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元鴻爪之一】華夏奉元,道濟天下: 記毓老師往生五周年紀念會 (下) |
文/董華春 |
|
我們的第二個天使是瀋陽的陳航和李曉彤夫婦。
毓老師根在長白,牌位在新賓,距離瀋陽一個半小時車程,學長們去新賓祭拜老師都要從瀋陽中轉。毓老師本人亦曾在瀋陽住過。從清朝歷史看,瀋陽曾為首都盛京,為歷史文化名城。從現代都市發展看,即是經濟重鎮,又是省會,人口眾多,社會影響力巨大。瀋陽奉元書院的建設發展,在毓老師的身後事之中至關重大。
我和陳航的緣分,起始在美國加勒比海,他隨著我們組織的代表團一起去看洛克菲勒家族的地產專案,我是組織者、協調者、翻譯,整整幾天,我講的都是法律、金融、證券、地產、旅遊,他看的是國際房地產市場風雲和外匯交易,沒有一個字和文化相關。
幾年之後,他找到我,想讓我為他的人參產業發展提供建議和支援。那之後,我才知道,他和我一樣,都是少年艱苦、飽嘗風雨、自力更生、刻苦修行的人,他對佛法的認知精深獨到,他對人性的修煉領悟程度遠在我之上,我們於是經常談佛論道,逐漸成為精神上的朋友,我偶然會提及毓老師,也送給他毓老師的書。
2014年10月,他邀請我們全家去考察他在長白山餘脈的人參基地,恰恰就在瀋陽到新賓的高速公路上再多三四十分車程的地方。我提議去新賓祭拜毓老師。我們全家都磕了頭之後,我對他說:“你們若不習慣,鞠躬表示一下心意就好了。”他卻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頭。我在旁邊看著,心裡特別感動,他連毓老師的人都沒見過,卻能夠如此謙卑禮貌的磕頭致敬,實在難得。
桓仁是中國的人參之鄉,陳航的5000畝人參基地在當地大山當中。他開著車,車上放著的古琴曲竟然和我平日聽的一模一樣,同一個音樂家巫娜,同一張CD,同樣的曲子。藍天下,琴曲悠揚,我們遠離了都市,遠離了鄉鎮,遠離了村莊,在玉米田中,只有蜿蜒而進的土路,慢慢鋪進大山裡。山裡完全沒有人煙,天地精華,靈秀肥沃,滋養溫厚,人參娃娃安靜的生長著,伴著唱經機裡的佛經聲,還有溫暖永恆的陽光。
我邀請陳航夫婦和他們團隊精英姜偉一起上了趟長白山主峰。在最高的山上,我跪了下來,對著天池,磕了三個頭,淚流滿面。他們問我怎麼了,我說了毓老師在這個夏天的故事。
那個晚上,我們幾個人在酒店花園裡,泡著溫泉看月亮,我想起7月份也住在這裡忙著處理毓老師身後事的情形,難免感傷,忍不住問他:“你知道為何我願意做人參事業嗎?”他很好奇。我告訴他,是因為毓老師。他曾經把東北人參推廣到臺灣,並且多次和我談過東北豐富的人參、土產、物資等,他有過許多規劃,但常常無人可用、無時間可做,遺憾特別多。如果毓老師知道我幫著東北人參走向全國甚至國際,應該很高興吧?
我告訴陳航,白天我在山林中穿梭時,仿佛毓老師陪著我漫步在乾元山一樣,我有了關於人參產業規劃的靈感,我也建議說這個山應該叫坤元山,人參是地中寶,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坤卦的彖辭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另外,坤元山可以對應毓老師在臺灣的乾元山,大山裡可以蓋房子……
一年之後,2015年10月9日,坤元山基地圓滿啟動了,山上遍佈人參寶寶,是人參生態產業基地,蓋起的樓房叫坤元閣,可以讀書,可以講課,可以撫琴,可以禪修,可以吃飯,可以住宿,可以辦公,可以度假,可以種菜,可以採摘……
山上,紅葉爛漫,秋楓潔白,我寫了一首詩讀給大家以示祝賀,但有八個字在心中湧動,卻沒有說出,那是,“乾坤合體,兩岸合璧”。我仿佛看見,毓老師拄著拐杖在林間悠然漫步,讚歎著:這是何等天人合一之修生養性之地啊!
這一年之中,我和陳航夫婦及他的團隊結下了深厚友誼。但是,當陳航瞭解我們幫毓老師做事業的更多情形之後,主動說幫忙在瀋陽市做奉元書院時,我還是意外又欣喜的流下了眼淚。更讓我感動的是,他的太太李曉彤,辭去原來工作,願意全心全意全職學習做講師、並負責做經營管理工作。世界上再沒有比他們夫婦更適合負責瀋陽奉元事業的人了。

10月10日,我們從坤元山下山回到瀋陽市區,談到在何處為瀋陽的書院找房子。
我說,最好能在小河沿附近,因為毓老師曾經住過那裡,2013年孫鐵剛學長還曾帶著我們一起到那裡探訪老師故居,可惜因為政權更替都市變遷舊址早已經不在,但位置還清晰可見。
陳航說有一位18年的好朋友在那一帶開了個茶樓,他馬上打電話過去,請對方留心附近何時有房子出租。想不到,對方說,隔壁房子就在出租,只有兩天期限了。我們馬上開車趕過去。
房東不在,我們坐在茶樓裡聊天。陳航對我說:“華春,我有個特別奇怪的感覺,我覺得和毓老師特別熟悉,特別親近,好像他是我的依靠或者父親一樣。比如,咱們兩個在這裡說話,我覺得他好像就站在旁邊笑著看著咱們。我感覺他喜歡這裡。隔壁這房子,咱們肯定能租下來。”
我給他看我胸前的蓮花,告訴他我和毓老師的秘密,又忍不住淚眼婆娑:“許多事情,都不是強求來的,似乎冥冥中真有定數。能夠在他住過的小河沿找到房子辦書院,這種事,我做夢也夢不到,要感激你結的善緣。”
房東改約第二天。10月11日,我們看到了房子,兩層樓,還有花園,就在小河沿的河邊,不遠處是涼亭和綠樹。最棒的是鄰居,一邊是陳航朋友經營多年的茶樓,一邊是幼稚園。讀書品茶,講課解惑。這樣的天作之合,實在別無二選。
陳航迅速簽約,請了專業設計師給出裝修意見,設計師也是極愛文化的人,聽說辦書院用,格外盡心盡力,茶樓的負責人唐哥也躍躍欲試的當起了“中國好鄰居”:“你們早點開課,我們茶樓的企業家會員們都來聽啊。”
房子定下來後,我回到酒店已經深夜,忙了幾天,已經累到沒力氣沒時間洗澡,癱倒在床上動不了,卻怎麼也忍不住心潮的起伏。我知道,在北京和遵化之外,必須是瀋陽,卻沒有想到,人和地方,都這麼完美無瑕,真有福分消受嗎?
裝修期間,陳航主業工作太忙,主要是人參團隊負責人姜偉天天忙碌,他後來去培訓的時候,是曉彤一邊照顧幾個月的孩子,一邊和工人打交道督工。
2016年1月,各地講師在北京培訓一個月,我勸曉彤,孩子太小,才4個多月,離不開媽媽,她就不要參加這次培訓了,下一期參加暑假的也是一樣。她卻對我說:“華春姐,我既然做這個事業,就一定要自己多多學習,否則怎麼能做的好呢?一定要最開始就親自參加培訓,否則以後我怎麼瞭解未來我招的其他講師講的好不好呢?”
於是,她把自己媽媽和小木子寶寶都帶到北京,住了一個月,陪伴她的講師班培訓全程,這種犧牲奉獻和負責的精神,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動不已。她還動員好友朴玉姬,全職加盟瀋陽團隊工作,參加培訓成講師。讓我們意外的是,曉彤第一次上臺試講,我們就全部震住了,似乎像她講了很長時間課一樣。後來,大家知道她之前在企業負責人力資源培訓常常講課,就豁然開朗了。到講師班結束的時候,她講課已經十分熟練自然、遊刃有餘了。
她又給整個事業的發展提出了許多非常好的建議和想法,在整個團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所有人都非常喜歡她。像她這樣的90後,還不到三十歲,就能夠獻身于這樣的文化事業,又這麼認真負責敢擔當,實在是團隊之福、毓老師之福、往聖先賢之福。
這一次,她們夫婦帶著7個月大的小木子,3月19日從瀋陽直飛,晚上10:30才抵達桃園機場,入住酒店都快淩晨12點了。20日,還未休息好就來參加紀念會。
我請他們上臺,陳航代表大家發言。他表達了對毓老師的尊重欽佩懷念之情,感謝過去曾經接觸的毓門弟子們給予的情義相伴和經典教誨,暢談了對這項事業的認同和肯定,表示將盡最大努力把這項事業做好,以廣傳毓老師之學,傳遞文化薪火……

他的發言,特別實在、真誠、感人,打動了許多人的心。
小木子全程表現乖巧,安靜配合,惹人憐愛,偶爾還想搶話筒發言,絲毫不怯場,真是了不起的奉元第四代。
我看著他們一家三口在臺上,心裡有說不出的驕傲和喜悅,如果有更多這樣年輕的家庭加入到我們的事業中來,華夏文化復興,真的是指日可待。
我們的第三個天使是營口市的沈藝和柳傑。
陳航對這個事業的貢獻巨大,不但請太太全職工作,還推薦給我他的好友沈藝和柳傑夫婦,說他們花費了很多時間氣力在營口蓋了一個書院,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然後走遍全國探訪了許多家書院,一直在尋找最好的合作夥伴,陳航告訴他們:“你們如果要做書院,一定要認識華春。”
在他說了這句話之後的半年,我們幾個人才終於有機緣見面,那一天,是坤元山的開幕式。
我第一次見到他們夫婦,心裡就知道,這是適合做書院的人。他們身上散發出真誠自信、知性超然的味道,是修煉到一定程度、超越了紅塵俗事之後所體現出來的自在氣象。
我們從開始聊第一句話起,就停不下來。彼此之間有驚人的心靈契合和太多的共同語言,真有相見恨晚之感。
沈姐從前在銀行工作,事業做得特別成功,孩子教育也特別成功,深受傳統文化薰陶的女兒擅長箜篌與畫畫,現在美國求學,向西方社會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雅趣與優美。
沈姐自己,曾經罹患兩次癌症,吃了不少苦頭,意志力卻極為堅定,成功走過一次一次化療和各種歷程,還曾經有過縫了38針一點麻藥都不打的鋼鐵行為。
經歷了生死考驗之後,她把世俗名利全部放下,想做一點可以傳之百年的事業,所以,想到了做書院,買下了近3000平方米的場地後,卻開始發愁,只是因為自己喜歡,卻沒有經驗去修建和運營。於是,她走遍全國各地,看了許多書院的場館佈置、經營管理、軟體硬體,不斷學習和進修。
最終,她把書院建成了徽派風格。
為此,她跑遍了安徽,收來各種老木頭老傢俱老古董,還請來了做孔子壁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做雕刻,又特別設計窗戶、門、隔斷……

光是把買好的房子做硬體的裝修和內部間隔這項工程,她就做了整整一年多。
接著,她考慮如何讓這些空間得到更有效應用,相應課程和文化活動如何設計,才能讓來的人有收穫。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她聽陳航介紹了我。
我們對人生境界的追求驚人相似,當她為硬體奮鬥了一年多的同時,我們把毓老師留下的軟體課程在大陸以各個專案的方式踐行了一遍,終於,大家在此刻殊途同歸、合二為一。
這一晚,我和沈姐聊得太投機太深刻,再加上都喝了一點酒,說的是肺腑之言,最後,兩個人竟然抱著哭了起來,似乎都感覺不再那麼孤獨了。
在我人生之中,雖然我很善感易哭,但是也常因人因事而異,這樣和人第一次見面就流淚,大概之前只有和毓老師在一起的時候,之後就是沈姐了。
沈姐帶我們去了她的書院,我們一下子就震驚了。
在明湖畔,能有這麼美麗壯觀的徽派建築,真是奇跡。其中的一磚一瓦,都看出主人的精益求精與盡善盡美。這確實是可以傳承百年的建築。
如果,裡面發生的故事與吟誦聲讀書聲,也可以傳承百年,又可以造福多少當地百姓和外來貴客呢?
沈姐到了北京,一推開我們的門,就看見牆上毓老師寫的字“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再得知我們做的是道濟天下的事業,她很驚喜:“我在營口做書院的公司名字就叫知周文化產業啊,知周和道濟,都是一家啊。”
果真,我們北京團隊其他人見了沈姐之後,都很喜歡她佩服她,我們成了一家人。
2015年10月22日,我請瀋陽團隊的薑偉到新賓去,祭拜老師,同時將臺北最新出版的書籍送去一套放在老師牌位前。
我本人則帶著沈姐和呂哥,去了遵化奉元書院見李際。
我們四個人開了一整天會,討論未來發展,大家心意相通、敘談愉快、創意不斷。
李際說,她這個淩晨夢到了毓老師,他笑眯眯的好像在對她說什麼。
我告訴她說,今天是毓老師冥壽109歲誕辰。
於是,我們四個人都感覺很神奇。在這一天,我們確定了許多關鍵事情的方向和戰略。
沈姐的加盟給我們帶來了新鮮、生動、有力的血液。她的實務經驗豐富,經常從經營管理的角度提出特別好的建議,也看到我們因為時間匆忙或者經驗不足而產生的問題,提醒我們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

沈姐不但全心投入書院事業,而且把姐夫柳傑也帶了進來。夫妻兩個心無旁騖的研究書院經營管理相關的所有事情,甚至自己研究茶道茶經,閱讀經典書籍,招聘團隊。
11月底,君祖學長去大連講課,我飛去探望並請益。其間見面的,有些是我過去認識的老朋友,有些是我不認識的新朋友。
在我臨離開的午宴上,我碰見了王元明。他的姐姐在大連做基金會,他來幫忙,但他家住營口,喜歡道家和儒家文化,修行很久了,常常感到特別孤獨。
我哈哈大笑,告訴他:“碰到我,你就不孤獨了。我有個朋友在營口,原本也特別孤獨,做了書院之後,和我們相逢,一點都不孤獨了。她那裡正廣泛招聘人,你要不要去看看是否適合你?說不定,你加入我們這個團隊,就找到知音了。”
果不其然,他和沈姐見面後,相談甚歡,留在營口的奉元書院工作了,再見我時,他說:“你改變了我的人生。我果真不孤獨了。”
沈姐又招聘了許佳麗,一個從小幾乎在廟裡長大的慈悲女子,在其他地方講國學課程,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喜歡做公益事業。
他們都來北京參加講師班培訓的時候,大家都住在一棟房子裡,清晨,元明修道靜坐,佳麗參禪讀佛經,彥輝練太極,翔宇看易經,幾個年輕人,好不熱鬧,儒釋道,各自光彩,交相輝映,萬法歸一。
這一次,在紀念會上,沈姐和柳傑夫婦上臺發言,她只是簡短的說:“行勝於言。我可能不擅長多說什麼,但我會努力去做,做好這件事,給毓老師增光,讓老師們放心。”
她的這些話,聽似平常無奇,但我知道,在那背後,是她堅強韌性的生命力在閃閃放光。她如此毫無保留的投身文化事業,有著一份天下許多男人都趕不上的毅然決然與勇敢擔當。
在臺灣這幾天,沈姐和我又深度交談,她特別感慨:“華春,你和孩子一樣天真簡單幼稚,你做的卻是一個男人都很難做好的工作。你是不是特別糾結?”這話真說到我心底去了。我會在未來文章《不負仁心是此生》中交代我為何做這項工作,完全是情非得已、被逼上梁山而已,雖然帶給眾生的是平安喜樂,但留給我自己的是辛苦無比、麻煩不斷、煩惱無盡、犧牲無數。我暫時還沒有學會向沈姐一樣安于宿命、樂得其中,所以,常常會糾結和掙扎,好在大家不但不嫌棄我,還能夠一路提攜和鼓勵我繼續前行,我也只有盡人事聽天命了。
在這些天使之外,我們還有許多為好朋友,很早之前就對這項事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參與意願,最迫切的應該是大連的張宇萍了。
實際上,3月19日,她已經從大連飛到了桃園機場,卻因為入台證件的問題無法入關,只好又轉去上海了。這是讓我最感到遺憾的事情。她專程來參加毓老師的紀念會,卻隔著一道邊境線而無法成行。也許,緣分只能留待明年了。
就是因為有好多位這樣的朋友們,從內心尊重這項事業,不把它看成牟利的手段,不給自己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反而是當成犧牲奉獻的機會,無欲無求的付出,搭建平臺,興建館舍,聘請老師,用心經營管理,推廣品牌,造福更多人,我們才會因為受到他們的鼓勵而更加堅定不移的前行。
雖然,在毓老師紀念會上,我站在台前,腦子裡翻江倒海想著這些背後的故事和情義,但也只能公事公辦的只介紹我們的工作。
在我介紹之後,紀念會的第五項是報告事項。
首先,由孫鐵剛學長代表課程委員會和大家報告了相關課程的事宜。
其次,黃德華學長針對即將於今年十月舉行的第一屆奉元書院夏學研討會暨毓老師百秩晉十誕辰紀念會提出報告。
再次,台大奉元社社長曾遠鵬以初生之犢的熱情宣告當天不僅是節氣的春分,也是歷史的春分,所謂“豪傑之士,不待文王猶興”,雖然沒有天時地利之便,只要大家勤勤勉勉,果行育德,矢志為往聖繼絕學,春分過後,光明將與日俱增!
最後,是新書發表會,主持人簡單隆重地介紹《毓老師講老子》、《毓老師講人物志》、《毓老師周易筆記》這三本新書。

整個紀念會結束後,大家分散開來,各自結對聊天暢談,也不停結組拍照,我也給大家看了今天上午北京的銓潁、營口的元明、遵化的彥輝在新賓拜祭毓老師的照片。
通過線下的各地書院的不斷組建,通過線上的宣傳推廣和傳播,我們正在逐漸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學習網路和文化網路,讓每位元老師講課的範圍傳播更廣影響更深,讓每位有志于求學的人無論在全球各地都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往聖先賢的文化精髓,真正實現毓老師“道濟天下”的願景。
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夠在全球不同書院地點,同步齊祭毓老師共傳文化薪火。
晚上,劉理事長和中華奉元學會主要理事監事還有一些同門學長們,一起請我們北京、遵化、瀋陽、營口四地的朋友們一起晚餐。
大家互相敬酒,我看著自己面前的酒杯,在心中悄悄的說——
親愛的毓老師,請您同飲,生命這杯好酒,縱然長醉不醒,也是有夢在心。
他們說您已經走了五周年了,但我一直覺得您還都在我們身邊,時刻陪伴著、監督著、鼓勵著我們,讓我們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又應該向何處去。
您總是說,人應該珍惜時間,應該把時間用在那些一百年後還有意義的事情上。
您的生命的106年,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我們的生命,能夠有多久?能夠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
這大概是您最願意我們思考並且回答的問題吧?
等到明年六周年紀念會時,看看我們還會有什麼樣的答案和什麼樣的故事,來向您彙報和分享吧。
本期目錄

|