篇,開宗明義三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勾勒出子思、孟子一派的主要脈絡。其中對「性」字的定義,是無比的莊嚴神聖。現在強調的「天賦人權」與之類似,但是只偏重了權力的部分。《中庸》則直接訴求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其間優劣讀者自作判斷。重要的是,這麼重要的特質必然超越了告子在其他章節中所說,而為現代人津津樂道的「食色性也」— 餓則食,渴則飲,見色起意,見利便爭的生命本能。相反的,《禮記》第一篇的《曲禮》中說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把「性」的意涵遠遠提昇到人類本能之上,與孟子所爭辯的內容若合符節。
        既然人性如此的高尚,孟老先生就理所當然的賦予了「善」的特性,與告子的「人性無分善不善」作進一步的畫分,也與稍晚的儒家另一宗師荀子的「性惡論」壁壘分明。熟悉西方宗教的讀者,對這個善字應該不陌生。它所代表的意涵,與人所受於上帝的神性(divinity)相當的類似。稍微不同的是,孟子認為這個性質人人生來具備,無須向上帝祈求;只是,有的時候會受到還沒進化完全的本能所拖累,而逐漸變色、沉淪。所以,隨時該做符合正義公理的事,不讓這個特性受到物欲的扭曲。熟悉佛家禪宗的讀者,應當記得「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句話,它正是孟子「集義養氣」非常貼切的寫照。
        為了發揚人性的善,孟老先生便以人人具備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為出發點,要求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並且無限上綱,以儒家兩個聖王—堯、舜—作終極目標,完成「內聖外王」的境界—心靈世界的聖者及現實世界的王者。這個理念也不是儒家所獨創,希臘時代所提出「哲學家皇帝」便是異曲同功的訴求。實際上,哲學家與皇帝是兩個難以相容的品質。為了勉強達到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在西方便演化出領導人世的教廷組織,在中國便形成與權力又結合又制衡的文官系統。
        總之,不論中外,古人對於「人活著做什麼」這個問題抱持著許多光明的期許,和現代血淋淋的「叢林法則」或投機取巧的「博奕理論」有著天壤之別。孟子見梁惠王,劈頭一句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實在有如空谷鐘聲,清澈嘹亮。今人是否能夠看到,利用機巧權謀,汲汲營營所建立起輝煌一時的豐功偉業,在大歷史無聲無息的巨輪下不過是過眼雲煙!只有掌握了時代的脈動,為它注入了新的養分因而提升人類文明的高度,才能可久可大!
本期目錄
【奉元講座】中國經濟的未來面向 演講/李華夏
整理/編輯小組
        我決定念經濟的時候,就是衝著「經國濟民」這四個字,以為經國濟民真的是教我們怎麼樣富國強兵,後來一念的時候都是畫圖,我說慘了,念錯行了。我是在越南長大的,雖然小時候隱約知道有今文經古文經之別,而且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的高中老師、甚至是初中老師,基本上都是今文經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是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當時老師說,考試的時候一定要答古文經的,不能答今文經的,要不然會扣分,這是我記憶最清楚的,可是當時還迷迷糊糊的。現在回想起來,那些高中老師,甚至初中老師,都是不滿老蔣的,都是軍事戰敗的,不是黃杰有一支部隊跑到越南那邊去嗎,很多人不願意回台灣,不願意再跟老蔣,就留在那邊。我們從小念的歷史地理,因為當時他們都打過仗,他們根本就不用看書的,整個地圖就在他們心中,講得非常非常的活。可是後來在台大念的時候,全部就是古文經的東西了。
        我在美國一直想寫一本中國經濟思想史,探討中國五千年為什麼都沒有辦法出一本中國經濟思想的東西。後來回來,知道毓老師講這些東西,當時老師不收社會人士,我回來已經是社會人士了,求了他很久,保證不會搞其他活動,才獲准去聽他的課。我當時想,老師沒有受到西方汙染,應該是非常純正的中國東西,後來知道老師也去過日本、德國,其實他的思想應該也是受了污染的,所謂受到汙染是說很多東西他可能在日本、德國看過,他把它融進去,不管怎麼樣,跟著老師十年,至少把經典之作看了一遍,我今天為什麼講數目字呢?現在我們社會上台談中國東西的時候,都是走極端,要嘛極力贊成,要嘛就極力誣衊。研究中國經濟的時候有個最大的麻煩,就是因為中國實在太大了,按照統計學,你看任何東西,所有人說中國的壞,並不是說假話,他只是看到某一部分;說中國的好,他也不是說假話,只是看到中國好的一面。綜合起來到底中國怎麼樣,這是一般研究中國經濟的時候最大的麻煩。
        我記得最初我剛回來的時候,當時中華經濟研究院剛成立,它成立的目的就是因為我們退出聯合國,專門要成立一個經濟研究機構,不能說完全不帶色彩,而是比較不是用匪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主要要研究中國大陸的經濟。我回來時就一頭鑽進去了。因為還在戒嚴時期,我看到中國的資料,有些不太清楚,剛好老師是開過大車的,問他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這一點我覺得是對我比較有利的。
        現在大家研究中國大陸,尤其學運開始的時候,對中國大陸都是從水平面來看,喜歡說中國比美國怎麼樣,即使是這樣子,也都不是根據總的數字。什麼叫總的數字呢?今天所有的數字都是以中國佔全世界的百分比,這全部都是世界銀行的資料,現在是206個國家,100多個國家你要同時間全部收集到是比較難的,所以會有落差。我現在只能掌握到2003,比較有全球的指標化,個別的大概有2009年的,一來有時間的落後,你要做全球比較,數字不見得準,你有這個統計,其他國家不見得有,這個是一個問題。而且在強調中國的強的時候,尤其是現在地位的時候,大家都比較從歷史觀來看,五千年來中國現在的政權是最強的;說中國弱的時候就從水平來看,中國是崛起但還是弱。所以我今天就從統計數字來解答,到底中國是強還是弱。
        我們知道,要發展經濟ABC就是一定要有土地,土地就是自然資源,有自然資源還不夠,最重要的是人,第三就是資本。現在世界銀行用8種方式表達一個國家怎麼實現他的戰略,一個國家要富國強兵或者發展經濟,一定有幾個指標要注意,我今天就列了這八個:人力資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經濟資源、國際資源、知識技術資源、政府資源、軍事資源。我們一樣一樣來看,一個是2003年那一年跟全世界的比較,一個是1980年到2003年的變化。
        人力資本怎麼算?中國14億人口乘以所有人口平均就學的年數。各位想想看,在2003年的時候,中國平均受教育年數只有7.3,去年是多少?9點多了,這是說平均喔,不是義務教育之類的,是平均受教育的年數。用中國的14億人口乘以7點多或乘以9點多的時候,中國人口大概是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五分之一就20%嘛。2003年中國人力資本快佔到全世界的四分之一,現在絕對超過四分之一,人力資本在全世界是第一的,人口佔全世界的20%,可是人力資本佔世界的四分之一,百分之二十四,多了4%,這樣比較知道中國的實力在哪裡。質疑的人當然就會問,現在中國很多博士碩士都是假的,那當然沒辦法,只能靠這些數字。你再打折扣,大概少1%而已。我為什麼強調這一點,我們注意到,最近韓國跟德國都盡力跟中國拉近關係,就是因為看中人力資本,美國也是怕人力資本,這還不考慮那些留學生喔,所以這點是非常強有力的,世界銀行的數字他們絕對看得到。我們還可以細分人力資本,人口總數只佔世界人口20.8%,高等在校學生是很恐怖的,高等在校是大學以上的,佔全世界高等教育人口的14%,你就可以看得出那個強度了。在歐美國家讀大學是比較基本的,但是中國在短時間不到30年間,可以從這麼弱的國家改革達到這個平均數,是非常高的。
        她的勞動力也是優勢,為什麼呢?你可以看,他們的人口佔全世界20.8%,勞動力是26%,也就是說生產人口比世界其他國家強,15歲以上到64歲以下,這一點要稍微修正,因為要跟全世界比,所以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15歲以上64歲以下,但在中國要修正,因為中國人口太多,為了要空出職位給年輕人,他們退休年齡女生是55歲,男生是60歲,所以百分比要再少一點。那些超過60歲的在中國已不算是勞動力,已經是退休人員,這個就會造成我們後面講的,中國人口老化,它是個正數,也可能是一個負擔。
        農業勞動力,佔全世界農業勞動力的33%,也就是說中國農業生產力其實還可以發展,問題是它已經超過人口佔全世界的比例,很多農業勞動力要往都市移。現在大家都不談盲流,可是這部分還是存在,每一年還是有一千多萬從農村到都市討生活。人力資本總的來說,好像中國是很強,細分的時候,她的強很可能也是她的弱點,要看她能不能提高所謂的資本。不管怎麼樣,中國已經好不容易從人口變成人手,可是怎麼變成人腦,那就要看教育投資了。現在中國解決了人口的問題,把大部分人口變人手了,它是勞動力,而且有生產力,可是他們生產的都是比較低階的東西,所以它是人力,不是人腦。所以講到高科技人腦這部分,中國還是很弱,等下我們可以看到。
        我們從小念書的時候說中國地大物博,都是騙人的。地大沒錯,物的總量可能算多,但變成人均的話很可能全部都沒了。所以我常對學生說,中國沒有中原的地位,可是有中原的心態。我們從小被灌輸我們地大物博,可是真的用人均來分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弱的。
        中國的耕地資源只佔全世界的7%而已,農業耕地面積卻佔全世界的十三點多,也就是已經想盡辦法把所有梯田全部利用上,才有這樣的數字,這是很殘酷的。人口佔全世界20.8%,可是只有13%的耕地可以養活,基本上已經可以養活了,所以剛剛說,中國解決了人口的問題,人力問題現在還是處在可以再提升的地步。水資源其實比其他更嚴重,它也是佔全世界水資源7%,但用水量是十五點多,很恐怖,因為變成世界的工廠,耗盡了地下水,跟台灣一模一樣,這點是最悲觀的。草地那些就不用說了,石油儲量也是很低。中國佔全世界石油儲量的2.3%,但是中國大陸人均用油量佔全世界的10%,所以一定要進口。所以釣魚台一定要爭,南沙一定要爭,西沙一定要爭,因為關係到生存的時候,就沒辦法了。中國在俄羅斯那裡撿到大便宜,烏克蘭天然氣的問題,俄羅斯一直不給中國天然氣,這次給了。天然氣儲量也是,天然氣中國只佔1.2,可是人均使用是4%,所有東西都要進口,只要美國戰略一成功一切斷,中國就完了,這是非常嚴酷的事實。
        能源消費量,我們都知道說,中國是最大的產煤國,中國的人均消費,平均每個中國人一年煤的消費量,相當於全世界平均消費的55%,也就是全世界55%的煤都是從這邊燒,很恐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佔全世界排放量很高很高的比例,等一下還會提到。
        資本資源,其實錢的東西沒什麼好談的,可是我們知道,中國在2003年形成資本的資金,佔全世界的13.31%,已經算是很高,但用人口來看,還沒到應有水準,因為人口占的是20%,所以看起來很大,可是再細想並不多。全世界都說中國是吸盤,把所有的資金都吸走了,實際並不是那樣子,所有的數字都是20%才恰如其分,低於這個比例都是不對的。從外國投資來看,外國投資占全世界也是很高的,從2000年到2011年,中國是全世界吸收外來投資金額最大的,即使是2003年,也不過占所有全世界投資金額的9%而已,並不是那麼大。
        經濟資源是什麼呢?有了資源、有了人力、有了資本,才會發展出經濟的資源,也就是展現出來的生產力。這生產力為什麼要按PPP(Purchasing-Power Parity),我們叫購買力平價學說,其實這個也是美國經濟學家設的一個陷阱。因為中國完全用人民幣為計價單位,只有外銷才用美元。美國一直指責中國低估人民幣,按官方的匯率,人民幣換算成美元,美元的價值是低估的,所以美國非要把一個東西乘上去,一個東西在美國買多少錢,在中國買是多少錢,所以你應該按照美國的標準來買。美國把勢力範圍東亞地區以日本為標準。日本物價又比美國高,它採的物價照日本,不照美國,它一直給你加碼,說你的幣值很大很大。但即使按PPP計算,也只占17%而已,還是低於20%。我那麼多人口生產出來的東西卻不到全世界的20%,就表示我的生產力還是不高嘛。而且已經用他們一再調整過的標準來算,才這麼多,所以其實沒有那麼大。只有工業的附加價值,也就是完全用人力加工完成的附加價值,佔全世界附加價值的比例剛好跟中國人口相配,就是百分之二十點多。
        這五個資源中,其實大家看重的是國際資源,中國的國際資源其實不見得那麼強。大家都說,你吸收國外的技術最多,可是再看細目,中國有版權跟專利的收入,就是它自己發明賣到國外的,只佔全世界的0.13%。他要付給先進國家的專利權費用占比是3.55%,這是嚴重被剝削的。所以即使中國的附加價值那麼高,可是光是專利權費用人家就全部拿走了。出口進口部分,這個數字是2003年的,現在又增加了,現在進出口的占比都差不多10%,就是中國的出口佔全世界出口的10%,進口也是佔全世界進口量的10%。進口慢慢比出口要多,意味著說中國要調整順差,不要讓貿易戰爭太激烈,盡可能修正。
        中國只能利用前面這五樣東西,才能產生知識的技術,知識技術資源中我只挑幾個,後面我會談到知識是怎麼算的。整個知識技術資源只佔全世界4.49%,非常非常低。中國人口那麼多,GDP怎麼加碼也不過百分之十幾,意味著中國整個技術不如人。我們光看這兩個就非常丟臉,中國科技論文發表數量只佔全世界的2.2%,絕對輸給印度;居民發明專利申請只佔全世界2.8%。所以中國對外出口其實根本沒有競爭力,全都靠專利的支出才撐得了,這點非常清楚。
        政府資源,也就是政府的預算,這個很特別,非常低,它只佔全世界中央政府總預算的2.96%。也就是說,共產黨政權是非常有效率的,這個怎麼算,就是中央政府的財政總收入,佔全世界中央總收入的2.96%,這非常恐怖的,表示它多麼有效率,它的中央財政才2.96%,又要養活這些人,又要補貼,又要國防。當然美國一直說它這數字造假,但不管怎麼樣,世界銀行是登記在案的,是check過的。我要證明共產黨不見得那麼有效率。剛剛都是用水平來分析中國的現在的位置,如果從歷史的垂直線來看,我們有個統計數字,漢朝時8000個老百姓養一個官員;唐朝是3000人養一個官員,到清朝是1000人養一個,你知道中國現在是多少?36個,也就是中國人的負擔是很重的,36個人就要養一個公務員。但是它的政府規畫執行還是很有效率的。倒推回來,漢朝擴充那麼多的疆土,卻是8000人養一個人,我想了很多理由,當時攻城掠地擄獲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算額外的收入,這可能可以稍微解釋為什麼當時可以8000人養一個人,我覺得很可能靠那個來平衡。不管怎麼樣,這點可以看出來,中國的政府非常有效率,看看它做了多少建設,台灣比起來就根本不用說了,但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去做這個研究。
        軍事資源,也就是美國一直在攻擊中國的軍費怎麼怎麼漲,總數來說,它僅次於美國,高於日本,可是看平均數的話,中國是20%的人口,總軍費只佔全世界軍費的百分之十一點多,其實完全低於它應有的水準。問題是它總數大,但即便總數排第二,美國的軍費遠比中國高了八倍,但美國就不談這個,只說你經費一直在增加。而且要注意一點,所有的軍事人員的薪資占比。中國70%的軍費是工資支出。為什麼它比較高,13.32%,因為它總人數多,一百多萬人,其實至少幾百萬人,我想一百多萬是虛假的,但薪資也只佔全世界的13.32而已,也沒有它應有的水準。這樣看的話,沒有什麼好辯的。可是大家都不用水平來分析,只談你總數很大,威脅我們整個的安全。
        我以前有寫過一篇文章,後來被警告不敢寫,我還分析軍事資源裡面有百分之多少用在發展武器,中國帳面上軍事資源70%用在軍事人員的薪水,剩下30%用來發展武器,可是美國是倒過來,它從來不提這一點。這一直困擾著我,今年我在南京碰到幾個從西藏退下來的南京人,營長退伍也不過是上校而已。你知道他們退下來,每個月可以拿多少薪水?45歲就退役讓國家養喔,一萬八千人民幣,比我們的將軍退伍還厲害。他是不經意說的,所以我相信是真的,我說你退下來不找個事情做,他說我一個月拿一萬八,我都不知道怎麼用?我他是不是有特別加給,他說沒有,如果選擇留在成都的話,還會有房子,什麼都有,但他還是想要回老家,所以只拿一萬八,如果留在成都,因為還是後備役,隨時準備支援西藏,所以加給更高,還有其他福利,他們都放棄了。我相信這個數字是真的,原本可能認為怎麼可能,我們的退休將領也不過拿這麼多,他們應該更低,原來他們已經調到那麼高了。
        從1980年到2003年,我們就挑幾個重要的年份,舉幾個大國來看。各位可以看到1980年,我稍微講一下,綜合國力怎麼算,八大類國家戰略資源中,知識技術資源乘上經濟資源,它們的權數是0.2、0.2,其他項都是0.1、0.1。用占世界百分比,乘上這個權數求得這個,這完全照世界銀行的數字算出來的。全世界整個國力,就是那八項國家戰略資源加起來是100的話,中國在1980年代只有4.736而已,美國遙遙領先,百分之22點多,一看就知道美國是強在哪裡,蘇聯那時候數字都不給,所以沒辦法算,1990年它崩潰變成俄羅斯之後一直到現在,才有資料。可以看出來俄羅斯的國力是往下降,美國國力也是一直下降,可是降得並不多。如果我們用變動來看,2003年跟1980年比,中國增加了百分比,美國降低了百分比,這是為什麼美國緊張,很確定的。
韓國為什麼沒加進去,韓國現在可能可以上榜,大概占比3%左右,可是當年韓國還不算什麼,不過韓國潛力是很高的。我記得1982年從國外回來,就參加中韓經濟會議,當時每年交流經濟政策,輪流在韓國跟台灣舉行。我記得我第一次參加的時候,韓國的代表都是副總理級的,當時我記得最清楚他說,中韓是友誼之邦,中國絕對是兄,我們是弟,當時中國當然指台灣。大概1986年我去漢城,另外一個副總理開幕致詞的時候說,中韓還是兄弟之邦,可是誰是兄誰是弟,很難說,這就已經改口了。到1988年漢城奧運,他在台灣講,中韓仍是兄弟之邦,可是韓國是兄,中國是弟,明講的。所以這個世界上只有實力講話,沒有客氣不客氣的,這是我受到刺激最大的,參加同樣的會議,他們官員的態度就不一樣了。
        這段期間日本的國力也是增加,只是不像中國的國力增加得那麼快。2003年到現在也10年了,也是日本失落的十年,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會有焦慮感。另外印度也是慢慢上升的。
        我們回過頭來說,中國的人力資本雖然最大,人力資本怎麼形成,我們就從知識能力、工業競爭指數和科技實力這三方面看。知識能力分三方面:吸收、獲取、交流。最重要的就是怎麼吸收,吸收就是看教育,後面會告訴我們怎麼看教育。獲取的能力要嘛自己研發,研發就要自己生產了,你光是研發不生產,是虛的;要嘛就是引進,就是買,剛剛說到為了權利金跟智慧財產權,付出那麼多,就是因為要引進。中國很會逆向工程,它買你一部東西,可以拆掉重新再組合,它從事貿易或接受投資可能就同時拿到它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會限制晶圓廠到大陸去設廠,就是怕過程中技術就流出去。它增加貿易、增加外來投資,同時也增加獲取的能力。引進講的是直接跟你買你的專利權,是不同的概念。第三個能力是交流,你即使全面吸收了,或買到了,但如果你本身流通不廣,還是不能形成一個實力。交流就看訊息了,你怎麼傳播,中國的訊息產業正快步前進。我今天看到報紙提到,我們玩的Line,中國大陸叫微信,而且可以留話的,他們好像有兩億多微信用戶,他們就想利用這兩億人,幫不會看書、看不懂字的,可是又想吸收知識的人,先把code 掃進去,出現一條文字,你就念這一段錄下來,有雲端幫你組合,每個人念一句,十幾萬人就可以念一本書,這樣大家都不費力就把訊息傳出去了,所以我覺得這非常有文創性。大家都只是玩來玩去,人家卻拿它做生產力了。訊息產業怎麼運用,知識能力怎麼培養,從吸收、獲取,然後怎麼擴散出去。
        這實際上都是空的,虛的,概念性的,要看實質的東西就得用工業競爭力指數了。
        第一是人均製造業附加價值,用人口來平均,再跟全世界比,這樣比較公平。我用1985年到1998年,整個中國這項能力提升了9.8%,比世界平均的製造業附加價值(4.5%)多了一倍。這可以看得出來,上面那些執行成功的話,會反映在製成品的附加價值上。
        第二是人均製造業附加價值中,中高技術產品的比重。這是另外一個概念。1990年到2000這十年,這一項的成長率是23%,比起附加價值增長12.3%,增速更快,我們年分不一樣,前面是1985到1998,現在看的是1990到2000。也就是所有製成品中間中高技術的比重,每年增加23%,人均製造業附加價值只增加十二點多,前者的比重是越來越多。GDP成長率平均起來才9.4。可以看得出來,這幾年中國的生產實力確實增加了。
        第三是人均製成品出口額;第四是人均製成品出口額中,中高技術產品的比重。你內部自己消費時,大家可能認為是中高技術,出口的時候就不一定了。中國1985到1998每年人均製成品出口額成長29%,世界平均才成長8.3%,所以中國出口非常亮眼。但是其中中高技術產品的比重只佔全世界5%,也就是說中高技術製成品在國內銷,大家會買,出去時還是比不上人家。這只是佔比,不是成長率,佔世界所有中高技術製成品出口的5%而已,很多東西都是代工的,不是你的,這點很清楚。
        接下來看科技實力,包括五種指標:科學論文數;本國居民專利申請數;個人電腦使用數;戶聯網主機用戶數;政府在R&D的支出額。
        我們現在很反對用科學論文數量,他們也用SSCI,可是這至少反映知識的創新能力。本國居民專利申請數代表有技術突破,才能申請專利。個人電腦使用數現在跟2003年比可能不同了,當時用PC 就很高檔了,所以當時用這個指標。大家用個人電腦用得多,代表技術應用得多。晶片、高科技產品的生產都在東亞地區,當然是因為美國不要,但美國也做了一個研究:使用筷子的人,手指的敏感度比使用刀叉者的敏感度要高。所以同樣在亞洲,印尼用手抓飯,生產力就不行,他們會選馬來西亞,Intel為什麼會選在馬來西亞,就是看到馬來西亞很多人用筷子。菲律賓也不用筷子,菲律賓跟美國那麼好,但技術沒有移轉到那邊去,這是很特別的。Intel挑馬來西亞的第二個原因是,檳榔嶼是客家人最多的地方,在那邊點餐,看到女服務生馬上可以用計算機算出價錢,那是他1980年的回憶,他說他們都還不太會用這些計算機算日常的東西,他覺得她的使用能力非常強,所以在馬來西亞設廠。越南使用筷子,雖然越南起步慢,但經濟成長率比泰國高,泰國不用筷子,這點很特別。我小時候沒東西玩的時候,大家用筷子夾玻璃珠,這都是技巧,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厲害。現在用電腦都用滑的,到底中國人會不會退化,就很難說了。
        最後互聯網的主機用戶還有用於R&D的支出。企業跟政府用在R&D的支出佔GDP的百分比,中國去年大概是5%,算是很高很高,台灣是二點多,以前是一點多。這兩邊都可能造假,因為我們的稅法規定,如果企業用在R&D的支出可以抵稅,我們R&D好像百分比很高,其實不是真的。中國估計也是造假的,但不要忽略了,他們軍隊有秘密經費,那部分可就是玩真的。
        衡量一個國家的知識技術資源靠三大指數:技術指數;教育指數;信息指數。我們做了一個知識發展指數Knowledge Development Index,把三類東西涵蓋進去。技術指數包括:每百萬人口科技論文數;每百萬人口專利申請數;外人直接投資淨流入占GDP比重。教育指數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初等學校毛入學率;中等學校毛入學率;高等學校毛入學率。信息指數包括:電視普及率;電話普及率;戶聯網普及率。
        平均受教育年限、初等學校毛入學率這些中國都很強,電視的普及率不用說了,電話現在完全是行動電話,不用座機了,還有互聯網的普及率。這些就是知識的能力,怎麼吸收、怎麼獲取、怎麼交流,就是這幾個指數占全世界的比重。
        每百萬人口科技論文數,2000年時候,中國只有16篇,是美國的1/42,是日本的1/28,可以看出中國的研究風氣,當然語言可能也是一個障礙。申請專利指數,每百萬人口只有31個人申請,是美國的1/22,是日本的1/93,非常非常低,日本技術指數有多強,看數字就很清楚了。小學人口佔全世界小學人口的百分之二十點多,中學人口佔全世界中學人口十八點多,高等院校人口占全球高等院校人口6.7%,其實還是很低。
        知識發展指數以一個數字代表的話,超過60分就是高水準的知識技術發展,中國太大,所以用省來看,2000年時,中國沒有一個省(或直轄市)可以達到高水準,最高只到中上水準(40到60分)。東部地區北京、上海、天津是最好的,北京的水準相當於新加坡,天津只相當於波蘭。再來是中下水準,低於40分的,廣東只相當於阿根廷;江蘇跟福建相當於羅馬尼亞;遼寧跟浙江相當於馬來西亞;山東相當於墨西哥;海南相當於菲律賓;河北相當於哥倫比亞。中部地區吉林跟黑龍江相當於南非。西部地區西藏相當於緬甸。中國基本特徵是總數很好,細分的話不堪一擊。這個指數北京最高,才52.71,瑞典是83.8,日本是62點多,也比北京要高。真正可以衡量知識發展指數的項目不見得是這幾個,但這些大家可以比較能感受得到。這樣來看,中國確實很落後。
        再來看GDP占世界比重的排名。我們去年才說中國位居世界第二,但按照這個表,2000年它就已經排第二,佔全世界百分之十一點多,但這是有疑問的,因為世界銀行把自然資源的儲藏量,包括森林、各種礦產,按照世界平均價格來乘,所以中國才會那麼高,如果不是那樣算,不見得那麼高。另外OECD的各國研發的排名,2000年中國的研發四點多(排名第四),現在大概升到五點多左右。前面我們說日本知識技術發展指數比中國高(九點九),就是因為它R&D佔了很高的比例,你不研發,就沒辦法生存下去。台灣企業的研發都是玩假的,都想買別人的,所以我們會有那麼多知識財產權糾紛,中國也是。我聽說很多中國留學生在國外企業,技術或生產製程是他研發的,但所有權不是他的,美國故意把這些人放回中國,中國以為撈到了,拚命請他們回來。有一個台灣的和一個大陸的高科技人才,在美國是同事,跑到重慶和薄熙來搞了一個高科技公司,後來發現專利名字是他們,可是所有權不是他們的,美國就抓到這個把柄。薄熙來就把那個台灣人扣下來了,要把他槍斃,有人拜託我把他救出來,我說你又不跟我講真話,我說他本身就是間諜,你承認這點可能還有機會。這過程可以看得出來共產黨做得很細,人放出來後,共產黨會定期告訴我調查進度。他們派一個假的經濟罪犯跟他關在一起,慢慢套,確定是什麼狀況後把他放出來,限定他多少年不能離開。顯然先進國家對中國還是採取封鎖政策,而且處處留下陷阱。中國說我是原開發者啊,其實它被出賣了,讓它國家投了大錢進去,廠都蓋好了,但就是不能生產,因為智慧財產權解決不了,美國要的專利權權利金非常高,划不來,整個就垮了。這本來是薄熙來的政績,結果變成他的弱點。當然薄熙來會下來絕不是因為這件事,可是這件事也重重傷了他。
        中國好不容易把人口變成人手。我們看一個社會的負擔是看撫養的係數,也就是0歲到14歲還有65歲以上,兩個加起來就是撫養的人口,再除以15歲到65歲以下人口,得出的比例。2014年左右這段時間是中國人口紅利期,撫養係數最低,發展也最強的時期。但一過了2020年撫養係數就大了。這個數字給各位一個概念,老年人口65歲以上(其實這在中國是要調整的,中國60歲以上你就要扶養了),現在是0.11,也就是9個勞動力養一個。再過十年,這個數字就變成0.17,也就是五點多個勞動力養一個人,只是養老人,還不談小孩子。14歲以下人口現在是0.44,因為少子化,整個往下降。所以去年開始,中國放寬獨生子女的生育限制,希望14歲以下人口不要再往下,增加一點勞動力。他們很早就注意到這個,所以一定要放寬生養子女的數字,不然負擔太重。雖然人口資本是中國的強項,但其實也只有這十幾年,一過了這段期間就是沉重的負擔,中國老人平均壽命又特別長,所以很麻煩。去年65歲以上人口佔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十。在社會學來說,超過百分之十就是老人社會,長照的問題中國要急起直追,要用機器人來補救這塊,不然很麻煩,這是危機,可能也是轉機,台灣也應該要發展這個,日本人現在就在發展這個。
        台灣非常不喜歡談綠色GDP,我們喜歡談傳統的GDP,生產多少,這種概念最大麻煩,是把我們的森林、水資源這些蘊藏量當作收入,其實它是消耗。我們每年礦產挖出來就是消耗,但是變成GDP的一部分,就當成收入,大家誤以為要追求最高,就拚命挖,反過來想就不一樣了。
        GDP減去消費之後就是儲蓄,中國的儲蓄率在全世界算比較高的。台灣最高的時候,曾經百分之四十五,老蔣時代沒東西可買。中國儲蓄率愈來愈高,其實是制度造成的,因為政府根本照顧不了我後面的生活,也照顧不了我的小孩子。順便講一句,中國大陸教育跟衛生的支出,佔GDP的比例是世界很高的,百分之八點多,但基本上都是老百姓自己負擔的,政府的相關支出只佔GDP 2%,剩下百分之八點多,基本上都是老百姓自己支付的。教育經費和衛生經費,大部分都出自老百姓的收入。全世界沒有像中國那麼高的儲蓄率,就是因為制度因素不夠,人民才要自己儲蓄,只能靠自己,不可能靠政府。我跟西方學者說不要一直看這個數字,這個數字是不對的。
        美國現在是不行了,歐洲有福利制度,因為人民繳了65%的稅,剩下就是政府來照顧,從頭到尾都照顧,所以人民不需要儲蓄。中國人不是這樣子,一來戰亂殘留的影響,二來中國真的照顧不了那麼多,所以只能自己靠自己。第二也是另一個制度因素,儲蓄率是儲蓄除以GDP,儲蓄是騙不了人的,全世界都是某一個時間點,調查銀行的存款有多少,像陳水扁家裡放一個保險箱,那是另一回事。可是基本上,這個數字假不了多少。可是GDP就很多是假的,台灣也好,中國大陸也好,GDP都大幅低估,為什麼GDP會低估呢?只有你繳過稅、透過市場,政府測知才能夠放進去,可是我們的交易很多不經過市場,也沒有繳稅。上個月台灣也公布了,台灣的GDP 地上跟地下經濟;合法跟非法加起來,低估了百分之三十三,這已經算是有修正了。我剛回來那一年,我們的院長是蔣碩傑,當時他表弟是情報局局長,我們跟他提,怎麼樣能算出台灣地下經濟到底占了GDP百分之多少?蔣碩傑就請情報局長幫忙。當時管制外匯,衡陽路那些僑生去換匯的金店,都是情報機構的人在管控的。現在超過二十年,可以講了。他們每一天把資料給我們,當天全省地下金融的活動、金額,全部都知道。那時如果稍微心黑一點,炒股絕對賺的,因為資料很清楚。可是那時候我們滿遵守規則,蔣碩傑說,小朋友,做人要有良心,你們不可以亂來。我們整整估了兩年,光是地下金融就低估了百分之三十五,不要說其他了,所以我說那個數字是低估了。美國不是沒有低估,美國的黑手黨應該也很大啦,只不過多數人都比較規矩的時候,GDP數字就比較不會低估。
        中國大陸的地下經濟活動絕對超過百分之五十,也就是你分母大,同樣數字去除的時候,儲蓄率就沒有那麼高了,這是制度因素造成數字虛假。所以我一直跟國外的經濟學者說,你不要一直看這個,美國學者說,美國的儲蓄率要是有我們的十分之一,當時台灣是四十五,他說他們只要百分之四就偷笑了,我說不要看這個,這個東西作不了準的。
        國內儲蓄率減去資本的消耗,就是淨國內儲蓄率,折舊那些扣掉後是三十點多。為了生產GDP的能源消耗率占中國GDP的百分比,這很恐怖,這不是跟全世界比,只是它國內比,能源消耗比率就占了二十二點多,也就是說你是出賣祖產,才有這個GDP的。本來慢慢下降,可是最近又上去了,這很麻煩。二氧化碳的排放比率雖然下降,可是最近又上去了。中國政府列出它的環保教育支出,它的教育絕對不是環保的教育,可是都當成環保教育全部算上,這占了GDP的二點多,就是剛剛說,中國老百姓都自己投資在教育上的,它真實的儲蓄率就沒有那麼高了。其實十幾年前,中華經濟研究院就曾經要求政府,我們每年除了公布GDP,也要公布這個,才能確保我們的永續經營,可是從來就沒有發表過。我估計台灣絕對比這個數字還嚴重,很恐怖的。
        大家都很確定,中國三十年來的經濟改革,絕對取得了全世界沒有過的進展。台灣雖然說是經濟奇蹟,可是在經濟學上,人口不超過四千萬,不能算一個Sample,南韓約五千萬人,勉強算一個Sample。所以台灣、香港的發展經驗在西方來說,不算什麼,因為你不能複製。新加坡也不能複製,因為太小了。所以中國這麼大的人口,在這麼短的時間,能有那麼高的經濟發展,絕對是前所未有的。但有個數字一定要看,中國為了發展付出的代價(包括生態成本、自然資產損失、失業成本、社會成本、腐敗成本),那就很恐怖了。因為濫砍濫伐造成的自然災害經濟損失,從1990年到2000年,每一年都占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也就是說,你的成長百分之五就被抵銷了。大陸都有非常清楚的統計。最前面兩大類損失大概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另外還計算了失業成本,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因為高速發展就會造成結構性失業,就像台灣一樣,一失業就找不到工作了,沒有人要你了。本來他們有生產力的,乘以平均生產力後,他們城鎮高失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占了每年的百分之七到八;鄉村農業勞動力閒置造成的產出機會成本則占百分之三十三,如果農村人口全部調動起來的話,產值至少可以增加百分之三十三。
        鴻海徵才至少要高中畢業,農民來了沒辦法做,可是他們又待在城市裡。社會成本是失業者在大都市裡的犯罪,還有勞動爭議、集體爭議、法律訴訟造成的損失,占百分之七點二,很恐怖;假冒偽劣、侵權盜版、消費者權益爭議造成的經濟損失佔百分之三,這個也是低估了。中國國務院的顧問胡鞍鋼能做腐敗成本的統計,這很不容易。他統計,光是各類腐敗跟壟斷對民眾福利的侵蝕造成的經濟損失,每一年占百分之十七。這些如果加起來,GDP成長就讓它們全部吃掉了,所以GDP增長是虛假的。李登輝看見資料時說,我就等著你垮就是了,其實也沒錯,看這樣子是會垮,可是它又可以撐,這一點就是很微妙的平衡。
        接下去又回到前面的概念,我們要知道計入損耗調整後的儲蓄淨額佔GDP的比率,中國算是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還是高收入國家之列?高收入國家的能源跟礦產耗竭都非常低,能源消耗也只有零點五而已,盡量用別人的,這非常清楚。全世界的人均收入大概是六千三百多美元,中國的平均收入是三千兩百九十一,也就是說中國的人均收入是世界平均數的一半。高收入國家就是像台灣這樣,兩萬四千多美元,可是我們絕對不在這一類裡面。高收入國家的整體消耗,除了教育支出他們占第一,比落後國家多以外,其他消耗都比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國家低很多,也就是盡可能以鄰為壑,這很清楚。
      剛剛這些大家感受可能還不那麼深,我們再看中國各期受災的統計,就很恐怖了。不同時期每一年的受災率統計,受災率就是受災面積占整個播種面積的百分比,愈來愈嚴重。洪災或乾旱每年受災面積,最近的數據是1998-2003年,每年有五萬多(單位是萬公頃/年),很恐怖;即使受災也不見得真正有災害,真正成災的面積占整個受災面積的比率叫成災率,你看這個數字,1998-2003年平均已經高達57.6%。中國基本上糧食都不太能自足,所以中國加入WTO之後,農產品的關稅就降得很低,只有百分之十五,美國百分之十二,歐盟是百分之二十。世界所有的農業平均關稅是百分之六十二,中國降得很低很低了,為什麼那麼低,因為不開放就整個完了。台灣還一直怕他們的農產品會大舉入侵,真是太多慮了,他還不夠吃呢。可能個別產品它對外有競爭力,其實他自己都不夠吃,它對東南亞十個國家農產品很早就全部免稅了,它只對美國等國家設卡,對東南亞全部是零了。中國古時候說三歲一饑,六歲一衰,十二歲一荒,這最早最早的時代管子有說過。我們研究經濟思想史時,陶朱公是第一個能經濟預測的,他很早就能發現,經濟是有個循環的,他是十二年一個循環,十二歲一荒。他因為有了預測的能力,所以三次分散家財,都能再聚財。
        中國歷代每年受災次數的統計,隋朝每一年平均零點六;唐朝一點六;宋朝一點八;元朝三點二,都很合理,因為元朝常打仗,拚命砍伐一定導致受災。然後明朝、清朝愈來愈嚴重。這是中國學者根據那些年表,每一年有什麼災就登記下來,這樣算出來的。
        我們再找人均耕地的變化,西漢人均耕地有六十八點六六畝;東漢十三點八七,少了很多;西晉是五十,又升回了,那是因為晉朝重商,規定男人是七十,女人是三十,所以假設男女是一半一半,就大概是五十畝;隋朝是四十二點二五畝;唐朝二十七畝;宋朝十三點八三畝;元朝沒有統計;明朝降到十一點五五畝;清朝二點三七畝;中國現在不用說了,零點多畝。看前面好像前途一片光明,細看時隨時都有危機,而且非常嚴重,所以美國、日本就賭,我就跟你耗。
        結論我用工商管理最喜歡用的SWOT分析。中國的優勢是:人力資本存量最大;知識資本雖然非常低,可是累積速度非常快,如果善加利用,是可以有所為;全球居民消費率最低,因為高儲蓄率,如果把它變成消費,絕對成為全世界的市場,雖然要付錢買,可是現在你沒有在我這個地方投資,不跟我簽自由貿易協定,你的東西就賣不進來,所以我就把你吸住了,反而可以大量吸金,是這個概念。
        它的劣勢,第一是城鄉二元化體制,這一點比較是政治層面,台灣也是,只要你有戶籍制度,就等於用戶籍制度把農業人口栓在農業土地上,所以中國最近大量蓋中小型的城市,把農業人口移到鎮,釋放鎮的土地大規模經營,就是想解決城鄉二元問題。有個統計數字,中國大陸的農民真的很可憐,中央政府補貼給老百姓的福利,給農民的總數只占總福利的七分之一,七分之六都給了大都市的人,而農村人口又佔中國人口百分之六十,非常不公平,所以最近時常有暴動,這已經非常明顯。更不用說它的聯考制度比我們還恐怖,北京人有保障名額,農村考生分數若不能比北京人口多多少分,就進不了。城鄉不公太嚴重了,所以現在要放寬戶籍制。但即使放寬還是沒辦法,巴西等中南美洲國家的經驗就是一個城市獨大,貧民窟都在四周圍,菲律賓那些也是這樣,你就沒辦法發展,整個治安成本太高了。第二個劣勢就是地區發展差距比世界各國的差距大,光是剛剛講的知識發展指數就很明顯。第三,人口老化更是劣勢,不知毓老師有沒有跟你們講過,當時不曉得社會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一天他說我們滿洲國早就解決了,我問怎麼解決,他說只要查出什麼傳染病,一就醫打針就處理掉,不會讓他們繁衍下一代。中國可能到最後就要這樣,不然負擔太重,河南的愛滋村也可能全部把它毀掉。這是他的劣勢。
        接下來看中國的機會,一是經濟全球化的開放效應,這個中國已經加入行列。有一個平均數字,中國現在名目上的平均關稅稅率是百分之九,實際上才四點五,絕對比所有WTO已開發國家更早滿足這個條件,它為了表示它是模範生,咬著牙都要撐,可是世界沒有給他應有的讚許,所以現在他說,我怎麼做你都不滿意,我就跟你槓。去年開始,它的關稅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變成零了,所以它跟韓國簽,反正我都全部開放,你願意跟我簽,我就全部給你了,這很清楚。所以從某些角度來看,中國加入WTO,他們真的很信守諾言,非常照規矩。台灣偏偏要用已開發國家加入,但實力又不夠,所以一直在拖。所以全世界封殺台灣,不見得是中國封殺,而是我們沒有符合WTO的條件,可是我們又不敢明講。
        機會二,是大規模城市化進程。剛剛提到為了解決二元化體制,中國現在不希望集中到大城市,希望由中小城市來吸收農民。城市化的進程你要多大的建設,光是內需的經濟發展動力就夠了。
        至於它面臨的挑戰,包括資源環境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這些壓力造成治安問題越來越嚴重,但他都壓下來。我曾經要求他們給我看每年犯罪記錄,我跟他們說,你們一直說台商到中國大陸投資,造成不好的影響,你給我看你們的犯罪記錄,哪個地區台商多,是不是犯罪記錄就高,那才能賴我們,不然怎麼賴我們?他們才給我們看。確實台商多的地方,犯罪記錄都很高,所以我們就不敢講話。福建、東莞、廈門真的非常高,可是他們不公布。東莞這一部分前五年開始撤了,我要求看,果然下降了。這還不算很科學,還要做回歸分析,可是感覺上很明顯。以上給各位一個中國將來可能怎麼樣的概念。
        我們很難把全世界都拿來比。有一個全球206個國家的平均GDP,中國的排名是第128位,非常低了,他只有3,291,這個數字不見得準,因為都是用PPP(Purchasing-Power Parity)來算。二十年前我剛回來的時候,不見得用這個八個指標評估戰略性資源,而是用社會學指標,包括識字率、嬰兒死亡率、平均每個人攝取卡路里,也是用世界銀行的資料算,當時只有一百三十幾個國家,中國排到118名,很低很低。可是如果用平均壽命、失業率等各種數字調整,馬上升到68名,有發表過,可是被善意關切,問為什麼你要做這些無聊東西呢?我就不做了。其實這不光看一個國家的GDP,還有其他的東西,今天就看到資源的消耗是很恐怖的。2000年時,中國所有第一線城市,都已經把2020年的計畫用地全部批出去了,全部貪污掉了。所以全世界一抓都是中國的貪官,所有的官員一下子就把十年以後的土地都批發出去了,其他國家可能不了解,台灣就太了解那在玩什麼了。現在大家說可能對準周永康,其實周永康還不是最重要的。農曆春節前,大陸的朋友發了一則簡訊說,你們等著,過完春節有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我一直以為會把江澤民拉下來,現在很明朗是周永康,但是周永康還不算大尾,最後就是江澤民。賈慶林早就應該下來了,他在福建就已經貪污,然後跟全世界一樣推給老婆,所以跟老婆離婚,就上去當政協的主席。
        江澤民的貪污非常明顯。講一個大家不知道的,澳門為什麼開放外國賭權進去,就是因為美國人賄賂江澤民,只要開放澳門的賭權就給他什麼什麼東西,所以金沙進去了。因為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叔叔是國民黨的將軍,共產黨懷恨在心想報復,硬是把他的賭權重新分配,變成美國拿到三分之一的賭權。後來發現,美國利用賭場把中國所有貪官污吏引到那邊去躲,全部都控制了。後來中國後悔了,開始慢慢收緊。澳門也蠢蠢欲動,看什麼時候把江澤民抖出來,他們都在等,都掌握資料,江澤民收了大筆錢,金沙賭場的土地曾經在何鴻燊名下,硬是逼他吐出來給金沙,在跨海大橋另外一邊補償一塊地給他。澳門那幾個權貴都非常恨江澤民,因為不只是貪污,還害了國家。澳門本來就是西方的情報據點,後來變成更有利的情報點,現在不管是越南還是哪裡,其實都在澳門交換情報。我最近常到澳門講課,時常看到越南的官員出入,基本上都是在那邊交換。
        Q: 以經濟學者的觀點來看,中國大陸現在的現況是這樣;以一個比較理想狀態來推測的話,怎麼樣的路才會脫離這些困境?
        A:蔣經國去世之前,我們是第一批到中國大陸交流的經濟學者,當時長江三峽都還沒蓋,我們提醒過他們幾件事,可是他們聽不進去。行前我跟毓老師談過,那時候他說經濟他不懂,可是你可以跟他們反映一下。當時我就建議,沿海省分本身就有足夠的競爭力,不需要特殊的降稅,外資都會來。如果要開發,應該最西部地區要提高誘因,去那邊投資就免稅,如果真的那樣做,會不會完全不一樣?結果一開放,江蘇基本上,每一年喪失相當台灣面積的耕地,完全受污染。當時我說,台灣有過非常痛苦的經驗,你們一定要記取,但是對方說飯都吃不飽了還環保,我就知道完了。
        第二,對方極力主張蓋三峽水壩,我以經濟學者來看,光是長江三峽的旅遊資源,如果你不破壞它,基本上是無窮大,每年都可以有收入,可是全世界任何一個水壩,壽命不可能超過一百年,你蓋得再好,兩百年好了,兩百年發電量多少,一乘是個有限的數字。你用無窮的跟有限的一比,得失很清楚,還不算人口遷移等帶來的社會成本,但他聽不進去。當時他問我那電力怎麼辦,我說電力的輸送過程會損失百分之三十以上,如果中國傾全力發展常溫導體,就可以減少損耗。但這幾樣他都聽不進去,當時一心要富國強兵,盡快上馬。這一點就很可惜,現在花多少錢來環保已經來不及了。
        還有一個數字是我在美國念書時看到的,明報月刊發表的,一個德國物理學博士根據風速計算,當時中國對輻射量根本不重視,尤其是微粒,他說即使中國成為核子大國,很可能將來也會滅種,因為輻射飄過來,後代很可能一半以上都不能生育,當時他提供很確實的數據。他們完全聽不進去,他們只想知道你們加工出口區怎麼做的,我們怎麼可以賺錢。你可以說這是一個追趕經濟發展的國家必然的過渡,可是我覺得這個過渡太長了,他們真的沒有遠見。
        以我自己的判斷,如果當時讓趙紫陽當權會不會好一點,我敢說會更壞,因為趙紫陽採用韓國式的通貨膨脹來發展經濟。其實八九年民運一開始是反對趙紫陽的,因為發不出薪水,那些教授學生沒有伙食費,要求趙紫陽補發積欠好幾年的薪水,所以當時是反趙的改革,他價格改革造成通貨膨脹。
        我們去提供諮詢時,我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我說社會主義國家不應該用通貨膨脹來發展經濟,因為全世界都認為通貨膨脹是政府最懶的手法。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台灣突然斷絕跟全世界所有的來往,沒有進出口,完全自我生存,這一年我們生產出來多少東西,很確定,現在所有的錢都定了,這麼多錢就是買這麼多的物資。一年之後也還是不跟外面交往,突然政府多印一倍的鈔票,東西就這麼多,全部都漲一倍了,因為政府不是突然發給你鈔票,他一定用鈔票跟你換東西,換你的服務,換你生產的東西,政府可以不需要任何政策就把你的成果撈過來,而且一點都感覺不出來。所以有良心的經濟學家絕對不贊同用通貨膨脹的方式發展經濟,因為傷害非常大。而且通貨膨脹一高,利率就跟著漲,資本家一算知道利率一定是負的,他只要有內線就可以借更多錢,等於不需要付利息就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我跟他只講這個,我說你一定要相信我這一點,我在越南經歷過,在台灣雖然沒有經歷過,可是我看過的資料,絕對不能用通貨膨脹方式發展經濟,這是對社會主義最大的污辱,資本主義的話沒話講,社會主義就是要照顧農民、平民,你這樣就是把所有的成果撈過來了。芝加哥貨幣學派Friedman就說,通貨膨脹是掠奪行為。如果年紀夠大,記得當年蔣王大戰,王作榮就極力主張用通貨膨脹方式發展,就變成今天這樣子,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Q: 現在中國的政策是以城鎮發展弭平農民的問題,還有農村跟城市發展差距的問題,另外有一派說,這樣其實會過度消耗資源,中國沒有辦法負擔。老師您怎麼看?
        A:他們是想用戶籍制度鬆綁解決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可是還是解決不了,這個嚴重性可能不是經濟上,而是整個的發展方面。今年深圳有個例子,父母是四川的農民,到深圳打工二十年,可是他們沒有戶籍,小女兒在深圳受教育,可是戶籍是四川,今年考大學的時候不能在異地考試,一定要飛回四川考,而且四川考題跟深圳的考題不一樣。他說我本來就在這邊受教育,雖然我沒有戶口。但這樣就是不行。這個造成的傷害更大,沿海的農民工大多數小孩跟著自己,卻沒有當地的戶籍,聯考是他們翻身唯一的機會,卻要回到原來的地方考,考題又不統一,不解決這個問題,改革還是很難。現在改成如果能證明在深圳這些沿海城市,有過多少年繳保險金的記錄,小孩就可以當成父母打工地的居民。
        可是這只是技術性的東西,最主要還是知識發展的差距太大。如果這幾年沿海高科技產業員工,如果他們回到家鄉,用他們學到的技術在家鄉重新發展,很可能會有機會。可是問題來了,資本主義生產分工越細的時候,就產生鴻海員工紛紛跳樓。事件鬧得最兇的時候,我剛好人在深圳,當時朋友有一個親戚,當天晚上從鴻海逃出來,他什麼東西都不要,那個跳樓個案沒有公佈。他要求我朋友借他一千塊錢回湖北老家,我說你為什麼逃走,他不敢講,我說你跟我講,我也許可以幫得了你,可是他說太恐怖了不敢講,我說是跳樓嗎,他說不只這個問題。他拿了錢當天晚上就跑了。這是什麼問題呢,後來發現因為這一批年輕人在家鄉也受過高中的教育,他們以為來到鴻海這些高科技產業能學到一技之長,結果天天只做固定工作,完全細部化了。如果到汽車廠,他相對剝奪感可能沒有那麼嚴重,因為他不會想到我現在就要買汽車,可是他裝配的就是電腦、手機,他說我一天不曉得裝配多少部,可是我一個月薪水竟然買不起一支手機,相對剝奪感太厲害了。第二,這些高中生應該有理想,覺得我來這裡學會這些東西,回到家鄉可以自已發展,可是他發覺來到這邊根本學不到東西啊。第三,也是台商發展出來的一個…因為以前招商都是當地政府幫你去招,於是形成四川幫、湖南幫,都有個頭,如果同鄉裡面有員工受到欺負,他們會集體罷工。台商很聰明,同樣招這一批人,可是把他們分成不同的班,根本不可能在一起,宿舍也不在一起,把你們的班次一分開,連聊天訴苦的機會都沒有,以前不會出事,因為至少回宿舍可以訴訴苦,可能有人幫你出口氣,示威什麼的,可是台商想通了怎麼破解他們,全把他們分了,變成有苦沒辦法訴,然後又學不到東西,所以絕望跳樓。
        深圳有很多按摩腳的,我去按腳的地方,幫我們換鞋的小孩,我換衣服的時候聽他跟同伴講,當時香港曾蔭權不知道做了什麼東西,他就發表高論,他說曾蔭權太不會做了,其實怎麼怎麼做就解決了。他們同僚就笑他,你有本事你去選特首啊!他說你以為我不想啊,只要我能混到香港,只要待二十年,就能選特首。你沒有想到毫不起眼的服務生會有這樣的心思。第二次我去的時候,他說最近武則天的墓可能要開,我說好傢伙你竟然關心這個,他說他時常看書,這工作是不得已的,要賺點錢寄回老家,我一定要去香港,我真的要選特首。
        Q: 小區門口賣稀飯的小販,我跟他聊,他講他做金融買賣股票,還跟我談易經,只有三專畢業。
        A: 是啊,你沒有辦法想像,他們的年輕人,只是沒有機會而已,缺少培養,很可惜。看起來困境很多,可是他們現在用訊息交流,如果稍微往某些方面指導的話,會完全不一樣。光是他們用微信發展出的那一套,我們想都想不到,可是他們想出來了,而且完全不用成本,因為微信傳播根本不用錢。亂世還是會出英才,希望如此。
        當然也有悲哀的地方,十年前有個報導,現在可能更嚴重。十年前,他們選拔一千多個研究生到國外念研究所,我們早期留考也要到教育部受訓幾天,他們是集中訓練一個月。這批高材生在北京受訓,有一半淘汰,因為發現他們連牙膏都不會擠,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說從小到大,都是媽媽擠完牙膏給我,洗衣服更不用說,從來不用想這個問題。現在獨子更驕縱,深圳有個富二代從港口開了一部車,連臨時牌照都沒有,警察跟他飆車飆了很久才把他攔下來,交通警察說你沒有車牌要罰錢,他說你早講嘛,從車廂拿出一大堆錢,問這樣夠不夠,就開車走了,才二十幾歲而已。這個很悲哀,這批人很有機會成為很好的人才,但是一有錢就整個蹧蹋了。
        Q: 您剛剛講大陸的糧食不足,是因為浪費才不足嗎,還是生產問題?
        A: 生產已經是極限了,一畝八千斤是非常高的產量,我很早就統計過。這一點我也親自經歷過,當時改革開放,他們的畝產量其實美國都有監控的。美國當時的農業部,每年都會有個華人學者,把美國衛星測到的衛星圖拿到中華經濟研究院跟我們商討。他們那時候的衛星就可以知道中國什麼時候豐收,什麼時候歉收,植物生長如果是綠色,就是收成好,如果有紅色黃色,就不可能有那麼好的收成,他們很早就看到。那一年中國東北的大豆大豐收,他們很早就知道,馬上就在芝加哥的期貨市場先賣,然後跑來跟我們說,你跟中國大陸的關係很好,你去跟他們講,叫他大豆不要出口,我們給他一個飼料配方,叫他拿大豆做飼料,我說我不做這種事。中國的豬百分之七十是肥肉,三十是瘦肉,他說他們提供的飼料配方,能讓肥瘦比例倒過來,其實就是瘦肉精。那麼多年前他們就已經在佈局了,所以不時有傳染病什麼的,其實美國人都可以控制的,這一點才是中國另外一個隱憂,不曉得誰會是背叛者。
        現在一年平均五萬多公頃耕地不見了,總數是16.5億公頃。現在以色列有一種不需要很耗費水的灌溉系統,用滴的,奇怪中國怎麼不跟以色列買,這不管多貴都要買了。其實從去年開始,中國每年都要進口全世界百分之五的糧食,這資料都沒有公佈,其實是很嚴重的。
        Q: 其實現在中國大陸很多企業到以色列觀摩科技業,已經開始考慮要收購,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另外李克強剛剛到英國去,帶了很多的錢去投資,一部分特別要投資在英國的基礎建設上,還要讓英國做人民幣清算,我不太明白這個戰略考量上,為什麼在歐洲它要以英國為主,是否要對抗美國的金融貨幣政策。再來就是中國現在影子銀行的信貸問題,其實已經嚴重到可以搞垮這個國家了。不知道老師有沒有什麼訊息說他們要怎樣處理,因為處理不好的話,應該整個會垮掉,會垮得滿慘的。
        A: 影子銀行其實有點誇大,它就是民間的籌款方式,類似我們的跟會,都是從溫州出來的。溫州那個女的本來要判死刑,後來大家抗議,最後是死緩。影子銀行就是因為最近這十年溫家寶用通貨膨脹發展經濟,所以造成這樣的結局,這是必嘗的惡果。至於李克強到英國,中國很早就到全世界去買能夠保障他們的礦產跟原油等資源,其實也都遭到美國阻撓,連買港口都受到美國的限制。有一部紀錄片描述中國走出去併購的時候,怎麼受到美國人的欺負。美國人就是要利用這些制度把你掐死。
        談到英國,雖然紐約是最大金融中心,可是還是要聽英國老大哥的。李克強這些動作,大家都以為人民幣要成為世界主要貨幣,可是現在全世界每一天人民幣的交易量,占全世界外幣交易量不到百分之五,所以還早得很。可是它會慢慢改變,它可以跟所有跟他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尤其像東南亞國家、韓國那些全部用人民幣交易,他跟俄羅斯也用人民幣交易,慢慢改變完全用美元交易的方式,可是離目標絕對還很早。
        依世界銀行的標準,只要開放經常性的外匯交易,就算貨幣自由化。我們就一直覺得中國還在管制外匯,其實不對。在世界銀行來說,你只要經常帳(進出口貿易、出國留學、旅遊)結匯都不受限制,就算你貨幣自由化了。但資本帳,也就是你投資賺的錢要匯出去,就要管制了。我舉一個例子,大家以為日本早就很國際化了,其實它1982年才開放資本帳。所以資本帳是不能開放的,一開放,就像泰國一樣被美國玩死了。中國加入WTO一定要開放金融,所以上海弄了自由貿易示範區,全國不行,可是上海我開放,總可以了吧。他們非常有策略,我滿足加入WTO答應的條件,可是我不可能全部放,你要玩就去上海玩,上海人比你們精,再來看誰厲害。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玩得很聰明,英國它只給八百億,德國梅克爾親自去要求兩千億,相當於香港,法蘭克福也是歐洲金融中心,李克強雖然罵了英國,還是跟德國說,你還是八百億開始,至少他是平衡的,不偏哪一邊,這方面它是全盤考慮過的。現在最重要就是東協這邊,它已經提供兩千多億人民幣代替亞洲銀行,你們國家有什麼外匯的問題,你就找我,不必去申請亞洲銀行資助,這邊直接就支用了。這一點完全符合「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我想拿你的時候,我先給你,慢慢我就等著回收。這方面我覺得他們確實有能人在規畫。

【編按】本篇為李華夏學長七月十三日於奉元學會演講整理,
李學長畢業於美國南伊利諾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清華大學兼任教授。出版多種經濟學著作,包括:《凱因斯》(立緒出版)、《海耶克論海耶克》(遠流出版)、《新太平洋時代》(立緒出版)、《資本主義的未來》(立緒出版)、《蝴蝶效應經濟學》(聯經出版)、《小即是美》(立緒出版)、《有閒階級論》(左岸出版)。
本期目錄
【奉元同道】廈門篔簹書院簡介 文/編輯小組
        篔簹湖中的白鷺洲原本是一片荒涼的濕地,1993年結合園林和文化元素,建成廈門的“城市客廳”,2008年廈門“城市原點”票選活動,白鷺洲獲絕大多數市民支持,從此成了城市精神的象徵。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經濟發展之下,民眾文化信心開始增強;歷經三十年的西方價值指導和市場經濟的洗滌,功利性、世俗化、高節奏成為現代人的精神之累,於是想要重新面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想要“盛世興國學”,而興建一座現代書院,正可以體現精神上的回歸,也可以當作文化工程的起點。
        廈門島歷史上有過不少著名書院,如玉屏書院、紫陽書院、同文書院。朱熹、辜鴻銘、魯迅、林語堂等都在廈門留下了人文遺產。2009年初夏,
篔簹書院在廈門市政府規劃下興建完成,就座落在白鷺洲公園裡。建築風格傳承了中國傳統書院經典格局,古韻之外,還融合閩南傳統建築及現代特徵。大到書院建築構造,小到講堂裡的桌椅造型,無一不參研古今、博採眾長。
        篔簹二字的來歷可追溯至八百年前。相傳當時同安主簿朱熹偷得浮生半日閑,微服簡行來到廈門島,見到港灣邊一叢叢節長竿高的竹林,朱熹意興所至,以“篔簹”命名此地。其詩中多次使用“篔簹裡”“篔簹鋪”,足見其對此二字的偏愛。此後,“篔簹港”“篔簹湖”“篔簹漁火”“篔簹夜色”等相繼出現,“篔簹漁火”還名列老廈門八大景。
        書院以竹的別稱命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別有深意。書院秉承“舊學商量,新知培養”理念,廣邀學者講授國學要義、普及國學教育、出版經典文集,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思想。
        書院敦聘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為名譽院長,延聘海峽兩岸百餘位知名學者為學術顧問,並充分發揮廈門在閩台文化交流中的區位優勢,吸引海內外人士(尤其是港臺地區人士)共同研究、交流國學。2009年7月落成以來,舉辦過“中國書院簡史展”“琴瑟和鳴演奏會”,以及十多場國學名家講座、四次主題展覽、兩次古琴音樂會、上百次國學相關課程,另外舉辦首屆海峽國學高端研討會,同時籌備海峽兩岸國學研究會。
        學術交流研討之外,公益性文化活動也是重點。書院一年舉行三期“國學經典公益常設班”,為青少年啟蒙國學經典,並為民眾講授國學經典原文;定期舉辦公益性“名家講座”以及“竹林讀書會”系列活動,邀請陳鼓應、葛劍雄、葛兆光、陳來、汪榮祖、陳支平、毛佩琦等學者以及李敖、張大春、鮑鵬山等文化名人共襄盛舉,帶動民眾提升傳統文化素養。
        獨木難撐,眾擎易舉。書院以歷久彌新的形式吸引一心向學的人,立意如此,施行卻不易。如同饒宗頤名譽院長所題“天地大觀入吾眼,文章浩氣起太初”,書院心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虔敬,期待構建炎黃子孫求知問學的精神家園。

      

 徐泓理事長與篔簹書院山長王維生於廈門合影
 篔簹書院外觀
篔簹書院成員參加張輝誠學長談毓老師演講
篔簹書院成員參加東亞儒學營後參訪書院合影

【編按】為讓同門了解各地書院概況,本刊將陸續推出兩岸書院介紹,敬請期待。

本期目錄
【追憶毓老師】憶師詩文 文/心蓮
《7月24日夜回新賓》
去歲今時叩拜恭,
新人舊夢稟仙翁。
真魂猶在情難了,
一路風塵伴月明。
心蓮,記事7月24日送毓爺爺牌位回到新賓,宿赫圖阿拉城內酒店。
《舊屋》
雕廊畫柱誰家屋?
龍隱潛心唯慎獨。
吾欲叩門無應和,
天堂誰慰爾心孤?
心蓮,記事7月24日夜在赫圖阿拉城內酒店見毓爺爺上次住的舊屋201室,此次我住209室。
《柳梢青—赫圖阿拉城之晨》
紫草紅花,古城舊苑,柳嫋煙斜。
晨露輕寒,風吹香細,雨潤蓮華。
紅塵一棹天涯,夢醒處,蘭舟待發 。
過競千帆,君顏不在,心系誰家?
心蓮,記事7月25日晨漫步赫圖阿拉城。
《柳梢青—送毓爺爺牌位歸鄉》
紫檀紅木,鎦金楷字,追思難訴。
素手輕描,柔懷暖抱,芳心呵護。
佛堂一縷禪香,觀音頌,法華超度。
蘇子河清,新賓山翠,歸魂永住。
心蓮,記事7月25日將毓爺爺牌位安放于新賓的滿學研究院。
《心碎》
故地重遊芳草萋,
君顏無改風迷離。
禪香一縷親緣續,
心碎無聲唯淚滴。
心蓮,記事7月25日下午哭憶毓爺爺。
《移靈》
渺渺仙魂何處遊?
驚鴻玉宇舞瓊樓。
潛龍布雨乘雲嘯,
居士安仁心內留。
心蓮,記事7月26日上午在新賓滿學院研究院為毓爺爺移靈。
《午餐》
虛位實餐共碗碟,
殷勤布菜孝忠節。
請君再進一杯酒,
此去長白路未歇。
心蓮,記事7月26日中午陪毓爺爺午餐,餐後離開新賓同去長白山。
《誦經慰靈》
千里奔波歸故鄉,
蓮華妙法孝心常。
佛經一頌三生幸,
萬樹菩提花正香。
心蓮,記事7月26日夜到達長白山腳下,在酒店為毓爺爺佈置簡易佛堂並誦經。
《夜未眠》
身化蓮花不了情,
親緣未斷守英靈。
死生聚散心難舍,
徹夜無眠天漸明。
心蓮,記事7月27日一夜未眠陪伴毓爺爺。
《送毓爺爺回長白山》
仙瀑長白掛遠山,
蜿蜒棧道亂石岩。
草深洞冷天階險,
汗淚雙流送君還。
心蓮,記事7月28日送爺爺登長白山。
《辭別毓爺爺》
千里送君終有別,
紅塵輾轉死生劫。
滴滴點點離人淚,
匯入天池又夢蝶。
心蓮,記事7月28日辭別毓爺爺。
《鷓鴣天–7月28日灑毓爺爺骨灰》
瀲灩天池仙境幻,
長白山壯忠魂收。
紅塵夢醒化白骨,
聖水蓮花天地留。
儒釋道,仁心憂。
觀音濟世利千秋。
何須史筆功過記,
自是人中第一流。
心蓮,記事7月28日辭別毓爺爺含淚灑其骨灰。
《天池畔稟毓爺爺》
風吹瓣瓣青山開,
碧水蓮心雲影來。
仙境無人唯日月,
此身永臥天地懷。
心蓮,記事7月28日辭別毓爺爺。
《長白毓鋆》
安仁佈道乃傳心,
常憶長白又一村。
願借天池神聖水,
洗心濯性祭英魂。
心蓮,記事7月28日辭別毓爺爺。
《下長白山》
此身難下長白山,
詩未寫全淚未完。
莫道天池聖水淺,
真情深處人無言。
心蓮,記事7月28日辭別毓爺爺。
《送骨灰壇回新賓》
仙骨歸家壇罐輕,
神牌靈位靜相迎。
叩頭跪拜說心事,
慈祖師翁含笑聽。
心蓮,記事7月30日送毓爺爺骨灰壇回新賓。
《別爺爺謝景興》
同心攜手償遺願,
療愈傷悲樂遣懷。
從此再無腸斷淚,
與君共待春花開。
心蓮,記事7月31日辭別毓爺爺,感謝景興一路陪伴並治癒我心病。
《天池》
起伏錯落的青山,
是蓮花的瓣,
一瓣,
又一瓣,
被徐徐清風,
輕,輕,
輕,輕,
吹拂,
慢,慢,
慢,慢,
綻開;
露出,
蓮花的心–
瀲灩澄澈的碧水,
聖潔無塵;
搖曳,
蓮花的蕊–
氤氳飄渺的水汽,
奇幻柔美。
是哪位多情仙子?
將這朵蓮花,
拋落在,
海拔2194米的長白山上,
名她作“天池”,
化她為神跡。
巍峨壯美的長白山,
原本一直沉睡,
沉默,無言,
寧靜,悠遠。
1597年,
1668年,
1702年,
休眠的火山,
激情爆發,
噴射出,
滾燙熔岩,
日夜燃燒,
縱情舞蹈。
覺醒的靈魂,
告別寂寞,
放聲呐喊,
乾坤為伴,
不再孤單。
冷卻後,
環形火山口,
如神之缽,
向時光化緣。
從天而降的,
雨雪甘霖,
由地而出的,
山泉溪流,
相擁相戀,
積水成湖,
匯成,
松花江的正源,
中國最深的湖泊,
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湖。
千千萬萬朝聖者,
向天池蜂擁而來。
陽光下,
天池是盛開的蓮花,
璀璨華美。
煙雨中,
天池是青澀的少女,
嬌羞含蓄。
不同時刻,
不同眼睛,
看到,
不同天池。
人們好奇追問:
什麼是天池的,
本來面目?
今日,
水之靜,
安心寧魂。
昨日,
火之舞,
驚心動魄。
時空造化,
水火變幻,
交織成一個,
“淡”字,
洗淨紅塵浮華,
濯清人間泥淖,
變成天地間,
一湖明鏡,
波瀾不興,
風雨不懼,
陰晴不驚,
喜怒不形,
哀樂不語,
映照,
鑒證,
眾生各自,
本來面目。
此時此刻,
我跪在天池畔。
膝下是補天石,
離天邊近,
眼前是天池水,
離人間遠。
天池,
是長白山的心。
跪在天池畔,
我聽懂了,
長白山的心跳。
跪在天池畔,
我捧著我的心,
交付給天池水。
人間最美的相遇,
是心靈的相遇。
心心相印,
心心相悅,
心外無人,
心靜如水。
我微閉雙眼,
清楚看見,
千萬朵白蓮,
在天池中盛開,
千萬個觀音,
靜坐在白蓮上,
慢慢,
飄向,
群山深處的,
彼岸。
這群山,
這聖水,
這白蓮,
這觀音,
曾經無數次,
在我夢中出現。
彼時,
我不知何意,
我不知何處。
此刻,
我恍然開悟,
竟是天池,
日夜對我,
殷殷輕喚。
此時此刻,
我好想,
縱身一躍,
化為天池一滴水,
與世界同化,
與日月合流,
聽飛鳥唱歌,
任清風徐徐,
伴洪荒亙古,
共滄海桑田。
天池聖水天池灩,
萬裡無雲萬裡山。
一入長白山,
凡俗也成仙。
一望天池水,
紅塵人忘還。
天池,
長白山之心。
長白山,
天地之心。
我的心靈,
飛舞在長白山,
暢遊在天池水,
忘了時間,
忘了人間。
心蓮,記2014年7月28日初見天池追思毓爺爺
《雨夜講故事》
        8月13日的清晨, 更深人靜,細雨淋漓,我在夢中又見到了恩師毓爺爺。
        他坐在四百年的茄苳樹下,給我講述過去的故事。
        潺潺的溪水從一塊又一塊形狀各異又圓潤飽滿的石頭上緩緩流過,穿越四個圓形涵洞,流到了他的小木屋前。小木屋裡有溫暖的光和寬闊的龍椅,小木屋外有高大的檳榔樹,和橋對面的茄苳樹在風裡遙相對望。
        茄苳樹的枝幹很像蒼勁的龍身龍爪,葉子在陽光下閃爍著美麗而神秘的光芒。
        爺爺因為這棵樹愛上了乾元山,我因為對爺爺的承諾終於來到了乾元山。
        有誰知道,乾元山的原名是叫“茄苳坑”?
        有誰知道,在那些日子裡,他每週上山一次,每次都心醉神迷在這世外桃源裡?
        樹下的木椅是白色的,他的長袍是白色的,我的長裙也是白色的。
        整個世界都是白色的。
        我安靜的聽他講過去的故事,但我又怕聽這些故事。故事裡的喜怒哀樂,聯繫著人心最細密處的深淺明暗,讓我不忍面對,不如山中竹林的青翠更簡單更詩意。
        聽故事的我始終是不安分的。
        我從椅子上跑到橋邊,坐在橋畔,光著腳,想伸到水裡,但是,水太深。
        我於是跳了下去。
        鏡頭快速切換到另外一個場景。我蹲在水中,用水瓶灌水,手指感受到水的冰冷清寒,心裡卻沒來由的快樂。
        景興在岸上叫我:“快上來吧,水太冷了!”
        我說:“長白山裡的松花江,真美!天池聖水,真乾淨!爺爺好喜歡,我也很喜歡。我舀水上來給你們喝。”
        幾千年的陽光,跳蕩在水裡,一顆星星的光芒,伴著一片白色碎骨,還夾雜著我黑色的頭髮。我跪在水邊,我蹲在水裡,陪著爺爺,不肯離開長白山。
        從爺爺離開人間,到我們帶他上了長白山,三年四個月零八天,景興沒有睡過一個好覺,我也是。多少次帶著眼淚從夢中驚醒,多少次行走在紅塵深處卻撿不回丟失的魂魄,個中滋味,如何道哉?
        無論多麼不舍,我還是親手送走了爺爺。
        就是因為不舍,我還是用匪夷所思的方式留下了他。
        我終於還是下了長白山,帶著山風,也帶著爺爺,回到臺灣,又上了他的乾元山,赴這一場生死之約。
        在乾元山,景興為我精心挑選了一塊石頭,因為我們都回憶起我從長白山帶走的那塊石頭。
        我其實很想寫寫乾元山的遊記和故事,卻已經承諾了不會寫,那就永遠不要寫了吧。許多事情,我未必能夠平靜寫出,也未必寫出就好。
        我其實很不想寫長白山的旅程,景興卻鼓勵我一定要寫,因為,這是一段許多人都想瞭解的旅程,這是爺爺天人合一心願得償的旅程,這是景興替爺爺治癒好我的旅程,這也是我治癒好景興的旅程。
        當我們經過了曲折蜿蜒的木棧道、荒煙蔓草的迷陣、巨石亂岩的堆疊、飛流直下的瀑布,爬了兩千多個陡峭的臺階,走出陰冷潮濕的涵洞的一刻,景興和我都流出了眼淚。他一手抱著爺爺,一手抱著我,哽咽著說:“沒有你,我走不到這裡;沒有你,爺爺來不了。你好好寫寫吧。我看這八天的經歷,你能寫出一本書。”
        長白山的陽光仿佛來自天堂,擁抱了我的心。
        我搖頭:“你怎麼覺得我會寫?這反而是我最不想寫的故事。八天的點點滴滴有如神跡,穿行在歷史和現實之中,跳躍在生與死之中,許多思緒,未必能夠全部寫出來。你若真的希望我放下,又何必讓我提起?”
        景興說:“你決定吧。但我知道,你早晚都會寫。”
        一切皆如爺爺所願。
        一切皆如景興所願。
        下了長白山的我,還是忍不住動筆了,在那個夢到爺爺的淩晨三點。
        文章題目叫《長白奉元—毓爺爺回鄉記》。起筆就是“一念之間”那部分,那是我撒完爺爺骨灰後跪在水邊的一念之間。光這一念,我就寫了整整四個小時。我於是相信景興的判斷了,這段故事好像真的可以寫一本書。
        但這個文章或者這本書是為誰寫的?
        若說為了爺爺,其中的許多細膩點滴未必適合寫出來。
        若說為了景興,這段行程中我們治癒彼此的許多深刻而細密的交流,未必適合寫出來。
        若說為了我自己,我又何必將許多思緒曝曬在陽光下?
        若說為了爺爺的學生們,誰又能從文字裡讀懂我們的心?
        若說是為了不知名的看客,爺爺何曾在乎過任何人的目光與評語?
        若說是為了那些冒著巨大風險成全了此行的好朋友們,那我的言辭若有任何不當,豈不連累了他們?
        若誰都不為,若誰都不必為,寫來何用?
        也不過是點點滴滴的日夜、悲悲喜喜的回憶、生生死死的交織、起起落落的思緒。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在寫與不寫的矛盾之中,下了長白山,又上乾元山。
        長白山的瀑布逍遙直下,乾元山的溪水已經乾涸。
        長白山的天池宛若仙境,乾元山的竹林世外桃源。
        從長白山到乾元山,從大陸到臺灣,我穿行在時空隧道裡,陪著我親愛的毓爺爺。
        我坐在四百年的茄苳樹下,感受著爺爺曾經感受到的乾元山的靈性,我終於明白,爺爺為何那麼希望我上山,爺爺為何那麼希望我寫文章。
        爺爺希望我做的許多事情,在該做的時候,我沒有做完做好。
        如今,我重新踐行這許多生死之約,是否太晚了?
        聊勝於無,而已。
        求我心安,而已。
        又是幾個不睡的淩晨,斷斷續續的文字,忍不住出現在電腦裡,卻不停被白天的俗務打斷。我多麼希望能夠放棄所有的事情好好寫寫文章,卻不得已要去承擔另外一份責任。
        終於,8月12日中午,景興說了他的決定,恰恰是我心裡覺得最好的決定,我微笑釋懷,道出心事。他十分不忍:“既然這幾天你那麼辛苦,既然時間那麼少壓力那麼大,為何不早點如實告訴我?為何不直接說做不到?你趕快放下一切,好好寫寫長白山之行,否則記憶會消失的。”
        我回應的只有微笑:“怎麼會做不到呢?只要你要,我就能做到,大不了不睡覺。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做不到的事情。爺爺在的時候一樣,爺爺不在也一樣。只不過是想做不想做的差別而已。最美好的記憶在心靈深處,永遠不會消失,不管是否用文字留存。”
        所有的委曲求全,所有的明知不可而為之,所有的無怨無悔任勞任怨,在過去的九年當中,從未變過。重要的不是我要怎樣,而是爺爺要怎樣、景興要怎樣。
        爺爺無數次托夢給我,有一回,竟然讓我去天寧寺。我從未聽說過這個寺名,後來,我終於找到了,成全了他的心願,我在那裡佈施了愛心,寺中人非要我留名,我寫了爺爺的名字。
        這一次,在乾元山的覺通寺,當我和住持師傅在風雨中有所節制的談及爺爺和我的生死故事時,景興悄悄去佈施給寺裡,寫了我的名字。
        我們三個人,總是不為自己,總是在為彼此,總是在為別人,甚至是許多不相干的人。
        之前,我只為爺爺,現在,我不只為爺爺,還為景興,現在,他不只為爺爺,還為我。個中的因為所以,實在不能一言以蔽之,也只有在《長白奉元》那個文章裡再細細交代吧。
        如我曾經在長白山答應景興的,只要他帶我回新賓,我就可以如他所願做到不哭。他幾次變化反復,終於還是順遂了天意和我的心意,帶我回到新賓,親手將爺爺的骨灰壇放到那裡,讓我又見一次我親手製作的爺爺的牌位。那一天,我真的沒有哭。
        回到臺北的家裡,第一次,在地下室裡,面對爺爺的座位,我真的沒有哭。
        上了乾元山,我真的沒有哭。
        在順利灑完爺爺骨灰之後,在許多個景興怕我哭泣的時刻,我真的沒有哭。
        他很驚喜,我真的是好了。
        我的眼淚,為了爺爺,已經流了三年四個月零八天,終於,漸漸的,變回淡淡的微笑。
        這是爺爺願意看到的,這是景興願意看到的。
        我也很驚喜,景興也真的是好了。
        這是一趟多麼艱辛而深刻、美好而傳奇的心靈的旅程!
        8月12日,夜,入睡前,我看到景興發來一段文字,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這是我第一次為他流眼淚。真的謝謝他,履行了承諾,替爺爺繼續在照顧疼愛我,替爺爺治好了我的心病。大病初愈,我唯一的感謝和回報,就是按照景興的心願去寫那個也許我真的應該寫的文章吧–儘管我本來真的不願意寫。
        一如從前,重要的不是我要怎樣,而是爺爺要怎樣、景興要怎樣。
        8月13日,晨,我開始動筆。
        窗外的細雨淋漓,讓我回憶起初到達新賓滿學研究院的那個夜晚。細雨淋漓,所有人都說看了天氣預報,移靈和撒骨灰的那兩日有大暴雨,還有颱風將到達瀋陽和長白山。所有人都在擔心,只有我,心裡沒有一絲擔憂和動搖,因為我相信,一切皆如爺爺所願。他那麼有福報的人,怎麼會遇到大暴雨?日期是很早就選定的,那時候的天氣預報無法預測這麼遠,即便預測了又怎樣?細雨不過是老天爺思念的眼淚,我希望所有的雨都在夜裡下完,白天給我們一個晴朗的天。
        果真,八天裡全部是美好的晴朗的天。所有人,都在慨歎,這是長白山不曾有過的最美的天。我不慨歎,我知道,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子,因為我的毓爺爺,是人間最美的傳奇,我們只會為這傳奇增加更豐富的色彩,怎麼會讓他蒙了一點紅塵的灰淋了一點世俗的雨?
        奇異的是,我愛晴朗的天空,也愛淋漓的細雨。
        在這淩晨的淋漓細雨中,我重新走入回憶之中,追憶那晴朗的天空,寫下一個又一個文字,宛若看到張愛玲燃起那一爐香細細講述古老的故事,仿佛看到她生前幾次意欲銷毀《小團圓》而不忍心,最終其遺囑執行人還是將遺稿公佈於世。
        我其實可以留一部《大團圓》在人間,但是,我還是讓自己輕鬆一點,不要做這無用功,只是兌現對景興的一點承諾,稍微寫寫《長白奉元》吧,若能夠讓不曾有機緣沐浴過長白山風的人們,體會爺爺那遼闊的胸懷來自何處、那美麗的傳奇又去向何方,也許就是我為爺爺累積的另一點福報吧。
        親愛的毓爺爺,在這淩晨的細雨淋漓之中,有一朵蓮花悄悄地盛開著,那是你從不曾離去的心,有一盞燈靜靜的亮著,那是你溫暖的家,有一段回憶在低低講述著,那是你渴望永遠擁有的時光。
        我曾經聽你講了那麼多故事。這次,輪到我為你講故事了,請你好好聽聽吧。
心蓮,2014年8月13日,晨5:00am
本期目錄
【學會公告】
九月份秋季班講座課程已正式開課,歡迎舊雨新知報名參加。
預計於十月十九日下午假耕莘文教院大禮堂舉行本年度會員大會,歡迎蒞臨指教。
本期目錄
© Copyright 2014 中華奉元學會奉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